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壁杨哥知道我是文青之后,偶来走动。
硬盘里的各种存货都被翻出来,撸一遍之后,看到这一部。
杨哥一问剧情,表示:不烧钱、没场面不感兴趣。
我解释说,当年就是挑个剧情简单的看看摄影动静机位怎么摆放的。
自己也实在不明白:一个男文青旅行中盯着看各种女人,跟踪了一个,怎么就拍成一部电影?
开场艰难御宅秀实在令人难以忍受,我选择跳过。
但第一次看时整部电影是完完全全一秒不落的。
那时他在黑暗中冥想,我在屏幕前沉思,天花板上光线攸然,躲躲闪闪,巷子里的静动对比中流淌着时间。
正是那时间的光河和寂寞的洪荒,一样的情形,在辗转流动的生活中似曾相识。
忧伤多填埋在风情里,沉浸在乐声中。
像雨天的一首巴赫和内心的狂欢;前往徒步点途中,透过车窗初晨的曦光和蜿蜒的山道。。。
处理孤单的方式太多,以至于根本不理会寂寞,何况面前还有一部电影?
终于画面转到室外的巷子里,镜头长长的已经不止是截取时间,而是复刻痕迹。
就算是侯孝贤的“云片剪辑法“怕也不及。
耐心些,再耐心些。
终于他来到人群中,他试着搭话一个人老珠黄的姐姐,然而沉默到尴尬。
何不就此收言,反正有一技在手,于是画姑娘,镜头里都是姑娘,画纸也是。
观察和偷窥的一线之隔。
于是画画,于是跟踪,于是剧情的起承转合交给跟或者跟丢,于是我跟着陷入了一种窘境———似曾相似的屌丝属性在空气中蔓延。。。
终于在电车里相见,误会解释之后姑娘也会释然的笑,你却因为她不是西维尔怅然若失?
尴尬如顽疾。。。
何必跟剧情过不去,毕竟也没有场面,何必跟情节过不去,毕竟你只是屌丝?
非常非常喜欢这样安静的一部电影主人公,我更喜欢称他为自由的艺术家, 他安静且敏感,喜欢观察周围一切,并从中发现那些细节の美,曾几何时 我也喜欢那样的目光凝视(朋友会说你总是很呆),只有我知道我在想什么;或者是单独坐在角落看周遭的一切,表情、肢体、动物、人物……再或者是公交车上看前排女孩那松软的垂着的长头发……`看到这部片子 几乎找到了共鸣
在这个世界,不缺乏默契,但很难找到默契并在生活时间上完美重叠的两个人,就算一生只重叠百分之一的时间都不太可能。
每颗心都是小小的寂寞的城,这城堡难与另一座做到形状、时间与空间的重叠,等待的人尽是过客,难寻归人。
SO,完美并不存在。
然而,我们的渴望我们的追求是不会停歇的,即使,这种渴望与追求只存留在心里。
这种渴望与追求并不一定是为了拥有,只是因为,我们会寂寞。
《En la ciudad de Sylvia 》,台湾译成《寻找希尔维亚》,香港照旧很俗又扮作有文化地译为《寻她千百度》,还是大陆译的好:《在希尔维亚城中》,象《圣经》里那句,“大卫长眠在大卫城中”,美得简单而极致,余韵悠长,且不可避免地让人想到郑愁予的那首诗。
大概这两年流行拍简简单单的电影了,崇尚自然嘛,《练习曲》啊,《ONCE》啦,对比起来连《荒野生存》都显得有点复杂了。
希尔维亚是简单中的简单,整个电影,台词不到十分钟,男女主角都是极优雅美丽的那种演员,电影又是在一个漂亮的小城斯特拉斯堡拍的,几乎就象中国古代大家画的写意画,留白绝妙。
电影结构象乔伊斯的《死者》,前面大段大段的场景,你猜不到电影想说什么,80分钟的电影到了50分钟,几句对白出来,整个故事情节才能在你心中拼凑个大概,这时,男主人公的行为才解释得通,这电影并不是一部MTV。
说这电影简单,只是对话少情节缓慢所产生的错觉,其实任何真正好一些的电影都是复杂的,这部电影也如此。
导演基本上是想以镜头来说话的,设置了不少密码,每个场景都布置得到位,每个镜头都非常精致,并且都意有所指,引人遐思。
多人的咖啡馆有个镜头,开始三个人,然后移开一位,让人以为这两个是一对,过一会儿,镜头再告诉你,另外两个才是一对,这种眼睛的欺骗会令人会心;黄色墙壁上出现过几次的“Laure, Je t'aime”及字下站的老人,或许是在告诉我们爱就象墙上的涂雅,是即兴的,不擦掉就可以保持很久但实际象刻舟求剑;街心小公园里年轻人走后留下的两个老人,两次出现的黑人小贩和抱着玫瑰的跛足者,以及乞讨者坐在街角扔玻璃瓶的老妇,公交车站广告牌里的MODEL精致精神美丽,而站在车站的人却焦虑、无聊、无奈且难看,是在提醒我们浪漫幻想中的现实?
或许不是这些意思,但文学也好电影也好,作品一出来,相对就保持独立了,能被发掘和附加上去的东西也是这作品的一部分,已经不再受原创作者控制了。
本来,跟踪了一个错误的人,我以为只是一种调情的借口,但是,我错了。
结局中男主角再次看到他曾委随许久的漂亮面容出现在车玻璃窗上,他只是坐着,一动也没动;当他拿起笔来,想要画出希尔维亚的样子时,却无从下笔。
毕竟是六年前的一次偶遇而已,他已经无法准确想起她的样子,这,可以理解,然而,是什么重要的原因促使他来到这个小镇,住在那间小旅馆里,并在街头探寻她的踪迹呢?
在酒吧,他试图与一个看来清纯的女孩调情,然而她投入别人的怀抱,之后他与一个女巫般的女子回到旅馆纵情。
看到这里,突然觉得,男主角或许并不是在找一个真正的希尔维亚,只是在找一种美丽,那种美丽是自己想象的幻觉,或者说是借口。
美丽是虚构的,在这个城市的三天,注定只能收获更多的寂寞。
如果你看得够仔细,你会知道结局那个看似无意义的街角是酒吧边上的同一个街角。
看得出,导演选择了让美丽最终破灭,告诉我们堕入俗世才能逃开寂寞。
如果喜欢,你可以以爱人的名字命名任何事物,包括一座城市,因为这样你更能感受到一种似乎很巨大的美丽,但即使这样,你也未必能更贴近某颗寂寞芳心;一座城市的确可以包容无数小小的心灵,但是,如果没有那种重叠,它便依然只是一个寂寞的城市。
他始终在追随,在寻找,好像要不动声色的追到最后,然后悄悄地看一下答案,是否是自己想要的,再做下一步的决定。
这种看似漫无目的追随是不是把很多人的状态具化了?
更多的,常常这么跟着跟着,就跟丢了,列车呼啸而过,光影人流穿行其间,如同哗哗掠过的书页,什么都模糊,什么都抓不住了。
这样的一种状态,能够叫失落麽,茫然若失,心里空洞,在充满回忆的小镇,回忆处处闪现,却没有与之相应的真实出来证实这些错觉。
或许真的只是错觉而已。
今天周五的下午,大部人都很闲,在公司的群里讨论着叛变之后新公司的聚餐与k歌。
派了代表和经理谈,经理说庆祝会肯定是有的,大家也不要急躁,该做的事还是要做好。
下午一个许久没有联系的网友突然跟我说话,闲聊了之后他说,感觉你的生活很有质感,感觉你很快乐。
我说,有很多和我聊过天的网友都这么说。
曾经有人说我快乐似神仙,也有人说我看上去永远都那么开心。
就连以前喜欢的男孩都说我看上去一点烦恼都没有。
他说,我喜欢你的快乐和心态。
我说,谢谢你喜欢我的快乐。
而事实上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我想以后就算遇见不开心的事想到这些从没见过面却感觉我很快乐的朋友,那么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开心呢?
中午吃完饭后和同事去银行,取了钱买上海世博的票。
虽然还没有定具体的时间但是有一个期待还是好的。
然后去了邮局问问有没有空白明信片,如我所料果然没有。
昨天晚上突发奇想要自己手绘明信片寄给要好的朋友。
既然买不到空白明信片那么自己手绘贺卡装在信封里寄出去也是一样的吧。
在回公司的路上接到了姨父打过来的电话,他说五一如果有时间就来北京玩。
他还说有任何困难就跟他说。
我回答没有什么困难,一切按部就班的都很好,还是老样子。
他叮嘱我爸爸少喝酒少抽烟。
挂了电话后同事说我在打电话的时候笑得花枝乱颤并且很奇怪为什么姨父会跟我打电话。
我说这是一个不那么简单的事情。
下班之前给一个爱好美术的朋友发了个短信,告诉他武汉美术馆关于中央美院素描60年展今天是最后一天。
下班之后同事们因为在群上讨论的太过于热烈而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决定自己去happy。
有人说要唱歌,有人要逛街,总是有一些不同的意见,在吃个红薯之后有人作出了让步然后一致决定去唱歌。
把大家送上车之后我说我还是回家吧,家人还等着吃饭呢!
无论同事怎么样挽留,连公交卡都帮我刷了,我还是祝大家玩的开心后离开了。
我想她们一定很惊异平时很乖的我还会有这种无所谓的坚持。
路过青少年宫的围墙时看见开粉花的蔷薇,看见长的茂盛的香樟树,还有一颗树形优美的枫杨。
有家店的橱窗里都是有着细碎花朵的长裙。
而隔壁一家店的格子吊带同样美丽。
过天桥的时候看见夕阳的余辉照亮了高楼顶端中国人寿的广告,看见桥底下排着长队等红灯的汽车。
到达车站后看见车站座椅上有一个低头发短信穿校服的女孩,怀里抱着一个笼子,笼子里装着2只黄灿灿的小鸭。
然后二个带红领巾的小女孩就这二只鸭子在我身边展开了讨论。
一个带着眼镜的说“还记不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里有讲鸭子的?
”梳着两个小辫的说“你看,他们在相互啄食。
”其他的对话我已经不记得了,只记得当车辆开在我面前停下来的时候,刮起的过路风扬起了我的头发,透过车门玻璃朦朦胧胧的反射,我仿佛看见了《在希尔维亚城中》的那个金发飞扬的女子的背影。
到底谁才是希尔维亚呢?
只有片中的男子说了算,什么又是生活,也只有你自己说了算。
上车后发现站在我身旁的竟然就是那个拿着二只小鸭的女孩子。
我将手指伸过铁栏想触碰小鸭柔软温顺的毛,女孩子看见了掉转过来,将小鸭更偏相的一次对着我。
我看见我的手指触摸到了一两根小鸭的毛,可是我没有什么感觉,周围太嘈杂,车身太不稳当。
可是我觉得应该是温暖的,就像我家曾经跟我睡觉的猫。
我用普通话跟女孩说“多少钱啊?
”她说“加笼子一共6块”我笑笑说“我以前也养过许多,但是都是长到一半大就死了”女孩没有接腔。
我想或许我不该说这些,应该给她一个美好的幻想的开始,相信小鸭可以变成白天鹅!
下车之后看见中百仓储,我想到周末做芒果双皮奶,要不要现在就去把芒果给买回来。
后来还是懒散的觉得等到用的时候再去买吧。
最后往家走的一路上就已经把整篇文章构思完了,也即是上面的所有内容,吃过饭后就把他们打了出来。
平静但不是平淡的周五的下午和半晚。
内心丰满。
她们在ktv里一定唱的很快乐。
这个城市并不真正叫希尔维亚城,但在这部电影中,它被描绘成了法国东北部的斯特拉斯堡。
一个年轻而英俊的男子重回故地,在这里六年前他曾经与希尔维亚相遇。
然而,岁月已经模糊了他对那女子的记忆。
男子停留在这座城市,希望能够重新找回过去的美好。
电影一开始,男主角看起来有些寂寞,他坐在旅馆里,不断在本子上绘画。
乍一看,他就像是一位正经历创作困境的艺术家,试图寻找灵感。
他似乎有一些绘画功底,他将周围陌生人的面孔一个个地画了出来。
他不断地勾勒、擦拭,显然对他的即兴作品并不满意。
接着,男主角离开旅馆,来到一个露天咖啡厅,坐在外面,专注地观察着周围的每一个女性,并在本子上画下她们的形象。
约过了半小时,女主角才第一次出现在观众的视线中,她穿着一袭红衣,长发披肩,充满了静谧与优雅。
男主角仿佛找到了他心中梦中的女子,他紧随着女主角的脚步穿越整个斯特拉斯堡。
在电车上,两人再次“偶遇”,男主角鼓起勇气上前呼喊“希尔维亚”,然而这只是一场误会。
男主角误将女主角当成六年前邂逅的“希尔维亚”,两人进行了全片唯一的一场对话,女主角随后下车离开,男主角独自坐在车厢里,思绪万千。
重回曾经发生美好邂逅的城市,会带来怎样的心境?
他在寻找,既执着又带着一丝漫不经心,或许因为没有满满的希望,才让失落显得那么怅然。
即使那段稍纵即逝的美好梦境,隔着现实的重重障碍,也会更显朦胧不清。
梦醒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但他却并不太动情,只是在寻找,所以对于醒来或许也并不那么在意,这样难道不也很美好吗?
穿梭在这座小城的街巷间的,是光阴的脚步。
没有什么是终结,也没有什么是开始。
无尽的长镜头和寥寥数语的对白。
凝固的空气,喧嚣之下的宁静,模糊而真实的梦幻,不断酝酿的微情绪。
一切仿佛即在眼前,实却无从捉摸。
在电影开始的几分钟里,静止不动的镜头令我几欲把屏幕关掉。
当男人注视的目光变成速写本上凌乱又有迹可循的线条,我决定静下心来把这部电影看完。
男人跟踪女人的时候,自己似乎就在后面跟着男人,想窥探他跟着她的原委,想着女人会不会突然回过头,男人措手不及。
从城市里每一个陌生的脸孔,搜寻不想再错过的那次相遇,如果真的遇到了,又能怎么样呢?
在那和永恒一样长的第一个长镜头后来到露天咖啡馆,我们借着镜头在找电影的女主角,而他也在找女主角,但这个elle是到最后都没出现,所以他加了s,她们,和这个城,都是电影的女主角。
在咖啡馆人群层叠交错,欧洲人的宁静忧伤,夏日午后……我们总能聪明地找到镜头中的焦点,哪怕它被遮挡,被隔绝,被转移……看影评时才知道,原来Sylvia不是城的名,这座城市而是法国东部的Strasbourg,名字并不美如Sylvia。
但这座城市在电影里,是“她们”之中,像任何一个出现的城里女人一样,又淡定又妩媚。
还有那无处不在巨大的“人去楼空”似的"Laure Je T'aime":爱情更像是虚无,是那不存在的Sylvia……
sylvia是个美丽的名字,因为寻找希尔维亚.普拉斯误打误撞看了这部电影。
原谅我的无知吧,我真是把一开场在酒店里涂鸦的男人想象成了普拉斯的桂冠诗人老公。
在露台咖啡馆跟着他看了很久,一直没有找到女主角我才发现这是个误会,一边猜想着和我一起看这部电影的朋友会怎样,虽然慢得不行了,但那个喜欢画画的小姑娘应该不会讨厌吧,她在人群中也会有那样的时刻,观察与被观察。
作为画者,她会像那个男人一样观察周围的人和物,在寻常之中发现别样的美;作为一个美丽的姑娘,她会像那些出现在画家眼中的姑娘们一样,有不同寻常的美。
没有爱在日出日落时中男女主角之间天才式的话唠,这个小城不大,清晨开始,小城苏醒,上学的孩子,买菜的大妈,骑车的姑娘,送花的瘸子,散步的夫妻,流浪街头的酒鬼……没有惊奇,一切都是写意的,不需要去描述每一个人背后的生活,只需要一个侧影,匆匆走过的脚步声,市井之花,悄悄盛开。
重回一个曾经有过美丽邂逅的城市,会有怎样的心情?
他在寻找,执着中又携带着某种漫不经心,也许没有满怀的希望也就不会有失落的怅惘。
就算是一个转瞬即逝的梦吧,镜花水月的幻像因为隔着重重的现实而越发迷离,梦总是在大喜大悲的瞬间醒来,他没有大喜大悲,只是在寻找着,所以无所谓醒来吧,这样不是很好么?
在小城的街巷中穿梭的,是时光吧。
他在写着“Laure, Je t'aime”(法语“我爱你”的意思)的一面墙那里失去了想象中的sylvia,于是一遍一遍地走过,重回,真像一个平日里温柔有耐心的恋人忽然的焦躁。
两人在电车上终于开始了对话,无关紧要。
倒是那一段镜头很美,小城的建筑和夕阳在车窗外倒退,明媚怀旧的色调,忽然间心里有一段口琴的旋律,或者口哨吧,总之是那样嘹亮清脆,有夏日黄昏感觉的那种调调。
爱要淡淡的,淡至无味,淡至一切都是偶尔,又是必然,也是一种浑然天成的境遇。
那么爱着,爱上的是这个安静单纯的小城的灵魂吧,他只有一封无言的情书在风中飘散。
那些偶尔停留或匆匆路过的女子是心中的风景。
邂逅之爱,是一种忽然心动,历久弥新萦绕在舌尖的回味,不爱那么多,如“轻云之蔽日,如流风之回雪”多好呢!
这部电影对于喜欢剧情跌宕起伏的观众来说,也许会有大大的失望,但如有那般心境,跟着镜头去这样的小城寻觅一番,也会有种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快感。
简单到这样程度的美,就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
表面上讲的是痴情男主角追寻旧相识的故事,实则是导演写给斯特拉斯堡这座城市的浪漫情书。
所有建筑物,包括旅馆、咖啡厅、车站月台以及迷宫般的街道,无不散发着浓郁的法式风情。
这跟我第一次走访的南法城市尼斯十分相似,那种独一无二的味道渗入到这座城市的每个角落。
摄影机的角度相当有趣,无论是开头咖啡馆蜻蜓点水的描绘,抑或最后在月台的群像展示,都巧妙捕捉到平淡生活中难以察觉的诗意。
至于在大街小巷里的跟拍镜头里,更丝丝入扣地流露出导演对这座城市的爱慕之情,跟戏中男主角对Sylvie的迷恋程度一致。
声音包括配乐的处理也惟妙惟肖,行李箱的轮子、小巷的玻璃瓶、教堂钟声等等,似乎让观众听到这座城市的呼吸。
难怪导演只安排寥寥无几的对白,好让我们在视觉和听觉上更好地感受这座美丽的城市。
內什麽,很意外的體貼感。
帧帧如画。小城是个如梦的存在,却只不见那记忆中的姑娘。(23:47;26/06/09)
画面比较富以美感 仅此而已
闷死了……
我好像只喜欢开头.其实情调上来时这电影会很好看.
如果想自己拿数码照相机或是运动摄像机拍个电影,这种小格局的电影可以学习一下
无料案内~
喜欢这电影的影像感感觉,就5星了,怎地
时间流淌
爱的默片
人物不必开口,她们的脸和表情已经替她们说了很多的话,很喜欢这样的电影,可以一边看一边想象自己有读心术。有几个静止不动拍摄巷子和街道的镜头,让人觉得摄影机仿佛就是一张画布,而其中的流动和变化像三个夜晚,存在微妙的不同。躺在巷子里酒瓶旁边的女人第二天已经消失不见。而在行走中,又能看到橱窗、窗台上的碎花裙、海报上陌生女人比出“嘘”的手势、所有的巧合和错误。交叠的玻璃和面孔映出异常生动的调度,在“丢失”之后重新出现在商店里的脸、在有轨电车内外通过不同的方法观看城市——蜿蜒一般行进或是如风一般掠过,观看的目光决定了得到的事物。
完全是为了去斯堡之行预习的片子,文艺片不是这么装的啊
2.5
全程发呆
暮然回首...
这个城市我想去,跟电影没关系。
那么多长镜头,以及少到可以忽略不计的台词。特别向往如同取景地斯特拉斯堡那样的南欧小镇,女主角的白肤配深红衣裙美得热烈又恬静。其实这片子根本没有女主角吧,希尔维亚只是你醒时依然记得的梦。
一场让人心碎的邂逅,一趟没有结局的尾行
难以用语言向别人转达的好。只能尽快找时间再看一遍。或者找到一个相信她会喜欢这部电影的人,一起再看一遍。
很写实的风景,仿佛真的置身在这座幽幽小镇之中,作为平凡的一份子,我们感受生活观察别人的同时也处于观察的状态。只是故事情节太过平淡,还好希尔维亚太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