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四十年代的美国和现在的中国可能有那么一点点像,都有黑心房地产商,都有娱乐圈的罪恶黑幕。
那个年代的某些房地产商用烂木头造房子,而中国的某些房地产商现在则用毛竹代替钢筋造房子。
那个年代的美国娱乐圈里有“黑色大丽花”,我们这个年代的中国娱乐圈里有张钰。
呃,这个对比好像不太好。
中国娱乐圈里肯定有更像“黑色大丽花”的女孩儿……好像有点儿扯远了,说回电影《黑色大丽花》。
我现在心目中的经典电影的标准只有一条,那就是这部电影的导演制造的气氛一定要靠谱儿。
气氛就是功力,气氛就是一切。
而《黑色大丽花》的气氛让我着迷,那是空虚的气氛,糜烂的气氛,原罪的气氛……估计这部电影的主题之一就是财富的原罪问题。
巨大的财富背后必有巨大的原罪?
没有那时的原罪就没有今天的“快乐胖人国”?
中国现在的某些富翁的原罪会创造出怎样的未来?
这个问题太大了,不去探讨了,也探讨不明白。
还是说说本片的另一个主题吧,那就是背叛,这是人性的原罪。
我对以“背叛”为主题的电影有着莫名的迷恋,当然,前提是这部电影的气氛一定要靠谱儿。
为什么我这么迷恋“背叛”这一主题?
是因为我现在的生活太过平淡无奇,我内心邪恶的那一面还无从施展?
还是因为我是一个“人生模仿艺术”理论的蹩脚信徒?
最后再说说我的一个疑惑,本片的结局让我产生这样一种错觉:这一切的一切,是不是只是一个恋尸癖者的呓语?
必须承认的是,一遍下来我没看懂这部片子。
即使是到最后真相揭晓,那些繁杂的关系琐碎的细节拗口的人名相似的脸孔依然搞的我稀里糊涂。
我甚至还有点无法相信真相就这么出现了。
仿佛还有什么躲在阴影里窥视着,嘲弄着这些可怜的人们。
听说大卫芬奇曾想接拍这部片子。
这么一看,的确很有点七宗罪的感觉在里头,但是悬疑的氛围却更加浓重。
导演功力很高,绝不在大卫芬奇之下。
“属于仰望未来的经典”——有评论这么说。
顶一个。
看《黑色大丽花》,仿若进入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叙事风格,例如魂断蓝桥、卡萨布兰卡,甚至三十九级台阶带来的感觉。
冰先生和火先生,两位好基友好侦探,他们带着礼帽的样子、他们击倒并带走犯人的时候,确实是刚硬气质由内而外的。
啊哈,典型意义上的探警,就像是从一度崛起的冷硬派侦探小说中走出来的人物,他们头戴礼帽、他们身手敏捷、他们吃苦耐劳。
他们不是神经质的艾勒里或者措辞上不讨喜的波洛,他们有体格也有头脑,相比于坐在房间里摆弄机关和大段大段华丽丽的推理,他们走街串巷,在高大建筑物的遮蔽后、在狭窄却灯光暧昧的巷子里、在空旷大厅摇曳的吊灯下,还有那汽车旅馆和小酒吧,“喝一点儿波本会缓解所有的事情”。
从《邮差总按两次铃》到《黑暗之刺》,如此赤裸地把犯罪呈献给我们看,是冷硬派侦探小说风格简洁粗放且直奔主题的可爱之处,一如《黑色大丽花》的叙事也是如此。
这儿有悬疑、有差点儿就猜不透的情节,但他们是丝毫不遮遮掩掩的犯罪,够纪实也够冲击。
推理的过程带着一路风尘劳顿与一路痛苦,丝毫不炫酷可是真实。
真相却是如此不留情面,可惜人们总是自以为他们是唯一有秘密的那一个。
我迄今为止还记得黑白的情色镜头中的大丽花眼中噙着的泪水,那一刻仿佛什么都是灰的,体格健硕菱角分明的侦探是灰色的、所有的秘密是灰色的、连新年的舞会也是灰色的——那最幸福的灰色的时刻。
总体而言,觉得这部电影的叙事还是偏零碎,也许那团迷雾单纯从情节和叙事的层面上来讲没有困住我,但是氛围的营造却是很好的,那压抑的灰色和瞬间到达顶点的歇斯底里。
还有那眼瞅着就步步迫近的危险和深深的无能为力,那最深切的绝望而又着急的感觉来自于走近的黑影,这是肾上腺素分泌的顶点,也是冷硬派动人心魄的地方。
加一点刺激和喝一点儿波本一样,是在日常中烙下一点儿难以忘记。
这是一个1947年发生在美国著名的惨案,被害人肖特是个有好莱坞明星梦的女孩,后来成为一名不入流的演员。
她的身世并不算好,有证据表明生活拮据之下的她甚至靠出卖身体来换取日常所需的金钱。
1947年一月的某天,一位主妇路过一片草地时发现了肖特的尸体,赤裸的身体从腰部被切断,已经清理干净并排干了血液,经现场勘验证实弃尸地点并非第一案发现场。
尸检报告称肖特头部遭到重击,尸体表面多处伤痕,双臂双膝骨折,生前应遭受了长时间的虐杀,尸体有被冷藏过的痕迹。
警方调查期间收到过十余封自称凶手寄来的信件,但只有三封被认定为凶手所寄,上面没有留下任何线索。
洛杉矶警署用了三年时间调查了数百名嫌疑人,最终一无所获成为了悬案。
黑色大丽花案后,在塞西尔酒店发生过多次命案和“灵异事件”,由于人们最后一次见到肖特是在塞西尔酒店一楼的酒吧,因此也为这家酒店蒙上了恐怖的阴影,蓝可儿的尸体也是在这家酒店的顶楼水箱被发现的。
黑色大丽花被拍出了很多版本的电影,懒人今天要说的是2006年美国版,也就是上图海报所示。
故事从海军妻子遭遇袭击,导致海军和当地青年爆发暴力冲突,但警方却无力控制为背景开始,充分说明治安环境很糟糕,也为惨案打了一个基础。
电影前期铺垫有点拖拉,是由另一个案件抓捕罪犯时引出了惨案,而且还有第三案,确实有些错综复杂,甚至有点没看懂,线索容易被忽略需要好好琢磨。
懒人要特别补充一句,电影对于尸体的呈现还原度很高,还有点恐怖的感觉出来了。
一个两小时体量的电影,这个内容过多了,据说是很忠于原著小说而改编,可以想象涵盖了所有黑暗罪恶元素的剧情是多么庞大。
好在导演所要表达的意思大概能感受到,那是一种利用扭曲人性来对当时社会的批判,尽管观感有些压抑不那么痛快,但很有思考的深度。
这是一部地地道道、血统纯正的黑色电影,带着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那股独特的味道,压抑、黑暗、绝望、温存、徘徊,如同一杯味蕾复杂的鸡尾酒,浓烈里透出千万种细腻味蕾。
侦探小说的历史并不漫长,但是流派却众多,其中以欧美的硬汉小说文学成就最高,而黑色电影,也基本都是依附于这类小说诞生的。
硬汉小说的背景差不多都是四五十年代的美国都市,乌烟瘴气,官僚腐败,司法黑暗,社会压抑,欲望阴谋横行,往往会有那么少数几个不随波逐流的人,坚守信念,虽然有些小毛病,却在压抑的环境里孤独而疲惫的捍卫正义与良知。
这些人就是“硬汉”,不向生活妥协,即使被现实打的鼻青脸肿,依然顽固的挥出拳头,砸向无边的黑暗。
隐忍、孤独、绝望而独立。
就像《黑色大丽花》里的主人公布奇。
电影以许多年后布奇那沧桑的口吻来回顾这整件事。
被称为“冰先生”的布奇和被称为“火先生”的李都是拳击界的佼佼者,李在退出拳坛后就成为了一名出色的警官,在李的帮助下,布奇也随后进入了警局并且和李成为了好搭档。
一个叫纳什的连环杀手犯下的一系列惨绝人寰的案子被指派给了布奇和李,在追查案件的时候,却遭遇了另外一件突发的案件,在监视纳什的小屋外,发现了一具被严重损毁的女尸,“黑色大丽花”案浮出水面。
李被这个案子吸引住而无法自拔,于是自动放弃了纳什的案子全身心的投入到了“黑色大丽花”的追查中,几近疯狂。
而此时,李早年一举成名的银行劫案的主犯鲍勃却获得了减刑而提前出狱,令李更加变得奇怪而躁动。
李在追查疑犯的时候被不明杀手杀害。
一心复仇的布奇开始接手李的案件追查下去,一系列五光十色诡异非常的大门在他眼前打开,透过这些门,他看到了世界上最黑暗的内幕和最丑陋的人性,以及李那不为人知的往事和秘密。
这是一部纯粹的黑色电影,因为就像早期那些黑色电影一样,《黑色大丽花》没有融入其他任何类型片的元素,依然通过德国表现主义那样的光阴来构造场景,以场面调度来渲染气氛,讲述的故事也依然是罪案里的人欲。
纯粹的黑和刺眼的光线形成强烈的对比,鲜艳饱满的色彩被浓烈的阴影所包围,带来的视角冲击是强烈的。
如同李被谋杀时候的那场戏,强光映在墙上的黑影如同鬼魅,遮掩的面颊,寒光闪烁的匕首令人心寒,充满了怀旧的经典质感,这些元素,完全就是一个彩色版的《第三者》或者希区柯克。
蛇蝎美女,也一样不可或缺。
如今的黑色电影,一如科恩兄弟或者昆汀,都会将黑色元素和其他元素相结合,比如《老无所依》的西部风情,黑色电影也几乎都挣脱出了那些经典的框架。
《黑色大丽花》的出现,无疑是一次极好的怀旧。
所有的黑色电影都是充满压抑而绝望的,那些孤独的硬汉警官或者侦探们,不得不在漆黑的都市夜色里去愤怒的搏斗和追寻。
腐败的社会大环境如同那墨水一样的夜色般令人窒息,底层的悲苦、麻木和压抑则是深切动人的。
布奇,就像《唐人街》里的杰克一样,虽然有着这样那样的冲动和缺陷,却顽强的面对生活的一次又一次猛烈嘲讽,就像擂台上的拳击手,即使鼻青脸肿,却还要咬紧牙关坚持下去,摇摇晃晃的挥出一拳又一拳,只为了坚持住底线,只为了有尊严的活下去。
别人的热闹,我的孤独。
电影虽然名字叫《黑色大丽花》,但是实际上讲述的却是三个案件,而贯穿始终的,就是两个底层警官的人生选择带来的不同际遇。
尤其是李——这个众人眼中的模范警察和有血与肉的好搭档好男人,怎样一步步堕落,被黑暗吞噬而走向自我毁灭的悲哀。
布奇和李被称为“冰火”,其实正好暗示了两人互为镜像,同样出生草根的小人物,在一个浑浊的世道里艰难打拼,并不容易。
所以,李经受不了诱惑,利用自己当警官的特权,和黑道贩子鲍勃互相勾结,不仅骗走了他的钱,还利用他让自己功成名就,同时也收走了他手上漂亮的女人凯特。
人是复杂的动物,善恶的博弈一直在纠缠着人的内心。
李也一样,虽然在很多方面他坏事干尽,但不代表他不想做一个好人,不代表他内心没有善良。
就像《无间道》里的刘建明一样,“我想做一个好人”,所以李一直竭力维护其在警界的声誉并且工作矜矜业业。
而“黑色大丽花”对其产生的吸引力,同样来源于他对自己曾经妹妹身上发生的悲剧的同情,所以他才一门心思的扑进这个案件里。
从这一点看——外人眼中,尤其是布奇的眼中,李真是一个完美的人。
开弓没有回头箭,一旦沾上了邪路,也就难以自拔。
所以,李一方面借布奇为证人射杀了知晓自己和鲍勃往事的证人,另一方面在追查黑色大丽花案的时候开始胁迫玛丽娜和他的父亲,不仅敲诈了巨额的金钱,还多次强暴了玛丽娜,十足一个恶棍。
最后,为了杀人灭口而更加独自去暗杀出狱的鲍勃。
这一切丧心病狂的堕落,直接招致了其毁灭的命运。
随着布奇抽丝剥茧的深入调查,我们渐渐发现了光辉之下的李的真实面貌,一个警察的堕落,悲哀的呈现了出来。
相比之下,布奇一直很努力的打拼,才能勉强担负起整个贫穷的家庭和生活的重担,虽然被美色所惑,却难能可贵的坚守了职责和正义。
冰与火的对比是如此耐人寻味。
如果说李代表的是权力的腐败,那蛇蝎美人玛丽娜则揭开了一个更加扭曲的上流社会。
玛丽娜和她污秽的家族是那个复杂黑暗的社会大环境的最好写照与代言。
布奇第一次走进这豪华的大宅的时候,四周就弥漫了诡异的气息。
玛丽娜的父亲艾米特为了纪念自己赚到的第一桶金,将衔来报纸的忠心的狗一枪打死做成标本。
而神经兮兮的母亲拉莫娜则更加令人难以相处。
李先于布奇掌握了玛丽娜家族的黑暗秘密,所以对他们百般威胁,如同曾经对付鲍勃一样。
然而,蛇蝎美人玛丽娜也并不是好惹的,李最终丧生玛丽娜手下。
玛丽娜用美色百般魅惑蒙在鼓里的布奇,阻碍其深入调查黑色大丽花的秘密,而案件的真相,就是这样一个腐朽黑暗的家庭内幕。
早期的资本主义理论认为,按马斯洛的需求层级,当物质充分满足之后,人们就会追逐精神层面的东西。
但是,逐渐富裕的社会,带来的道德崩溃和腐败却让人吃惊。
以玛丽娜家族为代表的上流社会,一如曾经历代的贵族们一样,道德败坏,淫乱至极,贪婪成性,病态扭曲,人性全无。
玛丽娜的父亲艾米特为了财富娶了富豪千金拉莫娜为妻,并且依靠收买官员而大规模进行房地产建设而发家致富,那些他所修建的房屋,却都是质量很差的豆腐渣。
后来,他投资拍电影,并且热衷拍摄一些十分淫秽变态的影像。
拉莫娜因为婚姻并无爱情而出轨,与艾米特的合伙人乔治生下了玛丽娜。
艾米特看出了女儿非己所生,他制造意外让乔治毁容,同时与自己的女儿上床,这一切逼疯了拉莫娜,使其沉浸毒品之中。
这还不解恨,艾米特再次找来了一个和女儿长的很像的少女——贫穷、虚荣而想一夜成名的肖特来演色情电影,并且请乔治当导演。
拉莫娜无法容忍下去,最终发疯,在乔治试图强暴肖特的时候,杀害了肖特,并且分尸丢弃——制造了黑色大丽花。
真相就是如此的扭曲而震撼。
黑色的大丽花尸体,就是整个腐烂的社会的具象化。
布奇最终枪杀了玛丽娜,战胜了欲望的诱惑,却依然走不出那黑暗的阴影,而最后,只有妓女凯特的温暖怀抱,才是脱离现实的温暖港湾。
不谈电影,只谈谈电影中让我着迷的一首插曲《Love for sale》。
《Love for sale》没收入《黑色大丽花》原声带里,我只好四处搜寻,结果在Simply Red的一张精选集里找到它。
虽然雌雄莫辨的男声版有点变态,但优雅而糜烂的味道还是出来了。
“旧爱,新爱,什么爱都可以卖,除了真爱——爱可以贩卖。。。
”原来几十年前这首歌还是一首禁歌,因为它的题材和色情服务有关。
看来那时的美国小姐也是有职业原则的:什么都可以卖,真爱老娘绝不卖。。。
这让我想起今天看到的朱文N年前写的一段文字:我已经准备好了,连灵魂都卖给你,七折或八折,不过别忘了,我要的是他妈的美元。
我想“灵魂”应该是一种类似于“真爱”的非物质吧——要不怎么经常会有女人说,你能得到我的肉体,但得不到我的灵魂呢。
“灵魂”似乎可以解释,但“真爱”到底是他妈的什么东西呢?
有人说一见钟情的爱才是唯一的真爱;有人说今天的真爱就是两人欲望的交换和皮肤的接触;还有人说如果你想了解真爱,那就去阅读报纸上的情杀报道。。。
你知道什么是真爱?
Love for SaleWhen the only sound in the empty street, Is the heavy tread of the heavy feet That belong to a lonesome cop I open shop. When the moon so long has been gazing down On the wayward ways of this wayward town. That her smile becomes a smirk, I go to work. Love for sale, Appetising young love for sale. Love that's fresh and still unspoiled, Love that's only slightly soiled, Love for sale. Who will buy? Who would like to sample my supply? Who's prepared to pay the price, For a trip to paradise? Love for sale Let the poets pipe of love in their childish way, I know every type of love Better far than they. If you want the thrill of love, I've been through the mill of love; Old love, new love Every love but true love Love for sale.
不知道为什么,从原著改编过来的电影很难达到,更别说超过了!
抱着巨大的希望看了电影,除了帅哥、美女成群让我眼睛得到了极大的满足,特别是“我”比我想象中帅多了,没有兔牙的影响。
但是,显然让斯旺克演那一角色是败笔,一是她年龄偏大,二是她根本就没有那个角色的气质。
前面的剧情发展得和小说完全一致,后面估计是考虑时间关系,把整个结局全变了,这样一来,悬念全无,没有那种让人心惊胆跳的感觉了。
So disappointed!
黑色大丽花案件,是美国历史上有名的悬案,其实,现实中的案件,简单而没有头绪,美国警察对于此案一直没有丝毫进展。
电影,是美国导演根据一个根据黑色大丽花案件写的小说改编的,这个导演之所以对这个案子感兴趣,是因为他本人的母亲,就因为谋杀案死去。
这个导演出生在1948年,就是黑色大丽花案件的第二年。
而这个电影,据说是四条线平行进行的,说实话我没看得那么用心,自然也看不出四条线是哪四条,但我确实觉得电影被拍得复杂得邪乎。
又是拳击又是兄弟情,又是勾引二嫂又是女同,又是拍小电影又是警察被收买,又是救命恩人又是黑暗中的黑手。。。
不过,这个电影的调调是靠谱的,虽然我没见过美国的四十年代,但是,这个电影的黄黑色调,仿佛就是美国四十年代的调调。。
其中的两条线,在一个时间交叉了,那是一个上升镜头,拍出了枪战的同时发生了妇人发现黑色大丽花尸体的一幕。
其实,真实的案件我的印象是,一天的早上,妇人某某带着她的小女儿正在行走,小女儿先发现了路边的白色物体,妇人还以为是一个塑料的破旧人体模特,等走近了一看。。。
结果报了警,她的名字也留在了历史上。。
但电影里是一个妇人惊慌失措从路边向街里奔跑。。
虽然不一样,也很别致。。
总之,这个电影,只能说ままです。。。
凑合吧。。
情节并不复杂,耐心看就明白了。
最后点题的一笔是,bucky眼前出现了short的尸体幻象。
导演可能想说,她才是bucky内心最喜欢的人。
这个片子更大的值得欣赏的是展现了LA四十年代的风华。
小路,好莱坞风情,河里戏水的鸭子。
粗糙的办公室。
好电影不会湮灭,无论怎样的挫折、诋毁,总会有绽放光彩的时候。
线索众多,人物庞杂,事件交叉,节奏冗长,语言一般。
忠于原著。
翻译太烂了
支离破碎的情节
我极度喜欢关于大丽花的那些黑白部分。究竟类似黑白片的那种光影效果是怎么拍出来的……
记住斯嘉丽了啊 太销魂了
挺不错...
累死了
其实是没咋看懂,头疼
我看完了 不过我们家大部分人都睡着了
好精致复古的悬疑片。除了剧情有点前松后紧之外,其他都蛮好。斯小姐依旧美丽><
费脑子的电影。很多隐藏的线索,表象与幕后,主线与副线,拼图完整了之后就是是一幅清朗的画面。影片的做旧色彩很出色。乔什哈奈特的最佳演出。两位女星就中规中矩,相较之下米娅在黑白片断中的表演更令人难忘。
估计有不少人和我一样是因蓝可儿事件而看这部电影的,愿死者安息。
不知道是不是恐怖片史上最垃圾的一部,至少是我看过的恐怖片中最垃圾的一部。
没能看很明白..但也足够惊叹了
刚看见尸体时还真吓了我一跳。
名声是大的~影评是烂的~╮(╯_╰)╭
我是有多无聊才把这电影看完啊
高潮出现有点晚。
那个笑脸真的吓到我了……
小时候看的。。那个时候觉得这片里的大姐姐们好漂亮啊,然后还有啪啪啪,就点开看了。。。蛤蛤蛤蛤。现在才发现原来那个漂亮的大姐姐是汤包啊!哈哈哈
坚持看了一个半小时看不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