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点评:后宫系的电影,肯定还会被女权主义者嗤之以鼻。
尽管影片中并不只有阿尔·帕西诺一位明星,但怎么看都像是一场独角戏。
所有的时间都因为他,男人女人都围着他,好在不是他自己拍摄的影片,不然这样的安排多少有些自恋的倾向。
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预告片其实是影片杀手,相信大多数人在看完正片之后,都会大呼上当,因为预告片往往比正片更具煽动性,更具观赏性,更吸引人。
多年前有人在电影空间限制上做文章,拍摄一个《狙击电话亭》的悬疑电影,主人公基本上是被禁锢在一个小小的电话亭中,在有限的空间内展开剧情。
而本片则是在时间上玩游戏,88分钟,与几乎电影同步的时间里,将几条线索盘根错节的纽在一起,设置了一些列剧情。
FBI的心理专家不但被威胁命不久矣,还和连环谋杀案纠缠不清,身边所有的人都是嫌疑犯,弄得人人自危。
当然,身处险境的他还是最终洗脱了冤情,并能够将坏人绳之以法。
和福尔摩斯、波罗等人确立的抽丝剥茧的办案方法有所不同,如今大多数美国的悬疑片都在情节设置上下功夫,似乎有一种压迫胸腔的窒息感——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片子都很成功。
个人感觉,无论是当今的美国电影和美国电视剧都是直接把“谁”作为所表现的焦点。
一件案子发生了,只要知道是谁,其他的就都省略了。
从中国观众熟悉的《The Fugitive 亡命天涯》中的理查德·金波,到《The Silence of the Lambs沉默的羔羊》中的克拉雷斯,都是在找一个凶手是谁的问题。
大多数原本探案片中离奇的死亡,被死亡的离奇所替代。
像日本热衷于的那种密室杀人,然后分析密室的可能性,几乎不是很主流。
更多是人死了,谁干的?而不问“怎么干的?”。
所谓对于案情的分析,也是基于建立案子与不明凶手的联系。
我们曾无数次的看过这样的场景:原以为一切大白于天下的时候,总有那后知后觉者,在细节上发现了蛛丝马迹,能够将一个视线之外的身边人和案子建立联系,此时真凶就按耐不住地动手准备灭口了。
结局要么是冲动过头自掘坟墓,要么是不善言辞自露马脚。
几乎没有人向柯南一样问,“不在场证明”,然后毕其功于一役的努力破掉“完美的不在场证明”。
本片就是“凶手是谁?”的典型。
我们在片中看到很多关于时间的精确把握:时间倒数,恰到好处的电话,幕后黑手对“猎物”的及时掌握。
这一切被导演用来吊我们胃口的种种手段,无不证明着“黑手”的精明和智慧,也恰到好处的烘托了整个影片的神秘气氛和紧迫感。
被一个上帝以外的人,以明显的手段操纵着自己的一举一动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尤其是当自己的生死掌握在别人手里的时候,这种紧迫感就愈加强烈。
然而导演却并不能解释这种“操控”的形成和可能。
所以笔者看本片就明显感觉到有虎头蛇尾的遗憾。
影片自始至终也没有对罪犯如何在没有打电话的情况下和主人公在电话进行直接交流作出解释,没有对大家都在慌忙离开教室的时候,是如何留下威胁性文字作出解释。
而真凶早在一开始就漏出了马脚,第一被害人被暴料之后,只是说爆出了名字,却没有对作案的细节作描写,但是凶手却在对话中问道“是氟烷吗?是杀黛尔的凶手是吗?”之类的话,对作案细节很了解。
可是并没有直接的构成主人公的怀疑。
似乎在老美看来,不管怎样做的,都是可以被证明的,唯独是“谁做的”这个问题,却很不好回答。
一个人的DNA留在现场可以有好多种解释,即使血就留在凶器上,也可能与案子完全没关系。
因此现场的证据只是建立嫌疑人和案子的关系,最终判定有罪是因为这种关系确切的表明了犯罪的事实。
所以取证、检控、判罪和量刑都是分期分批分人来完成的。
宣布有罪之前,所有的东西都几乎是客观的,只有判罪和量刑是主观的。
当陪审团被说服,无论真相如何,都已经无济于事。
所以有时候看上去很讽刺,所谓“证据”首先是能成为“证据”本身,其次需要有说服力的解释。
辛普森案就停在了第一个门槛上,一个能确定他有罪的“物证”被不合法的方式“取证”,因此不具备“证据”的要求,因此不能作为“证据”指正。
而电影中大多数直接跳过了第一个门槛,因为似乎所有的罪犯都不满足于自己的替罪羔羊被抓,一旦发现自己和案子有联系,马上就坐不住了,再次行凶。
或许也正是这个原因,罪案题材的逻辑性和推理性,反而不如一些法庭戏来的巧妙。
毕竟经典探案情节和巧妙杀人设计已经不多了,能用的都用过了,没用过的害怕用了被人学,探案片难拍啊。
一条精湛理论,一个明星硬汉,一个主要美女,一个曲折基友。
乱七八糟的人名和重复的回忆。
只有当结尾快要揭晓的时候你才看到真正的所谓的关键点,而那些都不是之前电影阐述过的。
让大家都猜不到的结局是什么?
就是新加的东西。
I'm totally confused by its plot. Don't know whether I am a bad audience or it is a trash movie.
双胞胎姐妹乔恩在家里被杀,七年后在妹妹的指认和教授的分析下,连环杀手终被判罪。
参加完庆功宴的教授的学生回家当晚被杀,手法和连环杀手的一贯手法一样。
联邦调查局来找教授,分析原因,同时在监狱的杀手也对自己的杀人罪行否认到底。
紧接着和教授庆功宴当夜过夜的女孩也以同样的死法死在家中,教授接到电话,说他还有88分钟的生命,事情变得复杂。
88分钟对教授意味着痛苦的回忆,若干年前,教授参加会议,放12岁的妹妹一个人在家,被来报复的杀手杀死,用了88分钟碎尸。
这是极高的机密,教授断定有人窃取了他的机密档案,这个杀手为帮监狱里的杀手脱罪,而且这个人就在身边,他一步步缩小怀疑的范围,最后查出原来他最优秀的学生劳伦,就是连环杀手的律师之一莉迪亚。
在最后的时刻,在及时赶到的联邦探员的帮助下,教授救下了两个人质,并将莉迪亚杀死。
宁要60分钟的悬疑,也不要十分钟的铺陈。
在悬念揭开的一刹那,一切都真相大白,又嘎然而止。
很好,牢牢的抓住眼球抓住你的注意力。
這是很沒有條理的一部電影,情節交待有很多可議之處,感覺把全部次要角色刪除還不會影響這部戲。
秉承着一贯“费脑子伤感情”的选片标准,今天的电影时间看了这部2007年的《88分钟》(也译作:死亡倒数88分钟)片子很讨巧的,掐头去尾核心情节刚好是88分钟。
情节也算紧张,你基本没有太多时间去走神,毕竟在一个死亡倒数的情境下,我们谁也没空去思考人生,对吧?
很多人说看这部电影就是冲着男主角,男主角是意大利人,叫阿尔帕西诺,演过《教父》。
还好我看过的外国片不多,就算看得多也记不住那些看起来都差不多样子的演员(别啐我,我是真记不住),所以我就可以不带着对演员的个人情感说点公道话。
片子还可以,故事情节也没有太多的BUG。
童年阴影(也不算童年,就青年吧)、偏执杀人狂、狂热崇拜、心理变态……其实这也都是跟心理学有关的电影用烂了的桥段,不过,我是真心喜欢那些看起来很有style的杀人犯(比如《沉默的羔羊》),我也很喜欢那些精心设计过的甚至带有仪式感的谋杀案(对不起,内心的小邪恶总会时不时蹦出来),同时也很喜欢玩儿玩儿心理战。
不可否认,这个片子里有很多我喜欢的元素。
可是,故事太简单了,还是那句话,这样的片子我看得挺多的,基本上看开头就猜结局了。
所以看后更多的感受是精神紧张而不是耗费脑力,加上最后正义战胜邪恶的大团圆结局,也就更谈不上伤感情了。
其实我给这故事设计的情节更可怕一些,我基本上给他设计成一个班的学生算计老师的故事了,再加上点人格分裂神马的,事实证明,我想太多了。
不过我倒真是从那个女学生一出场就怀疑她了,要不怎么说没悬念呢。
说实话,我挺怕这种有老师有学生的故事的。
可能和自己本身的职业有关,面对自己的职业被越来越被外界妖魔化,而自己的职业生存状态又越来越糟糕的局面,很多时候就是会过于敏感和被害妄想。
记得当初看《告白》的时候就是这样,抓狂的不行了。
说到底,那个女学生的杀人动机真的好奇葩,她起先是杀人犯的辩护律师,在和犯人的接触中,崇拜甚至迷恋那个杀人犯,于是用相同的方式杀人以求让杀人犯免于死刑。
N年以前有部香港的恐怖片叫《魔镜》,其中有个情节就是一个律师为了胜诉,假扮杀人犯用相同的手法杀人,以求让被告脱罪,不过最后也遭了报应,感觉有点像。
另外,这个片子有点地方挺奇怪的,这里面的女人都是很无敌的,各种美,各种风骚,各种智商,倒显得这个男主角不怎么强大了。
说了半天八卦了,说点深刻的吧,我很喜欢他们一开始在课堂上探讨的那个话题“自由意志”,包括最后男主角和女学生对决的时候也正在强调自由意志。
在课堂上,男主角向他的学生们问道,“在法律上,精神健全和精神错乱的标准是什么?
”学生们异口同声的回答是“自由意志”。
这个词对我的触动挺大的,最近看的这些电影经常会让我对心理医生、心理病患产生很多很纠结的想法,听到这个词之后我倒觉得自己想明白了一些事情。
比如一个杀人犯心理变态扭曲,行为疯狂残忍,但是只要他有自由意志,他不是生理上的疾病,他就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所以,别什么都拿心理病说事儿,就算分裂了21个人格,杀人该偿命也得偿命!
不过最后,我得吐槽一下推荐这个片子的人了。
我是在微博上看到的一个电影推荐,当时的归类是“最费脑力的电影”,同一分组下还有《盗梦空间》《禁闭岛》《穆赫兰道》《蝴蝶效应》等神级电影,这片子虽说不难看,也有值得思考的东西,但是和以上几部并列实在是有点牵强。
当个普通的娱乐片看看就好,基本不惊悚,基本无悬疑,杀人手法略显血腥但也绝对在一般等级的承受范围内,至于“费脑力”,实在是谈不上呀谈不上
单从《88分钟》这部电影的名字,观众就会很自然的联想到另一部热播的美剧《24小时》:一部电影的时间掐头去尾大约正好是88分钟左右,莫非这部电影也像《24小时》那样采取悬念环环相扣的即时叙述策略,以此抓住观众们眼球?
从影片的预告来看,观众们完全有理由报有这样的期待:影片的主演是已经成了精的老戏骨艾尔·帕西诺;影片的故事情节围绕着帕西诺扮演的心理分析师被人恐吓生命进入88分钟的倒计时而展开,美女、凶杀、悬疑这些大片的娱乐元素在电影中一应俱全。
然而,我昨晚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跑到豆瓣网一看,发现观众对这部电影失望的评论却占了大多数。
在我看来,帕西诺在这部电影中的表演非常饱满,把一个顶尖心理分析师的冷静与智慧,一个老男人的担当与不羁,一个背负道义十字架的兄长的忏悔与愤怒,勾画得非常到位。
豆瓣上的网友其实很多也是帕西诺的影迷,他们又为什么会对这部电影感到失望呢?
还是先从情节说起吧,网友们失望的一个原因是觉得剧情复杂,而许多地方没有交代清楚,整个电影看下来非常吃力;另一方面,比起其它大片来,这部电影虽然不乏悬疑,但是却几乎没有枪战、打斗、追逐以及奢华场景等娱乐元素,看下来往轻里说是不过瘾,往重里说简直有点喝白开水的味道了。
情节的不够清晰,在我看来一小部分的原因是由于中文字幕做得不够好,更主要的原因大约是中国观众对有关背景的了解,所以对片中的很多细节交代以及有意留白让观众想象的地方都忽视了。
影片的情节并不复杂。
帕西诺扮演的心理分析师gramm既是大学的教授、又是联邦调查局的资深顾问。
在一起轰动全国的连环强奸杀人案中,gramm凭借自己出色的心理分析手段,在没有确凿物证的情况下,说服陪审团判定犯罪嫌疑人Jon有罪。
然而,就在Jon将被执行死刑的当天,发生了一起与Jon杀人的作案手法完全相同的杀人案,死者是gram的一位女学生。
在案发前一晚,风流洒脱的gramm和他的一群学生助手开party庆祝案子成功,这位女生也参加了party。
gramm在party上邂逅了一位自称从事律师工作的美女,并与她一夜风流。
第二天一觉醒来,gramm就被告知了自己学生的死讯。
由于作案手法与先前的连环杀人案完全相同,而对犯罪嫌疑人Jon的指控本来就缺乏物证,所以Jon的律师在当天成功地迫使陪审团改变了的对JOn执行死刑的决定。
更为糟糕的是,gramm在去上课的路上接到了一个神秘的电话,打电话的人声称gramm死期已近,从现在开始,他的生命只剩88分钟了,当天中午11点45分就是他的死期!
在他上课的时候,教学大楼内又突然遭到炸弹警报威胁,就在gramm和学生们在混乱中撤离教室的时候,他猛然发现上课的幻灯片上突然出现了“75分钟”的字样。
gramm意识到,陷害他的人就在自己的学生中间。
gramm的学生兼助教kim对他暗恋已久,在撤出教学大楼后,看到gramm的汽车也被砸并涂鸦上“70分钟”字样以后,Kim提出要帮助gramm。
两人一起回到了gramm的公寓,在那里gramm收到了一盘神秘录音带,一个小女孩哭叫着gramm的名字,求他快来救命。
原这是当年gramm12岁的妹妹遇害之前的录音,当时gramm正在办案追查一位变态杀人凶手。
年轻的gramm那天外出开会把妹妹一个人留在了家里,没想到杀人狂竟摸到了他家,杀害了妹妹。
当那位凶犯最终落网的时候,他洋洋得意的对gramm说,“我干了她88分钟!
”从此,“88分钟”便成了gramm心中的不可愈合的伤口。
而那盘录音带只在联邦调查局和gramm自己办公室的保险柜中存有两份。
kim的前夫对她暗恋gramm耿耿于怀,总是不离kim左右,前一晚的party他也在场,如今又找到了gramm的公寓门口,他拿着枪大喊大叫要gramm开门交出kim。
就在kim开门走出来的一刹那,他的前夫突然中枪倒地,此前出现过几次的神秘黑衣人杀死了他。
gramm和kim夺路而逃。
此时gramm已经得知他昨晚邂逅的美女根本不是什么律师,而是一位应召女郎。
gramm决定去找她问个究竟。
到了她的公寓他们发现应召女郎也被人杀害了,手法与前面的凶杀完全一致。
见此场面,kim悄然离开。
这时时间已经是十一点多了,gramm接到一向对他冷若冰霜的大学女同事打来的电话,她冷冰冰地要求gramm去自己的办公室见她,难道她与凶杀有关?
正当gramm要回学校的时候,他被FBA侦探拦住了,他们虽然是老朋友,但是侦探指出女学生以及应召女郎的死亡现场均有涉及gramm的物证,因此他要逮捕gramm。
急于破解谜团的gramm哀求侦探,要他十一点四十五分再去学校大楼抓他。
到了因炸弹警报而空空荡荡的教学大楼内gramm惊讶的发现,他的女同事被吊在七层楼上,脖子已经被割破;而kim则被绑在椅子上。
原来,这一切竟是他班上最优秀的学生laura干的。
laura的真名是lydia,她是Jon辩护律师团的成员。
在为Jon作律师的时候,她被Jon的魅力俘虏,竟然不惜模仿Jon的手法而作案,并且处心积虑的栽赃报复造成Jon被定罪的gramm。
影片的结局自然是FBA侦探在关键时刻赶到,打死了真凶。
而Jon的阴谋最终破产,他最终被处以死刑。
罗罗嗦嗦写了这么多,其实是想指出,影片的情节其实真的并不复杂,甚至可以说相当俗套,加之没有什么华丽的大场面,纵有帕西诺卖力的表演,在这个追求娱乐化的时代中,观众对这样一部影片感到失望也属正常。
不过我倒是想指出,这部影片在情节之中实际上穿插了许多道德上的拷问,甚至不乏形而上的思考。
也许商业片中夹入这些东西注定是吃力不讨好,但我还是不愿意把他们轻易放弃。
仅举两个例子:在课堂上,gramm向他的学生们问道,“在法律上,精神健全和精神错乱的标准是什么?
”学生们异口同声的回答是“自由意志”。
还记得“自由意志”这个词么?
在帕西诺出演的另一部影片《魔鬼代言人》中,与帕西诺演对手戏的基努·李维斯所扮演的那位年轻律师在面对恶魔的威逼与诱惑的时候毅然拔枪自尽,他最后微笑着说的那句话,同样是“自由意志”!
从道德哲学上来说,人之所以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完全是因为人有自由意志的缘故。
善恶行为,皆从人的自由意志而出。
有些人犯罪显然是因为心灵的极度变态和扭曲,他们的行为俨然发疯,但是如果这个人并非患有生理上的精神疾病,仍有自己的自由意志,那么他就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如果说前面这个问答还只能算是一个伏笔的话,那么当影片结尾gramm面对laura提出的问题则可谓与之遥相呼应:“你做这一切到底是为了什么?
为什么有的人要放弃自己的自由意志?
你是如此的聪明、特立独行,你挑战权威,你是自己的主人。
你怎么会受那样一个家伙的操纵?
是因为你爱上他了么?
”laura的回答语焉不详,“他要那样想,就随他去吧,我是个真正有信仰的人。
”laura的信仰到底什么?
她已经不能回答这个问题了。
从她的残忍和洋洋自得的表情来看,我宁愿相信(或者说我宁愿相信导演想让观众相信),这个人的本性就是邪恶的。
也许,我的这种感觉注定会被多数人所反对。
但是,如果说人性中存在着向善的一面,那么另一面即向恶的一面也注定存在。
残忍、通过伤害他人而感的自我满足感等等就是潜藏在人身上的邪恶的种子。
自由意志不仅仅是由于人能够行善而可贵,更是因为它能克服人身上与生俱来的邪恶本能(虽然这是困难和罕见的现象)而可贵。
顺便说一句,影片最后Jon被执行注射死刑的时候,他的脸上挂着的那种洋洋自得的微笑,与laura一模一样!
一个心理学医师被设局陷害,设局者是他的一个学生,指使者是他指控送入监狱的一个囚犯。。。
本片想表达什么,完全看不懂。
整体感觉是,设局者构造出一些完美陷害局面,观众在想设局者为何方神圣时,蹦出个人,说她是。。。
观众无语。
毫无疑问,阿尔帕西诺的演技和魅力都是没得挑的。
但是在这样一部惊悚片中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
罪愧祸首就是导演和编剧。
由于本片有小说原著,还能编成这样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情节上略有俗套不说,关键是所谓风格化的剪辑让人看得很累。
台词更累。
不排除有翻译不妥的原因。
总之,关于这部电影的观感就是一个字“累”,绝然不像阿尔帕西诺表演的潇洒。
造成的结果是,惊悚感在浑然不清的逻辑情节面前大打折扣。
我严重怀疑,风流的帕西诺纯粹是为了玩玩才来演这部影片的。
“Jon Forster已经死了。
他的处刑不是我们庆祝的原因,更不是一种辩护,这不过是正义防卫道路上的又一篇章。
我个人,并不赞同死亡,但我却坚信,受害者应有的权益。
我也坚信,他们应受到补偿,无论和他们所遭受的损失相比这有多无足轻重。
我也遭受过这样的损失,就像你们这里一些人一样,在无数个无眠的夜晚,绝望地试图压制自己复仇的冲动。
我也很好奇,这痛苦是否有消散的一天。
然后我渐渐明白,时间并不会治愈伤口,但他却会以最慈悲的方式,轻轻慢慢缝合伤口……”昨晚我又是抱着电脑在床上一口起就看完了这部接近2小时的电影。
不明白为什么看到豆友们会对这部电影如此失望,至少,这是一部没让我打哈欠,而且让我插好电源坚持看到最后的影片。
影片节奏紧凑(也有人说它情节拖沓的,我完全搞不明白),我喜欢这种看电影时被牵着鼻子走的感觉,我想去思考,想去弄明白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但我根本没有时间,马上你又会遇到第二个问题,而关于第一个问题,你根本没有头绪。
虽然这部影片的许多细节经不起推敲,不是那种看了很多遍仍然啧啧称奇的影片,但你看第一遍的时候,是绝对不会感到失望的。
老帕在片中的表现依然很好,第一个场景让我想起了《盗火线》里的不羁警察,这次升了点级,变成大学教授兼FBI精神科专家了。
IMDB.COM上有评论说现在大多数影片都是剧本啊,特效啊,导演啊什么来造就一个演员的,已经很少看到有一个演员依靠自己的演技来撑起整部影片的,Al Pacino就是其中一个。
影片的情节在大方向上把握不错,到最后尚能自圆其说,不像超级大烂片《柳条人》那样莫名其妙。
但是很多细节部分还是挺不靠谱的,比如老帕无缘无故地摔坏自己的手机,后面其实没有更多关于这部手机的问题。
(看来只是想借个助教的手机过来玩玩,这样又可以做自己那个翻盖手机的广告,又能做助教那个滑盖的广告。
)还有美女助教到了教授家里就把衣服一件件地脱,比教授还要随便,首先那么危急的时刻不适合挑逗别人,第二看教授穿得那么厚实,显然天气也不是那么炎热。
(只是好莱坞元素,想增加点美女亮点。
)接着是那些无聊的紧张气氛,看的时候感觉很爽,不知道到底是谁那么想要杀他之类,但看到最后,又反过来想想那些炸车啊,打枪啊之类的行动根本毫无必要,增加了模仿杀手的运作成本。
(也是好莱坞元素,不知道在那里能加个镜头毁掉一辆跑车,所以只能这么干了。
)另外,模仿杀手制造的那些教授杀人的假象其实很幼稚,错漏百出,稍微调查一下就能知道结果,老辣的联邦探员也不需要跑过来用枪指着自己的老朋友。
(这里看来是又要让老帕彪一下演技,不过彪得还真是不错)影片里也设置了更多嫌疑人,可能指出一两个镜头,但是也要让观众怀疑,让观众去花时间思考的人物。
比如,刚开始那个出租车司机,脖子上印着两个R,还有校警弗兰克,也是个有纹身的家伙。
这种人物设置其实更像是小说,因为小说有时间去描写很多人物,但照搬到电影上还是挺新鲜的,可能不合适,但我还挺适应的。
http://imapollo.blogbus.com/logs/5619430.html
这么烂的片子,要不是阿尔帕西诺主演,真要给它个差评!
老Al继续奔跑与演讲
老套的serial killer类悬疑片,70岁好色老男人还能坚持多久?
决定改为一星。豪无悬念,无演技可言的女反角生硬的表情把自己供出来了,结尾扯的让人苦笑。Pacino挺卖力,奈何剧本太烂。
阿尔神交呢?
故事很多地方都牵强
其实本片最大的一个BUG就是手机号码,他借用他女学生的手机,知道的人不多,但是嫌疑犯却能给他打电话,即便是换成这个手机号之后,那么,自然简单的排除一下,就知道凶手就是在楼梯间自导自演被袭击的女律师了。阿尔帕西诺这不修边幅也是看起来很邋遢。
感觉是浪费了我的88分钟。
有点弱智牵强
特别无聊,男主女配这个金酸梅获得名副其实,这样一部悬疑片为啥好多镜头男主的手在女主的胸上?
不管如何,把我给蒙住了。剧情看懂了,没仔细研究到底有多少漏洞
演员加星
个人认为非常无聊,所幸只有88分钟。
没悬念的悬疑片
还能再难看点么?
因为AL真的不忍心给1星,虽然他演的不怎么样
老帕啊老帕,你为何为这烂片拖着老骨头上蹿下跳
老戏骨的演技真绝了,即便再混乱危机的时刻也能坐怀不乱有条不紊的思考和行动。而且在看到结局之前也没有猜到谁才是真正的凶手。剧情丝丝入扣,不错的犯罪片。
有一些过于繁琐的细枝末节,使电影显得虽然紧张却不紧凑,其实整个剧本好好收拾收拾拍一集美剧倒肯定会不错的。整体6到7分吧,为AlPacino 单独加一星是必然的。
天涯看图142 实在是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