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的世界

Hævnen,爱有新世界(港),文明社会,复仇,In a Better World,The Revenge

主演:米卡埃尔·佩斯布兰特,崔娜·蒂虹,马库斯·瑞格德,威廉·约翰·奈尔森,乌尔里奇·汤姆森,卡米拉·戈特利布

类型:电影地区:丹麦,瑞典语言:丹麦语,瑞典语,英语年份:2010

 剧照

更好的世界 剧照 NO.1更好的世界 剧照 NO.2更好的世界 剧照 NO.3更好的世界 剧照 NO.4更好的世界 剧照 NO.5更好的世界 剧照 NO.6更好的世界 剧照 NO.13更好的世界 剧照 NO.14更好的世界 剧照 NO.15更好的世界 剧照 NO.16更好的世界 剧照 NO.17更好的世界 剧照 NO.18更好的世界 剧照 NO.19更好的世界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更好的世界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瑞典医生安东(米克尔·佩斯勃兰特 Mikael Persbrandt 饰)常年工作在苏丹的难民营,每天直面武装暴力造成的伤痛与死亡;休假时则飞返丹麦,与分居中的妻子玛丽安(崔娜·蒂虹 Trine Dyrholm 饰)轮流照看两个儿子。男孩克里斯蒂安(威廉·约翰·奈尔森 William Jøhnk Nielsen 饰)从伦敦迁至丹麦,母亲的病逝令他与父亲心生隔阂。在新学校中他与安东的长子伊莱亚斯(马库斯·瑞格德 Markus Rygaard 饰)结识,后者因瑞典人的身份受到同学的歧视与欺凌。克里斯蒂安教会伊莱亚斯以暴制暴,两个同样来自破碎家庭的男孩成为好友。 安东带着两个儿子和克里斯蒂安外出游玩,因误会被人连续掌掴羞辱。安东坚持以宽容忍让的态度化解此事,却不被孩子们理解。在发现库房里的火药后,克里斯蒂安开始怂恿伊莱亚斯加入自己危险的复仇计划。而此时已经...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致郁生日~最棒的生日~特厉屋归路闯堂兔3囧囧时光机宫墙厌一路向南金田一耕助VS明智小五郎1悍城澳门人家博斯:传承第三季花花公子吉米勿忘我恋爱保证女高音们蓝龙丁宝桢保密天使伏妖天师横风之中囧爸喜事存身沙漠大冒险宇宙战舰提拉米斯IIEX最动听的事幽冥欺妻49天大耳猴全向循环月亮与蛋糕2出招吧!看不剑!

 长篇影评

 1 ) 更好的世界

在丹麦上学的瑞典小男孩Elias并无过失却几乎成为众矢之的,被敌意包围屡被欺负;经历感情纠葛,处在离婚边缘的Anton夫妇,相爱却无奈彼此漠然;不堪母亲罹患癌症去世的打击,Christen心灰意冷,埋怨父亲没有尽力挽救;非洲大地饱受战乱与疾病的侵扰,人民生活困苦……现实总是不易而残酷的,影片中的人物时常面临着突如其来的艰难的抉择,他们所面对的问题有时并不是琐碎细微的,而是意义重大的,甚至关系到别人或自己的生命危险。

Anton是一位常驻非洲的无国界医生,当他面对着利用凶残手段杀害无辜人民的恶势力的求救,他该怎么做呢?

出自人道主义,他不顾受害者家属的阻拦与误解同意进行治疗,但他提出了要求——必须从此撤离自己的武装力量,不再伤害当地人民。

从他治愈恶霸之后“无情”驱赶他的态度可以看出他治疗的过程中内心压抑的愤恨与职业的道德作了一场何其激烈的争斗。

与宽容仁慈博爱的作为一个成人的Anton不同,Christen只是一个涉世未深,简单偏执的男孩,加上母亲去世的打击他变得更加偏激暴戾,在他看来以牙还牙,以暴制暴是最好的面对欺压与威胁的方式。

所以他才会联合Elias策划出一个个复仇的计谋,他认为只有表现得更强势才不会有人敢欺负自己。

试想如果是我们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将如何应对?

影片中有一个情节令人印象深刻,Anton因为制止别人的小孩与自己的小孩争执而被另一个小孩的父亲掌掴,Anton打算以理和解却并未服人。

孩子们对Anton没有痛快地动手还击表示不解。

但Anton觉得无所谓,告诉孩子们自己并非害怕那个野蛮无知的人,只是不想斤斤计较冤冤相报何时了罢了。

显然孩子并不满意这个回答,于是他们费心找到了那个人的工作地址劝服父亲与其做个了断。

Anton为了证明给孩子们看报复并不是最好的方式决定前往,向对方说明了来意并指出了其行为的不对却不料再次遭掌掴,但他毫无惧色,没有还手也没有退缩,在周围人的劝阻下对方才停止动粗。

孩子们大为震惊为何父亲依旧没有还击,Anton则平静地说“你们看那个家伙就只会打人而已”。

但孩子们心里其实并未被说服,认为在野蛮粗暴面前文明讲礼是行不通的,尤其是Christen他依然觉得那个人该受到点惨重的教训才不会再胡来。

究竟报复与宽恕,哪个才是更好的解决方法呢?

我想起了以前总有男同学打架被老师训斥的时候会理直气壮地说是他先打我的,这时老师就会对他说别人先动手是他的不对,如果你也跟着动手你也就不对了,反正动手打人就是不对的。

从我们所接受的教育和认识中,我们清楚世界要平稳地发展下去的确需要一种秩序,虽然这种看似不合理的秩序有的时候会“牺牲”某一部分人的利益,但为了大多数人及未来,这种“牺牲”是必要的。

但人们心中的愤懑仍难以平息,质问道:那凭什么自己就必须是被“牺牲”掉的那一部分呢?

这并不公平啊。

其实这种秩序的维护需要的是全部人的努力,总有人会“牺牲”不得不妥协折衷,但这只是暂时的,因为这也是轮流的,人人会有需要“牺牲”的那天。

因为人性的弱点,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各种冲突与矛盾,而且事情总是无法两全其美的,所以如果从来没有人肯妥协放弃自己哪怕应得的利益而咄咄逼人有仇必报,那这个世界就一定无法保持一定的平衡而继续发展下去,人类的文明恐怕也早就泯灭了。

人天性中的野蛮因子如果非要释放出来而不是靠认知与理性克制,这个世界就会陷入完全的黑暗与混乱,毫无希望可言。

人也就失去了所谓人的高贵,靠着弱肉强食的机械模式生存,丧失了人在生活中传承沿袭的相互谦让宽容的珍贵品质,迷失不知何为生命的意义价值。

世界上没有尽如人意的事,当我们的利益与现实情况产生分歧时,只有通过改变自己去寻获更好的和谐解决的方式而非硬碰硬地暴力对抗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虽然改变自己很不容易仅凭一己之力效果也微乎其微,可是如果我们都不去尝试,就不会有进步,又何来更好的世界呢?

人若是能在不公平中冷静分析改变自己而不是蛮横地泄愤伤害别人,在理解中找到更有意义的自我实现而不是埋怨报复,人的快乐和幸福也就来得更容易。

就像影片最后,Christen被Anton的以身作则示范宽容的力量远大于报复以及Elias用自己的生命去拯救因复仇计划而差点送命的一对母女的行为深深感动,放下了心中积压的怨气,认识到人性的多元化和人类情感的复杂性,找到了平和面对无奈的现实的更好方式—宽恕,相信更好的世界绝不止仅仅存在于想象中。

——————————————————————————————

 2 ) 这个世界的善与恶

这是一部相当精彩的人文电影,通过电影对人性更加深入探索。

电影里的两个故事发人深省:第一个故事。

瑞典医生安东在非洲苏丹的难民营,每天直面武装暴力造成的伤痛与死亡,有一天,他接受了一个“大佬”。

这个大佬,是武装暴力组织的头目,爱好是路上解剖怀孕的妇女,打赌猜肚子里的孩子是男是女。

正因如此,他杀害了太多的怀孕妇女,那些可怜的妇女,每每送到安东的面前时,已是奄奄一息,他总是尽力去救治,但往往力不从心。

“大佬”受了脚伤,在这个靠力量称王的地方,他必须治好脚伤,重新站起来,为此,他来求助安东。

作为一个医生,职业感占了第一位,他愿意帮助大佬治疗。

周围的医生和病人都表示不解,并不愿意帮助“大佬”,毕竟,大多数的亲人,都或多或少死于大佬手中。

但安东坚持救治,因为他是一个医生,生命无贵贱,无好坏,治疗是医生的职责。

直到有一天,安东治疗了一个小姑娘,但因病情太严重而去世,安东无比痛苦难过之时,“大佬”对已去世的小姑娘进行了语言上无比恶毒的侮辱,甚至有侵犯尸体的意向。

安东忍无可忍,将“大佬”赶出了难民营,而再没有“保护”的大佬,被怀恨在心的众人,群殴致死。

这个故事里,安东是善,“大佬”是恶,职业道德让安东选择救治“大佬”,但也因为“大佬”触及到了安东深处的弦,而将“大佬”彻底放弃,丢给了众人。

安东的善,让“大佬”致死,“大佬”的恶,导致了他最终的结局。

那众人呢?

因为愤恨,把怒火全部集中到了大佬身上,他也终得恶果。

第二个故事。

安东的儿子伊莱亚斯是一个普通的学生,因为性格比较内向且是瑞典身份而受到同学的欺负,但也因为此,他认识了好朋友克里斯蒂安。

克里斯蒂安因为母亲的去世,而有些心神不宁,他和父亲开始疏远,并且仇视所谓的“强者”欺负“弱者”。

他在伊莱亚斯受到欺负的时候挺身而出,帮助他,也带着他走向了可怕的一条路。

有一回,克里斯蒂安在和伊莱亚斯在路上和陌生小孩产生了矛盾,安东跑去调解,但却被陌生孩子的父亲给狠狠揍了一顿。

克里斯蒂安在和伊莱亚斯觉得安东不能白白受欺负,就根据网上的制作方法,手工制作了“炸弹”,打算放在揍人的坏人车下,给他一点颜色瞧瞧。

清晨的早上,一切都是静悄悄的,两个男孩还以为万无一失,等着炸弹一爆炸就逃得远远的。

可就在这时,一对母女在清晨早锻炼经过此地,伊莱亚斯急急忙忙冲了出去,大喊着让母女散开,而自己却被炸弹炸伤,倒地昏迷。

克里斯蒂安被吓傻,他以为的万无一失,他以为能给坏人以惩罚的做法,反而连累了好朋友躺进了医院,危在旦夕。

这个故事里,善和恶被虚化,甚至你不能完全分辨善与恶的存在。

克里斯蒂安的做法是“恶”?

但他的出发点却是“善”的,只是一切都超过了他所能控制的范围,显得极端。

揍人的坏人是恶?

用拳头“说话”的人,内心该有多虚,他不能用高姿态来面对人,本身的行为就是“低下”的。

这两个故事真的相当令人思考,尤其对人性的挖掘上,善与恶到底什么样的存在?

我们不可能将问题一刀切,只是要想明显地分辨,也是困难。

残酷的世界在非洲,而现实生活只是一把倒影,将一切像棱镜一样照射在两个孩子身上。

而真正美好的世界,大概在未来,在一个看不到的地方,那里有更好的世界。

 3 ) 更好的世界-解构影片

如果看过圣经就很容易看懂导演或编剧的意图,马太福音,5:38 你们听见有话说、『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5:39 只是我告诉你们、不要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

影片如此直白地按这段经文塑造了两个人物,一个是以牙还牙,以暴制暴的丧母小孩Christian,一个是义人医生安东,中间有个场景医生被打耳光后平息怒火去游泳时清晰地看到了纹在肋骨部位的十字架。

这个一晃而过的场景其实是整部戏的戏眼。

这是一个关于罪和饶恕的故事,影片设置的两个平行的场景,学校和非洲,由于原罪,由于不饶恕父亲,罪缠绕如此之小的小孩,一步步把小孩Christian拖向深渊,走向毁灭的行动一次比一次破坏力大,罗马书中说罪的工价当是死。

好在最后也是另一小孩爱的牺牲换来了Christian的救赎。

凡是爱的都是来自于神的,神所悦纳的。

另外一个场景中非洲大佬则是一个反面典型,由于不悔罪导致了他的灭亡。

影片后面的美妙景观,无疑是导演向神的致谢,造物主创造的一切是如此的美妙。

国外获奖的电影,如果不了解圣经是无法从人性、爱的角度去解析影评的,唯有从圣经的角度才能到达人性至高点,这也是今年来国内影评无法得奖的原因。

 4 ) Revenge

嗯,我觉得结尾太圆满了,不过我挺能接受的。

其实这不是个黑暗的故事,你看看剧照第一章,再想想一个做医生的父亲,张开双臂搭在两个儿子的肩上,坐在木质的椅子上,周围是近乎无边的半枯的秋草地,面前是大海或无际的湖泊,背后是将尽的残阳,四面起着无声的风,你能想到多么美好。

但也不全是,还有的,是北欧冷清生活下的破碎,和苏丹战场边的黄沙和人。

生和死的事,两边尽占着。

那个父亲就是这样两头跑。

生离死别在战场上见多了,家里的小打小闹,也能尽量宽容,唯一的,就是不断的向分居妻子忏悔,打电话的时候,“没有你我觉得好无聊”,言简情深,算是很伤心了。

小打小闹的,还有小孩子们,逻辑无非两种,以德报怨,以怨报怨而已。

C和I,真的像人的两个极端一样。

睚眦必报,快意恩仇和忍辱负重,苟且偷生。

C的父亲和他讲战争来自恩怨,也就是I的母亲和他讲要讲实话这段挺提神的镜头后不久,C报复的火烧旺了,I也尝了甜头。

画面从北欧切苏丹,蓝转黄,忽然看到受难的面孔,觉得那些饱受战争摧残的人,不也是冤冤相报,终于到这地步吗?

这是这个电影厉害的地方。

北欧的导演偏爱冷色,讲起事情,音乐清新脱俗,即使快步也是用钢琴的音色,画面颇着意起兴之物,风,水,鸟,树,人走几步路,骑个车,都放在不那么四平八稳的镜头里,无不如画,生生要把节奏拖下来。

喜剧如《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尚且用蓝色降温,苦中为乐,更不用说《狩猎》这样,看的人浑身发抖,寒意四起。

这里却不一味冷着你,断续插入的父亲在前线治人的场面,暖色为主,内容上也和主线关照紧密——除了我上面那个灵感突发,后面讲到和流氓的仇恨和复仇,克制和宽容,有黑帮老大为印证;谈到生死的放下,有不肯弃疗一说。

真实生活里的矛盾,在战争的放大下被摆上台面,处处都有不经意的联系,你一边在想怎么解决,一边给你暗示。

在我眼里,意味的层次陡升,思考的量也加大,节奏快了不少。

细想之下,迎合好莱坞口味也是自然。

说到怼黑帮老大,很多同座都说是父亲的另一面,我却只看出他对那些言传身教的实践,为父亲,不以怨,不以德,而以直报怨,为医生,治病救人,职业私人不相干,是有担当的。

那天,最后爆炸前一天,唯一一次镜头没有给到追在医疗车后面的孩子们,可怜的人们第一次不解地问医生why,他那晚因为太累,没有劝I不要去报复。

他自己也动摇了,也矛盾了,以直报怨,究竟如何?

电影没有评判,也没有给被炸了车的流氓多一个镜头,但以怨报怨,对不起勇敢的,善良的I,也不会是答案。

说回来,C的那套逻辑,冤冤相报是因为第一次不够狠,我开始听呆了,但血气方刚的少年,以头抢地的游侠,大概无不如此。

不过是个被失去母亲的痛浸透的孩子,当发现自己的逻辑似乎有问题,父亲似乎是对的,他只能选择最决绝的回避。

I的父亲告诉他死亡的体验来自何处时,泪水夺眶而出,那些报复的动机,或许能被释然,消解吧,我说不清。

C开篇对天堂的吟唱,或许就是这个意思。

真的是很惊喜的一部电影了,涉及的角度很多却有足够的共性,两个父亲,一个母亲,两个孩子,各自形象都很丰满。

这里不对尬吹了。

最后鸣谢几句,一个礼拜的所谓北欧电影艺术节,也就是找个小教室一搓人一起看。

赶上了最后一场,还合了个影,颇为荣幸。

不过看完后同座还有尬聊活动,前辈们高谈阔论,人类行为学,社会学,法哲学无不涉及,上至古典时期,下至于兹,一边怀有景仰之情,目瞪口呆,步趋左楹,一边觉得把电影评说搞成了虚假案例分析,颇为索然。

自己也发言几句,内容浅薄,上已论述。

只不过好像点很走偏,又不透彻,使在座老师多有出入。

好在老师很是可爱,中英语夹杂,喜不自胜,看来下一届这个什么节有搞头了。

 5 ) 《更好的世界》:心怀宽恕,天下大同

道德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代表着人类文明一种高层次的意思形态,而人性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受社会和历史条件影响的本性存在,《更好的世界》通过平和的叙事和类比父母与孩子之间互相影响作用的道德经历和人性来凸显出一种极强的人文关怀,可以这么说,影片《更好的世界》是一部关于道德的电影,是关于不同经历条件下道德觉醒和追逐道德本源的电影。

北欧是那么清净的一块土地,富裕而又美丽,而在世界的另外一些个地方,却充斥着暴力、贫瘠和贫穷,埃利亚斯的父亲安东穿梭于这两个地方,看过了种种大生大死,安东形成了自己独特而深刻的道德和人性价值评判体系,对于生命,对于道德,安东有着比别人更为强烈的感受,他矛盾的生活着。

他的儿子埃利亚斯在学校被人欺负,一直忍气吞声,直到遇见Christian,Christian的人性价值评判体系显然是较为趋于原始的,母亲的去世让他愈发的仇恨自己的父亲,而这种仇恨在他幼小的身体里扭曲成了一种原始的复仇本能,而埃利亚斯却没有形成自己的道德体系,这时候Christian对其产生了较为深的影响,父亲长期不在身边,埃利亚斯需要一个强硬的人去引领他,而Christian扮演了这个角色,可惜的是Christian的道德感较为的扭曲和原始。

当一个人受到侵犯与侮辱时他应该做出什么样的反应?

大多数时候,出于人性的本能,我们会给予反击,但是有些人选择了沉默的宽恕,这很符合基督教的普世体系,耶稣临死前宽恕了把他送上十字架的罪人们,然而不是所有人都有耶稣的那种怜悯和高尚的道德,但是安东做到了这一点,在苏丹难民营经历了各种生死,安东对于复仇和宽恕有了较为普世的认识,这样变成了他教育孩子们的思想,但是孩子们却不一定认同这种“退让”,孩子并没有很多的经历,处于人性的本能,他们会选择自己的复仇,而这种矛盾正是此片整片所表达的,正如片名所言,更好的世界正是需要宽容的世界。

本片基本可以分为两个点,第一个是安东面对生死、复仇、正义的纠结思考;第二个是孩子们对于宽容和复仇的解读。

而这两点的穿插使得此片产生了较大的思想冲突,这正是此片所要探讨的东西,由此梳理剧情,可以发现出导演的深刻用意,苏珊比尔强烈的人文关怀精神在此片中得到很强的体现。

面对孩子一种出于动物性本能的复仇,影片定的基调是不知者无罪,这与今年与此题材有交集的电影《告白》较为的不同,《更好的世界》最终选择的是宽恕,冤冤相报何时了,选择宽恕,天下大同。

由此笔者不禁联想起最近日本地震引起的网络论战,这也是一个关于宽恕的主题,一个关于国仇家恨与人性道德的主题,面对仇恨,一些国人把基本的道德和人性踩在了脚底下,即使过了那么多年,仇恨的种子仍然存活在一些国人的心中,这种原始的憎恨扭曲了部分国人的心,他们忘了,一个更好的世界需要的是宽恕,而此片所探讨的终极问题最后得出的结论正是宽恕,这是种道德的升华,一个更好的世界需要每个人心存宽恕。

此片所探讨的东西深入了人类文明矛盾的核心,我们身边时时刻刻存在着这种矛盾,而《更好的世界》给了我们一个具有深刻人文关怀的答案,可以说此片的思考是极具现实价值的,我们为什么久久不能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

正是我们心里没有给宽恕留下足够的空间,暴力与复仇这对相依相伴的原始罪恶一直没有从人类本性之中抹除,以暴制暴永远是不能解除问题的,在《更好的世界》结尾,我们看到了希望,人之初,性本善,埃利亚斯最后的善举给了整片一条出路,也让我们看到希望。

此片整体风格较为的冷峻,思想阐述举重若轻,色调和光线的运用也较为的抢眼,虽然戏剧冲突较弱,但是并不足以盖住此片的光辉,没有说教意味,一切只是在冷峻平和的调子中慢慢酝酿和体现,细腻而又不失大气。

女性思想的细腻和强烈的人文关怀作用于此片的基调之中,我们很感动的看到了一个女性导演对于道德和人性价值的深刻思考。

库布里克说:生命的无意义迫使人去创造意义,不论黑暗多么广阔无边,我们必须拥有自己的光明。

或许暴力、仇恨与人性本源的联系使我们一直无法做到心存宽恕,但是此片意义之所在即使库布里克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这是一部怀着希望和信心的电影,而这一点也是奥斯卡选择它的原因,这是一部极具现实价值的电影,一部沉甸甸的电影。

 6 ) 碰到混蛋怎么办

讨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命题,就是说如果碰到混蛋了应该怎么办。

孩子给出的答案往往是最直接的,就是去反击,去让混蛋知道自己不是好惹了。

但是如果沉溺在这样反击的快感里,一方面像片中父亲所说的,你打我,我还你,你还我,这样下去没完没了,就像战争一样了,另一方面就像片中的爆炸一样,会搞大了。

孩子这条线,最后妈妈的和解,我更多觉得还是被胁迫的,因为那个男孩儿肯定是感激的,他父亲也是知道前因后果的,他妈妈的和解也是意料之中的。

相对来讲,我觉得非洲这条线讲的更好一点,可能是因为在那条线没有法律这根理智之绳的缘故,可能也是因为对立更鲜明的原因。

一面是无恶不作的混蛋,一面是医者治病救人的职责,这样的对撞把父亲心中扰得是一团乱麻,最后他治了他。

但最后赶走他的时候又让他直面那么多仇人,他被围殴,结局也很显然,这边的对混蛋的处理更原始但也更遵循人心,因为法律是缺位的,也只是这种人心的抉择让父亲心中一团乱麻。

2022-6-3看

 7 ) 关于暴力正义性

《更好的世界》这部电影中包含着两层对立关系,即父亲角色位置的对立与暴力形态的对立,这两层对立性共同阐述了影片中的核心议题——关于暴力正义性的指涉。

“父亲”的在位与缺位 片中呈现的两组家庭,都有各自的家庭矛盾。

伊莱亚斯的父母关系濒临破裂,父亲长期工作在千里之外的非洲难民营。

而克里斯蒂安的母亲因癌症去世,而他与父亲之间又有着不小隔阂。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安东和克劳斯都有各自的问题,在教育孩子方面他们都算不上成功的父亲。

但从更深层次来看,“父亲”身份的在位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性格倾向。

伊莱亚斯的父亲安东长期工作与非洲,而他父亲形象的长期缺位是伊莱亚斯“懦弱”的根本原因。

男孩对于“暴力”与“权力”的原初认知往往来自于父亲——这源自于一种恋母情结。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认为在男孩成长过程中会出现恋母妒父的情绪,潜意识中想取代父亲独占母亲的爱,但因父亲比自己更强大有力,故心理上常以父亲自居,极力模仿父亲的行为和态度。

然而安东父亲身份的缺位,使得伊莱亚斯在身体与心理两个层面上都失去了理想人格的依傍。

片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段落。

伊莱亚斯在学校被欺负后回到家时,母亲看到儿子心情不佳,便和他开玩笑般地扭打起来。

不得不说苏珊娜·比尔拥有女性导演一贯的敏感与细腻。

这种场景其实通常发生在父子之间,而安东父亲身份的缺位使得玛丽安不得不承担起“父亲--母亲”的双重身份。

而克里斯蒂安的情况相对复杂,克劳斯并不像安东一样,他的父亲身份是没有缺席的,但他一直对克里斯蒂安疏于管教,他和克里斯蒂安之间始终有一层疏离感。

所以克劳斯父亲身份是“在位”却”不作为“的,这种”在位“而“不作为”的情况使得克劳斯的父亲形象对克里斯蒂安形成不了男性强权的“阉割式”威胁,这没有了这层威胁,克里斯蒂安则拥有了反叛父权的下意识。

而当克里斯蒂安的母亲患癌症父亲却选择放弃治疗时,他内心深处反叛父权的潜意识顺理成章地释放了出来,他理所当然地把对母亲离去的不舍与思念转化为对父亲的仇恨与敌意。

这就是克里斯蒂安性格暴躁易怒的根本原因,他父亲身份的“在位”使得他从小就拥有可以依傍的形象与理想人格,而父亲身份的“不作为”使得他在成长过程中能够轻易推翻男性强权(父亲)的威胁。

所以在克里斯蒂安面对学校混混和拉尔斯这些比自己更强大、更威猛的男性形象时,他不会感到畏惧,而是本能地想要会去推翻和战胜他们。

暴力形态的差异 而全片的汇聚点,就在伊莱亚斯和克里斯蒂安两个人物身上,这两个小孩串起了两组家庭和两片大陆。

伊莱亚斯原本是懦弱而文明的,他不会使用暴力,这既是安东一直以来对他的言传身教,也是他父亲身份的缺位所导致的。

而克里斯蒂安用暴力解决了一直以来欺负自己的混混们,使他尝到了暴力的甜头。

此时他的价值观开始在父亲与朋友、”文明“与”暴力“之间来回摆荡。

在这里,苏珊娜·比尔又一次体现出她的蕙心纨质,她安排了一场克里斯蒂安伊莱亚斯用自己制作的火药炸毁”城堡”的戏码。

这个桥段极具象征性,它不仅寓意着克里斯蒂安与伊莱亚斯内心中暴力的火苗升起,更影射着在文明社会下野蛮的、原始的暴力无处发泄的现实。

两个小孩用“火药”炸毁“城堡”的行为与远在千里之外武装与动乱并存的非洲之间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呼应与回响。

以“火药”炸“城堡”事件为戏剧转折点,影片后半段花了大量时间来描绘两片大陆之间不同的“暴力形态”。

非洲是充斥着暴乱与动荡的大地,那些身处这无法地带的黑帮势力可以将孕妇开膛破肚用她们肚中孩子的性别供他们赌博。

在伦敦的文明社会下,修车工人可以不分青红皂白随意扇人耳光。

苏珊娜·比尔用平行剪辑呈现出了不同社会性质下暴力形态的差异。

暴力正义性 同时,苏珊娜又表现出一种“以暴制暴”的正义性——非洲难民最终合力打死黑帮老大,克里斯蒂安伊莱亚斯最终炸毁汽车,都是“以暴制暴”的体现。

这种对于暴力正义性的自我指涉,集中体现在安东这个人物上。

他曾幻想着用理性、文明的力量去规训那些无端使用”暴力“的人,但都收效甚微。

而在最后,他本着自己人人平等、医者救人的原则替黑帮老大医治好腿伤,而黑帮老大见到自己亲手杀害的孕妇时,不仅没有丝毫悔改与扼腕,还唆使自己手下去强奸孕妇尸体。

直到这时,安东内心坚守的信仰与准则全面崩塌,而在它的废墟之上隐约出现了一个”以暴制暴”的强权世界。

这就是苏珊娜·比尔要探讨的话题——处于永恒对抗社会关系中的人面对无端的、无目的的暴力时,究竟应该选择何种姿态?

其实在电影前半段,苏珊娜·比尔就已经有了很明确的指向性,克里斯蒂安用刀教训了欺负伊莱亚斯的小混混后,他与父亲在车上进行了这么一段对话: 克里斯蒂安:我不还手,他们就觉得我好欺负 克劳斯:你打过来、他打过去,这事儿就没完了,你还不明白吗?

战争就是这么来的。

克里斯蒂安:除非你第一次就往死里打,不懂的是你。

我相信导演认同“以暴制暴”具有暴力正义性这一说法,但“以暴制暴”的结局很可能是两败俱伤。

如果苏珊娜·比尔真的认同所谓的暴力正义性,那她就有责任和义务将“以暴制暴”这一做法最可能面临的后果呈现出来,而不是轻巧地用大团圆结局把“以暴制暴”背后的结局与宿命轻轻略去。

苏珊娜·比尔完全可以再狠心一点,将“暴力正义性”与“死亡之代价”联系起来,去探讨“以死亡为代价的正义究竟值不值得践行”的议题,这无疑是更加深刻和具有力量的。

苏珊娜没敢走出这一步来,甚是可惜。

 8 ) 如何面对日常生活中的暴力

如果你是一个在上学的中学生,被学校的同学欺负,你会怎么办?

如果你有一个在上学的儿子,你知道他在学校被同学欺负,而学校也拿不出有效的办法,你会怎么办?

如果你是一个有孩子的人,当你在孩子面前,因争执被人打了几拳,你会怎样?

隐忍?

反抗?

报警?

你又会如何对孩子解释自己的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暴力的威胁四处潜伏,每个人都可能会面对。

小男孩伊莱亚斯的选择是:忍气吞声,不反抗,也不告诉家人。

这大概不是深思熟虑后的选择,而是下意识的选择。

出于自尊心,我们总是对一些小耻辱羞于启齿。

而伊莱亚斯的同学克里斯蒂安有不同的选择:以暴制暴。

克里斯蒂安是个英俊的男孩。

比英俊更吸引人的,是他的酷劲:目光深邃、不动声色、不容侵犯。

比起成年人的酷,他的酷还有种干净和纯粹。

克里斯蒂安出手教训欺负伊莱亚斯的同学,第一次就用了刀。

伊莱亚斯的爸爸安东反对以暴制暴,当他被人当着孩子们的面无辜地打了几拳后,他也选择了忍气吞声。

“你为什么不报警?

”克里斯蒂安问他。

安东没回答。

被人打了几拳就报警?

生活中琐碎的恶太多,警察才没闲心一一去管,这是社会常识。

伊莱亚斯和克里斯蒂安都希望安东再去找欺负他的人算账。

“你害怕去找他吗?

”伊莱亚斯问爸爸。

“不是害怕的问题。

”安东回答。

安东不害怕吗?

他不怕再被那个人羞辱吗?

我不知道,也许他自己也不知道。

安东还是去找那人了,被儿子激将着去的。

这次结果更糟,他果然又被打了。

这次安东采取了另一种方法。

他一边对两个儿子说打得不痛,一边对那个人说:“你这个白痴,你只知道打人。

”如果不是旁边人劝阻,真不知道安东会被打成什么样。

两个儿子显然被爸爸挨打的情形吓坏了,克里斯蒂安则是冷眼旁观。

回去后,安东对男孩们说:“他是个白痴,他输了。

”这个明显不太让人信服的说法立即被克里斯蒂安反驳了:“我不认为他觉得自己输了。

”安东不愿再与克里斯蒂安探讨这个话题,而当安东的小儿子不停念叨着“他是个白痴,他是个白痴”时,安东也制止了。

或许他也觉得这么个念叨法,有些自欺欺人罢。

这一幕让人觉得安东有些懦弱,这一幕也让克里斯蒂安更坚定地认为以暴制暴是必要的。

故事至此,视角又转向了克里斯蒂安。

这个少年终于滑向了危险的边缘。

他为了报复欺负安东的人,在那人的车里安装了炸弹,差点炸死了路人。

幸亏伊莱亚斯及时向路人预警,而伊莱亚斯却因此被炸伤。

以暴制暴,在中国的传统价值观里是被激赏的。

而在西方电影里,以暴制暴常常是被质疑的。

用暴力制服暴力,当它成为一种常态时,自己也难免变成施暴者,伤害无辜。

英国电影《因父之名》也有这方面的探讨。

在不公面前挺身而出固然让人痛快,但当惩罚他人越过边界时,挺身而出的人也变得可怕了。

而由于人性中潜在的恶,越过边界几乎是难免的。

克里斯蒂安也一不小心就越过了边界。

经过这起事故,他的想法会有怎样的变化?

如果他再遇到暴力的威胁,他还是会以暴制暴吗?

而如果安东再遇到暴力的威胁,他还是会隐忍+精神胜利法吗?

不知道,影片将这些问题搁置了。

导演把这起事故用成了一副万能膏药,这膏药治愈了安东和妻子的情感危机,治愈了克里斯蒂安和父亲的亲情危机,也让伊莱亚斯和克里斯蒂安的友情更加坚固。

故事到最后,已经不是更好的世界,而是完美的世界了。

对暴力问题的探讨,却悄悄结束。

中途放弃,这可是克里斯蒂安最厌恶的事情。

影片在祥和完满的氛围中结束,留下的却是探讨未尽的遗憾。

 9 ) 有更好的人,才會有更好的世界

在滂沱大雨聲中看完榮獲今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丹麥電影『更好的世界』,感覺隨電影一路出現的複雜情緒,那些抑鬱,憤慨,無奈,皆被雨水沖刷殆盡,僅留下雨後稍試平靜的片刻,與翻騰過後逐漸平和的心。

保持一顆平和的心,是這個公理正義難以伸張的浮躁時代裡,極重要的人格特質,不但能幫助我們思考面臨選擇之際該如何抉擇?

更能在關鍵時刻避免憾事發生。

然而,大部分的人在事到臨頭時,總難跨越橫在眼前的不公對待。

於是,以平和之心維持和平理性的世界,遂成為理想主義的口號。

因為我們是人,不同的是,好一點或壞一點的人,極好與極惡畢竟是少數,在符合人性前提之下,我們所看到的真實世界,其實並沒有那麼好。

『更好的世界』與同樣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告白』,不約而同將「校園霸凌」置入電影中。

兩者同樣出現 “以暴制暴”情節,而『更好的世界』更進一步將“以暴制暴”的方式延展至校園以外無所不在的社會霸凌中。

 重點不在於“以暴制暴”方式的對錯,而是造成非得如此,或是除此之外沒有更好選擇的原因。

我想,所有問題的答案依舊出現在“人”身上。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會出現強欺弱,大欺小的情況,這與國家文明與否無關,而與人天生的劣根性有關。

因此,無論是文明先進的丹麥,或是野蠻落後的非洲難民營,隨處可見人與人之間恃強凌弱的粗暴對待。

電影中,生性平和的十歲男孩Elias,莫名其妙被班上大塊頭男生暴力相向,天天過著提心吊膽的日子。

唯一挺身而出的轉學生Christian遭到連座,個頭矮小但性格強悍的Christian不甘被欺負,他的邏輯是只有立刻狠狠還擊,才沒人敢再欺負他。

事實證明,Christian是對的。

我不主張暴力,但有些人的惡毫無緣由,不反擊,在他們看來就是“不敢”反擊,默默忍耐,不會結束暴力,只會讓他們食髓知味,更變本加厲。

小孩的世界如此,大人的世界亦然。

Elias在非洲難民營當醫生的父親,平和理智,修養極佳,儘管在非洲天天目睹種族間互相殘殺,他仍不主張以暴制暴,他認為暴力相向只會招來更嚴重的報復,與更多無辜人們的傷亡。

醫生理性的想法沒有錯,也是維持和平的長久之道。

然而,會挑起仇恨爭端的人,往往並非常人,說是瘋子也許更恰當,如果能和瘋子講理,早就天下和平,世界大同了。

有一次,醫生帶孩子們上街,小兒子和另一個小孩為搶鞦韆發生拉扯,他上前勸架,小孩父親出來,不分青紅皂白就賞了醫生一耳光。

醫生沒有還手,不是因為害怕,而是不想與粗暴之人一般見識,然而,這一巴掌卻不偏不倚在孩子們心中烙下陰影。

醫生為了教育孩子不使用暴力並非出於恐懼,再度登門面對小孩父親,沒想到小孩父親不但不認錯,暴怒之下,竟又連刷了他兩耳光,儘管醫生認為錯的是對方,卻完全無法讓十歲的孩子信服。

Christian不以為然道:『你說他錯,但那個人並不覺得是他錯。

』醫生啞口無言。

這是我們在生活中偶爾與人磨擦會遭遇的狀況。

有一次,我父親按了前面一台車喇叭,準備超車,沒想到超前之後,那台車突然加速開到我父親車前面,硬逼父親下車,凶神惡煞般的車主怒氣沖沖拿了大鎖下來,質問我父親沒事按他喇叭什麼意思?

還好我父親年紀漸長之後不再像年輕時那般氣盛,直說自己年紀大看不清楚,怕撞了他車,那人才做罷。

可見,“文明”在粗暴之人身上完全起不了作用,這就是為什麼犯錯必須付出代價,不受到懲罰,原本就不可理喻的人只會更自以為是,一個慣性對人暴力相向的人,不受控制的舉止彷彿不定時炸彈,隨時可能炸傷觸怒他的人。

文明世界都充斥著粗暴之人,非洲原始野蠻的部落更是可想而知。

丹麥醫生不顧眾人反對,本著救人天職,治了殺害無數孕婦的壞蛋的腿,卻在那人一句泯滅人性殘害女性的話語中瞬間失控。

他終於明白:“惡性重大”這件事並沒有休止符,就像人的欲望宛如無底洞,不阻止,洞只會越來越深,人只會越來越壞,世界只會越來越糟。

更壞的事隨時在發生。

我們除了明哲保身之外,訴諸法律當然還是維持理性世界最好的途徑。

然而,法律畢竟有太多漏洞可鑽,我已經不相信『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了。

那些被法網漏掉的人,繼續以惡劣的方式傷害別人,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告白』與『更好的世界』這樣的電影,提醒我們在這不美好的世界我們需要的已不再是單純的相信明天會更好,而是面對明天也許不會更好的事實,更要因此學會保護自己,才能悍衛我們愛的人。

雖然“以暴制暴”解決不了不好世界的根本問題,但仍有助於受害者心理的平衡。

此外,電影同時點出“以暴制暴”可能製造出更大的傷害,甚至留下更多遺憾。

所以,該怎麼做?

始終沒有最好的答案,只有相對自己而言更好的答案。

更好的世界,是所有良善之人對世界的期許。

看電影時,我想到的題目是“沒有更好的人,怎會有更好的世界?

”現在我把它改成“有更好的人,才會有更好的世界”。

因為,我們雖然改變不了世界,但至少我們可以讓自己變成更好的人,當每個人都變得更好,無形中就會變成讓世界更好的一股推力。

而黑暗中的一線之光,往往就來自這些微不足道的力量。

原文發表於:http://blog.sina.com.cn/aiyung

 10 ) 困境与矛盾

 电影《更好的世界》开始于漫漫黄沙,结束在丛林原野蓝天白云,好像荒芜的生命淋过雨滴,于是郁郁葱葱起来。

空灵的音乐、精确的表演、含而不露的结构伏笔,以及那宏大又细微的关于生命的主题。

影片具有两条主线,一条是以医生为主的成人世界的主线,另一条是以两个孩子的世界为主线。

而这两条主线不断反复分离交叉,最终的重叠让每一个在生命中彷徨疲惫的人寻找到了一种心灵的慰藉。

可以说导演在这部影片中探讨了很多的主题,其中最突出的便是文明与暴力的冲突以及生命中爱的失去与获得。

一位具有高尚情操和人文关怀的医生前往非洲大地治疗那些遭受暴力虐待的人们。

无论是对于他的孩子来说还是对于非洲贫苦的人民而言,他都是文明社会的代表。

他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职业操守。

 短评

我只是喜欢真名字

10分钟前
  • 费纸姬
  • 还行

@阶梯教室 這種片子已經變成很吃香的類型片了。

14分钟前
  • 胖丁
  • 较差

哎失足苦逼少年和这种宽恕or以暴制暴的命题都是老调反复谈了好么呵呵后 啊啊啊倒是好久木有见到Christian这么美丽的小正太啦嗷嗷嗷

16分钟前
  • Kaili Urchins
  • 还行

以暴制暴和委曲求全都不能迎来更好的世界,因为从来就没有什么更好的世界。

19分钟前
  • McGregor
  • 还行

“有时候你感觉你和死亡之间有那么一层白纱,当你失去亲人或者熟人时,那层白纱就会慢慢消失,而你看待死亡也就更加通透了,可那也是短短的一瞬,之后白纱又会偷偷回来,你也会重拾生活。”游走于两个世界,人所处的环境造就了时代的罪恶与善良。(一群小孩在追车大喊着 how are you!)

24分钟前
  • yøulanda
  • 推荐

刚看完觉得心里堵,不知道怎么讲...拍的蛮有力量,还好是个HAPPY ENDING。

26分钟前
  • 左影²
  • 力荐

很清高呀

31分钟前
  • Feel L
  • 较差

个人无太多感觉 北欧男人睫毛都这么长 真特么妖孽~~

35分钟前
  • 龙井虾仁
  • 还行

哪怕是再文明的社会,打打杀杀也是无穷无尽,这个更好的世界也不会变得更好了。

39分钟前
  • 私房歌
  • 还行

更好的世界 总是出现在困苦之后

43分钟前
  • .
  • 还行

风景好

45分钟前
  • qf-w-fq
  • 还行

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

50分钟前
  • ningbokai
  • 推荐

暴力,支配欲,报复,宽恕,批判。

52分钟前
  • 竹子
  • 还行

在瑞典和丹麦天堂一样生活的人们的小烦恼,在中国人看来,简直是无病呻吟。来天朝生活,岂不是一天也活不下去?摄影一流。稍嫌沉闷

55分钟前
  • 公子羽
  • 还行

额...中规中矩的作品 挺不错的 但是没好到让人难以忘怀或者是有再看一遍的想法

57分钟前
  • roro520121
  • 推荐

只要有人,就有善恶,更好的世界,也就不过如此了。

1小时前
  • 黑.华兹华斯
  • 较差

电影应该说还不错啦。。。个人问题吧,不太喜欢这种调的片子,Hello, how are you 我们都懂,但哪里才更好。。。

1小时前
  • Z-Zytka 菜菜
  • 还行

人文关怀!

1小时前
  • Andy
  • 推荐

Anton把“大佬”拖到屋外,任由愤怒的人们将他打死;Christian问孩子死的是时候会不会看上去更小。怎样的世界才是更好?。。。画面非常漂亮,小演员很出色,唯一遗憾的是结尾有些甜腻。。。好吧,我是悲观主义者。。。

1小时前
  • annie妖
  • 力荐

这部电影给我带来的心灵震撼真大

1小时前
  • 赵阿蛮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