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那个没有智能手机的时代,机缘巧合下,在电影院看了《你的名字》,认识了radwimps,认识了新海诚。
感觉从那时开始,一些属于我的,内在的东西开始变化,那之后买了《星之声》《秒速五厘米》的小说,后来看了秒五、言叶、天气之子、铃芽户缔。
新海诚对于孤独的描述,无疑狠狠地击中了我,时至今日已是六年之久,以至于我会忘记最初的那份对于这段青涩记忆的印象。
但无疑从很久以前,我便开始了这种,喜欢“拧巴”的性格。
其实《云之彼端,约定的地方》,我是很早就开始看了的,印象中应该是在前往上海的飞机上,因为它是新海诚为数不多能在b站上下载的电影,但那时的科幻背景加上相较于印象中不那么精美的画风,最终使我看了二十分钟左右便退出了,从那之后也陆陆续续好几次开始看,但都未坚持完。
今天终于在这么一个时间,兑现了当年的诺言吧。
还记得初二的暑假,暑假里有一本战斗机百科,当时只花了一下午便读完了整本书,对战斗机的发展史真的感到由衷的兴奋,就好像人们说数学是人类心之智一样,飞机也是来自于那份对天空的向往。
而剧中这一幕可谓是让我坚定了对于新海诚气质的感知,他刻画的本质,是少男少女那份不成熟的勇气。
天空中是美军f22与f117的战斗,但少年已经可以为了年少的那一份约定,不顾一切驾驶着从那时便开始制造的飞机冲向天空,去往那做亘古不变的塔。
云之彼端,约定的地方。
我认为可能是新海诚最有空气感的作品,他描述了一个疏离感的世界,其实在这部作品中已经能看到很多秒五的影子了,其中的光与影,业界传闻中“随便一截图都是壁纸”,与天门合作将天空写在曲子中的弦音。
我觉得我很难用自己贫瘠的语言去描述这些画面、台词、音乐是在诉说着怎样的一个世界,但我始终任性地认为那里,一切的距离感刚刚好,美学存在于每一个镜头语言中,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一层若即若离的梦幻般的介质,那里重复着一个个不会再有的夏日,有着一段段驻足的时光,有着不可名状的孤独。
那是一段很小的故事,但看到蓝天里慢慢旋转的维希拉,我觉得对于少男少女来说,此刻便是他们的世界中心吧。
私信来说,这是我最喜欢的新海诚的作品,也是最为拧巴的感情。
曾经一同约好要去塔的那边。
梦里再一次纠结塔的约定。
曾经佐由理的提琴声安静而又淡然。
浩纪再一次拉起小提琴,久违的旋律…… 分别三年中,浩纪一定把思念全部融进了那安然的旋律。
于是,简陋的飞机改装车间,一束束光照亮纷扬飘落的雪花。
那一刻,其实是感动的。
因为他没有忘记那个不告而别的她,他也没有放弃他们有过的约定。
约定,去云的那一边,唤醒所有的记忆。
我不否认关于塔与战争与左由理之间的复杂,我没有领会。
只是单单因为记得。
浩纪记得。
拓也记得。
所以才有力量。
整整三年的空白,如果放在现实生活中, 也许因为这三年的久远这三年的无从寻找。
而将感情遗忘,约定遗忘。
可能他们两个就不能在一起了。
那所剩的,也只能是永远无法实现的约定和注定要失去的思念。
说到底,每个现实生活中的我们,都是希望有诺言的。
是有太多未完成的约定吧。
无法入睡却又异常平静, 无法流泪却又心如刀绞, 世间所有的安静与痛苦纠缠在一起, 因为记得,那曾经的约定…… 因为努力,那曾经的约定……关于孤独、关于约定、关于梦想的故事。
因为虚幻,所以爱才美丽与美妙。
一切都象雪花一样飘着,落进的是每个人向往的梦里。
没有你的世界我看不到你,看不到一切。
我是如此孤独导演把世界编排得那么冷。
透骨的蓝色,白云,一片旷野,安静的天空,淡淡的风,飘散的雪,高耸的塔,冰冷的实验基地和永远找不到的他/她。
在这个世界里,连我都难过。
“没有你的世界,我是如此孤独。
全部的世界一切都在,却也什么都不见了。
突然消失的你,想忘记你,远离记忆,又在异乡寻到了痕迹。
冲过去,打开曾经的教室,你坐过的课桌,夕阳洒在上面,却又瞬间消失,恢复暗淡冰凉。
闻得到你的气息,感受得到你,但又什么都看不到。
我很想很想再见你一面!
”“我进入了梦里。
没有你,没有任何人。
跑不走,躲不开,眼泪才是同伴。
时间像是停滞了,渐渐忘记一切,只是坐着,心中充满孤独与悲伤。
直到那白色的翅膀,进入这一片从不波动过的天空,进入我的眼睛。
那是我们曾经的约定。
一起坐着飞机,飞去座塔那里。
眼泪涌出,那是我们的约定。
我想醒过来看看你,只怕就短短一会儿!
”没有你的世界,如此孤独,如此难过。
所做的一切都是想找到你。
单纯的梦一定会实现。
新海诚的《秒速5cm》和《云之彼端》,都讲述了丢失的那种感觉和那份爱——一切都会消失在如此美丽冷静的天空和时间的过失中,留给我们的应该只有那份曾经的拥有或未曾发现的眷恋。
最后我们会擦肩而过,会继续生活,即使心早就漏了一个洞。
可能会笑着说出那段曾经的幼稚,会忘记让你心动的那个人。
但永远不会忘记那份曾经执着的付出,找到那个人时心里那份热烈的完整感和永远不会再孤独的感激。
我会微笑地继续找他。
祝你们幸福。
《云之彼端,约定的地方》这动画在豆瓣竟然有7.9的评分!
这让人觉得意外。
虽然新海诚的动画画面很赞,《秒速五厘米》也成功让大部分观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但此作能拿出手的东西着实不多。
纵观新海诚的所有作品,质量上往往都是短篇优于长篇,即便是好评如潮的《秒数五厘米》其实骨子里也是由三段故事所构成。
而新海诚对长篇的把握实在不如理想,《云之彼端……》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这部电影的世界设定还是不错的,日本二战后南北分裂,这一架空的时代给了电影更多可以发挥的空间,也便于营造各种冲突。
而新海诚则主要利用这个世界设定来构建了一座白塔。
本人由于《龙珠》的那种加林塔的缘故,对于这种高耸入云的建筑物所带来的神秘感十分向往,因此对于作品中主角三人对于白塔的向往是可以理解的,甚至有情感共同之处。
但问题在于,电影中南北分裂这样的世界设定并没有花太多的笔墨去描写,于是世界设定仅仅沦为白塔的存在的必要条件,笔者认为这并没有发挥这个世界设定的存在意义,甚至让这个背景可有可无,让观众产生架势大,内容却空洞的感觉。
三位少年对白塔的向往没问题,关键是表现出来的形式不具备说服力。
三人中的眼镜男算是最正常的一位,小时候对白塔感兴趣,长大后也将这份兴趣继承下来,作为自己的工作;而另外两位的处理则显得有点做作了,如女主退学消失之后,直接导致两男生计划流产,但女主明明中途才加入,何以有这么大的影响力?
又如男主到东京后,寂寞得不能自已,内心始终记挂着女主。
这部分跟《秒速五厘米》的第三部分十分相似,但《秒速五厘米》是经过前面两部分的铺垫,而《云之彼端……》却没有对男女主角的情感做太多铺垫,而是蜻蜓点水般涂鸦几笔。
因此发展到后来,男女主角的强烈情感的涌现,让人觉得意外,而且说服力不够。
与这么宏大的世界设定相比,几个少年间的情感戏显然显得过于单薄,所以新海诚引入了一堆政府、研究中心、民间力量,意图通过群像描绘来丰富这个世界设定,但可惜主线故事没有讲好的同时,这些面面俱到的支线便发挥不出战斗力,反而因为讲得不够深入,而让电影元素显得过于零散。
所以导演还不如集中精力将主线安排好。
综上所述,这部电影的问题在于:由于情感缺乏铺垫和刻画,让男主的后期的行为显得突兀而没有说服力,也让动画大肆宣扬的男女主之间的寂寞和爱显得做作;这部电影由于世界设定过于宏大,而却将细节花在个人情感方面,让世界设定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反而由于鲜明的对比让情感显得更加空洞;这部电影由于要兼顾世界设定和个人情感,而强行在两者间建立千丝万缕的关系,这让电影情节的逻辑显得复杂而抽象,而且还对情节没有必要的推动作用。
所以新海诚还是拍短篇去吧。
日本人总是对未来的科技发展以及社会状况忧虑很多。
这一次在硬科幻下谈恋爱。
不过新海诚的电影都是这样的味道,淡淡的哀伤,长久挥之不去的寂寞。
而且他的电影里不说我爱你,却都是很深的感情。
这就像初恋。
唯一的区别是我们后来又爱上了别人,和另外的人结婚生活。
而他的电影里,男女主角总在互相等待。
平心而论,算部好片,只是日本人叙事节奏总是太慢,而且前面导演挖的抗太大了,最后不得不囵吞收尾,影响了效果。
印象最深的是那巨塔,将天空、民族、世界、梦境、约定都分割成两半。
最后对塔的草率摧毁,远不如留着它来的深刻。
全片最大的创意,在于“世界是会做梦的,因此有平行世界存在”这一猜想。
我在剧透,请谨慎阅读。
【影片背景】首先,整个故事的背景都是虚构的一九四五年,苏联攻陷北海道。
一九六五年,苏联、东欧、亚洲地区所有的共产主义国家统一政体,成立了“联邦国”,于是北海道地区更名为“虾夷”,并归属“联邦国”。
一九七五年,“联邦国”与日本断交,日本南北分裂,局面持续至今……三位主人公生活在日本南部,白塔则耸立于北部“虾夷”。
【主要人物】男主角1:浩纪男主角2:拓野女主角:佐由理重要配角:浩纪、拓野打工所在工厂的厂长大叔以及拓野所在研究所的所长暗线人物(未出场):佐由理的爷爷(还是姥爷什么的)——埃克森.月野江——科学家【片中道具】1.飞机“贝拉西拉”:由两个男主角制造2.塔:由埃克森.月野江建造,高耸于北部的虾夷,整个日本南部都能看见高耸的白塔,像是天空的一条分割线。
塔可以捕捉平行宇宙的信息,而根据捕捉到的信息科学家们可以对实际存在的宇宙进行未来预测。
如果能对未来进行精确预测,对科学、军事、政治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影片中,新海诚对现今物理方向的科学发展以及当今的建筑水平都做了毫不留情的意淫!
【情感关系】浩纪和佐由理两情相悦,拓野应该也喜欢佐由理,但影片未说明。
【影片情节】如果不考虑新海诚颠三倒四的倒序,以顺序来说故事是这样的:埃克森.月野江(佐由理爷爷)是第一个证实“平行宇宙”存在的科学家。
平行宇宙就好像是我们所在的宇宙做的各种各样的梦,平行宇宙的信息可以帮助预测现实宇宙的未来。
埃克森.月野江在日本南北分裂前制造了塔,塔可以捕捉平行宇宙的信息,并将捕捉到的信息输入佐由理睡眠状态的意识之中。
同时塔也会根据佐由理的睡眠状态将现在的空间置换为平行宇宙的空间,佐由理的清醒程度是塔进行空间转换的钥匙(why & how影片都没讲……而且塔建造出来的时候佐由理还没出生,她和她的物理学家爷爷也从未谋面)。
然后日本分裂为南北两部分。
浩纪与拓野是好朋友,生活在分裂后的日本南部。
两人捡到一个喷气引擎因此想联合制造一架飞机“贝拉西拉”飞到塔那里去,亲眼看看高耸于整个天际的北部的塔。
佐由理是浩纪与拓也的同学,知道了飞机“贝拉西拉”的存在后也想去看塔。
于是乘坐飞机去看塔成为了三个人的约定,至此我们知道了影片诗意的片名的含义。
然后佐由理就莫名其妙的失踪了。
浩纪与拓野也心灰意懒,不再进行飞机的制造。
然后浩纪与拓野分别上了不同的高中。
浩纪上了普通高中,拓野在高中专攻物理,很高深!
高三就作为研究员进了研究室,专门研究塔的空间转换。
其实佐由理没有失踪,是睡着了。
一睡三年。
梦中的她就在平行宇宙中,平行宇宙很荒凉,且只有佐由理一个人,她就自己一个人游荡三年……现实中昏睡的佐由理之前躺在医院接受观察与治疗,后来被送到拓也所在的研究所。
因为研究人员发现她的睡眠和梦与塔的空间置换有关。
简而言之就是她要是意识清醒了,塔就会以自身为圆心,n公里为半径将周围空间与平行宇宙的空间置换。
n的大小取决于她清醒的程度,稍微有点醒,n就小点(如片中取值:26公里),要是完全清醒,整个宇宙就都被置换了。
浩纪(非常无厘头地)通过心电感应之类的得知了佐由理的情况……决定救她、让她清醒过来。
他觉得唤醒佐由理的办法就是完成他们的约定,驾着飞机把佐由理沉睡的肉身带到塔那里去。
浩纪让拓野偷偷把沉睡的佐由理从研究室里带出来。
开始拓野不干,因为佐由理醒了,整个宇宙就置换了,相当于这个宇宙就毁灭了。
但是后来拓野又同意了(此处省略各种纠结、斗争、呻吟)。
于是佐由理被救出来了。
当时,正值日本南部、北部决定再次开战,浩纪和拓野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把原来弃置的飞机“贝拉西拉”造完,驾着飞机趁着开战时候满天战斗机的混乱场面飞到塔那里,然后再发射一枚导弹炸毁塔,这样即使佐由理醒了,塔也没办法再进行空间转换了。
但是缺陷是佐由理就此就会失去她在平行宇宙中的所有记忆。
厂长大叔以及物理研究所所长作为某“反对联邦国、收复北海道”(性质类似天地会之于满清)组织的成员,本就打算暗中炸毁塔(日本南部的物理实力本来就照联邦国差一大截,何况联邦国那边还拥有可以捕捉未来信息的塔,实在是很大的威胁),所以炸塔的时候他们为拓野、浩纪提供了技术与物质上的支持。
因为造好的飞机只能载两个人,浩纪和还在沉睡的佐由理就在开战之时启程飞向北部的塔了,拓野留在南部敬候佳音。
然后他们的计划就成功了,塔也炸了,佐由理醒了,空间置换也及时停止了,佐由理趁着还没失忆拉着浩纪的手也表白心意了(她这三年在平行宇宙是如何思恋呼唤着浩纪的),然后就失忆了。
于是男主角就陷入片头所描述的那种无病呻吟状态——forever alone了。
-完--新海诚讲故事,为了塑造那如惨淡愁云般挥之不去的淡淡怨念,加之无味的过多留白,最终造成了故事讲得不清不楚了。
抛开别的不说,此片所讲的深层物理本来是很令人惊骇的。
也许看此片应该着眼于三个少年情感问题,但是你新海诚既然用了这么一个高深的科学话题做你那无病呻吟的噱头,就应该交待得稍微清楚一些吧?
少女的爷爷屁用没有,塔的交待不清不楚,少女是怎么成为空间转换的钥匙的,片中一点都没解释。
而且片中所有的人物为了烘托蛋蛋忧伤的气氛个个都活得“遗世而独立”,堪称克隆绵羊没爹没娘。
我看小新拍一拍《秒速5厘米》那样不讲剧情只顾呻吟的片子更好些。
作为编剧&导演,新海诚似乎把观众当作已知剧情的群体,在用一种写意的手法重新讲述一个我们早就熟悉的故事,而我们却不是。
小新去做改编电影吧,一定会把琼瑶的小说拍得很好看。
P.S. “3000多万人口的城市,想想的话,想说话的人一个都没有”这句话好像引起很多人的共鸣,并将此片推向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虚渺高度。
我想说:您有可能患有社交焦虑失协症,这是病,得治!
清浅、宛转的乐曲如同清亮溪水般温柔地流进心里天空是清透到心底的蓝,是那种怀念已久的蓝暮色四合之时,层林尽染,三个年轻的身影可爱的少女,钟情的少年,情同手足的友谊,还有那些说不清的朦胧情愫“那个时候想要一直这个样子,这个地方,这个时间,这样下去”“那个瞬间,对我们来说没有什么好怕的了”曾几何时,那些背影就是我们,那些感情就是无畏的纯真看着他们,看到心痛就像看着《蓝色大门》,不知不觉的心痛,不知不觉的感伤,为了青涩的爱情吗?
为了那花样的青春罢逐渐凝入晚霞下的蓝空中白云,遥远的那天的颜色。
心中隐藏着任何人都不知道的痛我用尽一切的言语,也已远去托着心情的每一天,现在你依然,温暖着我你的声音,你的身影,照耀的光,能实现我的声音,希望能传给在某处的你,我生活下去阳光照射下灼热的铁轨,声音渐远,那天的声音那云的彼岸,现在依然是约定的地方不知何时起,孤独纠缠着我,不平静的心在过去的时光中,一定是我已渐渐失去你你的头发,天空和云,溶化的世界充满神秘的你的声音,温柔的手指,和风般的肌肤心变得坚强你的声音你的身影,照耀的光实现,纵然分隔两地,我也要温柔地坚强,活下去浩纪和佐由理凝视着彼此,太阳从中轴线升起,画面没有定格,阳光越来越明亮,所有的颜色淡去了,他们的爱却更强烈地留在心间。
最初吸引我的,是电影的名字和海报。
雲のむこう、約束の場所,很有意境的一句话,云的那边,到底有着什么样的约定呢?
有时候想着这样的自己是不是很矫情呢?
会感叹风、雨、云、阳光,大自然里的一切,绝非刻意,而是思绪一下子就拉出去很远,就像手里托着风筝,乘着风,一下子升到空中,很高很远,这不是我自己控制的。
所有不愿长大的人,总在晦暗世界中寻找那个夏日里还是少年的自己,单纯到没有一丝杂质。
影片里战前大量的场景都是在黄昏的午后发生的,因为那是放学后的快乐时光:有些破旧的月台,仓库前的大草坪,拉小提琴的教室……不再炙烈的阳光跳跃在每个人的肩头和发梢,于是晃动的车厢里,夕阳抚摸下同伴的嬉笑脸孔就成了永远的定格,在记忆里挥之不去。
佐由理对拓也和浩纪说:“看,太阳好像永远不会落下去了……”豆瓣上说新海诚是一个无可救药的深度寂寞症患者,因为他对这个世界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表现力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如果不是寂寞的无以慰藉,他是无法达到这样的境界的。
佐由理不见了,仿佛永远也不会终结的美好时光分崩离析。
浩纪离开老家转学到东京,却也无法让心平静下来。
“在学校里我也有朋友,但是,在东京三千万的人群中,我找不到一个人愿意去诉说,愿意去倾听的……”每天和那么多人相遇,大家却在各自的平行世界里生活挣扎。
这是怎样的孤独??
最爱的人突然消失不见,而且没有一点预示,经常做梦梦到恋人,却也只有梦里才能相见。
怎样才能让爱人从梦里醒来?
需要飞到世界上最高的塔上,在云的另一端,等待爱人睁开双眼。
若我无法制造出一流的飞行器,若我的燃料不够,若别人将我击落,抑或者我本来就畏惧高度,那么,我和她终将永远在两个平行没有交集的世界寻找对方。
我不是不爱你,是我太爱自己,给自己太多的借口来掩饰我的怯懦。
新海诚的动画,感觉总是淡淡的,情节有时被忽略似的;在叙述的过程中因为慢而有点迷茫,唯美的画面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实,围绕着全片的中心主旨还是很明确的,(看他的动画,心是宁静的) 梦到相同的梦,在两人的梦境与现实交汇的那一瞬间,不禁为之感动, 这是心的约定。
卷入战争与爱情的三人,到底是救佐由理还是救世界!
命运的解答,似乎就在云的那一端,他们曾经约定的地方
没看懂,之觉得画面很美,气氛很舒服。
该死的节奏。美丽的场景。糟糕的故事。不错的设定。
有时手指,指甲,发梢都觉得孤单
还好,青春加科幻啊,后面的科幻剧情挺有意思的
没看得很明白,剧情反复穿插有些凌乱。故事架构是很吸引我的那种题材,关于曾经青春时,女孩的回忆。画面很有感染力,场景做得极细致。
人设场景效果都很漂亮,足以打满分,但个人问题,不是特别喜欢剧情本身的设定,一切太过于完美无暇,太过于美好导致如同虚假的景象一般让人难以真切感受到其中的情景与心情,是的,关于命运可以成立,但是过于虚脱与现实,那只能说是乌托邦的遐想了……
有点拖沓,新对长篇的节奏还没把握好。
主题曲真的很好听,声音比钢琴还干净
拖沓。
云之彼端。就是为了这名。。偶果然是标题党阿
没劲
故事很一般。但画面太美好。
不喜欢新海诚这种小青年自言自语絮絮叨叨的言情散文风格,不适合动画长片。人设丑,ost一般,没找到什么太中意的地方
这故事硬核真心还行的,但是拍成动画就不伦不类的。人物又丑,表情又单一。就算背景好又怎么样。配乐还行。日本人总是这样,借用科幻来表达人与人的关系。
看过最神奇的动画片了。以为讲的是爱情,结果是如此玄奥的科幻!诗一样的末世景象,让人完全分不清现实和未来。两个少年才真该在一起啊,相比之下女主就像个AV演员...
温馨 美好
很闷 看不下去 节奏很缓慢~
风景好漂亮,好漂亮,好漂亮,风景好漂亮,好漂亮,好漂亮,风景好漂亮,好漂亮,好漂亮,风景好漂亮,好漂亮,好漂亮,风景好漂亮,好漂亮,好漂亮,风景好漂亮,好漂亮,好漂亮,风景好漂亮,好漂亮,好漂亮,风景好漂亮,好漂亮,好漂亮……
看的昏昏欲睡 不太喜欢过于细腻的电影吧.
相对论里的平行空间理论很有意思,chrono cross的主题也是这个,与穿越时间概念不同,平行空间存在很多宇宙的分支,好比一面镜子,在不同的空间存在相同或更多的自己,但也许拥有不同的身份,地位和性格,一个宇宙毁灭了还有另外空间的相似宇宙存在(这部剧情有涉及,可惜故事总体太催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