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规中矩的电影,富有新意的尝试。
五分满分,打四分。
三分给电影本身,一分鼓励。
今天四个女生包场,看白素贞和许仙的故事。
类似《白蛇传》这种名著,剧情很难给人惊喜。
白素贞一定会爱上许仙,然后永别。
这部片子也不例外。
因为一道缘分,女主见到男主,娇羞一下,交涉一下,因为是粤剧,两个人还唱了几段。
夹杂着小青初识人间闹几次笑话,一转场,两人就结婚了。
但我总是不满意,“前世有缘”这种拉郎配的手段已经没办法让人信服,哪怕是电影,上辈子的小哥哥也比这辈子的中年书生好看的多。
错过了就是错过了,哪怕飞升成仙然后给他下辈子配个好姻缘,也比自己嫁人来的强。
亦或者,这本来就是白素贞自己想嫁人,只是“报恩”这句因果给了她一个理由,顺水推舟罢了。
至于白素贞为什么爱上这辈子的许仙,我记忆里进行解释了的,一个是央视刘涛版的《白蛇传》,一个是动漫《白蛇·缘起》。
前者里潘粤明扮演的许仙是个外表书生气但内里真男人,一早就知道白素贞是妖怪;后者编纂了许仙的前世许宣,让他和白素贞谈了一场刻骨铭心的恋爱,然后白素贞想再续前缘也就可以理解。
二者的共同点,都在于许仙(或许宣)知晓白素贞蛇妖身份但依旧不改心意,选择坚持跨越种族差异在一起。
说实话,如果我遇见这种男人,爱不爱倒是其次,但一定敬佩其勇气。
但粤剧版的白蛇传,故事情节依旧比较老套,许仙被吓死又复活,疑心不散,法海趁虚而入,将其半强制性地带回了金山寺。
白素贞和小青来要人,用现代特效在粤剧唱腔里又来了一次水漫金山。
然后败了。
顺应期待,许仙终于说出了有情即人的台词,感动了看守的小和尚,十分顺理成章地放其找娘子。
然后法海就去问佛祖怎么办了。
另一头,似乎是头一次,《白蛇传》的演出历史上,小青打了“负心汉”许仙一巴掌,白娘子也说出了分手。
但许仙一开口唱,我和旁边的小姐姐就吸了一口气,这是要回心转意的节奏。
果不其然,掩面的白娘娘和许仙转了几个圈,就泪眼汪汪地执手相看,剩小青无语凝噎。
白娘娘又是几句“青妹”,小青也不走了。
很诡异地,我觉得这三只生物里有一只脚踏了两条船。
剧情进展到此,一家人团结一心,就需要外敌来推动剧情。
佛祖出场,把白素贞关进了雷峰塔。
又是转场,许仙抱着一个孩子。
白娘娘在被关进雷峰塔前就怀孕了,但我也不知道孩子是怎么被接生和送出来的,或许一切都是顺其自然,肚子里有了孩子就生出来,生出来就送还父亲。
至于中间的过程,除了我这个时不时不合时宜地较真的人,nobody cares。
电影到此就结束了。
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就是它是一部粤剧电影。
但我衷心建议,如果想要创新的话,除了形式,内容上也可以天马行空一点的。
哪吒都能从剔骨还父变成父慈子孝,白素贞和许仙分手也不是不能接受的事情。
就当是,给无版权的故事写同人啦。
真想说一句,大人,时代变了!!!
小时后我经常跟着我爸妈看梨园春和武林风两个直播,那个时候我非常的不理解这有什么好看的呢?
可是慢慢的我就喜欢上了这种传统艺术,我超级想要去学习这些很难以接触的东西,那个时候我梦想着能够做一个app去推动着这些非遗的传承人在这个平台上分享,让和我一样的人可以学习到这种知识。
但,时代变化的真的快啊,前几年抖音、B站冒出头之后我都没想过在上面分享,我那个时候还在想着去做一个app,这两年非遗的宣传突然火了起来,让我也明白,思想局限住了过去,需要去改变了。
去年我看到这个电影的时候我正在追一些其他的电影,再加上一直没找到资源后来就推迟了下来,前两天就补了一下。
说实话,我不懂戏曲,但是就是那种莫名的感觉让我能够沉浸其中,去看,去学习,去了解。
众多戏曲里面我最能够理解的就是我们家乡的粤剧,毕竟梨园春真的让我听了好多好多,哈哈,虽然那个时候记忆不清晰,但是真的怀念...前段时间越剧因为李云霄和陈丽君两个人主演的《新龙门客栈》火了起来,因美貌而火,再沉迷于才华,这是当今越剧突然火出圈的缘由,不过论迹不论由,宣传的手段不论如何,可是越剧确确实实的火了起来,尽管我在提到我想要去看的时候,周围的人仍然感到我十分的奇怪。
这仍是现状....
抖音、快手这些东西是个性化推荐的,让我们被固化在其中,所以我深刻明白的是,即使越剧在我的眼中火了,可是在大众的眼中仍然是一个小众群体,就像我前段时间看到了婺剧的《五子哭坟》我很像去看,结果在杭州搜了一圈,好远啊,没车子去不了,去金华又没空隙,网上没有任何的资源。
这就是我对《白蛇传-情》的感慨,对《新龙门客栈》上线的期待,去过几天的《谯国夫人》好奇,时代变的很快,如今吸引了一批人去了解,可是这些人不会真的沉下心去思考。
一场戏曲能够让多少人去看?
新龙门客栈上线这么久了,可是票也是很难抢到,而且大多数人只是去看李云霄和陈丽君两个人的戏曲,引的现在开始了盲选,不说演出的角色是谁了...回到正题,白蛇传这个电影真的将几个人的情感演的活灵活现。
白素贞的痴情、
小青的果敢、
许仙的犹犹豫豫、
法海的“公正”
每一个角色都有着自己所代表的一个情感,尤其是许仙身上的那个感情,那不就是我们这些人的现状嘛?
记得去年看过《青蛇》这本书,里面真的是将情情爱爱描述的十分详尽,爱到底是什么,谁又知道呢?
谁又能够说自己懂呢?
我们都说不清的....时过双十,我仍旧不知道什么叫做爱,我也不明白痴情之人为何痴情,所以我经常会羡慕那些人,我会在看到好看的食物惊艳,看到路上的美女好奇的瞅一眼,但是也就仅此而已...每当我看到电视剧那些情情爱爱的都会想去谈一场恋爱,可是冷静下来就知道很难适合我,我信奉的爱情观是相濡以沫,而不是那惊鸿一瞥....所以啊,相比白素贞,我更喜欢小青,或许她只是百年修炼,可是她却能够看的更加通透。
但...情之一字,不仅仅是爱情,姐妹的亲情仍是一劫啊。
最后,我好期待李云霄和陈丽君两个人的《新龙门客栈》啊,若是有朝一日,家乡的豫剧也能够进入这个舞台,那该多好啊。
水淹
昨天去看了《白蛇传·情》,看完之后觉得不写点什么都对不起这么好的剧,必须得夸夸。
所以今天一大早爬起来把它写完才算了了一桩心事。
没想到这么熟悉的故事我也没忍住流泪了好几次。
最开始的流泪是单纯被“美”所感动,画面、音乐、歌词、唱腔、扮相、身段、打戏,真是无一不精致、无一不唯美。
山水画的写意、粤剧的委婉,点点滴滴都让人心动。
虽然地方戏剧如今早已式微,我们甚至以为只有少数老人和世家在坚持,殊不知还有很多人在努力付出,用她们的天赋才华,让这些传统艺术继续散发着明艳的光彩。
真的非常感谢这部电影的主办方、所有台前幕后的工作人员,让我能有幸看到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和鲜活生命力。
有一次看九连的采访,问他们为什么还继续回学校教书。
阿龙的回答是:因为我们这个时代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美的教育。
我和阿民去教音乐、教美术,不是说我们教得有多好,而是说我们希望学生们懂得什么是美,懂得怎么去欣赏美。
如果下一代的审美能提高,那我们的艺术自然也有了不断提高的土壤。
不是原话,但大意如此,他的这段话让我感触良多,毕竟我们的那个年代还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年代,音乐课和美术课都是不受重视的,教得好不好、学得好不好那都不重要,除非你是艺考生,否则没人会在乎。
这部电影无疑唤醒了我心中“美”的种子,也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说文艺复兴把“人”从“神权”中解救了出来,因为对艺术的认可和欣赏,其实也就是对人天赋和创造力的认可和欣赏。
里面的音乐真的有超出了我的预期,细腻委婉、情丝百转,就算不看画面,也是一场听觉的盛宴。
有一段哭得很伤心,就是白素贞用水袖打罗汉阵那里,那里的配乐和女声哼唱都非常煽情,我就算不知道水袖是比喻白素贞幻化出真身拼死去救许仙,也被她感动得不行,最后电影结束,大家都舍不得走,因为配乐太好听了。
歌词也很美,有《西厢记》的美感。
比如那个兰因絮果,第一次听到就觉得好美啊,古人怎么能想出这么美丽的词藻来形容男女爱情离合的,一对比现在张口闭口全是“你爱我我爱你”的大白话歌词,真的有点哭笑不得。
以前不明白人们为什么会喜欢戏剧,现在总算有点理解了,因为里面的确包含了人的很多巧思,再加上戏剧所传达的精神内容、角色的人格魅力、演员本身的魅力,这些无疑都是非常吸引人的。
中间的流泪是因为被白素贞的那份为爱执着所感动。
其实最开始看预告片时并没有觉得里面的扮相好看,因为我们从小看新白娘子传奇长大的,想到白素贞脑海里冒出的自然是赵雅芝美丽端庄的形象。
但在看电影的时候,会发现曾小敏的白素贞非常有代入感,她的一颦一笑,一眉一眼都饱含深情,惹人伶爱又令人敬重。
里面的扮相唱腔、身段打戏,都非常优美。
很喜欢白素贞斗仙童那段,打戏干练利落,超过4k特效的水漫金山给我的观感体验。
同样的还有小青,泼辣爽直又有点俏皮可爱,至情至性,非常有观众缘的角色。
小青的几个“我呸”、还有最后给许仙那一记响响的耳光,看得人太爽了。
她的台词不多,但基本是全剧的金句,比如和法海对峙时她说:“我呸!
人家你情我愿。
碍了谁人的眼?
关了哪佛的事?
逆了哪边的天?
”还有后面叱责许仙的那段,全都是灵魂三连,哈哈。
很多人说男女交往中,女生不要太主动,否则男生就不懂得珍惜,说得好像男生主动的婚姻爱情,就一定能美满幸福一样。
男的要变心,和谁主动关系真不大,哪怕他当初是当舔狗、当备胎的追到你,等他变心了,照样翻脸不认人。
爱情面前人人平等,女的为什么就要娇贵一点?
用小青的话来说就是“干嘛要学人类的扭捏作态?
”所以我更欣赏白素贞勇敢主动追的求爱情——“我来人间就是为了来寻找真爱的,就是为了体验人间的至情至善的,就是想要组建一个温暖家庭的。
”态度鲜明,勇于付出。
为了和许仙续一情缘,她愿忍痛修行千年;为救许仙,她不惜冒死去仙山求药。
在她温婉的外表下是一颗无比强大的心,她这种对爱的坚定、执着,真的非常打动人,回来刷b站看到有人在弹幕上刷“你认真爱人的样子真的很美”,深以为然。
爱情的双方本应平等,不论谁主动、谁爱多一点,都不应该摈弃“自我”,我可以很爱你,可以为你付出、为你牺牲,但是不能作践自己啊,连尊严都没有了还谈什么爱!
连基本的人格都没有了,你他妈还有什么资格爱?
所以我无法理解舔狗行为,也无法容忍各种“婊”们“恃爱行凶”的玩弄别人的真心。
再来看看白素贞的婚恋观——在爱情早期,她勇于追求、不畏艰辛。
结婚之后,她能站在对方的立场着想,夫妻互敬互爱、举案齐眉。
当婚姻遭到外力破坏时,她又能够勇敢站出、誓死捍卫。
而当她发现对方已经软弱退让,背弃了当初”一生一世一双人”的誓言,她又能斩断情丝。
等到最后许仙向她表明心意,两人误会消除,她又能摒弃前嫌,重守誓约。
这他妈才是正确的婚恋观啊。
整个过程中,她都真心的付出,但也从未迷失自我,她身上的美好品质比起她和许仙的爱情来更令人们敬佩和赞许。
所以真正的爱情从来不是让自己变得卑微,而是让自己变得更加的坚强和美好。
总之《白蛇传.情》强烈推荐,绝对值得回票价。
白蛇传·情 (2019)8.02019 / 中国大陆 / 剧情 爱情 戏曲 / 张险峰 / 曾小敏 文汝清
海报
海报
这是去年上半年,院线约的影评……发过去之后,小半年没理我,大概觉得我太刻薄了。
今天和朋友聊起来,偷偷贴到全互联网最刻薄的豆瓣上。
但文艺界的确有件皇帝的新衣,觉得所谓“优秀传统文化”只要稍加改造,就能适应当下。
我相信,系统内很多人一定是看到了皇帝光着身子,但是只有说衣服好看才能分到资源,而且描述得越细致分到的越多,还可以领个项目去做更新的衣服。
近年来,在各方面政策支持下,戏曲改编电影有了一个小热潮,比如早几年的昆曲电影《红楼梦》,更近的京剧电影《曹操与杨修》、越剧电影《西厢记》、沪剧电影《挑山女人》。
即使在这众多的影片中,《白蛇传•情》仍显得颇为突出,主要是它以4K高清格式摄制,并非常规地大量使用数字特效,在技术层面上不太“像”一部戏曲片。
其中的原因很容易理解:4K高清产业算是目前广东省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设备和播出渠道对内容的需求相当高,政府投资的戏曲电影肯定要跟着省里的大方向走;当然更重要的是想吸引年轻的观众,虽然电影制作者们并不一定清楚年轻观众的审美是什么,但他们肯定知道,以往戏曲电影的美学常规已经不适应当下主流观众的需求。
从个人角度来讲,数字技术的引入,至少在美学层面上是成功的。
受限于经费,《白蛇传•情》的特效和当下主流电影当然有相当的距离,甚至可以不客气地说,是接近于二线手游水准,但这里却有意外之喜,即风格与影片本身的题材非常贴近。
白蛇幻化人形在凡间恋爱,又与邪恶势力展开不屈斗争,差不多也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由仙侠游戏带起的一波仙侠、玄幻流行文化。
当然,也可以反过来理解,早就渗入民间文化、大众文化的白蛇故事,才是玄幻仙侠故事的来源之一。
再加上戏曲本身高度的假定性,并不符合“真实”标准的特效技术反而衬托出其中意境,比以往戏曲电影借鉴传统舞台布局的美术设计,更具表现力。
至于是否符合当下观众的需求,则是另外一个问题。
因为从戏曲电影诞生至今,“戏曲”与“电影”的关系已经发生逆转。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因城市商业文化和留声机、无线电等大众传播手段的繁荣,戏曲正处于高度繁荣的阶段,可以说,戏曲,而不是电影,才是当时最为流行的大众文化。
电影更多地是戏曲想借助机械复制手段,摆脱演员肉身的时空限制,尽可能地扩大观众。
甚至,在很多情况下,电影还需要凭借戏曲的影响力来抢占市场,比如最早的粤语电影都是戏曲片。
有声电影技术出现之后,语言/方言成为电影市场的天然分界点,但粤语电影界的资金、技术和人才都与好莱坞和国语片工业相去甚远,最可行的道路是借影响力更大的粤剧东风。
建国后拍摄戏曲电影,一方面是在“戏改”背景下提升戏曲本身的思想和艺术价值,更多也是希望借电影这一大众媒介,让更多想看戏而不得的群众能一睹高水平表演。
差不多同时的香港、台湾戏曲电影,更是将“戏曲”本身视为电影工业竞争力的来源。
但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戏曲在整个社会层面的影响力急剧下跌,观众大量流失,戏曲电影不再是“电影”借“戏曲”的影响力来争夺市场,而是“戏曲”希望借助“电影”去吸引那些原本不是戏曲受众的人。
在这种情况下,评判戏曲电影的标准不应该是戏曲的,而应该是电影的,或者说——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吸引那些原本不是戏曲观众,甚至对于戏曲审美没有什么概念的人,希望他们在观看了电影之后,对于戏曲本身,产生些许的兴趣,能把日渐式微的戏曲传播下去。
吸引非戏曲观众的兴趣,又涉及两个主要议题。
一个是表现形式,另一个是故事本身。
前者和数字特效的关系已经探讨过,整体的美术风格也符合当下“莫兰迪”色系的审美,演员本身也适合大银幕的审美。
不得不说,大银幕是非常残忍的,特别是纤毫毕现的4K高清格式。
近年也有一些戏曲电影,用了功底深厚的名家,在舞台上只觉得唱念做打样样动人,但大银幕却只会让观众看到眼角的皱纹和不再紧致的轮廓,不再相信其中青春洋溢的爱情故事。
事实上,大众传媒技术的发展对戏曲演员本身是残酷的,即使舞台表演,也不得不分更多的精力在视觉效果上。
新世纪以来传播上最成功的青春版《牡丹亭》,就以牺牲表演本身的艺术水准为代价,全面启用年轻演员,并结合现代舞的灯光、舞美设计,培养了一大批年轻的昆曲爱好者。
批评者可以认为指出它无数不符合昆曲美学规范的地方,但无法抹杀它在戏曲传播上的价值。
回到《白蛇传•情》,和舞台剧版本相比,无疑是少了很多隽永的美感,“盗灵芝”“水漫金山”,甚至是片头片尾处手游品质的数字特效都过度使用,但这种泛滥本身有一种情绪性的力量,在某种程度上弥合了戏曲审美与当下主流观众之间的差距。
但说回来,能在根本上弥合差距的,并不在视觉层面,而是戏曲改编如何能够符合当下主流观众的价值取向,即戏曲故事的伦理内涵上。
戏剧的关键在于其现场性,在于观众和舞台之间的情感联结,而不是虚浮的“审美”。
百余年来中国社会一直在经历巨变,大部分所谓“传统戏曲”的精神内核,都不太符合时代精神的变迁,而必须随时做出调整。
那些讲“忠孝节义”的京剧,只能以折子戏的形式存在,很难想象完整演出的《大登殿》能吸引年轻一代的非戏迷观众。
《锁麟囊》常演不衰,也是因为“积德行善必有余庆”在一众“传统戏剧”中,还能符合当代观众的价值观。
《白蛇传》的戏曲版本,同样经历了剧烈的改编。
我们今天大众文化所熟悉的白蛇故事,以及其中的白蛇和许仙形象,基本奠基于新中国“戏改”田汉版本的京剧《白蛇传》。
在这个版本中,民间传说和“传统戏”中白蛇“盗库银”“水漫金山”致使生灵涂炭的“妖”性一面基本消除,留下的是“传统妇女的美德”一面,以及为追求恋爱自由而激烈地“反封建”性。
而为了不让白蛇对许仙的情感太突兀,或者太不值得,许仙的形象也得到了大幅度改造。
从“遇妖”故事中常见的犹豫、生怕被骗的普通书生,变成了同样为爱情坚贞不屈的痴情人。
相应,法海则成为封建势力的总代表。
90年代风行一时的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也基本是在这个框架下展开,但基本保留了“报恩”和“修行”两个元素。
但吸引观众的,始终是白蛇和许仙之间的浪漫爱。
最近几年,徐克《青蛇》在互联网翻红,许仙懦弱的一面又被重现,但故事的重点已经放在青蛇和法海上,同样聚焦的还是二者被外在因素限制的浪漫爱。
可以说,经过“戏改”的提纯、净化,白蛇故事变成了一个“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浪漫爱,并以浪漫爱对抗一切社会压力的故事。
但问题在于,百余年的社会变迁,特别是最近四十年来的市场化改革和社会快速的原子化、新自由主义化,年轻一代虽然还为情所扰,但主要的压力来源已经不再是外部力量,而是来自浪漫爱本身。
或者说,来自文艺作品建构的浪漫爱的唯一性和现实亲密关系的多变性、不稳定性之间的矛盾。
所以,今天的市场,不再会追捧那些“莫名其妙就爱上”的流行文化产品,而希望去详细表现浪漫爱本身的展开过程,和由两个人性格弱点本身决定的冲突,以及自我实现与浪漫爱之间的矛盾。
包括对琼瑶电视剧的重新评价,无不是在这个脉络之内。
而像《白蛇传》这样的一见钟情,包括简单的“报恩”理由,都很难让观众信服。
所以,前年取得市场成功的《白蛇•缘起》,想重讲这个故事,给白娘子和许仙之间的爱情,找到一个合适的理由。
但是限于编剧功力,虽然重点在表现相爱的过程,只是把原作白娘子的单方面付出,改为许仙的牺牲。
影片的豆瓣页面上,充满了对这一点的批评,认为这不过是见色起意。
说回到《白蛇传•情》,限于戏曲的体裁,更难以表现浪漫爱本身在生物性和社会性两个层面的复杂性,而只能再次重申“戏改”时期京剧版和越剧版的纯爱故事,并极大淡化了“反封建”的内容,让观众对两个人的毫无来由的相爱无所适从,难以共情。
可以想象,黑暗影厅中的年轻观众,在亲密关系中的最大痛苦并非来自长辈、社会的干涉,而是“我爱的那个人并不爱我”“我无法和恋人保持健康的亲密关系”“如何平衡自我实现和亲密关系之间的平衡”,那么,能够回应他们这些疑问,才是戏曲改编能获得时代新生的关键。
要知道,我们今天,所有为大众文化所熟知的戏曲,都是新中国“戏改”的反封建版本,而不是“忠孝节义、因果循环”,它们才能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扎根大众,远及海外。
时移世易,戏曲也应该参与新的文化建设,而不是退回到抽空社会内容的浪漫爱。
哪天佛陀花开,你我再见
画面特效真是美得不行....随便截图每一帧都能当壁纸这种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电影真的看得人泪流满面的,演员们也有很多原速打戏,而且那个水袖卷灯居然是实拍,不是特效虽然白蛇传的故事都被翻拍烂了,但还是很新颖,特别是水漫金山,特效高级得不行...比很多电视剧电影的特效都还真实,是真实,因为有些电影特效就跟贴图一样...完全和演员是两个图层的,这个真不同,就好像是演员自带的一样
全城唯一一场,虽然影厅小又设备破落,整部影片还是带来非常美好的体验。
结束后心情激动,祝愿这部影片能被更多人看到。
上一部看过并喜欢的戏曲电影,大概还是80年代的京剧电影《真假美猴王》。
还记得片中净瓶甘露淹过真假悟空的镜头,当时称奇,现在想起来也是很有想象力的设计。
到今天终于又见到一部用前沿电影技术来创作的戏曲电影。
坦言,若不是看到“4K全景声”缀于前,只单粤剧电影四个字,大概我连预告也不会打开。
戏曲是小众艺术,我多数时是远远敬畏。
但此番《白蛇传·情》真的打开了新境界,第一次让我在电影的声画体验下深深沉浸到粤剧的艺术魅力中。
影片水墨画风,大多场景应该还是布景(竹林一处有点疑惑),但已脱离舞台,又多加CG渲染。
虚实结合,大致实现了某种程度的折衷。
浪漫气很重。
也感慨怎么会有《白蛇传》这样的浪漫故事,配得上各种浪漫手法来演绎。
蒙太奇让转场自由,电脑特技更真正呈现上天入海的法力神通。
影片的飞行场面拍得太漂亮了。
小青的竹林飞行,白素贞前往昆仑山掠过云海,还是最后二人飞向金山寺。
最打破拘束,视觉冲击很强。
意境渲染最好的当属金山寺,阴森压抑,罗汉金刚怒目,禅杖冰冷铮铮。
无怪是个破坏人家姻缘无情无理的地方。
高潮场面水漫金山是最重头特效戏,滔天江浪,小青的万剑流,法海的袈裟结界,攻守斗法蔚为奇观。
影片角色都由粤剧演员担当。
身段唱腔自然没得讲的。
其实我从来都看重戏曲演员(不多说,偏题)。
白素贞和小青是最好的,一个眼里饱含着情,一个则两眼有光。
明艳或娇俏,自然溶在这幅画卷里。
而许仙这位就差些。
虽然也是名家,但感觉他并不是很融入电影的创作氛围,还像拘束在舞台般,没有十分放开。
他演的最好的是夫妻对饮一场戏,人物情感最感染得到。
踩厚底靴的法海,气场也是很足的。
少年许仙和许白幼子都让反串演员出镜,感觉比较遗憾,破坏了电影意境,让人出戏。
整部影片都浸透在传统文化的审美中。
之前几乎未听过粤曲,但片中唱词却每一句都直接沁到心里。
音乐迷人,唱词清丽脱俗,又毫不生涩。
自然融于人物情感表达,没一刻觉得分离的。
影片人物妆容戏服也极具传统文化审美,原谅我无力详尽赏析。
故事演绎依循《白蛇传》底色,无太大颠覆,却不觉陈旧。
加重灌注一个“情”字,换得许仙最后一句“娶妻如此,夫又复何求”,在这个爱情悲剧神话中,白素贞就又一次占据心头吧。
但结尾,从断桥残雪到雷峰塔感觉缺乏缓冲,诀别场面设计又过偏于舞台写意化。
爱被夺走得太快太仓促。
很难受。
这部影片之前,张险峰导演有过两部《功夫机器侠之南拳/北腿》,是电影频道出品网台同步的大电影。
两部电影都很好看,是很有想法和情怀的作品。
但从片名就受到太多口水攻击。
就湮没在网络偏见中了。
本来系列要开发六部,还有院线大电影。
也就都没有后话了。
我一直很可惜。
希望此番《白蛇传·情》能实现破圈,长线发力,取得好一点的成绩。
从5·20到端午节,看国风电影,白蛇传故事,总是应景的。
优点:1. 构图和舞台,色调什么的很好,每一帧定格下来截图都是摄影佳作,构图真是教科书级别,比一些奥斯卡还美。
2.除了许仙演技都不错,青蛇敢爱敢恨,白蛇浓情,(法海直男(不3.配乐好 4. 故事很多本质的观点是很好的,勇敢,不守成规,和世俗斗争 5. 有些人物形象还是很好的,白娘子勇敢,女救男,小青敢爱敢恨,扇许仙耳光,钢铁直男法海,这几个人物还算立体6. 能把传统艺术和时代技术发展(电影)混合在一起进步,真是很前卫,看到了对艺术的探索。
7。
打戏动作戏不错可以,这种真打的打戏如今很难得了,演员真是实打实的动作功夫 ,功力十足,一看就是多年苦练老戏骨缺点:很明显,是有优点但是缺点拉垮很多:1. 口型对不上,一看像配音 (我错了粤语听不懂怪我呜呜呜2. 打光逼死强迫症,脸上光这么硬,和背景的光那么散的光一看就不是一起出来的,搞得人很隔离背景,five卯特效感觉就出来了,十分尴尬,有廉价感(虽然知道没多少预算)。
主要人打光如果根据背景调节一下会好很多,和背景一体化一点。
主要这个割裂感都能让人脑补出拍摄现场了。。。
3.人物形象:许仙人设太拉垮了,法海随便一说加流言就背叛妻子,许仙简直成弱智,完全没深度 ,主角人物基本废了,贵为主角要么应该很暗黑要么很高光,作品才有震撼感。
作品主角当然应该塑造好呀4. 形式问题,戏曲和电影形式的冲突(还是不能很好融合),信息量,人物不够立体 :粤剧一个台词一个片段唱太久了,单位时间增加,总时间有限,就讲不了多少故事,信息量很小。
两人认识,喝雄黄酒,大战法海,2h就讲了这么点事情,不像戏剧又不像电影,故事不够长人物就不丰满,精彩度就不够,节奏慢,看到瞌睡。
同样时间换了别的电影,会讲了很多事情。
你就会觉得这很不电影,这点事情一般40分钟不到就可以讲完。
就是不够紧凑呀。
全片有预告片70%的情节紧凑程度才精彩5. 摄影问题: 每一帧截图是很美,但是放在一起就很奇怪了。
首先镜头切来切去连贯性流畅度不好。
第二, 得全部画面都进入视角(也就是做最后一排看,净收眼底)画面才是美的。
稍微往前坐就会觉得画面太近了。
很多美的构图都是靠整个画面元素呼应才一起美的,但是看电影观众的视角由于和银幕的距离,重心是会放在某个局部的,那个局部又不出彩。
比如摄影真是很喜欢拍前景,但是前景的作用其实是衬托中后景色的,放在一起才达到前景承托后景的效果,但是电影这个大荧幕,观众的视觉的重心会只能重点看到画面的一部分。
感觉摄影不是很会电影的拍摄手法。
第三,构图不是从高空广角俯视的构图,要么就是长焦压缩画面取景,就俩手法,一开始看着新鲜,后面就单调了。
长焦老压缩画面不好看。
也没有摄像机移动体现动作什么的电影拍摄手法。
你就会觉得是摄像机钉死在一个位置,演员在舞台演习,然后绿幕抠出来。
7.5不到8吧,优点明显,但是缺点也很突出,问题很多。
作为鼓励加传统元素探索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鼓励情怀分数能勉强给到。
是属于优点很多人眼球,但是缺点不达到好电影标准的。
作为先锋探索还是很鼓励的。
当然,比商业烂片好太多了该批评还是要批评,以后这类电影才能更好呀ps 看了评论,觉得我是把这个看成有戏曲元素的电影看的,所以叙事性和拍摄可能会喜欢从一般电影的角度看。
但是很多豆友是当成电影形式的戏曲看的。
我觉得大家的观点不一样很正常呀,求同存异就好,大家都对。
和谐和谐爱和谐
大早上起来跑去看电影(之前大晚上买的票太累了没有去),哭的稀里哗啦,这两天在看诗人十四个,有些场景感悟会更深一些。
一个点是更理解法海,类似人妖殊途,不能因为个例破了大常(就像是不能因为有人复仇杀人就不把复仇的人绳之以法,虽然没点名这样的后果),这部剧的法海真的是三观又正又法力高强,火焰翅膀看的我一愣一愣的;然后就是白娘子也是三观好正,真的是情痴。
世间上的事顺风顺水最好,逆水行舟的艰难只有逆水的人才知道,白娘子修了千年,能从里面感觉到她真的法力高强,又善良为人也不嚣张,和法海相处以及抢灵芝都是先表明立场,话不多,说的都明白又情切。
为了爱情真的是抱着舍弃一切的觉悟。
喝雄黄酒那块儿,因感到许仙情真,硬是接了三杯,惜心之人;小青就是修炼的更少一些,为人是非黑白分明,不管大义,但在乎姐姐,愿为在乎的人奋力一博。
表现手法真的太强了,演员也是。
分了四折加序和尾声,从小荷尖尖,帘雨相识到情投意合,美满度日,再昆仑求灵芝,水漫金山,最终被压雷峰塔。
场景干净,四周景物完配人物心情,美满时荷花满池塘;到许仙怀疑娘子,满地黄叶,到白娘子水漫金山失败一池枯叶,看景大概就能知道这折应该抱着什么心情看。
幸福美满那段儿成婚和美满的转场(鱼动变茶叶,新婚依偎转头到莲畔赏花)惊艳;还有水漫金山,白娘子剑打后用水袖,舞的很好看;还有同场景白娘子先给法海水墙,法海用袈裟墙挡掉,破阵之法是小青配剑刺穿墙面,击退其他和尚;法海更胜一筹,反配水墙,白娘子破解之法更巧,形成旋转,化了水流,然后白娘子更猛烈的攻势,法海用了杀器火焰之翼,反将加剑阵,白娘子用水袖断剑勉力支撑,终于不敌。
这段儿真的太精彩了,打得有理有据……还符合人物性格……还有来有回……然后唱腔我听不出好坏,但很好听,白娘子有一个啊,啊在水漫金山漫天白雪中醒来后,婉转的痛哭,那段儿觉得很精彩。
然后很惊艳的一段是采灵芝和鹿童鹤童的打戏,也太干净利落了吧,还不是替身。
然后胜了鹿童,但又救了她,因救他被鹤童击败,后鹿童求情,完全get。
排片太少了,真的很精彩~
或许读者没有注意到,在“520”这个恩爱的档期里,一部独特的电影《白蛇传·情》登上了大银幕。
毕竟,努力了一整天,它的票房都没破百万。
这是一部粤剧片。
看到“粤”字大家就知道,它和广东脱不了关系。
粤剧是广东地方戏,以粤方言演唱,是中国地方戏之一种。
影片《白蛇传·情》便是由同名粤剧改编而来。
张险峰执导,莫非编剧,曾小敏、文汝清主演。
必须承认,走入影院之前,我是抱有颇高期望的。
一则,白蛇与许仙的故事传唱已久,戏剧舞台上有过多次改编,京剧版、川剧版、昆曲版、话剧版、舞剧版,演了一次又一次。
光我看过的,起码也有六七个版本。
对粤剧版能有何种新意,还是颇为好奇。
二来,戏曲电影过往拍了不少,但真枪实弹搞特效的不多。
而这部影片的首要卖点,就是特效。
虽然导演过去只导过两部影片,豆瓣评分加起来也只有6分。
但本着对传统文化的支持,我还是艰难地爬起来赶了个早场。
没办法,排片实在太少了。
这家影院,还是方圆十公里唯一排片的影院。
这一场,又是它排的唯一一场。
看完电影《白蛇传·情》的第一件事,就是想看遍原版粤剧洗洗眼睛。
果不其然,电影照着高分答案抄了个零蛋。
如果说,普通烂片给人的痛苦是一次性的,那它产生的折磨就是持续不断的。
我想导演尽力了,但能力的确是不行。
坏的留下,好的丢掉白素贞、小青和许仙的故事,读者大都清楚。
修行千年的白蛇,在西湖断桥边遇到了医生许仙。
白素贞认出此人的前世,正是救自己一命的药童,于是想方设法嫁为人妇。
不料想,被法海阻拦,水漫金山之后被镇压雷峰塔下。
《白蛇传·情》给人的印象首先是迷惑的。
原版开篇有一段侍女起舞,颇具美感。
舞台讲究虚拟性,这群侍女虽不知是荷仙还是蛇妖,意境总归造就了。
大银幕上,导演保留了这一场景。
或许想更凸显荷叶仙的身份,将侍女蓝衣换成了两色,反倒变得媚俗了。
而对那些没看过原版的观众来说,这段舞蹈美则美矣,又过于怪异。
还不如直接安排荷叶化人,载歌载舞中双蛇出水。
舞台虚拟是条件所限,电影里既然有了特效,就不如做得彻底一点。
更重要的是,粤剧中安排这段舞蹈是有缘故的。
小青刚化形,走路摇摇晃晃,还跌了一跤。
影片里又没有表现这一段,小青的懵懂与娇憨也不见了。
电影的特效更得详细说说。
这是《白蛇传·情》用来宣传的噱头,B站、抖音、视频号上多有展现。
老实说,特效总体是很好看的,导演很有想法。
像水漫金山那波浪头,就颇有《神奈川冲浪里》的味道。
但看完电影再看原剧,只能说是得其形而失其神,光顾着卖弄特效,却失去了风韵。
过去网友常说,烂片都喜欢把整部电影最精彩的地方剪到预告里,这部电影的特效也是如此。
电影最精彩的特效,几乎在陆续放出的片花中尽数展现。
其他的部分,也就比五毛多了一毛。
更令人迷惑的,是法海暴走时背后生出的黑色翅膀。
一时间,我竟不知自己看的是《白蛇传·情》还是《斗破苍穹》。
人家得道高僧怎成了“披毛戴角”之徒了。
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
比起舞台剧,电影《白蛇传·情》更像是一个拙劣的复刻品。
粤剧中,绝妙处很多,被砍了不少。
平庸处也有,却几乎都被保留了。
原创花里胡哨,整得稀里糊涂。
“青木是懂戏的”,但导演很明显不懂。
情倒是深,怎么来的?
“愿得有情人,一齐来演法。
”看《白蛇传·情》的时候,我脑海里一直回响着冯梦龙的这句情偈。
如果他晚生四百年,来影院看了这场电影,势必会将这则故事写进《情史》。
以往断桥故事,还有修道、擒妖之流的情节,而这部电影的核心理念只一字:情。
影片中有一句台词“人若无情不如妖,只要有情妖亦人”,是许仙被困佛堂吐露的伤情之言。
得情者,可为人。
某种程度上,这算是电影的“题眼”。
影片共分五折,分别是钟情、惊情、求情、伤情、续情,皆有情字。
钟情即断桥初遇,芳心暗许;惊情即端午化蛇,吓死许仙;求情即叩上昆仑,拜求灵芝;伤情即水漫金山,大闹佛堂;续情即重归于好,再续前缘。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这句话用来形容白素贞爱上许仙的过程最合适不过。
就像部分观众吐槽的那样,她怎么就爱上他了?
导演说,不重要。
反正是爱上了,且爱得轰轰烈烈,爱得生死不离。
赵雅芝版《新白娘子传奇》里,编剧给白素贞加了“观音点化”的戏。
白蛇只想修道成仙,但观音菩萨道其尘缘未了,令其下山报恩。
这是一家之言。
白素贞嫁许仙,最初只是见色起意,后人加了报恩桥段,与观音、得道无关。
粤剧版《白蛇传·情》也是如此。
于这处情节来说,最豁达的是话剧《青蛇》中的白素贞。
老娘想要做人,做人要学会爱,那老娘就先去嫁个人。
其实,在原版粤剧中,白素贞爱上许仙本是合情合理的。
舞台上,白蛇刚刚出现,青蛇问其前往人间有何心愿,白蛇唱道:花簪鬓上暗动爱思,定要追寻,依稀可盼梦里两相依。
而后才说出“我想遇见他”。
可惜的是,这段自诉衷肠,被导演大刀阔斧地砍掉了。
电影里,青蛇刚开口,白蛇就想遇见他了。
一时间,颇为突兀。
少这段唱词,看似不影响最终结局。
但白素贞与许仙的爱情,就只剩天定姻缘的“报恩说”,缺了白蛇自己对心上人的具体要求。
万花吐芳只爱淡雅的诉说,不比报恩由头强得多嘛。
于今人观点来说,为报恩而嫁人,多少有些糊涂。
我想,原版粤剧的编剧也知晓此处,所以用情投意合来促成有缘千里相会。
谁料,电影又开倒车了。
看了粤剧《白蛇传·情》电影版,不愧是戏曲演员,功底真的强,眉目传情,身段好,打戏流畅。
戏曲结合特效完全不突兀诶,水漫金山那里的特效真就是尽显磅礴大气的东方美学,戏服也很有水墨风韵,水袖施法,水袖卷灯都超惊艳,水袖有了情感表达和张力,很有力量,超有感染力。
粤语九声六调,戏腔真的也好好听。
无论是小时候看的《新白娘子传奇》还是动画《白蛇》,一直都很讨厌法海,但这里就还好诶,至少他的动机是很明确的。
作为持法者维护规则。
“宇宙间,物归其类,怎能变改,妖与人,不同界。
未许胡来,你迷爱痴,弃仙道,严惩无例外,你若再流连忘返,必降祸灾。
许仙和白蛇的剧情也是有因有果,情真难舍。
每个演员都演绎的很到位。
尝试是好的,但融合还不是很成功,尬尬的。
舞台藝術影視化都有一個bug,舞台感太強,而這部粵劇電影不僅僅舞台感強,很多鏡頭和畫面表達都不夠「電影」,感覺就像是將戲曲背景CG化了而已。而且,聽過粵劇的人,應該都不能接受這部電影的配音效果,好多細節都修沒了。最後,佛門僧人太像反派了,法海簡直就是大魔頭。
编曲精良(为了贴近主流电影观众,唱段更接近通俗流行,水漫金山段则直接上了西洋管弦乐),白蛇传故事也常看常新,但第五折的处理有腰斩感,全片镜头设计也干巴巴的,相比舞台搬演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提升。不过CG的引入比玩3D噱头的《白毛女》之流有诚意多了,尽管质量不佳,但仍是一次勇敢且有意义的尝试。
肯定是日后影史数得上的重要且有趣的作品,首先这部片应该是彻底解决了“戏曲电影是戏曲还是电影”这个问题(对这居然一度是个中国电影史的问题!),据美指老师的映后讲座这部片是有意识地当做“奇幻歌舞片”来拍的,片中也用到歌舞片调度和摄影棚搭建风格;一些动作戏(完全不是按戏曲逻辑拍了)包括特效做得也有趣。另一个重要的点是通过“数字绘景”对电影透视关系的部分改造,不仅用到国画的“高远/平远”概念而且还用到了日本美术的概念如北斋的《神奈川冲浪里》(水漫金山一场)和枯山水庭院等。仅当一个歌舞片来看,唱段确实蛮好听,基本控制在20分钟一折,比较精巧。此外还有个很是女性主义的解读方式,小青骂法海和许仙两个唱段相当之有意思。#可以放进上个十年的中国影视佳作里#
完全没有戏曲基础的我表示欣赏不了,画面是很美
蛮好的,自废武功值不值?成仙之路的最后一考就是前世姻缘来找你,咋整?
真的很烂,换个CG背景不叫把戏曲和电影融合好吧,剧情也狗血得要死为了演而演。珠影为什么会没落,还拿旧思维做电影,继续啃老本呗,把💰花在CG上算什么创新,别浪费钱了各位老板。
是我肤浅了
我想说为啥想不开非得看这部,什么鬼。。跟青蛇差了何止一条街!镜头切来切去什么鬼!这剧情删减的简直有毒,本来是个乐善好施造福一方的妖生生搞了个自以为是蛮横跋扈的恋爱脑,什么鬼!!戏曲就是要有戏曲的样子,念白身段都可以做文章,偏电影手法没学全,戏曲特色却又丢了个七七八,剧情自己都站不住脚,光感动自己有毛用,还标榜个“情”字,我想说我只有一口老槽不吐不快,要不是看演员还挺用心真想给两星
本质上还是一个歌剧电影,而且从歌剧电影的标准来看着实普通。既然是电影还是应该尊重电影的规律,虎头蛇尾的草草收场看得人一脸错愕
粵語發音好美 想起以前本科學詩詞我們老師定要用粵語念給我們聽 說它最貼近中古音 劇中人物唸起台詞唱起曲來真真是美 曾老師眼波脈脈 神態動人 身段太漂亮了!無論站坐 唱得也好 又柔又勁又亮 看的時候止不住地流眼淚 明明是我爛熟於心的劇情 但還是為白蛇動容 曾老師實在演的好好 朱老師的小青可愛 又靈又嬌蠻 每次說我呸的時候我心裡都很爽快 另外鹿童我也很喜歡第四折真是一言難盡 搞什麼一快一慢 水袖舞硬生生被阻滯了 看得我氣悶 好可惜!水漫金山既視感太強了 不說 硬要論電影那當然差得遠 節奏拿捏 特效 審美都有點差 有些台詞也覺得寫得不好 劇情沒有創新我很遺憾但是曾老師實在演得好好
盗仙草和水漫金山就值回票价了,可以90分。至于说剧情不饱满转场太生硬什么的……毕竟这是戏曲不是影视。亮点是每个角色都不脸谱,每个角色的态度都可以理解和接受,尤其是法海,就不像过去作品里表现的那种反派嘴脸,让人真的觉得他是对事不对人。
特效挺不错的,故事还是偏概念化,像卖药公司拍的山水国风超长宣传片。有小青这样的姐妹真好,帮你搞对象,帮你骂大街,帮你打群架,帮你扇渣男。
粵劇歌舞片,這唱腔和詞改得也太過了,實在不好聽也太白話,畫面特效還可以,白蛇打鬥的戲也不錯,如果能引起大眾對粵劇的興趣也算有功,但和傳統認知的「粵劇」還是不一樣吧。劇情麼完全可以忽略,而且一個半小時的時長,情節粗糙得很。
感觉真的可以更近一步,拍成恐怖片式的歌舞剧。然后略一思考为什么昆仑的灵芝守着的是仙鹤和鹿,从养花的角度考虑,是因为他们可以生产加强版的羊屎和鸡粪,肥力好啊!
导演说:「女权本质上是挑战男权中没有人性的部分。」没想到真的是一部纯粤剧戏曲电影,国粹戏曲以4K全景的现代形式重新走入观众视线,倒真的是让人耳目一新的突破。据说粤语和客家话是最接近古代发音的语言,用粤语来演绎《白蛇传》的故事倒是显得更贴切了。作为《新白娘子传奇》的骨灰级粉丝,我看过所有《白蛇传》的影视化作品、甚至把很多改编小说也看了。不得不说,在故事情节上,这部《白蛇传·情》是最遵循《白蛇传》小说原型的,通过折子戏的形式展现了许白夫妇的断桥相遇定终生、端午现原形、昆仑山采灵芝草救夫、青白二蛇水漫金山、白素贞被压雷锋塔底。拍得和唱得都挺好的,可是,我爱的那个白娘子會在两指間呼呼閃過兩道白光施展法、會點石成金、會飛天遁地。她是重情重義的救世仙女,倘若失了這份情,她就不再是我的白素貞了。
哪一版都是小青最飒 那一耳光太好听
作为一个从小看粤剧的土著,对于这种炒冷饭的毫无特色的故事一点都不感兴趣,钱都花在特效服装舞美有点本末倒置,看这些何必要看戏剧电影?凭这些如何吸引年轻人对戏剧的喜爱?
打戏很好看,跟武侠依赖剪辑的好看不同,是功夫很扎实的好看。许仙一如既往令人生气。
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值得推崇!场景美轮美奂,粤语清脆悦耳,演员唱念做打都是台下多年训练的功底。水墨画般的特效意外好看,很奇妙的观影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