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淡、朴实。
这是我看完电影后内心最强烈的感受。
这是我看的第一部藏语电影。
有很多的场景让我觉得这也是经历过的瞬间,我想每一个成人都能在旺扎的身上找到自己童年的影子。
影片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完全从一个孩子的视角去叙述旺扎想要一双雨靴的简单的故事,没有宏大的场面,没有发人深省的大道理。
小旺扎的妈妈是我觉得整部影片最温暖的人物,即使爸爸在家庭里很有地位,但她会违抗的丈夫的命令用羊皮换了雨靴。
妈妈带着羊皮和旺扎一起匆匆地去找小商贩,妈妈偷偷买了雨靴叫醒不知情的旺扎,妈妈在晚上和旺扎说梦里可以预测第二天是否下雨,妈妈和旺扎坐在麦田里。
这一切的场景都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妈妈,这是妈妈普通而令人感动和温暖的爱。
能拥有这份爱的孩子是拥有了世界上最大的幸运。
影片中有一个场景让我感受到了导演的巧心,是通过电视机里映出来的画面拍妈妈和旺扎睡觉的过程。
整个场景摄像机对准的只有那台电视机,完全没有切到人物。
当时一整个长镜头下来就给我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很喜欢这种小心思的设置。
影片的最后一幕是拉姆和旺扎在麦田里奔跑的画面渐渐淡去,故事结束在这里同样也令人有点意外。
随后是一首藏语歌作为最后的结尾。
最后的最后,我是没有想到一部2018年上映的片子里面呈现出来的藏民的生活仿佛一下子把我拉到了20年前。
雨靴要到县城里去买,教室的课桌是我们这里早就弃之不用的,下雨天不撑伞,旺扎心爱的铁皮青蛙是上个世纪孩子时尚的玩具…他们的时针好像被拨慢了一样。
不知道怎么描述我内心复杂的感觉,我希望是还有这样一个纯粹、自然的地方存在的,但是我也希望那里的孩子会有同父辈不一样的人生。
记忆中的片段看完电影,我知道我大脑里的有些片段是真实的记忆,得以求证了。
我的老家在山西,小时候我们那边会下冰雹,记忆中趴在窗户上,看到黄豆大的冰雹珠子打在玻璃上。
那会儿我家种苹果,我大伯、二伯、村里很多人家都种苹果。
记忆中有一年,我妈带着我,拎了一篮子苹果去村长家“哭诉”,我妈说,冰雹把树上苹果都打了,一个个都是黑色的点子,苹果卖弄不出去了,这样子的没人要。
所有的苹果,都烂了。
我妈哭没我忘记了,我后来想起,村里有个大炮,好像在兽医站附近的荒废院子里,不对,是在村长家附近的院子里。
下雨天要打炮,打炮了就不会下冰雹。
因为不知道这里边的科学原理,所以一直不确定这些片段是真的假的,我妈为啥收成不好要找村长。
今天我明白了,原来那是防雹打炮,村长没打炮,我家没收成了。
那会儿的我妈该是多么的无助啊,只有苹果能卖出去换钱,只有种地这一条路子。
那会儿大概是1995-1997年,我大概3-4岁。
最后苦了的,都是这些看老天爷吃饭的农民。
今年2024年春天,老家一直不下雨,我爸种玉米浇了5次水,往年只要浇3-4次。
没办法,玉米长个子的黄金期就那么一个多月,吃到水,可能长得好点。
而今年南方,广东一带一直下雨,深圳的特产荔枝收成也不好,因为下雨见不到太阳,果实结不了,要么就不是不甜,所以今年卖荔枝的周期短、又贵、又不好吃。
我妈每次打电话给我,我说深圳在下雨,她说,要是把这雨运送到咱山西就好了。
老家有个亲戚,在附近祁县的山上散养了牛,因为不下雨,山上草都不长。
牛找不到吃的,母牛没有奶水,活活饿死了十几、几十头牛。
一头牛,也要卖个上万元了吧,死了那么多头牛,得多少钱。
但是又有什么办法呢?
牛的饲料,玉米啥的太贵了,那么多牛,喂不起。
村里人,真的是苦,还是做小孩好做小孩会好一点,不用操心那么多事,无论收成好坏,家长都会紧着给孩子一口饭吃。
无论家里贫穷富有,做父母的总会辛苦自己,满足孩子的小愿望。
希望旺扎一样的小孩,可以懂事点,明白大人的苦心;又希望他们做孩子的时候,就快快乐乐的,不用成为成熟的小大人,只需要珍惜那几年的童年时光就好了。
一颗纯真童心,就是无价之宝如果把孩子的世界与成人的世界认真对比一下,你就会发现,这是来自两个世界的两个不同物种。
虽然大人和小孩总是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说着一样的语言,想的却完全是两个不同世界的两码事。
《旺扎的雨靴》正好抓住了这个矛盾之处,然后两条线平行叙事层层递进,一条线是小男孩旺扎对雨靴的渴求,得到之后又希望在雨天穿上它,并由此与大人发生“天气纷争”;另一条线就是旺扎的父亲所代表的成人世界,他们每天勤奋劳动,关心庄稼收成,为了获得丰收,希望整个夏天无暴雨又无冰雹。
我们每个人都曾是孩子,也都有过孩童独有的“幼稚心理”。
比如我,至今还怀念儿时的那个自己,虽然那时的我挺不懂事总是和家人闹别扭,也曾缠着父母要东要西,要是欲求得不到满足就一连好几天情绪低落。
举个例子,记得当时特别喜欢《葫芦兄弟》的动画片,看着同学们拿着《葫芦兄弟》的连环画在班里炫耀,自己实在眼馋的不行,便让家人也给好歹买一本,然而父亲一向烦孩子乱要东西,他那边是没指望了,只有母亲心软,在我死皮赖脸地央求之下,她就拜托了一位叔叔在县城的书店里买了一本。
直到现在,我还清楚记得手捧新书那一刻的感觉,就跟得了什么仙丹差不多,虽然是一本盗版加胡拼乱凑的《葫芦兄弟》,里面有很多匪夷所思的情节(比如哪吒大战葫芦娃,蛇精大战恐龙),可是依然兴奋到快爆炸,晚上把书放在枕边,刚闭上眼又睁开瞅一瞅,半夜起床撒尿还得赶紧打开看一会,然后心满意足地入梦。
所以我能理解旺扎的微妙心情,还有他一系列的“反常行为”。
他把妈妈用羊皮换来的蓝色雨靴视若珍宝,晚上睡觉放在枕边然后被父亲训斥,晴天穿着雨靴去上学,在被老师责骂和同学嘲笑以后,便天天盼望着下雨,以前从不看天气预报的他甚至都改变了习惯,天天盯着《新闻联播》之后的天气预报,让家人很是费解。
当他从《西游记》中得知雷公电母这些降雨神仙之后,便和同学来到寺院里还愿,虔诚祈求天降大雨。
可是老天不明白旺扎的心情,总也不下雨,让旺扎心急如焚,而村里的老法师却要作法“挡雨”,更是让小男孩如临大敌,于是他便设计把法师“挡雨”的桃木剑给偷了出来……可以说为了光明正大地穿着雨靴上学,旺扎真是豁出去了,什么都阻挡不了他,就是天王老子也不行。
《旺扎的雨靴》里奔跑的旺扎在大人眼里,一双雨靴简直普通到不值一提,而除了会影响收成,老天下不下雨似乎也没什么特别,在男孩旺扎心中,雨靴却比什么都珍贵,雨天比什么都难得。
所以大人们不理解他,甚至觉得他很奇怪。
而这也成为整部电影戏剧冲突的逻辑起点和终点。
这种种的误会让我不禁想起《小王子》里的一句话,“星星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它的某一颗上有一朵看不见的花。
沙漠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它的某一个地方藏着一口井。
”这世上,真正重要的东西往往不是肉眼能看到的,也不是一眼就能看明白的,它往往隐藏在不为人知的深处,拨开层峦叠障的表象,细细感悟,才可能发现事物的本质。
这双雨靴之所以珍贵,是因为旺扎从未有过一双雨靴,只能在下雨天穿一双破烂的旧球鞋上学,湿透了脚还被同学嘲笑,他很在乎这个。
而有了雨靴后,老天却像和他作对似的天天不下雨,让这双雨靴“英雄无用武之地”了,这也就是雨天之所以难得的原因。
可是,有哪个大人会在意这些只有孩子们才在意的小细节呢?
放眼望去,孩子的世界与大人的世界总有一道看不见的墙,墙里夹杂了各种误解与伤害,而只有越过这道墙,大人才能更好地理解孩子关爱孩子。
可惜现实生活中,大人们总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还从没有哪个大人真正走进过孩子们的世界呢。
而这也大概就是本片想要传递给观众的,也是整个故事的内核了。
从儿童片的角度看,本片无疑是成功的,越过纷繁复杂的表层关系,主创抓住了儿童独有的微妙心理,并把“在雨天穿上雨靴”的执念不断放大,甚至到了疯狂的地步,让一颗真实纯粹的童心毫发毕现。
而与本片类似的,就是另一部伊朗电影《小鞋子》,两部电影在很多方面可以比对欣赏,都是从小男孩的视角出发,慢慢窥视成长历程的人间百态,从家庭到学校再到社会,从父母到同学老师再到形形色色的人群,渐渐地,男孩的整个世界变得生动立体起来。
无论是为了给妹妹赢得一双新鞋子,还是为了让心爱的雨靴可以在雨天行走,传递的都是无比真挚的情感,展现的都是一颗纯粹圣洁的童心,穿过繁复的成人世界,在阳光雨露中闪闪发光,宛如无价的宝石。
而这颗宝石般的童心,是用肉眼难以看到的,只能用心感受,在童年生活中的小细节上慢慢体会。
正如《小王子》的那句话,“只有用心灵去看,才能看得真切。
最本质的东西,恰恰是眼睛无法看到的。
”
《小鞋子》里奔跑的孩子童心之所以珍贵,并非仅仅因为它的纯真无邪,在孩子尚未被污染的心中,总是习惯异想天开,他们可以为了一个简单到近乎愚蠢的目标,不惜一切代价去全情奔跑大胆追求,为了实现心中渴望,他们会选择努力坚持下去,无论遇到什么挫折,都会始终如一地小心呵护那份“心中所爱”。
这“心中所爱”是什么?
你可以做各种理解,可以是一双雨靴,可以是一册连环画,可以是一辆小单车,可以是一只折翼的小鸟,也可以是同学间的友谊……一颗纯真童心,就是无价之宝。
可大人们总是忽视。
童心很难得也很脆弱,长大了还会渐渐消失,所以我们没理由不尊重不爱护不珍惜它,对吧?
童年的心愿总是那么简单、明了,一个小玩具或是爸妈的一句承诺,都可以成为小孩子无限遐想和快乐的源泉。
对于旺扎来说,拥有一双雨靴所能带来的快乐,已经超越雨靴本身所能提供的工具价值。
能够在水里任性的啪嗒啪嗒溅起水花,这种简单的快乐好像每一个成年人都曾经拥有过,只是经历了人世沉浮,不再拥有感受简单快乐的能力。
很多影评将本片评价为中国版的小鞋子,其实不尽然,这二部电影虽然主题和故事情节略有相同之处,但整部电影的侧重点不同,《小鞋子》中哥哥奋力争取鞋子让无数成年人产生恻隐之心的原因是贫穷背后带来的心酸和感动。
本片的背景虽然也处于偏远的牧区,且物质相对困乏,但故事的重点并非贫穷带出的命题。
整部电影观影下来,没有悲天悯人的感动,却意外有一种简单、纯真的愉悦。
故事的结尾,旺扎的雨靴,能如愿穿着出去吗?
田里的青稞,能如愿获得丰收吗?
其实都不重要,往事随风,带走了所有东西,唯有美好的童年记忆挥之不去……
主要为了支持藏族导演,儿童题材,讲述旺扎想要一双雨靴,得到以后又期待一场雨的降临,为此而付出的努力。
这不禁让人想到伊朗电影小鞋子,两者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又有不同之处,藏族中的宗教因素和小孩的天真结合再一起,影片讲诉的故事并不复杂,也把这故事算合格的讲完了,可能是因为心中的期待高,所以对影片感觉还是停留在基本叙事上。
但还是推荐去看看,支持民族电影,今天可能太累了,后面结尾睡着了,下次再有机会一定要把再完整的看一边,片中的配乐不错。
《旺扎的雨靴》是一部藏族儿童片,全片都是藏语配有中文,不然真心听不懂。
体会到了需要差异之大,但是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我从旺扎的身上完完全全能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故事背景是围绕着旺扎平凡的一天又一天来展开的,平平无奇的家,坑坑洼洼的上学路,破旧发霉的学校墙壁,简陋的学堂和课桌。
对于从小在农村长大的我来说,这一切是多么地熟悉又陌生。
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西游记等等都是我小时候的回忆呀!
主人公旺扎多么像每一个平凡的你我,小小年龄,家境很一般,但是在那个90年代很正常,我小时候小雨天穿运动鞋也经常湿透,虽然如此我也没想着换成新的,那个时候爸妈不在家,但是我觉得我和旺扎的心情一样,其实小时候怎么也开不了口,很多事情没办法堂堂正正地告诉他们我想要....所以憋在心里默默难受,小小年龄,一件很小很小的事情就够我们琢磨好几天,真是小小年龄小小愁滋味。
母爱如此温暖和真挚,在旺扎以为阿妈用羊皮子换了镰刀而不是雨靴时,突然在床边看到了一直惦记的雨靴,那一瞬间,喜不自胜,阿妈也开心的笑了,这一刻,我默默流下了两行热泪,爱其实无处不在。
包括阿爸也是,虽说性子特别倔,但是对旺扎的爱可见一斑,慈母严父,一家人就是这样整整齐齐。
虽然是平凡的一个村子,但是通过电影呈现的视觉效果非常棒,听说摄影师非常厉害,的确旺扎家所在的大山与稻田等等景色拍的都非常大气唯美,也很小清新。
整体非常不错,就是后半段剧情稍微有些突兀,推荐大家去看看!
一刷:资料馆放了旺扎的雨靴,感觉还不错,挺有乡下气息。
而且用藏族本地语言也让我更好的融入本片的氛围当中。
虽然本片也有不少现实意义的东西(比如用羊皮换一个镰刀还是一双雨靴),但是在旺扎这个孩子的审美里就变得十分单纯,朴素(为了在学校争光非得买雨靴,结果不下雨)。
最喜欢的是旺扎为了让老天爷下雨故意偷走法师用法力的那把木剑。
整个过程虽然表面上俩人是对立的,但是还是隐隐约约感觉很有趣。
不知道放西游记电视剧那段是否是刻意的,因为小孩也是因为这个才想到召唤雨神的。
在映后了解到此片摄影是电影八月的摄影师,考虑有时间找来看看。
一直蛮喜欢这种用儿童视角去看大人世界题材的片子,细腻而又很灵动。
二刷:感觉到电视里画面的用意,西游记里召唤雨神反映着小男孩渴望下雨的心情,包括红色塑料袋象征着小男孩对于拥有雨靴的渴望。
而且有些场景二刷看不只是看到孩子的童趣,更多看到大人的烦恼。
父亲不给旺扎卖雨靴不仅是为了填补家用,更多是为了让他好好学习,因为个人判断父亲文化水平不是那么高,想让孩子好好学习,走出山区搞出个名堂。
三刷:#桃花岛观影团# 感谢岛主带来这么优秀的嘉宾,收获颇多,对藏地的宗教文化有更多的认识。
也对新学院派有更多的认识。
希望大家多多发现电影里的细节,比如配乐出现的那段小高潮和电视机画面对应的情节,小男孩心境。
今日凌晨,发现这部片子,名字和海报的温柔将我一击即中,立刻定了下午的票。
确实,是一部相当温柔的片子,随着影片的进行,我从未被想起的童年记忆,带着活泛的色彩涌入我的脑中。
曾经我为了一个复读机一个陀螺,也像旺扎一样,不断地央求,到处窜上窜下,甚至去采金银花,卖掉有钱后高高兴兴的去买。
那时候想要个什么东西,怯生生的央求爸妈,怯生生就是因为了解我的欲望不会被满足,但被拒绝后却变得理直气壮,觉得他们不给我买就是他们吝啬。
除了父母,还有同学,总是蹭同学的零食,看见那些光鲜亮丽的小朋友总是变得星星眼。
麦浪,玉米林,果树园,总是窜上窜下,偷玉米,偷果子,还会上山摘别人家葡萄,小时候俨然一个惯偷,摘完葡萄也不带回家,就地拿衣服擦一擦就吃掉,然后回家路上迷路,每次都做好了去路边商店打电话给110求助,下一秒就找到回家的路,在路上走累了还会拦路上的车搭个顺风车,可能是因为地方太小,总能搭上熟人的车,然后过几天爸妈就会知道我又去哪里浪了,又是一顿批评,说我天天在外面野不着家。
这段从未特意存进记忆里的童年岁月,和影片一起在我眼前变得生动,耳边轰隆隆的雷声,我仿佛闻到了泥土的气味。
很幸运,拥有乡间的童年。
很有童趣的一部藏地电影。
大家都有的雨靴,而旺扎却没有。
好不容易换到了雨靴,好天气却又来作对。
暴雨来临,大人们都在祈祷不要真的下,怕毁了庄稼,而旺扎却“从中作梗”,只为了能穿上他心爱的新雨靴。
简单纯真的故事真的是引起了我的共鸣,但其实我还是想看到更多地藏地风情,点缀起来会让影片更丰满。
本文发表于《上海电视》2019年某期。
如需转载,请一定联系本人、一定注明、一定附上豆瓣链接!
西藏题材电影这几年在院线艺术片领域引起了一些关注,以至于出现“藏地新浪潮”这个名词。
但你若真的关注了这批电影,会发现它们除了能反应部分西藏人较真实的生活现状之外,并没有哪位导演形成鲜明的影像甚至叙事风格,成为真正的电影作者,包括最出众的万玛才旦。
万玛也是《旺扎的雨靴》监制,新导演拉华加的这部处女作,揭示了西藏电影学习他者的一个新方向:伊朗电影。
导演或许是看到了藏地和伊朗在信仰和政治话语浓厚这一点上的相似。
大半部《旺扎的雨靴》对《小鞋子》的模仿实在明显,穷人家孩子为了得到一双日常需要的鞋而焦虑,与小女孩换鞋穿,因迟到而与老师冲突,一路狂奔,甚至连洗鞋时吹肥皂泡玩的小细节都要用一遍,如果没有得到雨靴之后的故事,你完全可以称它为翻拍《小鞋子》并挂上伊朗编剧的姓名。
小孩子说话声音渺小,大人容易忽略,这是阿巴斯在《何处是我朋友的家》里用过的。
好在这个点,导演只是学得点到为止,没有继续铺开了写。
本片最好的地方,是让几种矛盾叠加,形成戏剧张力。
旺扎父亲和邻居就谁家先浇水争论,旺扎父亲占理,因为他家田地在上部,水往下流,但邻居眼红他那片种成全村前二名的优质麦田,科学务农与个人私心的小格局是一条副线矛盾。
全村人希望不要下雨,不然全年待收割的庄稼泡汤,因此寻求当地寺庙祭司般的人物挡雨,小孩子则有单纯执拗的残酷,不会在意看似跟自己没有直接关系的问题,比如全年无收会怎样,比如为什么家里会穷到没有鞋穿,而是绕过祭司甚至阻扰祭司挡雨,直接向神求雨,以换来穿新雨靴撒欢的瞬间惬意。
这表面上是大人与孩子意愿相左的矛盾,实质是当地宗教(或迷信)与科学、看天吃饭与人欲行为的矛盾冲突。
冲突之间,此地贫困的缘由也能让观众窥视一二。
很可惜,故事结束在孩子们相信是靠自己的力量造成天似乎要落雨的时刻,即张力最饱满的时刻。
这种在高潮结束的处理,不是审美需要,而是导演始终差口气、无法讲明个人态度的实证。
藏地新浪潮至今没有找到自信。
对比最近的《扫毒2》这部虽是纯商业片却有邱礼涛清晰作者思路和风格的作品,回忆香港新浪潮诞生的徐克、谭家明、许鞍华那批人,我们知道,藏地电影仍在学徒期,路还很长……
一股清流。
拍得不错,略显简单,稍许冗长。
万马 松太加 拉华加 一贯的青海南部藏片风格 家庭日常 儿童眼睛 夹杂几片变动中的现代和宗教雪花 后半程有点松松的(拉姆姐姐真是一朵宝藏
3.5。1、一则十分鲜活的藏地生活小品,影像平淡、克制,却处处透着源于生活的能量。2、本片由藏族导演拉华加执导,生活化的影像和悠然的场面调度大概源于此前《塔洛》《清水里的刀子》两部影片执行导演的相关经验,因此才能做到游刃有余。3、小男孩的不少举动总能让人会心一笑,当然其中既有可爱之处,同时也透着辛酸。
跟《绿草地》的内核差不多,都是描绘孩子对外界的想象。
电影造成了几种反差或者说是别扭,小孩子悬浮的梦想和成人切实的生活需要,铁皮青蛙和雨靴,教室和旷野,佛祖和驱雨人,两元对立又自然地相互连接,像一部守法版本400击。
很朴实很温柔的电影,看完日子都过得有滋味了。
电影一般是反映当下实事的。以为像第一次的离别一样确实不富裕,但有很多镜头表现的不是如此,导演别有用心。一分都多了。
绝对惊喜的处女作!1. 情节视角非常简单动人,难得节奏摄影也很好,没有故意做作感。2.小朋友想要雨靴,好不容易买到了之后每天盼着下雨,大人为了庄稼好收成祈祷天晴。3.偷偷吃了佛像面前的糖又还两颗苹果太可爱啦!4.难得一见的清新可爱儿童题材电影
今天和MAY 去参加了《旺扎的雨靴》的线下观影,片子的结尾让我猝不及防,也不知道最后阿卡雪达儿有没有挡雨成功,但从影片照进现实,北京的一场大雨,更让我愿意相信,阿卡雪达儿没了桃木剑确实没了灵气,没有挡住那即将到来的暴雨,而旺扎也终于有了理由去穿他那双雨靴了,替他开心,但也替庄稼的收成担忧着。#银幕的魅力可能就在于此##桃花岛观影团#
故事讲得乏味生硬,缺乏生动的镜头和贴近生活的情节,结尾简直莫名其妙。
童年时期的快乐真简单
手里的跳蛙比不上脚上的雨靴,换镰刀的羊皮最终换来一双雨靴,童年的旺扎在期待一场大雨。3.8
似乎世间所有的事情,都会过犹不及,变得适得其反。而我们成年人相比广袤宇宙来说,又何尝不是小小的旺扎。甲之蜜糖乙之砒霜,这世上本没有两全其美的事情,你所需要的只是你认为你心中需要的,而实际上或许并不是真的需要。
7.6,BIFF国片单元首场。与《九三年之夏》异曲同工,故事发生地偏僻不影响情感的共鸣性,影像略糙但不失美感,镜头从诙谐出发,至希望结束,太过可爱的电影。ps:导演温文尔雅,杜江到场是惊喜。
FIRST12th第四场露天放映。剧情实在太弱了,而且前后两部分割裂,前半段批判父权却浅尝辄止,还未深入便转向宗教,也未能深入。
7分,像优等生的习作。
没看过,被人盗号打卡
虽说是儿童片吧,却没有感到真正蹲下来在跟儿童对话。最致命的是一部西藏导演的电影,却完全没有了特色,我可以说把这部电影发在全国任何地方都没有问题,除了语言是藏语。
妈妈放下镰刀拿起雨靴的瞬间,眼泪就掉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