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第一部考夫曼的电影,剧本想法很神奇,结局反转没有太意外,更多的感受是,“你看,又是一个大谎言,人性使然呀”。
中文翻译为 《人性》,感觉概念本身有点大,一但涉及到“人”,这个一样的物种,可能评价本身就已经不公允了,脑子想到的人性,好的坏的,似乎都不能概括为这部电影带给我的感受。
感受最大的是,其一,你很难用一种文明来评判另一种文明。
就像印度人用左手来如厕,而所谓的发达国家觉得这就是低级的不文明的,但换另一个角度看,可能印度人还觉得你规则多呢?
人类带来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规则和教化,看着很像一种违背自然的事情。
一个刚出生的小孩,就不断的接受着各种训练,从而成为社会中可以运行的一台合格机器。
而训练和规则本身就没有上限,会出现很多新的教条,机器需要不停的去学习新的规则。
但统一就是好的吗?
有规则就是对的吗?
感觉这个问题应该分区域分块讨论的,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去一刀切。
就像影片里的训练老鼠用叉子吃东西,这个研究的想法就很奇怪,难道所有的生物都按照人类的规则去活就是对的么?
这难道不是一种谋杀么?
谋杀了生物存在形式的多样性。
其二,很多改变的本身就是不可逆的,你很难说让变化成为可逆反应。
影片中Puff被人类驯化,lila想把他变成未驯化之前的样子,但她未意识到这本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也很好的解释了影片的结局。
由此想到的是,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可能就是不可逆的,而人一旦形成思维定式,要发生改变,那估计真的是很难。
还是挺不错的一部片子~
整个影片镜头不急不缓,内容却环环相扣。
开头是经典式的,主人公按下早晨的闹钟后开始起床,直到主人公拉开了一个人形的台灯,画面才开始有些特别。
随后出现了人拿着的镜子还有桌椅板凳,当作为衣服架子的那个女人眨了眨眼时我才发现,原来这些都是真正的人,原来这是一个以人为生活道具的世界。
最后主人公的工作是点睛之笔,我本以为他会是一位有身份的人,但原来主人公不过也是别人的“道具”罢了,而且是整个电影中最低下的…电影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但这样的工作在复杂的社会下却是渺小而微不足道的,命运是冷酷的,人们在工作中长久压抑自己的情感之后也彻底丧失了情感,人性被泯灭了。
生活本不该是这样。
一部很深刻的电影,遇见它完全是意外,仅仅是因为抽奖免费得了三天视频会员,觉得不看浪费,随便点击的一部电影。
没想到,竟是这样一个惊喜。
惊喜在哪呢?
首先就是它的喜剧风格,开头颇似《你丫闭嘴》,用快速切换的镜头传达一种独特的幽默,但后期那份喜悦却越发平淡。
甚至我在观影过程中就反复想,这真的是戏剧吗?
而我没有一处笑得出来。
后来我才发现,这部电影本身,就是最大的戏剧。
电影名为《人性》,这是多么宏大的话题,我也正是带着一点找茬的心理,才打开了它。
电影讲的是一个毛发旺盛的女生难以忍受城市里的目光,于是选择淡出城市,拥抱自然,并意外地成为一名书写自然的作家。
但是生理的需求上泛,那股对雄性的渴望,让她不得不回到人类社会。
为此,她忍受痛苦选择脱毛,爱上了一个教条主义的古板的研究员,这也将是改变她命运的一个男人。
这个研究员有多古板呢?
电影中多次使用餐桌礼仪这个情景来刻画他的古板,无论是实验用的小白鼠,还是女主,甚至后面出现的重要人物,无疑在餐桌礼仪上被他严格要求——吃什么菜要用什么叉子,是先拿刀子还是先拿叉子……
虽然这只是一个方面,但短短的电影中,确实能透露出他的人格。
这也注定他和天性开放自由的女主是有缘无分。
果不其然,很快,他就发现女主毛发的秘密,并在美女助理的勾引下倒在了另一个温柔乡里。
而在他们分开之前,另一个关键人物——野人,在两人一次森林旅行中被研究员捕获,他也是我们前文提到的重要人物。
像以往那样,研究员展开了训练实验,对野人开始了自己残酷的训练。
与此同时,女主在失恋中迷失自我,趁着助理与研究员闹矛盾的空档,重新回到了研究员的身边,而代价则是失去个性、成为空壳。
她讨好似的换了发型,化了精致的妆,做了美甲,穿上了富有女人味的衣服,却丢失了真实的自己。
这样的她,这样曾经热爱大自然的她甚至与研究员一起训练野人。
看着她面不改色,眼球上闪过野人被电击时的白光,我的心里也咯噔两下。
我不知道骨子里的她是否坚守本真,但在大流面前,她属实放弃了自我。
除开研究员的出轨,更深层的人性,第一次在女主这里流露了出来。
而第二次,就是研究员的再次出轨。
这一幕神似约翰·厄普代克的《兔子,跑吧》,同样是在两个伴侣之间跑来跑去,企图用所谓爱情,弥补自己的虚空,让人性在荷尔蒙和繁衍本性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而他背离的那一方,也就是女主,又一次经受了背叛与歧视的痛苦。
但这次,她不再像上次那样,伤心地用刮胡刀将自己刮得遍体鳞伤,而是褪去那些假的装扮,找回真实的自己。
因此她带着朋友,去研究所抢下野人,把他带到大自然,撕下他衣冠楚楚的模样,决心要以此放归,来弥补她参与训练而迷失的自我。
研究员一开始也乐在其中,毕竟前任去当野人了,再也不用见面了。
可他的新对象显然不是那么安分。
这位助理在《人性》中也是个强效助燃剂,她从始至终,一路拿下多个男人的芳心,堪称绿茶王后。
这男人其中,就有研究员的弟弟,研究员也因此和她产生隔阂。
因此,研究员回到丛林,又想跑回女主身边。
可女主与野人早已如胶似漆,回归原始,双方一起冲突,野人就杀了研究员。
女主为弥补之前对野人犯下的过错,提出自己去自首,为野人抵罪,而野人千般不舍,却只好答应。
在国会上,野人用动人的演讲赢得无数掌声,他宣称自己要为了女主,像她期待的那样活下去,会脱下身上的装束,再一次回归丛林。
所有人都为他的演讲鼓掌,他最终也获得无罪释放。
在他踏出大门的那一刻,他大步流星地往前走,多少媒体追着他,看着他一件一件,外套、领带、衬衫……直到一丝不挂。
女主在监狱中也感动不已。
也许人性也有了一个不完美的完美结局。
可画面一转,野人坐上了助理的车,套上了西服,抱怨天气真是冷,如愿以偿地吻上了助理的唇。
此刻,电影才正式落幕。
女主一开始并没有想到,在她抢到野人之时,他从兽性到人性的转变,已然是定局了。
野人见了那样的大千世界,工业高楼、鼓掌快门、原始冲动……他原本白纸一样的心彻底被染上了颜色。
这也许就是不可逆的。
而他也真真正正地在电击下忘记了自己的初心。
其实这一切早就有迹可循,在他可以自由活动以后,他也并没有偷偷跑回森林。
可见,研究员的研究还是做的高明,女主一个天真善良的姑娘,在一个刚刚拾得人性的野人面前,也得甘拜下风。
毕竟,野人在国会中大声宣讲,慷慨激昂,何尝不是为了换取同情,好彻底脱罪呢?
见到他大言不惭的告诉媒体,女主枪杀了研究员时,我就觉得这一切是多么不按国产剧的套路来。
可这恰恰让这部片子达到动人的地步。
对于片子中所传递的内容。
毛发歧视、男女关系、人性劣根……颇为意外地在九十多分钟内达到完美。
导演是那么聪明,为了谈好人性,索性就从人类最基本的原始欲望谈起,这份原始冲动,也恰恰是贯穿全片的重中之重。
这让我想起《美丽新世界》,那里的野人也被带到新世界中,他历经大风大浪,但还能在繁华中寻得一处灯塔,那是他内心的回归,是他对新世界的厌恶以及对旧世界或者是初心的认同,让他找回了人格。
而《人性》则更加残酷,野人最终沦陷,也让现实赤裸裸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可那就是人性。
That is human nature.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有三条故事线、三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它们之间互相呼应、相辅相成,挺讽刺的。
点题的同时,我们心里会有着一个问题“什么是人性呢”。
Lila是患有先天性多毛症的女性,她全身的毛囊长出毛发,有些许返祖现象,外观上像是猿猴,而她也因为这点成为了周遭环境里的异类,受到各式各样的歧视与孤立。
她选择回归自然,摆脱这些文明对她带来的束缚或限制,她对自己除却外貌之外其他与他人没有什么不同、却被视为异类感到困惑和不解,她认为这是文明的一种玷污。
Nathan是典型的教条主义,他受着最好的教育、最严格的教导,在家风严肃的家庭里,从小在方方面面就受到了循规蹈矩的思想灌输,这被认为会将人类区分于堕落酗酒的下层阶级的生活,区分人猿动物之间区别的文明。
但他总会有着一些严格的“餐桌礼仪”,这样人类文明独有的文化,作为他的偏执而出现。
Lila和Nathan这样,一方选择尊重个人内心意愿、回归自然的自然主义,另一方选择实实在在应用的教条主义,坠入了爱河,但在Nathan发现Lila有着先天性多毛症、需要经常性的剃毛,他们的感情陷入了破裂。
Lila也深受“文明”的毒害,她即使选择过忽视他人眼光、评价的自然生活,但她尊重自己内心生命情感的同时,也会尊重爱情,但她爱情的一方是实用的教条主义者,她依旧会被这些“文明”所深深影响、甚至改变,那么她为爱情选择放弃自我会是必然的结果,但同时也可以是坚持自我。
后来他们遇到了Puff,由人猿抚养长大的人类,没有接触过人类文明,但被他们经过长期的训练和教导,灌输了人类文明,赫然是一个与人类社会轨道衔接的很好的成员。
但这里好像产生了两种价值观,对待“什么是人性”这个问题:一种是认为“人性”不应该是遭受到人类文明玷污,没有人类社会的狡黠、欺诈;一种认为“人性”是被人类文明的教条所规范,不应该做这些、那些,因为这都是文明社会不被允许的。
但电影的结尾好像没有给这个问题一个确切的答案,只是结局非常讽刺,Puff只是在公众面前装模作样说着要回归自然、厌恶人类社会的欺诈,后又与另一个女人奔赴新世界。
这诠释了一点:兽性到人性是不可逆的。
结尾的黑色幽默使主题更加沉重了。
寻找温暖的住所和对性的需求,趋利弊害这只是动物性的体现,puff最后选择回归人类社会,这本身是无可厚非的;但当我们看见puff在法庭上为了逃避惩罚毫不犹豫的指认Lila是凶手,当我们看到puff在亲生母亲面前侃侃而谈:“我是个猿人,猿人是不会写信的”,我们才明白过来,原来欺骗和伪善这才是真正的人性啊。
闲来无聊看的一部电影,没想到触动到我没舍得快进,剧情的开头有点乱,后来围绕三个主人公在法官警察面前的谈话,倒叙的形式展开的影片,电影名为人性,电影的最后一刻点题,360度大转折。
结合剧情当中猜测男主是什么时候改变的想法,开始考验了他的人性,从登上舞台和女二的舞蹈开始有了情愫,不不,应该是从女二给他唱摇篮曲时爱上了女二。
从他进化到人类文明时开始,又到骗女一去抢走他到森林,最后到骗女一为他开了枪打死了男二情敌。
为了得到女二不顾别人对他的真诚,违背了自己的忠诚,都是男一设下的圈套。
而女二为了和男二关系破裂,再引出男二对女一的情感,不惜在家人聚会上公然讨论他们的感情。
激怒男二去森林里报仇自投罗网,利用女一的情感和男二的冲动一举两得。
电影也在强调文明社会有多么丑陋,贪婪,人类的私欲,性欲都是在破坏人类的文明,不如回归大自然的纯真与自由。
也真因为这些丑陋的欲望,才暴露人性的弱点。
多么的不堪一击,多么的可怕。
不知道为什么,每一次看法国电影,总是让人心情压抑,说不清楚是因为法国电影,常常毫不留情面的揭开人类心灵深处的本质,还是因为他们对现实描写的悲观与无奈,无处不流淌着现实的残忍。
每次看到一半,心灵深处似乎要触摸到自己的灵魂,却又被沉重紧紧拽着,喘不过气,却拼命想睁眼。
记得看《HUMAN NATURE》的时候是在一节医学英语课上看的,一部轻喜剧过后,再看这样学淋淋人性的电影,可能是悟性太低,至今我都不明白,这部电影是叫我们要正视人性,悲观的活着,还是要叫我们纠正自己的劣性,不断的与人性的弱点作斗争。
无可非议的好片子,很能引发深思。
01年的《Human Nature》适合与《芭比》对照来看,两者剧作上都是要呈现一组针锋相对的观念,而查理·考夫曼能将抽象的观念有机地编织进故事,观念不是静态的,人物要去实践他所持有的观念,各异的几种观念之间也没有优劣之分,反而都能透露出一种观念本身所特有的呆气。
查理·考夫曼剧作特有的气息扑面而来。
原本以为真实的世界的背景一片片掉落下来,背景后面露出舞台外空洞的黑色,瓦解的瞬间的那种眩晕感是切切实实的。
这部片最了不起的点在于,创造性的发现了一组完全对立的观点当中,往往有极其相似的点(比如,前提相似或者思维结构类似),这个的相交点具象呈现出来之后,荒诞就油然而生了。
就好比西班牙内战当中的共产主义者和纳粹,一同来感叹现代性对人的打击一样,尽管前者主张奔向未来,而后者倾向于恢复往日的荣光,但他们都由衷相信,当今的世界是塞满垃圾的地狱,理应被重铸。
观众的视点无论任何时候都不会被任何一种观点说服,编剧根本不提供这种可能性,拒绝廉价的同情,拒绝和解(因为彻底的理性审视下,电影中一切和解其实都是搅屎棍或者过家家),观众既不会觉得离开人类社会去山林间做裸体野人是个好选择,更不会觉得人类社会对人的规训是有合理的有价值的,编剧把全体观众拉高了一个层次,俯视两种观念持有者的各自的可怜可爱与荒诞男教授/男野人/女毛人/女助手 四个角色被特别精巧又精简地搭在一起,简单的到了美的程度 简单到 强行巧合的痕迹也没有 铺陈的手法相当精妙 从审判起 到审判终结 高效又有血有肉地讲三人的前史讲了角色的简 有舞台剧的味道
看完这部电影我彻底折服。
框架,叙述节奏,细节,结尾,完完整整的一个故事。
到底是谁迷失了自己?
在群体里生活的人不会突然就想到哲学的问题。
不知道勾心斗角是什么,更不知道什么是虚伪,谎言,一本正经演讲是训练出来的,帕夫的认知远远不足以在社会中单打独斗。
帕夫不过是童年的男主,他从未真正接触过”大人的世界”就要披上大人的皮囊,看似乖巧但毫无灵魂。
爱不一定是人天性里就会,但性冲动一定是成年哺乳动物天生拥有的。
复杂不是人本身,是社会,是工作,是大氛围给予的。
谈不上是被改变,人只是顺应了环境。
无法解放天性的我们,活着也不至于像动物园里被观赏的动物那般可怜不是么,这里也并没有幸灾乐祸的意思,只是希望自己不要过于悲天悯人。
帕夫需要的是母爱(所有男人都有丢丢恋母情结)在这里只是夸张了的说,当一个男人他没有事业,没有思想,没有野心,他只想有个乳房,可以让他安心做个宝宝。
满口甜言蜜语娇柔做作的法国女人刚好可以充当这个角色,不知道她可以伪装多久,起码当下她把帕夫骗到手,帕夫跟男主都是这么陷进去。
结尾看似是拆穿帕夫撒了一个感人肺腑逻辑几近完美的谎言,只有帕夫坐上车那刻的表情才是真正的答案。
他看着车窗外片森林,跟开着车的法国情人,他知道什么是他想要的吗?
答案是:并不知道。
整个电影对话,情节都挺诙谐幽默的。
突然想到某个人说的一句话:当我们看着动物园得猩猩时,猩猩或许还会想:都是差不多的品种有啥好看呢?
一些碎片思考。
1当森林男孩看着女助手与博士在实验室激情一刻时,意识到:“为了得到一些什么,我不得不遵从他们的游戏规则。
” 结局的“背叛”,不也正是他的初心么?
他遵从了自己的兽性,为了那一刻的兽性,最终的最终,他出卖了所有人。
责任?
担当?
伦理?
欲望胜过了一切。
男人以爱之名保全自己,女人因爱牺牲感动自己。
2女作家为了这份爱情,“失去了灵魂,失去了自己,失去了浑身毛发”。
当女人为了取悦男人失去自我,成为猜测中他会喜欢的样子时,男人或许已经移情别恋。
当女人为了留住男人面目全非出卖灵魂,男人心知肚明,却任由一切发生。
心有他属却优柔寡断的博士男怠于选择,后来者的愤然离席却让原本在握的不香了。
而当他终于下定决心选了后来者,却又怀念起彻底放弃了他的前任。
表面和美的背后,所有人都在压抑着自性。
隐藏自性得到的,真的是自己想要的吗?
男人?
人?
永远都惦记着没得到的和已失去的?
没有人在意你为了得到他做了什么,他们在意的,只是自己对你的欲望与不甘。
3被规训的森林男孩看到被奖励的那间卧室时流露出的满足感。
伤害他、压抑他、夺走他本拥有的一切、驯化他、奖励他,他将困在舒适牢笼中。
只是,当你想控制、利用、驯化他人时,焉知自己不是他人盘中餐?
结局当车窗掠过森林,佳人在畔的森林男孩却流露出一丝复杂的表情……对森林的不舍?
对自我的鄙视?
对所背叛之人的内疚?
当博士男在两个女人间周旋却时时困惑于似乎哪里都不对了……人类,或许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只有女助手是不困惑的,她没有别的追求,只是掠夺,只是兽欲。
她倒是最简单的。
查理考夫曼编剧之作,依然是脑洞大开,人性与原始欲望的碰撞,结尾很不错,讽刺拉满,叙事也是多角度切入,蛮有趣
有点儿太刻意了,确实不怎么喜欢
Charlie Kaufman一贯牛逼。不过没中文字幕……那英文字幕还是不知道什么语机器翻过来的……
人性就是反复无常,难以捉摸。想法还是可以的,故事没把创意施展开。
Once civilized, fake forever. Fuck humanity. Freedom's just another word for nothing left to lose. 主要是之前先看了Malkovich,对这部考夫曼预期有点高。
评分这么高?其实是一部装逼电影,但逼格还算不上很高。讲回归自然么?女主天生一身毛是因为她是非人类么?画面也一般般哈。剧情?一般般哈。
额滴娘!!!全都好会演啊!!!为什么timrobbins演劈腿男还这么帅啊这么斯文啊!!!!!!结尾的小白鼠举着纽约的牌子是不是吓死人啊!!!!puff回归自然时把衣服小心翼翼挂在树枝上是不是太细节了啊!!!!!!为什么任何事混入性欲和人性就会变复杂啊!!!!!!当untamed变成tamed,只会变成hubris啊有木有(the nature of humanity)!!!!!!台词句句暗藏玄机啊有木有!!!法国美女被黑的最惨的一次啊有木有!!!原来不管灵魂和行为都能被驯服同化啊!!!太讽刺了吧!!!!反思人存在社会里真的有自由么???freedom is for nothing left to lose???????!!!!!!!!!咱就是说寻求一个自然与文明的平衡啊有木有!!!!!
21/1/30:考夫曼的剧本的处女作发挥还算可以了。
如果野孩子都觉得是两星,这片也就只能两星了。反而导演的手法弥补了剧作上的不足(所以可能之后合作了暖暖内含光)。野孩子的导向是即使我尝试了人性善我也要追求自由,而这部就变成虽然人性恶但还是选择人性,内里是不是有部分仍然包含着对文明舒适的追求?反而是对野生环境的背叛,与主题相悖了。此外全篇以性来说事,所有人物几乎都饱受性压抑之苦,有点狭隘了,这片甚至可以归到LGBT里去,但是要批判所谓人性,还是狭隘了。
看看手表说,I have to go back into the woods now, forever.great screenplay and very well put
好大胆。penny的ape girl 角色是不是受这个启发呀😅🤷♀️
6星,michel gondry你是天才!
gabrielle 也是虚伪的。只是会半吊子法语。小恶魔说 votre temps est tronqué avec plaisir. si tu vient quelle nature... 结果回了个 oui?
civilization is drug addiction
法语腔的女配最出彩,结局的转折调皮。
神一般的电影!
纯粹用故事讲人性的电影。丑恶的黏液,可一旦沾染却又无法割舍。虚伪、谎言、贪婪、自私、诡计…居然是《暖暖内含光》导演的前作,这关注点转换好大
从展示人性的角度,这部片子确实很不错,男主前后对比,女主前后对比,助手的欲望,还有男二由自然到城市、再从城市到自然,然后反转,从四个人身上,真实看到了人性的黑暗面。不过不坚持看完,好像看到前面比较容易放弃。
人类文明的出现也是地球慢性毁灭的开始。
N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