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善,美"直感,温暖,记忆,自然.这些词汇是在观看这部影片时...心里头一直涌上来的字眼.在"根号"的带领下,我亦和他的学生们一道重温了那些高中时代的数学概念和公式,而这些年来的成长,终于让自己可以从旁的角度来理解这些数字的秩序和美好. 过去的日子让自己再次确认自己的信念: 自然 于是简单,直接,实在,终会带领我们接近真实......而人和人之间的相处关联,是扶持......于是博士,根号,母亲和博士的嫂子...以自己的方式一起面对人生,过往的记忆和掌中的当下.归零,是完满.P.S. 若不是看到"豆友"的推荐评论,大约会错过这部电影呢.这样想来,开始尝试在这里记录并和豆友们分享,真是好的.
剧里的妈妈被迫离开了博士家的管家的那份工作之后,在新的工作处拖着台阶:“1、2、3、4……4的阶乘是24,啊,多么尊贵的数字。
”妈妈初次来到博士家里的时候,博士这么问她:“你穿多少码的鞋子?
”妈妈回答:“24号。
”“啊,24,24是4的阶乘,多么尊贵的数字。
”然后每天清晨,这样的对话就好像没有发生过一样重复地发生着。
而妈妈和阿根,阿根和朋友们都这样约定着:即使博士教过我们很多事,我们也不能说“你已经教过我们了。
”而之后,时不时的,会想起博士的话:“数学规律优美而精确,因为它们在日常生活中是无用的,即使找出了所有的质数,也不能改善生活,没人会因此变得富有。
当然,不管有多背离世界,很多数学发现都有实际应用,质数甚至以作密码的形式卷入了战争,这是丑恶的一面。
但是那不是数学的目的,数学唯一的目的是探知真理,鼓起勇气睁开你的双眼。
”恩,这是数学带来的快乐和满足。
我很喜欢数学,即使周围的大多数人在听到这句话以后倒吸一口凉气然后说:“啊,真厉害,数学好难啊!
”或者“啊,你不觉得数学很无聊很枯燥嘛?
”我依然抱着数学分析和概率论一边苦恼一边满足于各种各样的数字。
重要的是在解开每一道难题之后,对未知事物的恍然大悟,以及心里的满足和莫名的勇气。
你突然发现原来自从世界开始以来就存在的数字,这是逻辑,那是真理,你突然发现世界很大,即使数学告诉了一个准确的答案,却依然有好多的未来在等着自己。
无穷无尽。
当然我们记得的东西往往没有数学家那么深,那么多。
传说金鱼只有7秒的记忆,甚至会对自己刚才有没有吃过东西都非常困惑。
《初恋50次》里同样,由于记忆太短,于是两人一次又一次的相遇。
这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我们总是在忘记一些东西,应该记得的,也全部忘记,我们还同时在记住很多东西,不应该记得的,也全部印象深刻。
我对此非常的困惑。
后来妈妈最后看着博士的嫂子说:“即使只有80分钟的记忆也没有关系,重要的是现在。
”人生可以很长,长到有天连看着当初最爱的人也会觉得腻。
人生也可以很短,短到只有八十分钟,连你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我都会记不清。
可是即使只有八十分钟,你还是可以创造奇迹。
可是即使只有八十分钟,我依然可以一次又一次地与你相遇。
可是即使只有八十分钟,也请让我成为你的第一个朋友。
你看,80,多美的偶数。
说到底,时光的长短并不重要,因为在无数的数字组成的时间之河里,我们遇见了弥足珍贵的人们。
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一座天堂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恒在一刹那里收藏—— 威廉·布莱克关于失忆 失去记忆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我不知道,但是这种现象真实存在。
如果浪漫一点思考这个现象的话,失忆就好象在人世间突然喝到了孟婆汤一样,你的人生又归零了,你可以从新开始。
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是否会有那种象真的喝了所谓的孟婆汤一样,完全丧失记忆,变得像婴儿一样单纯无知的情况呢?
医疗上也许有吧,不过我看文艺作品里面恐怕就不会采纳这种案例了吧?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伴随着失忆,一个人的性格是否会改变?
就像美国电影《全面回忆》里面,主人公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好人,直到最后他才知道,他曾经是一个坏人。
当然,这个例子举的不恰当,因为主人公并不是失忆,而是被串改了记忆。
如果让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我更相信“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句老话。
在各种失忆的症状中,最可怕的恐怕就是间歇性失忆了。
就是那种只能维持一段时间的记忆,然后马上记忆就会归零,一切从新开始,就好象每隔一段时间就喝一口孟婆汤一样,实在是可怕之极。
可是文艺作品却非常欢迎这种古怪的失忆症,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人类的苦难就是文艺创作的源泉,这次自然也不例外。
现在有很多电影作品都是这种症状为背景创作的,比如《记忆碎片》,比如《初恋五十次》,比如这部《博士的爱的方程式》。
关于数学素数,是最孤高的数字,自尊,独立。
亲和数,在无数的数字里,只有这两个,是一对,这是独一无二的关系。
完全数,这是上帝的杰作,完美无缺。
在博士的眼里,数学是如此的神奇美丽,不论你说出哪一个数字,博士都会告诉你,啊,这个数字太高贵了。
因为每一个数字,都有他美丽的秘密。
你要用心灵去感受,找到它的韵律。
电影里讲到了关于直线,现实中,你永远看不见直线,它只存在于你的心灵中,延伸到永远。
还有根号,它的含义是坚强,保护着每一个数字,还有那个博士的爱的方程式:e(π*i)+1=0 ,把一切纷繁复杂都归于虚无,归于平静。
这就是数学,如此瑰丽的东西,它不是人类发明的,在有人类以前,它就存在了,就像诗。
斯卡采尔说:“诗人没有创造出诗,诗在那后面的某个地方。
很久以来它就在那里,诗人只是将它发现。
” 关于爱失去的记忆就像一个枷锁,记忆的主人总是在不断痛苦的寻找,而对于间歇性失忆的人来讲,这痛苦是在不断的叠加的,记忆对于他们来说就好象熊手里的玉米,最终发现只剩下一支。
博士的记忆只能维持八十分钟,然后他就必须重新认识自己的现状,依赖于别在衣服上的几张字条。
和这样的人打交道,你必须要有耐心,以及爱心。
你要不断的重新介绍自己,你要忍耐他重复讲过很多次的故事,最重要的就是你必须清楚你所付出的情感都是徒劳的,很快他就会忘记这一切,你必须重新来过。
有一个描写爱情的过程的句子,叫做“从相识,到相知,到相爱”,尽管这个句子已经烂俗到让人观之欲呕的地步,但是却清楚的说明情感是一个叠加的过程这样的道理(所谓的一见钟情,起作用的不是情感,是欲望)。
而当你知道你的情感无法叠加的时候,你就患上了间歇性情感失去症。
和失去记忆的人不同,失去情感的人可以选择放弃这段情感,而恰恰由于有了选择,那些选择继续无怨无悔的付出感情的人,就越发的令人敬佩,他们付出的感情就越发的弥足珍贵。
总有人说,最伟大的爱是那种只是付出而不所求回报的爱。
那么现在考验的时刻到了,面对就连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样渺茫的希望都没有的对象,你要有“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的决心。
可能你要初恋五十次,可能你要相识二十年。
好象说得有些骇人了,实际上这样一个奇怪的情感对象会让人执着的或爱恋或景仰,必然有他的价值之所在。
或许,他象素数一样独立,自尊;或许,他象亲和数一样亲切,不可替代;又或许他象完全数一样完美无暇,谁知道呢?
就象电影里面的台词一样:“他爱的对象可能有点怪,但爱本身并不奇怪。
”
庄子《逍遥游》中,围绕大瓠和大樗进行了一段有用无用之辨。
而在古希腊时期,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功能的实现”被视作是美德的象征,而在此,功能已经不是所谓的“有用”层面,却是包罗万象,触及人性灵魂。
我们不禁要问,现如今,数学有用么?
或许每个人面对这个问题,回答各异,但不外乎是“yes or no”的选择判断。
说数学有用,大多是说数学是一切科学的根基,没有数学的发展,现代众多新兴学科将不复存在,因此,作为纯理论性质的基础学科,仍然在某种程度上“有用”于现实实践。
而言数学之无用则正好相反,并不认为纯数学对当今社会有其现实意义,如此空洞乏味的学科之所以留存至今,除历史传统的原因外,多半是靠人们的兴趣在支撑。
其实,这两派观点貌似针锋相对,其实如出一辙,共同分享了同一个价值尺度——有用即对现实实践有益。
在这样的衡量标准下,两者的不同之处仅是判断的结论不同,而过程和思维方式则完全一致。
至此,我们不禁又要追问,数学有用么?
而又用在何处?
当怀揣着如此的疑惑看这部电影时,我想答案已经慢慢在观影的每个人心中展开。
片中的博士对数学的热爱,感动了每个人,这份感动的来源不是他在数学领域的贡献有大,或者他依靠数学取得了多少地位与尊崇,而是来源于他将数字融入生命,在生活中体验数学,借助数学发现生活的美与爱。
比如博士对待赢得的大奖的淡漠和对给根号庆生的强烈热忱,这样的对比正是这一主题的凸显。
而这,正是数学“有用”之所在。
这份“有用”不是数学对人类整体的现实生活实践有何裨益,不是使个人的物质生活更加殷实,甚至不是对数学这门学科本身的演化和发展有何帮助,而是一种原发自人性深处的慰藉,它不外在于生活本身,而与生活融为一体,参与其成长。
试想,再伟大的数学贡献,即便为世人所瞩目,或许也比不上你用一个简单但饱含深情的算式赢得了你所爱的人的真心。
即便在数学史上永垂不朽,或许也比不上你用几个简单的推算,点燃了许多孩子的青春梦想。
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像博士一样,将数学裹胁在生命里,无法自拔。
而此时此刻,当再去探寻数学的有用无用时,也就惟有老庄的“无用之用”足以一言以蔽之了。
我呢,是为了看神林会长与美山秘书谈恋爱是怎么回事,所以才找《博士の愛した数式》(The Professor and His Beloved Equation/博士热爱的算式)来看。
啊,不好意思,应该是寺尾聪与深津绘里才对。
天才数学博士(寺尾聪饰)在车祸后,新的记忆只能维持80分钟,每次都要重新认识照顾他的女管家(深津绘里饰)。
电影淡淡然的,不过用数学来调情原来可以比吟诗更浪漫。
对于一个刚刚学会了用日语来数数字的我来说,又额外多了一分趣味,值得向初学日语的朋友推荐。
博士问女管家生于何年何日,答曰二月二十日(220)。
博士脱下大学颁发给他的“学长奖”手表,表背的编号是284。
然后博士就拉着女管家到黑板前演化公式。
220除了自已,约数是1、2、4、5、10、11、20、22、44、55和110。
把这些约数加起来是284。
284除了自己,约数是1、2、4、71和142。
把它的约数加起来,刚好是220。
博士说,你的生日220与我手表的编号228是相亲相爱的“友爱数”(amicable numbers)。
女管家独个儿带着她的儿子阿根。
博士说,根号是个跟任何数字都合得来的数学符号。
她的儿子后来跟博士成了好朋友。
当然,父爱般的友谊是每一天重新开始的。
阿根后来成为了数学老师,电影的故事也是由阿根的口叙述出来。
阿根说故事时补充,220和284这对友爱数是公元前500年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发现。
后来到公元1866年,一个年仅16岁的意大利的少年Nicolo Paganini,发现了1184和1210这对漏网之鱼,其实期间也有人发现其他行的友爱数。
著名的哲学家笛卡儿,也是友爱数的专家。
剧本原着是芥川奖小说,电影拍出来也带点文艺腔,却略嫌隐晦和单薄,还好的是几个主角都是好戏之人。
深津绘里在此戏比她演美山秘书可爱得多。
她在《Change》的角色有点讨厌,人也太瘦,瘦得连脸颊的骨都露出来了。
寺尾聪原来拍过山田洋次的《同胞》,要找片子来看看他年青时的模样。
演长大了的阿根是凭《三丁目の夕日》中的穷作家角色两度获日本奥斯卡影帝的吉冈秀隆,他是山田洋次男人之苦系列中寅次郎的外甥满男,由小孩演到长大后追求国民美少女后藤久美子。
演博士嫂子的浅丘琉璃子是男人之苦系列中的最佳女主角,和寅次郎四度对手,她演的舞女莉莉大癫大肺,被认为是最应该嫁给寅次郎的角色,跟这次演哀愁的嫂子完全是另一个形象。
就像女主演的本人一样,是一部明媚轻快的日本电影。
有很多美丽的对白。
在博士纯净的心里,每一个数学术语、公式都有浪漫的诠释。
喜欢他对质数的看法:独立自尊。
在这个初秋凉凉的下午,从蔡康永的微薄上看到这部电影。
闲闲的看着,细细的品着,说不出的惬意,说不出的舒适。
这就是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舒服,太舒服了。
被吸引也是源于对数学的喜爱。
喜欢数学,最简单最真实,不玩花招。
电影里穿插的数学趣闻,和生活感悟的完美结合,真的太棒了!
最喜欢的镜头是,博士和妈妈在公园里散步,博士和妈妈在看台上为阿根的棒球赛加油,博士在家辅导阿根功课。
虽然电影本身没有明显暗示这是怎样一种情感,友情也好,爱情也罢,亲情更甚。
我喜欢这种氛围,不需要言明只需淡淡享受,这或许就是生活本身,为什么要把所有的感情定个义分个类,放到一个圈圈里头,固定化,模式化,程序化呢?
另一点值得称赞的就是电影的表现手法,没有特意去强调博士只有80分钟记忆这件事,但观影者不会忘记,看到一些情节还会会心一笑,这就够了!
真的是好久没有看过这么感人的片子了,太感人了片子的名字叫《博士的热爱算式》。
看的时候哭了好几次……并不是因为情节有多么的起伏,也不是人物命运有多么的起伏跌宕,是因为影片中淡淡的情感,淡淡的爱。
就像在寒冷的冬季,站在阳光中的感觉一样。
身体和心里,都被阳光和爱充满着。
舒服极了,眼泪呢,也就情不自禁地流下来了。
不是悲伤的眼泪,而是被爱而感动的眼泪。
没有大起大落,没有跌宕起伏,有的只是真挚而含蓄的爱,暖暖的……整个影片中所洋溢的爱,是那样的纯粹和亲切。
我不是一个轻易感动的人,也不是一个轻易落泪的人,我对煽情没有多大的兴趣,那什么韩国的"悲情几部曲"和什么号称看过的人都哭过的片子没有多大的兴趣,有时候勉强和别人一起看,别人哭得稀里哗啦,可我好像就没有多大的反应。
有时候被人说是冷血,但我觉得不是。
有的片子纯粹是为了煽情而煽情,为了让你哭得稀里糊涂的人写的,没有让人感受到爱,感受到作者的真诚。
所以自然哭不出来。
而这部片子,从头至尾你都可以体会得到,爱的存在。
考试、升学、毕业、工作,忘记了数学的美丽,直到看到这部电影,和里边的学生一起上了一堂数学课,又想起了素数、e、阶乘...想起了欧拉公式。
人生中有数学,数学中有人生。
两个晚上,在办公室里看完了这个电影,也是第一次看小泉尧史的电影。
简单的剧情,简单的人物对话,清新的画面,却让我思考,自己以前一直忽略了数学的美。
数学一词源于古希腊语μαθηματικά,意思是学问的基础。
古希腊时期便有了逻辑,演绎,证明,公里话等基本的方法和理论,而早期的数学界亦是有赫赫有名的人物,毕达哥拉斯,被称为几何之父的欧几里得,柏拉图等。
<图片1>电影中主要讲博士,管家和管家的儿子的故事,通过简洁的对话,于日常生活中娓娓道来数学的美。
电影的开场:”你的鞋子多大““24cm““是4的阶乘“完全数6=1+2+3一个数的真因子之和等于数本身友爱数284和220220:1+2+4+5+10+11+20+22+44+55+110=284284:1+2+4+71+142=220除自己之外的所有数的加和是对方真正的直线只有在心里,永恒的事实是看不见的,是不会因为事件或情绪动摇的,那个看不见的世界,支撑着看得见的世界。
最重要的东西,我们在心中才能找到。
欧拉恒等式,被认为是最奇妙的算式e^{i \pi} + 1 = 0无理数的pi代表着无穷尽的宇宙,i是虚数,e也叫作纳式数字,没有终止的无理数,似乎使数学失去了理性。
然而当e遇到pi和i,加上一个整数1时,一切就归零了。
这个电影触发我思维的另一个维度:学会发现并欣赏数学的美。
Feb202016@Delft
人物标签化的预设过多,就像数学里的公理、定理一般,似乎先天就存在,不用再费劲周张地证明存在的合理性。现实中人的事远比数学公式要复杂,更需要推理(人物塑造)才能有结论,导演似乎省略这一步骤,进而上升到形而上的终极问题,显得人物情感及心路历程的空洞。生活不是数学公式,约定了公理,就能找到为人之道。
两分清淡,三分残忍,五分温馨。画面简洁干净,云淡风轻,不喧哗。残忍在于一场车祸,嫂子致残,博士失忆,两人曾经有爱,但嫂子没有勇气生下孩子,余生孤寂无望。温馨来自杏子的真诚乐观、来自她儿子的乖巧善良、来自博士的热忱和数学的美好,也来自融为一家的亲情,共同构成一个余味隽永的美好故事。
是在数学电影选修课老师给我们放映的电影是老派的日式温情风格电影中的母亲相当的温柔年轻保有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这大概就是她能够在博士的生活中每八十分钟以绝对的热忱去感染博士和博士的嫂子以及自己的儿子数学的绝对纯洁和母亲人格的纯对纯洁碰撞在一起让本以为会是枯燥的数学迸发出绝美的烂漫许许多多的细节和设定都让人足够慵懒在炎热的下午闷热的教室和旋转不停的风扇中感受到日式的人间真情温暖啊(我喜欢窗外就是大海的教室 属于所有美好的青春)
“爱就像一条直线,是看不见的永恒事实。如果你用心去看待事情,时光的长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现在。”
看了书觉得很有趣所以来看电影 总觉得女主演技有些不自然?emm还是日本人的日常就是这样? 中间有一段觉得有点无聊 总体还是很治愈很温情 像我看的一贯的日本电影
“真正的直线在心里,永恒的事实是看不见的”“那个看不见的世界支撑着看的见的世界”快乐不在于时间有多长、而在于把握当下。
故事温馨,但是太平了,耐着性子看。
太感人了,好久没看过这么治愈的电影了。体会到了数学的美,宇宙的美,有限对无限的兴叹,还有淡淡的忧伤。博士实在太太太善良了。管家母子也是。
很温馨,略腻。说教意味太多,常规日式鸡汤。数学是一门孤寂的科学,你只有数字的陪伴。每处力道都过了一些,多一分素数的沉寂就不错了。
在只求速度、答案、绝对正确的时候,我们何曾想过停下来,慢慢享受数字的韵味与美丽呢?
数学的各种奥妙很有趣 片子步调很缓慢但还是蛮温馨的 深津绘里姐姐年轻时真的狠狠长在我的审美点上🥺
老头真有感觉。
220和248是一对友爱数
@2024-06-04 12:43:40
前面一直挺好的,能把枯燥的数学拍成电影,没几个导演敢这样做。但后半部分有点说教式烂尾、日本式矫情,所以成不了神作。再就是太冗长了,一个半小时其实正好,能精简的段落其实不少。
时间是不会流逝的 ~ 博士的这个故事 告诉我了这个道理 任何人相处的那种感觉 即使只有80分钟的记忆 也是不会消逝的! 看这个片子的时候 心情不好 因为一些事情 看了这片子 以后 让人心情很平静! 数字是很美好 纯净的! 画一条直线 也许就可以让你平静下来 很好很好的片子! 片子最后的 出现的字 也
原来数学可以如此美丽,但显然要依赖文科生的思维才能完美诠释。矫情拖沓得丝豪不让人反感,这样的片大概也只有日本人能拍得出了。
太太太日本的电影,慢!细致!~~~~
有一種哀傷不可名狀,有一種溫柔長留心中~我記著我愛著她,卻不知道我已經愛上了別人~你有一個叫阿根的兒子啊,真好~小根也好溫柔也好懂事~我第一眼看到他衣服上別著我的記憶只有八十分鐘~我就淚奔了~明天怎麼上啊!
神奇的数学,不愧是我的最爱!一次又一次地回答同一个问题,感动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