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十四的死亡纪事
La mort de Louis XIV,路易十四的最后时刻(港),The Death of Louis XIV,Last Days of Louis XIV
导演:阿尔伯特·塞拉
主演:让-皮埃尔·利奥德,帕特里克·德阿萨姆曹,维森·阿泰欧,菲利佩·杜阿尔特,何塞·瓦伦斯坦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西班牙,葡萄牙语言:法语,拉丁语年份:2016
简介:1715年,八月。一次外出散步后,路易十四感觉腿有些痛。接下来的几天里,国王依旧忙于处理国家政事,但却难以入眠、发起高烧。他几乎停止了进食,身体迅速虚弱下来。这就是路易十四——法国最伟大的国王所遭受的漫长痛苦的开端,而他的亲戚和医生们都难逃干系。详细 >
Albert Serra把赌注全压在人的脸和身体上…
路易十四看着摄影机,几分钟的长镜头,像从那个时空看着他的子民。最后一句很黑。
解剖戏那段真的是...继忽然响起的音乐,直接催醒观影者的部分
一幅由死神亲手作成的古典油画,将平面艺术塑造成立体化的影像文本。塞拉通过画面构造与影像手法所展现的角色弧光令人唏嘘,镜头中反复的固定面部特写,并沿着狭窄拥挤的空间缓慢推移,扑面而来的腐臭感令人窒息。不仅是孤独地等待死亡的到来,更是一群人在地狱的门口凝视着,观赏着,在加速死亡的过程,当肉体与灵魂都在随着时间慢慢僵硬,就像是在刻意给予观众具身化的煎熬,将不断克制的心理情绪进行持续性收拢-释放-最终打碎。
一头巨兽的腐烂。肠子出现前,是纯粹的视听情境,肠子出现后,是可读的历史,死亡摧毁了时间,生成了话语,塞拉最直白的考古学。
凡尔赛里路易十四和gay弟弟太俊了。serra用极美的方式拍出这场充满大特写的死亡纪事反而是暴力地让你去直视太阳王的行将就木。眼神,抽搐的面部神经,蜡烛,丝绒,杂发,喝完牛血干瘪的嘴就是一张泄了气的褶皱皮囊上任人割出了一条裂口。配乐缺席,配乐出场。最后一场死亡崇高起来又迅速消解
+。如果导演不是塞拉可能还会高一些,对他期望太高了。看的时候一直在想如果是奥利维拉来拍会怎么样呢?
时间,皱纹,面孔,死神隐匿于蜡烛的阴影之中
一个叫路易十四的男人决定去死——权势地位、青春倩影、虔诚信仰,都无法避免地让步于衰老死亡的阴影。最后的解剖恰似一次福柯式的解构:病痛与文明。
至此已变成塞拉死忠粉。
3倍速看完的,感觉节奏正好。道理我都懂,但还是看不到它长于30分钟的必要性
真的平
有好几次我都在想,走出这个房间,这群人,哪怕一秒也好。死亡的魔掌,寸步难行。
我可能真的不适合在电脑上看电影,太容易被闷到……
整个片都是缓慢死亡的气息。
每一道皱纹每一寸肌肤都散发着演技。从凡尔赛里年轻潇洒指点江山,到生命最后与时间和疾病做着必然会输的斗争。就连相见自己的爱犬,都只能在御医的准许下20天才能见一次。曾经引以为傲的功绩,却告诉自己的孙辈不要大兴土木穷兵黩武。而最后在医生的解剖下,仿佛只是与他人并无不同的又一个案例罢了。
《堂吉诃德》的精神延续,塞拉还是选择了传奇人物的侧面进行刻画,将太阳王路易十四的死亡拍出了异常的沉闷,很难将在位逾70年的一代专 制帝王和电影里卧在病榻上的老人联系起来。塞拉很注重人物经历的特殊节点,有一定历史知识的话可能会更有感触。全程室内戏,用烛光取代了处女作里粗糙的自然光,画面看起来更加柔和,与电影里几次对恶疾的展示,真是显病态的审美。
真.死亡纪事,全程死气程程的记录一位老者的死亡
一场缓慢而又煎熬的死亡过程,煎熬是指银幕内外。
不太有效的动力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