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每一片土地,都有着动人的故事,青藏高原也不例外,在这个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之上,空气稀薄,阳光炽热,天蓝水净,爱情,也显得单纯而直接。
《西藏往事》,一首来源于真实历史故事的大爱之歌,终于因女导演戴玮的坚持与执着,得以重见天日,供世人评说。
历史长河中的一朵往事无论任何一部影片,只要在片名冠上“往事”一词,就不可避免的将影片抬升了一个批判高度,因为此“往事”并非简单个人恩怨、儿女情长,而是将承载更多因故事而展现的社会风貌和时代变迁,在记录历史滚滚长流中一个浪头的过程里,从小我之上体现出大胸襟、大视野之美。
影片《西藏往事》,记录的便是解放前某年,美国飞行员罗伯特坠落于西藏某处的一段境遇。
虽深陷毫无章法的派系斗争,却遇到令己心仪之人,虽有语言不通的隔阂,但也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两情相悦。
爱情,这个人类永恒的主题,因为在这高原之上,因为产生于中西方的两人身上,在这里有了超越国籍和种族的意义。
两线相织的故事发展脉络一段看似平坦的故事就此从美籍飞行员罗伯特和藏女雍措中展开,却不料另一平行发展的故事线也浮出水面,那是一个为自身自由和心仪爱人而拼命争取的农奴,他获得自由的条件就是抓到罗伯特。
于是,剧情如同赛车游戏般,任两条剧情你追我赶,偶有交集,却总难平行。
一段往事就犹如过往的历史,大家前仆后继追逐明天,却一个个成为了过眼云烟。
再惨烈的战役,再悲壮的救赎,再卓绝的爱情,也逃不过命运的捉弄和历史车轮的碾压。
而两条故事线,不仅暗含了两个同为弱势群体,也同为自由争取的男人,也凸显出时代洪流下,新旧统治势力的往回割据与中西方文化的冲突。
截然不同的文化撞击下的爱情话说著名大导贝托鲁奇就对分属不同文化的男女间的爱情题材乐此不疲,或许只有在这种有着重重障碍与隔膜之下的爱情,才能显现出最原始的爱的力量。
从《西藏往事》同样能感觉到,导演戴玮也同样对类似故事题材情有独钟,影片中美国飞行员与藏族姑娘,在存有巨大文化差异的情况下相知相爱,本身就是一件难以用镜头语言表达的事情,而导演却执着到了每一处细节,在言语不通的情况下,更多的利用肢体语言和表情来表达彼此情绪,因此也让我们看到,说话驴头不对马嘴的罗伯特与雍措,是如何迸发出爱的火花,并原因共赴生死之路的。
抛开影片有关自由与救赎的大主题,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桥段,是影片中最美的焰火。
《西藏往事》最令战台烽称道的是,虽然西藏美景比比皆是,但导演刻意回避了很多绝美景色,仅是担心美景夺走了大家的关注度,就完全舍弃了对高原风光的歌颂,而是更多的以剧情发展为中心,从而避免了成为空无一物的风景名胜片的可能,但也可在不经意间,得以体味到青藏高原的春夏秋冬,但影片中所讲述的历史传奇,无疑更具有吸引力!!!
一群根本就不知道藏族文化的汉人班底拍了一部傻逼电影 电影从头到尾都在做傻事儿 我是藏族、但那里面关于藏族的都不是有关藏族的文化,服装?
是穿越剧吗?
故事?
建筑?
是那个年代?
直到脏文化吗?
了解过藏文化吗?
你们在侮辱中国观众?
你们在搞什么?
侮辱藏文化?
侮辱中国电影?
真的说不完?
不知道广电总局是怎么通过的!
好多年前看过这个剧本,后来听说片子拍出来了。
再遇到老扎询问片子咋样,没想到他一脸的颓唐~~~为嘛颓唐啊?
看了片子算是领教了。
即使是顶级演员、顶级摄影、顶级风光……也架不住狗血故事的糟蹋。
明明最初的剧本相当好,而且也是定稿了,可为什么最后变成了这个样子?
“赏金猎人”、“赏金猎人的相好”、“长官”“官府”、“诅咒的女人”……这些都是从哪变出来的呀?
明明是整个部落要去寻找“香格里拉”的嘛……最后留下的只剩一个落难的飞行员,一个部落的女人,原本的故事荡然无存……大概只能一声叹息了吧。
如果是迫于各种审查,那只能是心有戚戚焉……如果是别的那可太失败了。
许久没有认真看完一部电影,今晚在宿舍安静的看完这部电影了,我能怎么说呢,从刚开始的漫不经心到后来的安静欣赏:男女主人公的唯美爱情,西藏所特有的景色,少数民族专属的民风,我表示这些我都看在眼里,如此的仔细,景色的壮观在最后两对情侣都失去了另一方,我才明白,爱情的凄美!
好吧,我不想说太多了,静静回味中!
·
从题材来看有些许老套,米国空军从天而降,与中国老百姓发生感情。
其实剧中还有一条线是当时西藏的奴隶制度(这个是区域的历史问题,本人不了解不便评说),由此间接引发最后两对恋人的生死离别。
小宋佳的这个角色是有些跳脱以往印象,不知道是不是藏族服饰和定妆的关系,总之看到雍措可以使人忘记她在大女当嫁、圣天门口、小儿难养中的角色性格。
不过剧中她抱着孩子奔跑的动作似乎很明显是抱着洋娃娃或者包裹似的,动作幅度太大了。
作为女性观众,令我动容的是,雍措把罗布的背包藏起来,偷偷为他做了藏族男装,自己用白色布匹做了洋装,一切都是为了让彼此对对方有一种身份认同,拉近他们之间距离。
让人不禁感叹,这是个聪明、美丽、勇敢的藏族女人。
不知道电影是否为了照顾汉族观众,感觉藏族的味道不是特别浓重,虽然还是有朝圣的镜头,或许观众需要对藏族历史有一定了解观影会更顺畅。
二战时期一个美国飞虎队员在执行任务中飞机坠毁在西藏偏远地区,被一个称为“魔女”的藏族女孩相救,尽管言语不通身世不同,两人经过长期生活相处还是产生爱情。
但在那兵荒马乱的时期,现实是残酷的,由于“红毛鬼”在人们心中极其恶劣的印象,在进行被错误追捕的过程中,最终在相救与被救的混乱场面中,女孩惨死在枪口之下,而美国大兵仰天长啸悲歌当哭,从而完结了一出传奇的爱情故事。
说实话,看此片最大的原因是里边有何润东,尽管不是他的粉丝,但对于具有如此复杂生活背景的人物参演此片甚感好奇。
他的父母是香港人,但他出生在美国成长在台湾,并在加拿大完成大学学业。
一直以奶油小生面世的他,竟然会出演此样条件苛刻的影片,很想一睹其中的“风采”,才会兴趣淡然的没有太大期待心理的开始欣赏此片。
还好,一改奶油形象而满脸邋遢的匪气何润东,最终出演的配角人物没有让人失望。
也很庆幸因为他又看到了一步国产佳片,尽管此片算不上是正宗的商业大片,也没任何娱乐元素,更多的是对于爱情与信念的执着表达,还有那么一丁点儿政治信息的传达。
不管怎么说,我们自己的风土人情被自己关注总要比被别人扭曲好得多。
只希望以后能见到更多类似的人文关怀和演绎,好让大家更多的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与传统。
自由是什么?
对于《西藏往事》来说,自由是江措娶央金,自由是洛桑靠近雍措,自由是···雍措的自由是罗伯特的口琴,罗伯特的自由是他那件标识美国空军的军衣,自由是印度战俘帕特里克遥远的意大利。
自由是···你的自由是什么?!
这所有自由在西藏神山圣湖会聚成一个焦点,才有了后来的故事。
浓重的藏族风味以及文化时期地域差异的影片镜下,自由的路在哪里?
通往自由的路在哪里?
也许是我曲解了原著扎西达娃和导演戴玮的用意,这段世界最高脊梁的绝美之恋,在我看来远不如几个主角挣扎起来有意味。
并不是指爱情故事不感人,想必影片偌要肆做渲染,以这样的梗本是完全有可能令票房成绩达到另外一个层次的。
这样一个文化速食的时代,空虚的人们最需要也最迫切便是感动、需要无知的眼泪和纸手巾,很多人,需要的是发泄,而不是压抑和思考。
从商业片的角度讲,这样的《西藏往事》才算是成功的。
《西藏往事》没有这样,我有些失望,又有些窃喜。
简陋的故事和屋子,洁净的雪山和湖水,美丽的女子执着的人;我并没有满足的得到慰藉,我承认,我是先入为主地抱着一切以爱情故事能令我动容为核心观看影片的。
朝圣的戴玮,她的西藏情结,似乎不能简单地与成败定论。
所以我这里讲的自由,以及通往自由的路,权当是在她的手法上,巧妙透过这个凄美、纯美的男女故事显现。
你爱我,语言不通,信仰不通,国度不通,自由不通。
深深的看,才明了,大爱的路上没有不通,爱是自由的,只是自由不是自由的。
那自由是什么?!
只有辽阔的草原,只有荒芜的自然才能包容的下最原始的情感,最伟大的爱情,最强烈的发泄。
而人们,还在虔诚的祈祷着自己心中所想,在广阔的天地间,人的感情或许是宇宙最好的馈赠。
无意间看电视看到一个关于戴玮的介绍片,她是一个音乐制作人,在她的音乐中多了那一份西藏的美妙与传奇。
她曾三十次去西藏,她说在她步入西藏的那一秒,她就再也离不开那个地方了。
除了音乐她还用电影传达着或是说诉说着自己对西藏的那一份眷恋。
她说过,很多人是为了拍电影才去西藏的,而我是为了西藏才拍电影的。
其实,我想我们每个人都在心里,或远或近的想过想要去西藏一次,哪怕只是短暂的一次游走。
在我的脑海里,西藏是纯净的、神圣的、美丽的。
我也想有一天去看那静谧的苍穹,去看那温暖的阳光。
去看艳遇墙边的动人爱恋,去看雪山下的经幡飘摇。
可是,世俗对我们的牵绊太多了、约束太多了。
于是,找出了这部《西藏往事》看看,就算肉体无法归属,让我的心灵去感受那一份感动。
世界上每一个角落,每一分土壤都藏着动人的故事,同样西藏也不例外。
在这个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上,空气稀薄,阳光炙热,天蓝水净。
爱情,也显得单纯与直接。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讲述的是1942年,太平洋战争中“驼峰航线”上美丽的传奇。
在陡峻的高原里两段跨越生死、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
他们一对是坠落的美国飞行员罗布特与单身母亲雍措的故事。
一对是藏族农奴小伙儿江措同美丽藏女央金的爱恋。
整个故事犹如一场赛车游戏,两条线索你追我赶、偶有交集,却总难平行。
一段往事就如过往的历史,大家前仆后继追逐明天,却一个个的成为了过眼烟云。
再惨烈的战役、再悲壮的救赎、再卓绝的爱情,也逃不过命运的捉弄与历史车轮的碾压。
两条故事线,讲述了两个同为弱势的群体,却同为自由争取的男人。
与其说他们在不断追逐着爱情,还不如说他们一直在寻找着自由。
因为爱你,我才是我。
爱你,我便得到了解脱;爱你,我就是自由的;我就是我。
我想先从雍措的故事说起,她真是个不幸的人儿。
在我看来她一辈子都是苦难的。
丈夫上山放羊,被石头砸死,于是她成了所有人口中的妖女。
每天挺着大肚子,听着别人的嘲笑讥讽,忍着孩子砸向她的石子。
从来没有看见过她的笑容,只有惆怅压满了她的眉头和心头。
当她的孩子出生后几天,变不幸夭折了。
丹增爷爷说‘孩子走啦,他不喜欢我们这里’这是多么大的打击,她连仅有的依靠、唯一的寄托都没有了。
她比一无所有还有可悲。
这样的她已不再是自己,不在是人,或许那一刻连她都觉得自己个妖是个孽吧。
直到她再次碰到那个自己救了的红毛鬼(罗布),她才从黑暗中走出来,才看到光亮,找到可以保佑自己的菩萨。
因为爱罗布,因为被罗布爱,雍措的面颊上才有了笑容。
她才感觉到幸福,她才找回了自己。
罗布同样如此。
在遇到雍措之前,他驾驶的战机在风雨中出事了,危在旦夕时,老伙计放弃生的希望解救了罗布,但因为天气、阳光,他的眼睛换上了雪盲。
又累又渴、无法看清一切的他晕倒在湛蓝的纳木错边上,藏民们看到这个红毛鬼,都是恐惧害怕。
他们把他送到了妖女(雍措)的帐篷里,雍措找来见多识广的丹增爷爷为他看病,还用自己的乳汁帮罗布治眼睛。
因为丹增爷爷说‘这个人的眼睛看过太多脏的东西,很容易被雪刺伤,你要用你的奶水配上我的药才可以治疗’。
虽然雍措不太情愿,毕竟在那个封闭的时代里,这种事算是有伤风化了。
但她还是做了,她就是这么善良、淳朴。
还有我想丹增爷爷说的脏东西就是无情的战争与流血的战场了吧。
这种脏东西要用母亲最甘甜、纯净的乳汁才能清洗干净。
可见战争这恶魔是要拿最纯粹的真心真情才能战胜的。
于是,罗布治好了眼睛并留了下了。
开始了他与雍措的爱情。
爱情真的可以冲破一切,语言、嘲讽、黑暗、寒冷,当它来临时,一切都让我们浑然不觉,除了那个人的声音,那个人的样貌。
为了她,他可以不惧任何艰险,包括死亡;为了他,她可以不顾所有厌弃,包括触犯圣令。
他们就这样彼此相依、相互温暖着。
罗布不在是一身军装,他换上了雍措亲手为他缝制的藏袍。
或许,只有在雍措身旁,只有在爱雍措的时候,他才不是个满手是血的残暴军人,他才是那个开心快乐罗布。
其实,罗布的真名叫罗布特,多么官方的一个名字,雍措还是喜欢简单点儿的“罗布”。
因为爱雍措,因为被雍措爱,罗布才有了依恋与想念,才在异乡有了归属感,就像他在被江措抓住的夜晚里,不断地看雍措送给他的护身符,不断的思念着雍措,想方设法地逃跑,四处奔波地寻找雍措。
还有江措和央金的爱情。
他们彼此鼓励着、等待着。
等着江措抓到杀人逃跑的红毛鬼(不是罗布,是罗布后来遇到的一个意大利人,因为饥饿去偷东西误杀了藏人)后,他就会得到自由,翻身不在做农奴,可以娶央金。
为了这个,他驰骋在茫茫草原荒漠中,四处翻找红毛鬼,却误抓了应该被保护的罗布。
罗布无时无刻不思念着雍措,于是他在一个黑夜终于逃脱了。
在逃命的途中,他遇到了那个被四处追杀的红毛鬼,红毛鬼受了重伤,最后死在罗布的身边,死前,他只想回家。
又一次让我看到战争的残酷。
不是战士想要打仗,他们同样是牺牲品,作为战役的见证者,他们亲眼目睹了那一血腥、残暴的场景,他们把刀捅向别人的时候,同时也在自己的心上刻出深深浅浅的大小伤痕。
那种伤或许一辈子都无法痊愈,就算会结痂,或许在不经意的想起时,又会崩开,血柱喷出,疼痛不止。
这就是战争的残忍,不论你是战胜者还是战败者,你都是不幸的。
在遇到那个意大利人之前,他又在山上吹起那首他曾经吹给雍措的口琴曲amazing grace(《奇异恩典》),这首歌不仅仅是罗布与雍措相爱的曲子,它更是一份悲悯的情怀。
这首歌诞生于已经200多年的黑人歌曲,它包含着忏悔、感恩、赎罪、重生。
或许这是《西藏往事》真正要诉说的吧。
就是这首歌让正朝圣的雍措听到,她放弃一切的去寻找却没有找到,于是他们在错过之后继续寻找。
我想相爱的人们都应该留下一个彼此能够找到的特点或是记号。
一曲歌声便可以让我在时光流逝、岁月荏苒的茫茫人海中立刻找寻到你,这种感觉真好。
留一个可以让他找到你的信号吧,万一哪天你把他丢在时间洪流里,等你回头寻找时,你可以立刻找到那个熟悉的气息。
当我重新找到你时,那种开心、兴奋。
我不知道该怎么表达。
所有的委屈、所有的不安、所有的苦痛都被你温暖的怀抱挤散了、消失了、不见了。
这天地间有你有我、唯你唯我。
虽然这么久,你只会叫“雍措”但我知道每一句“雍措”里的爱。
不光雍措知道,我们每一个心中有爱的人都知道。
当生死离别的恋人重逢时,当一切即将圆满时,江措的枪口却对准了罗布,雍措为了救自己的爱人,挡住了那颗无情的子弹。
同时,毫不知情的江措也被急于救飞行员罗布的将军射杀了,就在爱人央金跑向他的那一秒。
这一秒,虽然没有枪林弹雨的厮杀场面,虽然没有鲜血成河的残酷画面;这一秒,尽管阳光明媚、天高云淡,尽管世人朝圣、万人向善,我却分明看到了战争这个恶魔的凶残面靥。
‘江措哥,你终于自由了。
’在央金痛苦的呼喊中我才明白,在那个年代,原来真正的自由是用生命交换的。
在湛蓝晶莹的纳木错的山顶上,罗布去掉了雍措送给他的蓝色藏袍。
剪掉了长长的红色头发。
穿上了美国空军的绿色军装。
原来,没有了雍措,罗布便不再是罗布,而是那个美国飞行员罗布特。
因为爱你,我才是我。
没有了你,我便只是个躯壳,任人摆布。
‘雍措,我爱你。
’这是你的罗布最后对你说的话。
因为从明天起,他便不是罗布了。
作为国产剧给五颗星。
有情有景,看到罗伯特一大早去放羊那段,鼻子一酸。
善贯穿着全剧,因善救人,因善生情,因善重逢,可惜,何润东饰演的角色没有坚持住,为了与自己心爱的人在一起开了那枪,造成了两个悲剧,没有想到结局会是这样,但这样的结局却也现实,在不知情的状态下,那是他的唯一出路,然而在神山下,冥冥中证明了他的选择是错误的。
而雍错,似乎真是受到了诅咒,单身母亲,孩子早夭,最后因为触犯了禁语规则,葬身神山下。
我想,她也许不是受到诅咒,而是神特别爱她,想早早收她回去,留下一个永远美丽的传说。
因为,那样的感情只有在当时的背景下才会存在。
结局不完美,但确是美好的。
是什么把两个不同种族,语言不通的人最终联系在一起?
是音乐,山坡上吹起的口琴曲。
看到这个桥段觉得挺有意思,落难军官身上除了地图,钱包,照片,居然还有口琴!
其实也不难理解,作为一种简单便携的乐器,这能给参战的军官缓解压力,还成为了撩妹神器:)这就是音乐的力量,知音能跨越时空和种族。
胜过千言万语,激发出灵魂深处的共鸣,把千差万别的事物统一起来,又赋予变化。
看这部片让我回忆起在腾冲纪念馆了解到的历史,作为对飞虎队的纪念,这部片也是值得推荐的。
准备进藏,开始补课些基础知识,这部片是挺好的教材。
挺担心高反,想想剧组在藏的拍摄工作应该也是相当艰苦的。
因为是西藏、
是怎么样才可以把这种电影也拍成这样
可以说,画面占3分,化妆可以给1分
。。这个。。文艺片吧。。额!
从主观上来,我大抵是不会看这样的片子的,但因为何润东于是就迫切的看了,说真的作为可以上院线的电影,这样的名字一点都不讨喜。电影的剧情故事也的确很简单,但却是那么的美那么的单纯。其实我想这部电影,至少是可以打三星半的,可是没有,所以为了Peter救打4星吧,他也的确是影片中的亮点
我在拉萨。寺院中转来,圣湖旁走过,这样一个故事,叫人泪流成河。
a pure story
自动多加一星
这也能叫电影?
西藏不是流行,也不是炫耀。。如果不深情,请远离。
妈的,看了半天原来是个旅游宣传片,噁心啊!!
结尾太狗血了吧....
3.5,自红河谷以来,出了不少以汉族演员演绎的藏族与西方人的爱情故事,都是驼峰航线作为故事背景,这部还有台湾人演藏族牧民,所以影片定位肯定是浪漫主义题材下虚构故事了。所以也不用太在意三毛钱特效,以及如何在语言完全不能交流下实现故事推进的,还有细节上的神处理,如翻译藏人和没事找事藏人的神剧设置。抛开这些,我看到了莎士比亚式的剧情设计,矛盾集中在双方都代表了对爱情的追求,不存在“正方”高度,而且命运也只由人为设定的目标框架带来的。这个模式就是弱智的理由带来人物的悲剧,如果红毛任务不是满拧的糊涂账也就没有悲剧了,如果知道再过五年西藏就解放了,也不至于折腾了,现实中当年很多想要孩子的人如果知道二胎要放开也没必要烦恼,所以很多矛盾都是特定时代下产生的一笔糊涂账。这部剧演员演绎得很到位,小宋佳演的不错。
其实我只是想说,我喜欢听同名片尾曲
推荐一下吧。艺术性上与红河谷不在一个层次,但是仅仅从感情戏角度上,我觉得还挺有共鸣的。
看到后面隐约觉得他们在学王牌对决。
音乐好正,风景好美, 奈何是跨越种族和语言的爱情悲歌
拍西藏能不能不要老是拍远景、朝圣、羊群、帐篷、祭祀这些东西。。。
往事如风,只能追忆。看着片子里的玛尼堆,经幡,雪山,藏袍...不禁想起在藏地流浪的日子,马上秋天了,又该是进藏最好的日子。
免费的票,失望了,就一风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