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我们有点像不是么 有一点对媒体、娱乐的反思。
当这成为申张正义的方式,是不是就同梁山是一个概念了?
不同者,盖人与科技之异。
印度就敢播这样的电影,直面丑恶,媒体真的起着监督的作用,这不也在进步发展么。
中国拍出来的电影,也是记录社会,内地上映和海外上映就会有不同结局...关于到底是否应该归还人们的对真实消息的知晓权..靠心思考而非脑子。
不过最近的微博反腐倒是有值得肯定之处。
结局欢乐,是否还是想说本片纯属虚构,是电影而非真实有的结局..
跟《巴萨提的颜色》《自杀现场直播》《无法避免的战争》一样,中国观众都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胸中块垒”。
很有印度山寨大国特色的是,翻拍片,更有意思的是,翻拍片在可看程度上往往超越原作,如《未知死亡》翻拍《记忆碎片》,《幻影车神3》翻拍《致命魔术》,《痛击》翻拍《狙击电话亭》。
大量翻拍欧美经典或最新最热门电影,保留原作创意独特好故事,改编后既有印度特色而又吃透原作精神,把原作不符合印度国情的部分化繁为简、深入浅出的讲述出来,不得不佩服。
这样的特色,不愁没有群众基础,不愁没有票房。
子弹是怎么不破坏玻璃打中男主的手的,我错了,后面镜头记者拍到了4个弹孔。
男主扯上“中印战争”,“你打败了中国、巴基斯坦,然后中国再也不敢惹我们了”,央视放映的时候是否删掉了?
阿三真是无时无刻不自信心膨胀啊。
晕死,这也能安排歌舞。
印度片为了歌舞真是绞尽脑汁使尽招数啊。
这电话线真够长啊,跳舞也不影响。
50亿卢比就在里三层外三层的人群中清点。
难以想象印度人喜欢现金喜欢到了什么程度。
这看热闹的印度人真多啊。
结尾部分略扯,开头瑞士银行不是说只有那个高管本人的指纹、虹膜才能取款的么,怎么后来男主就用网银无比轻松的转了5320亿卢比?
不是1亿,不是50亿,不是320亿,而是5320亿。
男主用苹果笔记本,财政部用联想笔记本,植入真是不偏不倚赚两头钱。
这男主到底经手多少钱啊,还不一次转完款,还真当明星当嗨了,还跟围观群众互动,5千亿7千亿,马上就快嗝屁了。
电话亭下半截是防弹玻璃,就不能扔个炸弹么,扔个燃烧瓶就能解决啊。
这狙击手也太不专业了,不是一枪毙命,而是扔掉武器上前肉搏。
晕死,打这半天了,50亿现金还堆在街上,群众一直不怕死不抢钱的在围观在围观,真是在看拍电影啊。
大BOSS光想着解决掉现场的所有目击者,难道忘了电视一直在直播么?
狙击手到最后才意识到是防弹玻璃吗?
一大群人对付男主,只有一个人去对付联邦探员?
男主竟然最后毫发无损,防弹玻璃也打穿了啊。
女记者都能认出联邦探员身份,那些狙击手难道都不认识么。
钱是转回来了,但只是从一个账户转到另一个账户啊,难保不是以反腐为借口,联邦调查局/印度纪委出面参与的清洗行动啊。
我给结尾再加个翻转,联邦探员向不露脸终极BOSS电话汇报已经为你干掉/铲除/痛击政敌。
是不是更好玩?
这个电影真够墨迹的!!!!!!!!!!!!!!!!!!!!!!!!!!!!!!!!!!!!!!!!!!!!!!!!!!!!!!!!!!!!!!!!!!!!!!!!!!!!!!!!!!!!!!!!!!!!!!!!!!!!!!!!!!!!!!!!!!!!!!!!!!!!!!!!!!!!!!!!!!!!!!!!!!!!!!!!!!!!!!!!!!!!!!!!!!!!!!!!!!!!!!!!!!!!!!!!!!
被豆瓣“中国拍了50年电影没有一部超越《痛击》”的评论惊到了。
我就不信印度版《狙击电话亭》能搞出什么新花样。
不过坦白讲,狙击电话亭的剧情基本忘光了,只记得形式上是单一场景大叙事,由于太特别,所以印象极其深刻。
痛击前半段的内容和狙击差不多,就是西装革履的男主角在电话亭接到一个神秘人的电话,那个人仿佛知道他所有的秘密,并且用摄像器材监视着他,狙击枪瞄准着他,让他被误会成杀人犯,又逼他在民众面前坦白自己的种种恶行……之后走向就不一样了,痛击在人性拷问之上,跟反腐和政治紧密相连,由一起犯罪事件引出政治丑闻,把男主角的个人命运升华到了印度的国家命运,他的身份也一层层剖开、转变、升华,从中产阶级到犯罪嫌疑人到疯子到恶劣渣男……直至最后成了国家英雄……确实是超级带感,紧张刺激激动人心,有些台词还有点戳泪,必须承认,国内确实拍不出来,不是故事、演技的问题,是国内环境的问题,没有人敢拍这么大尺度的,有人敢拍也百分百被禁播。
希望电影分级制度早点出来。
我印度电影一向看的少,最近两年包括这一部总共看了3部,去年看了两部一部是在形式和内容上抄袭阿甘的《我的名字叫罕》和那部在国内大火的《三傻》。
《我的名字叫罕》是我很不喜欢的,除了处处的假励志和扯上了种族主义的外衣之外,真的不堪一提。
《三傻》倒是非常不错,与其说是抨击的印度的教育制度,更不如说是对中国教育制度的讥讽,我想这也是此片在国内如此大火特火的一大原因。
如果你喜欢《三傻》对“教育制度”的丑恶进行“含沙射影”的话,那你千万不要错过了这部《痛击》,因为这部“印度神作”来的更加给力和彻底。
如果说此片是从情节和创意上copy了《狙击电话亭》,那这一次这部电影真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男主人公是一位给政府高层腐败团伙转移“黑金”的银行家,某天他在送“黑钱"的途中,被一位身份不明但神乎其神的狙击手给堵在了电话亭里,并对他进行了各种威逼和感化,于是他透漏出了那个天大的秘密。。
电影的两大关键词是”反腐“和”觉醒“,反腐一直是GOV在一直提一直提,但是却在贼喊捉贼的把戏。
真的做到反腐必须是在”觉醒“之后,从根上来着手的,比如此片中的那位”衰“到家的银行家,他必须觉醒了之后才能够认识到自己所犯的错,然后知错能改,否定自己,推翻自己。
片中对GOV的各种腐败和丑恶进行了不留情面的挖掘和展现,比如借用“儿童福利机构”来贪腐,甚至让孤儿进行MY行为;把在国内搜刮的民脂民膏,转移到国外供自己享用;暗中消灭不听指令的刚正下属;甚至为了消灭自己的罪行,不惜在光天化日之下的广场对无辜的民众进行屠戮。。。
中国和印度是现今世界两个最大发展中国家,因为是在发展中,所以社会有很多的丑恶现象是根深蒂固的,比如贫富差距问题,比如官员腐败问题。
两个国家都是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近代史上都有被殖民的经历,建国时间相差无几,但是人家敢于对自己的问题进行如此大胆和彻底的深入和揭露。
而自己呢?
常言“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我想如果连对自己的问题都不敢承认,对一些存在的丑恶遮遮掩掩,佯装闻而不听,视而不见。
粉饰太平那是自欺欺人的行为,一点希望也没有的。
电影只是电影,它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一些情节和数字都是夸大的。
但不可否认的是电影里的一些事情也是客观存在的。
看完这部电影我除了对此片的印度电影人(当然还有里面的正面主人公)表示敬佩之外,更是对现今中国电影的处境很汗颜,去影院看看在公映的都是什么电影吧,除了引进的国外火爆动作片就是自家的浮夸的魔幻巨制和肤浅的爱情喜剧(当然这两种题材是符合国情的,因为国内观众需要嘛)。
我想如果此片在国内拍出来(当然这是根本不可能的),恐怕当场就被广电总局所“毙”。
knock out——“痛击”,不痛不痒的小搔小打是不起作用的,比如当头棒喝的”痛击“才能获得醍醐灌顶的“觉醒”。
看完电影,扪心自问一下吧:这个社会需要“痛击”的是谁吧?
这个世界需要”觉醒“的是谁?
说了这些,其实就是发一下牢骚而已,请看客勿怪。
顺带提一点:电影里面的狙击手是一个很神奇的角色,因为他知道很多的腐败内幕,而且非常专业。
因为他的身份很特殊。
我卖一下关子,想知道这人的真实身份,自己去看电影吧。
剧情当然有夸张和意淫的部分,但是对于贪腐官员的贪婪和凶残,应该没有夸张。
“还有比政治更好的生意吗?
”,确实,窃国者才是真正的大盗,搞政治的人才有可能窃国。
剧情真是紧凑,这么短时间里挖掘出那么多猛料!
主演选得好,高大强壮的联邦调查局首席调查官,风流而机智诡辩的马赫,幕后的**中央部长,政团领袖,都让人印象深刻!
当马赫终于被感动,决定孤注一掷反叛的时候,当所有人都被爱国热情围绕的时候,我也觉得很感动,这种理想主义的情绪我们有多久没有重温了?
最后重温一下片尾的字幕,回顾一下那个惊人的数字:1人民币 ≈ 11.55111印度卢比 700万亿卢比 ≈ 61万亿人民币!
想想吧,我们国家腐败官员带走了多少。
祖国,你需要这样的一部电影,尽管它永远也不会上映。
贪腐只是个人行为!
有时候你会发现上面这句话很有趣。
我们活在一个非常奇特的社会里,这个社会里大家全都心知肚明,却无法言说。
这个社会里所有人都知道我们在做梦,却都无法醒来。
这个社会里,若我们喧哗,他们就让我们闭嘴;若我们闭嘴,他们又让我们歌功颂德。
在这个社会里,我们唯一值得欣慰而又讽刺的是,我们永远没有那样一座电话亭,也永远没有那样一个狙击手,我们却又无数的围观人群。
有些钱,福布斯是无法衡量的。
与鸦片战争不同的是,当时,人家先来抢,我们才会送;如今,人家没来抢,我们已经双手奉上。
同时,代表我们的人摊摊双手,豁达的说:我泱泱大国,要有姿态。
向外给予时,眼都不眨,向内索取时,毫无怜悯。
大笔一挥,名字签的龙飞凤舞,民生,却碎得七零八落。
所有人笑语盈盈的欢迎着新生的婴儿,对着啼哭的他们大声地说着:你好,欢迎来到我的祖国,哦,也是你的祖国。
有些时候,未达成善果不得不用恶的手段,正如狙击手。
他先是威逼,然后晓之以情动之以理。
他是代表人民的代表,而不仅仅是人民代表,有时候,有名无实的东西看得太多了,人生观世界观会变的虚幻,而狙击手,让那个腐朽的世界真实了起来。
他不再是上帝,他也流血,他也挫败,但他挣扎,但他抗争,但他敢于向那个腐朽的世界宣战。
而你我呢?
沉默了?
然后爆发了?
还是灭亡了?
鲁迅先生说,不愿看到人民再读自己的作品。
我们确实也不再读了,不是因为觉醒,而是因为麻木。
人会臣服于什么?
美色?
金钱?
地位?
权力?
这些统统都是欲望。
巴赫就是如此。
看他的行为吧。
首先,他四处勾搭良家少妇,惹下无数情债,欺骗妻子女儿,在电话亭里耳闻狙击手的斥责,他一边道歉,一边企图收买,一边小心翼翼的喊着:我也不想这样,这个社会逼我的,我不得不这样。
正所谓身在其位,身不由己啊,由此不得不体会个别贪官的苦衷。
然后,他开始跳舞。
是啊,大众需要娱乐,大众不需要思考,只需要拿上一包薯片,缩到沙发里,于是精神就舒缓了,人生的苦难便消失了,社会的不公平也荡然无存。
所有人,看着那舞蹈,破涕为笑,好一片歌舞升平,太平盛世!
然后,他忏悔了。
他声泪俱下,一开始他的忏悔,不得已而为之,是形式上的忏悔。
而这类忏悔,相信在一个多难的邦国里,你我已见过不少。
然后,他竟真的忏悔了!
何其怪异!
这简直就是铁树开花,母猪上树,百年大妓毁于一蛋啊!
不得不说,这是影片牵强的地方之一,人都想要给自己的行为赋予意义,正所谓即使恶贯满盈,也要心安理得,人求生存,要活得好,好过别人,要骑在他人头上。
而这等信念,竟然会在一瞬间崩塌,这简直就是耶稣再临,有生之年,目睹此景,不枉此生。
但是他不愿改变,直到妻儿受到威胁,有时候,人的抉择需要很久,有时候只需要一瞬,因为讽刺的事情就在这里,谆谆善诱,就像是微风吹过湖面,而面朝枪口,则是狂风掀起惊涛。
想想那个在火车上扔鞋子的圣雄甘地吧,有时候你会替他不值,因为后继者,早已忘记了他,他的不朽丰碑,只留在了历史书上,而现实中,早已被风化成粉末。
最后,巴赫终于不畏生死了。
万亿的金钱回归国内,人民欢欣鼓舞!
然而讽刺的是,人民真的是历史的主人吗?
看那高楼上挺立的机关枪吧,千名群众、良知的记者,成为了无差别杀伤对象,这一幕,似曾相识否?
我的朋友。
至此,曾经的罪人成为英雄,幕后的英雄,淡出视线。
狙击手说得好:我是谁?
看看这无数的笑脸吧,我是他们每一个人。
而我却想说,看看巴赫吧,我们每一个人也都是他。
民智的觉醒,不是面对枪口,然后成为英雄,而是在压迫中寻找出路。
若狙击手让你觉得不真实,那么请想起一位伟人的名字:曼德拉。
也许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样,起初,我们获得机会,于是我们臣服了,然后我们在道德的拷问下开始自我规劝,然后我们麻木了,我们沉溺于娱乐,不问世事,认为这是理所当然。
但终究,我们会觉得真实已经背离心灵良久,开始在行恶的同时忏悔。
最后,要么我们成为英雄,要么我们成为了历史的踏脚石,后人会这么告诫后人的后人:别学那个傻帽!
吃饱了撑的。
这是一个事实,我们真的太饿了,仿佛永远不会吃撑。
电影给了我们一个梦,我们却需要从这个梦里醒来。
醒来不是为了继续逃避,而是为了努力抗争。
牺牲的警员说得好:对于改变世界的人,一分钟足矣。
然后他就死了。
所以,或许一分钟不够,但十几亿人的一分钟的总和,浩如云烟。
我希望看到的,并不是那个狙击手独自一人扮演上帝,也不是巴赫发自内心的忏悔。
两个人的戏,撑不起一个民族。
撑起这个民族的,不是代表你我的人,而正是你我。
电影开篇的那句话说出了历史的真相:战争,是政治的一种手段。
这个道理,古老的贤者马基雅维利已经言说的足够多,而身处和平年代,似乎这手段又显得无力而且虚幻。
但我仅愿看到,我的国民,包括我,不再只是高挂起“莫谈国事”的牌匾,不再沉醉于个人主义的理想国度,而是勇敢地面对这个污秽的世界,不断扪心自问。
请抛却狭隘的情结吧,我们有时候是这部电影所在的那个国度的敌人,但是,敌人,却说出了我们压抑在心底已久的话。
天佑我中华,愿这个国度里,没有人能代表一切,我可以代表你,你也可以代表我,我们首先要代表我们自己,尽管这也许只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梦,但梦做得久了,我相信我们定将醒来!
祖国,你需要一部这样的电影,它终将上映!
全文完。
包含关键情节透露,全程不打码,点开前请三思(虽然也没什么人看就是了)谨以此文怀念警长——全场唯二出现姓名最后领便当的角色一个看起来很美满的结局,钱回来了,巴赫改邪归正,成了民族英雄,狙击手(也就是联邦调查局的首席执行官)也安然逃脱,拉维·辛也挂了。
可是,我不能忘怀那名死去的警长。
如果不是他拒绝用一亿卢比换男主一条命,如果不是他给的那十分钟,如果不是他下令保护巴赫的人身安全,会有巴赫最后的幡然醒悟吗,会有最后的高潮吗?
他每个月收下礼包,只是因为如果他不收,他就会被调任,那是他无可奈何的屈从吧。
在货车里,拉维·辛说:“巴提先生提供的条件也不坏嘛,巴赫必须死,你的正直只能为他延长十分钟活命。
”他说:“因为那些能够创造历史的人,一分钟就够了。
”“但是他们通常都活不长。
”枪响 “真是抱歉,这儿给你收尸的人都没有。
”黑布裹上抬了出去,便是警长的终结。
他的死,只是因为他没有主角光环吗?
还是说,导演其实想表现,还是有很多小人物的努力与牺牲,才有这一项项变革的发生。
诚然,历史的剧变并非小人物可做到的,那需要足够大的能力和资源,但他们在其中所做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分享两段台词(若还在高中,就背下来放进作文里了)狙击手在包扎伤口时说的:“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印度人。
一个不想坐在五星级酒店的咖啡馆里,只是谈论祖国境况多么恶劣,而无动于衷的印度人;一个不想只是坐在卧室里,一边品着威士忌酒,一边控诉政府腐败的印度人;一个不只是在电视节目中,讨论恐怖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印度人;一个不仅仅只会恼骚满腹的印度人,我也想尝试为此做点什么。
”女主播纳迪总结:“我希望所有人,把这3000亿看作我们走的第一步。
来吧,让我们一起拿回,属于我们国家的一分一毫,那些藏在瑞士银行的,属于我们的财产。
”大boss内心os:“印度苏醒,打垮腐败,是我们的梦想,而这条路还很漫长,这只是我们迈出的第一步。
”槽点:几处镜头剪辑莫名跳跃,有种剪辑师嗑嗨了的错觉;为什么巴赫的妻子那么相信他的丈夫,事后那么快就原谅他,哇,为什么呀;为了跳个舞还强行找了那么多理由一看到现金就估计出总数你们真的很厉害
这部电影是我在公共课上看的,上个学期,我选修了一门叫做《现代社会剖析》的课程,老师要讲腐败的话题,便给在场的200+同学放映了这这部电影。
当我看到了电话亭,衣着光鲜的大嘴巴男子还有狙击手的时候,我不由得对印度电影有点嗤之以鼻。
之前看过《三傻大闹宝莱坞》觉得印度电影正在崛起,以独特的新意和影坛巨头好莱坞在亚太地区分庭抗礼。
但是看到熟悉的情节,我不由得感叹宝莱坞这回还是向山姆大叔低头了,竟然如此的模仿,这还有意思吗?
于是我东张西望寻找逃课溜出去的路线,我不想看一部模仿的电影,更不会做出百无聊赖坐在那里给同学剧透这样伤天害理的事。
但是就在我寻找逃课方案时,影片峰回路转,我意识到我从来没有看过这部电影,或者说,没有看过这样一部更有深度的《狙击电话亭》狙击电话亭里痛斥了一个人浮于事,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人模狗样的男人,而《痛击》则痛斥了一群人模狗样的腐败分子。
无意冒犯,但是印度的确是一个腐败的重灾区,印度电影人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不满。
当狙击手劝说主角将贪官瑞士银行账户里的钱汇到国库时,当女主持人向观众呼吁“让我们拿回我们国家的一丝一毫”时,当狙击手说“在印度消灭腐败,这是我的梦想时”我不得不承认,印度人又一次赢了,他们以电影的深度击败了老电影《狙击电话亭》
值得一看的好片,在针砭时弊,踩当局痛脚这方面,印度电影做的相当出色。
片子一开始导入动作片紧张的氛围,但当观众以为一部普通的追击动作片即将开始的时候,事情有了不一样的进展。
全片一个半小时,主要表述政治贩子巴普的跟班巴赫在送黑钱途中被不明身份狙击手胁迫,并在其要求下做出各种匪夷所思的行为。
狙击手身份一波三折,每当观众几乎真的要相信时,狙击手会以新的表现打破之前的想法,而电影最后狙击手身份的点破,也是本片的一个亮点。
剧情紧凑、情节紧张,不会让人分心去做其他事情。
尽管难免有宝莱坞的固定元素,一个人挽救历史,最后关键时刻良心发现,英雄总是像小强一个打呀打呀也打不死等缺点,但是本片印度美女让观众眼前一亮的明眸大眼还是让人觉得欢乐。
结尾大团圆结局不够圆满,又不够合理。
推荐程度四颗星。
超越原版(虽然原版其实不咋滴)的翻拍,将原版中的狙击手设计成了漫画式的孤胆英雄,原本牵强的人物动机也变得伟光正,立意拔高了好几个层次。虽然男主思想转变的过渡不够,结局理想化,但故事背景不悬浮,整体节奏明快,气氛紧张,引人入胜,不失为一部成功的商业片。btw,印度片必有舞蹈的梗在此片中得以巧妙融合,令人会心一笑。
好假啊,这爱国情怀怎么这么不自然捏
印度反腐倡廉片套上悬疑的外衣,有狙击电话亭的影子,但拍得真一般。
初看时长,以为好不容易发现一部不到2小时的印度电影。打开看,仍是一部充斥大量慢镜头、煽情音乐以及空洞台词的电影。翻拍《狙击电话亭》,试图批判官僚腐败,倒和韩国片有类似之处。
印度版的狙击电话亭,加入了歌舞秀。这么明目张胆的在光天化日下斥责政府的腐败,着实需要勇气。
前半段看完,我说误杀2又抄袭了。印度电影BGM每升一个key,主题思想升华一次
评论里都是水军?吹j8啥呢?印度片也就那几个人那几部片可以罢了!其他的一塌糊涂,毕竟悬疑犯罪片都能给你整点歌舞啥都!
看这个之前特意重看了狙击电话亭,后者开头好结局干瘪,前者开头一般,后面拔太高。印度电影动作戏都这么搞笑的吗?对了,最喜欢那句台词,你知道为什么100块卢比是粉红色的吗?那是无辜者的鲜血和眼泪的颜色
1)有印度特色的狙击电话亭翻拍。2)政治是战争的另一种形式。3)它是一场希冀、诉求,也是一次意淫,everything depends on if。4)个人同体制对抗的胜利。5)爱国主义与殖民阴影。6)其实还蛮主旋律的。
印度电影还是很牛逼的,狙击电话亭的创意,拍出新高度,紧张煽情,触碰黑暗。
翻拍狙击电话亭
这也能吹这么高分?
过家家版狙击电话亭。
没想到是翻拍,歌舞也删了,但是居然听到了王力宏…什么是国际歌手啊(战术后仰)
20170409 草 看错了 看了KICK取了 我说怎么是爱情片啊
比不上狙击电话亭,但是算是有印度特色了
3.5
翻拍电话亭,关于印度政治,官员受贿等问题,加入一些动作元素和主旋律
印度版《狙击电话亭》。。反腐题材。。还可以了
有点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