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以黑人的视角讽刺美国的身份政治的轻喜剧电影。
在本片中,一名事业家庭两不顺的黑人小说家在愤慨之下写了一部迎合白人对黑人的刻板印象的小说,结果这本书竟然大受好评,不仅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的第一名,还被好莱坞买下了影视改编权,甚至还获得了文学大奖(三位白人评委不顾两位黑人评委的反对,坚持把大奖授予了这本书),整个故事简单浅显,轻松幽默,却又不失严肃和真实,用政治正确讽刺政治正确,揭露了由白人主导的政治正确的虚伪与刻意,以及在那些沉醉于政治正确的人心中所固有的对少数群体(包括少数族裔和性少数群体)的偏见,进而呼吁那些对政治正确感到自我满足甚至自我感动的人不要把对少数群体的关注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身份政治上,而应该发自内心地真正改变对少数群体的偏见,去倾听更真实的来自少数群体的声音。
我原本以为本片会是一部像《不要抬头》那样的荒诞喜剧,没想到它却一本正经地讲述了一个略显严肃的故事,而且总体上很现实主义,因此,观众们必须要对当今时代的美国的社会文化尤其是美国文艺界的政治正确感兴趣,才能感受到这部电影的趣味。
好作品都是层次丰富,单纯就刻板印象这一个侧面,就已经可以解读出很多层次,酸甜苦辣。
男主一直高举反刻板印象的大旗,反对媚俗、贩卖悲惨,觉得媒体眼中的非裔美国人既不真实也不全面。
比如他们一家子都是医生,上层人士诶。
然而生活不惯毛病,从头到尾各种大比兜扇得男主开始怀疑人生。
实际上,他对于刻板印象的反对,已经形成了另一种新的刻板印象,让他开始脱离现实了。
他不了解自己的弟弟妹妹,不了解新女友、女作家,也不了解父母,不了解几十年的老仆人。
难得的返乡之旅,几乎像兔子洞一样提供了各种新奇发现。
他人到中年了,居然第一次发现,父亲外遇而且母亲知道;原来老仆人也有自己的感情追求;原来文艺青年女友也有追低俗娱乐的时候;原来身边素昧平生的人都能很快达成一致,反而“格格不入”的是自己————他疯狂的对抗刻板印象,恰恰暗示他在努力的扮演“white negro”(翻译成大家容易理解的:三好学生、模范族裔)。
那句话咋说的来着,恐同即深柜啊,他自己也是活在刻板印象里面————清高文人就是他的刻板形象。
非常有趣的一个场景,他看不起女作家故意讨好市场写媚俗的作品,结果到头来发现她反而是文学上唯一一个和自己立场类似的作家,人家一点不糊涂只不过比他早醒悟而已。
他多年来的孤芳自赏,看来倒像行为艺术了。
俩人无力对抗白人评委的刻板印象,互相吵架他也占不到便宜,生活让男主几乎在每一回合都只能落荒而逃————这种可怕的中年危机,几乎要把男主的三观都打碎了。
看起来是闲笔的家庭琐事,反而是故事的灵魂。
作家自暴自弃搞出来的俗套作品,提供了矛盾冲突。
然而反而是家庭之旅,最后补完了他的思想,放下了高高在上的姿态,最后和生活和解了。
男主认为自己是优等生,遗世而独立,最后发现自己想多了——他的同胞们,确实不像电视剧描写的那样悲惨,但也绝不是他所幻想的那样清高。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想要别人“正视”全部的你(无论爱恨),都属于奢望。
用刻板印象乃至于隐藏的歧视去看人,固然有白人的傲慢存在,但人怎么可能完全彻底回避掉所有的刻板印象呢。
女友追他固然有文艺口味影响,也难说没有男主更白的因素(肤色)。
家里俩男娃结果都靠不住养老扔给妹妹了(性别)。
弟弟抱怨失去了向老爸出柜的机会,却忽视了其实他的癖好大家早有觉察,比如几十年的老仆人老妈子一直并不在意(社会阶层)。
不知庐山真面目,只原身在此山中。
希望世界按照自己期待的方式来接纳自己,是一种很高的奢望。
相比男主的别扭,身边俗人们其实更加实际:刻板印象确实存在而且你一时间很难扭转,这并不等于你就不过日子了。
书要写课要上(尊贵的蓝酒先生),约会impart也不能停。
每个人都在泥坑里,但是有人要仰望星空————醒醒,总不能因为要仰望星空,就假装自己不在泥坑里面了?!
是啊,白人并不是真的想要公平,只想要宽恕。
但是男主啊,你也并不是真的已经脱离black people的泥潭而升华了,只不过终于发现,自己并没有真的“与众不同”而已啊。
该死的媚俗,不低头也不行,最终只能和其他芸芸众生一样————苦中作乐、泥潭里打滚。
自然、接地气,是我理解的生活。
没有哪个方面很突出,但也没有哪个方面我不喜欢。
如果我是奥斯卡评委,在最佳影片的评选上,我会投票给《美国小说》,而不是《奥本海默》。
《奥本海默》的人物故弄玄虚、装模作样,都很深沉,不像现实中的人。
或者用另外一种说法是很艺术化。
我觉得不真实,真实的人不是影片中那种。
《美国小说》中的人物、事情才是我认同的真实。
除了真实,影片中所体现的真实面对自己、自由、平等也真正触动我。
男主弟弟说他希望父亲死前知道真实的他是 同志,这样他能松口气;妹妹在遗信中说希望自己喜欢的男星 狠狠地 对 自己。
都体现了要做真实的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事、爱自己喜欢的人。
影片中年纪较大的女仆、男主正常恋爱或者结婚,在我周围年纪是多么难以逾越。
不管什么身份、年纪都可以勇敢追求爱。
而我周围的环境 等级思想,千人一面,大家可能都没活出自己。
《美国小说》表演自然、剧情合理也顺畅,我不觉得有什么刻意尴尬的地方,也没有中途想弃剧。
影片也不是空虚的喜剧,只不过它以轻松的方式表现深度,而真实的生活,也没那么深沉和有仪式感。
里面表现的“有才华的孤独、和别人缺乏联结、没有面对真实的自己”,很自然,没渲染,没惊天动地,却很真实,也让我有共鸣。
影片中的生活更接近真实,是我能认同的影片。
影片没有让人难以忘怀的音乐、绝美的画面、强烈的情感,却在自然平实中讲出人真实的困境,而这些真实困境却经常被人们认为很特殊。
一名非裔男性知识分子,用一个黑色讽刺拉满的故事,戏里戏外地传达出了一种“新时代”女性也会有的关于身份的困惑。
(有色人种作为“白人以外的人”的第二人种,参照与女性作为“男人以外剩下的那些”的第二性地位。
)电影中,成功非裔女作家的角色可谓在这种意义上buff叠满,所以由她点出那句台词:这种黑白的身份认同问题并不是作品的,而是主角你自己的,就显得尤为耐人寻味。
所以在我看来,全片气质都“虚虚的”,尤其是被网友们广为讨论的结尾,也结得不够“扎实”,而这些恰恰是让我喜欢上这部电影的原因,“他”是相当女性主义气质的作品。
主角来自一个精英黑人家庭,全家前缀医生/博士,却依然受困于在阶级与人种之间的夹缝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为此他远走他乡灰头土脸百般无奈而又愤世嫉俗,被女友和哥哥戏弄为“可怜巴巴又惹人怜爱的三脚狗”,而他哥也好不到哪儿去,同志的身份认同与黑人传统价值也是矛盾的,为此也只能远走他乡,深爱着母亲却无法与固执的她哪怕相处一支舞的时间。
这次男人们在荧幕前的形象如此虚弱坦诚,他们毫不掩饰外表体面之下的痛苦疲惫慌张….“我觉得我搞不定了!
”而又坦然把仿佛搞定了的形象给了片中的女性们,她们一个个有血有肉,独立强大。
且这是一次恳切的夸赞,它不避讳女性承受的更多不公(例如让妹妹的角色质问两个兄弟关于家庭责任,为何她的个人追求是被默认牺牲掉了的)这种虚弱的男性形象背后是创作者强大的自省意识,他通过女性角色之口,嘲弄自己怎么有脸在女性面前诉说自己远走却依然“飞”不起来的苦恼,而当女性普遍地处于连远走的奢望都不配拥有的时候。
四星 推荐大家,当喜剧看它有个相当黑色幽默的故事,当女性主义作品看,主角在文化认同上出现的黑白障碍,激发了我身为所谓现代女性的通感:一开始为了解决现实不公,我们把第二的位置显著地标注出来了,而今当不公变得越来越隐形而不是消失,如何重新标注自己的身份说出“我们”的隐秘的羞愤也变得越来越艰难和苦涩。
聊奥斯卡提名影片的这期播客里再次推荐「美国小说」: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65e20fb24525864db9dda527——————正经影评的分割线——————“你想写出怎样的人生?
”大学教授、边缘作家Thelonious “Monk” Ellison不知道答案,也不在乎。
他写作着无人问津的小说,费劲向学生说明讲课为什么可以用N word,跟书店店员较劲,自己的书跟African American Studies没有半毛钱关系。
同为非裔,“通缉犯”Stagg R. Leigh横空出世,洋洋洒洒几百页,单亲、贫穷、暴力、犯罪……黑人苦孩子的故事要素一个不落,赚人热泪,卖出高价,赢得奖项,俨然又一个“美国梦”的诞生。
殊不知Leigh只是Monk的分身,一半瞎胡闹、一半想挣钱的情形之下制造的“典型”黑人人格,Monk亲自写出了自己所鄙夷的那种、会被书评人评价为“‘important’ and ‘necessary,’ but not ‘well-written’”的小说。
“重要”、“必要”,大概是因为在评论家们看来,这些作品似乎代表了非裔群体真实的生存现状,出版商的青睐似乎为黑人心声的传达打开了一扇大门,阅读了这些作品的读者,吞下书中描述的种种痛苦,似乎就能完全理解这个群体了。
“平等万岁!
”而Monk写作的“‘well-written’, but ‘not important’ and ‘unneccessary’”的书,几乎不会被看见,出版人们只在意,Monk以The Persians为灵感的创作,跟他身为非裔美国人的经历有什么关系?
言下之意是,你为什么不写“黑人”小说。
导演兼编剧Cord Jefferson在现实中遇到过几乎一模一样的询问,当他还是编剧,写一个剧本时,制作方曾经问,你能把某个角色写得“Blacker”吗?
“什么算Blacker呢?
”Jefferson反问,自然是不会有人回答的,不然就是赤裸裸的种族歧视了。
很讽刺对不对。
电影人物可不用顾忌这么多,于是我们看到了黑人刻板印象大全——pathology不对,要写成pafology,男的父不详,女的早怀孕,通缉犯接电话不讲“This is he”,也不会喝白诗南,领奖现场被击毙,总之人生注定不幸,迟早死于非命。
导演用魔法打败魔法,谁都看得出来,制造足够“黑”的内容去迎合并减轻“白”的罪恶,是多么的愚蠢和傲慢。
这些内容不仅无益于人们了解这个群体,因为加深了刻板印象,反而成为消除歧视最大的敌人。
非裔群体没有其他面貌值得书写吗?
没有其他故事值得讲述吗?
当然不是,人们最熟知的“印象”,不过是所有面貌中的一部分而已。
正如导演在一些采访中说起经典非裔题材影片时问道:Why is it only these? Why is it always these? Why is it these to the omission of every other story that we could be telling you about Black people and Black lives?这一连串的问题指向了另一些问题:非裔作家为谁而写作,什么是这个群体心声的最大公约数,如何表达才最有益于改善他们的地位,而这是不是作家的责任?
通过文学奖评奖现场,同为非裔评委代表的Monk和另一位作家Sintara Golden的一场对话,导演给出了开放式的回答。
从底层民众的真实经历中获取灵感的通俗化写作,与正统教育浸润之下坚持文学价值出发的写作,恰好处于问题答案的两端,出于经历、认知和价值观的考量,都是个人选择。
同样的,导演在警惕经典非裔影片的同时,也无意让自己这部电影成为某种“正确”。
影片在讲述Monk的创作生涯之外,也展现了他的家庭生活,生而为人可能会遇到的难题,妹妹意外死亡,弟弟扶不上墙,母亲生病需要照料。
对家庭状况的描摹恰好说明,中年危机、家庭关系的混乱是不分种族、不分阶层存在的,人与人共享着难题,也联通了共同的情感。
观看Monk的家庭故事,还回答了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一个人为什么会对自己所处的种族毫不在意。
中产阶级出身、接受了精英教育、备受家人喜爱、有那么一点 (好吧,应该是很多) 自我中心主义的人往往意识不到自己所拥有的privilege,也就忽视了周围的世界还有那么多苦难。
无论是为人还是创作,他都站在了另一个极端。
这是另一种傲慢。
“政治正确”被讨论很久了,这个词本身也在被误解、被滥用。
我想导演最终也许想表达的是,每一个个体都存在着复杂的差异,有个人化的原因,也受社会认知的影响。
看不到群体差异、或者只在乎群体差异都很危险,贴标签、分猪肉、无视自己所拥有的previlige、自以为是的尊重对改善现状毫无帮助。
去了解真实的人、建立实在的连接才是最大的“政治正确”。
【主观评分:9分】【海报&基础信息】🎬
【剧情概述】💊一个黑人高级作家开小号伪装黑人伤痛文学作者出书,结果因为满足了主流精英对黑人文学全部幻想,最终被主流优待变成畅销书名人的大离谱美帝文化圈现状。
【评价感受】🤨有一定的观影门槛,被“强行种族平权主义,政治正确”文化作品荼毒时间越久的观众会笑得会更开心电影本身就是在讲述自己的剧本起源过程,又有一丝伪纪录片的真实感说实话是联想到了莫言的获奖,讲述的都是华人世界那个时代最伤痛悲惨的社会故事,然后满足了欧美评委们对贫苦落后东方的全面幻想所以才得了文学家。
【印象深刻】💾当医生的妹妹的遗书非常嘻哈和really(拉塞尔•克劳(男星)是电影《美丽心灵》的男主)
这个校长是真会劝,劣币都是被这些资本家们劝说下诞生的,只要进了那个名利场多难再出「蓝书」他就不说
这个《贫民窟的日子》全片造了N个梗,完全阴魂不散躲不过
这个浮躁又那么真实,樊登最早就是读书做成ppt卖给老板们的,然后看到现在还有不少文库类网站都在招募拆书员,也是这种读书助理的方式,把内容图文并茂做成ppt,挂上去就能卖钱。
伪装有前科的黑人作家,因为听到警笛以为自己在附近的母亲出事了往外跑,被制品人更加坚定了这个有故事的作者一定得签下,会大卖。
不管多么离谱,越离谱越符合精英们的想象,到头来说还是美国出版业管的松
这里的对话让我感觉到确实好像是男主自身的问题太偏激了,他是想强加自己的想法给所有人,但其实并没有那么多人有跟他一样的境界和水平。
能感受到是一种讽刺。
因为肤色得到了当评委的机会,又因为嘲讽肤色,要评判自己的垃圾作品,戏剧性拉满
最后的5比3投票,也是白人战胜了2位黑人作家把神书推向第一
#VUE 之前看预告就能想到我会喜欢这部影片,看完之后果真没有失望,整体叙事结构以多重嵌套打底,直白的讽刺带着笑料,尤其是笑后沉下心来思考也能发现那些讽刺背后的沉重,到底是什么塑造了作品,而作品又在服务谁?
到底是他在逃避现实还是小说中的他在逃避现实,亦或者二者都有。
男主这个角色似乎处于一个风暴的中心,种族,文学,家庭,商业等几个很大的议题包裹着他,而电影中的白人很少,但每个都非常有代表性,尤其是那个评委中的红脖子白男和白左女性都太直白了。
其实把这些人事物放到一起似乎就塑造了一个包罗万象的美国社会环境。
影片以男主的视角讲述他的生活和事业,生活中面对妹妹的死亡,母亲的疾病和弟弟的童年不幸。
而事业上则是带有着两面性的内容呈现。
一方面现实中作为中产的他的愤怒,本身的身份与他的肤色并不“搭调”造成了他事业上无法前进,不够黑本身就是一种歧视(突然想起《巴比伦》中有这个情节),而拒绝这种“卖惨”写作到底是文学上的洁癖还是对内的歧视呢?
另一方面则是嵌套结构下的虚拟人物的男主,以刻板印象塑造出市场需要的作品中的角色来展现歧视就如同《逃出绝命镇》中的内核一样了。
它带来金钱,名誉和社会地位的同时又如同吃人血馒头般赤裸和刺痛。
而总结看,他是否真的可以“替”底层黑人发声,非真实的经历是否可以让他有资格去评论亦或者代表整个族群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
影片还设计了一个黑人女性作家同样用了迎合观众的做法,作品大受好评,政治过度正确,媒体刻板化的定义和对伤痛文学的吹捧,以她做对照来看,尤其是那几段对话也是讽刺满满。
口音的切换的顺滑让人感到一阵心寒。
结尾处当跟导演一起收尾戏中戏的时候我们知道了他现实的选择,而结尾处似乎又卖了个关子(拿着奖杯被警察开枪射杀的结尾被采纳则是另一部《Fuck》)。
印象最深的是男主有一段对这一幅画发呆,那幅画是1940年的一个重要的实验《玩偶实验》,以对种族隔离的孩子挑选不同肤色的娃娃所代表的积极程度做对比,证明了种族隔离期间的孩子对自己族群的歧视和自我厌恶,如同本片所带来的思考一样。
视听上,中规中矩的正反打,没有特别出彩的部分,有几处特写镜头挺不搭调的。
配乐则是比较喜欢的,爵士乐跟本片契合度很高。
影片提名了奥斯卡,我就非常像看到这样的片子会获得什么样的成果。
-“The dumber I behave, the richer I get.”-“Now you know why my parents moved here from Puerto Rico.”-“I think it seems written to satisfy the tastes of guilt-ridden white people.”-“Yeah, the kind of book critics call important, and necessary, but not well-written.”-“You know, it’s not just that it’s so affecting, I think it is essential to listen to black voices right now.”对比表示无奈的黑人二人组
讽刺政治正确可太爱了!
但浅尝辄止,嘲讽得不够("安全"得讽刺白左)。
N-word.书店书籍分类.红方蓝方.白人评委无视黑人评委的观点“倾听到了黑人心声”.“冷凝效应”亚裔助理.顺应刻板印象改变口音装底层,颇有些精彩处。
高处懂文学,俯身会迎合市场,波多黎各经纪人好喜欢!
有点精彩,也有点温吞,发现原作没有更精彩,反而更温吞,期待个最佳剧本改编奖。
开篇的课堂论战,高效奠定基调。
结尾的多项选择,有点意思,但又不够惊艳,感觉编剧自己也不满意,所以最后一幕落在了和片场黑人演员的对视,很是加分(像极了《绿皮书》中音乐家和农场雇工的对望,但很多人不觉得那一幕是在讲阶级差异~)。
不理解为嘛改成妹妹心脏病死,书里的被反堕胎极端分子枪杀明明更合理又有力量。
发现对方不够有品,你还能继续爱下去吗?
24.03.13本来吐槽电影的两条线间没什么交叉互文,忽然想到作者本意就是如此吧,还原到具体的人,面对照顾长辈.寻找伴侣.事业困境.和亲人沟通,生活中困扰我们的,琐碎.具体.跨种族.跨性别的问题。
呃🤔 这部电影看上去是讽刺政治正确的,所以看完当下的感受并不好。
但回味一下,我觉得更多是在讽刺男主这一类人的,他们占尽了性别、取向、社会地位的优势,不仅看不见自己拥有的privilege,反而也不承认自己和他的群体所遭受的不公正,也毫不在意家人。
例如他刚说完种族是个伪命题,出租车司机就选了白人乘客而不是他,这类事情他肯定不是第一次遇到了,他没察觉到吗?
肯定不是啊,但他的自尊让他故意忽略了,有时候承认自己和自己的群体在社会里处于弱势比反思自己的特权更难。
他也毫不在意他的家人,他妈妈的电费谁在付他不知道,他爸爸出轨他不知道,他姐姐和弟弟却都知道。
他是他爸爸最爱的长子,虽然姐姐、弟弟和爸爸一样是医生,却因为女性和同性恋都不受父亲待见。
表面还是要努力维持面子和尊严,却又特别小心眼,嫉妒别人的才能,蔑视和自己意见相左的人… 例如他因为另一个黑人女作家的书畅销,他各种偷偷关注别人各种信息,却不肯读别人的作品,就当着对方发表自己的意见。
还有当女朋友还有很多人都喜欢他新书的时候,他不去思考为什么黑人白人都喜欢他认为的肤浅刻板内容,只会乱发脾气,否定他女朋友,很不尊重人。
所以说社会人除了种族这一个label以外,还有更多其他面相…..
讽刺尖锐又无奈
非常好,对当代文学界的进步主义文艺那些平庸、迎合以及刻奇进行了辛辣的讽刺,这个主题就太好了,尽情嘲笑了那些拒绝生活在真实中,拒绝描述无意义不正确但很真实的生活,却一味追求正确的宏大进步意义的当代文艺及读者们。遗憾的是主题虽好但挖掘还嫌浅了一点,如果把一半篇幅放在评奖那里,增加一些激烈的关于文学与生活的观念上的冲突,电影会加倍的精彩。
获得今年奥斯卡奖5项提名的影片,《美国小说》题材新颖,从作家写作角度展开对社会劣习的抨击。黑人题材,在美国占了“政治正确”的好处,制作规整,可以一看。
Idea 大于内容
干瘪的概念而已,观点有益但情节乏味影像质感也很差,这类电影可以对比《不要抬头》,以一个设想为起点,开始多线延展,呈现各种可能性,反映社会的多层面向,从而达到讽刺效果。而这个电影的视点基本集中在自负男主,和他的狗血家庭。
Boring!立意先行,主题置前,但生长出的故事太无趣了。在种族问题上,也只是起于讽刺,浮于讽刺,止于讽刺。
1.现实世界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偏见(刻板印象),展示/表达/讽刺此类社会现象或许能改善部分人既有的一些偏见,却难以消除错综复杂人群里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2.难得用阿里云盘在线观看一部电影,平时习惯下载好再本地播放。3.在颁奖季获得挺多奖项与提名、目前为止豆瓣7.9分、IMDb 7.7分、Metascore 81、烂番茄新鲜度94%、被众多影视从业者、影评人、影迷…认可的《美国小说》竟然被豆瓣35有用短评说「…视听语言更是毫无电影感,最后结尾非常鸡贼的处理也明显是导演自己都不知道该怎么收尾了」。What the fuck? 片尾字幕:Based upon the novel ‘Erasure' by PERCIVAL EVERETT。没看过原著小说,人家作者/编剧导演本来就是设计这样一个结尾不行吗?
反政治正确的立意不错,但格局不大。有色人种里面当然也有阶级高低,用知识分子对刻板印象的反感来批评通俗文学,还是太轻巧了些。另外这种“严肃文学作家拉下脸来就能名利双收”的设定,也太看不起通俗文学了吧。
所以那么多冗长无用的家庭戏都是因为部电影本身就是一本烂书,最后的包袱响是响了,这让这个片变成纯粹的行为艺术,没有一点多余的价值。
在政治正确几乎成为一种魔咒的好莱坞,这部电影为了跳脱也算是费尽苦心了。尽管刻意的地方还在所难免,但是刻板地嘲笑刻板印象,不正确地反向证明政治正确,也算是有笑点了。
第三幕崩盘了,前面都挺好的。评选结果笑死人
天才般的剧本,美国左派的自嘲,顺带嘲讽了奥斯卡颁奖季公式化的影片取向。
辱讽刺喜剧了 讽刺力度堪比吐槽大会
流水账叙事,画面无趣到我没有抬头看银幕的欲望,横躺在座位上也能跟上所有剧情。黑色幽默的讽刺片段都很有笑点,但从头到尾反复讲的是同一个意思。其他的故事线都太俗套了,什么阿尔兹海默和出柜弟弟,用生活压力补足人物动机,用套路温情灌点鸡汤,对角色和行动没有一点影响。
读者只愿意读符合自己意愿的书
1.对本片喜剧笑点无感。2.结尾女浩克即视感挖个坑让观众自己想,这对我来说真的很难受。3.女主立设没看懂,前面说她喜欢男主的书,后面品味又和白人一样喜欢《FUCK》。其他都挺好的
温情何其有-01/12/24 at AMC Garden State Plaza 16
和里边写的小说一样肤浅又蠢
点子不错 选择的呈现方式太拉了
所以就是一些虚构和现实的映射了……用刻板印象讽刺刻板印象,谁也没比谁强多少。That shit is so real dude…没什么太大意思的美国样板间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