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一定不要错过

您一定不要错过,内蒙古民族电影70年,Do Not Miss It

主演:崔永元,王心刚,王晓棠,恩和森,斯琴高娃,腾格尔,艾丽娅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蒙语,日语,俄语年份:2018

 剧照

您一定不要错过 剧照 NO.1您一定不要错过 剧照 NO.2您一定不要错过 剧照 NO.3您一定不要错过 剧照 NO.4您一定不要错过 剧照 NO.5您一定不要错过 剧照 NO.6您一定不要错过 剧照 NO.13您一定不要错过 剧照 NO.14您一定不要错过 剧照 NO.15您一定不要错过 剧照 NO.16您一定不要错过 剧照 NO.17您一定不要错过 剧照 NO.18您一定不要错过 剧照 NO.19您一定不要错过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您一定不要错过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大型文献纪录片《您一定不要错过》跟随真诚实在的崔永元领略黑白电影老胶片,看于洋、王晓棠、王心刚、恩和森、朱兰琪琪柯、葛根塔娜、刘世龙、谢飞导演的青春年华,穿越70年找回爷爷奶奶们被遗忘了的岁月。听经典好歌“敖包相会”“蒙古人”“嘎达梅林”“草原晨曲”看天上草原、万马奔腾、醉马豪情,断桥落马,我的黑骏马。解析成吉思汗成长,东归英雄长眠,嘎达梅林永生,额吉的3000孤儿,骆驼祥子和虎妞的爱情。看斯琴高娃、三宝、腾格尔、娜仁花、艾丽娅、涂们、宁才、巴音、巴德玛成为影帝影后,荣获集体演员“金鸡奖”的电影人生。一起告别难忘的八月,到成吉思汗水站饮一口清泉,上天边的老哨卡聆听古老的牧歌⋯⋯这么好的故事、这么好的音乐、这么好的电影,您一定不要错过!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如意芳霏灵媒缉凶第五季奋力一搏2:你能行!狎鸥亭白夜派对十七岁怒江魂霍元甲治疗命运之矛开挖掘机怎么啦我是你爸爸离婚律师怪诞小镇第二季G20峰会因子8号谢利自杀四人组父亲的身份风月道人斗魔女秘谍夫妻欢乐野营两家人初来乍到第二季高校之神马洛里之塔第一季后海不是海如果我失踪了付出与收获奥兹国的桃乐西解放:第二部四个女仔三个Bar

 长篇影评

 1 ) 情怀不是遮羞布

可能是近几个月来人们的目光都聚焦在了崔永元和“华谊系”众人旷日持久的纠纷,想着他会怎样手撕冯小刚、范冰冰等圈内大咖,却忽略了一部由他本人参与主创的纪录片《您一定不要错过》已经在近期悄然登录国内院线。

也许是那边的口水仗打得实在太过激烈,分身乏术的崔永元并没有为这部作品过多站台吆喝,而这部电影也并未借着崔永元本人近期极具提升的影响力冲出《我不是药神》、《邪不压正》等片的合围,近乎可以忽略不计的排片与票房让它像一颗在子夜时分掷入大海的砂砾,掀起的波澜几近于无。

这部在命名上可谓简单粗暴至极的纪录片事实上讲述的是内蒙古民族电影从1947年至今的七十年历史,一个看似小众但实际上相当具有挖掘价值的选题。

但凡对华语电影有所了解的人都会很清楚,内蒙电影在中国电影版图上的重要地位不光是体现在担当拍摄少数民族题材作品的先驱者,也不仅仅是因为其贡献了塞夫、麦丽丝、斯琴高娃、三宝这些编、导、演、乐方面的杰出人才,更重要的是通过《黑骏马》、《天上草原》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具有鲜明少数民族精神和特质的作品为整个华语电影拓宽了一种表达上的可能,而近年来张大磊、德格娜、周子阳等新一批青年内蒙导演在各大影展上的强势表现让人们开始注意到他们一直在关注和书写的内蒙其实在电影上曾拥有过一段光荣但却罕为人知的历史。

电影的基本创作意图是以时间为主轴,然后通过对各个时间段中参与相关代表作拍摄制作相关人员的访谈来还原内蒙民族电影的光荣历史,用这种类似写电影史的思路来编排纪录片没有太大问题,而且尽管没有明确的标注,用心的观众还是可以很清楚的通过这部片子划分出内蒙电影的成长踪迹:四五十年代在共产党和新政权的帮扶下从无到有,实现了少数民族题材拍摄的重大突破;文革后延循八九十年代当代文学中的“寻根”浪潮,开始对本民族的历史传统和精神内核进行深入挖掘;新世纪后少数民族题材的转向以及青年导演一代的崛起。

不过,以上对内蒙电影历史的描述更多时候出自于影迷基于自身电影史知识的脑补。

倘若是一个对内蒙电影不甚了解的普通观众,恐怕在电影开场不久后便会感到极度的烦躁和疲倦。

原因在于影片的编导在抛出内蒙电影七十年历史这条主线后便弃之不顾,取而代之的是把大量的影片剪辑和人物采访堆砌在正片当中。

扮演着讲述者这一角色的崔永元本来应该通过串场独白与画外音实现章节间的平稳过渡,同时为观众做出必要的说明解释,但仅仅登场一两次之后,小崔就化身成了摇着放映机的放映员,甚至在影片的后半段彻底人间蒸发,让整部电影沦为了沉闷呆板的老胶片剪辑。

客观来说,影片在史料搜集和当事人的采访还原上做得都还算用心,而且凭借着崔永元本人在口述史和老电影方面的建树,以及导演麦丽丝对内蒙电影的了解程度,理应值得人们对其抱以更高的期待。

但漫不经心的制作最终还是把一个精品题材糟蹋成了亮点寥寥的平庸之作。

但究其本源,国产电影制作的浮躁心态难辞其咎。

这几年来,我们在影院里看到了太多打着大电影名义的电视综艺节目剪辑、电视纪录片剪辑,借着品牌尚未降温,赚一波快钱已成为相当多业内人士的共识。

从这点来说,《您一定不要错过》亦是这种IP电影的代表。

如果我们注意看正片,就会发现这部电影更像是脱胎于一期由刚出校园的实习编导完成的期末作业:作为纪录片,几乎没有任何外景的拍摄,只有内景里的讲述和放映;松散随意的内容编排;嘉宾夸张煽情的讲述;各种技术层面上极其明显的纰漏(用滚动字幕条罗列每部影片的奖项、演员字幕注释的延时与错位);甚至是解说词中极其明显的历史错误(崔永元在影片开场将诺门罕战役的发生时间说成是1945年)。

考虑到这部电影的出品方背景(内蒙古电影制片厂、呼和浩特市政府、中国传媒大学),我们可以说,这部电影更像是在完成了它最初赋予的政治任务后,为了实现经济上的收益而做了一番二次包装后的产物,而且这包装还是仓促而粗糙的,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何影片上映时的物料海报做得如此廉价业余,为何在命名上要如此简单粗暴,为何梁植在片中的几次登场显得如此突兀尴尬,因为,这原本就不该是一部拿来放在院线上映的纪录片,而应该是一期叫做《内蒙古民族电影七十年》的电影频道特别节目。

在当下对国产电影的评价当中,尤其是对纪录片这一小众题材的评价中,题材本身的稀缺性与话题性仍是居于首位的权重指标,似乎占据了题材的制高点,就可以享有免于批评的至高权利,影片的艺术性,素材收集拍摄的用心程度,后期制作剪辑的细致程度,反倒都可以成为可有可无的部分。

总的来说,《您一定不要错过》的最大意义主要还是在于提供了一份内蒙电影的导览清单,倘若真的能够把片中提到的作品通看一遍,对内蒙电影七十年来的沿革自然也就有了大概的了解,但若是仅靠着电影的九十分钟,恐怕也仅仅能起到管中窥豹的作用。

因此来说,这部电影的受众群体还是相当有限的,如果不是对中国电影史,特别是地域电影史感冒的研究者或影迷,恐怕都很难对这部电影提起太大的兴趣。

类似这样的一部电影,哪怕错过,也并非什么值得懊悔万分的憾事。



 2 ) 纪录片里面介绍的电影,步步经典。看过之后,才相信老一辈电影人真的是用生命来创造艺术,用生命来做电影。没有任何现代科技的介入下,拍出好莱坞电影特级还好的效果,因为那些老电影人真的用心去演绎。因为这个纪录片,开始去搜索里面提到的各个电影,准备一部一部看。刚刚看完 嘎达梅林。虽然是手机屏幕,依然无比震撼。感谢崔老师的 您一定不要错过。致敬真正的中国好电影!

纪录片里面介绍的电影,步步经典。

看过之后,才相信老一辈电影人真的是用生命来创造艺术,用生命来做电影。

没有任何现代科技的介入下,拍出好莱坞电影特级还好的效果,因为那些老电影人真的用心去演绎。

因为这个纪录片,开始去搜索里面提到的各个电影,准备一部一部看。

刚刚看完 嘎达梅林。

虽然是手机屏幕,依然无比震撼。

感谢崔老师的 您一定不要错过。

致敬真正的中国好电影!

 3 ) 情怀不是优秀的资本 没逻辑和制作低劣也没有什么好骄傲的!!

原标题:陪我妈去看这样的电影 我是有多孝顺…嗯,我刚刚也去问了一下我妈,我妈也觉得片子拍的粗糙不走心,跟电视似的。

也觉得我答应陪她去看这种片子是真爱了。

说我不孝顺的人可以闭嘴了。

陪着去看而被孝心绑架说此片好看的确实是孝顺,愚孝。

作为一个伪电影人号称是纪录片民族电影爱好者的我,陪着崔永元的脑残粉我妈去电影院看的。

舞美镜头什么的太可怕了,剪辑的更是超级没逻辑,看的过程我不停的提醒自己要有包容的胸怀...看完还不能骂出声...尴尬至极(︶︿︶)那些说什么崔永元一股清流的人请问那股清流是脑子里进的水流出来的吗!???

能不能不要把没头脑当作情怀去鼓吹呢?

请大家明确一点 对这部片子的欣赏到底是对老电影人的欣赏还是对本片制作方的欣赏呢?

纪录片制作者是不是只要拿到好的资源好的素材随便拍拍都能拿大奖呢??

纪录片,拍电影崔老爷子您还是歇着吧...如果这也能算口述史 我也就呵呵了 拍成这样实在是对不起老一代电影人 浪费了珍贵的老电影资料 狂一点说 如果电影史资料给我剪都不会那么差 要说什么有情怀 也不能光有情怀没有脑子没有专业精神啊!

我小时候还挺喜欢看崔老爷子拍的电影人生的,这电影有监制吗请问,真的不如电视节目电影人生啊!!

ps:在一个国营的电影院看的片子(全市仅有的排片)散场时发现进了中老年人专场,我大概是全场最年轻的观众吧。。

我怀疑很多老年人是退休职工单位赠的票呵呵呵pps:居然有人来私信我找我撕逼,我郑重申明,如果从你的豆瓣主页上看到你这辈子只看过崔先生这一部片子的话,我拒绝和你交流。

本片打5分4分的人,不说全部,大部分都是这样的人(围笑)动辄说这个电影有良心“这辈子只看过这一部片子的情怀∪・ω・∪”你们的良心不会痛吗???

觉得这部片子增长了你们的见识,让你们看到了不一样的内蒙古的电影的人: 你们想增长这方面的见识是好事,但没见过世面孤陋寡闻的情况确实有点严重了。

几部内蒙老电影拍的好,和这部纪录片也没有什么关系。

你们可以多看CCTV6,这种老电影的展播不是很多吗。

新大头儿子》和 你一定不要》错过的排片居然那么多我也是服了┗┃・ ■ ・┃┛

可怕的特效 你们感受一下

抓个说我是水军的人出来示众 这辈子只看过这一部电影 连个头像都没有 还好意思说我是水军?

 4 ) 马背上的民族啊,勇往直前

从包钢建立到自治区成立从十七年电影到新青年电影当嘎达梅林倒在了夕阳下的血泊中马背上传酒的蒙古汉子依然血性不减这片土地是我们骑马踏来的土地上的人比起其他民族更加勇敢坚忍当这些有血有肉的人定格在镜头前本身就形成了艺术真实,不得不为之动容赫尔措格把船拉上了山草原上的巴音纵马跳崖我看到了他们之间的同质性——那种用生命做电影的义无反顾没有特效,不用替身这不是好莱坞英雄梦工厂这是真实生活着的电影英雄这部纪录片更像是一幅内蒙古的时空画卷从来处,到去处,马背上的民族清晰地知道自己的方向扬起马鞭,尘土飞扬,呼麦阵阵,饮酒茹荤...也许您对拍摄效果各执一词但珍贵的影像资料“您一定不要错过”。

片子的撰稿人是我大学的授业恩师李树榕荣幸的是,同时也是我的毕业论文导师记得当时我写论文时间比较紧,内心焦灼老师跟我聊治学的态度,一下子打通了我今天看了这部影片,百感交集。

 5 ) 【您一定不要错过 观影札记】

从纪录片的角度其实只能给三分。

后期剪辑实在是太硬了,材料也没有用好,前后畸轻畸重。

麦丽丝讲巴音马戏那段非常感人,但一直在跳切崔永元摆弄设备。

专业影评人方面找的也有问题,没说出更为丰富的内容。

但素材确实相当好。

虽然讲出来的话语是空洞的。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是五七十年代的重要遗产,而从主流制片厂生产的大众文化(拿金鸡奖)到小众艺术电影(那国际电影协会奖项)的变化,正是这份遗产亟待继承和反思的重要时刻。

 6 ) 你一定不要错过

我去看这部电影前,也看了各种评价,总体就是不太好,但我还是怀着对崔永元老师的尊重,去看了这部电影。

才进去的时候,我也确实很失望。

整个影院,只有五个人,所以我做的是最好的最舒适的位置。

开始几分钟,我被这个乱七八糟的剪辑气哭了,当时有一种想要离开的冲动了。

但是,好歹是我带朋友来看的,怎么也不能离开是吧,于是我就认认真真的看。

我发现这是一部,用现代电影的剪辑手法来评价,就是烂片!!!

因为他的剪辑太差劲了,很多地方,正到了关键之处,他偏偏切换了,得把你气死!!!!!!

然后用电影叙述手法来评价,更烂了!!!

在他想要放给我们看的电影之间关联不够强,导致整个电影看完了以后,根本没有办法记住所有的东西,记不住就算了,还超级凌乱。。

我的感受就是,让我来叙述,估计都不会烂成这样。

用我们学校经常损人的说法就是——你的答辩ppt是不是只做了半小时???!!!

好了,我觉得吐槽得差不多了。

从内容上来说,我认为,认认真真的看,还是有很多感动。

毕竟那些看电影,我真的觉得超级好看。

那些叙述的故事,也超级感人

这是电影里烂漫唯美的一幕。

我看过很多电影特效,看过很多唯美的照片,但当我看到这一幕的时候,心还是动了。

草原上的爱情,是宏大的,广阔的,因为在这一幕天地下,男子,在马上,牵着女子爱情的红丝绸。

我特别感动这部电影的演员,真的从70米的悬崖,踏马而下。

‘‘究竟是电影重要还是人重要?

’’这是这部电影给人的第一个思考。

在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希望你先不要吐槽。

这是个,在现代娱乐圈很需要吐槽的问题。

一个演员受一点伤,继续工作,就不断的上头条,不断的被夸。

这难道不是他自己的工作吗?

难道你自己上班工作,受一点小伤就不用工作就可以养活家人,养活自己了吗?

在这部电影里,我看见演员和任何一种职业一样,需要付出鲜血,需要付出思想。

更需要去验证,一个人对一种职业的最高的敬意。

现代人不断的换工作换工作,可能很难体会到,自我对一种职业的尊敬。

警察,对自己的职业,有着崇高的敬意,也会去思考,是人命重要还是职业重要。

这看起来有些可笑,但我觉得,他很重要。

这就是那个70米悬崖

电影里有一段马上戏特别的爽,看了你会想要去内蒙古策马扬鞭。

他们在马上英姿飒爽,传酒互殇,嬉戏打闹,好不欢畅!!

这是4000多匹马的场景图,原谅一下我的渣拍照技术,当时被这么多马狂奔的场景震撼了,野性,在那一刻得到呼唤,我想去草原!!!!

留一个画面自己想象。

希望有人去看,这个电影值得思考的内容吧。

很多人看我不是药神哭了(其实我也哭了。

)然后很多人去写我不是药神的各个主题,或者分析该买保险了,该注意医疗体制了。

确实,那部电影展现了一个几乎所有人都必须担心的问题——医疗,健康。

这部电影只展现了——历史,文化,草原。

他更像书,需要有人去读。

当你沉浸于他的内容,你会忘记他的形式与技巧。

最后吐槽一句,这上面所有电影都获得了很多外国大奖,倒是没获得什么中国奖。。。。

 7 ) 为了国,为了家,为了美

音乐荡气回肠。

音乐是一部电影画龙点睛的部分。

内蒙电影中的音乐,让人过耳不忘。

内蒙是个擅长音乐、理解音乐、热爱音乐的民族。

这位女演员说:“人只有情绪饱满到一定程度,才能演出来。

”(大意)在拍完一段发怒戏后,她嘴唇发紫,昏了过去。

王晓棠、斯琴高娃老师,一颦一笑多么美丽!

脸是真的,表情是真的,心情和人物都是真的,真即是美。

《悲情布鲁克》中,几条蒙古汉子在马背上抛着酒壶喝酒的镜头,多么快意,多么潇洒。

一个热爱马,马背上的民族,是拍不出马震这样的电影的。

悬崖坠马的拍摄,是可能以生命为代价的。

看镜头里木讷的男主角,就是那位沉默的他体内蕴藏着巨大的勇敢。

成吉思汗的后代。

纪伯伦说,“人活着是为了发现美,其他一切都是等待的种种形式。

”看内蒙电影,会发现明里的炒作,暗里的刷票房、评分多么可笑。

希望有更多电影的初衷,是为了国,为了家,为了美。

 8 ) 一群认真的艺术家

看完这部电影,最大的感触就是导演和演员都可以成为艺术家,甚至是最伟大的艺术家。

他们能用最生动和最直接的方式把个人,社会,民族的文化生命中最深处的东西展现给你,让观众也能一路体会和了解,最后被深深感染。

这其实就是真正的艺术的魅力所在。

也是我们所说的民族精神的来源。

一个忘记了过往,历史,天地,家国,自然的人,社会,民族是没有信仰和精神的。

没有一以贯之和需要传承的东西。

那他,他们的生命之火只能渐趋萎靡。

崔永元和麦丽斯用这部电影,虽然是在讲述蒙古电影的辉煌和持守。

但却传递出一种人类文化中最核心的精神。

这种精神说大了是一种美学精神。

说具体了就是知道你这个人,你这个族群,这个民族从哪里来?

天命何在?

往哪里去?

然后每个个体在这种自知中尽人力,听天命。

这才是对生命最深的热爱和敬畏。

工业社会也好,现代文明也罢,都不过是宇宙苍穹中的一瞬。

再强大的文明,只要将自己设定为顶点和中心,迷茫和灾难就会接踵而至。

小到个人,大到民族都是如此。

艺术家是对生命有特殊经验或者拥有特殊视角的人。

他们的职责,就是要用艺术的方式告诉人们,那些隐而不显却真实成就我们,我们民族生命力量的东西。

当然这是说真正的艺术家。

现在大多数的导演和演员担当不起这个职责。

因为可能连他她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些东西。

在他她们眼里,艺术只是玩转金钱交易的途径之一。

这是这个时代缺乏信仰和精神的必然恶果。

就像电影中最后的那句台词,70年之后还有电影吗?

到时候人们是少了一条述说的途径还是少了一门欺名盜世的营生?

 9 ) 还行吧,错过了也就错过了

内蒙人的电影故事.其实,这不是一本书的读后感,而是一部电影的观后感。

只是,我觉得它的信息量不亚于一本书,所以有必要特别隆重地、郑重其事地记录下学到的点点滴滴。

电影的名字叫《您一定不要错过》,是崔永元的作品,讲述的是内蒙古的电影发展历程。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内蒙人,很多事情居然今天才知道,惭愧惭愧。

比如说老家有个标志性的广场叫五一广场,估计这个地名在内蒙古就相当于其他城市的中山公园,到处都是。

一直以来,都 以为我们内幕人民热爱劳动,公园名字由此而来。

直到刚刚才得到这个知识点,1947年5月1日,内蒙古召开五一大会,宣布独立,比新中国还早两年。

这才是五一广场的真正由来。

最牛比的电影,国家元首命名。

它就是内蒙古电影的开山之作,《内蒙人民的胜利》,原名叫内蒙春光。

开拍的时候,中国还在解放战争时期呢,到了放映的时候,新中国已经成立了。

相比于其他少数民族兄弟,内蒙古人们还是有足够资本自豪的,西藏、新疆这个时候还没解放,而我们内蒙自己拍摄的主旋律电影都上映了。

不过,实话实说,内蒙春光更像是一部电影的名字。

但是在领导者眼中,它不单单是一部电影,更是借机推动全国统战工作的一部绝佳宣传片。

因此,它叫内蒙人民的胜利,呼唤着西藏人民、新疆人民乃至台湾人民的胜利。

内蒙古电影最出名的应该是电影配乐、电影主题曲,如《敖包相会》《草原晨曲》等等。

今天,草原歌曲风靡南北,得益于早在六七十年前,内蒙古电影的底子打的好,打的结实。

之后看完,发现,知道也只有这些了!

 10 ) 我以为在看《岁月流金》

片名很像公众号那些文章“千万不要错过”、“你一定会喜欢”、“打开后根本停不下来”之类题目。

我承认老崔是吸引我看这个片子的原因之一。

不想说老崔(我们那些年爱笑谑“假话假话永远吹”),只想说说这部关于内蒙古电影70周年纪录片看完后的几点小感受。

里面提到多处“汉人”,暗暗在指汉 人来了,草原的文化、发展、地位等都受到了冲击。

提到了运动对文艺界的冲击。

有吹捧斯琴高娃的嫌疑,虽然她是个很优秀的演员,也没必要这样过多“表达”。

过于强调民族主义,特别突出能够重提“成吉思汗的后代”的兴奋。

演员大多穿着民族服饰是不是太刻意了?

难道汉人也非得穿着汉服来证明身份?

并且反思、抗拒"汉 人"视角,内心渴望自己人看自己人,可是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还是希望能自由表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其实当下的语境,“汉人”的表达越来越地狭窄,到处都是雷区,反而别的民族更加能自由表达了。

个人以为这种表达是不平等的,为什么不能一视同仁?

为什么要割裂分化?

说到底,有人在阉割我们的思想,而有人却利用空隙在做一些别有用心的事情。

就电影或者更广义的文艺来说,自由表达才是创作者们最希望拥有的。

 短评

客气点打个3星。 纪录片本身制作得实在不咋地,但片中介绍的内蒙古老电影都很不错,有些片断真的能看到热泪盈眶。印象深刻的、最喜欢的是《悲情布鲁克》,四个草原好汉在夕阳下边骑马边饮酒,策马奔腾,豪情万丈!那一幕实在太有感染力了!有机会会去找来看看!

2分钟前
  • Q
  • 还行

致敬老艺术家!!!

4分钟前
  • 力荐

没有精良的制作但也不影响去推荐看,这个世界上可能真的没有人比崔永元更热爱更想去保护中国的老电影了。看了之前的那些实拍,眼泪控制不住,那个年代的艺术家真是伟大,反观现在除了为了票房其他都是狗屎。

8分钟前
  • 皮皮鲁
  • 推荐

有几部真的儿时看过,有印象。

13分钟前
  • 深蓝
  • 还行

能算电影么。。。还是继续好好卖中央首长们才能食用的鸡和米吧

17分钟前
  • ?Esther✨
  • 很差

我来验证下打五星是否可以,一个不是每项事都能做好,马都有失蹄,更不用说非专业的人,烂,还不

22分钟前
  • 似我何方
  • 力荐

看了看那些四星五星的评论,无一例外都并不是因为电影本身,甚至究竟有没有看过电影都存疑,这就很可笑了……关于电影,只能说作为部“资料片”尚可,但实在是不适合进电影院

26分钟前
  • lmmlxl
  • 较差

很好的一步纪录片,有煽情有回顾,光影不变

31分钟前
  • 寂寞之声
  • 力荐

中国电影也有她的历史,内蒙古民族电影作为一个分支值得获得肯定。 从未这么系统性的了解过内蒙古电影的前世今生。 很惭愧,里面提到的电影一部都没有完整的看过。 但是,并不妨碍我作为内蒙人、满族人看完后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 力荐

32分钟前
  • 我的天🤦‍♂️
  • 力荐

这个剪辑师以后还有人会用吗?主持人也够呛。

33分钟前
  • 张博
  • 较差

唉,小崔变老崔,年龄变了心也变了,从前天真的以为真的有人会“为天下人谋福祉”而去抨击转基因这个大议题,但现在看来,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37分钟前
  • 怪异收集者
  • 还行

制作和剪辑都比较粗糙,但对电影史感兴趣的,值得一看,信息量很大,印象最深的是《黑骏马》中的腾格尔以及那部《悲情布鲁克》中的“马戏”。

40分钟前
  • 丽江是个好小区
  • 推荐

不怎么样,失望

41分钟前
  • 吃瓜吗
  • 还行

回顾了内蒙古电影70周年,感受深刻。但题材准备略为粗糙,形式也表达不够好。如果是用互动问答形式来做主题,可能会更好。我关心的《草原英雄小姐妹》怎么漏了呢?

44分钟前
  • gzrunman
  • 推荐

认识了很多内蒙古好电影以及老一辈人的电影精神;蒙族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奇观,曾经的欧亚之王在建国后迅速被同化;影响最深镜头:飞驰的骏马变成了脱衣舞台上的一个情趣玩物。看似夸张做作,但内蒙古现状却是如此,那些留在草原上的人也多半是好吃懒做,趁着旅游收入苟且。还有那一批在内蒙的上海孤儿,想拍。

48分钟前
  • zyf622
  • 还行

会不会又不给显示?不喜欢他了

49分钟前
  • 六毛七分八
  • 还行

介绍了蒙古电影历史和一些优秀的蒙古电影

52分钟前
  • 俗雅2018
  • 还行

作为一个伪电影人纪录片民族电影爱好者的我,陪着崔永元的脑残粉我妈去电影院看的。舞美镜头什么的太可怕了,剪辑的超级没逻辑,看的过程我不停的提醒自己要有包容的胸怀...纪录片,拍电影崔老爷子您还是歇着吧...如果这也能算口述史 并能在国内大行其道的话 那我还是专心做个科学家吧...

53分钟前
  • 段荆棘同学
  • 较差

在电影院看的睡着了的片子

54分钟前
  • VampireLake
  • 很差

这就是明明白白的纪录片嘛,何以称为电影,如果非得说是部电影,那真是一部无聊的电影!汗颜!

56分钟前
  • 菲儿 001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