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

诗人,The Poet

主演:宋佳,朱亚文,张瑶,周里京,郑家彬,苏艺娟,许凝,张铂辰,肖光耀,李胜,朱玮菱,宋克斌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中国香港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8

 剧照

诗人 剧照 NO.1诗人 剧照 NO.2诗人 剧照 NO.3诗人 剧照 NO.4诗人 剧照 NO.5诗人 剧照 NO.6诗人 剧照 NO.13诗人 剧照 NO.14诗人 剧照 NO.15诗人 剧照 NO.16诗人 剧照 NO.17诗人 剧照 NO.18诗人 剧照 NO.19诗人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诗人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该片讲述了发生在上世纪末一段纠缠在岁月浪潮中的情爱故事。一心想当诗人,改变命运的李五(朱亚文 饰),幸运地遇见连自己气味和影子都痴迷深爱的陈蕙(宋佳 饰),两人因爱而疯魔。一条毛裤,抵不过喧嚣现实地裹挟和撕扯,才华与情感凋零枯萎。爱亦成“毒”,有无解药?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ThunderboltFantasy东离剑游纪3我们都是好孩子陨落星辰第一季新大头儿子小头爸爸之传奇兜兜只有你天空之城立地成魔夺魂梯奇异博士2:疯狂多元宇宙佩尔德利镭射小队2骨魔鬼作秀第一季星汉灿烂·月升沧海青眼虎李云家庭周末沼泽怪物刹那的光辉黑热病他人即地狱窄路微尘山海蓝图车轴侏罗纪宠物历险记2:失落的秘密巴拉特我和丈母娘的十年战争犯罪读者俱乐部生死围城实习医生格蕾第一季七剑下天山之七情花

 长篇影评

 1 ) 如何用毛线裤杀死那个文艺青年

《诗人》无疑是一部很割裂的作品。

我其实挺喜欢《诗人》的一些有趣的点,同时我也很不理解《诗人》对另一些点的处理方式。

所以在这里浅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喜欢的点:1.张目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角色。

李五从一开始就表现出对张目地位的向往,梦想有一天也可以成为张目,一脸假惺惺的去做着报告。

而张目确实给了李五机会,甚至说一手将李五捧到了自己的位置。

当意识到自己已经失去继续写诗的能力,张目关上了那扇门,用“毛线裤”彻底激怒李五,同时也带走了李五的灵感来源-陈蕙。

不能不说张目是一个眼光毒辣的人,一眼就看中了命脉所在。

李五也确实活成了下一个张目,一样的作报告,出诗集。

最后,也和张目一样,失去灵感走向死亡。

两代诗人的命运都是一样的。

2.每一个人都想成为诗人,但是诗人却向往其他。

李莉从一开始对李五的轻视,到后来的崇拜献身,要体验一把做诗人老婆的感觉。

李五的同事李冰,后来成了大老板,开了公司,赚了不少钱。

但他最向往的却是下辈子也能成为李五这样的诗人,被全厂崇拜,众星捧月,每个人都想沾点诗人气。

宣传科的科长,李五刚发表诗之后,极为器重调到科室工作。

新诗被拒,消沉的李五被科长赶回了工地。

在夺得诗歌第一名之后,科长又一次大吹特吹李五。

这种反复的态度带点讽刺的意味。

3.不经意间的时间推移。

电影一直在默默的进行时间推移,虽然导演没有让主角的形象出现本质变化,但是周边事物是事实在在的改变了。

小汽车的牌照,大哥大的出现,改革开放的标语。

每一次转场都能发现一些曾经历史的标志。

4.毛线裤。

李五扯毛线裤确实是很有趣的,他的灵感都来自于对老婆陈蕙的爱与性。

要是李莉不是穿牛仔裤而是穿一条毛线裤,结果又会是如何。

5.电影的场景构图很不错,有些镜头设计还是很值得学习的。

光影的处理,对称的画面,堪称教科书一样的镜头设计。

不喜欢的点:1.不好好说话。

本片的故事充满了一种不好好说话的感觉。

虽然讲了一个很接地气的故事,但是人物却都没有接地气。

李五第一次因为陈蕙坐着张义的摩托车回来发火时,陈蕙的反应居然是走出门外冷静冷静。

我朋友当时就问我,她为什么不解释呢?

对啊,陈蕙为什么不解释呢?

每一次出现冲突都不解释?

是啊,如果解释了,这也就没有后续的故事了。

本片剧情有点刻意了,刻意到已经不好好说话的地步了。

2.朱亚文、宋佳的表演并不能令人感到满意。

朱亚文前期还是挺可以的,还是那句话撕毛线裤很有趣。

但是后面就很松松垮垮了。

我感觉是剧本的问题,导致主演也没有太多发挥的余地。

演不出那种失去灵感的痛苦。

宋佳演什么都是宋佳,万年不变的表情。

而且这个角色的问题太多了,后半部分基本隐身成了众人口述的存在,只在最结尾的时候冒出来。

这样一个核心人物应该有更多的后续表述才对。

3.堪称教科书一样的镜头设计。

就像我之前说的我很喜欢这个点,但同样我也很讨厌这种设计的太过完美的东西。

把教科书上的东西搬到电影里,是会失去很多灵魂的。

人物必须要出现在画面正中央,必须要在从远到近或是从近到远。

太刻意了,设计的味道太重了。

韦斯安德森也喜欢搞这种设计感很重的镜头,但是他也把自己味道加到了画面中,因此看起来并不那么突兀。

4.不知所云的小人物。

电影也没有给每一个小人物结局,为了符合时代背景,电影加入了不少这些小人物。

但是包括李莉这样的剧中有不少戏份的角色。

在处理其结尾的时候,都不太能令人信服。

感觉草草的就处理掉这条线。

5.莫名其妙的结尾。

我觉得导演想讲很多东西,但结果却是哪一样都没有讲好,这就是为什么我觉得结尾很莫名其妙。

如果故事的核心是陈蕙,那么在陈蕙说出“连你的气味和影子我都喜欢”的时候,电影就可以结束了。

如果故事的核心是一个时代,一类人的缩影。

那么陈蕙走向远方,挖掘机推倒矿区的小平房,电影也可以结束了。

为何要有跟着陈蕙走的部分,这一段的镜头有什么意义吗。

如果镜头跟随陈蕙的目光环视一下小镇也行,但是就是毫无意义的跟随。

不知道导演想要表达什么。

《诗人》这部作品有点意思,我看着津津乐道的。

不过旁边其他人觉得有点看不懂。

这就是不好好说话,搞的文艺气息极重的毛病。

端着讲了一个底层百姓的故事,双脚就没着地,又怎么接地气。

电影讲述了导演如何用一条毛线裤杀死了那个文艺青年。

我觉得本片结尾,真的应该让陈蕙再穿一次毛线裤。

 2 ) 得到的未必是你想要的

一曲时代悲歌,是以记录的形式,温情的故事,温暖的态度,温度的情怀来呈现的,让我们回望8、90年代的光阴变迁,岁月更迭,思考当下,温柔的面对余生。

熟悉的旋律,熟悉的语言,导演真诚传达着情感,那灰暗色调里宋佳的一抹红,诗意的传递着苦涩生活中的远方,有一定时间积累的观者更会产生共鸣,太喜欢宋佳朱亚文的表演了,满足了对彼时有生活有理想的青春年华的情感期待。

大时代背景下一些青年人如何对待人生的起承转合,每个人都是那个时代的诗人,爱恨悲欢求索交织挣扎,让故事更有质感,表达有张力,生活往往会更加真实而残酷。

当理想实现了,爱的人走了,心里空了,不知不觉把自己弄丢了,灵魂无处安放了。

记得在阿尔卑斯山下,有一个牌子,提醒游客,慢点走啊,欣赏啊!

观景如此,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当李五仰面哭泣,结束生命那一刻,泪目,他释放了情绪,终于解脱了!

爱还在,人没了,当宋佳趴在地上,诗意地表达着她的爱,不禁让人悲从中来,爱而不能得…

 3 ) 零散记

个人很喜欢温柔又合理的意象,如毛裤,直线走向乱麻。

个人倾向宋佳角色为丈夫的前程被迫妥协了,毛裤作为台词是很明显的暗示。

喜欢另外两件事物,一个是通过群像角色暗线描摹时代环境,一个是很用心的、既精准又克制的视听语言。

如渴望转正的农民工和成为老板的好友,剧变时代劈开阶层的力量无形,但不可逆。

如在工厂,宋佳远远望着丈夫在台阶上和女工讲话的主观镜头,远景一直有妹妹忙上忙下而未下来听话,耐人寻味。

我必须说这是我喜欢的电影,有漂亮的视听语言,有呈现时代环境对人的具体影响的野心。

唯一可惜的是对诗的气质的呈现,有些缥缈甚至矫揉。

如果能有更具体的诗的呈现,如多加入几句作品,或者依托同时代为大众熟悉的诗人,哪怕作为一点点元素点缀进来,也许会更好。

而最后拍摄拖拉机的影子多少有点不像真的,所以宋佳趴在地上的表演也就更没法说服人……

 4 ) 命运在某个际遇姻缘下会遇到转机,人生也可能因此会从事各种不同的职业和工作,即使好的或者不如意的,但一个人的品质是难以改变的

命运在某个际遇姻缘下会遇到转机,人生也可能因此会从事各种不同的职业和工作,即使好的或者不如意的,但一个人的品质是难以改变的,比如执着、韧性这些,然而成功取决于一方面是否有好的际遇,另一方面是人是否具备达到或承载住成功的品质。

这部片子正是描述社会变迁过程78年改革开放、92年小平南巡、95年市场经济基础的确立、下海经商潮,人们对于诗歌的偏好与受众的时代烙印。

亦如严歌苓的《陆犯焉识》描述文革前后对于知识分子阶层的社会认可变化。

 5 ) 导演没想也没能力表达诗意

片名《诗人》挺耐人寻味的,导演似乎没想也没能力表达诗意。

由此观感上出现了一种很奇特的讽刺效果:“诗歌”和“诗人”提供的都只是干瘪的叙事环境设定,整个故事几乎没有关于诗歌精神的深度讨论,但又处处在强调——写诗、写诗…… 非常造作。

写诗的人不懂诗意,真正的诗意诞生于完全不写诗歌的人——陈蕙在完成对李五的极致热烈的爱中同时完成了自己命运的诗意,即使这诗意是大梦式的悲怆。

然而在导演的叙事逻辑里,她被降格到是完美妻子形象、是诗人的背景板,她只是太爱他…… 一个本可以挖掘得更有深度的角色,就这样草草被标签化为大多数男人都渴望的圣母般伟大爱情的化身……至于李五,一个背叛诗歌信仰的人,一个拿诗歌作为阶层跃升工具的人,怎么会懂真正的诗意呢?

他说陈蕙是他的太阳,他贪恋的却只是那束源源不断的温暖罢了,他永远不懂太阳为何发光。

(全员人物都塑造得那么贫瘠刻板,最鲜活文艺的大概是混混张义。

要看时代巨轮下小人物的命运,还是去看《地久天长》吧。

)另外推荐陈年喜的《炸裂志》,这才是诗人,这才是真正的(矿工)文学。

 6 ) 他死后成为了诗人

过了一阵才明白 李五说的那句话:下辈子 我想等等自己的灵魂 用一生写一行好诗其实他从未成为一个真正的诗人 是陈蕙为他拿起了充满爱与性的笔 帮他备好名为避风港的纸张 挡在他身前 替他铺好哪怕固执也能走下去的路 她付出了一切 李五却连最简单的信任都没有给过她 分开后 他拿不起笔 拉起窗帘 和随便一个仰慕他的人做随便的事 只是他再也扯不到毛裤线 再也没体会过什么劳逸结合 他变得无能 他写不出诗 他抗衡不了这时代 他处处都模仿他唾弃的张目 殊不知 他这生 还没有张目活得透彻 他甚至不敢回头去拥抱一直在追随他的缪斯他死的时候闻着他爱的人身上那股子太阳的味道 随后被碾去 和那旧时代 和那旧情 和那充满着情欲的小屋子 而她 躺在他死去的地上 嗅着他最后留下的气味 丈量并抚摸那早已消散的影子“诗人”背后的诗人 是他的女人 诗人平凡 又热烈的 一生

 7 ) 两代人以香烟连接

映后,在路口又一次见到刘导。

问了几个问题。

影片很克制,最后男一仰面大哭是很感人,但他为何被撞死?

他未必是被撞死,但是死亡是必然,在他说出自己一生也没有写出一行好诗时便已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女二对男一的仰慕从哪儿来?

时代。

那个时代确有如此的风气。

推崇的导演?

安哲。

多看几遍,会无法自拔。

觉得娄烨怎么样?

师兄啊。

(然后我忘记了)成为导演的途径?

依靠现在发达的科技,当导演门槛已经很低了。

同行的女生对片中爱情不甚鄙夷、无法共情。

概是时代原因。

我抽烟,刘导也抽烟。

他抽的红双喜,我提出抽着烟合照,他给我派了一根,还借了火。

回去后,我点开刘导朋友圈,里面都是黑白的照片。

 8 ) 东京电影节六本木TOHO观影小记(29日场《诗人》)

作为一个伪文青,对于自己的手速和脚力都有自知之明,从来不敢凑电影节热闹。

碰巧今年公司团建在东京,毫无计划地被同事拉去六本木看夜景,下地铁才发现从隧道开始就布满东京国际电影节的宣传,隧道两边挂出了所有参展电影的海报,气氛可以说是非常美好了。

地铁隧道里海报之一,后悔没有拍更多,充满电影节气氛

地铁上来前往六本木的电影节宣传

你瓣女神Gakki对于六本木,此前唯一印象是《东京女子图鉴》,大概是绫初到东京最向往的港区高楼。

从环绕Roppongihill的任意地铁站出来,都可以看到这栋目前东京最贵的高大商业楼。

除了商场和写字楼,六本木充满了现代文艺气息,包括进行当代艺术鉴赏的森美术馆、深受游客喜爱的52层展望台,同时也是观赏东京铁塔最佳地点之一。

六本木观景台眺望下的东京塔随处可领取电影节的宣传手册,可惜没有中文版,40页的手册里介绍了参展电影的放映时间和地点,还有丰富的周边活动,包括讲座、音乐会、电影讲座和教学等等。

买票的时候听到旁边下沉广场传来很热闹的摇滚音乐,据说也是电影节的动漫Live Show。

这次电影节专门设置了汤浅政明的放映特集,令人心痒。

当然,以上文字主要来自我的瞎猜,毕竟日语水平很是苦手。

本想买当晚的《三夫》,特别想尝试一下在大荧幕看情色画面,可惜售罄,幸运的是买到了第二天的《诗人》,电影节期间TOHO影院不再上映院线电影,同时特设了售票处,可见对电影节和影迷的支持重视。

整个商场随处可见宣传,右下是特设的售票处

电影节会场导览

参展影片拍片和介绍

电影节周边活动第二日观影的体验也很舒服,除了硬件设备完美,开场广告也很有特色和质感(此处表示不会添加视频),和国内小众电影放映不同,观众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老年人,不知是否算是日本老龄化的反映。

但同时这种气氛让人感觉到,喜欢文艺电影可以成为一种日常化的诗意生活,而不似国内电影节往往成为现代青年加持文艺标签的聒噪狂欢。

屏幕和音效都非常棒,忍不住放低手机偷拍一张

皮质座椅,有座椅间隔和存包处,非常影迷和社恐患者友好了

观众投票,不知道是否会作为某些奖项的考评因素,emmmm有一种受到尊重的幻觉……意外收获是观影结束还有主创交流环节,导演刘浩和宋佳都到场。

但可惜的是与电影相关的,只交流了创作过程和演员评价,对电影本身的理解讨论不多,被气到的是在主持人表示只剩两个问题可以问的时候,中国粉丝竟然问宋佳你最近有没有吃锅包肉这种傻逼问题。

主创的观影交流环节时间宝贵,浪费理解电影的机会也浪费交流的初衷。

师娘很美对于东京电影节关注不多,最后说一点粗浅的感受,似乎东京电影节对中国作品偏爱沉郁文艺的年代戏,一如《暴雪将至》和《不成问题的问题》。

镜头的审美克制和压抑,有些过分的工整。

这部戏主角和大部分配角的情感变化都一目了然,反而张牧这个角色显得神秘有趣了起来。

诗人张目的出场并不多,但是几乎是所有人物的纽带,电影很少给他直接的镜头,多是别人口中眼中的侧写,工人羡慕的大诗人和大官,儿子鄙夷的负心汉和老色鬼,李武从崇拜到愤恨,最后却复制了他的生活。

张目一如中国式领导,说令人生厌的虚伪官话,以致他谈论诗歌是否真诚,对陈慧的关怀是否真的暗示勾引,都变得暧昧朦胧。

而陈慧对他的情感也进行了微妙的处理,她自然是全心全意爱丈夫,但似乎也不相信别人口中的张目如何猥琐,她认真看张目的诗歌会发出微笑,会把抄写的底稿专程送给张目的长子。

如果当时有机会,大概是很想问问宋佳如何去理解张目和她之间的情感吧。

TOHO电影院入口

 9 ) 一个底层文艺青年之死

一条专访导演刘浩

电影《诗人》,被称为80年代中国人自己的纯爱片,讲述了“在动荡的经济和政治变革的时代,一个充满激情、悲剧性的爱情故事。

”片中的诗人夫妻,由朱亚文、宋佳饰演。

两人一开始相濡以沫,经历了种种误会、情欲、挣扎,最后两人关系破灭,诗人死亡。

导演说,“我想通过《诗人》,来折射一个时代对一个人的影响”。

生活中,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位置,当发现自己的人生是一场无法挽回的错位时,我们还能有什么出路?

自述 刘浩 编辑 陈星

《诗人》讲的是80年代,一个青年工人李五,想要通过写诗改变命运,最终却理想破灭的故事。

李五本来是一个国营煤矿工人,每天都在露天矿里劳作,渴望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

一次偶然机会,一个著名的老诗人来矿里体验生活,李五发现老诗人走到哪都是前呼后拥的,“感觉整座城市都是他的”。

他非常憧憬,决定也要成为像老诗人那样的诗人。

下班之后他把时间都花在写诗、考文凭上,家务完全由妻子陈蕙料理。

陈蕙是一个纺织厂印染车间工人,她像老母鸡爱护自己小鸡子儿一样,照料李五的生活。

她有一句台词,“我就是他妈,他就是我儿子,我走到哪都惦记着一个大儿子”。

她还为李五亲自手抄诗集,想要送一份礼物给丈夫作为惊喜。

为了支持丈夫追求当诗人的梦想,放弃了自己上夜校的学习机会。

李五如愿成为了一个也是走到哪都前呼后拥的诗人,然而好景不长,到了90年代,诗人不吃香了。

他想举办诗歌比赛,没有人理睬他,却要四处化缘。

出名之后,他反而和妻子之间生出许多误会,他怀疑妻子出轨,两人关系最后破灭。

整个片子里面,没有一首诗我们常常说,八十年代是一个文艺复兴的、恢弘的年代。

诗歌在那个年代,是一种神圣的存在,诗人的社会地位也很高。

但是与此同时,文学、诗歌也成为了很多人谋求利益、升官发财的手段。

那个时候,在国营单位里,如果你是一个工人,工作再努力,年底也就是评个先进工作者、劳模。

但是如果你写一首诗,或一篇豆腐干文章,只要在报纸、杂志发表了,会变成一个重大的文化事件。

在整个单位一下子就会声名鹤起,单位的领导也会推荐去补文凭,快速转变身份,从此就是从办事员、科长,慢慢一级级,最终走上仕途。

李五就是一个在文字上略有才情的人,但仅此而已。

他努力把这个一技之长发扬光大,变成了他往上爬的铺路石。

等到他成了干部编制,满身光环,身份改变,也开始享受从前老诗人的那种待遇,他可能就有点迷失,以为自己真的成了文学的代言人。

等到时代变了,进入九十年代,曾经熟悉的一切都分崩离析,他回头一看,连“写给自己看的诗的能力都没有了”,仿佛才华被浮华喧闹的时代挤尽抽干。

如果诗人是一个职业的话,那他也是不合格的。

影片结尾,他走到广场上潸然泪下。

他称自己为一个诗人,这一生却没有踏踏实实写出一首诗,他感到忏悔。

所以我们这个片子里,从头到尾没有出现一首诗,它讲的是人。

这个剧本我十年前就写好了我喜欢文学,也写过诗。

片子里面很多经历,多多少少都有我自己的影子。

导演刘浩在现场小时候我在安徽芜湖城郊长大,家里是石油公司的,在长江边上。

石油公司附近都是国企,有肉联厂、工具厂、铅丝厂、印染厂、纺织厂,尽管是小地方,但是极其之热闹,有一种特殊的年代的一种气息。

电影里面有一句台词,“今天晚上去石油站跳舞”,石油站,就是我小时候生活的地方。

故事发生在80年代的一个矿区里拍这部片子,就是想回去看看,找到一个契机,想要重新回到那个时代再走一遍。

从小我向往北方,第一次出差去甘肃,西北大地那种粗砺的颗粒感令我印象深刻。

在写剧本、选景时,自然而然认为故事就该发生在西北大地。

一个风花雪月的地方出一个诗人,那是情理之中,但是如果是在80年代的一个矿区里,在一个环境极其严酷的环境里,以诗人的身份生存,就不一样了。

在新疆一个1万平米的废墟上搭景

连主席画像都是美术指导自己画的主场景是在新疆哈密一个叫三道岭的地方搭出来的。

一个1万平米的废墟上,在一个预算极其之低的前提下搭了宿舍区、旧生活区,就连主席画像都是自己画的。

西北地区最大的露天矿

矿区的选景则是在西北地区最大的露天矿,现在这样的矿已经很少有了。

听当地老矿工说曾经80年代的那种气势恢弘,上千号人在那里,30多趟蒸汽机火车跑上跑下,到现在基本上已经很萧条了。

偶有一辆趟运煤车也将过往记忆悉数带走。

剧本里面,其实我很痴迷陈蕙这个角色。

我7岁时从安徽回到上海,住弄堂里,家里斜对面有个大姐姐,在纺织厂工作,非常漂亮。

有一天,从大姐姐家传来邓丽君的歌,大姐姐和家人进进出出,好不热闹,似过节,那画面太美,至今难忘,之后听奶奶和小姐妹闲聊,大姐姐有男朋友,很快要结婚了。

三年后,我们这片全拆了,大姐姐结婚了,但她和那个年代的气息犹在我脑海里飘荡,挥之不去。

我家里也有很多女人,每周我都要去姨妈家玩,我年龄最小,姨妈、表姐、表嫂,都很宠我。

我基本就是把这些印象都凑在一起,变成了一个陈蕙。

片子里,陈蕙对李五可以说是万般柔情。

她有一句台词,“我爱你,我总有一天连你的影子和你身上的气味我都要带走。

”她后来用行动来实践这句话。

她可能自己都不一定意识到她是一个诗人。

可以说她是仅剩的为数不多的一个诗人。

"我总有一天连你的影子和你身上的气味我都要带走。

” 北漂22年,一直坚持拍文艺电影《诗人》是我自编、自导的第5部电影。

进入电影圈之前,我在媒体工作。

那时特别迷恋话剧,业余时间整天混迹上海安福路、华山路一带,给人跑龙套,搬道具,写话剧剧本。

从话剧转而关注电影,其实也是个自然的过程。

那时候国家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第五代导演崛起了。

当时上海有“平安”、“胜利”两家艺术电影院,我没事就骑车去看电影。

慢慢地,我的魂被电影勾走了。

我就开始自己学着写剧本。

但是,那个年代你要入行,必须有电影学院这张门票,所以1996年,我考学来到了北京,一切从零开始,到现在“北漂”22年了。

我在电影学院的时候,拍了我的第一部作品《陈默和美婷》。

我之前工作有点积蓄,想拍16毫米,钱不够,就再问朋友借了14万,就自己干了。

《陈默与美婷》没想到运气很好,在第52届柏林电影节拿奖了,我也算是正式入了行。

之后我写的剧本《好大一对羊》、《老衲》、《向北方》都拍成了电影。

有的是改编小说的,有的就是我日常生活真实写照。

可能和我以前做媒体有关,我会对社会话题性的题材比较关注。

《好大一对羊》、《老衲》、《向北方》这些片子都是文艺电影。

一直觉得自己很幸运,能拍自己想拍的电影。

《诗人》很快就在大银幕上和观众见面了,我也很高兴。

一部电影,只有走进了电影院,和观众交流、分享,才是真正的完成了。

感谢资方和我的伙计这些年于我最大的创作自由和任性。

《诗人》入围东京电影节《诗人》里面,有我想表达的文化诉求。

我知道现在还有诗人存在,他们还在努力写诗,但是在这个大时代下,对文学的追求整体上已经丢失掉了。

文学曾经是我们这一代人精神寄养的东西,塑造一个民族整体气质的一样东西。

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论怎么发展,生命很短,诗歌很长。

我觉得文学是不能丢掉的,其中诗歌更不能丢掉。

图片来自刘浩、安乐影业

 10 ) 一段时代之殇。

这是属于父辈的一个简短的时代。

似乎只是一段烟云,一代人的青春。

刚好是我的父亲那一代人。

85思潮刚结束的时候,全国的文化刊物也不多。

干这一行的更是少之又少。

海子,顾城真的影响了一代人。

那个时候追求诗歌的人,都是很纯粹的。

因为就没看过别的东西。

在僵化集体制度的时代,这些诗意正是当时青年精神向往,而且是唯一的通道。

那些青春的激情与躁动。

反叛与不甘,都指向了这一个出口。

所以影片里很多人想当诗人,想当个诗人的女人的内化需求,在今天看来都很不可理解。

但在当时,的确是一代人的精神高地。

整个剧本来看,人物弧光还是比较完整的。

李五最后还是没能走出思想里的矿区。

这里确实是他的归宿。

如同张目说的,离诗歌近一些。

这个人物一生都在干这个事,但是其实离诗歌精神非常遥远。

他只是享受着鹤立鸡群的红利不能自拔。

但这最后的一步,确实离诗歌近了。

最后用这种殉道的方式回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全片抑郁的气质间接阐述了下岗潮给这一代人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创伤。

这是一代人不可回避的隐痛。

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双重剥夺。

如果要为这代人写一首诗,写一本书的话,也一定是归类为伤痕文学。

 短评

3.5星。这也许是另一个顾城的故事,被所有人渴望的诗人和他妻子的故事。整部电影充斥着一种奇特的冷场感,和现场零星的观影人群相得益彰,本以为会是一部从女性视角出发的帕特森,实际则是一个无法逃离的熔炉的故事,能看出导演受到过的影响。厂院中的同一组人构成了循环的阿鼻地狱,后半段妻子视角完全丧失有些可惜。

5分钟前
  • Dead Fingers
  • 推荐

鲜儿和传武好不容易能打上炮了还不能好好在一起,爱情太难了,cp党的心碎。

8分钟前
  • esp吃梦香菇
  • 力荐

@东京国际电影节 一部片子里同时看到了张艺谋,贾樟柯,王家卫... 夸张的过饱和色彩运用和压抑扭曲的情感以及过度的留白导致剧情不完整风格不统一 可能导演想法太多但前前后后都没讲清楚,,,女性角色人设丰满男性角色行事都有些莫名其妙,结尾宋佳的自言自语完全多余...总之是部完成度不高略显残念的作品

11分钟前
  • Lavinia
  • 还行

鼓励同类创作,导演未来可期,结尾死亡牵强,故事讲得不行,强扭艺术

14分钟前
  • 齐马不很蓝
  • 推荐

暂时就不说什么了。

18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较差

虽然片名叫诗人,但绝不是要为个体立传,至少后半段人物完全让位给时代变迁了,诗人之死在这里是必然的结果。朱亚文这个角色很有意思,有诗人的脾气,却缺乏诗人的才华,需要有宋佳的支撑才看上去像个诗人,所以后面宋佳缺席,他就泯然众人了,以至于他的逝去没有引起一丝诗意的悲壮,更代表了改开下被淘汰的部分人的缩影。

21分钟前
  • 超cute侠
  • 还行

“等等自己的灵魂 用一生,写一行好诗。”导演绝妙之处在于片子叫诗人,却未程式化的让诗歌遍布,丈夫是诗人,妻子却把对行丈夫的爱过成了诗,是用一生谱写的浪漫诗意

24分钟前
  • 莎士比耶
  • 推荐

从八三严打到小平南巡,这既是解冻期赋予诗歌的黄金年代,亦是蒸汽机车在这个国度的最后疯狂。火车迷一眼便会尖叫,取景地是拍摄蒸汽机车的圣地新疆哈密三道岭,上一次来这里取景的剧组是宁浩的《无人区》。宋佳的母性光辉照耀全片,她俨然扮演起一个“圣母”的角色,这其中当然掺杂着社会主义工人阶级女权的隐喻。朱亚文是大儿子,也是诗歌年代理想主义的化身,结局只能在崩塌声中走向毁灭,同时象征着一个时代的落幕。电影总体拍得有些虎头蛇尾,开头很好,后面叙事有点凌乱,李莉投怀送抱哪一出有点胡闹了。

29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还行

那是个什么年代,人们竟然想当诗人。萧红穿越而来变成了洗衣做饭的油印厂工人,被另一部电影里的端木蕻良扯愉快地扯着毛裤,趴在地上捡起影子都设定当然OK,但小宋佳这样的师娘下海经商未免。。。又是一部浪费演员的自恋电影。

30分钟前
  • Inmate2537
  • 还行

【我说过,只要是你的,哪怕是你的影子和你的味,我都留着。】

33分钟前
  • 查令街的浪先生
  • 还行

那个年代本身就是诗,电影不错,分低了

37分钟前
  • 推荐

阴暗房间扯着她的毛线裤,却能闻到太阳的味儿。头顶烈日望着眼前纪念碑,那味儿却消失了。与她一同消失的,还有男人的性欲和盎然的诗意。有人因跳贴面舞而枪毙,有人因下海经商而负债,有人选错了女婿无法退休,有人选错了行业无法上岗。留着爱情的影子,丈量时代的距离,女人才是世界上最终极的诗人。

41分钟前
  • 西楼尘
  • 较差

期待宋佳!

43分钟前
  • BenjaminBeast
  • 力荐

全片唯一诗人宋佳,但还是男性臆想出来的

48分钟前
  • inhiu
  • 还行

理想主义社会分崩离析,迷失于文学的精神寄养、酸腐自恋的文艺青年终成为被时代列车碾压的碎石废土。到头来,在动荡和变革中投入万般柔情予以迂回进退、辗转腾挪的女人,才把自己的一生活成了诗——电影架子拉得很大,却没有充足的血肉贯通其中。很多关键节点语焉不详,一些戏剧化冲突也制造得相当生硬突兀,导致最后连个故事都圆不起来,甚为可惜。服道化下了大功夫,年代气息拉满。

50分钟前
  • Esse
  • 较差

开2倍速,也不能缓解这部电影的平庸。

51分钟前
  • 私物語君
  • 较差

空有野心的奇葩电影。我可不接受朱传武转世以后是诗人的说法……

54分钟前
  • 密斯湖
  • 较差

诗人在虚伪的李五身上死去,又在真诚的陈蕙身上醒来。

55分钟前
  • 天马星
  • 还行

為宋佳飾演塑造的詩人角色是成功的,導演在對礦山,毛的形象上過於迷戀而用力過度。另外,影片對話應該是方言和普通話夾雜,不然都是出戲的,脫離了土壤,來自想像而不是現實。

58分钟前
  • 無邊無際
  • 还行

扯得动毛裤的线头 挡不住时代的推移 拆得倒工厂的房子 冲不掉女人的爱情

1小时前
  • 江浙沪唯一土狗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