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首虽然没有正面亮相,但通过侧面描写,他被刻画成一个类似于守财奴恶龙史矛戈的形象,囤积了大量奇珍异宝。
而主角们则是一帮原本生活的无忧无虑的、战斗力只有5的霍比特人,出于对人类文明的责任感,决定冒险去把宝贝都偷出来。
在各种珍宝中,让主角们最为记挂的是布鲁日的圣母像,原因是他们的同伴,唐家屯的老党支部书记,为了保护这件珍品而被敌人残忍的杀害了。
故事进行到了快一半的地方,导演包袱抖了一大堆,煽情也煽了不少,可主角一行人就是一点进展都没有。
这时主角们突然从地图上得到了灵感:就像每个RPG的大Boss一样,元首也喜欢把宝贝藏在各种迷宫的尽头。
对于矿产资源丰富的德国来说,最适合做成迷宫的就是各地的矿洞了。
于是主角们开始动身前往各个矿洞副本去收割战利品。
可是此时两个坏消息传来,首先是元首修改了游戏规则,如果在他被消灭前玩家不能收集齐所有的宝物,则未被收集的宝物会随着他的灭亡而被系统全部清除;另一个则是与主角们处于竞争关系的北极熊公会也在收集宝物,主角们务必要抢在他们的前面。
最终主角们冒着生命危险,穿梭于硝烟尚未散尽的欧洲大陆,成功集齐了七颗……成功收回了数以百万计的艺术珍品,并将它们完璧归赵。
要我类比的话,我觉得本片有点像去年的《白宫管家》——主题宏大,星光璀璨,但是最终拍成了平淡的流水账。
不过虽然是流水账,但好歹还不至于是那种闷的让人抓狂的流水账。
散布在全片各处的笑点加上贴心服务制服控的卖萌大叔们的亲切身影让整个观影过程还算愉快。
这是一部让人光听剧情简介就肃然起敬的片子,可惜这题材导演却没有充分用好。
导演想要的太多,又要表现战争的残酷,又要表达对艺术的崇敬,又要展现人物的细腻情感,又舍不得自己的美式幽默,结果是导演费了这么大劲融合了这么多元素,它们彼此之间却没能起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反而互相掣肘互相抵消,让观众从各个角度看这电影都觉得不尽兴。
当年我朝张国师的13钗就存在类似的问题——从题材上看感觉有点意思,可是真拍出来却成了那种拼命塞入各种卖点结果让人看不出卖点的烂片。
从这一点上来说,至少本片导演还是有所侧重的——本片的各种元素互相冲撞之下,最终还是偏向喜剧类型了。
宣传初期就有不少人称这部片是“二战版《十一罗汉》”,而我也确实是抱着这样的期待去看的。
导演有情怀,愿意投入更多细腻的情感,这当然值得尊敬。
但如果发现自己的能力还不能完全调和各种元素,就应该果断放弃一部分,专攻自己最有把握的。
如果本片按照二战版《十一罗汉》这个方向去拍,也许会成为新世纪的《虎口脱险》,或者拍成一个团队作战版的《印第安纳琼斯》也不错。
结尾脑洞:纳粹搜刮来的大量艺术品和其他宝贝被主角们抢救了出来,然而有一样终究没有找到也格外令人在意的,那是一件纳粹从北欧抢来的珍贵文物,习惯上被称为“宇宙魔方”……(不好意思,最近看了太多美国队长2的预告片了)
4个月没看电影了,好不容易发现了一部卡司和题材都还感兴趣的片子,结果看下来却是失望。
克鲁尼大叔人老了,技术也老了么,完全没有对得起这么豪华的卡司和这么有价值的题材。
整部片子结构七零八落,既没有拍出《逃离德黑兰》那样的紧张节奏感,也没拍出《虎口脱险》那样的幽默诙谐感,最后还借着把俄国人洗刷了一把回归了米国主旋律。
说到底还是定位的问题。
看在女王凯特布兰切特的面子上勉强给个三星吧。
坐火车嘛,可是要几个小时的,所以除了《水果猎人》,还看了这部《盟军夺宝队》,并且稍微的修正下之前说火车平稳的事,真是奇怪,小时候我都在火车上做寒假作业的,咋看电影时就晃来晃去呢,平板还好,手机和MP4就晃头晕了,或许这是个别现象。
说回电影,真是想不到连续看了两部纪录片...就中文译名来说,相当的坑,很容易让观众觉得这是一部冒险片,去弄翻纳粹,夺走宝物,就像是《夺宝奇兵》那样。
但实际上,夺你妹!
还不如叫《夺宝总动员》或者《夺宝特工队》,反正很多电影都是这么译的当然了,由于我是译制预告片的,自然不会被这名字骗倒,先说说看完幽默又震撼的预告的感想,其给人的感觉就是文物保护小分队经过幽默的特训后,便跑到战场上去,共同合作,与敌人斗智斗勇的故事。
结果,它竟然只是一个没有节奏、配乐莫名其妙、剧情无语的一部纪录片。。。
电影里他们并不会互相合作,而是分开行动,顶多隔一段时间聚集起来开个没啥意义的会议,然后各自去寻找被德国盗走的文物,连敌人都没多少个纵使大牌聚集,他们的表现也只是全程处于打酱油状态,看完电影后,记得文物是他们保护的,也为此作出了牺牲,却不记得他们具体做过什么,对于一部想要弘扬剧中角色精神的纪录片来说,这可真够失败的总体评分:3.0/5.0(毫无节奏感可言,超级流水账,并显得莫名其妙)娱乐指数:0.7/5.0(预告精神抖数,正片看到睡觉)票房表现:成本7000万,完全看不出这些小场景钱都花在哪了,应该是花在演员的片酬上面了吧。
首周票房2200万,预告还是吸引了不少人前去观看,最终北美票房7803万,基本收回了成本,加上中国的票房,全球票房达到了1亿5498万,还赚了不少,真是想它不到他们去取回文物并没有啥计划,敌人也没怎么抵抗,那么他们制作出来的无线电是拿来干嘛的教堂那一战真是相当坑爹,竟然只开一枪,而且明显敌人中枪后有一小段时间无法反抗,说好的特训呢?
那个法国女人本来工作还好好的,德国人把文物搬走后就坐牢了...那之前为啥不去捉她?
反正德国军队随便就在博物馆里进出的了,这些都是电影没有交代清楚的细节,导致看起来很纠结原来那个法国女人就是《魔戒》女王,真是完全没认出来啊。。。
故事线的推进也相当不明显,得剧中人物说“德军战败了?
”才知道过去了多久...
大约13年影院上映时,就有很多人半路退场,散场时,听到也是说无聊的抱怨居多。
原因大多“以为是会像夺宝奇兵那样的电影”。
豆瓣评分如此之低,只让人觉得无知趣味的冷漠无情。
那些说故事很好但“拍的很烂”的人,也根本就没有好好体会故事。
今日重温,我仍十分喜爱它不合时宜的幽默和风轻云淡的忧伤的一面:你可以说克鲁尼对战争的理解太表面太零散,但你不能说他没有拍出艺术学者参与和看待这段历史的感觉。
这些人往往既不向往暴力也吃不了苦,对战争的宏伟壮丽毫无兴趣,但这不妨碍他们经历突如其来的死亡,书呆子般适应战争的需要,自鸣得意地想象自己是英雄。
有人说不理解Jean-Claude欣赏马匹这个桥段有什么“象征意义”。
So sad a question…在我看来,马匹没有象征和隐喻意义,它只是表现了真正热爱艺术的人在面对美的事物时会有的忘乎所以。
也许这个剧情会显得有点愚蠢,可是这里的主角是为艺术品走上战场的人,为了片刻浪漫情怀有点傻乎乎地送了命又有什么奇怪的呢?
观众会说这偏离了他们对战争、对英雄壮举、对“夺宝”的想象,不够惨烈,不够雄壮,不够刺激…但看电影仅仅是为了满足想象的刺激吗?
影片中,在发现了黄金储备的记者会上,艺术学者们躲在一旁暗笑:军人只会对黄金感兴趣。
这句话并不是在自我解嘲,以为他们因为被忽视而感到尴尬的话,就太低估他们的强大内心了。
难道观众不是也只会对黄金感兴趣吗?
这种略单纯略顽皮略笨拙的态度就是主角们的处世之道,热爱艺术和艺术史的人自然会相视一笑,如同电影的基调,如同这个故事本身的基调。
也许该说克鲁尼的电影试图面面俱到,有冲突,有残酷,有温情,有幽默,因此中庸拖沓,但也应值3星了,因为它仍有某种符合故事及其人物气质的真实之处。
而这是剧情片往往会忽视、可称难得的。
另一颗星,一半留给布鲁日圣母像的首次出场,影片中的那一段让了解这件艺术品的人都会心有戚戚——无尽黑暗里的一处温暖的庇护。
另一半留给凯特布兰切特的表演,关于这个角色,我还想到索科洛夫的《德军占领下的卢浮宫》。
突然发现俺这篇有人回复了,原来是这片在国内上映了。。。
不得不说好莱坞真是缺德啊!
国外上映了一圈票房完全不行的电影就因为明星多知道中国观众会买账就推到国内来再次圈钱。。。
预感接下来上映的美队也是这个节奏虽然中美同时上映,感觉国内票房会比美帝好太多。。。
-分割线-我了个大擦啊,标题说的就是我自己啊!!
看了一半就想睡觉,看完就无比悔恨当初为啥没睡着啊!!!
看到最后字幕出来的时候终于明白原因了,导演是乔治克鲁尼自己啊!!!
尼玛这帮演员都是在卖他个面子啊!!
克鲁尼仗着自己多年混在好莱坞赤裸裸的在刷脸啊!
特别是我爱的马特呆萌君,我知道你跟克鲁尼关系好,但是这种烂片以后能不接咱还是表接了啊,虽然帮了朋友但毁了口碑啊!!!
这片除了阵容简直一无是处!!
先说剧情,重点就是i美国人不但拯救了欧洲人民于二战的水火之中,还同时拯救了属于全人类的艺术文明和瑰宝,之后还帮助欧洲人民在战后物归原主,故事的核心是不错的,但是我就不明白怎么能被拍成一部如此无聊的大乱炖呢?
谁能给我解释解释?
人物塑造及其失败,片中法国哥们Jean DuJardin死的时候我简直莫名其妙,看了一匹马就被乱枪射死了??
先不说这里有多突兀,主要他死的时候观众情绪根本没跟上啊,完全一点不觉得有多可惜多悲壮多伤心啊!
而且马特戴蒙的角色也莫名其妙,他的作用到底是神马啊?
在巴黎休假么?
就跟凯特布兰切特聊聊天调调情最后还撇下人家一个人回家?
人家凯特都说了你可以留下来这是巴黎啊。。。
要是不留下来安排这样的台词做神马!
做神马!!
然后好多台词根本不make sense,比如说呆萌去凯特家跟凯特聊天说我买了可颂,之前在法国乡下跟法国佬聊天问了半天家里情况几口人神马的都是什么用意啊?
从前看到尾才发现这些台词根本不重要啊,跟前后一点关联没有,对人物塑造也没有任何帮助,说这些没用的到底干神马!!!
最后本片有很多地方导演克鲁尼先森努力想逗笑观众,比如一直调侃呆萌的法语说得有多烂,还有一些台词故意想让大家笑,可是我觉得一点也不好笑啊,根本好勉强啊!!!
一点都不是会心的笑啊。。。
麻烦导演之前多做做功课,不要让这些问题都让观众来买单啊以上是我的个人意见,当然我也可能对剧情理解有不到位的地方,但是看完一遍之后出来真的很愤怒,,,还我电影票钱!!
Ps.从来也没觉得乔治克鲁尼帅过,从小以来都不明白为什么好莱坞把他树立为标杆,个人最喜欢的欧美男演员是Michael Fassbender,也从来不相信美貌和才华可以共存神马的,要是以外貌出名的,就好好努力的帅下去何必做导演又导不好砸自己招牌呢!!
pps.说到美貌与才华并存,强烈推荐大家去看囧瑟夫自编自导自演的Don Jon简直赞到爆!
一开始又high又燃,之后就跟女神斯嘉莉约翰逊各种bangbang,最后出场的朱莉安摩尔一开始莫名其妙看到后来完全感动一部戏这么丰富生动好看简直太神奇我已经打算去看第二遍了!
同样的一片天空、同样的扛着枪的美国大兵、同样的登陆艇、推开登陆艇之后同样的那片海滩,然而不同的是迎接这几位美国大兵的不再是漫天的炮火和网一样的子 弹,没有那惨烈的登陆作战,这个由一帮艺术家、收藏家、建筑师等等组成的特殊小队,他们将赶赴前线,甚至深入敌后,但不是去拯救大兵“瑞恩”,而是去拯救 无数的即将被纳粹葬送的无价的艺术品。
在被一帮超级明星组团拯救了的“瑞恩”,这次成为了拯救小队的重要成员。
这是由乔治•克鲁尼自编、自导、自演的一部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影片,故事发生在二战即将结束的时刻,盟军此时已经在西线战场从法国和意大利分别登陆,而东 线则是苏联顺着大陆一路西进,纳粹德国的败亡已经是早晚的事,面对着这样的局面,穷凶极恶的希特勒决定将他从整个欧洲各处搜刮来的艺术品全部转移,并将在 他败亡的同时,一并毁灭。
一旦这样的事情发生,那将意味着人类文明将遭遇前所未有的灾难,为了阻止这样的事情发生,一支特殊小队,从美国出发,来到了战争 前线,他们的任务就是,从纳粹的魔爪下挽救无数的代表着人类文明精华的艺术珍藏。
影片用独特的视角描述了,二次世界大战,这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对于整个人类文明,对于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所带来的浩劫。
几乎没有任何硝烟的画面 中,却一次次的出现在战争中被夷为平地的城市,文艺复兴的发源地——佛罗伦萨等等名城都没能幸免。
总共也没响几枪,但7人小队却有两人为了这些艺术瑰宝, 魂断异乡。
乔治•克鲁尼一边思考着到底是人的生命重要还是这些艺术品重要的问题,一边带领着小队继续着两位队员为之付出生命的任务,当那尊米开朗基罗的 “圣母与圣婴”终于被找到的时候,他们的任务终于圆满完成了。
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不得不说影片本身谈不上精彩,没有任何华丽的特效,没有扣人心弦紧张刺激的故事情节,乔治•克鲁尼只是还原了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一个故 事,一个足以载入史册、影响整个人类文明史的故事,让世人都能了解到当你站在欧洲的某座教堂或者博物馆中一边欣赏一边惊叹各位巨匠们的超卓功力和手法的同 时,曾经有人为了保护这些作品,付出过汗水、鲜血甚至是生命。
另外就是,美国人还真的是相当的敞亮,如此之多的艺术品,就愣是将所有的都还回去了,没自己 中饱私囊,而在好莱坞电影中从来都是反面出场的苏联人,自然就是土匪的化身,看到就带回家,那是必须的,冠冕堂皇的一个理由——战争赔偿。
影片除了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之外,最大的看点就要数,几位大牌明星了,身兼导演、编剧、主演的乔治•克鲁尼自不必说,跟他合作多次的马特•达蒙戏份也不少,浑身仙气的凯特•布兰切特,再加上一票老牌影星助阵,演员阵容足够强大,实乃本片吸睛之处。
其实也没多好看只是看了分数居然下了六而白日焰火还在七分之上就觉得我的审美貌似跟不上豆瓣潮流了只要贴上文艺获奖血性的标签看不懂都能打高分就是这样导演就是喜欢拍的意识流然后让你们去猜越多讨论就越高分数再加上点做爱镜头喔好像电影院版删节了我在想盟军夺宝队里面matt那一晚在巴黎留下点香艳镜头没准分数会高点哈哈哈哈怪就怪在这类似历史记录片的剧情而且是宏观历史剧还不是二战当中平民啊或者个别人的小故事所以没有美丽人生那么赚眼泪而这个剧选的角度还太小众没有战争的大场面又不像拯救大兵瑞恩那么轰轰烈烈跑走在战壕里看的人就不会觉得爽而这个小众又偏偏选了art普通人对于艺术的感情根本无法支撑他们全部兴致满满的看完整个片子对于片子里出现的艺术家恐怕除了毕加索和莫奈还有那几个大雕塑家别的都不认得了吧【反正我是不认得啊喂我想除了art fanatic和欧洲人之外没人会对这种宏观主题又不带色情的剧情感兴趣= =反正我一开始是冲着乔治克鲁尼去的>w<不管多老眼睛还是那么好看哈哈哈哈只不过给到四星的理由还有偶尔被感动的剧情战争剧本来死人不是哭点但是在中间家人唱的圣诞歌曲温馨的响起的时候另一边一面说着he will be fine一面加大吗啡量一面找着牧师当时哭也不知道是为了不能和家人团聚的凄凉还是那边死去的战士那段音乐成为了这场电影里面最安静的一段还有就是后面Matt猜到地雷那段每个进来都问一句你怎么踩上去的简直是一群损友然后又不肯走 留下来一起等哑雷爆炸再骂骂咧咧的出来╮(╯▽╰)╭感觉自己的感动点和旁边一群穿校服的高中生一样了至于后面穿着西服带着女朋友的人以一直踹凳子的频率来看一定是觉得海报上那四个男人一个女人的排列欺骗了他-btw 这好像是唯一一部自己在电影院看的片子。。
看豆瓣上一星两星的评价,真心为乔叔报不平。
明明是部好片,却被因为大咖无数,就希望整个电影轰轰烈烈的人而唾弃。
大咖无数就得是十一罗汉?
二战题材就得和昆汀作比较?
衡量标准不是这么定的吧。
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制作的电影,让人们的审美变得浮夸。
3D的炫酷效果,导致人们看2D觉得平淡无奇。
看见好演员,就必须要求200分,明明100分已经满分了,却还要奢求更多。
就算每个人都拿过奥斯卡,拿过金球奖,在一部电影里,他也只是一个简单的角色,尽力而完美的演绎,才是真正的大咖。
每个人看电影的角度都不一样,看待事物的角度也都不一样。
真正热爱博物馆,走过一个又一个大教堂小教堂时,看着那些大师的作品唯有激动,惊艳,拜倒于大师们的石榴裙下。
但如今看完片子更多的是感恩。
原来今天的我们能欣赏到这些,是那么的来之不易。
除了辉煌艺术的创作,为艺术传承而奋斗的人也是那么的伟大。
就像北京,明明一座古都,现如今已经面目全非。
历史留下了痕迹,但无人呵护,无人保护,而当有一天人们突然发现我们的传承不见了的时候,后悔呐喊却又于事无补。
如今留下的是现代化发展,是高楼林立的都市,是奔走冷漠的人群。
言归正传,片子走轻松幽默搞笑的节奏。
自认为笑点比较高的我,跟着情节默默的笑着。
在最初他们换上军装时;在他们和纳粹士兵分烟抽的时候,纳粹小伙胆怯纯洁的脸孔;在掩护影帝去抓小孩时;在他们发现圣母像时所有人尖叫的holy shit时,真心的笑了半天。
片子也不乏一些小感动的片段,在以生命保护艺术品的瞬间;在洗澡时听着远方的家人寄来的黑胶唱片时;在对于死去的战友无限哀思时。
这些瞬间都是美好的。
从片头到片尾都出现了艺术品和生命谁更珍贵,在片头乔叔说记住生命比艺术品要珍贵的多,而在他们进行抢救艺术品行动中,生命在堆满了整个盐矿的艺术品中显得那么的渺小,在危急时刻又是那么的可抛洒。
所以唯有感恩,感谢这些不计自己生命,为全人类留下福音的monuments men。
下次去布鲁日的时候,我一定会驻足在圣母像旁边。
简评:本片演员阵容强大,光是乔治·克鲁尼、马特·达蒙、凯特布兰切特这三个大腕就已经让人觉得很是期待了。
但实际情况是全片乏善可陈,尿点不断,槽点多多,大篇无聊的剧情和无用的对白,118分钟的影片,前60分钟绝对能让人睡着。
导演采用了多线并进的方式,但是又没有主次,导致结构很凌乱,数次出现莫名的剧情,除凯特布兰切特演技依然出色之外,其他人表现平平。
满分10分的话,4分应该是一个不错的分数。
不得不说的是,这个片子的名字就翻译的很操蛋,虽然《盟军夺宝队》这名字能够准确概况影片内容,但总感觉取这名字的电影更应该是一部娱乐无厘头片。
这个翻译的傻缺程度能和把《The Matrix》翻译成《二十二世纪杀人网络》一较高下。
影片一开始,强调这是基于一个真实的故事,让我莫名生出一些期待,不说什么宏大战争情景、高级特效,起码也能还原一些WW2经典场面吧,退一万步说以上都没有,那么好歹还有几大影帝影后的精湛演技可以期待吧?
可惜事情不是像我想的那样发展。
故事一开始德国空军元帅戈林就刷新在巴黎,说要把这些艺术品都给我闹回去,随后又出现元首俯瞰博物馆模型的镜头。
盟军这边克鲁尼向罗斯福报告,要组建夺宝奇兵之后就开始组队。
故事一直到这里都算是交代的比较清楚的。
可惜之后就开始乏味且无聊起来,夺宝队一行人从此开始到处跑路,到了一个地方就问当地指挥官说老子要保护文物你能配合我工作吗?
被指挥官叼了一顿之后又自己开动脑筋想办法,如此循环往复。
也许是意识到了这点,导演特地还把本来人数就不多的小分队拆散,本来这正是加戏份的好机会,可是我看了10分钟,基本都是诸如“你妈好吗?
”、“你家里有几口人啊”、“你法语说的好烂哦”这种傻缺对白。
谁能告诉我这是为什么了?
这对剧情又有什么帮助了?
影片在平淡了很久之后终于有的第一个起色,那就是戴圆形眼睛的萌系老头在小树林尿尿被德国兵发现,然后双方对峙最后和平分手的故事,我本以为这是一个伏笔,之后会出现一个类似《拯救大兵瑞恩》那样放虎归山恩将仇报的悲情故事,但是直到电影看完,我也不知道导演和编剧加入这个桥段到底是为了什么?
因为那个德国兵抽了一根美国烟之后就真的走进雾里没有下文了。
接着正义团队出现了第一个牺牲者,这个老兄也和之前说的一样,去找了指挥官,接着被指挥官叼了一顿之后决定单干,潜入布鲁日之后在先手的情况下被德国军官翻盘弄死。
之后德国军官的表现也没有一点职业道德,开了2枪之后转身就走,完全不去查看敌人挂了没有,也不叫自己的兵过来找一下教堂里还有没有敌人,总之就是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然后大概是导演嫌支线任务不够刺激,给另外一个小组加了一个德国熊孩子玩狙击的桥段,本意呢一是突出夺宝过程的艰难险阻,二是突出战争的残酷让这么小的孩子都拿起了枪。
但是导演把戏份像撒胡椒面一样平均分配到每个演员上之后,真正该突出的反而没有表现出来。
几个大佬的戏份五五开,弄不清到底谁才是主线。
再后来,第二个牺牲者又出现了,只不过这小伙死的更冤枉,而死的方式则是一如既往的莫名其妙。
好好的两个人在路上开着车,一个人非要下车看马,另一边的德国人不知道为什么一定要躲在草丛里,你要是说他们是为了躲开盟军那不知道为什么30秒后这群汉斯们又胆大包天冲出小树林对着汽车突突个不停。
要说马特·达蒙的剧情线也是莫名其妙,先是人家在出生入死,他却在巴黎护妹子,等到大功告成,妹子主动说这是我的地址---“如家308”的 时候,这货又要跑路了。
凯特布兰切特之前各种不配合,到这时候又各种明示暗示,难道是为了凸显我盟军官兵坐怀不乱的高尚情操?
虽然导演没有给马特安排床戏,但是毕竟人家腕儿还是腕儿,是身经百战了,见得多了,即使踩到地雷,也能全身而退。
顺便说一句,坐在我前排的观众在这段剧情20分钟前已经忍受不了提前退场了。
之后的故事依然对突出故事主题毫无帮助,且不说阿登森林里你大晚上的放这种哀婉诡异的唱片搞的气氛跟鬼片一样,就是主角克鲁尼也表现的和痴汉一样,点着烟坐到德军军官面前描述了自己战后的设想:回老家、吃甜甜圈、看时代周刊等等巴拉巴拉巴拉一堆之后就像没事人一样出来了。
那么谁能告诉我这一段戏又是为了表现什么了?
好不容易毛子出现了,据说是要接管矿洞的,这个时候节奏总算快了起来,通过镜头的不断切换,企图表现时间的紧迫,我甚至以为克鲁尼会和毛子为了抢文物大战300回合。
但是克鲁尼比我们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一边和队友谈笑风生,一边把圣母像安全转移了,临走还不忘留下一幅星条旗。
最奇葩的就是毛子带队的政委,赶了很久路过来任务没完成,还发现被美国人涮了,不仅没有露出生气懊恼的神情,反而出现了一抹意味深长的微笑。
顿时让我想起《速度与激情5》最后巨石强森打开保险柜看到里面空空如也的表情。
好吧,故事到了这里基本结束了。
现在我们来回头看看,这是一个一流演员阵容,二流剧本,却拍出了一部不入流的影片。
整部电影没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到底是为了探讨生命和艺术品孰轻孰重?
抑或是表现战争对于人类艺术和文明的摧残?
我原本以为会有一个《拯救大兵瑞恩》式的架构:夺宝队为了保护文物,一路千辛万苦,伤亡惨重,最后选择升华主题1,或者是另辟蹊径,着重宣扬夺宝队历经千辛万苦,最终还是有许多珍宝毁于纳粹之手,留下终生遗憾,自然引出主题2,可惜导演两者都没选。
到了最后,影片没有《无耻混蛋》的恶搞到底,也没有《虎口脱险》的轻松幽默,没有《现代启示录》的人性拷问,没有《黑鹰坠落》的写实,玩商业玩不过《珍珠港》,玩文艺玩不过《钢琴家》。
那么剩下的,真的就只有靠演员阵容把观众骗进影院然后催眠一个结局了。
这根本不是个问题。
一个心智健全、意志自由、可以完全意识到自己行为后果的成年人,自然会有自己的答案。
So,强制不让人去抢救这些艺术品和强制让人去抢救一样,都是不对的。
在向那些愿意为了自己的追求献身的人致敬的同时,也并不能谴责那些认为前者的行为愚蠢的人。
但是,在任何情况下,鼓吹某种自己也不相信的所谓理想、信念,虚构某些蓝图、美景,蛊惑大众,牺牲大众利益,满足一己之私欲,这种行为无论以何种法律衡量,都是犯罪。
情节散乱展开过缓,喜剧风格诙谐二战电影,虽避不开死亡和牺牲等沉重话题,但有种黑色幽默的戏谑。向世人展现了一段二战期间文物争夺的秘史,那么多的艺术文物在矿井里被付之一炬让人心痛,喜欢小马哥把犹太平民的肖像画放回空无一人的旧宅中的情节。这才是对于人类共同文明该有的态度,保护但不占有
多一颗星给画面的质感。
艺术界的建国大业,空有一腔热血却没撑起来主旋律
喜欢这题材
从做了一件好事的角度该给克鲁尼点赞,因为他让那些勇敢伟大的士兵们的故事被更多人知道。但电影真的很平庸。多线叙事却线索凌乱,直白教条而手法很不高明的道理灌输,刻意而非自然而至的煽情,偶然接偶然的剧情推进,缺乏高潮而沉闷,台词表演都缺乏雕刻。缺点太多亮点太少,浪费了这样的题材和卡司。
我能说大叔们萌死了萌死了吗!?介于我对电影产生兴趣的启蒙片儿是【虎口脱险】所以这个片儿一起头的背景设定就已经让我爱上它了,而且关于那一幅幅名画更让人亲切感爆棚,总之学美术的同学去看肯定会都那么一丢丢小感动的,看到那么多震撼级的大师作品是如何保留下来的,真是超酷的【黑米脸】!
男神一星,女神一星,各位privates一星,各种画作一星。
No.55 老帅哥真是用拍文艺片的方式来拍寻宝片,可大家不喜欢的嘛
不明白为何这部电影的评分如此之差。回想起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到的一对日本父子,父亲仔细地为不到七岁的孩子细细讲解一副画,孩子专心致志地聆听。在国内,对于艺术的欣赏和教育有多缺乏无需我多言。但愿下一代会有所改善,向艺术致敬!
本身剧本就写得流水账,老帅哥的掌控能力又不行,看得人昏昏欲睡。编剧把人品都用在Argo了么这剧本枯燥到找不出亮点,照理说是很容易写出彩的题材,硬生生把每个角色都描述得无趣平面,情节突兀,两个小时的时长却找不到视角切入点。同样是美式主旋律,好歹学学Argo的激情吧。
故事结构和情节弱了. 三星半, 多半颗星给那些我认识的,打酱油的名画雕塑们.
说实话乔老爷导戏水平不算差,有几场戏效果特别好,剧本太散估计也超出了他的控制范围。 配乐大赞,hello Alexandre Desplat again。
能看的只有几场黑色幽默,哦,再加上一帮卡司吧。故事平平淡淡,一味的伤感煽情,着实无趣。所有的夺宝如同手到擒来般无戏剧的冲突。那我们还看什么夺宝呀?
尽管最后美国主义的大旗迎风飘扬。。。但不妨碍成大叔的乔治克鲁尼硬朗依旧
it's paris
拍得实在太过于轻巧。题材也已经不新颖了,关于历史里埋没的英雄小人物。但是有克鲁尼和唐顿老爷,也舍不得给太低。另外我觉得这里面的凯特很美。
中规中矩的一部电影,诉说了一段史实
网上出了还是忍不住去看了,文艺的艺术品鉴赏片……
没想到课堂上学过的Ghent Altarpiece(根特祭坛画)还有这样一段历史,看过这部影片会使你以后更怀有感激之心地去参观艺术馆。新颖的视角拍战争片,没有血腥杀戮,只有辉煌的画作雕塑。虽然少不了战争片的特有要素:英雄主义色彩和对敌人的仇恨,这片还是一部很OK的feel-good movie。
舒缓 沉闷 但是还好 视角新颖 不落俗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