壮游
Grand Tour,东游
导演:米格尔·戈麦斯
主演:贡萨洛·沃丁顿,克里斯塔·法亚特,Cláudio da Silva,陈浪溪,Jorge Andrade,约翰·佩德罗·瓦斯,João Pedro Bénard,特丽莎·马德鲁加,Joana Bárcia,曼努埃拉·库托,迪奥哥
类型:电影地区:葡萄牙,意大利,法国,德国,日本,中国大陆语言:葡萄牙语,汉语普通话,泰语,法语,缅甸语,越南语,菲律宾语,日语年份:2024
简介:二十世纪初,大英帝国殖民官员爱德华被派驻遥远的东方,他从仰光搭火车前往曼德勒,等待未婚妻莫莉搭船到来。孰料蒸汽船即将靠岸之际,他却丢失了勇气,跳上前往新加坡的船仓皇离去。即便如此,爱德华的懦弱之举,并未让莫莉却步,反倒上演一场你跑我追之旅,也借着横渡暹罗、西贡、马尼拉、大阪、上海、重庆、成都,在陌生的远东大陆上,..详细 >
4.0,实在难以下咽,不能相信这是戛纳系电影会有的画面,如同一个刚拿到相机的人拍了一堆破片然后加个黑白滤镜就说自己是艺术。缅甸街头、上海街头、三峡船上等一系列镜头彻底让我失去了对这部电影的忍耐力,影像呆板毫无生机,对话更是空若无物,东亚刻板印象的集中展现令人发笑。前有《直到世界尽头》完成了对世界的一次横切面,并完成了一个命题,又有《旅行》实现了一个国家纵向历史的展现,你《壮游》做到了什么?一种跨时空的求索?真的很无趣。更觉得这又是一部《悲情三角》或是《方形》,先射箭再画靶。
虽然戈麦斯在片子里借角色之口免责声明了,但这种散发出尸水味的东方主义还真是好久没遇到了,这玩意儿还得是白男来才正宗,贾樟柯可以退下了。补充:Neo-orientalism就是意识到多元文化和全球化的东方主义,比如片中用不同国家语言当旁白、古今实景交错就是neo的地方,但内核依旧是西方中心的,比如既然让不同语言能互通也不在乎穿帮那为何要让越南人说法语?以及仿照Bechdel test,任何两个亚洲角色和影像的存在有除了服务白人故事之外的其他用处吗?他们之间互相有交流吗?蓝色多瑙河配胡志明街景这种东西如果能让你开心那你真的应该反思自己是不是该去去殖了
124min# 侯孝贤-阿彼察邦的脉络,四部戈麦斯下来,应说喜欢他的轻松、无压力,但这也容易成为无聊和莫名其妙... 每部都有喜欢的点,但都离一部好作品差一些什么(且都要忍受一半的不好看的段落,干脆不要做二分结构了)... 可能永远在他的影片中不会寻求到想看到的完整性?当然这部几乎是没救了...
很难不怀疑贾樟柯和戈麦斯一直在飞鸽传书暗通款曲。同样有跋山涉水的女人,贾步履不停,苦寻每一处历史的回声;戈安然静坐,所有风景在眼前徐徐展开。沉默与隐忍被诉说、讲述与写作取代,时空从一张巨型的网变成一颗微小的球,这大概就是殖民与被殖民、知识分子与工农阶级的区别。
2K DCP@ Filmmuseum
我在新加坡很想你、我在泰国很想你、我在东京很想你、我在中国很想你,可怕的亚洲奇观大全,无聊当作艺术。因为足够racist所以才要放在1900年代初,可怜的白人最后都要复活自己。来釜山,用这部电影在亚洲电影节按手印,足够ironic…
#2024LFF#【+】第一次看戈麦斯的作品,确实是没看懂,但同时我觉得也不需要看懂具体他在干什么。单是观感就把我拉回小时候看小人书和听希腊神话故事的时光,他对于影像画面内容的掌握和美学的表达是很契合我意的,美感是直接将我带入影像之中,旁白没有丝毫的喧宾夺主,辅助的如耳边细语般讲述,单从观感来说蛮牛的,可惜就是我看不明白文学性📽️
即使是殖民想象,如果真拍一部八十天环游亚洲应该也不错。但这个环游是主角在原地棚拍,把摄影师送出去取景+全程旁白。取的景还是现代的,摩托车、手机,我去年在乐山大佛看见的脚手架都在。拼贴画拿来做电影的质感,我不知道现代艺术已经前进到这个地步了。其他评论有说像贾樟柯,确实想到了三峡好人里面那个火箭。最喜欢越南河边唱卡拉OK的大爷,那个混响也不像是室外。总之杂糅到深处就鬼畜了,给脑洞加一星吧。3/29于林肯中心。
PE香薰放映。大量藉鑒羅生門的拍攝手法和故事結構,叢林跟拍、多重敘述聲音、雙重性空間……混雜的語言和各成篇章的民族國家場域似乎是一場大型的顔色革命,某種瓦解策略;同時妄想通過鄉村與城市的交錯全面展現亞洲的歷史與當下,但是歷史部分全是教科書式的臆想,城市部分稍微好點,但也只剩下無力的真實與觀望,並沒有潛入其中的意圖。本質上是一部與“亞洲”無關的以白人爲主導的鬧劇,與經典好萊塢時期30年代根據賽珍珠原著改編的《大地》別無二致...喜歡其中關於亞洲戲劇的呈現,加一星。
看完理解贾樟柯为什么颗粒无收了,跟《风流一代》连环撞题,以女性寻夫为线索进行辗转多地的文化导览之旅;二选一的话本片显然是当下世界更需要的作品。高概念建立可以类比佩措尔德的《过境》,用形式本身就具备的间离效果打破历史叙事的桎梏,作为某种文化或语言学研究的样本,用彻底错位的时代风貌跨越“借古讽今”的限定。多语言旁白的设计很高明,就仿佛是被殖民者对殖民者的反向审视,于是最终结构就变成了,两位白人主角所注视的,是现代东方世界,只是ta们沉溺在自己旧日的霸权叙事,时代变迁后,殖民者终将被埋葬。对亚洲各国的聚焦自然具有东方主义幻想的凝视感,但实际刻奇程度也没有超过tik tok短视频,皮影,舞象,竹林,乐山大佛,大阪霓虹灯,重庆穿楼火车之类想当然的符号作为便于西方观众理解的奇观,拍得不错,只是思路过时了
7.5。虛構段落中復古的棚拍黑白影像,與紀錄段落中用在地語言形成的故事講述者口吻,共同組成了在當代社會上空飄盪著的傳說幽冥。與《禁忌》如出一轍的兩段式結構,將相似的旅程演化出男性漫遊和女性尋夫兩個不同的變體。戈麥斯的手法還是過度規整。將在中國西南和東南亞採集的豐富的紀錄影像服務於第一世界舊故事,仍不免陷入東方主義的視角爭議。
#TIFF2024 必须承认,我被导演的Q&A圈粉了,不免有些主观,但即使不考虑这个,我也认为这是一部好电影,只适合在电影院看的好电影。和很多人的观感不同,现代与100年前的亚洲混剪,我并不觉得这是一种东方主义的凝视,寻夫也不是父权的自恋幻想,实际上,对于这部电音来说,叙事上任何解读都接近于过度解读. 这是一部在时光缝隙间跨越百年的游记,不过如此罢了。
拍出了东方的神秘和美丽 是我从来没见过的东方 是语言 摄影 和音乐的艺术 尤其是听到自己的语言的时候 很直观的感觉到亲切
年度失望电影。松散无序,中国方面带着些刻板印象,我有理由怀疑其他东方国家的讲述也一样。用了多种技法,有点像看老电影。属于影评人电影,我看我的友邻一个两个分析的头头是道。
中国篇就很容易让人意识到,所谓壮游就同现实中大多数旅游一样无聊,用积极的移动代替懒惰的目光,然后自满地体验着胶囊般浓缩的时空。最后的棚拍处理或许是对的,复生的旅客会睁开疲惫的眼睑,她无法开启崭新的视角,也失去了鲜活的语境。
纪录影像在时空结构中映现出更丰沛的吸引力,但整体的构造依然单薄,毕竟故事只是为了观念的表达,很难不乏味。
【B】这才是真正的老白男电影,东亚妇孺老弱的生活取景如玻璃瓶中的弹珠般被肆意玩弄,却试图以历史书写为导演开脱,意义不明的重复和粗制滥造的棚景被视为刻意模糊现实与影像的讨巧借口,狡猾的欺诈伎俩。受疫情局限的拍摄使得只能依靠贫乏镜头的拼贴组合而“创新”创作,由此诞生的主竞赛电影似乎多了一层可讨论和讽刺的含义。为数不多喜欢和值得夸赞的是电影透露出的浓烈的文学性和异质性,现如今人们对电影的语言要比文学苛刻得多,这是不公正的待遇。
我知道你想批判昔日歐洲殖民主義,但這樣把素材庫扔出來然後生搬硬湊真的有必要嗎?就當是為了創造現代讀者看日記然後想像古今互聞的效果吧,可是也難掩城市素材空有拍攝沒有感情。到最後直接連故事都不圓一下了。
cineville 560 @EyeFilmmuseum 英字 原本看品相像我会喜欢的,实际体验有些不适。彩色片段眼睛要舒服得多。尤其到了中国,翻译腔旁白前后鼻不分,川渝部分汉语台词语音又?我知道一切都可以解释为戏仿,包括类型与时间的错乱,凝视与凝视凝视,但一些东西已然成为噱头,导演究竟停留在何处(西方)观众又究竟看到了什么,最后灯光亮起又是一种托辞。如果全部采用非虚构影像,protagonist只在旁白中出现,也许反而少些问责。Is that all you can say about the far east? 我很好奇其他国家的人,包括英国人,到底是什么感觉?
全片的错位感很强,文学性用影像填补,我是喜欢这种类型的电影的,宛若室内剧的电影,东方主义元素之外又有太多叠加和再构,结尾说不上点睛之笔,也算得上喜欢,目前四星 沉淀沉淀思考值不值得五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