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些感同身受,是无法言喻,也不言而喻的,《红色冲浪板》就是带给我这样感受的一部电影。
它的起调是带着不少沮丧,三个主人公各自身处人生的迷茫,但人性朝向和故事发展却是看似极温柔的。
真的是这样吗?
这个故事的基底,也许不像画面中的碧海晴空那般美好,而是黑色的,没有人在成长中解脱,只是在痛苦中越陷越深。
《红色冲浪板》,也是《血色冲浪板》,这其实是一个关于完美杀人和亲情复仇的故事。
李康生饰演的冲浪店老板东滨哥,每一场有他出现的戏,总透着一种强烈的不安和诡异,又看似与主角们的故事没有太多关系。
东滨哥总是以一种淡漠旁观的视角出现,他对待小方,就像是一个面对猎物的猎人。
如果说,他的儿子其实就是小方曾经失手杀掉的小海,他成立的这个看似乌托邦的冲浪聚集地,就是他诱捕小方以完成复仇的一张网,这个角色的许多行为是不是都一下就解释通了呢?
这片表面上收容厌倦世俗之人的海岸,是一个即便有人在海里一去不返,也并不会让人意外的地方,无论寻死还是杀人,都是好去处。
东滨哥作为冲浪店老板,却从来不下海,会不会正是因为那一次又一次的冲浪板脚绳断裂并非意外,而是每一块店里的冲浪板都被他做了手脚,只要使用,出事就是早晚的事。
片头东滨哥莫名送走的男孩,在他口中是家里有事回去处理,但显示给观众的却像东滨哥特意把他送走,像是因为知道小方出狱,特地要给他腾出位置。
东滨哥对小方的态度,他对小方没有理由的接纳,给他缺乏的信任和温暖,总是让人看着不安,更像是一种心灵控制,甚至有着很浓重想要引导小方去死的意味。
小方的生活也确实时刻处在东滨哥的监视之下,导演在小方刚来到冲浪店的一场洗澡戏中,特地把镜头给到了印有硕大眼睛的毛巾上,这显然是一种代表着窥视的符号。
袁泳出事之前有一场戏,看起来不知道为什么要放在那里,就是东滨哥从小卖部女孩那买椰子,送给之前也有出现的庙中尼姑。
这一段落里,三个人偷感都特别重,像是在监视三个主角一样,看得人不明就里。
但如果联系到小海就是东滨哥的儿子,那么有可能尼姑就是小海的妈妈,在儿子出事后遁入佛门。
小卖部女孩则是长大的红裙少女,小方和小海当年争执的导火索,东滨哥复仇计划的帮凶。
所以小方第一次脚绳断裂,是东滨哥和小卖部女孩一起在海边目睹的,好在他命大。
所以当小方犹豫要不要留在这里,他到庙中祈祷时尼姑给了他一个好签,让他下定决心留下。
甚至,很可能小方并不是东滨哥这样除掉的第一个人,他的儿子墓前种着一朵又一朵兰花,就像是在用一条又一条生命祭奠。
因为东滨哥可能并无法确定走出那座监狱的年轻男孩,哪个才是当年害死自己儿子的人,会试图把每一个情况近似的人都吸引到这里,利用壮美又危险的大自然,做完美凶器,一一除掉。
这样一来电影开头那段“送走”上一个男孩的戏,就寓意明显了。
如果不是袁泳和杨帆的意外出现,小方的命运可能也不会泛起不一样的涟漪。
小方差一点就得救了,袁泳差一点就带他脱离东滨掌控离开了这里,就差一点。
小方和袁泳的感情,和小海的感情,毫无疑问都会是《红色冲浪板》被狠狠讨论的话题。
在我这没有另外的答案,他们之间就是爱。
说不出口的,自己都不愿承认的爱。
小方是个忏悔的人,所以在身上纹上了圣母,他内心是渴望赎罪的。
他又是个无法面对自己的人,否认自己爱小海,也否认自己爱袁泳,即便旁观者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不得不说,马雪导演太擅长营造暧昧气氛了,全片没有一处情色戏,却处处充满了情欲,荷尔蒙的碰撞在空气中随着镜头弥漫开。
无论是小方和小海,还是小方和袁泳,导演都用镜头语言精准捕捉了他们之间的情感,那种无需说破的爱慕,互相之间难以把持的吸引。
少年们带着同样的伤越走越近,青年们挤在一起捏爆烟珠点上星火,打架后给对方贴创可贴呼吸都会喷在彼此脸上……更绝的是,影片拍出来了一种互相之间的理解甚至同情。
这仿佛就是爱的本质,我和你很不一样,但我特别能理解你,还觉得彼此可怜需要呵护。
无论袁泳还是小方,都是世俗意义上的边缘人,学着“在海里站起来”,也就是更勇敢的去面对生活,对他们而言都很难,但因为彼此的出现,也有了可能。
遗憾的是,东滨哥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袁泳的死在我看来不是意外,更不是自杀,而是东滨哥给小方的致命一击。
小方在袁泳死后那场独自在床上游泳的戏,就像是他个人对袁泳的纪念,怀想两人同在的时光,完成自己没能做到的事——教袁泳在海里站起来。
于是小方在电影结尾也选择架着没有绑脚绳的冲浪板游向了大海,于是东滨哥处心积虑总算大仇得报。
但他甚至都未必知道自己已经成功,还是会继续寻找下一个猎物。
当然,这一切可能是我的过度解读,也可能只是来自于艺术家杨玉玲杜撰的一个故事罢了。
杨帆和杨玉玲,究竟哪个是真实的?
杨玉玲是她的艺名,还是杨帆只是她旅行中给自己起的化名呢?
整件事究竟是杨帆的真实回忆,还是杨玉玲的一段在旅行中突发奇想的脑洞大开?
我倒不是很确定,甚至觉得观众怎么以为都是可以的,只要自己愿意去相信。
《红色冲浪板》这样一部在边缘青春的伤痛与成长之下,暗埋了种种悬疑的作者电影、文艺作品,我相信不仅仅对国产电影,放在任何层面看它都是足够独特的,完成的耐人寻味,且值得细细品味。
对于国产片的现状,很多人都有相近的看法,那就是虽然市场大了,票房高了,片子多了,可是创作的方向却越来越窄,虽然看上去百花齐放,其实都是被商业裹挟的流水线产品,而曾经像第五代、第六代那样有棱角、敢争鸣的创作越来越少。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马雪执导的《红色冲浪板》能够顺利出炉,过审且定档5月17日登陆院线,无疑是一个值得振奋和庆幸的消息。
因为这不仅是一部精彩好看的青春爱情片,更是内地大银幕上出现的首部以男男情感为内核的国产院线电影,打破了固有的模式,以满怀真诚的故事深度探讨同性之间的情感关系,传递出对不同性别意识和取向的尊重与理解。
影片选择在5月17日上映,恰是国际不再恐同日,体现了电影与现实的交互,银幕内外,意义深远。
既轻柔又放肆的青春之诗《红色冲浪板》不走旧路,不做行活,没有像同类型作品那样沿着成熟的商业框架顺流直下,而是逆流而上,挑战了一个暧昧、纠结,真正触及到现实痛点和性别意识的青春成长故事,并通过布满悬念、隐喻、诗意和暗流的双线叙事,呈现了一段不仅要用眼看、用耳听,还要用心才能真正体会的逐浪青春。
《红色冲浪板》最大的特别之处在于没有把情感关系建立单一的男女之间,而是围绕两个时空里的两男一女三人组,展现情感关系的多元化和不确定性。
大概是出于女导演与生俱来的敏锐,影片对于情感的描写在收与放之间转换自如,时而轻柔,时而放肆,如诗如歌,隽永而又深刻。
一边是在冲浪店打工的青年小方,与一对情侣袁泳和杨帆不期而遇,三个年轻人一起喝酒、唱歌、打架、冲浪,彼此信赖并倾诉心事,无话不说的同时,却又不约而同地隐藏了内心难以言表的驿动,直到阳光帅气的袁泳意外溺亡;另一个时空是学生时代的小方,像所有青春期的男孩子一样外表粗豪内心敏感,还没品尝过恋爱的滋味,却因为形影不离的小伙伴有了喜欢的女生,开始莫名的发脾气,引发了一场惨烈的悲剧。
与很多简单直给公式化的电影不同,《红色冲浪板》意在解开青春期两性之间的情感密码,深度剖析小方的两段“友谊”,并没有把他的爱恨和取向做出明确的标识,而是运用大量生活场景和细节,制造出情感的迷宫,让观众自行感受其中的奥秘。
面对阳光帅气的袁泳,他似乎在有意回避,又似乎在默默接近,可以理解为他对往事和故友还存有心魔,也可以理解对这份相遇既爱又怕。
而这种复杂而又微妙的不确定状态,恰恰代言了现实世界中万千年轻人的心路历程,在物质过剩信息泛滥的现代都市,成年人都难以做到心无旁骛,更何况处于懵懂期的少男少女,他们能够异性产生好奇,自然也会被同性吸引,反叛和轻狂放浪,本就不是洪水猛兽,于其回避或阻断,反不如顺其自然,就像电影中的小方,一切都是必经之路,迷茫之后必然也会得到自我认同。
异色青春,难得一见《红色冲浪板》勇于直面这种青春的异色,正视小方和袁泳的感情,这种勇气在时下的国产片的商业氛围中实属稀缺,而更难得的是,这部电影能够顺利通过审查,让观众可以在大银幕上欣赏,这件事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行业的进步与包容。
就像曾经的《蓝色大门》《盛夏光年》一样,《红色冲浪板》作为一步男男题材电影,能够脱颖而出的能量不全是来自题材的标新立异,而是因为品质的出类拔萃,影片在影像方面带来的美好意境,在唯美与残酷之间拉锯的戏剧张力,才是即将面对市场考验的真正底气。
影片的品质此前已经在多个国际影展获得认证,入围了全州国际电影节,获得过洛杉矶独立女性电影节最佳导演;温哥华华语电影节最佳导演、最受欢迎女演员;布宜诺斯艾利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最佳摄影;英国金电影节最佳外语片、最佳摄影、最佳调色;印度湖城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最佳男演员,诸多奖项足以说明创作的含金量。
青春就如同画面中阳光下的海浪,看似舒缓,可是谁也不知道下一秒将会发生什么,只有真正置身其中,才能够体会到那种在波澜中浮荡的感受,似无力似沉醉,这就是青春的本真面貌,相信每个人在观看《红色冲浪板》之后,都会有所触动,得到不同的感悟。
1. 双男主的名字。
帅哥即袁泳姓“圆”,男主小方即方晓姓“方”,一圆一方,两个男主名字上就是一对。
2. 关于三角恋。
杨帆更喜欢方晓:1)袁泳亲她的时候,她看着方晓 2)最后离开前也是希望方晓留下她方晓更喜欢袁泳,这个电影中无数细节。
1)随便说一个杨帆问他喜欢什么样的,他说“喜欢有趣的”,那就是说袁泳。
2)在袁泳死后,小方对他的爱更加显性与浓烈了,在床上抱着袁泳的泳衣在怀念他。
袁泳两个都喜欢。
1)出场就一次性吃两个冰淇淋,还说“一个怎么够我吃呢?
”此处暗示袁泳是双,且暗示方晓和杨帆两个他都要。
2)袁泳说“自己不被爸妈认可”,“爸妈以为此时他还在南半球”,这里隐喻袁泳的性向不被父母接受,并且没有出柜/甚至是形婚、欺骗爸妈。
3. 关于男主坐牢。
片头和结尾方晓在面馆吃面,此时还是短发,有二维码但他不能扫码付款,老板说有没有零钱。
这里是暗示方晓害死小海后坐牢,刚刚刑满出狱。
交警说“不是第一次了吧?
”也是隐喻小方有前科。
另外,结尾不是说袁泳活过来了。
注意此时方晓是短发,时间线上是一年前。
4. “家庭聚会”上的几处反话。
在“家人聚会”上,“瞎子”问老板:“你们这还对外招人啊?
” 方晓说:“看到招聘广告就来了。
”1)“家人聚会”里面没有一个是家人2)“瞎子”不是瞎的3)这里本来不对外招人。
老板知道方晓出狱时间到了,安排前一位店员离开(一开始老板坐着,只出现了一次的一个拿着滑板裸上身的帅哥),故意把方晓引来为了复仇4)方晓不是看到招聘广告来的,是有心故意来的,为了纪念自己害死的同伴小海5. 关于老板的复仇。
老板的儿子就是被方晓推下楼的男生,名字在墓碑上叫“南小海”。
老板在车上说“孩子不是你想要他在身边他就能在身边的”暗示儿子死了、自己很无奈。
一开始面试时,老板只介绍自己的老婆(即那盆花)给小方,不带小方去认识自己的儿子(即墓碑)。
是因为小方和小海本来就认识。
小方洗澡的戏,印象中有一个镜头是圆形视角。
这里暗示老板装了监控,不是因为变态哈,是监控小方的一举一动,准备伺机复仇。
尼姑庵是小海妈妈的本人所在。
小方决定要不要留下时,去求签,求得的是“好运”,为了让他留下被杀。
椰子广告上写了“他杀”和“自杀”。
注意尼姑庵里面门的内侧有字,观众看到的右边是“舍得”左边是“放下”。
有一幕,老板进门走的是“放下”这一边。
所以我的理解是老板最初想要害死小方,在冲浪板上做了手脚(一开始小方掉到海里说绳子断了,以及汽车轮胎被人做了手脚);但后来相处之后老板“放下”了,袁泳的死应该是因为他想要证明自己、受到认可,在电影中夙愿达成通常都会死。
6. 关于袁泳的救赎。
结尾欺骗警察的部分。
两层含义:表面上,袁泳是为了救杨帆才丧命的,是为了帮助袁泳受到父母的认可;根本意义上,袁泳死了,三位主角的关系打破,杨帆才能解脱,得到拯救。
所以小方和想象中的袁泳,反复强调和确认,袁泳是为了救杨帆才死的。
7. 关于小方的纹身。
方晓出狱时做了纹身,是纪念被自己害死的小海。
袁泳死后,方晓洗掉纹身,是放下了小海。
遇见袁泳后,小方最爱的人是袁泳;袁泳死后,小方心中最痛的地方也不再是小海了,而是袁泳。
8. 关于小方和小海。
个人觉得小时候的部分,小方是喜欢小海的。
有一个重要镜头,两人用粉笔在天台的地上写字,一起写了一个“10”,小海写的1,小方写的0。
—— 最后说一下,整个电影是不错的。
男主小方长得不好看是硬伤,导致很多暧昧镜头少了一点点火候。
袁泳很帅身材也很好,是让人看完电影的全部动力。
死了真的很难过!!!
2024年5月24日 长沙
1.东滨哥一开始就准备复仇小方刚来的时候,东滨哥去给了他儿子扫墓,镜头从坡顶转到墓碑时,上面写着爱子之墓,照片远看很像边程演的那个角色他也是特别招的刚出狱的小方,第一次家庭聚会时,其他浪人就说过:“咱这还对外招聘呐”,说明东滨哥是特别招的他。
2.红色冲浪板是复仇的重要工具小方之前用这块红色冲浪板时就出现过脚绳断裂,而袁泳出事的那块红色冲浪板正是这块红色冲浪板,推测东滨哥本身就会在小方常用的红色冲浪板的脚绳动手脚3.尼姑庵的尼姑很可能是东滨哥的合作者,甚至有可能是他妻子,协助他进行复仇东滨哥去尼姑庵不拜佛,是否是他不信佛,只信报应。
进宝殿和尼姑一样也没有脱鞋(小方之前去拜佛时是脱鞋的),藏在镜头左下角仿佛与尼姑密谋,并熟练地拿起一个🍎咬了下去。
而他也特地让管饮料的女生给尼姑拿两颗椰子,说明两个人有某种隐而不宣的往来4.东滨哥要让小方留下来,直至有一天汹涌的海浪、易断的脚绳带走他的性命在小方犹豫要不要走的时候,在尼姑庵抽到了好运签。
而当聚会中发现,小方和袁泳一起离开聚会时,特地给了东滨哥一个镜头。
印象里应该第二天红色冲浪板就出现了意外,或者至少是不久之后?
很有可能是他想要早点除掉小方,或者除掉袁泳让小方留下来。
而最后小方也穿着袁泳的泳衣,揣上那块红色冲浪板,在彻夜的伤心落寞后,走向了海边5.兰花可能暗示意外死亡的人数小方刚来时是4朵,而袁泳死后他又新种了一朵。
我倾向于东滨哥知道他要复仇的是谁,其他人是为了他的谋杀计划意外死亡的,或者他的谋杀计划的实验品。
像第一点说的,东滨哥之前可能真的没有对外招聘,而且名字、出狱的背景、年龄的信息,乃至小方无意中透露的性向,说明东滨哥很有可能知道小方很有可能是儿子意外死亡的凶手,在最后那场家庭聚会时,特定给了他手持刀具的特写。
前面那个男孩我倾向于是个普通浪人。
最后,那个稻草人感觉也是个隐喻,但是还没想明白是啥
就想问花了多少钱买豆瓣5星评论的?
上映前这清一色的5星评论是不是都花了钱啊?
看看评论清一色一星。
这鲜明的比对,只能说影评不真实了。
啥时候能出分啊?
看看到底几分就想问花了多少钱买豆瓣5星评论的?
上映前这清一色的5星评论是不是都花了钱啊?
看看评论清一色一星。
这鲜明的比对,只能说影评不真实了。
啥时候能出分啊?
看看到底几分
看的提前场,导演主演映后,这片子真的看得人特别难受,好在映后互动交流算是愉快,也心疼女导演,所以把这个评价忍到今天才发也算是对她(导演)最大的善意。
剧情不行,演技一般我都可以忍,但这片子的运镜和镜头表达真的好劣质看着真的全程wtf。
开头从女主回忆视角切入,一会儿第三视角一会儿又第一视角手持拍摄,还要乱七八糟加些固定机位奇怪角度的偷窥视角,中间又插入了男主的闪回,导致整个故事的叙述角度十分混乱。
一些镜头设计也很难懂,比如开头那个李康生开车颠倒的转场但又没完全转场的镜头,比如那个沙滩人物介绍的ppt硬切镜头,比如KTV唱歌打架的慢镜头,再比如那个天台从裆部拍太阳的迷之镜头,真的wtf啊,可能导演有她自己的表达和意思,但我真的看得一头雾水一脸懵逼(算我肤浅)。
没看之前我又误以为内地市场已经这么友善了,可以在大荧幕上看到越来越多的这类题材了,但这片子的lgbt元素真的毫无意义,找个肌肉男脱衣服再搞点暧昧擦边,能蹭一下是一下,导演虽然友同,但真的不要觉得我们通讯录的钱很好赚好吗?
我们大多数人只有随分子钱的份没得收分子钱的份啊我们多难啊!
不要再消费通讯录了好吗!
我挺喜欢导演以及两个男演员的,现场接触起来觉得很愉快,我也想说好话骗导演,但觉得不好听的话更有利于导演以后的发展。
最后,希望你们有想看的还是去看看,因为我不想只有我一个人吃屎。
之前曾有机会看过马雪导演的《燕交》,并且为影片整体那种诗意朦胧又透露出些许感伤的氛围感到着迷。
这一次的《红色冲浪板》一方面延续了导演对于人与人之间情感关系的实验性探索,另一方面也通过更加精致唯美的视听语言增添了影片自身的浪漫与温柔气质,观影过后如有一阵夏日晚风徐徐吹拂过来,满溢着似水柔情,同时暗藏着几许落寞。
《红色冲浪板》借由男主小方(许伟豪饰)的视角,展现出发生在一座小岛上的一场奇旅。
来到小岛上冲浪旅游的袁泳(黄炎饰)和杨帆(王悦伊饰)既在一定程度上抚平了小方的无聊和寂寞,又给这样一个故事加入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细细品味,影片里出现的诸多细节都值得玩味,尤其是在语言和台词方面的细节,如若品读推敲,实际上能够发掘出不一样的真意来。
还记得《红色冲浪板》中小方记忆的闪回段落吗?
少年时的小方和同学小海发生了争执,单从台词来看,少年小方的愤怒似乎是出于对小海的嫉妒,以至于他直接撂下狠话:“我能为她不要命,你行吗?
”然而,除却这一句台词,作为观众的我们其实并不会感受到小方对女生的爱意,反倒是在小方和小海之间,存在着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暧昧。
带着这样的思路,尝试将台词中的主语调换过来,果然有了不一样的发现:“我能为你不要命,她行吗?
”这一刻,我们忽然理解了小方怒从心头起的真实缘由,不是在嫉妒小海,而是在嫉妒那个女生,正如柏原芳惠在《最爱》中所唱的那样:“看起来意气风发的你,身旁的是即使被你所爱,也配不上你的漂亮女人。
”镜头一转,多年以后,袁泳一边喝汽水一边开玩笑:“你不会是喜欢男的吧?
”小方的反应与其说是被冒犯,不如说是被击中了:“你才喜欢男的,你全家都喜欢男的!
”这是一种显而易见的欲盖弥彰。
这些年来,小方始终未曾学会一件事,那就是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用强大的内心来正视自己,用坦白与真诚来诉说爱意。
当然,对于同性恋群体而言,这本身就并非易事。
“在我们的社会里,同性恋者就如大海里的冰山,有时遇上,有时分手,完全不能自主。
”社会学家李银河曾如是说。
如果说上述小方的种种“口误”均非有意而为之,那么在临近结尾处,小方和杨帆则刻意编织了一个充满着善意与深情的谎言:将袁泳的意外溺亡,说成是袁泳为解救杨帆而英勇牺牲。
事实本身并未改变,袁泳的形象因此而高大的起来,他将作为见义勇为的英雄,为自己的家人所认可。
这一次,小方终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出了这份爱。
厘清了这些台词中含而不露的细节,也许就更能够理解《红色冲浪板》所要表达的主题内核:人并不总是能够清清楚楚表明自己的爱与心迹,爱有时言不由衷,有时意有他指。
以一块醒目的红色冲浪板为纽带,串联起两个主角的命运,同时映射出他们内心的渴望与挣扎。
影片画面唯美,情感细腻,将青春、爱情与自由的主题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导演马雪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率性的表达,为观众呈现了一部充满艺术性和感染力的佳作。
红色冲浪板不仅是他们相遇的契机,更是他们内心世界的写照,让人在观影过程中感受到真挚动人的青春情谊。
三星给电影 多一星给黄炎 他真的帅其实电影拍得很有美感 很艺术 一望无际的碧蓝大海啊还有复古的滤镜 马雪导演想表达的东西应该很多 感情确实是很细腻很复杂的东西 尤其是两位男主加一位女主间的感情 不同的灵魂之间的碰撞很难表达 难以言喻的微妙和试探可能受众群体更多是年轻人 出了电影院我听到后面叔叔的评价是没看懂暗线太暗了 虽然我知道东滨的儿子是小方的好朋友 但是还是没看出来东滨的复仇计划 尤其东滨哥烧烤那段 音乐和镜头当时只让我觉得有些莫名其妙的 映后交流我才注意到庙里贡品那段戏和阿婆的角色如果可以的话 是不是可以适当舍去一些 保留一些 比如删去杨帆 从另一个角度讲好两个男生的情愫还有东滨的暗线 或者是只讲好三个人的戏份 当然只是个人见解了最后最后的结尾是彩蛋的意思吗 没怎么明白三个人的重逢 还是说每个人相遇都有可能交织不同的故事,还是平行时空?
结尾的话我很有感触,“感谢你曾经出现在我的生命,让我变得更加勇敢” 大意是这样 结合我刚失恋几个月的处境 只能说狠狠失神了一把 和我不同的人非常吸引我 勇敢热烈的人更是让人想要靠近但是整体还是很好的,我觉得这能呈现在大荧幕上是很不容易的了最后就是感谢不散观影团。
大合照我真丑的离谱了,偷感很重,我可能是有什么心事🤣
因为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影片宣传上被淡化。
它原本也叫过“浪人情歌”的,极其浪漫的名字。
虽然上映版弱化了情感线索,突出悬疑调子,但观影中还是嗑到了。
映后又见着两个主角和导演,大家在大马路上聊天,是非常神奇的体验。
于是又听到许多幕后的事情,所以给《红色冲浪板》当个自来水。
————大概前30分钟(第一幕),是以炫技式运镜讲述一个尚云里雾里的故事。
因了大海、帆板、孤独的人而充满迷惘气质。
尤其搭配李康生一贯生无可恋且毫无起伏的调子,观者被引入一段毫无指望的海边生活。
只要熬过去这些,等到G里G气后故事便渐入佳境。
这三人行果然比去年隔壁燃不起来的冬要热烈许多,是能在影像语言中感受到的张力。
————然后是不可避免的命运滑落。
做悬疑解读,是一种景致,和主角幼时的经历行成平行镜像。
人心的恶是无边的大海,刺目的红色帆板将年轻的生命埋葬。
而守着心内废墟的父亲,只是做了“该做还是要做的事情”。
而从情感线索推敲,青春是“没命”的阵痛,于主角来说,成长的代价显然太过沉重。
但他在两次孤独取暖的关系中,一次是毁灭,一次却是救赎。
他终以自己的方式去救赎了自我,或许还能替另一个人好好活着。
导演自述埋了许多伏笔,需要有心的观者去解读。
但把一个故事讲好,或许不需要塞入太多复杂的元素。
————观影中捡拾一些有意思的碎片:1」以书籍来隐喻或许是导演的私货夹带,都是神来之笔。
主角在看乙一的《Zoo》,暗黑的气质便已铺垫。
而象征情感线索的《白马啸西风》,也暗合了三人间的关系。
2」沙滩上有一段精彩的慢镜头打斗,主角自述也有他一时兴起翻的跟头。
————结尾时,导演给了三人一场未曾真正遇见的宿命擦肩,像是一个梦,又如一个未完成的假设。
以前笔者写过这么一段话,感觉贴合这宿命感:“所有的相遇在相遇之前,都是已经存在了的,甚至存在了很久很久。
但在相遇的那一刻,命运才生出崭新的枝蔓,昆虫的翅膀刺破茧子,飞出蝴蝶。
”真相是什么?
一切只有大海和红色冲浪板知道。
仅供观者脑补了。
个人觉得电影是很有想法的,有值得思考和拆解的地方,也有藏的很深很细腻的小心思,影片里的角色也都很有生机,很放肆,对于一个没怎么见过海的南京人来说,这样放肆和自由的故事非常难得。整部电影有一种海边的潮湿和黏腻气息,无论是角色之间的情感还是故事发展的速度,都粘连在一块,很有趣。
很难得的影片,导演风格很细腻,镜头运用包含情绪却又非常唯美有技巧,将影像的本体美学发挥到了极致。海浪的翻涌,一颦一笑的微妙演绎中,区别于文学,区别于戏剧,电影就是电影,非常震撼人心。两性之间情感与关系,人与人交往之间的秘密与边界,都在视听叙事之间暗流涌动。
一星给男二颜值,一星给海边风景。后面剧情发展都把我气笑了。
8.2分,杭州不散观影|我有罪迟到了十几分钟,看大家映后交流才发现我应该错过了蛮多细节,非常喜欢3v3打架慢门拍摄那场戏,还有小八在看的那本金庸的《白马啸西风》,伟豪映后提到杨帆是他们三个人里唯一一个“走”出去的,我忽然明白为什么说她像书里的李文秀,片尾定格的那一段也很意思。这个片子是我喜欢的类型,可以二刷。伟豪留长发太有气质了,剧里跟黄炎两个人的造型好像蓝宇哈哈。期待导演其他作品。
莫名其妙
加上导演的口述才算是部完整的电影,不过各种元素的表达都挺好的,如果能正常剪辑绝对4-5星
看演员有李康生我以为是宝岛的片子,导致我看的时候一直在想:是不是宝岛受日本影响也经济下行了?看完上豆瓣才发现原来是大陆的爱情片,我感觉一切就都说得通了。也许三个人的感情还是太拥挤了,要不怎么三个谈着谈着就只剩两个了呢
如果非要从如何打擦边这个角度来说 这片子确实有奇妙之处 但是单从本身质量来看 就值这个分 你看不懂每一个人物 每一个设定 每一条故弄玄虚的叙事线索
来来回回的松散,不被理解,5分
《红色冲浪板》首映礼影片很有质感,全片看起来画面很唯美,给人一种放松的感觉,影片叙事也是比较踏实的,构图有一种独特的美感,最出戏的就是北冰洋,比《燃冬》好看,更地道,耐人回味,能上映应该是非常的不容易,过审难呀,推荐大家上映当天可以去看,那叫一个地道!
满屏的水、气泡、蓝天和美丽的脸庞~李康生的演技还是很喜欢~多一星给现场哭泣的帅哥黄炎,现在电影行业就是很艰难,新人更难~多一点马制片这样的懂行老板进场吧~应该会越拍越好~
大海的美丽和袁泳的阳光为此片增色不少很喜欢这种有点淡淡忧伤的文艺片但是很多想表达的东西同样也淡淡的
这个黄炎,真的要多普有多普!怎么会选他演呢?内娱没演员了么?
太具象了以至于缺乏美感,差点感情戏。本来想说为了小8来看,但好像剧本没体现出演技
离谱。
宣傳階段一直大打同志牌,甚至還跑到Gay Bar宣傳,但是電影中的多個情節卻又在反復釋放角色是直男的信號,生生被為了摻雜了老鼠屎的一鍋爛粥。關於同志這件事,不是非要親密接觸,也不是非要親口坦白,互動與氛圍更重要,兩個男性角色之間的情愫隱約存在,即便被導演意識到了也沒有匹配的能力去捕捉並放大,甚至不如《燃冬》中屈楚蕭和劉昊然令人浮想聯翩,更別說像Marco Berger那樣能把曖昧氛圍玩到令人心癢難耐的程度了。李康生的角色出現在電影中的意義為何,哪怕是要將他塑造成主角未來的一種可能,也缺乏信息去呼應去佐證,整部電影實質包含的信息量,最多只能撐起一部短片,或者其實只夠是一個MV。
【还是更喜欢蔡明亮镜头下的李康生】感觉是导演为了打破两男一女这种叙事下的传统套路,来拍两个男生之间的爱情。但为了悲剧结尾,才加入了李康生,就,略显工具人吧。不过两个男生之间的暧昧拍得真美,我果然很难被异性之间的爱情吸引了。
导演简直是毫不掩饰地撷取王李同类题材当中的灵光,开篇清冷色调一身蓝色牛仔衣的背影是《春光乍泄》里的伟仔;结尾小方在床上轻抚紧身衣无疑是《断背山》那件衬衫的映射。 毫不吝啬的特写镜头意图散发并不存在的银幕魅力,寺庙内反复的倾斜镜头无所指涉,KTV扭打毫不节制的晃动形式感太重。此外,不断用误导性的情感指向挑拨观众情绪,再美其名曰可解读性也不过是一种表达上的迷茫。
马导那番关于审查的论调真的太逗了,也不要求你能说点什么惊为天人的话,打哈哈过去也没人说什么,但是为审查站台,电影人真的谢谢你。审查只是不影响你的创作,你不代表所有人,这部电影拍成这个样子的确不是审查的锅。导演说想拍的东西都拍出来了,事实是你想表达的观众看不出来,观众想看的你也没拍出来。整部电影和性少数半毛钱关系没有,却又打着性少数电影的旗号招摇撞骗,那句“你才喜欢男的,你全家都喜欢男的”更是用心险恶。能不能不要在517上映,你们顺直人没有自己的节日吗?
看到“你不会喜欢男的吧”“你才喜欢男的”完全丧失所剩无几的耐心 不是慢就文艺 mv拍法还没有美感 纯纯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