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跳水比赛,我这个外行人就像狐狸爸爸那样判断的。
是几个翻转?
前空翻或后空翻动作优不优美,最后落水溅出多少水花?
我对狐狸爸爸给出的评判十分满意。
虽然这让狐狸爸爸的宝贝儿子Ash有更多的理由不喜欢多才多艺的表弟。
和朋友谈起可爱又让人头疼的Ash,心有灵犀,我们同时从Ash的所作所为想起了辛普森一家里的Bart。
这个带着拓荒者精神的狐狸爸爸给观众带来了太多的惊喜。
本没想用我笨拙的文字打乱电影在我脑海中定格的温馨画面,总觉得除了前述的一个小片段,其他任何情景都无法扯断电影的意境,单纯抒发快乐的情感。
事实上,或许那只是我个人走入了自己设定的误区,也可能是某一时刻体会超越评说,不愿破坏氛围的想法。
沉淀之后,再回想就有唠叨几句的欲望了。
Fox讲Fox的故事,理所当然的事,而且事实证明他们讲得相当成功。
定格动画虽然有值得炫耀的漫长历史,时至今日依然存在着一些缺陷,如在画质上略显粗糙,不易传神地表现细节,但幸好有足够的修整工具可以借来弥补不足。
了不起的狐狸爸爸显然挑选了两样武器来突显自己的与众不同,用心编排的背景音乐,及充满寓意的成熟童话故事。
怀旧的鹅黄色蕴聚在原有的彩色画面上,使电影色彩犹如油画般饱满浓郁,童话意境得以保留,真实的社会环境又能微微显露,微妙地笼罩住了人类、动物,生活环境三位一体的故事大厦,毫无突兀感。
动画电影的受众群不再受限,从配音及配乐上做功夫也成了各路动画大戏不容忽视的卖点。
在了不起的狐狸爸爸中,狐狸爸爸乔治.克鲁尼、狐狸妈妈梅丽尔.斯特里普、绝没有憨豆可爱的、狡猾的Bean先生迈克尔.刚本,獾律师比尔.默瑞 、积极主动的田鼠阿德里安.布洛迪、看酒窖的功夫老鼠威廉.达福,只喊了一句不知所云的鼬鼠导演韦斯.安德森(基本可以忽略),贾维斯.考科尔的献唱等等,幕后的场面除了用心来称赞,绝对是豪华阵容。
童话故事被放进嘴巴里咀嚼时,可以产生奇异的感觉,像跳跳糖在舌尖上舞蹈一样,摸不太清楚状况,但能感受到五彩斑斓星光四射的幻想画面在脑中旋转。
从彩图文字到真实的电影画面,作为二度创作所要克服的问题很多,在本片中,最让我欣喜的恐怕是它满足了我幻想的需求,同时也关照了一个成年人的理解能力。
褪去神秘,还能营造一窥究竟的效果,并让幻影中的画面用局限性的视角完美呈现,即使不为电影这东西,只为了让人快乐的这份情,不赞叹都很难。
在狐狸爸爸背着妻子惹出祸之后的多处情节高潮中,一路向着凯旋门的战斗激情,不仅让小朋友在听故事时振奋了精神,其实也安慰着成年人容易受伤的心。
欢快的音乐,伴着“车到山前必有路”的冒险剧情,看片的过程成了从头至尾的休息时光。
完全拟人化的性格刻画更是细腻到无可挑剔的程度,不想继续住在地洞里的“虚荣心”;不要与表哥分享一间卧室的“独生子宣言”; 哪里都有半路跑出来的程咬金;危难之时搞不好分崩离析的状态;不论风光还是倒霉,一个成功的男人身后必定有个伟大女人的暗示等等。
太多如此窝心的小片段大道理,让狐狸爸爸一家子及身边各式各样的动物演绎一番,绝对脱离了说教的庸俗,全成了电影自身的特征,自然地流露在一帧帧的胶片上。
而那个没有穿衣服的狼先生,既不会说英语也不会说拉丁语,像原著印第安人或爱斯基摩人一样,回应穿着体面的狐狸爸爸的手语,像握拳响应自由女神手执自由灯火的手势,有没有地域侵占与文化侵略,这段是不是带有自讽的黑色幽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最后用颂扬狐狸爸爸这样的男人来结尾。
虽然狐狸爸爸天性中存在冒险与叛逆的细胞,偶尔也会让狐狸妈妈感受“死神来了”的不安,但只要问一问狐狸妈妈一个问题,答案就会出来了。
如果问狐狸妈妈需去一个荒岛,只允许带一样任何她想带的,她一定会带上狐狸爸爸,那可比手上的生活大百科实用多了。
对于婚姻家庭而言,这就是幸福美满。
对于定格动画似乎更具好感,有种时不时能让人缅怀下孩提时代动画片的感觉。
打小看的《阿凡提的故事》,到去年看的《玛丽和马克思》,再到这一部《了不起的狐狸爸爸》,总能让我觉着这样儿拍出来的动画片总有某种电影动画无法替代的魅力存在。
从管理员凯利出现到故事结尾,他不止一次地问着Mr.Fox,你怕狼吗?
Mr.Fox回答,我有恐狼症。
当时一直没有明白,狼在他们的对话中究竟有什么作用。
直到故事的结尾,成功逃离的Mr.Fox等人驱车在田间小道奔驰的时候,凯利喊出不要回头看,众人惊异地回头时发现,一匹骄傲的狼正在岩石上来回的徘徊,他和他们不同,他没有直立行走,他依旧四肢着地,野性而霸气,远处是高山雪原,就这样在人类生存的地方与自然交界处孤独地徘徊着。
Fox露出了略带惊恐的表情,因为他有恐狼症,可是几秒钟之后,他哭了,他说,他是多美的动物啊!
他对着狼喊话,可是狼没有回答他,他试图换一种语言和狼交谈,可是狼依旧没有回话,他略带自嘲地说,可能他不懂人类的语言吧。
于是,他抬起了手对狼挥拳致意,这时候,狼也抬起了前爪对着Fox挥拳致意,这个瞬间饱含了太多无以言表的情绪。
Mr.Fox哭了,因为他知道自己再也无法拥有狼那般的野性了,即使自己仍被定义为动物,可是有太多的包袱使他无法再随心所欲自由自在地像个野生动物那般生活了,他不能再去偷鸡,偷鹅,偷鸽子,以前的生活再也回不来了,就在他的妻子对他说,我怀孕了的那瞬间,责任随即而来了。
影片的最后,Mr.Fox在人类开的超级市场里,举着人类制造的软性饮料,对大伙儿说,let’s raise our boxes, to our…survival.这个就是生活,一个关于如何生存的游戏世界。
当开始背负起责任与担当的时候,就必须抛弃一些可能对家人和亲人造成伤害的游戏法则,即使你异常钟爱这个游戏,即使你异常擅长这个游戏,即使你出生到现在一直都在玩儿着这个游戏。
改变游戏法则才是继续生存下去的唯一办法,Mr.Fox深知这一切。
我喜欢狐狸爸爸,他有他的执着和他的任性,当他决心放下一切过去的时候,他成为了真正的了不起的狐狸爸爸。
p.s.克鲁尼大叔的配音很赞!
虽然有具体语境和含义的不同,至少有三个词还是可以在能指维度上大致锁定同一群人——德语中的“市民阶级”(Staatsbürger \ Spießbürger)、法语中的“布尔乔亚”(Bourgeois)、美语中的“中产阶级”(Middle Class)。
当然,这些语汇总是在国家公民与有产自由平民的含义中来回摇摆,而当它们被翻译为汉语时,其意旨则更加耐人寻味——1990年代,整个大陆的知识分子们都沉浸在“市民社会”的意淫中面红耳赤、不亦乐乎。
伟大的“翻译的现代性”,伟的太大了!
或许我们应该在“Burger”上达成最低限度的共识,管他呢,统统译成“汉堡包”,便宜又省事。
郑智化在名为《中产阶级》的歌里就唱到:“我常常喝着可乐,我吃着汉堡,只是心中的空虚饥渴无法填饱”——你瞧,甭管老外怎么想,汉堡包已经成为了中国中产阶级的生活表征之一。
韦斯•安德森在《了不起的狐狸爸爸》中用定格动画的方式再次给我们画堡充饥——这里的“我们”指的是蜗居在电脑前看着在线视频或者非法下载的根据社会学家的理论很有可能成为未来的“中产阶级”的70、80后蚁族文青和影迷们。
何必呢?
“中产阶级”骨子里其实并不是褒义词——诚然,在美语中,“几乎每个人都认为他(她)是属于中产阶级,但没人愿意被指责为是资产者”【1】。
但布尔乔亚以及布尔乔亚的波西米亚都不能掩盖中产阶级的劣根性,这一点阿兰•布鲁姆借卢梭之口讲得很清楚:“布尔乔亚无诗、无爱、无英雄气,既非贵族,也非人民;布尔乔亚不是公民,他的宗教是贫乏的、此世的……布尔乔亚是社会中的个人主义分子……布尔乔亚是伪善者……布尔乔亚的道德是金钱性质的”【2】。
而落实在当代日常生活中,布尔乔亚则“意味着在精致的审美品位上的不足,住在难看的小屋,桌椅上装饰着小型桌布,听着没光彩的音乐……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以散文化的方式代替了诗歌的方式,以至使生活变成了精神的沙漠”【3】。
无庸讳言,去看一看韦斯•安德森镜头里狐狸爸爸的婚后生活场景,几乎就是这一描述的最直观写照。
狐狸爸爸是个在小镇报纸上写专栏的所谓专栏作家(跟我一样总是炮制些有病呻吟或者绝对正确的废话度日),他总是穿着笔挺的西裤和衬衫(牛仔属于狂野西部的风格),温文尔雅的与奉子成婚的妻子进行着不见硝烟的冷战(战场通常在早餐餐桌上)。
更绝的是,狐狸儿子艾什恰到好处的遗传了老爸的中产特质——不打架,不吸毒,只是随时随地吐痰来表明自己的存在。
练瑜珈的克里斯托弗森则代表着一个优秀的中产阶级接班人的形象,他能在短时间内搞定复杂的板球(?
)规则和少女的芳心,而且在使用空手道时也发型不乱。
三位农场主其实很可怜,他们不幸的充当了狐狸爸爸一次“老夫聊发少年狂”的陪练,在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资本主义(也是现代性的)根本原则庇护下,他们并没有犯错误,但中产阶级们总是需要出口,那种伪善的、必须依靠他人的评价来支撑的生活总是需要时不时的僭越一下,所以,狐狸爸爸驾着摩托车在枪林弹雨中呼啸而去,任由身后爆竹声响做一片,仍就风度翩翩。
乔治•克鲁尼太适合为这个角色配音了,我几乎不记得乔治先生穿牛仔裤的样子(《完美风暴》里那种造型显然不是他的标准相),他和布拉德•皮特简直就是中产阶级与叛逆草根两种形象的最佳代言人(如果狐狸爸爸人格分裂的话,就是《搏击俱乐部》了)。
中产阶级几乎总是中年人(同时还有“白人、男性”两个不言而喻的标签),所以,吃腻了汉堡的中产蜀黍总是在遭遇中年危机时神经发作一次,就像《了不起的狐狸爸爸》中那样,背弃一下妻子和家庭的重担,重温一次青年时的不羁。
然后,皆大欢喜的再次重返家庭。
梅丽尔•斯特里普那句云淡风清的“我怀孕了”总是让已年过而立的我听得如雷贯耳,对一个向往中产生活而不可得的男性来说,女友的这句话无异于宣判——那几乎意味着我必须放弃我已经熟悉了三十年的“自由”生活;同时也意味着,妈了个逼的我终于要丢掉幻想准备斗争一门心思的往汉堡堆里扎了。
狐狸爸爸终于看到了一匹狼,他一直以为那就是他所放弃的生命中的自由(为啥不找布拉德•皮特来配几声狼嚎?
),他向狼招手,狼也向他招手。
于是,这段背弃中产生活的小放纵轰轰烈烈而又无限唏嘘的结束了——狐狸妈妈末了一句“我又怀孕了”,显然再次宣判了狐狸爸爸今后的生活路径——往好处想,狐狸爸爸终于像柏万青阿姨说的那样“成熟”了。
当然,所有的背弃都是狐假虎威的,狐狸终究是狐狸,不是狼,他们只能自以为是的像狼,可真要像狼一样流浪和孤独,狐狸们早就崩溃了——这再一次表明了中产阶级的劣根性:眼高手低,循规蹈矩,只敢小僭越,不敢真突破。
我没读过罗尔德•达尔的原著,但韦斯•安德森的演绎很对我的胃口,定格得很有范,大段的台词和细节设计也丝丝入扣。
狐狸爸爸的几次配乐演讲把好莱坞常用的煽情桥段嘲讽得体无完肤(再加上堕落为酒厂看守的老鼠之死),而那位憨态可掬的负鼠先生——这就是传说中的 “傻B”,中产阶级在埋怨社会时常常挂在嘴边的那位,不过这其实也是位中产好汉堡,在用信用卡溜门撬锁时负鼠先生居然拿出了一张白金卡,在被狐狸爸爸置疑后,负鼠自豪的告诉他:我按时还款,信用很好。
齐泽克评论《泰坦尼克》时说,杰克必须离开,因为上流社会的肉丝只需要下层草根们陪她放纵一下,等旅程结束,肉丝还是那个戴宽檐礼帽、冒出自杀念头但绝不敢付诸行动的中产女——这就跟狐狸爸爸制造的那场人畜大战是一个道理。
发想一下,如果这场中产与中年的双重危机改成不伦言情版的话,狐狸爸爸多半会像《美国美人》里的凯文•斯派西那样跟艾什的女同学纠结在一起。
当然,对中国来说,还不到反思中产的时候,虎年到了,要让大多数国民们能心平气和的狐假虎威一把,这才是第一步。
等到那一天,我就领着老婆,带着孩子,一边吃汉堡一边看《了不起的狐狸爸爸》,然后再见缝插针的教育下一代:还是中产好啊,要感谢党的政策亚克西!
【1】【3】沃纳•唐豪瑟《资产者的问题(节译)》,“学术中华”网站:http://www.xschina.org/show.php?id=7349【2】布鲁姆《巨人与侏儒》,华夏出版社2007年,第236页
獾是对的农场主们不抓到我不会罢休我不该跟你当面撒谎我不该从重操旧业我不该又开始私下去偷鸡我不该这样激怒农场主们羞辱他们 在太岁头上动土这样做我很快乐 但我不该做而现在只有一条出路可能如果我自动现身 让他们杀了我做成标本 挂在壁炉前Badger's right.These farmers aren't gonna quit until they catch me.I shouldn't have lied to your face.I shouldn't have fallen off the wagonand started secretly stealing chickens on the sly.I shouldn't have pushed these farmers so far and tried to embarrass themand cuss with their heads.I enjoyed it, but I shouldn't have done it.And now there's only one way out.Maybe if I hand myself over and let them kill me,stuff me, and hang me over their mantelpiece.你不会这么做的You'll do no such thing.亲爱的 也许他们这样就会放过其他人Darling, maybe they'll let everyone else live.为什么你让我们落入如此境地?
狐狐Oh, why did you have to get us into this, Foxy?我不知道 但我有大概的理论我想我想要别人都认为我是最伟大的 响当当了不起的狐狸先生如果他们没被震惊 炫目甚至没被我激怒我都会觉得自己不好狐狸本性就喜欢追求冒险 猎杀猎物 是超聪明的猎食者而这正是我擅长的 我想 到头来 我只是...I don't know, but I have a possible theory.I think I have this thing where I need everybody to thinkI'm the greatest the quote-unquote fantastic Mr. Fox.And if they aren't completely knocked-out and dazzled,and kind of intimidated by me, thenI don't feel good about myself.Foxes traditionally like to court danger, hunt prey,and outsmart predators. And that's what I'm actually good at!I think, at the end of the day, I'm just...我了解我们是野生动物I know.We're wild animals.我猜我们一直都是I guess we always were.——电影《了不起的狐狸爸爸Fantastic Mr. Fox》台词
很有意思的一部黏土感动画片,片中的狐狸爸爸为了一家人的生活和莫名的梦想还有总是喜欢发言的片段真的特别像我爸啊!
哈哈哈,没事做的可以看着玩,剧情节奏反转都不错的动画片,童话故事却可以看出很多人生感悟。
韦斯安德森的色彩与构图真的是很不错,满目深深浅浅的黄色,构图是强迫症般的对称,他的电影独树一帜,就算不打出导演名字,看一眼也知是他。
每个人都是狐狸爸爸吧,长大以后,做事再也不能肆无忌惮,因为各人有各人的责任
我累了……这种症状尤其这两年常常出现。
大概真像某人预言的那样,当突然发现梦想离自己远去的时候,很少有人真的仍然头破血流往前冲,找一个壳缩进去才是普遍的做法。
如果不能再坚强一点的话,可能都剩不到做“败犬”的时候。
于是选在这种心情下去看这片就是个失策。
原著是Roald Dahl,这家伙之前被搬上屏幕的最有名的作品是《查理的巧克力工厂》。
其实也只有TB和JD这种明显童年受过什么创伤的组合才能中和掉RD作品里透露出来的那股子温馨味道。
也许因为RD是北欧人,成长的环境不是高楼林立极端工业化的城市,所以他写的生活方式永远都这么简单,他笔下的家庭总有非常非常特别的爸爸和非常非常温柔的妈妈……那都是不错的童话故事,平时读起来也很治愈系,只可惜今天我的心情不对盘。
片子设定的色调是秋天,傍晚,夕阳晚霞,有种一季要丰收时,炊烟正升起时,家家户户呼儿归的味道。
夕阳很讨厌啊其实在城市里是不会注意到的,可是在没有高楼的地方,很大颗像蛋黄一样被田野吞下肚的夕阳,和散发在落叶上的花,是跟家庭和温馨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狐狸一家又是这么的完整和正常,爸爸虽然以前被抓过,但这是狐狸的生活方式么,为了让家人住上大房子而铤而走险的狐狸爸爸——如果以农民的角度来看自然很讨厌了,可惜以狐狸这种生物来说,是个多么有责任心又聪明又厉害的爸爸啊。
这也是RD可爱的地方,或者说我喜欢他的地方,他极少去否定别人的存在,而把每个人/动物都认为是特别的。
也因此,我一直以为美国人——“正常”的美国人——并不好来改编他的作品。
因为有时候,从别的电影作品里,会觉得美国人太不懂得别的他们所不了解的人和事物了,他们的家庭观念只是出于一种清教徒的想法,他们甚至都很少拍农民的生活,乡村的故事。
这部片子一开始至少有亮出人物造型绝对不走寻常路。
我们小时候都喜欢过《鼹鼠的故事》,不是因为它逼真,而是因为好玩,幻想的世界如果一板一眼地照搬真实世界就不好玩了嘛。
所以走路姿态僵硬,毛毛看上去也绝没有《功夫熊猫》那种技术含量的狐狸多少唤我一点濒死的童心。
另外配乐选取得实在本土化得来又很有乡村的味道——就是很难分辨年代就是了,无论城市如何变迁,乡村总是在这种丧心病狂的飞速发展之外提供一片平静的不变的安宁的地方——当然狐狸一家以狐狸年冒险的历程多少还是见证了农村的变化。
这些可爱的动物们毕竟要躲到地方去了。
有一幕是狐狸妈妈拉爸爸去地道旁边的小室里吵架,那里面闪闪亮亮的都是钻石,只要弄出一点去足够他们买成千上万个树屋了,可是狐狸爸爸根本不知道,对着这些能让无数人疯狂的石头视若无睹,继续去偷他的鸡,这是“野生动物”可爱的地方——对于它们来说最珍贵的东西并不是这些饿了不能啃冷了不能穿的石头,而是可以带来饱足,带来温暖的东西。
就好像他们不要苹果上的星星,而要苹果。
狐狸先生,还有狼先生,是自然界的代表。
跟他们比起来,喜欢闪闪亮的石头胜过香喷喷的烤鸡的人类有时候确实是比较难以理解。
狐狸妈妈一开始还是嬉皮打扮,后面就一直穿着一件前面有兜兜的主妇装。
虽然说“我爱你,可是我不应该嫁给你的”。
可是帮老公缝作口的时候感觉还是很幸福啊。
做一个家庭主妇,每天睁开眼就是煮饭打扫洗衣买菜,闭上眼就是老公孩子柴米油盐不知道会是什么感觉。
会不会轻松一点至少大概不会有觉得“我撑不下去了,我不知道明天在哪里”的疲倦和迷惘吧。
从小立志做家庭主妇的同学们,说不定是下了个好志愿呢。
我现在也好想在msn的个人信息里打上“求包养”之类的(众;汗!
)
在飞机上看的这部电影,可能是机翼的噪声太大,并没有完全看进去,当然,也有一部分是韦斯安德森的责任,毕竟他的故事一向不怎么吸引人。
像布达佩斯大饭店一样,故事主线进入得很慢,而且主角的危机和任务不清晰,看得过程中会有一种这演到哪里去了的疑惑感,而且各个角色之间的性格也不太分明,稍微晃个神就搞不清楚谁是谁了。
最后的大决战也不够激动人心,砰砰砰几枪,咵一下子放只狗出来就结束战斗了,归根结底是反派角色塑造得太弱了,这也是韦斯安德森电影的通病,除此之外就是故事几乎没埋钩子,无法引起观众的同理心和好奇心,而且用现在的话来说,也没有满足观众的爽点,观影过程非常容易分神,不过也有好处,台词会有一些冷不丁的小幽默小逗趣,这玩意儿就像香菜,喜欢的人非常喜欢,不喜欢就会一脸懵逼。
记录一下喜欢的台词:“我有个毛病,想要每个人都认为,我是最了不起的狐狸先生,如果他们没有被我耍得团团转,那我就会不舒服。
”
【一、你好,理想;再见,理想】在《了不起的狐狸爸爸(fantastic Mr.Fox)》接近尾声的时候,狐狸爸爸凯旋而归,他以切.格瓦拉的姿态骑上了一辆四人摩托,疾驰在麦田间的小路上,忽然,远远地,望见了荒岭上有一只纯黑的孤狼,他立刻用拉丁文大声呼喊着狼的名字,向它挥手致敬,然后情不自禁的流下了激动地泪水。
不得不说,这一段,是整部影片中最为感人的段落。
因为,在这么一个瞬间,40岁的韦斯.安德森(Wes Anderson)隔着一只中年的狐狸——其实就是他自己——带着一种复杂的感情,看向自己多年前的理想,向它招手,并且表示了深深的敬意。
其实,这看似短暂的一瞥,却是一次漫长的灵魂之旅。
它意味的是,十三年过去了,人会变老,但有些东西却至始至终从未改变过。
值得一提的是,十三年前,安德森拍摄了他的第一部长片《瓶装火箭(Bottle Rocket》(最早是一个短片),讲的是三个年轻人,进行着一次又一次傻头傻脑、心不在焉的“犯罪活动”。
但是,他们遭受了一次又一次的挫败(原因都很愚蠢),爱情、亲情、友情都遭到了考验。
之后他们重振旗鼓,让更多的不靠谱的人加入进来,场面变得更加混乱。
最终,始作俑者欧文.威尔森入狱了,而结局在他的一次“伪装的越狱”中嘎然而止。
说句实话,充斥着如此多的“愣人”和冷笑话的电影,实属少见。
更让人震惊的是,作者并没有讽刺,反而是在羡慕和“赞美”,好像他也巴不得加入这场“冒险”。
这部片子,作为安德森事业的起点,某种特定的风格,在他之后的影片中一路贯穿了下去。
影像的表现手法十分简单,却闪烁着天才的“火花”。
对情绪、节奏的把握,是那么的敏锐,那么的吸引人。
而且,他的人物很像动物,凭本能和直觉行动,又像得了神经官能症一样毛毛躁躁、絮絮叨叨,一旦突发奇想,就冒冒失失的去执行……难怪马丁.斯科塞斯会那么的喜欢,赞不绝口——作为一个欧洲电影的大影迷,他必然和安德森这样的小影迷相见恨晚。
对于这样一种气质的创作,塞林格(J.D.Salinger)有句话可以作为形容,他说:“我认为真正有意思的是这样的书,你看完之后,很希望写这本书的作者是你很好的朋友,你只要高兴,随时可以打一个电话给他。
”显然,安德森很希望自己的电影成为“这样的书”,从这一点看来,有着这样的电影理念的安德森,不会有太高的姿态,也不会借用影像来“痛苦的沉思”,不过,似乎也注定了,他更不会是一个太主流的导演。
【二、“他的作品,等于他自己”】的确,在09年的《狐狸爸爸》面世之前,韦斯.安德森这个名字对很多人来说是很陌生的,只能留在独立电影的小圈子里,被口口相传罢了。
当年,假如提起这人,紧接着,必然是关于他的强烈“个人风格”的讨论。
甚至,有些忠实的影迷曾说:“你只要给我看一格胶片的画框,我就可以分辨出它是不是安德森的作品!
”这也许很夸张,但是,安德森的作品就是那么的“好辨认”——他那独有的、怪异的审美,他的奇思妙想,他的诙谐创意,他对节奏、空间、色彩、音乐、乃至人物一举一动的精确控制力,他纯熟的镜头推拉和移动……只要看一眼,就能让人印象深刻。
说到底,也许,就像他这个人的感觉一样。
在公众场合,韦斯.安德森都是穿着小半码的西装,每一件都颜色各异,搭配着浅色的衬衣,并时常更换着各式各样的领结或领带,这说明他是一个色彩和造型感很强的人。
而且据说,安德森衣橱里的衣服和“Mr.狐狸”衣橱内的完全一模一样,这又证明了他和他的角色几乎就是一个合体……同时,他很白,很瘦,很高,留着栗色的半长发。
乍一看去,就像一个从漫画里爬出来的人物,打算看看这个世界,然后再走回画本中去。
1998年,作为安德森人生最重要的一部作品,《青春年少(Rushmore)》发行了。
这是安德森给自己少年时期的回忆诗,是苦乐参半的一次表白。
如此的坦诚,如此的动人。
在这部影片里,他默默的纪念了那些曾对他影响很大的人和作品,比如塞林格(J.D.Salinger)、菲茨杰拉德(F. Scott Fitzgerald)、特吕弗(François Truffaut)和麦克.尼克尔斯(Mike Nichols)。
你可以在这部片中,明显的找到《毕业生》、《四百下》、《偷吻》、《法外之徒》和《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影子。
同时,谁人乐队(The Who)和滚石乐队(The Rolling Stone)的怀旧摇滚,也在背景处,被带着感伤的声音一一的弹唱。
不像很多创作者,总将自己掩藏在影像的后面,韦斯.安德森跟他的人物一样,是那么的直白、单纯,“他所表现出来的样子就是他的全部”——明明年纪不小了,却不切实际,真心诚意的相信着一些东西,这在旁人看来是相当可笑的。
有人说,“安德森就是他的作品,反之亦然”,我觉得非常精辟。
安德森也承认自己经常处于这样的状态——“真实的生活变得荒谬,已经开始分不清,这一切到底是不是自己的电影。
”他的摄影师Gregory Crewdson也感叹道:“他为什么能想出那么古怪的场景,我真怀疑他一直住在里面。
”于是,我也毫不怀疑,《青春年少》里的那个少年就是安德森自己,他戴着红帽子(《麦田》主人公的标记)和黑框大眼镜,显得孤独、倔强,又相当的怪异。
同时,他多才多艺,擅长于舞台剧,热衷于课外活动,成绩却糟的一塌糊涂,濒临着被退学的惨剧(等于不被主流价值认同)。
不久,这个感情世界丰富的少年,陷入了对大龄女老师的爱慕,而他的情敌居然是他的忘年交——一个失意、有钱的中年男人,于是,他忍不住对此人进行小小的报复。
作为导演处心积虑的“自我影射”,这个史上最倒霉的美国青少年,几乎遇到了所有的挫折——幼年丧母,家境平平(父亲是个理发的),被勒令退了学,被警局拘留过,示爱被无情拒绝,在打架中永远是弱势,被朋友遗弃……更不幸的是,他做什么就失败什么(当然,安德森本人远远没有那么悲惨)。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人,在每一次失意面前,他既没有跳起来发奋图强,也没有被彻底压垮,一蹶不振。
他只是简简单单的重新站起来,然后用自己的“热情”再“惹”出一些事来,接着投入全部精力来善后。
更为难得的是,安德森没有悲天悯人的来对待这个角色,只是看着他的每一次努力。
这种人生态度,也显然是“安德森式”的——对于主流,他不反叛,也不迎合,只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经营着他感兴趣的事情。
他的作品从来都不是野心勃勃,没有想过要折射出有关国家、民族和社会的重大意义,只是收集、糅合和创造出那些属于他的回忆、爱好和历史。
同时,和主流保持着审慎的距离。
【三、在主流和边缘徘徊】其实,安德森也不是总那么安分,他也想过拍一部“向主流的靠拢”的电影,于是《天才一族(The Royal Tenenbaums)》诞生了,并获得了很不错的票房收入。
但是,很多眼光犀利的影评人看出了其内容的空洞,一名叫A.O.Scott的人讽刺道:“没错,它聪明、迷人极了,但是,我能说声晚安,然后去睡了吗?
”显然,安德森想要的并不是这样的“商业成功”,于是,随后,他又急流勇退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飞快的“撤回”到了他的小世界。
在他那自成一体的小世界中,有着在深蓝海洋上的忧郁漂泊(《海海人生(The Life Aquatic with Steve Zissou)》);也有着寂寞心灵在印度荒野上的孤独游荡(《穿越大吉岭(The Darjeeling Limited)》)。
从01年到07年,从《天才一族》到《穿越大吉岭》,整整六年时间,安德森都好像是犯了一种“反主流的怪病”(引自《大洋周刊》Michael Hirschorn的评论)。
也有人认为,“他像腌菜一样,浸泡在自己的苍白世界里。
”甚至,很多影迷都觉得安德森的美学正在走向死胡同,因为“已经过了新奇事物的保质期”。
于是,此时,安德森终于变成了他的主人公——遭遇了挫折,受到了孤立,荣光不再,剩下的只有江郎才尽的叹息。
但是,同时,安德森也显示出了他主人公的强悍一面,他说:“你们这些话我听了几千次,已经丝毫不感兴趣了。
”然后,他走向了广告界,并且在那个领域继续很执拗、很天真的努力着。
和他的角色一样,安德森从来不会做无谓的深想,也不会永远沮丧,前方总是有新鲜的东西等待着他。
当然,作为一个出了名的“怪人”,我们都不是很能懂得安德森的坚持,就好像我们无法真正懂得,那一匹黑狼,对Mr.狐狸意味着的是什么一样。
可是,《了不起的狐狸先生》是一次“妥协”吗?
我不知道。
不可否认的是,这部片子里保留了很多安德森的“个人风格”,而且是“完美的呈现”。
比如,猛然前推和后拉的镜头;比如,长时间的平行横移,用来展现一场多人调度的戏;比如,角色最擅长的面无表情的喋喋不休;比如,在情节的关键点上忽然停顿,出现了几秒钟尴尬的空白;比如,无处不在的冷笑话;比如,细节处总是要玩些小花样,摆些小道具;比如,背景音乐一定要用上几首乡村民谣或是怀旧摇滚;比如,题材一定涉及一个家庭内部和外部的危机;比如,青少年的敏感和叛逆;比如,卑微小人物的生和死的悲伤(下水道里的老鼠);又比如,人物会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不屈不挠的一一反击回去……关于这个,我可以说上一天一夜,因为安德森的精髓,全都在他的每一个细节之中。
其实我很惊诧,我不知道安德森是如何在两三年内完成了这样剧烈的蜕变——把他那慢调调的小众叙事、晃悠悠的散漫情绪,很有节制的隐藏了起来,取而代之的是,超快节奏的、紧凑的、疯疯癫癫的集体狂欢。
也许其实,我们一开始就搞错了一件事。
曾经,他定格在画面中的人物,看似温吞、口拙、动作迟钝,实际上并不代表他们不可以快速的行动起来;他的镜头常常以奇怪的角度固定,并不代表他不会正常的运用镜头;他在每秒二十四格的胶片上呈现不到二十格的内容,却不代表他不可以把三十格画面硬塞进去。
当然,他可以让节奏很缓慢,也可以让其很快。
换句话说,对于韦斯.安德森来说,这一切都是可掌控的、可调节的,并不是什么太大的困难,因为他对自己想要呈现的视听效果,一直都有着很强的控制力。
原来,是我们一直在低估他的真正实力。
【四、收藏安德森】无论如何,收藏韦斯.安德森(Wes Anderson)的影片,是一件让人很高兴的事情。
不光是我个人这么觉得,据说,那些美国电影制作公司的主管之所以肯资助安德森的电影,也是因为能让他们“感觉不错”,好像在“收藏艺术品”,从而显得个人品味良好(这话源自于安德森的一个朋友,曾被《纽约时报》引用)。
而对于国内的影迷来说,韦斯.安德森也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首先,到目前为止,他全部的六部片,你都可以购买的很齐全——这是相当少见的。
另外,其中四部,你都可以买到CC的“标准收藏”。
在这些个精工细作的版本里,碟壳的封面是很吸引人的绘图本——铅笔和水彩画涂抹出大块的暖调,色彩和构图都很干净、简单,还总是有一个或几个用寥寥几笔勾勒而成的人,很孤立的杵在画面中央,散发着浓郁的“安德森式”气味。
其实,韦斯.安德森并不热衷于自己能否保持一个长盛不衰的“艺术形象”。
因为,他一直在辛苦的走一根钢丝。
钢丝的一端是难以割舍的强烈个人风格,另一端则是大众缺乏耐心的、通俗的审美趣味。
一直以来,在这两方的残酷角逐中,他小心翼翼地走着,带着义无反顾的意思——跌倒了就再爬起来,即使下一次还有可能会跌的更惨。
当然,人生只要有一种坚持,你执着的抓住它,带着理想浇灌它,永远都不放弃它,相信着它,最终,即使你失败了,还是会得到应有的尊敬。
不过,我相信,《了不起的狐狸爸爸》不仅仅是一部值得尊敬的作品,也是一部平衡了“个人风格”与“大众取向”的满分“神作”。
尽管这份成功来的不算太早,似乎也不算太迟。
当然,对于早已远远的把精神投射在黑狼、或是更广袤的土地上的韦斯.安德森而言,无论何时,都不算太迟,因为他一直怀揣着“梦想”,并且一直在追寻梦想的路上。
【完】
应该是自己作为野生动物的一种内心原始的呼唤吧。
一点兽性,一点自在。
狐狸爸爸以前说他怕狼的,可是发生了那么多事,也遇到了很多挑战,最后也都一一绝处逢生。
救完自己的小侄子,在逃跑的路上看到了自己认为的最怕的动物,我想,那时候的狐狸爸爸可能突然才明白,自己其实是不怕狼的了,或者是根本不像自己以为的那么怕狼。
并且感谢自己和狼一样有野生动物的韧劲。
所以,他给那只灰狼打招呼,并鼓励他加油。
开始以为这将又是一个列那狐的传奇故事,的确这是一个列那的故事不过这次列那的丛林冒险,从丛林转移到了美国的农场!
列那也由游侠变为记者,呵呵,你没看错就是记者,不过是一名心恋旧职的记者!!
狐狸爸爸原来过着他心爱的偷鸡贼的生活,可就在一次行动中他和妻子被抓后,因为有了孩子他决定金盆洗手。
可明显记者不是他想过的生活,他认为自己是野兽,不应该失去野兽的本性!
可在妻子认为他并不仅仅是野兽他还是父亲,丈夫!
由于狐狸爸爸重操旧业惹怒了三个暴躁的农场主,这样一场人类与动物的大战又一次爆发了…………在这个温情的故事里,你会看到当因为自己的原因而使大家陷入危险的狐狸爸爸的自责,和勇于承当责任的气魄,在儿子被抓时的勇猛,作案时的机灵狡诈…………
制作的很不错,而且剧情挺有意思的,里面的歌曲也很好听!很值得周末放松娱乐欣赏下,不过这种不劳而获的精神该提倡吗?
要不是剧情和人物如此单薄(乃至多数人物都缺乏不是台词强加的特点、深度或转变,只做龙傲天历程的陪衬),这就是史上匠气最重的电影
這只遭遇中年危机的狐狸,怎么搞得像shrek 4一样呢。内心躁动却又被平庸的生活困住。挺喜欢片尾的那次祝酒。狐狸为了生存,在我们眼里的偷盗行为似乎是再正常不过的举动,就连他老婆最后也承认了这一点。每个人的生活太不同,目的也太不一样,你整天觉得你不能理解的人sb其实别人觉得你最sb
不明白为什么分数这么高.不是看得很懂啊
感觉是韦斯安德森最棒的作品了。他的风格跟动画过于搭配,不管从角度来看都几近完美无缺。把中年危机移植到了动物身上之后,他的作品变得更加狂野而无边际,有时甚至想到了疯狂的麦克斯(无端联想)。人类对动物的追逐中有几个切面非常之妙,以及一些移镜头不知为何比人类世界中的电影要顺眼许多。最后,狐狸爸爸向狼挥手告别,是在告别他作为狐狸的青春年少,也是在告别自己的第二部作品青春年少吧,那熟悉的举拳动作,热泪盈眶了。
韦斯安德森把别人的故事拿上套进自己的风格里还套得这么自然随意,虽然处处皆是强迫症对称整齐的控制痕迹,却也总能呈现出一派淡然甜美的气氛。手工停格动画的难度自不必提,几处镜头拉伸,打斗剪辑也非常赞。最后狐狸先生向荒野雪山前的独狼致敬时忍下的泪水,依然带着浓浓的本真怀旧气息。
表现形式太乏味了吧
Fantastic小森森!又能端槍又能彈琴的創作歌手Petey和又lo又卡哇伊的死小孩Ash。
价值观强买强卖,你说你是贼还要赞颂你的勇敢机智?
大赞!!各种经典!!狼那段大亮点完全华丽!!PS:我居然能在没看配音演员表的情况下听出是乔治克鲁尼,不容易~~
给十颗星!!!!!太~\(≧▽≦)/~!!!!狐狸英雄
我还是觉得这是一部很邪恶的电影。。。狐狸偷东西在这个电影里是多么的正大光明~~~小朋友真还是别看了。。。
可能再看一遍才能看出好来,我指的不是动画技术。
韦斯.安德森拍动画也依然尽显其本有的怪鸡黑色幽默,节奏很有起伏,乔治.克鲁尼的配音也相当赞
没想到豆瓣上这么高的分数,看来我实在是不喜欢动画片...
无耐心睇埋落去
三观不正,无法接受——对,我就是这么中产阶级!
<瓶装火箭>给人的印象太差了,但天才终归是天才,天才也终于天才了一回,太棒了,OST更是了不得.!!!
ah…… which is my favourite wes anderson movie?? 冷幽默派,真的很可爱
练听力不错 狐狸爸爸说话好快 毛的质感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