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都是不平静的,一个接一个的纷扰,欲望情感融汇成“八宝"在时间的热锅里,久熬成粥,有葡萄的酸爽,有红豆的香软,有红枣的甘甜,有黑米的醇厚,有薏仁的饱满,有糯米的黏绵,有椰果的柔情,有大米的质朴,离婚天天挂嘴上的,反尔熬成香粥一碗,携手半百的,却面临水尽粥糊,生活的麻烦,麻烦着活生生的人,家族的麻烦,牵动着一家子人的心!
生活中,都是凡人!
老人不是不爱,而是渐渐习惯之后,幡然醒悟,便难以忍受老伴的缺点。
当所有的爱情最终走向亲情的时候,至始至终爱人也是一种本领。
是的,当爱情杂糅在生活琐碎里、柴米油盐一日三餐里,爱情就变成了奢侈。
事实上,举案齐眉的一生,就像微信里的爆款文章说的那样,我们把耐心都给了陌生人。
一家人皆不解为何要离婚。
劝人的借口,从影响孙子学习,到为人添加烦恼,再到家里需要人手。
最后甚至不可理喻到,老人离婚等于三个拥有家庭的儿女变成孤儿,离婚等于儿女不养老。
没有一个人想到了老人离婚的原因,没有人想到老人想要的爱情、尊重与自由。
麻烦家族的麻烦,中止于老人说,恩爱恩爱,要念着恩呀。
然后撕碎了离婚协议书。
可是,现实不是电影。
没有爱情的婚姻比比皆是,同床异梦的夫妻大有人在。
麻烦家族替我们打开了问卷,却没有告诉我们答案。
这是个平稳的电影,没有快节奏的BGM,没有峰回路转的剧情,没有特别突出的角色,但是,每个人都是那么真实,都有着自己的苦和甜,笑和泪,这就是生活和家庭、爱情和婚姻真正的模样。
老父亲退休在家,忙了一辈子,打算着玩乐度日,老母亲也决定做自己的喜欢的事情,两个老人各忙各的,无形中总有隔阂。
父亲不知道,只以为一切如常,平淡是福,但是他的一举一动、邋遢粗俗都落在沉醉于写作、言谈举止日益高雅的老母亲眼里,不满,越积累越多……大哥就像年轻时的老爸,一个普普通通的工薪阶层,妻子在家专心照顾老人、相夫教子,他则日日忙于出差工作、陪同老板,三天两头不见人影,想要去看看孩子的球赛,还得特意请假,挪出来一个下午。
大嫂温柔贤惠,家头事务理得头头是道,细致地观察着家里每一个人的感受和需要,将孩子教导得乖巧多懂事,对待老人亲切有加。
二姐与姐夫三天小吵,五天大吵,嘴里嚷嚷着要离婚,其实却从来没有动过真气。
虽然姐夫赚钱不多,经济多靠妻子,甚至被岳父嘲讽“吃软饭”,但两人的感情从不把这事放在心上,过着彼此心心相印的小日子。
二姐的娇气、对待姐夫的“颐指气使”,都是姐夫宠出来,尊重出来的。
小弟找了一个温柔懂事的女朋友,是个护士,她很会关心人,在乎着家里的事情,真正地把自己当做一员。
如果没有“爸妈离婚”这一出波折,这哪里叫做“麻烦家族”,简直就是“模范家庭”。
影片中的北京风貌十分明显,特色也十分清晰。
请的演员虽算不上炙手可热,但是每个人都将角色演得恰如其分,呼之如出,配合着电影日常生活一般的平缓节奏,让人感觉非常舒服。
传说夫妻的婚姻有三个坎,第一个在一年以内,小夫妻会因为真正生活在一起之后,生活习惯的不同导致对双方印象的幻灭,总会有各种矛盾,第二个在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半岁以内的孩子需要母亲使尽浑身解数,而父亲被称为“世界上最无用的母婴产品”也不是空穴来风,初为人母的妻子一边要照顾嗷嗷待哺、状况频出的幼儿,一边又要回应像个大男孩一样需要关注的丈夫,丈夫甚至有时候还要吃孩子的醋,如果伴随着婆婆对自己各种育儿的意见建议甚至不满,这样的生活当然就令妻子丧失生活的勇气。
第三个坎恰恰在儿女都已经长大,双方都已经退休的时候,常人都认为这时候的夫妻忙了一辈子、苦了一辈子,互相迁就了一辈子为什么还要分开?
眼瞧着人生都要到头了为什么还要闹矛盾。
可恰恰是双方都退休了,无所事事,一下子人都空虚了下来,累了一辈子,总想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一辈子将要结束,回想一生好像什么都没做成,才想要脱离现在的生活,“抓住人生的尾巴”……愿有情人终成眷属,人生伴侣能够经历各种波折,最后仍然同心协力,朝着共同的目标去努力。
退休后,一起走遍山山水水,做一直想要做的事情,仍旧关心彼此,恩爱和谐。
就像老爷子后来说的话:恩爱恩爱,夫妻之间,就是要感恩才能延续。
没有理所当然,携手一辈子,感谢彼此的包容和迁就,没有那么难。
我觉得这种片就不要播了吧!
太垃圾了,说明了矛盾,也写出来了这种社会问题,但为什么没有说解决方法呢?
也没有说谁对谁错,根本没有讨论的意义,我觉得真的很不用心,觉得完全是在瞎写瞎想,很对观众不负责任,演员演技也不是很好,真的是没一点想看的点。
五级鲅鱼,就这剧本还敢接,真的是糊到地上了,太没眼光了。
我没有看家族之苦,所以只对电影本身说个评论。
从豆瓣到知乎,一片骂声,但是,我是看到预告里妈妈那句“我伺候了他一辈子,他一句谢谢都没说过”而产生了共鸣才去看的。
这是黄磊作为导演的处女作,但电影又是改编自日本电影,被模仿、改编、雷同等枷锁套住也就情有可原,必竟不管你怎么改,总会有相似一处的,于是质疑扑面而来……我是一个“人到中年”的女性,近二十年的婚姻生活,以及目睹父母的相处方式,我可以理解黄磊的创作欲望,并与之产生共鸣。
恋爱永远是轰轰烈烈的,然而婚姻就变得不那么浪漫,我父亲常常在饭桌上要求加筷加碗加盐加糖等等很多只符合他自己爱好的要求,而每次都是母亲起来给他做,我曾经问过父亲,这些要求你不能自己去做吗?
而父亲理直气壮的告诉我:“我吃饭的时候不喜欢动”,而我立即反驳他“那妈妈就乐意了?"随之而来的是妈妈的打圆场,然而有时他俩也会为此吵架,我也就会告诉妈妈,因为她的退让才使得爸爸变成这样的!
所以在我的婚姻里,我从一开始就和丈夫达成共识,1、不与父母同住,2、家务共同分担,我可以多做,你可以少做,但不能不做。
值得庆幸的是,我的公公和婆婆的相处方式与我父母截然不同,我公公烧得一手好菜,每次去,总能看到公公在厨房忙碌,而婆婆则非常积极的参加各种社区老年人的活动,也许正是这样的父母让我老公也非常体贴我,静静想来,一个家庭夫妻的相处模式真的会影响到下一代的婚姻观的,将来我女儿的婚姻,也许我也该给予她更多的分析与建议。
恋爱是甜美的、结婚是幸福的、婚姻是痛苦的,其实婚姻生活里别忽略了日常的小情趣,记得把“感谢和理解”从心里扩散到话语里,在从话语扩散到行动,让你的伴侣知道你知道他(她)的付出,家庭生活才会美满。
本对黄磊很有好感,无论是极限挑战,向往生活都是非常爱看的节目,黄磊在里面的表现智慧而有思想。
但没想到导演的处女作这么差,淡而无味,虚假充满程式化电影语言。
汽车一刹车就碰头,电话响半天了还在气喘吁吁,假的不能再假。
通篇剧情淡而无味,据说是翻拍日剧,也难怪像日本料理一样外表精致,内在寡淡。
其实作为家庭伦理剧一样可以拍的很好。
这方面应该学习韩剧而不是日剧,韩剧“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看了又看”等之所以叫好又叫作,根本点在于真实,剧情虽然同样没什么大的起伏冲突,但都能让观众联想到自己或者自己了解的家庭真实生活,从而很有认同感并能从中有所领悟。
这才是家庭伦理剧的立身之本!
否则既不像偶像剧一样童话唯美,又不像引进大片一样的离奇火爆,凭什么得到观众的认可?
能喜欢日本料理的无脑流有几个人?
这种片子也就是无所事事的家庭妇女能看的下去了。
还是想说说这部片子和日文原版在气质上的不同和改编中到位与不到位的地方总的来说这部片子虽然很难说好,但至少情感层面很真诚不烂,即使是看过原版片子,我也可以这么说,如果有黄小厨粉带着光环看,我觉得还是很值的还是想说说这部片子和日文原版在气质上的不同和改编中到位与不到位的地方原版电影带着浓厚的日式表演风格,这种风格实际上是出离真实生活的,这样的表演方式在日本电影、戏剧中是主流,很多人说这是日本演员的舞台剧传统导致的,但这并不能解释中国的话剧演员的表演方式电影化是另一个样子,只能说,日本电影、舞台剧本身就有一个先于表演框架的表演立场,即出离真实生活以一种表演的逻辑代入剧情中的生活本身,而不是融入它而麻烦家族则从生活细节,到表演本身都做了一番中国式的完全改造,让李立群老师去完成一个完全戏剧化的人物恐怕比现在的表演状态还要简单得多吧(比如东海龙王和欧阳锋,不过最近电影里这种怪老头儿的形象都成了金士杰专利),其他人也是如此,但或许反倒正因如此,这部电影被很多人吐槽更像是大银幕上的电视剧,这里就马上凸显出一个矛盾——日本电影的日常化题材由于充分的表演异化而能够在剧情很日常的节奏下完成符合电影节奏的表达,但中国的日常化题材,如果不加入更鲜明的节奏要素和表演放大技巧,就很容易变成电视剧。
而更要命的是,这是黄小厨第一次拿执导筒。
应该说黄小厨在细节台本设计上,还是符合中国家庭日常节奏的,但整个故事 的叙述方式却还是逃不开日本电影的影子,这让这部片子虽然做了一些加强内在关联的努力,仍然呈现出一副非常松散的形态,不过好在这部电影把梗放在了那些平时生活中细节到我们自己可能不会去注意,但是被提点出来还是会有很大的共鸣的一些点子上,让这部至少不太烂的平庸翻拍多了一些亮色。
而且值得提的是,除了一些直接的滑稽安排——日版的林家小不平和王迅正好之前都是曲艺工作者,很能调动气氛——之外,电影玩梗的方式其实还有点儿高级的,很多包袱都有中国传统曲艺的特色,有个小弯儿,不点破,但在生活化的叙述中不经意掉出来,正中笑点,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7-7.5吧,及格以上有亮点,良品未满,其实更适合放在中央六的那种小制作数字电影平台去播
我不看好这部 麻烦家族,大致有三点原因。
首先,中日文化的差异是麻烦家族评分低的很大一部分原因。
这部片子地点设定在北京,因为没钱,不清楚北京有钱人的家庭环境和生活状态。
但我能肯定,这个家要是有钱,孙莉就不用当传统家庭主妇天天做家务,完全可以找家政找阿姨哈。
不评论了。
其次,我可没见过哪个婆婆安安静静地,全程提了一句要离婚就是沉默沉默,这与中国传统妻子婆婆形象反差太大了。
原型史枝也就是孙莉,礼貌又不失自己的性格,孙莉没什么作品或者我看的太少又或是以往给我的形象,我觉得她不会为生活琐事操心,好强有自己的想法又尊重孩子。
大儿子性格顽固倔强,这部片子上映是2016年,16年以后小别离小欢喜陆续出现,给我造成了一种黄磊适合演中国家庭片的感觉,2019来看完全翻拍的日本家庭片,全程都是尴尬又不失礼貌。
海清等人也是这种感觉,就是我们给演员的标签吧。
另一方面,2016年正是青春片大火,流量盛行的时段,如果这部麻烦家族拍得好,恐怕也不会大卖。
因为这些演员对于当时的观众来说,并没有太大吸引力,而且当时互联网还没有发展到现在这种程度,宣传什么的除了路演首映礼,就没别的了。
我是在看了很多关于这部电影的负面评价后观看的,也许是最开始的心理预期很低,在看的过程中反而收获了很多意外的惊喜和暖暖的感动。
电影中的四个家庭,是中国现代绝大多数家庭的映射,青年、中年、老年,对于中国人来说,结婚结合仿佛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事,它牵扯勾连了太多东西,甚至还包括家庭以外其他人的眼光和看法,在一起是这样,分开更是。
影片中奶奶要和爷爷离婚,可能就是积攒了一辈子的委屈与不甘,在晚年得以爆发。
大勋—黄磊—李立群老师,三个人演绎的是一个典型中国男人的一生,青年的浪漫温柔,中年的奋斗压力,老年的怅然若失,而海清和孙莉的角色,是许许多多现代中国女性的投影。
这个片子整体给人的感觉就是很轻快很舒服,虽然主题是沉重的家庭责任话题,但在画面色调和轻快BGM的配合下,倒是给观众完成了一次舒服的观影体验。
结尾李立群老师的那段自白,我一个尚未婚嫁的女孩子听来也十分动容。
是啊,人的一辈子那么长,又那么短,在这个过程中,握紧身边人的手,彼此依靠取暖,到了晚年,回首这一生,能笑着对你说一句:“这辈子,有你,真好。
”足矣!
说实话,不知道这部电影为什么评分会这么低,但是我看完这部电影看到黄磊认真的对各个角色的深入表现,包括每一个细节,一部电影展现的不比电视剧差,紧接着把人物性格和剧情的发展描写得这么紧凑。
毕竟也是商业化的电影需要很多噱头或者说很厉害的演员去引导这个电影的故事情节,但是剧情不可否认的需要有一些狗血或者说大家司空见惯的套路。
但是整部电影下来可以从头到尾感觉到黄磊用心刻画了每一个角色,让每一个人的故事充满色彩,再将整部电影连接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想不通电影评分怎么会这么低,觉得有几部国产电影能有这么完整的故事性或者角色刻画,真想知道你们的高分评价是从哪里开的评判标准
又是一部翻拍片.
之前总有些分不清海清和闫妮。这回好了,俩人演同一部戏,弄得我一开始好恍惚。海清和王迅这对CP,在片子里是搞笑担当哈。
电影院的影厅不是用来放电视剧的 李立群老师艰难地独撑大梁看的都让人于心不忍
同类型不如苏友朋嫌疑人的翻拍..个人感觉黄磊的水平远不知如此....
还行
电影本身没啥大毛病,因为剧情上基本是属于一刀不动的照搬,反而是几个演员的表现比原版差很多,完全没有体现家庭剧的精髓——自然,各种扭捏做作。看的时候一直在想,像这样几乎百分之百完全照搬式的翻拍究竟意义在哪,如果中国电影人连这种最日常的家庭剧都要用别人的剧本,那中国电影还会有未来吗?
黄老师不仅对不起自己多年积攒的人气,更对不起20%的高排片量。看着山田洋次的《家族之苦2》在豆瓣上高达8.7分,黄老师却既没有改又没有编、仅仅将片名改成中文,最后抄了一个不及格的成绩。
中国需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的电影,但是后劲不足,搞笑的太故意,不过黄磊老师的眼光还是很犀利,就可以一下找到生活的问题
就是把40集的典型家庭伦理剧压缩成了一部电影
也许家庭就是一次次麻烦又在解决的容器。
黄磊搭海清,这组合必须得看啊。实际证明,没白期待。温馨又好玩儿。
挺好的,婚姻观,不同阶段性的
说是电视剧美学已经是在称赞它了,镜头语言简直是情景喜剧级别的,原作底子好成那样能翻拍成这样也是真的很厉害。迫切的想知道黄磊老师这些年到底都遭遇了些什么。
虽说是翻拍的日本电影,黄磊也是电影导演新手,但是可以感觉到他在努力的把自己的家庭观念注入这部电影,感觉得到他的诚意
模仿。
一开始我还以为小儿子找了个韩国演员来演呢。后来经朋友提醒才知道他其实是吉林那边的。难道有朝鲜族的血统?哈哈哈魏大勋
麻烦家族
感觉是黄磊喜欢的题材,于细节处见真情。整部片子我看得感触不太大,偶尔还想打打瞌睡。倒是老妈一边看一边感慨,“这老爷子和你爸真像,回去我也要和你爸离婚!”我ʘᴗʘ
之前的强烈期待太值得了,黄导的水准和他的厨艺一样精湛,哈哈哈。大大大赞!
还真像黄磊说的……很平,但也不是仅仅平能概括的,有些为了特意搞笑而作的点……让人感觉不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