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nically,这不是影评。
我之所以给五星,是给片中前后一致的英伦古典情怀和毫不拖沓的剪辑。
后者对我尤其重要,戈达尔的剪辑虽然名声在外,我还是不断快进,因为我不enjoy看着一些漂亮的脑残女和行为前后互相颠覆的法国男胡搞瞎搞。
我很惊讶看Brideshead Revisited时我没有哪怕一次快进。
这跟选角有关。
Sebastian先颠倒了性别再颠倒了众生,Matthew Goode在我心中的地位,让我不能像其他观影者一样察觉到他的野心。
我的认识还停留在,他在此片中,是一个被美而吸引,先后企图拯救兄妹俩的正常人。
拒绝Sebastian,是出自性取向的本能。
娶妻,是对命运给予的东西淡然接受。
与Julia重拾旧欢,是对昔日没有得到的感情的疯狂反扑。
Let go Julia, 是意识到一己之力在宗教带来的集体无意识面前的渺小。
人,大概只能自救,当你突然伟岸了浪漫了或者超人情结迸发了想带一个女子逃离她过去的残缺人生时,如果她接受了,这是童话;她不接受,这就是部现实作品。
世界上大多数人,尤其是女人,都是没有勇气跟过去一刀两断的,宁可作茧自缚。
Brideshead是美的,所以有爱美之心的Charles对其始终不能忘怀。
这不一定就跟了不起的盖茨比里一样的social climber抱有同样的居心。
至少影片中的细节不能严密地证明这一点。
而生物都是趋利避害的,所以human being Charles就有了他种种的选择和不选择。
再说Julia的选角,不好意思,套用一句法国人形容泰坦尼克女主的经典评价,“简直丑得不能看。
”,长着一张跟茱莉亚比诺什一样三纲五常的脸蛋,还有很masculine的眉毛。
我个人偏好女演员有着柔美的轮廓,可以中性,但一定不能突兀。
尤其不能长得像我老家的海边随手捡一块岩石削几个角就成了张脸,或者跟我小时候拿橡皮泥捏出来的泥人一样拉沓着眼角。
再评价一个情节, Charles用两幅画交换了Julia的自由。
很多人觉得这样improper, 怎么能这样交易呢?
Julia变成了商品多掉价啊?
我当时看了这些观影者的感触很是惊讶,因为我完全就不是这一思路。
我的思路如下:首先,男主找Julia丈夫谈判时抱着就是 “Leave it to me, I will handle it.”的态度。
而我认为男人能讲出的最浪漫的话除了Don't worry, leave it to me就是It’s over, I will take you away.而Charles两个都表达了,所以我不太喜欢女人这时还当怨妇。
再者,谈判,注意,Charles不是在宣布一个事实,是在讨要一个离婚协议。
一旦screw up这个机会成本有多大一定要清楚。
当Rex说what can you offer me?时我觉得Rex真是个理性的经济人,顿时为Charles松一口气,能用钱解决的烦恼就不是真正的烦恼。
要是Rex没那么直截了当而是跟琼瑶戏里面马景涛一样:啊。。。
不要。。
Julia…啊。。
你怎么能这样对我。。。
啊。。
我的余生还有什么意义。。
那Charles谈判的胜算就很小了。
Charles这时,为了迎合主流观众不太能坦然接受这种trade模式时选择了缄默不语。
然后Rex又很贴心地开了价码,两幅画。
作为观众我当时都要乐死了,多便宜啊,自产自销,不用扣除中间费用, C只用将自己abundant的两幅画丢出去就是了,换了个女人。
但是C还是一娘儿们似的一句话都不敢说,跟国共混战时被抓到对方监狱里进行生死抉择似的点了点他那英俊无比的头。
综上,所以当Julia对此心有戚戚时我真是觉得这女人很不理性。
你,以及你那怪石嶙峋的眉眼,以及你被宗教腐坏了的teenie weenie brain, 能够想出一个更好的谈判价格,让你觉得心理上接受吗?
但是这部电影还是太唯美了,以下我还想简述人生还有另外一面。
艺术与生活孰高孰低的分割线我朋友A, 她的双胞胎姑姑,大姑姑跟一个俩孩子都20几岁的40+男人去年生了个小baby。
小姑姑赌搏欠了高利贷,嫁了个差不多民工的人,还是先怀孕才结婚的,没什么收入,然后生的小女孩脚软,每个月要去医院注射1000+RMB的针水,否则过几个月不一定能够走路。
哪怕这样,两个姑姑还是吃着120RMB一斤的虾喝着348/900g的美赞臣进口奶粉;她的表姐,会计师,在上海,剩女一枚,跟一个台湾的有女朋友的男生纠缠不清,后来终于大家谈开了,于是这事就黄了,扯淡了,人家不愿分手。
她表姑,N年前在深圳做酒店前台时就是如花美人,当了某商人的情人,后来年纪大了,回归正途了,跟个弄玻璃厂的小生意人结婚了,开了个小卖部,正正经经平平淡淡。
她一个好朋友,跟男友谈了6年恋爱,结婚前几个月被一个只认识两星期的异乡女人打败了,于是这个devastating的事件让这一女博士之后更加终日郁郁形单影只。
而这女博士的朋友,在校念英语系时跟一个爱写诗的医学系男生相交甚好如胶似漆,毕业结婚后这医学系男生不去工作继续写诗终日写诗,不知养家糊口为何物,女人只好一人养全家,七年后终于离婚远嫁美国。
除去那些琐碎死人的中年人生活,再讲青春期躁动。
我和Lucas在被大雪滞留在伦敦的机场时,我说你给我讲故事吧,于是他告诉我某女S,大家共同的南亚朋友,在本科艰难度日时跟了个40多岁的老男人,男人现在要来伦敦看她,而她打算跟一个巴黎男生在一起把这老男人甩了;某女Y,日本人,遇到了学校里一个对她身体很感兴趣的欧洲人X,X特别喜欢和她OOXX, 而Y付出了真心。
后来Y把她日本的男友甩了却发现X依旧不想跟他女友分,X只喜欢跟Y做爱,非常喜欢,仅此而已。
而Y无论和他做了多少次,都不能令他分手来跟她在一起。
某男M,非常喜欢做爱,既喜欢跟他女朋友做也喜欢跟其他各种女生做。
他女朋友也不介意。
但他除了喜欢跟他女朋友做爱,还喜欢跟她聊天。
这就成了她成为正室的充分条件。
我当时听了就傻了,M, S, Y, X都是我认识的人啊,Lucas住学校信息多,可他从前不是八卦的人,直到在伦敦的最后一天,在Costa里。
跟这些糟糕的凌乱的人生故事比,Brideshead已经很天上人间了。
生活本就如此的艰难,我更喜欢给生活做减法,找个简单的人,也不要什么伦敦巴黎,公园着胡同着就过了吧。
有时候,因为一个镜头就会想看一个电影。
前几天在微博上看到本•肖恩回眸的一个动图,看留言是电影《故园风雨后》,感觉名字很中国化,但是那个镜头让人动容。
他差不多是光头,穿着一件棕色的袍子,像一个和尚似的感觉,身形瘦削,回望的眼神说不出的绝望哀恸。
我也说不清楚为什么,就直接找到电影来看了。
断断续续用了两天才看完,第二天并不是接着前一天看完,而是从头再看了一遍。
在剑桥读历史的查尔斯和出身豪门的塞巴斯蒂安相遇之后,告诉他自己的理想是成为一个画家。
有人问他:“你想成为一个艺术家,有什么意义?
你干嘛不直接买个相机拍那些该死的照片?
”他说:“因为相机只是件机械,它只能记录时间的一瞬间,但不能表达出那一瞬间的意义或衍生出的情感。
而绘画,无论有多不完美,都体现出感受体现出爱,而不是简单复制。
”有人接着问:“你认为究竟谁在乎你的感受?
”然后大家都哄笑起来。
那时候塞巴斯蒂安说:“我在乎。
”后来他们一起骑着单车游玩,一起划船,坐在树下喝酒聊天。
看着眼前的美景,塞巴斯蒂安说:“这个地方适合埋藏一罐金子,我应该在我很快乐的每个地方埋下点珍贵的东西。
然后等我又老又丑很痛苦的时候,回来把它们挖出来,慢慢回味。
”听着他这样说,又快乐又感伤,想起之前查尔斯说他想成为画家的时候,塞巴斯蒂安说他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除了要自己快乐。
而此刻,他是那么快乐地爱着查尔斯。
他带着查尔斯去他家的庄园,那个像一个宫殿一样豪华的地方。
查尔斯惊叹地问这是他住的地方吗,他说是他家族住的地方,不过他不用见他们,查尔斯说可是他很乐意见他们。
他说他见不到他们,他们出门了。
后来听到他家人就要回来了,他带着查尔斯赶快逃离。
查尔斯说关于他们他很神秘。
他说希望希望关于任何事情他都很神秘。
查尔斯问:“你为什么不想我见你的家人,你在羞愧什么,他们还是我?
”他说:“别这么俗气,查尔斯。
我不想把你和我的家庭混在一起,你是我的朋友。
”查尔斯说:“我没有家庭。
”他说:“你有我。
”然后他揽着他的肩膀说:“塞巴斯蒂安和查尔斯挑战世界。
”后来他们几乎一整个夏天都在一起度过,在庄园里面到处游玩,追逐,游泳,他的脚伤了查尔斯推着轮椅疯狂地奔跑,给他画像。
查尔斯说:“永远都这样就好了。
”塞巴斯蒂安接到:“永远是夏天,永远独自一人。
”这句话似乎很让人惊讶,明明两个人在一起却要说独自一人,真是不合逻辑。
但是却让我在微微一惊之余会心一笑,因为他们之间太有默契了,两个人在一起就像一个一样自由,和谐,快乐,不会因为有人闯入产生误解而觉得那个美妙的世界被人打扰和侵犯——和他在一起就像独自一人那样。
就像我很多次说的那样,两个互相理解,心灵相契的人在一起绝对不会感到束缚,只会更加开心。
他们在夕阳余晖中品酒,用文学的感觉和语言去描述美酒的滋味,真是妙趣无穷。
然后很自然地轻吻,真是甜蜜,就像永远会那样,永远都是夏天,永远独自一人,那个世界不会被外界侵犯。
那段时光的一切,是塞巴斯蒂安一生中最美妙的,最幸福的记忆吧。
那么快乐,那么单纯的美好,就是逝去了也永远拥有。
所以后来那种美好被损害之后,他所做的只是弃绝,绝对没有一丝一毫的留恋,从不想再修复,他知道试图修复的话只能带来更大的伤害,也违背了他心中的美。
——尝尝这个。
不喜欢吗?
——味道很羞涩的酒,就像瞪羚。
——像小妖精。
——它披着田园斑点的挂毯。
——在湖边吹笛子——这是瓶聪慧且古老的酒。
——像洞穴里的先知。
——而这一瓶,犹如洁白颈项上的长串珍珠。
——天鹅。
——最后一只独角兽。
后来他们去了威尼斯,塞巴斯蒂安的父亲逃离家庭,和他的情人住在威尼斯。
他宁愿被社会摒弃在外,也不要和他妻子马奇梅因夫人在一起生活,她的宗教快要让他窒息了。
他的情人对查尔斯说,在塞巴斯蒂安和茱莉亚很小的时候,他们就得按照她的意愿做事,照着她的意思长大,只有这样,她才会爱他们。
这不是马奇梅因夫人的错,是她信仰的上帝让她变成这样的。
查尔斯说那那她不也是天主教徒吗?
她说没错,但是不一样,在意大利是不一样的,没那么多罪恶,他们随心所欲做想做的事,然后去告解。
他们在威尼斯尽情地欣赏美景,喝酒游玩。
在那里,查尔斯追上一直若即若离躲避着他的茱莉亚,和她接吻。
她的吻是那么动人,就像啜饮着最珍贵的佳酿,是那么沉醉忘情,是爱情和欲望完美的交织。
因为她一开始就知道她什么都不可能得到,这是她生命中唯一的一次沉醉。
很快她就按照母亲的安排,嫁给了别人。
当他指责她的时候,提到威尼斯那一吻。
他说“那是如此美好”,她说“我知道,我一直都在回味”。
可是一切都不能改变命运,再怎么美好的东西在他们的信仰,在她母亲对他们的控制面前都是渺小的无能为力的,根本不值一提,更何况茱莉亚也并没有想要违抗。
她母亲对查尔斯说:“她的未来不是个选择的问题,而是信仰的必然。
如果仅是家境的差异,这方面我也许会忽略,但你自封为无神论者,而我女儿注定要嫁给天主教徒,这是上帝的指示,而我们必须遵从。
”她还指责查尔斯给塞巴斯点钱蓄意帮助他喝酒:“你怎么能在大部分时候都那么善良的情况下,做出这么残酷的事情?
我们都那么喜欢你,我不懂为什么我们要承受这样的事实。
”查尔斯说:“你觉得让他感觉自己是罪犯一样比较好吗?
让他每分每分每秒都受到监控?
你才是他酗酒的理由,不是我。
我所做的事情只是让他享受一点自由。
”好多年之后,她去找查尔斯,塞巴斯蒂安去了摩洛哥,她想让他去把他带回来。
查尔斯说:“你把我驱逐出你的房子,你毒害了我跟你两个孩子之间的友谊,现在你希望我用你的名义去祈求。
就算我愿意帮你,你觉得塞巴斯蒂安怎么可能会理我?
”她说:“因为他在乎你的程度远超过任何人。
”是的,塞巴斯蒂安在乎他胜过任何人,但他却只是和他一起享乐,从来都没有爱过他。
塞巴斯蒂安在威尼斯看到他和朱利安接吻的时候非常震惊,他拒绝了查尔斯的解释和友好,开始放纵自己酗酒,以至于家人断绝了他的经济来源。
查尔斯再次去庄园找他,对他说“如果永远都这样就好了,永远是夏天”,他很不耐烦地悲哀地说“都是陈年往事了”。
他深爱着那段时光,但一点都不留恋,因为那已经被伤害了。
往日那个快活的,意气风发的少年,已经非常瘦弱,憔悴不堪,整天借酒浇愁。
——如果我做错了什么……——不关你的事。
是我自己的事。
我没事,只要我喝够了这个,就会没事。
——我想让你知道,无论在威尼斯发生了什么事,我都不是你母亲的爪牙。
如果你心里是这么想的话,我是你这边的。
挑战世界。
——亲爱的查尔斯,你不属于任何人,这才是你的问题所在。
他说:“为何这世界是地狱,我无法逃离?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谁的诗句,只是他哀伤的眼神让人心痛。
事实上,只有他一个人逃离了一切,因为他不想从这世间祈求什么。
我非常欣赏他的是,他能够那么投入地单纯地去爱一个人,当感到伤害的时候却不祈求爱恋,只是非常决绝地离开,拒绝一切怜悯,独自伤感,对别人毫无怨言。
这也正是他让我感到疼痛的地方,那些曾经埋下的金子能够再次挖出来回味吗,回味的时候会很快乐吗?
在摩洛哥再次看到他的时候,他比之前还要瘦弱憔悴,可是很平静。
因为他已经逃离了那个地狱。
他的小屋破败不堪,但是里面有他的留声机,有音乐在流动,只可惜他在医院里。
他病得很严重,不适宜旅行,即使可以他也绝对不会再回到那个已经逃离的地方了。
看到查尔斯之后他很惊讶,但却没有欣喜。
查尔斯也只是奉命去找他,并没有想和他在一起,并且告诉他去摩洛哥是他母亲的意思。
看到有人说他让他走他就走了,事实上他也没有说让他走,只是没有挽留也不想挽留。
而他也没想留下来,甚至他有点迫不及待地逃走了,毫无留恋,只想逃离他的愧疚吧,谁有愿意停留在痛苦里面呢?
他不爱他,才会那样离开。
人要为自己打算没有错,为了自己的快乐和自由没有错,但是如果爱他,他就会成为你的快乐,就是你的事情。
如果他爱他,又怎么可能离开他?
心痛还来不及。
——你来这里做什么?
——你母亲请我过来,她希望我可以带你回家,但医生说你不可能旅行。
——就算可以,我也不想。
——我觉得,我觉得她快死了。
——陪我散散步,我需要运动。
你去过我房子了吗?
你有遇到Kurt吗?
——有。
他想要让你知道,他还在等你。
——真是个令人欣喜的转变啊!
在我的一生中总是需要被人照顾我,现在也有人需要我了。
——我还以为你有一天会想要重回故园庄园。
——故园庄园。
你疯了吗?
那地方还是会到处充满她的影子。
那地方方圆百里内我都不会靠近。
我得坐下。
——我很抱歉。
——道什么歉?
——为了一切。
——没关系。
真的。
我向你要求太多。
我早就知道了,真的。
只是上帝能给我那样的爱。
——回家吧,塞巴斯蒂安,等你康复之后。
不要这样了结一生。
——这就是我现在的生活。
我在这里很快乐。
——我很想念你。
——你这么说真是太好了,亲爱的查尔斯。
带你去故园庄园是我的错。
逃跑吧,逃得远远的,永远不要回头。
直到最后,我才明白了,其实塞巴斯蒂安早就知道查尔斯的心思,所以才忠告他逃开故园庄园,永远也不要回头。
可是他却从一开始就不排斥上流社会,从一开始就对庄园和那里面生活的人充满了向往。
多年之后,他成为一个画家,并且重新得到了茱莉亚。
他满足了茱莉亚丈夫的要求,用两幅画把她买了过来。
在他的画展上,塞巴斯蒂安曾经的一个朋友说他以前和塞巴斯蒂安在一起,现在又是茱莉亚:“你的欲望还真是永无止境啊!
我以前以为你是待宰的羔羊,原来你才是最后的狩猎者。
”或许这才是他的真实面目吧。
茱莉亚问他:“告诉我,查尔斯•莱德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他说:“你知不知道当初我被邀请到故园做客的时候,我是怎样的感受?
我,查尔斯•莱德,‘来自帕丁顿的画家’,你母亲亲切地这么称呼,我可以忍受一切的屈辱,只要最后的梦想成功。
而你的母亲,现在那个女人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真实地存在,她存在于每块砖木中,每块石头中,每块石板中。
塞巴斯蒂安说得对,我们应该离开这里。
”他终于没有把他一直以来的想法付诸行动,没有让自己变得卑劣,但是茱莉亚最终却选择了她一贯的生活,她说她不能将上帝的仁慈拒之门外。
这个故事中探讨的宗教问题是我所不懂的事情,我只看到除了塞巴斯蒂安之外的人似乎都已经向现实妥协,就是无神论者查尔斯最终也在质疑自己。
又过了很多年,成为军官的他再次回到故园庄园时,困惑地说:“不知是命运使然还是上帝之力的讽刺,我再一次回到了故园庄园。
我是否要得太多?
是不是我自己的欲望,让我忽视了他们与信仰之间的纽带?
是不是只有在战争的阴影之下,精神支柱已然崩塌,孑然一人之时,我才能看到信仰之光?
”看一下查尔斯曾经和马奇梅因夫人的一段对话吧:——既然你是个无神论者,你没有宗教信仰,你怎么看你诞生到世上的目的?
——过我自己的生活,如同你一样。
——你没有信仰,你生活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我想要回顾一生,然后说我确实活过一遭,我没有放弃生活,我尝试过挣扎,我很快乐。
——幸福在此生是无关紧要的。
唯一重要的,是往生之后的世界。
再看看查尔斯和他的士兵的对话吧:——你是不信教的吧?
——我才不。
我不知道教义有何意义,人就是出生,生活,然后死去。
——你对未来有什么希望吗?
——希望?
有啊,很多呢。
现在是我们的时代了,过时的东西,所有这些,都要消失。
只要我们能活下去,未来就是我们的。
你呢,长官,是不是有人还在等着你?
——我,没有。
我经历的挚爱与失去已经够多了。
这个电影用的是多次倒叙的方式,一开始就是作为军人的查尔斯回到故园庄园的内心独白:“如果你问我我是谁,我唯一能给出的确定回答,是我的名字,查尔斯•莱德。
至于其它,我的爱,我的恨,我心最深处的欲望,我不能肯定这些情感是真的属于我,还是从那些我梦寐成为的人身上偷来的。
再想了想,有一种情感依然属于我——孤独浮游在借来的情感乱流中,纯粹得像我仍在逃避的信仰——内疚。
”这个电影让我伤感极了。
塞巴斯蒂安的快乐,他的纯真,他的颓废,他的清醒,他的哀伤——无一不在牵动着我的心。
此刻说到这些,突如其来汹涌的泪水,让我突然想起了他的小熊阿洛伊休斯 Aloysius。
在我看电影的过程中,以及看过之后这几天,竟然全然忘记了它的存在。
只是在刚看完的时候查了一下,这个小熊是有原型的。
它是陪伴英国桂冠诗人约翰•贝杰曼(John Betjeman)终生的一只玩具熊,它的名字叫Archibald Ormsby-Gore,昵称Archie。
19世纪20年代,贝杰曼在牛津大学莫德林学院学习时,总是带着小熊Archie。
他在那里结识了伊夫林•沃,后者把小熊写在了小说中。
贝杰曼曾经以Archibald为题写过一首诗,其中一段这样写道: The dreaded evening keyhole scratch Announcing some return below The nursery landing's lifted latch, The punishment to undergo Still I could smooth those half-moon ears And wet that forehead with my tears小熊Aloysius在电影中出现过三次,或者更多,但我没有留意吧。
第一次是在船上,塞巴斯蒂安抱着小熊,拿着酒杯,斜躺在船里面。
第二次是在查尔斯去拜访他的那天,他把小熊从椅子上拿开,说“Aloysius,你不能坐在那儿”,然后请查尔斯坐下。
最后是在摩洛哥,查尔斯走进他破败肮脏的小屋,塞巴斯蒂安不在房间里,只有他的小熊躺在地上的唱片旁边。
他捡起小熊,接着Kurt走进来问他是谁,对他他塞巴斯蒂安在医院里,让他见到他的时候告诉他他还在等他。
或许最终陪伴的,只是他的小熊,可是Kurt还在等着他回去。
我一直都认为人生来是孤独的,最后也会一个人离去,但我也相信“永远独自一人”这种状态也可能包括了那个同类,因为这个世界上只要有同类理解,就不会孤独,只是一般来说很难遇到。
我想如果像塞巴斯蒂安那样去爱,就一定会有等待的人,也会有自己的小熊阿洛伊休斯。
董桥说这个名字过于滥情,我偏不这样认为。
《旧地重游》是好名字,可是过于隐忍的翻译大多数中国读者对本来就隔了一层的文字更多生疏。
故园,风雨,后,都是Brideshead大厦将倾的活生生的写照,就像一样隐忍的曹雪芹,写了石头记,最后流传的名字还是红楼梦。
一个梦字,道尽人生沧海桑田,变幻莫测。
这不是小时代的爱情故事,这是建立在大时代的断壁残垣上的追忆。
就像Sarah Waters的《小小陌生人》,初看是个鬼故事,其实不过是没落英国鬼魂而已。
那些富丽堂皇的园林、喷泉、古代雕塑、柔情蜜意的青春,原来都不过是梦一场而已,由于知道最后的结果,所以看的时候就分外惊心动魄,仿佛那些都是易碎的陶瓷,越美就越令人心碎。
比起1981年BBC电视剧版,我觉得差别比较大的是萨巴斯蒂安,原著中最丰满、最纯洁,也最引人同情的人物。
1981年的演员显然更有贵族气质,那不是现在的忧郁小文青可以装出来的,虽然新版的演员是那么瘦那么忧郁——电视剧版的演员即使在古早的模糊不清的画面中,也显得那么光彩夺目。
估计短评写不完。
1.个人感觉基本靠萨巴斯蒂安的演员在撑。
忘记他的名字,但知道很不错,演过香水,以及新版007的q博士。
其它演员比如母亲,还有男主角,都很眼熟的,但都不如萨巴斯蒂安。
姐姐那个脸很生硬。
有点珍珠港女主角的风格。
前期扮嫩时,一直顶着假发短发——其实真剪过那个发型就会知道,会软塌塌。
日本风的服装。
父亲也该是有名的演员吧。
还有姐夫就是《绝望主妇》里面那个坏警察啊。
2.那个大房子是不是唐顿庄园?
个人比较喜欢的是外面的湖水,几个空中镜头感觉像梯田。
3.剧本应该很好,台词有些很精彩。
比如品酒的那些,想要截图。
4.道具和场景也很费心——但有点过。
或许因此总感觉哪里有点空洞,华丽而空洞。
或许是导演的功力略有欠缺吧,总差点火候。
这个故事在大屏幕影院里看看应该很过瘾。
5.还特意去威尼斯和摩洛哥取景。
两个地方我都去过。
威尼斯的房子绝对有用到古根海姆博物馆的那个宅子。
6.男主角的老婆挺无辜的。
7.为什么老大哥一直没有结婚,母亲却不担心?
急吼吼把女儿嫁出去。
而且宅子又不是她继承的,她担心什么男主角为了得到房子。
8.那个美好的夏天。
似水流年。
游园惊梦般。
此刻太美好,太知道留不住。
不知如何是好。
----写完自己的直观感受后再去从他人的观点里学习。
才知道前世今生。
果然是好小说好底子,拍得力不那么从心。
由此也打算看看此书。
希望有好翻译。
——————“他是迷人的,带着女性美,这是一种极端年轻的美,高唱着情歌,遇到头一阵寒风就凋谢了。
” 原著里查尔斯这样形容塞巴斯蒂安的美。
----所以他胸前别着牡丹花。
非常和谐。
It's all right. Truly. I asked too much of you. I knew it all along, really. Only God can give you that sort of love. This is my life now.
Everything这么这么美的Sebastian Flyte,和Charles Ryder的相遇就说了自己最想要的最不可求的爱和快乐。
To art and love. 他不像其他的贵公子们,嘲笑着Charles的出生,他带着Charles来到了Brideshead,当他揭开雕像的白纱时,这成了一切的开始,故事的开始,是他最美的时候,也成了最好的回忆。
Sebastian 怀有浪漫的爱,羡慕Charles有着明确的人生目标,听到Charles说自己想成为画家之后,一直称Charles为艺术家。
他静静地坐在喷泉旁边,喝着藏在帽子底下的香槟;一边泡澡一边和Charles下着棋,输了,任性的扫走棋子;在故园的傍晚,和Charles喝着不同的酒,似乎连喝酒这件事情都变的这么美好。
他说If only it could be like this always. 身边有着爱的人,看着美丽的风景,喝着自己最爱的酒,如果一直是这样,Sebastian可能就不会有这么绝望和心碎的眼神了。
他绝望于永远无法逃离这深入骨髓的信仰,心碎于自己爱的人舍弃了自己。
来到威尼斯,疯狂的夜晚,站在河对岸,看到Charles亲吻了自己妹妹。
来到小教堂,Charles想要解释什么,伸出食指,嘘...... ...... 转身,Always Alone...... ...... Sebastian落寞的背影,心碎的眼神,我大概是要为之伤心了。
他看着你的时候,是真的很爱的你的感觉;他听你说话的时候,是真的全身心的相信你所说的话。
哪怕你下一秒说要毁灭这个世界的时候,他也一定递上武器给你,陪着你向前冲去。
是这样的爱啊~他未曾责怪迁怒过任何人,他喝酒,他醉酒,沉醉在日日夜夜的酒精中,是想不要面对这令人心碎的一切,喝垮了自己的身体,却未曾对Charles说出过一句责怪的话。
哪怕是妹妹在21岁的成人礼上宣布订婚,第一时间来到了Charles身边,想要安慰他。
I am a sinner. Cast out from God's love.如果人类的出生就伴随着原罪的话,那么Sebastian在遇到Charles之后,就开始了自己的赎罪。
如果深入骨髓的信仰是深埋的火线,那么Charles的舍弃就成了一切的导火索。
远离了自己的家人,远离了囚禁着自己的故园,在摩洛哥忍受着身体的病痛。
阳光透过树荫,他闭着眼睛,洒在身上的阳光,身旁的绿荫;他转头睁开双眼,看到Charles慢慢走到自己眼前,大概这一切能够用一句 哀默大于心死来形容。
我这个罪人,不受上帝的眷顾,在这里赎罪。
在牛津,Sebastian对Charles说:It's so clever fo you, knowing what you want. I have no idea what I want. Except to be happy. If I can.在河边,Sebastian对Charles说:Just the place to bury a crock of gold. I should like to bury something precious in every place where I have been happy. And, then, when I was old and ugly and miserable, I could come back and dig it up and remember.在故园,Sebastian对Charles说:If only it could be like thsi always. Always summer. Always alone. Fruit always ripe.在威尼斯,Sebastian对Charles说:Why this is hell, nor am I out of it.在摩洛哥,Sebastian对Charles说:It's all right. Truly. I asked too much of you. I knew it all along, really. Only God can give you that sort of love. This is my life now. I am happy here.
Sorrow如果电影到这里就结束,那么这是一部令人心碎却不舍的电影。
离了Charles的Sebastian在摩洛哥,离了Sebastian的Charles在伦敦,继续着各自的赎罪,不能结束,直到闭上双眼,滑下罪孽的十字架,请求上帝的宽恕。
其实因为小本这么出彩的表演,我对后面半段的电影并没有继续的期望(因为离了小本)。
可是Sebastian的父亲,最后死在故园里,还是让我深深的看了一番。
逃离了宗教,逃到了意大利,一边说着宗教让我厌恶的话,临死,还是祈求着被原谅,自己的孩子看到他划十字架时的长舒一口气,这真的是深入到骨髓的信仰。
如果再重新来一次,我想Sebastian会说 Run away. Run far away and don't ever look back. 可能最好的结局 就是放开一切。
Sebastian跨越了千山万水,伤透了自己的心,是否在摩洛哥的养护院里找到了自己的宁静?
Charles是否真的爱Julie?
可我相信Charles是真的热爱艺术,才能画出令人赞叹的Jungle,也是会在最开始说出 Because a camera is a mechanical device which records a mment in time, but not what that moment means for the emotions that it evokes. Whereas a painting, however imperfect it may be, is an expression of feeling, an expression of love. Not just a copy of something. 如果他是为了证明自己才去爱Julie,那么我是真的相信他是喜欢过Sebastian的,所以才会在故园的傍晚接受了亲吻,哪怕就这么一瞬,也是遵从了自己的感受的。
索尔仁尼琴说:永远不要鼓励人们去寻求快乐,因为快乐本身不过是市场的一个偶像罢了。
而应该鼓励人们互爱。
一头野兽在咆哮眼前的猎物时会感到快乐,而我们人只有在互爱时感受到爱,这是人类可以取得的最高成就。
小本那一眼,是万年,是千言,是放手。
我喜欢这部电影。
讲到底这部电影是关于拯救与被拯救的问题。
尽管对原著致命的改编让整部电影常常被人诟病为将深刻的主题浅化为bisexual love story。
查尔斯想把塞巴斯蒂安从酗酒与糜烂的生活中拯救出来,但最终他还是将喝酒的钱给了塞巴斯蒂安;他想把茱莉亚从失败的婚姻和宗教的禁锢中拯救出来,但最终他还是失败告终;他甚至想在侯爵弥留之际为他争取不受洗礼的权利,但最终侯爵还是用颤巍巍的手划了十字。
查尔斯就是活得太过明白,他有笃定的人生宗旨,想要将所有人都纳入自己认可的生活轨迹中去。
他明明是布赖兹赫德庄园的客人,在入驻的一刹那开始就把自己作为救世主自居,在无神论的他看来,家庭里的每一个人都是受着宗教的束缚,都等待着他来拯救。
在电影里查尔斯和侯爵夫人闹翻的酒会上,侯爵夫人用一种痛苦的、难以言说的费解神态望着查尔斯,她念叨着你是那么好的孩子,为什么这样对我的塞巴斯蒂安呢。
而查尔斯也用无可理解的眼神回视着他,似乎不明白这个母亲为什么还不知道是自己将塞巴斯蒂安推入自我毁灭的深渊。
然而其实他们两个又是互相理解的,在原著里说,“就这样,我和茱莉亚和马奇梅因夫人都僵持住了,这倒不是因为我们之间互不理解,而是因为我们理解得太充分了。
”查尔斯太喜欢他们家了,喜欢塞巴斯蒂安,喜欢茱莉亚,喜欢幺妹克迪莉娅,(就像塞巴斯蒂安之前担心的一样,“我不愿意你和我的家人在一起。
我们家里的人漂亮得叫人神魂颠倒,在我的一生中,我家的人把我的东西都拿走了。
一旦他们的迷人力量抓住了你,他们就会把你变成他们的朋友,不再是我的朋友了,我不允许他们这样做。
”一语成谶。
)他想将他们纳入自己的生活范畴里去。
然而拉扯的力量是侯爵夫人。
他们互相了解,侯爵夫人清楚这个年轻的无神论者分明是想将她的几个儿女从宗教中抽离解放出来,她对他一直怀着敌意,只不过从未显露出来。
电影中,查尔斯和侯爵夫人的博弈一直在潜伏着剑拔弩张。
查尔斯在门缝里看到侯爵夫人与塞巴斯蒂安的对话,塞一直颤抖着流泪,最后低下头去,似乎是被一种羞愧和悔恨击中了的表情。
查尔斯诧异地看着这样的画面,应该是被母子之间掌控与被掌控、欲逃脱又不能的关系震惊到。
还有一次,查尔斯又是在门外看见侯爵夫人在帮茱莉亚整理华服,侯爵夫人先望向他,随即茱莉亚也望向他,他在前者灼灼的盯视下收回了目光。
查尔斯应该一直以为自己是可以战胜侯爵夫人的,直到她过世后,他亲眼目睹那个一生放荡不羁、拒绝与夫人同居一室的侯爵,在死前最后一刻还是做出了妥协。
那个时候电影来到了高潮,他也第一次真正意识到,他永远无可战胜这一家人,他想拯救的是幻觉,是虚空,没有人愿意被他拯救。
此时电影里给了他一个特写,难以置信的表情,随即是席卷而来的痛心,失望,最终不得不放弃。
他与茱莉亚站在圣母像前,他说,我要你的心碎掉,然而他又立即接上一句,“但我能理解。
” 他花费那么多年,终于能够“理解”。
他站着,场景迅速变换到二战期间,庄园被军队驻扎占领,圣母像被盖上,他变得苍老,穿着军装,再一次在同一个地方反省。
“我到底要什么?
” 这是茱莉亚曾经大声质问他的问题,“到底什么是查尔斯莱德要的?
” 他犹豫地想着,“是不是我要的太多?
” 他恍恍惚惚地往门外走着,看着曾经和塞巴斯蒂安嬉戏过的阳光水池变成废墟一片。
他似乎已经确定了心中的答案。
他确实要的太多,有人说电影将他改编成一心向上爬的凤凰男了,其实电影里没有说他对荣华富贵是多么渴望,对于布赖兹赫德庄园的迷恋,也最多只反映在他无数次用画笔画下它的景色。
对于物质的描写实则极少,在他作为画家成名后,他依旧是对自己的事业打理毫无头绪,都倚靠他的妻子。
所以说他要的太多,如果是要钱财地位,未免有失公允。
他要的是更加虚幻的渺远的对人的掌控罢了。
他一开始对塞巴斯蒂安是羡慕,羡慕他放荡不羁的生活和人生哲学,但是当他被带入庄园后,他发现的是华美袍子下的虱子,他便开始想要改造这一家人,拯救这一家人了,作为这一群漂亮的人的主人翁,刷存在感。
这才是他想要的太多的部分。
要的太多,这也是塞巴斯蒂安在电影里最后一次出现时的台词。
他在摩洛哥,骨瘦如柴,剃光了头发,穿着如苦行僧一般。
查尔斯来见他,对他说,我想你。
他看破红尘地勉强牵动嘴角,“It's nice of you to say that”,但是,他早就明白了,看穿了这只不过是他想带他回去,再次与其他人干涉他人生的美妙说辞而已,他直戳重点,“可能是我对你要的太多了吧。
” 其实要的不多,他只要他的爱,然而没有,那就无须再费心费神地假装关心想念我了罢。
-正经影评到此结束,接下来全部夸小本,节操全无Ben Whishaw,我男神,我心中偶像,我梦中情人,我的所有旧爱与新欢,我的全部初恋与末恋,我精神上的未婚夫(某外国专栏作家云),我肉体上的导师【滚。
有中国女粉丝在伦敦剧场外见到小本,送他一份画着他演出过所有角色的卡通漫画,问他最喜欢哪个,他毫不犹豫地点了塞巴斯蒂安。
即使这部电影不能算作杰出的作品(因为对原著糟糕的改编),但是塞巴斯蒂安应该能算得上他演艺生涯里值得停顿的一个好角色(可能是因为这是电影对原著改动最少的,还原度最高的角色),有时候我甚至会把他本人和塞巴斯蒂安联系在一起。
脆弱的,敏感的,美丽的,杰作。
塞巴斯蒂安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在电影开头,他的出场让查尔斯看直了眼,穿着蓝色的西服,戴着礼帽,一手搂着阿洛伊修斯,一手举着酒杯,仰着头,从河上缓缓滑过。
张扬的,又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窄小的脸,刀削的下颚。
查尔斯被吸引住了,站在桥上,忍不住微笑地凝视着他。
换作谁都会觉得这是一场一见钟情的邂逅吧,为什么导演把查尔斯又逻辑不通地给改成了异性恋呢?!
烧死异性恋啊混蛋!
在小说里,塞巴斯蒂安的初次登场是一个侧写,查尔斯在理发室偶遇他和他的大玩具熊。
理发师评价道,“塞巴斯蒂安弗莱特少爷,一位非常有趣的青年绅士。
”而查尔斯的回应则是冷冷的“显然是的。
” 理发师又道,“你猜塞巴斯蒂安来干什么?
来给他的玩具熊要一把发刷,鬃毛要很硬的,不是用来梳熊毛,而是在他生气时用发刷打熊的屁股以吓唬它。
”此时脑海中瞬间出现了本猫猫一手提起泰迪熊的腿,一手用鬃毛发刷抽打它的屁股的样子。
嘤,这是萌的极致,萌的巅峰,萌的无可超越。
查尔斯和塞巴斯蒂安的第二次见面,是塞巴斯蒂安直接吐在了查尔斯的窗台上。
尽管是这样放肆的不可思议的行为,小说里的查尔斯还是觉得“塞巴斯蒂安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选择了一扇开着的窗户,这样做带有一种疯狂和可爱的有条不紊的风度”。
这是什么样的情怀,这是忠犬攻的情怀,这是痴汉的情怀。
为什么导演你最后又把查尔斯给弄成了一个忘恩负义的渣攻呢?
昂?
昂?
人性呢?!
尊重原著的精髓在哪里呢?
有人会诟病小本的塞巴斯蒂安太过女性化(甚至娘娘腔),不如1981年版的电视剧里AA演的童真,像个真正的孩子气小少爷。
这可真的是太冤,原著里明确的给塞巴斯蒂安一句定性般的描述,“他是迷人的,带着女性美,这是一种极端年轻的美,高唱着情歌,遇到头一阵寒风就凋谢了”,女性美直接被点了出来,在小说里他最后一次登场于摩洛哥的时候,那个德国人很明显就是他的男友(尽管查尔斯在塞的哥哥面前矢口否认了),他的同性恋倾向呼之欲出,只差没点明。
加之他是一直处于被母亲掌控的小儿子,脆弱又敏感,一种柔美的气质,我觉得小本展现得恰到好处。
这段对他的外貌描写,出现在查尔斯第一次赴宴的时候,他进了房间,塞巴斯蒂安在剥鸟蛋,他没有起身欢迎他,也没有向他打招呼问好之类的,而是在剥鸟蛋,对他讲的第一句话也令人摸不着头脑极了,根本就不应该是初次见面或赔礼道歉场合应该讲的开场白,他说,“我刚刚数了一下,每人五个蛋,还多两个,因此我正在吃多出的两个。
今天我饿极了。
昨晚我拼命喝着两种名牌酒,酩酊大醉,醉得使我觉得昨晚的一切仿佛是个梦。
请别弄醒我。
”就像是自言自语,没头没脑的一句话。
然而最后一句却又像是贯穿整部小说的呓语,“请别弄醒我”。
查尔斯这个渣渣最后还是弄醒了他,弄醒了一个养尊处优、敏感纤细的贵公子绮丽美妙的酣梦。
塞巴斯蒂安给查尔斯的第一封信多么有趣啊,“我很后悔。
阿洛伊修斯要看见我被你饶恕了才会理我。
因此,今天我请你吃午饭。
” 还是没头没脑的,他默认了对方知道阿洛伊修斯是他的泰迪熊,默认了对方知道他的地址,他是何方神圣。
他就是活在自己世界里的小孩子,被全家人保护得太完好,又觉得束缚禁锢极了,和安东尼这类放浪形骸的公子们混迹在一起。
然而小说里写,当他认识查尔斯之后,他就再也不怎么理其他的朋友了。
看到这个描述的时候,我心里难受起来,塞巴斯蒂安一定以为自己是找到了真正对的人,才会放弃了其他那些泛泛之交,然而其实对他来说,查尔斯并不是对的人。
查尔斯在赴宴前听到心里有一种声音让他不要去,显然是作者埋下的伏笔,因为在未来的日子里查尔斯会发现,就因为一次赴宴,他终身都被塞巴斯蒂安身后的庄园牵引控制。
其实塞巴斯蒂安何尝不会后悔这一次见面。
他们两个都有点一见彼此误终身的意思。
电影里唯一一处改编是特别好的是查尔斯去摩洛哥见塞巴斯蒂安,后者已经疾病缠身,落魄如此,然而还是不忘缓缓转过头,对他此生最爱的人说一句忠告,“Run,run far away。
” 那时候,人生无法摆脱的诡谲飘渺的宿命感油然而生,每个人明明都是自由的,但是却又受到无形的羁绊,就像小说里那个关于风筝的隐喻。
小本真是瘦,瘦出了风格,瘦出了气质。
每次他坐在浴缸里,下棋也好,抽烟也好,什么也不做就是红着眼圈颓唐地摇摇晃晃地从里面站起来也好,就是好看,就是优雅,就是萌。
看见他和查尔斯在黄昏的草坪上,查尔斯坐着画画,他就这么斜斜地靠在他身边,一个漂亮的侧影,那个时候才真的叫“岁月静好”。
在夕阳台阶下,他吻了查尔斯一下,随即收回,眼睛紧紧地盯着前方,不敢侧视旁边的人,举着酒杯的手有点僵,他低头,抿嘴,微笑,整个动作就像一帧优美的舞蹈动作。
那时候多么美好,一想到查尔斯之后就渣化,就想冲进电影里给他一千六百八十多个大嘴巴。
在威尼斯,他穿着喧嚣豪华的锦服,最后落寞归去,在查尔斯还试图解释的时候,他湮没在黑暗中的脸转过来,侧脸隐隐约约的,失望与悲怆淅淅沥沥地从他眼神里流淌出来。
他用一根手指轻轻地盖住了查尔斯的嘴唇,然后用一种我至今无法用语言形容的欲说还休的眼神最后充满爱意与恨意地看了查尔斯一眼,黯然离开。
一个简单的场景,被小本演出了百转愁肠出来,那一场戏里他眼睛里分明有雾,这还不算厉害——人们能辨别出是一种悲伤的雾气,那才叫厉害。
总之我真的爱死小本了。
尽管这不是他演技最爆发的电影,但是通过这部片子爱上他也太容易了吧。
尤其是看幕后花絮和接受访问,他自带猫耳的发型,他迷迷糊糊的回答,他一脸没睡醒的傲娇表情,他热得用手扇了扇风的动作——啊,此时我的节操已经溺死在他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间,请不要打捞了!
我认为这是一部宗教片,而且影片的结局很耐人寻味。
一个一生反抗天主教的老爹,最后还是选择了在死前忏悔。
在天主教徒面前,这个结局是一种胜利,我可以想像的到,那些纯正的信徒在这个结局之后是如何欣喜若狂,甚至认为这部小说是为宣扬天主教而写的。
但是在自由主义者或者无神论者面前,我相信他们也不会有丝毫失败的情绪,有的也只会是对这个家族,甚至对天主教徒无限的悲悯。
我认为老爹最终不是因为信仰而忏悔,他是因为对死亡之后的恐惧而臣服。
而沙巴斯通的悲惨命运,并不是上帝对他的惩罚,恰恰相反,上帝以及天主信仰是他悲剧命运的始作俑者。
而茱丽只是只小兔子,又想自由,又畏惧上帝。
如果她老爸没有在死前划那个十字,她讲不定真和查尔斯远走高飞了。
但偏偏老爹莫名其妙地忏悔了,让这个愚蠢的女人,最终放弃自由,如她老妈一般和那不知道在哪里睡觉的主厮守终生。
就如这位老妈说的,天主教徒生存的目的不在当世,而是死后的世界,当世的存在只为消除一种被称为“原罪”的东西。
为了消除原罪,应该兢兢业业信奉主,服侍主,少恶多善,向主忏悔,以求死后的天堂。
在这种思想下,所有的精神痛苦,都被归于自己的罪恶招来的上帝的对自己的惩罚。
然而,真是如此。
假若这世界没有宗教。
这样一个富贵的家庭,会走上什么路呢?
当然,母亲不会严苛地以天主教规来育养子女,或许丈夫不会厌烦了妻子信仰的神经质而出去寄居情妇。
沙巴斯通或许不会因为厌恶母亲,达到厌恶女人的程度,而变成了同性恋。
茱莉当然也不用指配给一位天主教徒,成为政治婚姻的牺牲品。
当然,你会说我把结局想得太好了,也有可能是比小说中结局更为惨烈也说不定。
但我要说,这样一个结局在没有天主教的世界是可能发生的,但在有天主教的世界一定不会发生。
只是这一点,难道还说明不了问题吗?
让人痛不欲生的,不是上帝的惩罚。
是人自身作为对精神的影响。
是结局和需求之间的差异,给了人痛苦还是幸福的表现。
存于世,有成必有不成,有胜必有败,有得必有失,加于人的精神之上,自然就有喜有悲,有甜有苦。
如果痛苦是上帝之惩罚,那快乐又是上帝因何而赐呢?
如果上帝把极乐之地留在了死后的世界,那她为什么又留给人间当世欢乐的感受?
如果人间当世有了欢乐可以追寻,又何必寄一生于那个虚无飘渺的生后世界?
退一万步讲,如果真有上帝,你希望的极乐是什么呢?
让不属于你的东西属于你?
让做不成的事情做成?
让失败变成成功?
让失去变成拥有?
如果快乐竟然还有一种标准去衡量,除了心想事成,还会是什么?
那么让那个不爱你的人爱你?
是不是极乐的一种“悖论”呢?
查尔斯在最后很想去掐灭那束信仰的火苗。
一是,他做不到,消灭宗教,那是天方夜谭。
他早就尝试过从宗教的泥坑里把茱莉甚至是沙巴斯通带出来,可是都没有成功。
他是掐不灭那束火苗的,这一点他心里比任何人都清楚。
二是,就算他掐灭了,接下来该怎么办呢?
正如,老女人跟他讲的,你生活没有目的,她有。
查尔斯是为活而活,回首自己享受过,不回首自己努力过不后悔。
但是,世人不是都哪查尔斯这么明白活着的意义。
就如沙巴斯通,他一直逃避着自己的家庭,这本无可厚非,但他的方式实在令人吹嘘。
沙巴斯通,没有通过一种斗争自强的方式,而是无限沉浸在醉酒,埋怨,沮丧的精神中,一蹶不振。
那是何其的悲惨,他还不如他最终归于信仰的妹妹。
至少她有了生活的目的,虽然那是个虚无的目的。
宗教,有他存世的作用。
就如任何事物,有他正的一面,必有他不正的一面。
同样,作为无神论者的查尔斯,我认为他在很多事情面前是没有底线的。
比如,看的出来他的第一任婚姻,完全站在功利的立场。
从一开始,他对沙巴斯通的若即若离,也能看出他对富贵的渴求。
而最后,他竟然答应用两幅画来衡量茱莉的身价,你能说他心中没有对庄园的一点企图?
多年以后,查尔斯来到他那么向往的庄园,物非人非。
他还是孑然一身,四处漂泊,这多少缘由他的信仰缺失。
世间人事,有也无,色也空,多也少,大也小,胜也败,得也失。
周末无聊,开了很久以前载了半集的《旧地重游》来看,于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边看边囧倒……虽说81版电视剧珠玉在前,但因我对这个电影版只有兴趣,没有期待,倒也不会对它的诞生抱着太苛刻的态度。
从最初纷传的Paul Bettany和Jude Law搭档起,对JL不感冒,到最终敲定由Ben Whishaw和Matthew Goode出演后丧失兴奋,继续对BW不感冒,我发现我一直在挑剔的都是Sebastian的扮演者,似乎在我看来Sebastian的难度要比Charles来得高?
其实也不是,不过个人认为,JL太浮艳,BW太阴森,都缺乏小说中对Sebastian的定义,“是迷人的,带着女性美,这是一种极端年轻的美,高唱着情歌,遇到头一阵寒风就凋谢了。
”这大抵是一种仍然停留在孩童时期的纯真的、无性别的感觉,特别脆弱和易逝。
Sebastian的怪异、他的玩具熊、他对保姆的依恋,对Charles的爱,都体现了他性格中的那种无可奈何的人为停滞和倔强的固守。
反而我觉得,Charles要比他好演绎,或者说PB和MG单纯就外表来说,过得去了。
半集的电影版总的给我的感觉,就是过犹不及。
假如原著中曾经隐晦地涉及到Platonic homosexual relationship这样一种关系,那么电视剧版也只是同样隐晦地给予了观众暗示,没有任何一处特别显露出Charles对Sebastian,或反过来,抱有某种超越精神之外的特殊情感。
他们在牛津校园的学生时代,常春藤和流水之上的泛舟,郊野外的烟笼碧树与草莓醇酒;在Brideshead城堡,开遍的繁花,夜晚的海神喷泉、青苔披沥的古老柱廊,礼拜堂;在威尼斯,高耸的钟楼和教堂,冈朵拉,寻常院落。
尽管景色自异,或多或少,我们这样过了一定年纪的人,也曾享受过青春的甜蜜回忆。
有人相伴,不至茕茕。
对于Sebastian,Charles的陪伴几乎具有救赎的意义,而最后,他的堕落,也与没能从Charles这里得到解救有关。
母亲的家庭与母亲的宗教像一座巨大的囚牢困锁住他,他只能从中逃离,不计代价。
他生来所有的一切,如谶言般都为他的家庭吞噬。
即使是Charles。
酗酒、放逐、要求在修道院当一名杂役,颠沛流离的生活与疾病。
Julia是在这当中穿插进来的,若干年后的重逢,暴风雨夜的激情,马奇梅因侯爵临终前的皈依天主教,她最终仍舍弃Charles而去;Cordilia则在战乱中清醒地看到这一切。
Flyte家三个爱过Charles的孩子,结局各自的不幸。
Sebastian可能有三种选择,如此而已。
不管Charles爱Julia出于什么缘由,但至少曾有一刻,他认为他曾在Julia脸上寻找过Sebastian的影子。
怀念,或是伤逝?
如果说小说与电视剧都仅仅是隐晦的暗示,那么电影版就彻底让人没有希望地目睹了Charles、Sebastian和Julia之间的三角恋。
于是一出宗教造就的家庭悲剧与命运悲剧沦为刻意泡制的八点档情感剧。
许多关键细节被删改。
比如Sebastian初见Charles之时在他公寓里醉酒呕吐,校工伦特的骂骂咧咧在这里改成了狗腿式的敦促Charles去赴约,比如Charles对Sebastian的不怀好感被改成一开始就充满期待,比如初访Brideshead时明显表露出了保姆霍金斯对Sebastian的担忧,以及Sebastian对此的拒绝,Brideshead的相伴也从和谐无间变得充满暧昧气息,再比如最大的删改,威尼斯之行加入了Julia这个莫名其妙的“第三者”。
用意仅仅是让Charles与Julia在狂欢节之夜幽会,然后让Sebastian撞见这一出,负气而去?
Charles对Julia的爱,也因为在这种子虚乌有的凑合场景里提前到来而显得不知所谓。
从头看下来,不免令观众错愕,剧情跳跃性之大与生拼硬凑之嫌。
半集电影版在时间段上大约等于电视剧头两集Et in Arcadia Ego与Home And Abroad的内容。
伊夫林的小说改编成电视剧是最好的选择,能够做到巨细靡遗,而电影由于篇幅与时间的关系,在这方面会比较困难。
但终究,还是一个匠心独运的问题。
显然Brideshead Revisited的主题不在于讨论柏拉图式关系,也不在于描写一段错综复杂的三角恋。
它的主题是“崩溃”与“挽歌”。
清醒地意识到旧有的消逝,与无可奈何的挽留情绪。
挽歌至少是三重意义上的,大英帝国日薄西山的荣耀,已成明日黄花的贵族生活,风流云散的青春盛景。
Et in Arcadia Ego,“我也曾有过田园牧歌的生活”,小说第一卷与电视剧第一集的标题,已经揭示出了至少一半的theme,这种情绪贯穿始终。
与此相伴的,西方知识分子在嬗变时代下的心理状态,更加非电影所能呈现(大约因为个人原因,宗教那块始终未能体会)。
2009.08.17 旧评-因为仅看了半部就没看下去了,可能有失偏颇,因此本文不具备任何参考性,慎之。
原本打算读完原著再写,但后劲实在是太大,以至于凌晨睡不着觉决定先随便写一些。
本演的塞巴斯汀实在是太美了,美得那样让人心碎。
当他用他浓密睫毛之下的那双眼睛望向你时,你的内心怎么能不柔软成一片,怎么能忍住不去迁就他、包容他、爱纵他?
我深深沉溺于塞巴斯汀和查尔斯的那个夏天,以至摩洛哥二人诀别之后查尔斯和茱莉亚的纠葛甚至让我觉得索然。
盛大的夏季,绿色铺满庄园,在望不见头的草地上飞奔、穿过喷泉和灌丛、在浴室里下棋、在黄昏下接吻,在阳光笼罩时为纳西索斯一样的少年画像。
太美好了,太年轻了,太鲜活了,我实在是没办法不沉醉,不为之而动容。
而Sebastian的旋律环绕其中,悲伤像雾气一样无处不在,让人极力去抑制欲泪的冲动。
塞巴斯汀是那样爱重查尔斯,认识他后,便不在和从前的“狐朋狗友”来往,同他一起打发所有的光阴,共度漫长的夏季。
那样漫不经心那样娇纵的他,在暮色下吻过查尔斯之后,居然也会那样紧张、那样小心翼翼地抿下一口酒,掩饰自己的忐忑和羞怯。
即便是改编,查尔斯和塞巴斯汀的暧昧依然让人揪心。
他仿佛是这样地为茱莉亚着迷,我倒宁肯他真的完全不对塞巴斯汀动心了。
可他偏偏复述着他曾说过的话,在两人间的某些东西崩塌之后依然说着一起对抗世界的誓言、说着“If only it could be like this always.Always summer…”在摩洛哥,他说i miss you,看着他的眼神是那样痛苦而哀伤。
可最终最终,塞巴斯汀只是对他说:“Run away.Run far away anddon't ever look back.”我的心碎成无数瓣了。
有的人说查尔斯太清醒,太功利,对白庄有太多欲望。
可我更倾向于他是为了救赎,他试图去救赎塞巴斯汀,救赎茱莉亚,救赎他们的父亲,可最终他什么都救赎不了。
白庄里,爵士夫人和她的上帝无处不在。
而对于这一家人来说,不论身处何地,白庄都无处不在。
畸形的宗教和家庭关系哺育了塞巴斯汀和茱莉亚,他们根本无法挣脱和逃离。
而试图去拯救他们的查尔斯更像一个徒劳的过客,亦是这场庄园风雨的见证者。
比起来,明明看起来这样脆弱易碎的塞巴斯汀,偏偏是最勇敢也最反叛的那一个。
他在依靠酒精去逃避一切之后,用了一种几乎是撕裂自我的形式对抗他扭曲的母亲和白庄给予他的痛苦。
留在摩洛哥,是他最决绝的抗争。
我似乎可以从中感受到一种西西弗斯式的存在主义。
可我还是太心碎了,为这阴霾缭绕却美不胜收的白庄,更为这漂亮到人忍不住要去偏爱的塞巴斯汀。
他骗走了我的理性我的灵魂,我只想要为他流泪,我不忍看见他的眼泪。
他太美,所以他破碎的每一寸,都让我心如刀割。
这几天成了一个“故园控”,脑袋里晃动的影子老是离不开《故园风雨后》里的塞巴斯蒂安。
Evelyn Waugh的同名小说,(又名《故地重游》)改编的英国电影,典型的上世纪初的英伦情调。
布来赫尔德庄园无比美丽,有的人想进入,有的人想离开,有的人本想逃离,知道一回到故园,所有的记忆和枷锁将一并不自觉地拾起,但还是回归了。
结果,到了故园后,她重投天主怀抱,成为她母亲的代言人,她远离了爱情,重新爱上上帝。
塞巴斯蒂安是脆弱精美的清代鼻烟壶,是名贵的酒和华丽的丝绸,是忧郁敏锐纯净的眼睛,是牛津校园里的贾宝玉,越是贵,越是脆。
因此我独偏爱这一个,他爱上的男人赖德,虽是画家,其实只是一俗人,他对塞巴斯蒂安家的庄园的向往,迷恋,爱情,对这庞大的物的爱情,已经远远高于他对人的爱情,不管是对男人,还是女人。
塞巴斯蒂安是英国的贾宝玉,必须以一种毁灭的方式与生硬顽冥的家族对话。
于是他酗酒。
当他明白已失去短暂的一个假期的“疑似爱情”时,在威尼斯,他深爱的赖德吻了他的妹妹朱丽亚,塞巴斯蒂安的眼睛里射出极其忧郁的子弹,但那眼神依然清澈,高贵静美。
对爱的失望,并没有让他歇斯底里,他只是自己以酒销愁,从此,他与他保持了距离。
几年后,他失踪于非洲摩洛哥。
他穷困潦倒在一家医院,昔日所爱赖德奉庄园女主人之托去摩洛哥找他,想劝他回家,对他说,你母亲快要死了。
此时的小塞,身穿着黄色的袍子,像一名东方苦行僧,形容枯槁,安静柔弱地坐在一张椅子上。
赖德对小塞说,我想你,但洞察秋毫的小塞知道这话有些言不由衷。
总之,他对赖德的爱情,在那年夏天的威尼斯已经悲壮死去。
他没有回去,他宁可放逐自己,与天主教的家庭决裂。
他留给赖德一个苍凉但坚定的转身。
临别时,赖德摸了摸小塞的光头,带着一丝怜惜,一丝歉疚,还有无奈。
他,赖德,在从中产到上流的时代大浪中随波逐流,他,塞巴斯蒂安,痛眼自己的身世,想要自由。
他曾对他说,我不该带你到布莱赫尔德庄园。
后来,他在摩洛哥当了一名医院看门人。
也许他觉得,这样也挺好。
记得他对前来找他的赖德说的话,这也许是一个转折,从前都是别人照顾我,现在,我可以照顾别人。
这个灵魂,脆弱的,娇贵的,坎坷的灵魂,让人深度着迷。
在树前,在门廊,在风中,你很想为他倒一杯葡萄酒,轻轻碰一碰杯。
处处节制克制,细腻的展现出一个年代故事。但当多年后船上相遇补上一炮的时候,我就真心没觉得他俩是要真的在一起。风雨之后,各自零落吧。
直男画家欣赏哥哥又喜欢妹妹,不介意暧昧的同性友情,作为艺术家又贪恋时光宝藏一样的大宅,娶了能帮他打理事业的妻子又嫌弃人家庸俗无趣,是的,要的太多了。剧本有点太空,关于宗教的束缚也挖掘得不够到位,但前半段C和S在牛津和大宅里面相处的段落拍的实在太美太浪漫了!!那种空灵又荼蘼,氛围取胜。本老师的破碎与天真把所有华丽的服饰都穿的那么脆弱,情感表达上他是最好的。如果一直围绕着S这个人物来拍,说不定能更精彩一些。3.5.
风景而已。
啥鬼东西,尖酸刻薄的妈妈&威尼斯变三人行看得我满头问号,除了有小本啥也不是,虽然这个Seb也被扁平化成了苦恋不得的美娇0。退一万步也不该看不到“I have not forgotten Sebastian. I'm with him daily, in Julia.”一点影子。名著爆改番茄小说《基友爱我 我爱他妹》。
有点不能忍,直觉觉得原著应该更深刻。现在感觉一方面讲了一个三角恋的故事,一方面讲了一个宗教魔怔的故事,很有“一朝被洗脑,一生被洗脑”的批判意识,不管哪一头都很肤浅,这是原著想讲的?唯一被安利的就是霍华德城堡了。
树畔门廊风里处,愿斟美酒共交杯
长久以来都没看完,只看了前半部分,一直以为是爱情片,三个人的狗血抓马,今天终于看完了,原来是个宗教片?最喜欢Charles和Sebastian在Brideshead的那个夏天,多美好啊!
★
这样一部讨论宗教和信仰的电影我只能是浮于水面 马修古迪倒是个表演很细腻的演员
看了书,再看多一次电影,才觉得这个电影有多不靠谱有多面目全非。觉得可取之处就是配乐好听,景色优美。至于故事情节什么的,这个电影浮云了
这部电影是要讲个毛啊?重点在哪儿啊?威士肖给安排成跑龙套的了!从开头结尾的独白来看,原著应该很爽,但是内容怎么给演成个这样了,不充实啊。
音乐很棒
不太喜欢,觉得无病呻吟
“当Sebastian消失于他的生活,他心中的一部分一同消失了,且永远也回不来了”
Charlez步出教堂的那個鏡頭,也是在很有意思的。他猶豫熄滅教堂的蠟燭但最終沒有熄滅,也許是他對Sebastian和Julia的感情!(慶幸的是,他第一個想起的是遠在土耳其的Sebastian,接著才是門縫中瞥見的Juliet)
跟戏梦巴黎一个感觉.
Emma Thomsen的表演太赞了
哇,Ben Whishaw~
这个故事告诉我的,是不要痴望等着谁来救你,也不要以为自己可以救谁。
其实不爱跟宗教这么相关的东西。== 不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