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于2018年底由央视推出的、并连续几年来反复播放的、极其经典夸张的、令人糟心又倒胃的、强行制造戏剧矛盾冲突和人物角色跌宕起伏的、无脑堆砌苦难的、强行和解进行大团圆的、颠覆和冲击现代正常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过度美化“牺牲型亲情”的、描写了在中式旧传统家庭下的一位有神奇包饺子本领的女性角色支撑一大家的怪人、吸血鬼的故事的家庭伦理烂剧。
没具体看就看了几集,这理直气壮的骗婚是什么鬼?!
老五熊孩子当妈的还护着。
这费心思娶来的儿媳尖酸刻薄,亲家卖女求荣,知道被骗了为了钱让闺女回去(没仔细看,如果情节不对请勿喷),主角知道儿媳怀孕那叫一个宠(可能是因为年代问题吧,那时候重男轻女传宗接代的观念比较重),亲家带着怀孕女儿改嫁有钱人,这是什么鬼?
旧时代思想就这么恶心吗?
多多少少跟着老婆看了好多眼,心里有一团火烧着,为了说几句这部剧的吐槽,特意注册了豆瓣。
我都不知道这部电视的制作团队如何的奇葩,奇葩的编剧,奇葩的导演,演员没办法,整部剧就是吵吵闹闹,所谓的矛盾点除了老五就是老二,没有老五这部剧几乎都演不下去,因为根本没事可演,没有老二这部剧就没有内容,因为压根没有矛盾冲突,而所谓的矛盾冲突多么的惨无人道和牵强,这家子女的任务就是作,把老太太作死完事,都作进医院了,没人关心还在作,有这样的子女?
这样的三观,方达小时候那样,长大了那样,很多行为根本就是编剧想出来的,压根不符合逻辑,这样作的小孩在那个年代早就自己作死了,所有的矛盾点都那么突兀和牵强,然后就是一顿吵,无论人死了,还是进医院了,永远都还在吵,没人关心死人和病人,我也是服了,给两星主要是演员的敬业,很多场景都是无厘头的很难进入情绪,国产电视剧的垃圾之作,别借着改革开放的风倒自己的垃圾,而且看何政军同志演老头,真的有点突兀
我只看了一集就弃剧了,一个大活人意外身亡,这是多么严重的事情啊!
除了妻子闹了自杀以外(还有点假),亲妈不见悲色,丈母娘极度平静,小姨子小舅子没事儿人一样,尤其是二妹妹还生气还说人家发疯,进了门第一件事不是说家里死了人,还在有滋有味的唠家常,我看了那么多毁三观的电视剧,没见过这么脑回路奇葩到无可忍的,后面的我没有了解的欲望了,再见呗您内!
以前在杂志上看过一篇文章,也叫《姥姥的饺子馆》,故事很感动,给我留下了印象。
所以我在电视上看见这个剧的时候,才会点进去去看看。
看了几集就放弃了。
里面人物三观歪的不行,剧情还尬。
我只想说这部剧编剧是真的有才,把一个好题材拍成这样一坨三观不正shit。
要是豆瓣有0星我就直接一星都不给了。
在陪着父母看这个辣鸡几天后,我算是终于忍无可忍了,人生的第一次影评就献给这个辣鸡了,诸君想喷就喷吧。
因为我这个人看剧比较慢入,有时候在最开始几集逻辑不通也没法发现。
但当这个辣鸡的第一集,大姐夫死了的时候我就觉得不太对劲。
老四对着老三说“姐夫死了,你还不知道吧。
”就觉得这个人物抒情不太对啊,说的好像他不是你姐夫似的?
然后还以为自己感觉错了,后来在逐渐的观看中发现真的是烂。
诟病最多的就是当时她给老三找媳妇的那一段,当时我看的也莫名其妙,还有为了找儿媳去套一个饺子馆的打工农村妹的?
什么操作?
是不是现在的人找对象就都是跑饭店一看,啊,这个姑娘不错,踏实老实,好呀。
硬是没明白这个逻辑。
更何况我们的姜桂芳同志还不死心,最开始赵红萍说不了的时候又是夸自家儿子又是威逼恐吓赵红萍的。
真没看出来要刻画的主人公形象有多崇高的,典型的小市民形象倒是一清二楚。
最让人生气的就是她赶方达的那一段,什么逻辑?
我觉得编剧应该是想要刻画出一个为了一对找儿子十几年的老夫妇而牺牲自己的形象,从而刻画姜桂芳,让她的形象更加高大。
但是不知道请了个什么辣鸡编剧?
看完这段我唯一的感受就是这是条疯狗,我觉得完全可以拍一个母子二人平心静气地谈话,姜桂芳把自己的心思讲清楚,儿子也明白清楚。
根本不存在交流的两个人就在那大喊大叫,又是鸡毛掸子又是铁锹,你是特工队的吗?
自己的儿子不能好好说话?
一下子就把人物形象降低了。
另,根本看不出姜桂芳这个人物所想要观众看出的人物形象。
这部电视剧的目的应该就是展现一个在改革开放背景下的坚强善良独立的女性形象,可编剧的刻画着实太不给力了,我甚至怀疑这个编剧中学有没有毕业?
方达和女朋友回来说不想马上结婚时直接一句“唉,我抱不成孙子了。
”另外从早期她对于老三和方达的态度,直接反应出她严重的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改革开放这个大背景的意义在哪里?
还有对于李传玉,这个角色的出现我觉得主要是表达姜贞洁的一个品质吧。
但怎么电视剧的效果像是姜是一个标准的绿茶婊?
从最开始就嘴上说着“方家的人方家的鬼”然后自己家里出了事哪一回不是李传玉帮的忙?
接受了人家的好意平息了事情之后又对人家蹬鼻子上脸的,说什么“关你什么事”“又没叫你帮忙”。
哇是真的婊,原来绿茶婊这个物种从改革开放就开始产生了呢。
她就好像是一个躺在床上还说“不要”的妓女一样,真的是令人作呕。
没有李传玉帮忙方达能给你挣那么多光?
没有李传玉帮忙你家能风风雨雨几十年都挺过来?
开什么玩笑?
还自视清高?
谁给你的勇气?
梁静茹吗?
还有就是对于老大老二感情戏和人物成长经历的安排。
从老三的变化来看应该是也要反应人物性格的变化的,可我觉得老二好像从头到尾都是那个性格,高傲自大,不可一世。
老大的感情戏也是绝了,后来除了个男朋友说分就分也就罢了,然后就再没出现过?
那么安排这段戏的意义在哪里?
反应了什么?
一脸懵逼?
老大老二的青春就那么过去了?
一点交代都没有的吗?
我觉得按照这个戏的最开始立意本来可以拍的挺好,政治主题也点了,情怀也点了,励志也点了。
可这个成品是个什么东西?
我看到了自私自利,重男轻女,口是心非的小市民姜桂芳和她一家的鸡毛蒜皮,且非常令人作呕。
啊不说了洗洗眼睛和脑子,现在我父母这个年龄段的人都爱看这种东西也真是醉了,本剧也算是对于这个年龄段人的心理反应吧,因为当时看到给老三找媳妇那一段时我吐槽我父母好像都没什么反应,没觉得有什么不对劲的。
啊如果以后我到了结婚的年龄他们像这部剧里的人一样来各种威逼利诱那我还是不要回来的。
什么东西。
纯凭片段写的,因为手机找不到怎么写短评天天看家里人看就陪着看了一小部分,这剧难道很好看吗?
就陪家里人看了结婚那段,两家人家对着干,姜桂芳这种无理取闹和不计成本地和对家对着干也太胡闹了,为了给儿子结个婚家底都要花出去了?
好不容易请来的厨师就这么自说自话就加菜了?
太自我为中心了吧?
还有就这么使唤那个老李?
工具人吗?
(手机竟然不能发短评了?
)看样子还帮儿子骗婚?
看自己儿子暴露了还笃定拿礼金和户口扣儿媳妇也太恶心了吧?
就这还是靠自己坚韧的性格和高超的智慧带领儿女们闯过一关又一关,饺子馆在起起伏伏中始终维系着家庭的情感?
然后过了一阵子年三十了觉得骗婚这事该翻篇了就开始嫌弃儿媳妇不是了(虽然这儿媳妇看起来也不是什么善茬)?
就仗着那时候离婚女人会被人笑话呗?
真是服气了这剧三观了
作为八零后,很爱看八九十年代的剧,老婆给推荐这个,主要是她爱看里边的吃饺子。
一星就给剧里边的饺子吧,看着香,演的好!
第一集就把人看的差点气死,真想问问剧组团队,你们怎么能派出来这么变态的东西,确实是伦理剧,完全没伦理,大姐夫是了,一家人不是沉浸于悲伤,张罗丧事,而是这妈愣等着二姑娘满嘴跑火车也不说大姐夫的事,然后两个姑娘打了起来,然后二姑娘完全不心疼姐姐,就在意自己老公,这是仇人吧,出门以后两口子有说有笑,还念诗!!!
这是什么人?
真有这样冷血无情的畜牲吗?
如果有,那更不能在影视作品表现了吧,多反面啊!
这种完全无人性,不现实的情节真是突破底线,真是相对着导演和编剧破口大骂,你们有那一天的时候,自己的亲亲还能若无其事的谈情读诗!
要不然就是艺术来源于生活,你们自己家就是那样的!
国产剧的烂真的是无底线,毫无底线!!
我从豆瓣看到知乎,一边倒对这部剧批评的,大呼三观不正。
而且我注意到很多都说是陪妈妈看什么的。
针对此剧的吐槽看不下去了,文笔不好,逻辑混乱,大家凑合看,我就是不吐不快。
以下言论仅仅是针对过低的评分和毫无根据的吐槽而发,不代表我对《姥姥的饺子馆》无条件粉,亦保留后期吐槽之权利。
其实,这部剧,不是给陪着妈妈的少年看看消遣的,是给你的爸爸妈妈或者姥姥姥爷他们那一辈的人一起看回忆过去,忆苦思甜的。
剧中对白和剧情,人设等或许狗血到令人难堪,然而难堪的只是纯洁的少年,经历过片中真实场景的人没有评判只会回忆。
如今在千禧年后成长的人远远想不到当时的人面对当时的困境是如何的束手无策,是怎样的无能为力。
他们只能在看似没有可能的现实的缝隙中左冲右突没头苍蝇一样的寻找各种可能。
就像现在讲的,所谓的岁月静好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
如今纯洁的小白兔们,聊这剧和聊八卦一样轻松,那是你们的父辈抗着重重的重压,为你们抗下所有的龌龊,你们才能一脸人畜无害的样子在这里指点评论别人的三观不正。
要知道在那个年代,一个寡妇因为丈夫犯了政治错误而带着四个孩子(后来是五个)是多么艰辛。
赶上下岗失业,赶上了共和国变化最大的四十年,任何普通人,在这样的洪流中都很难把握如今看来正确的人生方向,再赶上孩子青春期,叛逆期,还有一个生活中的对头,自己文化还不高,见识不多,容易小富即安沾沾自喜,得意忘形老嘚瑟,这个人物真实到也许就在你我身边,或许是妈妈,是姥姥奶奶。
不管是谁,都真实到让我想起来我身边一个一个的张三李四,他们是那么真实,有时候善良到即使流浪儿也会领回家视为己出,也会姐妹阋墙互相拆台水火不相容最后老死不相往来。
有人说太宠儿子老三了,还给老三骗婚,骗了农村来的姑娘太不道德,亲家老两口贪婪自私,大老杨见钱眼开不忠诚什么的,还有很多鸡零狗碎狗屁倒灶的。
我看这个也吐槽,但这正是人物的真实之处,一个没有文化重男轻女的老太太,你能指望她有多高觉悟?
剧中小人物的卑微和龌龊,是令观者都难堪,可是他们就那么真实地戳在那里,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
先说到这里,总之当时情况下人的选择总有当时不得已的苦衷和当时现实的合理性,现在人用事后诸葛亮的上帝视角来评价吐槽确实不合理。
过去终将成为历史,现实越来越好,那些埋上灰尘的真实扒拉出来,吹一吹看一看就好,不要翻来翻去的挑毛病了。
毕竟,过审的片子远没有现实残酷。
PS:我看到很多差评是陪父母甚至爷爷奶奶辈的老人看的,那证明,在他们心目中这部剧是值得看的的,所以我可以说,差评的是四十岁以下的,也就是说,你们真的不懂那段历史。
妈妈生病,我陪床从开头断断续续的看,昨天到今天又看了好几集。
儿媳妇和亲家所作所为令人不齿,好在翻然悔悟,和老三重归于好。
这个时候姜桂芳没有落井下石,大方得接纳了儿媳,也没有再责难亲家,足以见到为老人的,用大智慧化解家庭矛盾于无形。
而后饺子馆被封和解封,找大老杨回饺子馆工作都是传统妇女的中国式智慧的集中体现,宽容大度,既往不咎多好的人性。
真不明白,那帮一星的,到底有没有看完就评价?
今天看到姜桂芳为了老二的负债,到处借钱凑钱,由于人缘好都愿意帮她,可她不愿意白受人帮助,连夜写下了几十张欠条,约定利息和还款期限。
重信守诺。
这么多评论只有几个说在点子上。
把毁三观的人物说成电视剧本身三观不正,导演表示很冤枉,你想看年代剧,想了解过去真实的生活,行,给你演,结果呢?
演完你还不信。
人家编的就是家长里短,鸡毛蒜皮,明明挺真实的,怎么就被扣了个“传播负能量”“毁三观”的锅?
说实在的,除了老大老二真情实感掐架之外,我觉得其他都是编剧手下留情的,夸张点说,你从农村随便拎一个家庭出来,背后的故事都能吊打这部剧,能把小可爱的三观毁成渣。
歪个楼,我倒不是说农村都这样,只是到现在农村还是更普遍。
我被旁听这剧的时候,如果没我妈解说,我也以为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家庭剧,没啥看头,其实呢,人物的有些行为背后可能是几十年积攒下来的人情世故。
姜桂芳最后提饺子去看许大舌头,真是打心眼里给她认错吗?
不是啊,你想,老四都跟罗征结婚有孩子了,结果婆家还不认老四这个儿媳,要搁你身上,你觉得脸上好看吗?
她是为了自己女儿才去“认错”的,就算姜桂芳再不同意老四结婚,她也没办法。
为了女儿能被承认,不想低头也得低。
还有说这部剧假的,那是你没经历过,既然没经历过,那也没见识过妯娌俩第一年因为养老问题在老人家门口互撕薅头发,第二年弟媳就舔着脸来找嫂子讨儿子的份子钱;那也没见识过爹妈结婚前,女方去男方家深入了解家庭情况,奶奶把圆木锅盖卡在大缸口稍靠下的位置,在上面倒了三十来斤粮食铺平装作满满一大缸,暗示家里很富足。
以上都是我家经历过的。
像这种离亲戚没几步远的地方,离亲戚越近,矛盾就越多,要不哪来的距离产生美。
至于老三家儿媳,本来挺老实的的小姑娘,被骗给啥也不干只知道花鸟鱼虫的老三当媳妇,是个人都咽不下心里的恶气,既然恶气出不了就自然而然觉得“婆家欠我”“我怎么对他们都不过分”,后来又因为被亲爹亲娘卖,被婆家救,再者人本来就老实,当然会感激涕零,就算有恶气,憋了十多年,加上整天跟婆家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也差不多快没了,只是心里委屈。
态度转变得也说不上快。
另外,还要吐槽我是真没见过像老大和老二一样,行动上不是大龄巨婴,但思想上绝对在傻白甜界一骑绝尘,三四十的人把亲姐妹往死里怼,什么毒说什么,说的一句比一句扎心。
更不能忍这种时候bgm居然这么欢脱,这还是家人吗?
估计还是受当时条件限制,这个家庭只能将亲情认识到这个水平。
你可以喷姜桂芳双标,可以骂老二自私,恨老三啃老,但牵扯到剧本、演技我劝你还是仔细想想,到底是因为剧本狗屁不通你骂它烂剧,还是因为双标、自私的人物你骂它烂?
这也不是艺术来源于生活,毕竟成长的环境是妯娌打架、婆媳不和的人,TA会觉得艺术吗,TA巴不得走的越远越好,死也不再相见。
————————————————————————袄,要是老执着于拍这种电视剧还有抗战神剧什么的,那我也只能emmmmmm……
我年纪轻轻 不知道为什么 有时真的很喜欢看 家长里短的电视剧 觉得有烟火气(严格说打开电视听声音 干自己的事 精彩的地方 停下来看看)当喜剧来看绝对五星啊 一大家子人 吵吵闹闹 这不就是生活吗 还是年代戏 有怀旧感 然后边看真的很想吃饺子啊
不怎么爱吃饺子的看了这片头突然也想尝尝了 反正热乎劲谁不喜欢 剧情略 不过罗征这小哥很不错
演技挺好的吊打小鲜肉
这么多人骂这个剧,其实没那么差啊
陪老太太看了几天。挺热闹的。适合老年人口味~
电视剧剧情稀里糊涂,我们大部分人的生活也是过得稀里糊涂...
单看不咋地,但是矮子里面的高个,垃圾堆里面的可回收垃圾,近年国产剧都啥玩意啊,天朝编剧们什么时候才能达到初中生水准啊
三观那叫一个歪哟
总的来说还是很不错的,配乐满分很应景
吐槽三观和狗血的,是没有经历过80年代,这部剧充斥着当年小市民的真实:攀高枝现在没有吗?现在多少生二胎的骨子里不是重男轻女?最奇葩的骗婚不值得提倡但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市侩法盲加文盲多。看到二十集,全程无尿点,好看,最重要的一点:方家每个人遇到再大挫折都积极面对生活,有这一点正能量就够了。
有些人根本就不是抱着看年代剧的心来看的,女主是80后的奶奶的级别,她们这一代有几个不重男轻女的?中国重男轻女几千年了你们怎么不上下骂个一遍?封建迷信,人情世故,攀比斗气,少了这些还是这个年代的剧?别说那个年代了,即使是放到现代,这些东西依然很多。
随便点开第一集进入的。没想到后面看看就没意思了。儿媳妇角色切换太突兀。
弱智剧情!
母亲大人看的是每每落泪,还行,不难看,坚守。
这不就是毁掉改革开放的一群奸妄小人吗?整个剧里充斥着歪门邪道,坑蒙拐骗偷,过河拆桥,欺男霸女,卖身求荣,一群坏到骨子里的市侩,每个人拉出来枪毙十次都不够,就这样残害善良百姓的电视剧,居然还能播出,
陈小艺脑袋被门挤,艺德被狗吃了,拍这么个糟烂破剧。
我妈打发时间瞎看的连续剧,我也看了两集,剧情有病吧。比方那个老四(护士),先是不顾家人反对和个老男人(瞧着有五十多岁的医生)拍拖,结果老男人攀了高枝反倒把她甩了,她就大哭啊西斯底里,外出吃饭还耍酒疯对服务员乱发脾气,结果立马爱上了向她表白的曾经的男闺蜜——杀父仇人的儿子。她妈反对啊,她又开始要死要活和家里作,还叫人家带她私奔,对的就是这种奇怪的剧。1.0
挺接地气的一部剧,演员都很好。
昨天在姥姥家看的,我和我姥爷看得津津有味。很狗血但是又有点上头
文明使人进步。一定要多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