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清源

吴清源,呉清源 極みの棋譜,The Go Master

主演:张震,张艾嘉,李雪健,柄本明,伊藤步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日本语言:汉语普通话,日语年份:2006

 剧照

吴清源 剧照 NO.1吴清源 剧照 NO.2吴清源 剧照 NO.3吴清源 剧照 NO.4吴清源 剧照 NO.5吴清源 剧照 NO.6吴清源 剧照 NO.13吴清源 剧照 NO.14吴清源 剧照 NO.15吴清源 剧照 NO.16吴清源 剧照 NO.17吴清源 剧照 NO.18吴清源 剧照 NO.19吴清源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吴清源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14年出生于福建省闽侯县的吴清源被称为“围棋天才少年”,1928年在濑越宪作(柄本明饰)、喜多文子(松坂庆子饰)等日本朋友的热心帮助下,吴清源(张震饰)和母亲(张艾嘉饰)、妹妹(黄奕饰)东渡日本,开始了终其一生的围棋生涯。初至日本,吴清源与日本棋院大赛刚出炉的冠军较量,并中盘获胜;五年后,吴清源与他人共创围棋新布局,掀起一场围棋革命。1939至1956年间,吴清源凭个人之力打败日本最顶尖的七位超级棋士,十次大胜“十番棋”,被誉为“昭和棋圣”。他以“95盘擂台赛式”的“十番棋”,令当时棋坛所有大师全部降级,创造了日本围棋界所称的“吴清源时代”。然而,吴清源作为一位围棋棋手能否超越国籍、政治、战争等世俗问题?他是否有过难以承受的痛苦?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沼泽地里的秘密魔卡少女樱透明牌篇她真漂亮死命:刑警的时间爱在度假屋遇见你真好周末时光乐都传奇狼族之中锖色护甲橡皮轮胎杀手恋香遗留搜查4狄仁杰探案之天外飞仙骇故事之禁锢之屋最甜蜜的吻侦探人生第四季纹身大改造小屁孩日记2极度危机问心身份窃贼病毒劫持大丹麦狗马默杜克卓娅人生是道选择题远漂拉布雷亚第一季海上大教堂

 长篇影评

 1 ) 高手的境界

“即使在最动荡的时代,也保持了不败。

”高手之所以能成为高手,靠的是境界。

生命不过是一场胜负,万事皆棋局。

推荐电影《吴清源》,并与诸位共勉。

 2 ) 《吴清源》:本末难置,反真归璞

本来是充满期待地等着看《吴清源》,结果看完,却说不出的失望。

抛却欣赏光影构图的考究与愉悦,整部电影唯一贡献,大概也就在于,让人对吴清源生平充满了兴趣。

所以晚上看完,一早晨就先上卓越定了本吴清源自传。

对我这样只听说传奇,但不了解真相的观众来说,也许应该看完大师自传,了解了大师生平,才可能重新回到电影中,寻找导演意图所在。

否则,整个电影下来,好像坏了的水龙头,永远涓涓细流,三滴五滴,没有高潮没有低谷,没有重点没有突出,让人看得莫明其妙,困惑不已。

肯定会有人说闷,我倒没有觉得,大概是摄影太美,每个画面都可以直接凝固成意境图案,偶尔点缀的零星音乐恰到好处,所以很顺利就看下来。

然而,看完后想让人去回味和赞叹,还真是太难了。

虽然事前也在一些评介中看到,导演是不会重点表现棋局(更不会像徐克一样,把棋王气势磅礴到江湖),而更多表现大师的内心世界。

不过,这个内心——还真是流水帐啊不指望田壮壮细腻地讲求围棋本身,但至少,在最终,吴清源车祸后大脑受损,无法继续围棋生涯的辉煌,黯然离去,并强调了:棋手不能下棋,就是生命的终结。

——既然有这样敬业的主题做结尾,好歹也应该把下棋的事情多说点吧?

整部电影下来,居然没有一个棋局被描绘,居然没有一个棋局在开头落第一子后继续下去,唯一一次,棋到中局,对手昏倒,那棋面陈着,一个定式——是整部电影中,围棋子落在棋盘上最多的一个镜头了吧?

吴清源的全部生命,是围棋和邪教——结果没看出围棋,光看到邪教了。

17年,十番赛,横扫日本,仅仅是平淡讲来,也是辉煌的,就算刻意想让它不那么辉煌,至少也表现明白点吧?

毕竟,电影不是只拍给导演和编剧自己看的。

好的地方不是没有,例如广岛原子弹的片段处理,真有惊艳之感。

不过,很多好的东西放在一起,就混出个四不像,完全是形散神散的结果。

我对围棋不懂,对比赛规则也不懂,结果这长达十几年的比赛,我硬是没看出有什么连贯性,也没看出哪个人是哪个人,这些人的性格面目,包括吴清源自己的面目,都是模糊的,平板的,完全没有任何特征。

内容上躲闪,归结为剧本的刻意,风格上的刻意,好说,人物性格的躲闪,实在没道理可言,这么多人物,归结到电影中,只化成了一个个名字,没有任何留下记忆的印象。

而吴清源本人,禅意的味道不是没有,但是神经质的部分反而更让人印象深刻,大师的内在气质,完全没有表现出来。

是张震的问题?

未必完全。

虽说刻意平淡,达到返璞归真的境界,不过一两个小时下来,没看到真,只看到璞了,导演碎嘴子(吴清源没碎嘴子,只是絮絮的生活)一直到最后。

大师亦凡人,表现得真充分。

故事没讲明白,人物也没塑造明白,明丽的光影中,吴清源就这么糊里糊涂的盛名而退了——The Go Master。

 3 ) 看电影《吴清源》

春日暖夜,闲来无事,翻出《吴清源》DVD来。

这张DVD买了一段时间了,但一直没时间看。

jijian91兴趣广泛,也曾学过几天围棋,对一生传奇的吴清源并不陌生。

想来,由同样富于传奇色彩的田壮壮出马拍摄,必定是激情横溢。

但是,我失望了。

在开头一组色彩优美的镜头之后,是无休无尽的沉闷。

吴清源象个无头的苍蝇匆匆在镜头里穿行,仿佛周围的一切都是陪衬。

电影中间还夹杂着一段段小得看不清的字幕,根本不知所云。

在耐着性子与瞌睡做了一番斗争之后,我终于放弃了,快放,快放,关闭。

我承认,我不但没看懂,而且失去了看的勇气。

这倒让我想起了《憨豆的黄金周》里电影节开幕式上放映的那部电影,从头到尾就是一个主角在跑在跑。

台下,导演“大师”沉浸在自我陶醉之中,周围观众昏昏欲睡。

刚刚查了一下,巧合的是,《吴清源》在上海电影节作为开幕影片放映,观者纷纷以“你睡了没有?

”相互问候。

而大师田壮壮则自我感觉良好。

吴清源的人生始终是围绕着围棋。

离开围棋,他什么也不是。

但电影《吴清源》回避了最富色彩、也是吴清源一生光辉顶点的十番棋大战,甚至连下棋的镜头都寥寥无几。

不知道田壮壮借来天价棋盘有什么意义。

更不知道田壮壮理直气壮说出以下名言是出于什么心态:谁看得懂围棋呢?

十番棋是什么东西有谁真正知道呢?

拍下棋有什么用?

离开了围棋的吴清源,就像是被拔了毛的孔雀,呈现给观众的只是丑陋。

根据自述,吴清源幼年受段祺瑞资助学棋,并与段过往甚密。

1936年,在日本全面侵华之际,吴清源主动加入日本国籍。

当时,中日之间已成敌国,吴清源甚至通过日本外交官清水薰三出面压中国外交部。

在战时,加入日本国籍的吴清源曾被人贴出了悬赏告示的。

抗日战争期间,吴清源曾赴伪满洲国进行所谓“日满华”亲善,与溥仪相谈甚欢。

还曾陪日军伤病员下棋。

影片有意回避了这些中国人难以容忍的情节,而代之以吴清源参加日本征兵体检的镜头。

1946年,日本战败后,吴清源被华侨强迫放弃日本国籍。

1952年,向台湾申请恢复中国籍。

1979年,吴清源再次加入了日本国籍。

吴清源本人说,原因是为了儿子的前途着想。

电影《吴清源》 还涉及到吴加入日本邪教。

吴清源是在战后的1945年加入邪教玺宇教的,后退出。

但至今仍是红会会员。

不难看出,田壮壮版的吴清源完全是扬短避长,完全失去了围棋大师的光芒。

再加上为尊者讳,把吴清源表现成了彻头彻尾的迷途羔羊。

其实,吴清源是非常现实的。

这从他两次加入日本国籍的动机上就能看得一清二楚。

http://jijian91.com/blog20080304/movie-the-go-master.html

 4 ) 远远看看吴清源

如果你对吴清源一无所知,或者几近无知。

那么,此片不看也罢。

如果你一向以为电影就是娱乐,而不是某人对世界对人生的省察,那么,此片会让人觉得故作深沉。

如果你不知道田壮壮,那也没什么错。

就像田壮壮也不知道你。

电影,有选择观众的权力,这和观众有选择电影的权力是一样的。

到了现在,我们应该可以认为,电影和观众之间,能够做到互相尊重。

即是,我不喜欢你,你也不喜欢我,但我们都极力拒绝:对方该被消灭。

我看此片是一次美丽的误会。

误会是因为,我也不太知道吴清源,更对田壮壮所知有限。

所以,看完电影,我既不明白吴清源一生追求的两件事之一的“真理”,也不明白吴清源一生追求的两件事之一的“围棋”。

我只觉得,张震在很棒的摄影镜头下小心翼翼,跌倒,痛哭,空洞或者发呆,似乎与吴清源隔的老远。

更何况,片子里的张艾嘉,黄弈,李雪健(李雪健那段万字会的宣教简直搞笑)等都可有可无,而伊藤步(吴清源的妻子),这个角色太过隐忍,就如整部片子意境太满,满则过,而这个妻子,似乎也是可有可无。

川端康成,如果你会认出那个坐在草坪上赞扬吴清源文章写得好的人是川端康成,那么我断定,你一定是猜测。

吴清源为什么突然加入玺宇教?

为什么自传里说他一生都是万字会的成员,而电影里却变了?

(电影中玺宇教教主说自己是神的那段,让人觉得吴清源是白痴。

那么傻的一个教啊。

中邪了吧,呵呵。

——开个玩笑)......即使田导演要求我们看完此片后一一求证,要求还是太高了。

如果没有一个疑问我能从影片中找到答案,我看电影还不如去看《吴清源自传》。

全片的设计,都是断片式的。

或者不如说神思(之所以这么说,乃是因为神思无需因果,来去倏忽)。

田导演不交待棋局的对决。

也许是无从交待。

田导演只是对每场棋局的现场布置、灯光设计、机位拍摄做出精心的设计,难免让人坠入云雾里。

而想要从这些断片中窥得“棋圣”一生传奇,还是难得。

《吴清源》,说是人物传记,不如说是田壮壮的遐想:吴清源对于精神生活和内心平静的求索,他如何挣扎,如何平衡。

这些遐想,以出色的画面展示出来,力求诠释吴清源的内心世界,至少,眼睛是愉悦的。

眼睛是愉悦的,也许对一部片子来讲,就够了吧。

田壮壮曾说,他的电影是拍给21世纪的观众看的,以此片看来,21世纪的观者还是寥寥。

 5 ) 细看

很多人拿此片与吴清源传记作比,但电影毕竟不是人物生平事迹翔实且面面俱到的罗列,所谓真实也必然是导演主观心智的外化,所谓真,亦不过是情感的真实罢了。

一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或价值,与他在一个人心中的意义是不一样。

此片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导演理念。

编剧阿城截取了吴清源生平事迹的几个片断,将人物置于两难选择和冲突之中(与棋、宗教、国籍、疾病),展现吴清源的精神层面,求真,及对棋的执著,因而人物是有性格的,真实的,情节进展虽有大幅度跳跃,但形散神不散,剧情看似平缓,实则相当紧凑。

摄影与剪接,皆营造出一种气韵与意境。

看到片尾,事廖庆松作为该片的剪辑助理。

想到侯孝贤说到小廖的“云块剪接法”:剪张力,剪画面与画面之间的情绪,暗流绵密,贯穿到完。

但此片看起来仍有几分吃力沉闷,这与田壮壮一贯冷静、简约、点到即止的导演风格和他表达关注的事物有关。

田壮壮的语言系统是封闭的,他有他的语言系统,从近几年来他的新作即可窥见一斑,一贯的冷静、克制,情绪藏于画面之外,看他的片子,常常令我想到布列松,想到他所言:不要追求诗,它会从接缝(省略处)渗入;一把小提琴足够,就不用两把……这一语言风格产生的疏离感,对观众的理解力与情感的投入度都有较高的要求。

田一直以来较为关注的是永恒且不变的精神世界,古老的民族与生态、人的精神与意志,等等。

这些事物潜藏在社会的外部事件和人物外在的生存行为之下,不具有太强动作感与冲突性,也就难以为大多数人理解并接受。

 6 ) 片子很闷,非诚勿扰,人生慢慢,何当绚烂?

这注定是很难得到掌声的片子,更多的,应该是质疑甚至瞌睡。

首先要说,田壮壮是幸福的,他拍出了他心目中的吴先生,相比之下,陈凯歌却要不幸很多,《梅兰芳》是他的电影吗?

我更愿相信他是属于梅葆玖的。

传记不好拍,大师的传记更难。

片子没有把眼光放在大师的那些惊为天人的事业上,而是从仰视变为平视,没有那些粗鄙的煽情和简单的震撼,却营造了一个平静,书写了一个平凡,刻画了一个平常。

我觉得这不是一个电影,而是一片竹林一本书,平静中蕴含的风暴在杯酒中透露,平凡中深邃的气质在茶盏中宣泄,平常时细致的情感丝丝融合。

人生,并不只十番棋的胜负,却有无尽的悲喜哀愁人间,非黑白世界的清俗冷扰,繁华飞尽处莫能过眼云烟。

我为纹秤,倾年华芳菲世事伦常,诉鸡鸡犬犬棋道,恰人世不归之路,我不为神,因我为人,因真理恒存......为田壮壮喝彩,想起来,他从未让我的期待落空。

向田壮壮致敬,感谢他的诚意。

 7 ) 如何识别一部闷片?

1、他们绝大多数都是艺术片,非主流电影。

2、用比商业片长一倍的时间,讲一个只有导演自己明白的故事3、导演都喜欢把你平时糟心的事儿不分巨细给你过一遍,生活已经够乱的了,谁还想花几个小时再恶心一遍?

4、有很好的催眠效果,不过要在看片的时候注意厨房是否还坐着一壶开水,否则很可能在你睡过去之后,发生壶破人亡的悲剧。

5、看完之后,觉得人生的时间就是这样被浪费的6、请对以下影片保持警惕:贾樟柯《三峡好人》、田壮壮《吴清源》、杨德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注:片长大约4个多小时)、美剧《白宫风云》(完全跟不上精英们的语速)、《噩梦工厂》(根据史蒂芬•金小说改编的6个独立剧,一点都不惊悚,一点也不悬疑,被鬼片吓大的这代中国人心理素质明显比米国人好)。

最后,喊下口号:“生命可贵,远离闷片!

 8 ) 吴清源

刚刚看了《吴清源》,搁了有一段日子的片了。

窗外淅淅沥沥地落着秋雨,这几年一直没能在北京停留到这个时节,没像今年这样正正经经地吃到葡萄。

日本文化予我的感觉,要更晚一些,是深秋。

胜负与信仰,或曰围棋与真理,是《吴清源》着意强调出来的两点。

不过虽然坚持棋始棋终,电影对于吴清源与红卍会、玺宇会纠葛的叙述却扎眼得多。

最喜欢的一段戏也是关于后者的。

张震在长途车上读妻子留信,得知她亦因无法信任主教而逃出,内心备受打击,恍惚之余便冲下车,蹲在地上,埋首痛哭。

只有观众才看得出,原来这是一条荒野小径。

他慌不择路,出于无法安于原处的精神。

好过悬梁自尽一节。

因为吴终究没有因此而死,冲到极限之后的弹簧,可以想见,力道总要温吞下来。

途穷而哭,至少还有瓷器跌碎般的不返之势。

后来吴尊敬爱重的棋坛前辈一时间众星陨落,他却独独接受了盛大的告别仪式。

即便早早入了日籍,后天能够改变的,也实在有限。

上述种种不过是就电影本身所作的理解与揣测,吴清源本人怎样,到底没有特别关注过,所以剧中的人物最后也没闹清楚几个。

张震真是清矍。

或许是眼镜和夹着手臂走路那种不协调的样子,让我觉得和文革伊始的程蝶衣倒有些叠影似的。

 9 ) 祝愿他老人家活过一百岁

电影开始前有一段吴清源和夫人的采访,或者叫闲聊。

两位老人笑谈秋天猴子会来偷柿子。

那时他的夫人还健在,去年去世了。

今年端午,是吴清源九十九岁生日,他老人家一生关心中国围棋发展,不知听闻LG杯捷报,会不会欣慰。

想起吴清源,心中充满仰慕,是小球对于一代宗师不明所以的高山仰止。

趁着仰慕没有变成悼念,要赶紧表达一下。

小李的自传叫《逆战》,大李的叫《不得贪胜》,吴清源的叫《中的精神》,如果只看名字,很能体现他们三位给人的不同印象。

直到现在为止,没有认真看过吴清源的一盘棋。

对他的印象最初来自于《名人》,川端康成对年轻的吴六段不吝赞美:“六年前的那个时候,他身穿藏青底白碎花纹的筒袖和服,手指修长,脖颈白皙,使人感到他具有高贵少女的睿智和哀愁,如今又加上少僧般的仙风道骨。

” 大学期间每到周末宿舍内部聚众看电影。

《吴清源》从拍摄开始一直关注着,第一时间买了盗版碟,鼓动大家一起看。

其余三人一个花痴张震,一个相信田壮壮,三比一通过。

吴清源的一生如此传奇,在十番棋中把日本当世高手全部降级的辉煌被一代代棋迷念念不忘。

电影很容易拍得跌宕起伏,所幸事实上并没有,重要对局包括改变围棋历史的新布局,都一带而过。

十九岁的吴清源目不斜视穿过长廊,在对局室正襟危坐,静待秀哉名人。

三三,星,天元。

长久以来意料中的三枚棋子依次下在棋盘上,如同宇宙洪荒之中最初的秩序。

棋子轻敲棋盘的声音在寂静中越发清脆,长廊外花木葱茏,川端康成奋笔疾书。

脑中瞬间闪过本因坊家四百年的发展、新布局的光芒、现代围棋的改革……历史在棋盘上如水般流过,心中的风起云涌无以言表,只能默默看下去,遗憾千言万语无法解释这一刻多么重要。

田壮壮说,他去拜访吴清源,只能默默地听。

他老人家不谈围棋,也不谈电影,而是谈《易经》。

或许每一种学问都是探索世界的方式,做到最好,就会殊途同归。

用有形的画面传递无形的境界,本是一桩难事,更难的是,这种境界高出普通人的理解能力。

从头到尾沉闷而散漫,不着眼于外部世界而试图探索内心。

更多的是他一个人在沉思,面对着帘外的雨。

在凝重与思虑的表情所暗示的内心挣扎中,吴清源从战无不胜的昭和棋圣、仰慕者心中的围棋之神,还原为一个人,一个漂泊异国、体弱多病、被民族矛盾羁绊、挣扎在生活与信仰之间的求道者。

吴清源说:“我的一生只有两件事:真理,围棋。

” 落幕时天元微微晃动的一子充满了无限可能。

 10 ) 虽然安静,却暗含力量 ——我眼中的《吴清源》

一句话评论:长镜头、中景、人文关怀,我把这部电影依然定义为有着田壮壮明显风格的电影,我喜欢用静谧、流畅、风格化这个三个词来描述这部电影所给我的印象,它不失为一部好电影,却需要我们做足功课,静静观赏。

这是我很期待的一部电影,虽然在今年的上海电影节上错过了它,但是碟片一出,立刻收藏,看过,对于不太了解吴清源一生的观众,这并不是一部很好懂的片子,说它不好懂,并不仅仅是因为叙事或者剧情上的晦涩,而是因为田壮壮用最纯粹的电影语言拍摄了一部他心目中的吴清源。

在国内导演中,我没有发现还有谁比田壮壮更爱用长镜头了,这部电影中依然充满了长镜头,只是田壮壮的长镜头不像侯孝贤的那么充满了人文关怀,也没有小津的简约和雅致,他更多的是强调通过长镜头,将人物的内心变化和环境氛围结合起来,于是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每一个镜头都异常的漂亮,摄影机体现着关于记录美学的意境。

其实这种记录美学,在田壮壮的很多电影中都有所展示,从早期的《猎场扎撒》、《盗马贼》,到《蓝风筝》,还有最近的《德拉姆》,田壮壮的主题始终停留在永恒且不变的精神世界,古老的民族与生态、人的精神与意志之上,而长镜头、移动摄影,中景表现,这些始终可以作为田壮壮的标志性标签,田壮壮用他的执著和坚韧告诉我我们他自己的风格。

记着田壮壮说过,自己拍摄的电影是给21世纪的观众看的。

《吴清源》同样如此,没有表层的冲突,没有激烈的对抗,甚至连言语都被压缩到了很少的程度,有的只是摄影机静静的观察和冷静的表述,告诉我们一个关于个体生存的留白。

田壮壮这回避免了一般传记电影对人物性格的特化方式,没有用矛盾和抉择来表现人物的成长过程,更没有从吴清源的生平中选择某些略微传奇的色彩来增加普通观众的“猎奇”心理。

于是对于普通观众而言,这部电影缺乏了太多的冲突和对立,而所有的对峙都用在了表现吴清源内心的激烈变化上,国家、疾病、围棋、信仰,这些问题一直困扰在吴清源的周围,他为更改国籍而犹豫,他穿着日本传统服饰出现在中国校园,他思念中国的文字让川端康成折服,他发现自己误参加了关于日本庆祝攻陷中国的活动而无言愤怒,他为了信仰而不愿去广岛下棋却逃过了劫难,他的晚年因为车祸而从此没有了灵性…… 这些事情促使他一点点的改变了自己的追求,他从开始并没有把围棋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因为世界从来不是黑和白那么简单,并且脉络清晰,但是除了下棋,他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在面对着波涛汹涌的大海,在吴清源和川端康成坐在草地上,在休养院安静的床上,在冬日絮絮的雪花中,我们看到了吴清源的沉默,却能够感知他内心的冲突变化,人物性格的塑造通过一种内敛而有些残忍的方式表现。

和很多人一样,我只是知道吴清源这个名字,只是略知他传奇的一生,但是田壮壮所诠释的吴清源,是一个寂寞的前行者,他追求他所得不到的,他追求他想要得到的,影片只是专注了两点,围棋和信仰。

很喜欢对每一场棋的处理,没有争锋相对的紧张,没有冥思苦想的惨烈对弈,没有棋外微妙的政治氛围,有的只是在落下子的那一瞬间的力度,噶然而止,所有的意境都留给看棋的人自己思考。

而关于信仰,影片花了很多笔墨来表现吴清源与宗教的纠缠,吴清源的很多行为看似有些荒谬,甚至不可理喻,但是确实无比真实,电影只是想把他还原成普通人,不在像神那样被人们所敬仰,在经历磨难后,他终于将两者统一,就像他提到的“水火相容”的方式。

不过我比较感动的还是吴清源和妻子和子之间的感情。

也许对于一个天才而已,这些过于庸俗和平凡。

而我看到了导演在处理这一层面的诚意。

因为没有家庭,在那样的环境下,如果只有信仰和围棋,吴清源实在是太孤独了。

在很肃穆的基调下,第一次让我感到暖意的就是吴清源和妻子中原和子偷偷买米,在屋里煮粥的情景。

淡黄色的烛光,映衬着两个人的脸,两个人默默的喝着米粥,彼此的对视中是不尽的温柔,镜头一点点的拉出窗外,白雪正在飘着;吴清源风尘仆仆的去海边追到即将随教会远走的妻子,两个人抱头痛哭,他们终于发现其实谁也离不开谁;他在医院看到了自己的妻子和刚出生的孩子,幸福的微笑,…… 家庭其实对于吴清源有着更深刻的含义,他不再害怕自己把自己伤害的遍体鳞伤,他不再敏感的战战兢兢,因为有家,因为有和子,他得以慰藉。

所以我也能理解这个男子最终能和一群小朋友一起做游戏,你可以认为他不再血气方刚,但是他变得平和而充满了人格魅力,和而为道。

情节看似跳跃很大,但是通过旁观文字的独白,行散而神不散的串在一起。

也许田壮壮和阿城太认为观众对吴清源的生平很是了解,很多背景交代的过于简单甚至草率,但是这样的方式确实让观影的人感觉很累。

冷静,克制的结果,就是需要观者高度重视所出现的每一个细节,稍有不慎,你就会被迷失在电影之外,因此对观者的理解性和感悟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田壮壮需要在艺术的表现和普通受众的接受能力之间寻找更适合的结合,毕竟我还是希望他的作品,不管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都是能欣然接收,真正的大师,不应该是和民众之间有距离。

长镜头、中景、人文关怀,我把这部电影依然定义为有着田壮壮明显风格的电影,我喜欢用静谧、流畅、风格化这个三个词来描述这部电影所给我的印象,它不失为一部好电影,却需要我们做足功课,静静观赏。

最后想说的是,很多人拿此片与吴清源《天外有天》的传记作比,觉得吴清源不该是这个样子,但电影毕竟不是人物生平事迹翔实并且面面俱到的陈述,导演有自己的取舍,所谓的真实也必然是导演主观感觉的外化,一个人在历史上的价值,与他在一个人心中的意义是不一样。

这部电影在今年的上海电影节上,拿到了最佳导演奖和最佳摄影奖,评委是这么评价,“虽然安静,却暗含力量”,我想这也是对吴清源一生最好的评价。

 短评

如果最初没读过那本中的精神,可能没办法看懂吧。

6分钟前
  • 赵天霸
  • 力荐

本以为本片会着重把重点放在吴棋圣在日本著名的“十番棋”上,可惜事与愿违。真的很期待能看一部类似《棋魂》风格的电影,期望能早日如愿以偿。

8分钟前
  • Sunman
  • 还行

老实说,这部片子我没有看完。

12分钟前
  • 夕君
  • 很差

拍此类人 丢中国脸

13分钟前
  • 指南针
  • 很差

整部片有点冷。

14分钟前
  • ∑×pe℃t.
  • 还行

看过棋魂,对里头的一些术语倒是了解,但电影没有专心描绘的点.最后吴清源那海边的居所倒是很让我羡慕.十分不理解黄弈只出现了两个镜头就被列为主要演员.

16分钟前
  • Seamoon
  • 还行

以信仰和胜负两条线叙事,可是内容散乱,节奏缓慢,毫无电影吸引力可言。影片最后写道是献给吴清源极其夫人的,既然是献给夫人看的,观众观感不考虑也可,可是你为什么要上映呢?既然上映是为了给观众看,那能不能在剧本内容和电影手法上下点功夫,让观众看得明白一些?何必故作深沉!

19分钟前
  • 奇异影像研习君
  • 较差

印象不怎么深刻

23分钟前
  • 尹智龙
  • 还行

冲着田壮壮去看的 影片色调很田壮壮 但是不推荐看 太闷了 果然大师的电影不是部部都懂得欣赏的 张震还是不错的

28分钟前
  • 今天吃饱了没
  • 还行

与《黄金时代》一样,是一部不好“看”的好电影!摄影绝美!

29分钟前
  • Alexander.
  • 力荐

近似催眠的表演方式,闷骚味十足。

33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还行

实在是太清淡了,清淡的属于那种留白过多的丹青水墨一样;或许是我太浮躁了,甚至无法耐心看完... 不过可能也是过于闷了,想我这种能“忍受”安东尼奥尼的人都嫌闷...

35分钟前
  • Macmania
  • 较差

人生多少事,都付棋局中。可惜不能。追寻真理必要经历痛苦,想赢就有输的风险。吴是传奇,他见证了历史的风起云涌。登场,离场,一代风流人物。三星半

36分钟前
  • 信电影得永生
  • 推荐

沉闷

39分钟前
  • Typewriter000
  • 较差

当年拍这片子可以说是顶配了,可惜因为资金时间的压力,剪辑作曲都留下遗憾,尤以拿掉玺光尊的一场戏为例,田导说再剪一版会放上去。

41分钟前
  • 防晒霜
  • 推荐

春秋笔法,也太过洗炼了

46分钟前
  • smile
  • 推荐

看的时候刑老板一直在说日本人拍的电影就是这样,看完后我才觉得这部电影真的应该让日本人来拍一遍。(求小津复活……

50分钟前
  • 真绪
  • 较差

有大海的三场戏特别好,也与吴清源的心境相似,面临的国籍信仰战争等问题。表演与剧本气定神闲轻描淡写,原子弹爆炸时的围棋赛,张震和伊藤步真是耐看,但还不到十年的电影,胶转数的拷贝就已经不怎么样了,手写的字幕都看不清,音轨也有问题,好多国产片都该修复起来了。

53分钟前
  • seabisuit
  • 还行

田导没有按一般的传记片模式拍,而是着力表现吴清源的精神世界的变迁。

55分钟前
  • 梦旅人
  • 推荐

仅就电影拍摄2星

57分钟前
  • 六个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