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提前两天看了点映,以下为当时看完当时就写的一些感受,与当时很多人跟我说的,泪流满面、特别好有所不同,仅个人表达~ 没看之前爆火的《隐秘的角落》。
看之前先吸引我的,是在琅琊榜和伪装者的时候就被其演技所折服的刘敏涛,但现在已经已经妥妥被荣梓杉圈粉了。
我一直很喜欢慢节奏的娓娓道来,但让旁边观众耍起了手机的原因不是节奏,而是前半段的拼凑感很强,一直到主角第一次出院前,剪辑都给我一种强烈的混乱感,情节转换的也很突然 大量的哭戏,的确赚足了观众的眼泪,我座位后的大姐就哭的一塌糊涂。
但大部分人感受到的,应该是向上的力量,而不是部分有些刻意强加的泪点。
“生硬得像是在演戏”。
但也有让我情绪上涌,触动到我的。
一次是在王新阳剃光头的那场戏,并不是前面的王新阳和母亲的情绪爆发,而是在门外听到争吵的父亲进门说:“看爸爸给你买的按摩仪,打折买的!
按背颈还能按腿…”然后王新阳抱着哭起来。
另一次,是在决定卖房子那里,轻轻的表演和台词反而真实,让我印象深刻。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更能引起的是共情,如果身边有过类似的情况,往往会从头哭到尾,这一点在映后分享上大家都说的亲身经历就可以看出来。
不得不说徐敏涛把握情绪的演技是真的了得,特别是在准备服药自杀和在医院的崩溃那两场戏,但后者那场被医生的几句不带有任何感情像是复制粘贴一样的“一定会尽力”严重干扰。
有些刻意和不真实,可能是因为我学医的关系,有关医生的许多场景看得我直尴尬。
(专业性错误就不谈了,但我现在依然觉得他们口罩戴反了!
我一度怀疑是不是一直都是我戴错了,因为他们全都是这样的…) 也许青春片不可避免的理想化,是推动故事得以发展的必要前提吧。
比较起来,父母就显得真实的多,卖车卖房,辞职崩溃。
一面让彼此坚强,转头就泪流不止。
就像在王新阳只听了一半“再生一个”时,我原以为会戏剧处理与母亲的冲突,意外的却是王新阳已经帮妹妹想好了名字,这是泪点也是笑点。
现实的再生一个,理想的温暖幸福。
跟刘敏涛和谭凯相比较起来,荣梓杉的表演虽很棒,但还是有进步空间,毕竟too young to die。
几位小主角也是如此,台词太生硬,也许是导演故意的,毕竟他们本就是初中生或是更小的年纪。
该片挺好的呼吁大家关注儿童型白血病。
这是15岁以下儿童常见的一类恶性肿瘤,男孩多于女孩,多见于急性早幼粒细胞性和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治愈率达到90%以上,但别的类型相对治愈率较低,男主应该就是少见的类型。
疾病所带来的影响对于梦想,对于家庭都表达的很好,但对于自己和生命浮于表面,没有过深的思考,仅表现在为数不多的和键盘手之间的对话和冲突上,全篇也仅仅停留在反复提及的“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 说了很多不足,但我还是很喜欢这部电影的,好在故事很完整~不仅泪点,笑点也很多,不拘于狗血形式,细节表现也很多,喜欢阳台上大量蓝白绿色的青春气息,一家三口在一起暖黄、洋红的温暖幸福,“月球”转动和停止的暗示。
喜欢小女主的故事情节都有些特别。
虽然明显猜得出来,但我依旧很喜欢,喜欢好几次分享耳机时的无声,喜欢含蓄但又明显的感情,喜欢青涩又中二的青春。
(我忘记女孩的网名了,没想到啥意思) “你还会记得我多久?
” (沉默) 每次延长了两个小时人生后,我评价一部电影真实的心理感受,往往感性,且无法具体说明,是一种感受。
好坏之分的标准,成了在字幕滚动、灯光亮起时,内心是否多了一些平静,脚步是否更加坚定。
看完电影之后,我一度想起一位逝去的挚友:身患绝症,但一直微笑面对,在国外旅行时犯病辗转回国治疗;在医生告知关节严重受损,身体机能大不如前,应尽量避免不要继续写作时,依旧写着想要创作的故事。
当然,世上无奇迹,即便挚友满怀对生的渴望,与死做对抗,生命还是走到终点。
我的这位挚友,是世上的另外一个“王新阳”。
在患病的那几年,饱受痛苦,却与电影中的王新阳一样,他们乐观、积极,向上,心中有梦。
也因此,挚友的离开,令我觉得伤痛之余,更多的是徒生出了几分好好活下去的勇气。
要带着挚友那一份,跟这个世界讨要一点什么。
也因此,电影结束后,有这样一个问题一直盘旋在脑海中,不是你妈和女朋友同时掉水里,你先选择救谁。
而是另外一个:如果你的人生中所剩时日不多,你会如何面对接下来的人生?
说不定是这样的——会崩溃,会绝望,会嘶吼,会质问:为什么是我?
为什么偏偏是我?
我是个好人,但为什么这样的厄运会发生在我的身上。
但质问无用,它就是发生了。
如此之后呢?
是坦然面对,规划好自己接下来的人生;又或者是留下遗书一封,比如刀命运下手早之前,先行了结自己的生命,可能也会有“以后风往哪儿吹,我就在哪儿“这样的话,作为生命的最后一句。
电影快要结束的时候,老师在黑板的板书上写下了这么一句话,“世界以痛吻我,却要我回报以歌”。
在电影中,王新阳的确回报以歌,所以有了电影的开场和结尾的那一段,陈楚生与王新阳对唱,串联起了这段故事。
然而,王新阳的故事并非虚构,而是改编自真实故事。
16岁的少年王越阳,怀揣音乐梦想,得了白血病后,最终离世。
去世后,王越阳的父母历经辛苦,找到了六位歌手,将他创作的歌曲录制下来,并且被无数的人听到。
他在病情复发时,于自己的歌词文件夹中,留下过这样一段话:我愿意无偿捐献我的眼角膜和其他器官给需要的人;我生病后,很多人给我捐款,把剩下的钱给其他白血病孩子用吧。
现实生活中的王越阳也好,电影中的王新阳也罢,他们在生病之后,所做的每一个件事,都是对惨痛生活的对抗,无一不都力证了《脱口秀大会》中王勉声嘶力竭的那一句——”世界以痛吻你,那你就给它大嘴巴子啊”!
世界亏欠过他一个奇迹,但他用自己的方式,给了心碎的父母活下去的勇气,这何尝不是一种勇气呢?
《再见吧,少年》在国庆档中并不占优势,甚至可以说它是一部小成本制作,但是相信仍能吸引不少人走进电影院。
毕竟,饰演王新阳的荣梓杉在《隐秘的角落》里表现不俗,无数人觉得他未来可期。
诚然,在电影中,荣梓杉的表演极为不错。
但最打动我的,却是刘敏涛老师的表演。
看完电影之后,不断感慨,选择刘敏涛来饰演电影中的妈妈真的是一个正确的决定。
为什么?
因为她本身就是一个,“生活以痛吻你,那你就给它大嘴巴子”的实行者。
“抹茶冰淇淋”这个梗可能大家都记得:2013年,刘敏涛跟丈夫去日本旅行,当她想吃一个抹茶冰淇淋时,丈夫去不愿意给她买。
刘敏涛后来自白,她说:彻夜难眠、不值得,也因此,她选择结束了这段婚姻。
离婚后的刘敏涛选择做自己,靠自己,放飞自己,成就自己。
她婚后独自带着女儿生活,更加努力,她说:生活让人失望,我偏要逆流而上。
因为经历过,所以懂得,也正是因为有此人生遭历的刘敏涛,在诠释这个角色的时候,才会不费力气,轻而易举就懂得如何处理那些人生的爱与痛。
可能多数人看完电影之后,最大的感触是——太好哭了。
然而,私以为,在为剧情掬一捧热泪后,更多的是反思:即便生活给了自己一手烂牌,会质疑为什么只有自己在遭历苦痛,更多的是要学会,如何将生活中柠檬般的酸楚,酿成犹如柠檬汽水般的甘甜。
同时,也要收起冷漠,趁着年轻利落,把握机会,因为我们终此一生的时间实在有限,不要等到变老时,想要重来已经毫无机会可言。
那么,现在再来问一下开头的问题:如果你的人生中所剩时日不多,你会如何面对接下来的人生?
--生命以痛吻我, 生如夏花之绚烂,我却报之以歌。
死如秋叶之静美。
---一、我是你们最爱的DJ--王新阳“新阳,你又变帅了”“那是必须滴”刷着贴吧的个人主页,看着数字为0的粉丝数,他很在意地叹了一口气,距离他想成为的音乐贴吧大神还差99999个粉丝,这个戴着耳机咬着肉包的骑车少年叫王新阳。
校园广播站里,王新阳放了一首《西涌客栈》送给帮他藏住吉他的于晓诺,这也是新阳在学校艺术节上没能唱完的歌曲。
而这首歌曲出自陈楚生2013年发行的专辑“一次成长的蜕变,一段音乐的纪念”——《我知道你离我不远》,正如专辑名字一样,陪伴和鼓励是《再见吧!
少年》想要叙述的主题,这也是为什么新阳给父母布置的最后任务要选陈楚生的原因。
电影平铺直叙的开篇,就让我见识到荣梓杉非同寻常的少年感,他将一位十三岁少年的真挚自然,接地气且不浮夸地表现了出来。
二、你好!
战友王新阳想从幕后走向台前的王新阳,最终倒在了冰冷的地砖上,十三岁的少年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面临却已是生死的考验,年轻的他过早听到了命运的宣判,同房战友的突然离世,化疗剧烈的疼痛,枕巾上的掉发,布满针孔的双臂,带给他的是无尽的恐惧和痛苦,让他开始质问“为什么生病的是我”,开始嘶吼“我不想剃光头”。
作为新阳的后盾,坚强隐忍的父母是少年蜕变的催化剂,刘敏涛老师和谭凯老师饰演的父母是令人动容的,具有穿透荧幕的感染力,面对正值青春年纪的爱子突遭病祸,他们心如刀割却束手无策。
刘敏涛老师饰演的周岚是坚强且柔软的,她小心翼翼地向新阳隐瞒病情,放弃自己最爱的工作,变卖所剩无几的家产,一切原有的生活都在流失,她时刻都在担忧失去新阳这个孩子,特别在剃头问题上的争执,母子的情感双双爆发,十分催泪。
谭凯老师饰演的王业安似乎时刻以微笑示人,即便已经熬到要卖车卖房,他也要给新阳买一把他最爱的吉他,他生怕在妻儿面前漏出一丝疲态,时刻压抑着内心的悲痛。
虽然这一家人深陷病祸的泥潭,但他们向我们展现出的却是逆风而上的勇气,尤其是王新阳在剃头后迸发出的顽强张力,那种即便在命运夹缝中苦苦生存,也要向阳而生无畏生长的蓬勃力量。
面对无情的命运他痛斥过,面对未知的明天他痛苦过,但最终他选择勇敢追梦,与战友们组建了“Too Young To Die”乐队,并在天台唱响了那首反抗命运的赞歌--《当我长大》。
三、原本是痛苦的持续等候,却成了自我的拯救“痊愈”后的王新阳回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家,他知道父母已经为他倾尽所有,买更大的房子不过是安慰之词,坐在篮球场的他,知道变不回去的是自己,面对同学无知刻薄的嘲讽,原本自信的他选择了默默承受。
可惜一家人在绝望中守护起来的希望火苗,最终还是没能逃开命运的玩笑。
新阳病情的复发,周岚在诊室的崩溃,让观众的心又一次降至冰点。
周岚开始变得神经质,渐渐变得易怒敏感,绝望的母亲开始寻找所谓的“偏方”,逼着儿子喝花生衣的汤药,并最终对新阳说出了那句“你要是活不了,我活着也没什么意义,干脆一家子找个风景秀丽的地方一起跳下去”的话。
“能成为你们的王新阳,是你们给我最好的生日礼物,我感到很幸福。
”这一刻王新阳长大了,他知道自己不能再沉浸在自己的命运中,他要帮父母走出泥潭,“逼迫”他们重新生活。
他向好友托付遗愿,为父母布置好任务,他希望这个任务能拖住父母一段时间,也希望自己的歌能陪伴父母好好活下去。
最终父母也圆了新阳的愿望,完成了自我拯救、和解,全心全力地为新阳实现了和偶像陈楚生合唱的愿望。
四、王新阳:生命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每年有4万个小孩子因为白血病离开这个世界,而我,王新阳,就是其中一个。
”一首《当我长大》扛起反抗命运的大旗,一首《翅膀》架起追梦少年的虹桥。
毫无疑问,整部影片的高潮就是王新阳和陈楚生合唱《翅膀》这段,已逝少年反抗命运勇敢逐梦的青春绝唱!
极具感染力的现场音乐,配合影院超棒的音效,让人沉浸其中,观影结束后也花了不少时间来平复心情。
写在最后,影片总体来说给予观众的仍是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引导,希望观众能从少年王新阳的经历中汲取力量和勇气的,新阳面对命运的寒冬,没有选择逃避,而是选择肩负热爱勇往直前,向阳而生追逐自己的梦想。
世间大多数传奇,不过是普普通通的人们将心意化作了行动而已,生活可以普通,但人生不能平凡......
荣梓杉 饰 王新阳
生命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泰戈尔
王新阳(荣梓杉饰),七年四班的学生,最爱音乐和吉他,梦想是成为一名歌手,唱着自己写的歌。
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祸福旦夕。
他被确诊了白血病。
挺狗血的,不过是拿着朋友给的有些暴露的CD看,他就流下了一管鼻血,活像是少年青春的躁动。
再后来,他就晕了,晕倒在他弹着吉他、唱着歌的时候。
这下子,全校都知道,他,王新阳,得病了!
他那把刚买回来的五十块钱的吉他碎了,他也住院了。
吉他可以再买,健康却买不回来新的。
王新阳住院了,但他依然是那么的青春洋溢。
班上的学习委员晓若为他补习功课,空闲时,他就沉浸在他的音乐世界里。
对于这个少年来说,尽管自己的病治愈率仅有50%,可在这样充满生机的年纪,他没见过死亡,自然也无法理解死亡的真正意义。
对他来说,自己只是生病住院,照样学习功课,照样写着自己的歌。
当他经历过病友的突然死亡、经历过化疗的痛苦折磨,他才恍然间明白了,原来自己真的会死掉。
这时候,他才真正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
生命不再是吃喝玩乐、认真学习,而是更深层的,我为什么活着?
亦或是如果我离开了,怎么告诉世人,我曾来过?
影片里穿插着王新阳和病友组建乐队、登上天台歌唱、为音乐奋斗的画面。
那是王新阳用自己的经历,写出了展现生命的歌来,是他、他们,用生命的热,点燃了夜空的星光。
人都是有同理心的,当看到生命的逝去,没有人不会停下脚步,更遑论看到同类的逝去,那里面掺杂了更多的、更复杂的牵挂和情感。
所以我们才会在看到王新阳的父母坐在桌旁,安静压抑的吃着早餐时,不自觉地流出泪来。
悲伤着一个花样年纪的生命的逝去,更难过着尚存人世的家人的痛苦。
作为王新阳的父母,尤其是生他的母亲,她更是心犹滴血。
为了孩子治病,他们卖了车,卖了房,都是二话不说。
为了孩子,妈妈还辞了职,尽心尽力的照顾孩子。
我们看到最多的时候,是她在电脑旁做着功课,研究这个病到底是什么,该怎么治,怎么养最好。
一篇文章说花生衣对血液类疾病有好处,她就买了一大堆花生,坐在小桌子旁,仔仔细细地剥着花生,整理出花生衣来,好煮足够多的水给孩子喝。
这样养着养着,孩子的病就不会再犯了,也会好好的跟别的孩子一样健康的长大。
曾经少年的飞扬洒脱,对比如今的虚弱苍白的少年,尽管他幸运的拥有了出院的自由,却又在不久后被收回。
他该拥有这无尽的肆意,而不是因为自己的不一样,成为被禁锢的小孩。
他该弹着吉他唱着歌,在舞台上毫不吝啬的挥洒自己的热情,而不是让自己的梦想,成为一封绝笔信他该,骑着自行车、背着那把二手吉他,吹着湖边的风,然后赶在最后一秒,着急忙慌地跑进校园……有这么多对比,才会有我们不自觉地泪流满面。
为这个少年,也为这个梦想,更为这个世界、这首歌。
当看到最后的镜头里,那弹着吉他在舞台上放声歌唱的少年,我们又会笑起来,因为他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这就是王新阳,一个普通又不凡的少年,也是他生如夏花之绚烂的生命,燃放的最后一朵极美的火花。
球波关注,蟹啦\(≥▽≤)/
白血病发病太凶猛了。
就像小男主说的,他没有战胜病魔。
这不是靠意志就能战胜的病魔。
里面有太多的不确定!
死亡是多数病人的结局。
真实!
平凡的人,平凡的家,卖车卖房治病,差一点家破人亡。
孩子用自己的歌挽救了想自杀的母亲。
歌星用自己的行动,给了人们希望。
这就足够了,扪心自问我们自己可以做到这种地步吗?
爱情的萌芽,挺好的,刚刚好。
希望强大的祖国可以早日实现全民免费医疗!
真人改编青春片 一部催人泪下的青少年生活片,几位年轻的小演员和成年演员都奉献了恰如其分的演技。
生命虽然短暂,但是因为有你才精彩。
生活投我以痛 我却报之以歌 We are too young too die.有两种不同的翻译。
“我们太年轻了,不会死去”,直到面对死亡,王新阳仍选择乐观地在病痛中成长。
“我们太年轻了,以致不想就这么死去”,好好活着是给父母最好的礼物,英年早逝永远是白发人心中的痛。
谁也不愿意说再见,奈何生命脆弱。
白血病夺去了无数年轻的生命,他们虽然只是这个世界的蜉蝣过客,但也活出了生命最旺盛的时刻。
作为青春版的《滚蛋吧!
肿瘤君》,荣梓杉的演技强势在线,刘敏涛和谭凯的父母角色也极具代入感。
春天之所以让人憧憬,是因为它不会长久地停留;生命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它不可能读档重启。
万物有序,新陈代谢,是我们所处的世界规律,而人生,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必败之战,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的舞台上,在有限的时间中竭力证明自己的存在,然后在黑色幕布降落之际怀着遗憾挥手告别。
十四岁,是一个太年轻的阶段,有很多萌发的想法,却还没来得及一一实验,有一些意味不明的情愫,却还没笑着哭着来场恋爱……太过年轻的人生路遥遥隐没在阳光下的氤氲水汽中,青春的力量挥洒的近乎浪费,什么都不需要着急,可是我们永远都不知道明天到来的是什么。
这片很容易让我想到了以前的一部新片,叫滚蛋吧,肿瘤君。
我实在是受不了导演愚蠢的命名,为什么不能对一个这个感动的故事,给一个更高级的命名,你哪怕是《新阳》我都觉得会去看,再见吧少年是什么傻逼┐(─__─)┌片子可以说前面处理的挺一般的,虽然这个故事故事是一点一点往上铺垫,但前面太平了,后面的感观度很强,能够让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其实很大程度上是依托于刘敏涛的演技,很强啊,这部片少了她其实啥也不是。
值得一提的,是我个人很喜欢天堂来信这一部分的内容,是对一个失去儿子的母亲的最后的温柔。
即使哭的稀里哗啦,内心一片荒凉,也要学会向过去说再见。
每当遇到坎坷,总想向天问一百遍,为什么是我?
不是别人来承受。
这个问题我想过,也问过,没有答案,王新阳也问过,不知道他有没有得到他想要的答案。
《再见吧,少年》根据真人真事改编,饰演十三岁少年王新阳的就是前段时间在《隐秘的角落》里大火的朱朝阳。
想必他的演技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至今都记得里面几个经典的镜头,都是他贡献的。
回到正题,王新阳是一个喜欢音乐的阳光少年,也是学校广播站有名的DJ,在全校文艺大赛海选的那天突然晕倒在地。
原来,他身患白血病,万分之一的痊愈率,进了医院想出来就很难,他努力活着,他的父母竭尽全力凑钱以便顺利治疗。
骨髓穿刺,抽血,化疗,血小板等专业医学术语出现在屏幕上,感受到的只有心疼,这也不妨碍少年对音乐的追求。
偷偷的在医院天台组建一个乐队,名字叫做“too young too die ”,成员都是同楼层的的病友们。
整部剧中只有极少数几个镜头阴沉,其他的时候都是充满阳光,快乐,即使发病流鼻血时都是在灿烂的阳光下,符合少年朝气蓬勃的样子。
但一想到背后所需忍受的疼痛止不住的难过,他的父母也在假装状态良好,只有不在他面前时才会出现崩溃。
孩子生病时,最难过的是父母一想到亲手养大的孩子身患重病,前一秒还在活蹦乱跳,跟他斗智斗勇,后一秒就倒地不起,住进icu。
没有人能承受如此打击,不管咋样,还要勉力支撑,看着孩子浑身上下,因为治疗留下的针眼,淤青;化疗过后的脱发,呕吐,种种不适,整颗心都碎了。
为什么是生病的是孩子,真希望我能替他生病,这样可能就不会如此心痛。
不止一次听朋友说过,做了父母之后,最听不得,看不得的新闻便是关于孩子出事的,一想到小小的,活泼可爱的孩子因为生病、车祸、拐卖、受伤等等,即使是别人的孩子,自己的心也狠狠揪着,流着眼泪,总觉得这祸事下一秒就会临到自己孩子头上。
是孩子让父母的心有了一块栖息之地,给了他们一个变柔软的理由。
有一个朋友曾经说,她女儿第一个高烧39.5度,去医院看医生,被告知要排队等候,她先生看着孩子满脸通红,萎靡不振的样子,瞬间暴跳如雷,总觉得孩子正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医生护士却见死不救,结果可想而知。
事后却反思,就是看不得孩子生病,虽然只是高烧,但脑子里已经脑各种大戏,于是一刻都忍不了。
小小的高烧便能让成年人失控,可想而知,王新阳的父母承受着比普通人更艰难的压力,这里面包括爱,包括自责,包括不忍。
为什么是他们,他们也想不通,只能深夜痛哭,看着他们,突然感觉自己的脸上也是冰冷一片,这滋味只有当父母的人才懂。
治疗之路每一步都是代价治疗疾病,首要的就是钱,王新阳的父母为了筹钱,借遍所有亲朋好友,先卖掉工作需要的车,最后再卖掉立足的房,即使房子是王新阳妈妈最喜欢的开放式厨房,但跟儿子的病相比,不值一提。
高昂的费用让整个家庭捉襟见肘,为了更好的照顾儿子,王新阳妈妈不得不选择辞职,家里又少一份收入,经济上的窘迫可想而知。
但影片中,总是看见夫妻两的笑容,很少有崩溃的时刻,这也给了观众一点点安慰,表面上的云淡风轻,背后都是鸡飞狗跳。
钱是万恶之源,但能解决世间百分之八十的痛苦,在家人生病时,眼泪再多,心再疼,都不及钱有效。
音乐是支撑少年的精神支柱初中的王新阳,上学期间玩音乐,绝对是不务正业的表现,学习的时间都不够,还有闲心玩音乐。
生病之后的王新阳,很幸运,他爱好音乐,让他所承受的痛苦有一个出口,音乐节奏,音符跳动,拨弄的琴弦,都能化解内心的苦闷。
也正是有了音乐,让他为数不多的时光有了价值,并在去世后,留给这世间永不消逝的声音。
第一次觉得,爱好如此重要,音乐跟知识无关,不能变成试卷上的考试成绩,但在紧要关头头,却给了少年重生的机会。
家人的意义,凡事为对方着想王新阳的父母不会告诉他真实处境,为了他着想,一直说生的是小病,十三岁的少年对自己的病却了然于胸,直到有一次情绪崩溃,才脱口而出,他的妈妈愕然,原来孩子什么都知道。
少年也知道自己去世后,妈妈一定支撑不住,所以他给父母布置一个作业,很难完成的作业,而完成作业花费的时间足以让父母走出最黑暗的那段时间,也会给他们好好生活的动力。
小小的少年,如此懂事,在第二次生病复发时就悄悄计划着这些事,他知道结果,面临死亡,有很多不解,很多痛苦,从不表露半分,以免增加父母情感上的负担。
虽然已经猜到结局,但还是忍不住哭的稀里哗啦,看到父母为少年的付出,少年为父母布置的作业,都是世间不愿发生的事。
愿天下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平安,这应该是当初第一次抱孩子的时候所有父母的想法吧。
今天把《再见吧,少年!
》看了,说实话再不了解电影之前,我还以为是什么骗钱的国产青春片,但是在了影片介绍和演员后发现是我误会了。
本片绝对是今年最好哭的电影之一,整场电影看下来我已经不知道我哭了多少次。
电影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讲述了少年王新阳从一个原本阳光热爱音乐的男孩,却因为一场突如而来的疾病 打破原本幸福的三口之家生活,他们从一开始的心怀希望,到慢慢绝望,再到勇敢面对,影片里家人互相扶持的亲情真的让人感动。
特别是刘敏涛的表演真的非常精彩,几场哭戏表演的层次分明,真实的极具感染力。
而前段时间因为《隐秘的角落》大火的荣梓杉,在电影里面也奉献了精湛的演技,无论是前期的阳光,还是病痛中的孤独,还是最后为了梦想,还有父母的坚强,都做到了近乎完美的诠释。
小演员真的未来可期。
父母对于子女的爱,真的让人动容。
白发人送黑发人恐怕是这个世界上最悲伤的事情之一了,影片里一家三口父母并没有因为儿子的重病而一蹶不振,而是和天下所有的父母一样鼓励照顾儿子,为了治病卖车卖房,而爱也是相互的,儿子反馈给父母的爱也在电影最后的歌声响起时达到巅峰。
个人主观评分:8分,强烈推荐!整部电影看下来,其实并不只是表现悲伤,而勇敢面对挫折,家人亲情的相互扶持,对梦想的坚持。
就有如电影里面引用泰戈尔的诗那样“生命以痛吻我,我要回报以歌”一样,不要对于生活失去信心,绊倒了,继续前行才是电影想要传达的主题。
PS:整场电影我真的是哭着看完的,但是电影中途王新阳因为化疗剃头发时,本来是一个泪点的,但是不知道后面哪位观众说了一句朱朝阳终于变成张东升了。
一下子就给我出戏逗笑了。
😂
荣梓衫真可爱
剧情虽然有些许突兀,整体观感也有些煎熬,但是演员的戏演的出色,不至于跳戏,除了故事情节有之外,其他都不错,深度不够,音乐管够,浮光掠影的讲述事情,应该有的情感烘托不到位,人物关系不明朗,重点的感情冲突显得有些突兀。总体来说,荣梓杉未来可期。
草,你也在组乐队啊?三星都是给几个主演的,国庆档的片子真就各有各烂
个人觉得比送你一朵小红花好看点,更撮我的泪点,同类型题材里算好的,刘敏涛老师有加分
我有点不太可,甚至没太打动到我,这种阳光灿烂积极向上抗病类型片,国内我最喜欢的还是《肿瘤君》。父母的爱、女同学的关心、病友乐队是很感人,包括最后刘敏涛那个悲伤的演出,但被手持镜头抖抖抖抖毁了,抖到我想骂摄影抖什么抖啊你?
刘敏涛真好!
有点像几年前央六最爱拍的数字电影。很可惜的是文本对于人物性格挖掘和树立的严重不够。可以感觉到主角一家本该是非常性格鲜明的。王新阳乐观活泼,但又脆弱听话,他的母亲坚强果敢。可是各种处理都流于表面了,母亲崩溃后对于儿子的态度甚至变得神经质。能感觉到导演的用意,想用儿子的安排安抚母亲的伤,但是做的真的不好。配角的下线非常唐突,对于懵懂期的爱慕,也处理得非常浅白。就很可惜。唯一特别好的地方是用了生如夏花做片尾,nicest
太差太烂了
同样是儿子患癌的妈妈,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朱媛媛在《送你一朵小红花》中的演绎比刘敏涛还是要高出不少段位~
神仙阵容,飙戏过瘾,刘敏涛和荣梓杉这对母子搭配真是绝了!几个其他的少年少女也都给人不少惊喜。很治愈温暖的一部电影,风格清新适合午后观看。病魔是外在的阻碍,勇敢和爱才是片子的底色,相当好哭。
7。整个剧情的展开都很温吞缓慢,不是说不好,反而非常贴合现实生活的节奏,尤其是男主父母那几段,很多细节见真情。不过为了爱好组乐队这条线感触不大,兴许对少年这种坚持早过了共鸣的年纪。比起国庆档另几部带有歌颂意味的主旋律,这部电影反而显得有些特别,将真实平凡的事件剖开明晃晃地摊在我们老百姓面前,还是最最动人的。最后,现实生活题材其实非常考验演技,大家都接住了。盛赞刘敏涛,希望小男主星途越来越好。
6分/老套的催泪电影,但是还是会感动到,刘敏涛提名金鸡女主水平的演技毋庸置疑,凭一己之力扛起了所有吃重的爆发戏,情绪和状态都拿捏的非常精准,几场撕心裂肺的哭戏极具感染力,本片对于生死疾病的探讨虽然沉甸甸,但整体格局却是举重若轻,并没有过分贩卖伤痛,反复出现的泰戈尔的诗歌点亮电影内核,是一个聪明的做法,对生命的感悟与反思,才是面对疾病的姿态。除了痛苦,除了忍受,生命,还有其他的东西值得我们去追寻。
虽然套路又煽情,可是选角很好,父母搭档组合和少年气的新阳可能是这部电影最好的呈现吧。孩子是父母的全部也会成为父母努力活着的支柱
电影虽然以老套的白血病为主题,但其内容却是温情大于悲情。 它无意用绝症换取廉价的同情,而是想要探讨一个严肃的命题:如果生命注定会结束,那我们每个人所要做的,是消极地等待死亡,还是积极地实现梦想,让生命如夏花般灿烂?身患绝症是不幸的,但电影摈弃了煽情的叙事方式,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让新阳被亲情、友情以及朦胧的爱情所环绕,帮助他一起实现自己的音乐梦想。“生命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这样的歌声或许稍显稚气,却是弥足珍贵的。ps. 陈楚生的出现,着实是个惊喜。
刘敏涛的爆发戏太让人共情了,真人真事改编最戳人。小朋友还是有多面的,以后多拍好戏哈少年。
普普通通 平平庸庸的催泪儿童片。荣梓杉的青春期变声干嚎很真实,以及刘敏涛老师表演很动情。
导演什么都想沾点结果弄成了一盘大杂烩,什么都没讲好。包括荣梓杉弟弟的表演仅在及格边缘徘徊,也与导演脱不开干系。唯一好的可能是结尾几场刘敏涛的戏,戳人心窝子想叫人哭。电影感太弱,最多勉强是部故事平庸的电视电影吧!
2025.3.6
“生命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全员演技在线!虽然这个真实的故事很普通,但导演很认真的拍了电影。这就不普通了,成为了国庆档电影里的一股清流。也是现在国产青春片里的一股清流。不错。
挺感动的,活着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