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故事从1876年开始,自学成才、通晓多国语言的苏格兰人James Murray,在牛津大学的支持下,开始编撰历史上第一本英文词典。
在那个没有电脑的年代里,这一举动近乎是无边无际、不可完成的。
Murray接下来的30多年人生都奉献给了这项事业,尽管集结了众人的力量,但直到他去世前,词典也只写到了字母T。
而这部片子讲述的重点,则放在了Murray和给予他工作重要贡献和帮助的,患有精神分裂的迈纳医生之间的友情上。
抛开内容不说,看这部片子本身对我而言就像一场盛宴,有那么多熟悉的老面孔真开心啊!
许久没见的Sean Penn和Mel Gilbson,每人顶着一部大胡子,但依然难挡他们纯熟演技的光芒。
而片子本身,好像想讲的东西有点多,后面有一部分主旨稍稍跑偏,更多的放在迈纳医生的精神救赎上去了。
不管怎样,还是愿意给出四星的评分的。
今天中午临时兴起打开了淘票票,便看到了这部《教授与疯子》,于是就买了张票,我相信这是一种缘分。
“真实事件改编”六个字让我想起两三年前和Icebear一起看的《天才捕手》、《萨利机长》、《血战钢锯岭》,还有更早一些自己坐在电脑前看的《模仿游戏》、《万物理论》、《美丽心灵》。
原来传记类电影才是最合我口味的!
回到电影,这是一个关于编纂牛津词典故事。
主编James Murray是一个14岁就辍学打工、却精通多种语言和方言的人,他有一个爱他支持他的妻子Ada和几个可爱的孩子;William Minor是一个美军上尉和外科医生,因精神分裂错杀无辜路人而被关进了精神病院。
电影开篇是Minor拿着枪在街上,因为错认而射杀了一个路人,那个可怜的男人留下了一个失去丈夫的女人Eliza和六个失去父亲的孩子。
Minor是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说到精分我会想起John Nash,但他俩最大的不同在于Minor杀人了。
对于精神病患者杀人我一直抱有消极态度,面对社会上出现的精神病人伤人、伤人的事件,我始终站在受害者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受害者何其无辜,他的家人何其不幸,犯人及其监护人就该受到谴责和惩罚!
可今天,当我站在Minor的视角,我会想: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在认识到自己犯下的无可弥补的错误时应该都会痛苦万分吧。
在Minor初见Eliza的时候,他显得怯懦而痛苦,我觉得他罪有应得。
当他说起自己的一切都应属于Eliza的时候,当他得知Eliza的情意而陷入疯狂之时,当他认识到自己在Eliza心里又把她的丈夫杀死了一次而崩溃到自宫时,我会心疼他。
或许今天以后的我再看见精神病人伤人,我会有一些新的看法。
害人者与被害者、家属之间是否还应该继续交流,后者应该选择原谅还是继续憎恨。
这一切目前对我来说都很遥远,我也不敢替任何一方下结论。
片中有一幕让我印象深刻,应该是Eliza第二次给Minor送书,当Minor让她读一段时Eliza扭头便走了。
我理所当然地理解成Eliza还没有原谅Minor,并不想和他有过多交流。
这就体现出我的肤浅了,Minor看出原来Eliza不识字,还主动提出教她认字,让她教孩子们认字。
他说:站在书脊上,我飞跃这围墙;借文字之翼,我抵达世界之巅。
只有阅读时后无追兵。
阅读时是我在追逐,追寻上帝的脚步。
I fly out of this place on the backs of books. I’ve got to the ends of the earth on the wings of words. When I read, no one is after me. When I read, I’m the one who’s chasing.Chasing after God. 害,听君一席话,我也要开始读书!
再讲本片另一位男主James Murray。
我觉得Murray是一个强迫症,他想把英语所有的词汇及其来源、演变都收录进词典,但这样会严重拖慢进度,不过换我我也想这么做!
但是我没有Murray的毅力和勤劳,每次想完美地做好一些事往往是草草收场——难怪Murray能成为牛津词典的主编和牛津大学的荣誉博士。
看到Murray的助手因为找不到使用“approve”一词的17、18世纪的文献陷入崩溃,我又看到了那个立下“宏大目标”却总是被小挫折击败的我。
或许我只是缺少一位partner和supporter(不,明明就是懒!
Minor的来信无疑给Murray带去了希望,Murray甚至将他称为奇迹。
两人第一次见面是让我十分喜欢的一幕:只需要一个眼神就能理解对方在说什么,能将单词划分到对方恰恰想要的地方。
这就是所谓的soulmate吧!
这让我想起了鹌鹑,自从认识了鹌鹑我的思维开始变得天马行空,除了鹌鹑没人能秒懂,两个人凑在一起总有笑不完的话题,能相互理解对方想表达的意思是再愉快不过的聊天了。
看到Murray力排众议要将Monor加入词典第一卷的感谢名单,以及他为了让Minor离开精神病院重获自由想尽办法,甚至去了唐宁街找到温斯顿·丘吉尔面前(当然我觉得放在现在并不太现实,领导人哪是那么好见到的)。
而Minor在走出精神病院前拍照时紧紧握住Murray的手生怕他离开。
我被他们之间伟大的友谊打动,真好!
我又想起《BJ单身日记》第二部,Colin演的达西先生为了证明女主Jones的清白而跑遍了全世界,最终Jones离开了关押她的地方,而Darcy却对自己的付出闭口不谈。
感情伟大就伟大在,我可以默默无闻地为你做一切事情,只因为我爱你。
放到Murray和Minor身上,就应该是高山流水一般的惺惺相惜吧。
呜呜呜这太好哭了😭再说说精神病院院长,开始他对Minor一直是积极乐观的态度,尽量满足Minor的需求,密切关注他的病情。
在我看来他是一个很好的医生,对病人始终抱有希望不放弃。
但后来为什么他就成了一个反面角色,只是因为治疗方法不当令Minor陷入僵硬,但这也是事先得到Minor同意的呀!
不管怎么说我还是支持医生的,无论是对Minor进行治疗,还是不愿释放Minor担心他伤害他人,在我看来都是一个医生应该考虑的问题。
最后想说Murray的妻子Ada。
因为Murray要参加编纂牛津词典,他们一家人不得不放弃在苏格兰的安逸生活搬去牛津,Ada始终对Murray给予支持和信任。
在她听说Murray因Minor之事要辞去主编一职时,她站出来对代表团们说:“请求你们不要因为人性而惩罚他们。
”再看看《天才捕手》里的Aline,会因为作家男友Thomas和编辑Max走得太近而心生嫉妒,就可以对比出Ada的心胸豁达了。
总觉得怪怪的,虽然两人的想法我都可以理解,我也不知道自己会是哪一种人。
但我很佩服那些心甘情愿支持丈夫去帮助好友的妻子,就比如邓颖超和周恩来,邓对周数年用收入补贴亲弟弟一家的行为始终没有抱怨过一个字。
不知不觉就说了这么多,码字码了近两小时。
我也分不清这是读后感还是剧情复述(我有毒),但最近的我总是沉迷于写字。
可能和昨天翻lofter翻得感慨万分有关吧,不知道几年后的我再看今天写的文字会是什么感受呢?
2019.12.24
同是编写一本词典的重要贡献者,但一个在享受众人的欢呼与庆祝时,另一个在监狱接受对他的惩罚与谩骂。
疯子是人,教授也是人。
但生活在那样的时代下,天堂与泥沼的落差自然的仿佛就该那样。
来自苏格兰的温和派教授应约编撰字典,在时间仓促人手有限的情况下,他们面向社会征集信件与帮助。
这时,身在监狱的疯子为困难提出了新思路,极大的帮助了众人。
思想的火花碰撞在一起,教授与疯子为找到了同类人而珍惜。
但,剧情介绍,疯子因过错而杀了人,在服兵役期间也有许多令人难堪的事。
在狱中他和被害人的妻子有穿插一段故事,二人逐渐理解逐渐接受,“如果爱,怎么办”,虽然不太能欣赏这类感情,但是…我为疯子的理智而敬佩。
“我又一次杀了他”因为在杀害了她的丈夫后,甚至连她也夺走了,这是多么的令人难过。
整体故事讲的是一个很有文学才华的医生、前军人,因患有PTSD,误杀他人,在狱中通过发挥自己的文学才华为国家编字典来摆脱精神方面的困扰。
同时,通过捐钱和教遗孀识字,来救赎自己犯下的错。
但是,因为自身太有魅力了,被遗孀爱上了,自己觉得无法面对这样的情感,愧疚和矛盾交织,导致病情恶化。
遇上刑事精神病院院长治疗方法激进,给自己整得不死不活的。
此时,编字典队友没有放弃他,多方奔走,让他回到了自己的国家,面对自己的情感,重获自由,生命又延续了几十年。
整体感觉挺有品质的,但很多地方没看懂!
比如那个刑事精神病院院长感觉他也挺关心疯子的,发现教授和遗孀的探视有用后,还放宽了他们的探视权限。
导致病情恶化的是来自遗孀的不可承受之爱。
疯子不知如何面对这个复杂问题,所以,更疯了!
教授奔走呼号的是让疯子摆脱这种治疗方式吗?
那跟院长好好交流下不行吗?
看起来他也是想要治好他呀!
教授是个神人,学历不高,会一堆语言,特别勤奋坚韧,属于令人肃然起敬,望而生畏的人。
疯子也是个神人,语言天分高,还精通外科手术,应该还曾是个优秀军人。
他俩都属于天赋异禀精英人群,只不过人生际遇不同而已。
感觉看了个天方夜谭故事会,但并没有什么共鸣和打动我的地方。
我还是跟普通人的故事更能共情!
音乐和台词都很美,被Murray 夫人的发言深深打动:My husband has this silly little parchment,on that,he engraved,“Only a most diligent life”. Diligence,constant and earnest efforts to accomplish what’s undertaken. Persistency,application,but also toil and pain. Some of you think my husband a fool,obstinate,naive,driven to what he is by a fear of what awaits us all on the other side. But he hasn't. He sees the world, all of it,with its myriad choices. And he choses to be what he is. Yet,two such men found each other in our time. My husband and his friend,the murderous madman. Together,they have given us something extraordinary. I’m here to ask you to give exception to our prevailing natures. I’m here to ask you not to punish for it.
首先必须要夸一夸饰演“疯子”的老戏骨西恩·潘。
潘叔的神仙演技完美诠释了这个精神分裂的角色,从弥补寡妇的自我救赎到寡妇由恨生爱的痛彻心扉的绝望。
随着电影情节的起伏,他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越发生动,也不断推动着剧情的发展。
影片一开始就是一场必有一死的追逐战。
“疯子”这时候还不是特别“疯”(手动滑稽),错手开枪杀死了一个家庭的丈夫。
伴随一声惊天枪声,人妻米莉特成了寡妇,孩子们失去了父亲,家庭失去了经济来源。
电影也以插叙的方式向我们解释着这位“疯子”是一个经历了战争的善良、有才干的医生。
而通过“善良医生杀人”的冲击事件,暗示了迈纳医生患有精神分裂。
另一位主角,默里博士,才华横溢、饱读诗书,理所当然的成为了社会成功人士。
但他有一个梦想,那就是领导编委会进行新版本的《牛津英语字典》的编辑,由于当时人力科技水平的局限,要想完成一整本《牛津英语字典》需要耗费的时间、精力无法计算,为了全心全意投入其中,他辞去了体面的工作。
当然,伟大的男人背后少不了深藏功与名的女人,太太的理解和包容也是驱使他前进的原因之一。
默里豪迈地说:“我们将开启一场语言学最伟大的冒险。
” 两位主角的交集,源于默里博士向社会各界读者征集有关于字典中各个单词的起源与出处。
迈纳医生独自贡献了一万多条引语,这立刻引起了默里博士的注意,这样的人才必须要结识呀!
果不其然,通过笔信来往,默里博士发现这位迈纳医生简直就是自己的知音,他萌生了与其见面的想法,他想会一会这位了不起的医生。
与此同时,错手杀人的迈纳医生沉浸在自己的过错中,他请求狱警传达自己想要弥补米莉特一家,无论以什么方式。
在狱警的帮助下,米莉特终于愿意见迈纳,一来二去她也开始了解到迈纳医生的真正为人,而迈纳医生开始教她识字。
渐渐的,仇恨从米莉特的心中褪去,迈纳医生的病情也开始好转,仿佛获得了救赎...... 而在这期间,迈纳医生与默里博士的见面了,默里绝不在乎迈纳的身份,两个大胡子,头发都近半花白。
两个人谈书籍、对词语,一见如故。
默里说:“你可能无法想象你援助的有力和及时性。
”迈纳说:“我已经太久沉浸在黑暗中了,谢谢你接过我的火炬,我们将携手传递光明,直至再无黑暗。
” 当我觉得整个电影开始往暖色调发展的时候,米莉特的“爱”和编委会的“质疑”突然把节奏打乱,打破了一切的平静。
电影发展到这里,开始变得阴郁、灰暗起来,迈纳医生的病情突然就开始恶化,因为他根本承受不了米莉特的这份“爱”,他是杀了她丈夫的凶手啊!
她怎么能爱他?!
他对自己的憎恨无以复加:“我从死者那里偷走了她。
”而另一边,编委会发现了迈纳医生杀人的事实,对默里博士施加压力:杀人凶手怎么能加入我们编委会,成为这伟大事业的一员呢?!
他只是个“杀人犯”罢了!
双重的压力使得迈纳医生的身体日渐僵硬,他动不了,更开不了口......但是默里博士不愿意放弃他,哪怕连自己的太太也开始质疑自己。
默里博士用尽了办法,找到狱警、找到米莉特,甚至找到首相丘吉尔,一次次的用爱治愈他已脆弱不堪的灵魂。
而更伟大的默里太太,挺身而出去编委会为自己的丈夫、迈纳医生辩解道:“在我们这个时代,刚好有两个人找到了彼此,我丈夫和他那疯狂的杀人犯朋友,他们一起,给了我们伟大非凡的东西,人性不该被惩罚,请求你们不要为了人性而惩罚他们。
” 迈纳最终被驱逐出境,回到美国,于1920年去世。
默里博士最终以字母T完成了自己的工作,于1915年离世。
《牛津英语词典》的第一版全部完成,距离首次构思编写,过去了70年。
而教授与疯子之间这份友谊却仍在流传着...... 影片结束后,仍让我回味无穷,这样一份特别的友谊令人为之动容,而《牛津英语词典》在这份爱的救赎下被衬出更为浓厚的色彩。
The brain is wider than the skyFor put them side by sideThe one the other will containwith ease and you besideThe brain is deeper than the seaFor hold them blue to blueThe one the other will absorbAs Sponges buckets doThe brain is just the weight of GodFor Heft them Pound for PoundAnd they will differ —— if they doAs Syllable from Sound
“我们其实在退步,语言的发展比我们的进度快多了。
我们这门伟大的语言,已经扩展到了世界各地,它磨亮了武器,亮出了刺刀,向我们宣称它永远不会被驯服。
我们不厌其烦地争论词语的范围语气和意义,结果只能让我们败倒在它面前。
我们现在一败涂地。
”“一切都由我定义。
”“像这么多,才能撑起一门语言。
”“每一个单词的存在都有其根据,古词或新词,过时词或常用词,本土词或外来词,词典必须收录每个单词。
每个单词的细微区别,词源的每次变迁,以及每个英语作家写过的说明性引用,要么全写,要么不写,那意味着要阅读所有材料,引用跟那个单词演变历史相关的一切表述。
”“呼吁英国,美国和各殖民地,说英语和读英语的人们,阅读书籍,摘取章句,编纂一部配得上英语的新词典。
我们生活在今天,知道地球的起源,了解人类和动物的由来。
我们知道沸水有多热,一码有多长。
我们的船长知道如何精确地测量纬度和经度,但我们却没有海图和指南针指引我们穿过广阔的语言之海。
现在是时候给予这门伟大的语言应有的尊重和敬意了。
如同对其他科学标准那样。
将你找到的单词寄到牛津,让我们所有人一起加入这场伟大的征程,通过巨大的邮政网络连接彼此。
”“这是漫长的征程,但我们能托起这门语言。
你们这些志愿者,就好像梯子上的横档,让我们得以把英语托到天堂的门口。
”“一个这么有教养的人,怎么会退化成一头野兽呢?
”“医生,我不是因为有勇气才来的。
”“医生,我会好起来的。
...我会好起来的。
”“每一个我们使用的单词都因自身的含义而变得美丽。
”“我累了。
我的初衷是想创造出史无前例的作品,梳理词汇系统,让世人都能理解并使用他们,对此我发誓不会做出任何让步。
事到如今,此时此刻,我的决心比以往都更加坚定。
”“让能帮上忙的人在词汇的汪洋中广撒渔网。
我愿抛出钓线,为您钓取遍寻不见的相关引文,只要您一声召唤。
您真挚的朋友,威廉 迈纳。
”“让我们用笔墨代替本身沟通吧,直到有一天我们有幸相会。
”“在思考Art这个单词时,我想到我们这个时代一位伟人说过的话:一切伟大而美妙的艺术作品,都源于第一次凝视黑暗,却没有缩回黑暗。
”“我们将驱散黑暗,直至世间只剩光明。
”“让我教您吧,这是自由,梅里特太太。
站在书脊上,我能飞出围墙。
乘着文字之翼,我去过天涯海角。
我阅读时,才没有人追赶我。
在阅读时,我才是那个,追逐的人,追逐上帝的脚步。
我恳求您,和我一起追逐吧。
”“她是谁?
”“不能爱的人。
”“越是不能爱,越是爱得深。
”“我的心病入膏肓。
”“根据我对爱的了解,心病往往成为解药。
”“头脑,比天空辽阔,因为把它们放在一起,前者能轻松包容后者,还能包容身边的你。
头脑,上帝同重。
如果把他们称一称,一磅对一磅。
它们如果有区别,就像音节不同于声响。
”“就让我这个疯子活在妄想里吧。
”“Leave! Leave! Leave! Leave! Leave!
”“这里是牛津,我们不能失败。
”“正义的代价会非常高,宽恕很便宜,但不得人心。
”“我们还可以最后一搏,James,但你最好准备,赌上一切。
”“幸运的是,那些可恶的家伙,坚信君权至上,如果他们不遵守那些愚蠢复杂的规则,那么他们整个世界都会崩塌。
所以我们利用这点来对付他们。
”“多少新词取代了旧词,多少新词伴着我们想象不到的新事物一起出现。
没有一种语言是一成不变的,James,任何源自生活的语言都会改变。
你已经赋予了它的心脏,后来者会继续这项事业,因为你为他们指明了方向。
但是它永远无法完成。
”
疯子一开始通过收集词条来连接自己与外界,教寡妇来弥补过失,本来是一个正向的救赎。
后面爱上寡妇,因为愧疚选择了相信理智,逐渐身体容不下灵魂而选择自我阉割,直到把友情和爱情清出了自己的世界与现实世界彻底失联。
这种情况下他选择用极端治疗方式去在理性世界里找存在感,但其实又有那种感情方面求助的幻想,来回自我挣扎,这种混乱可能也加重了折磨最后导致了种种行为。
这是他的心路历程,但其他人可能认为感情是刺激源而不让他见,不确定性很大还不如求稳,直到后面他的状态实在不行了。
大多数人都各自利益牵扯但还是有基本人性的,可能是因为一些私欲+没见过这种共同造成的。
一开始没看懂结尾获得救赎的方式,求助于权力出乎意料。
但在身体承受不了灵魂,物是人非难以通过感情再度治愈的情况下,这种处理方式提供了一种新的获救的可能——用自由拯救了他的灵魂,就是完全换一个生存的支点,也不必去纠结过去那些了。
语文是思想,语文是文化,语文就是永生的民族。
《牛津英语辞典》这部旷世经典的语言工具书,没想到创生于一个无学历教授和一个杀人犯疯子之手。
它不仅是几代中国中学生人手一本的必备教材,更像是两百年英美文明殖民世界的推手和见证。
不管我们乐不乐意服不服气,从历史视角所谓的现代化和全球化本质上就是盎格鲁萨克逊化,此中语文发挥的演变功效实在是隐秘而伟大。
以下对比本片台词的英语原文和中文译本,也颇有意思。
英文简练严谨,抽象空灵;中文华丽感性,充满音律美和画面感。
尽管现代汉语已经大幅欧化,但仍沉淀着我迥异于西方民族的思维和气质。
借由语言AI的飞跃,今日中国人或可期待下一个文明进退的拐点。
从剧本的编写到演员的演技。。。
有些电影会让你更多地了解这个世界。
后半段有点崩
想起另一部日本的词典编纂电影《编舟记》,渴望,何时我国也能有人拍摄出,真正让事物沉淀的故事!
1. 所有伟大且美丽的事物都来源于,惊鸿一瞥后,没有被丢弃在黑暗之中。2.站在书脊之上,我飞跃眼前这围墙,借文字之翼,我抵达世界之巅。只有阅读时,后无追兵,是我在追寻,上帝的脚步。拜托,我恳求你,与我一同追寻。3. 有时候当我们推开,正是我们需要被抵抗之时。4. If love,then what ?→ If love,then love.
看完想买本词典
想到日本的编舟记想到韩国的词典,那些或伟大或神经质的人的付出,才最终凝成心血精华的大词典。今时今日可以随手拿出手机搜索,但那个年代却要靠人工一一甄别编纂。西恩·潘比梅尔·吉普森可发挥的多一些,这个角色也更加饱满。
本来想看编字典的过程,结果却看了两个老男人之间的友谊,倒也不能说避重就轻,只是和我预想的不太一样。2.5
用力过猛猛猛猛猛,本该是写给文字的情书却全篇充满了说教,passion can only be shown, not told!
一部外国人物事件纪录片,没什么感觉
在书籍之上,我可以飞跃眼前的围墙;借文字之意,我可以抵达世界之巅。这是自由,只有阅读时的人生才后无追兵,因为阅读时,是我在追寻上帝的脚步。
和被害者妻子的爱情线太怪了,两个主要人物的生平也没讲清楚,音乐太抒情。去搜了一下Dr. William Chester Minor真的自宫了,但不是因为爱上寡妇而是在病情恶化后的妄想里他认为自己被绑架到远东去被迫侵犯儿童…不得不说《葵花宝典》师出有名。好奇一个杀人犯是如何在精神病院里获得这么多物质支持的,不仅有那么多书还能找改造自己的cell,太怪了。
If love... then what? Broship
所有伟大且美丽的事物都来源于惊鸿一瞥后没有被丢弃到黑暗中;站在书脊上,我飞跃这围墙,借文字之翼,我抵达世界之巅,只有阅读时,后无追兵,是我在追逐,追寻上帝的脚步;愈是求之不得,愈是辗转反侧,对于爱,我只知道心病终成救赎。The more impossible, the greater the love. For love, the sickness often becomes the healer.
只有在阅读时 身后才无追兵
真实改编,可以引申太多主题,却哪一个都没表达好,一盘散沙。平安夜一个人看完这部电影,只想回去看部别的缓一缓。
超级好看!每一个演员都很好,全场没槽点,特别是疯子,演技特别好! 男主并不是主观犯罪,只是因病误杀了路人甲,犯错之后尽力弥补过失,当和女主产生感情的时候又因为愧疚尽力克制,三观其实挺正的,正如教授说的,他值得被再给一次机会。 从他查阅群书编写词条能看出来他是一个执着的人,好像是越执着的人越容易患精神疾病吧~ 比较小众的片子,商业片遍地都是,这个片根本排不上场,一共就几个影院有上映,还是特别不好的时间一两场,这种很有意义的纪录片真的值得一看,希望多排片!
有点对不起这个阵容啊 两个男主发挥空间不大 仿佛回到了大学时疯狂看名著改编电影和剧的日子 换句话说 这电影也就糊弄糊弄电影初级爱好者
没有小说好看
应该由谁来定义“正确”?“这是一个复杂的饱受痛苦和悲伤的人,他也是一个生命,所以值得尊敬。”这是一个有歧义和变迁的字,值得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