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子文艺气息很浓,杀鬼子的镜头有点搞,以镜头为眼睛的拍摄手法,用手枪扫射,镜头很是搞笑,忍不住笑出声来,即使情节本身是严肃的。
觉得英译名更好,Rainbow(彩虹),李小璐演的正是这个“虹”。
人物:虹,旭,阳,晟时间:从军阀混战到抗日战争时期地点:山青水秀如世外桃源的湘西凤凰城开始了所谓一个女人和三个男人纠缠的情爱故事虹:李小璐扮演.该女子几乎永远穿着一身大红色的新嫁衣,逢了雨天便打起一把大红色的油布伞.走在烟雨中年代久远的青石板路上那叫一个婀娜多姿.在这与世无争的山村里她会拉一种久已失传的乐器.就她一人会.那乐器就叫虹.在虹出生并会拉它之前它被叫做什么就不得而知了.据说那乐器一拉起来就会让拉的人流泪.她妈妈就是因为流泪多了伤神才早早就死了.反正她会拉琴这事居然传到了一个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的耳朵里并慕名而来且爱上了她.可谓好事传千里,又可谓酒香不怕巷子深.红颜要么薄命,要么命苦.虹美若天仙,却是个哑巴.在该挑个好夫婿的时候,因为追赶风筝而撞到了旭,嫁给了他.尽管她明明知道旭不是她梦里那个俊俏的英勇的爱人.旭:陈道明扮演.此人是一画家,画西洋画,抽象画,也画风筝.此人受到广大热血学生的鼓舞,弃画从戎.在混乱的战争里混乱的战场上被敌军(自己一参加革命的学生)一枪击中命根,从此不但瘸了腿还成了一废人.对战争及人生失望透顶,只欲在他乡画画风筝了却残生.在战场上,每个临死的学生都给他留下了一个带血的手印作为纪念.意义约等于二战时美国士兵胸前挂着的军牌.此后他对手相学产生了浓厚兴致.从村长那儿借来一本手相书,三看两看自己就成了一手相大师.据他自己说,他之所以娶虹是因为她的手相说了她会终老故乡,自己则会客死他乡.反正,谁也别想从他身边带走虹,包括阳.每逢月圆之夜.并无狼人出现.只是旭会放下一平时闲着的木头大浴盆,满上水,虹躺在里面变换着各种艺术的姿势,让他静静作画.但是画得如何,始终没看到.阳:郑钧扮演.此人在虹的反复出现的清晰梦境中是一英姿飒爽的青年军官.骑着一骏马向她奔驰而来,她开心的笑了,然后一声枪响,他跌落马下,死在了她的怀里.结果,他既不是这样出现,也不是这样消失.他带着一把小提琴和一个照相机,徒步好远来到她的面前.她拉她的,他拉他的,还有时是她拉他的,拉着拉着就爱了起来,要私奔了,却又打战了.他说拉琴救不了国,又说在战争里无法保护她,他明知道他若捐躯了她会如何难过,他只是说,请不要难过,我若死了会有人把琴寄给你.她没有说我不要你的琴我要你的人,因为她是哑巴.她收到了他的琴,她的爱死了,琴音也死了.下着漫天大雨(此时不下更待何时),她扔了伞(拿着伞没法演绎出凄惨),把两把琴一块放入一个事先挖好的大坑里.哭倒在雨中.悲剧演到这里,已算完成.可还没完.晟:不出名的人扮演.此人像是虹的守护神.专做一些让人丈二摸不着头脑的事.他收刮了旭来时和阳走时的一身行头,包括手枪,借此在故事的最后他还成了一痛杀鬼子的英雄,原因是鬼子杀了虹的爹.为此虹决定跟他走.当然没走成,因为他也死了.旭来时他帮旭娶了虹.阳来后他帮阳与虹传情,建议他俩私奔.他对虹的情感,我反正不明白.虹说:晟死了.每个想要带我走的男人都死了,我会记住你们.就像被风筝记住的天空,被雨水记住的海洋.我永远记得你们的红军装.敌人是注定会死的,就像太阳注定会升起来.而你们,注定会离开.另一种解读:有人说这是国内第一部表现主义电影. 表现主义是啥,它的定义之一是指艺术中强调表现艺术家的主观感情和自我感受,而导致对客观形态的夸张、变形乃至怪诞处理的一种思潮,用以发泄内心的苦闷,认为主观是唯一真实,否定现实世界的客观性,反对艺术的目的性,它是20世纪初期绘画领域中特别流行于北欧诸国的艺术潮流,是社会文化危机和精神混乱的反映,在社会动荡的时代表现尤为突出和强烈。
也就是说,这样一种电影.主要是导演自己拍给自己看的,爱怎么拍怎么拍.观众爱看那是最好,不爱看也不妨碍导演对艺术和快乐的追求.有人还说了,爱情像音乐一样透明.这话听着就深奥.爱情到底像哪种音乐那样透明.摇滚乐,交响曲,流行小调,乡村民谣,,Jazz还是New Age.我只是觉得.高晓松把电影拍得怎样先不说.音乐倒是没让人太失望的.开场一首郑钧的一霎那,中场一首老狼的穿过流水,终场时还有一首刘欢的飞翔.光论听歌的话,还算圆满.附1: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 藝術史及批評的專用語,用以指稱二十世紀的一個美術運動,稍後亦被引用於電影、戲劇、小說和詩的表現中。
它不再把再現自然視為藝術的首要目標,因而擺脫了文藝復興以來歐洲藝術的傳統目的。
表現主義者宣稱直接表現情緒和感覺為所有藝術唯一的真正目標;線條、形體和色彩之被採用,全因他們有表現的可能性。
藝術學者約翰.威利特將表現主義定義為「基本上是一種以扭曲表達出的質詢,……有意識或無意識的指引向某種激烈情緒的溝通」。
在此「扭曲」被視為一種顯現事物之「真實本質」的形式。
表現主義電影發源於1920年代的德國境內,在表現主義電影和戲劇中,演員、物體和布景設計都不是用來重現物象意義,而是用來傳達氣氛、情緒和心理狀態的元素。
表現主義電影經常包含下列幾種元素:一、它會用一組稀奇古怪的布景—足以代表內心情感的景觀,表達主要角色強烈感情的投射的一種布景;二、其它角色的功能被簡化到輔助完成主要角色即可,內容經常描述神秘、宿命瘋狂、罪惡與失衡的危機世界;三、演出上應該誇張到能表現出情感強烈的程度;四、為了表達表現主義繪畫及劇場佈置中的鮮明色彩,電影中出現相當多的光影對比。
此外,突兀攝影機運動與不安定的拍攝角度也是表現主義電影的特色之一。
而且,這些影片幾乎都在處理一些極端的處境,或一些因日常生活太單調所引發的過激的、強烈的反應。
闲得发慌 把库存的《我心飞翔》翻出来看,以前还一直没有看。
这个讲述三个殊途同归的男人和一个湘西哑巴女人的情感纠结。
因为女主角是我喜欢的李小璐,所以特别留意。
高晓松的作品,是表现主义的手法,突出个人的主观感受,辐射到客观客体上而显得荒诞而夸张。
不要冀望相信这是场真实的故事,当片尾对三位男主角的介绍,旭、晟、阳,然后特别交代:他们从未相遇。
而对女主角虹,用……来搪塞其出处。
开场的音乐是郑钧的声音,他那苍凉饱和的声音,很快将情节引入了正题。
剧情充满张力和反讽,陈道明饰演的旭身为艺术教师,跟学生发生冲突,学生说他麻木,实际上他并非书呆子,当他最后带领学生冲向战场,打倒军阀,发现他们的斗争的意义是荒诞和虚幻的,因为对手也喊出同样的口号,直到血淋淋的现实,他的学生都只剩下血手印的时候,而他自己也被自己的学生开枪打伤命根,落下终身残疾,流落到湘西。
后来他因为绘制和放飞风筝而和哑巴美女虹结婚,过着非正常的婚姻生活,在手相学的指引下,学会了沉默和弘忍,而显得有些委琐。
当美女在浴盆中挑逗的时候,他依然昏昏欲睡,有超脱的意味。
在老狼的音乐之后,晟开始成为一个重要角色。
他一直喜欢哑女虹,但是深知自己配不上她,而将她“寄存”在旭那里。
他看来是个典型的谨小慎微的中国式农民,他索要了旭、虹、阳的一切重要东西,心态颇可玩味。
直到他最后冲向日本人,为虹的父亲报仇,最后要带虹走的时候被杀。
阳是郑钧饰演的,还停留在当初对他《赤裸裸》、《回到拉萨》的印象中,如今一见,却也有白面书生的味道。
他先是反复出现在虹的梦中,但是不断趑趄。
当他为虹的琴所吸引,从上海来到湘西,发生轰轰烈烈的热恋,互相引为知音。
当他觉得从无能的旭的手中带走虹的时候,抗战爆发,他毅然决定为国捐躯,留下虹,和他那把提琴。
哑女虹,李小璐饰演。
在戏中,她总是通过画外音的独白来表达情感,推动剧情。
她在阳光透过的指缝中编制自己的爱情梦想。
当在她最适龄的时候,在奔跑中遇到旭的风筝,嫁给了她,平静相守数十年,直到阳的出现,她决绝的决定跟他走,大雨的时候她背着琴前往,还带着一块荷叶糕。
但是,在即将开花结果的时候,阳离开了她。
时势使然。
日本侵占了她的县城,杀死她的父亲,晟挺身而出,但是最终也是在离开的瞬间被日本人逮住。
她终究只能守着自己的命运,固守湘西。
剧中很多表现主义的手法表现,如“手印”,反复出现,无论是旭,还是虹,他们都刻意去记忆那段回忆。
“红军装”的象征意味也很重。
那是虹自己编制出来的梦幻。
她只是忠于自己的感情,而感情的载体是哪个男人,似乎并不重要。
这与传统中国的观念是相悖的。
不过,正是因为表现主义的夸张和荒诞,造成现实的变形,如军阀混战、晟勇斗日本人、城门前小伪军的表现,显得异常虚假和荒谬。
很难想象,在湘西那种地方,以卖风筝为生,如何能维持生计?
还有满篇出现的“红”色,视野表现极端的时候,红色便铺天盖地而来。
虹穿着一袭红装,正是终极表现。
影片最后在刘欢的音乐中结束,气势磅礴,借助一种荒谬的历史叙事的面纱来表现个人的主观感受。
个人觉得这种方式还是很独到的。
片名《我心飞翔》,感觉到虹作为一个女人追求情爱的天空中飞翔的状态,可惜风筝终究逃不开一线牵。
精美的台词,典雅的音乐,片断式的情节串接,让影片很有醇和的味道。
有意思的是,该片翻译为“rainbow”是虹的名字,她所拉的独特的乐器也叫“虹”,一个渴望飞翔的女人,总是在指缝间寻找太阳光辉的女人,和她周旋的三个男人:旭、晟、阳,都有“日”的意象。
巧合?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这样的解读是否存在误读?
不得而知。
最后罗嗦一句:影片拍摄的主场景在湘西凤凰。
那是个神秘的地方,4年前过去,狂喜欢那里。
素来对高晓松没太多好感,但他的音乐还是不错的。
他拍的电影也是一样,比如这部我心飞翔,音乐——还是不错的,更关键是,除了婚礼那场戏,他采用的都是现代音乐,特别是开头郑钧怒吼的“一霎那”,在贝司震颤的一霎那,我也基本找到了这部电影的基调,将时代虚化,注入那个陈年往事的背景中的,基本上是后现代的感情和含义,音乐如此,那巨难看也巨华丽的军装如此,但问题就在于,它与历史分离,但分离得又不彻底,结果本来可以成就一部中国难得的cult片,结果是有点不伦不类,甚至还有点古典浪漫的气息。
提到北平(注意,不是北京),人们会想起那个动荡的年代,忧虑而博学的知识分子和热情的学生,提到湘西(其实就是凤凰啦,出产了沈从文和黄永玉的地方),人们又会想到淳朴的人民,未开化的文明,一个世外桃源的地方。
虽然这些只是陈辞,但影片还是按照人们的刻板印象走了下去,至少在这两点上,它和人们有点意淫的想象并无太大区别。
与前面两点多少有点具体的影象相比,日军就几乎完全成了恶的符号,一种打破原有格局的闯入力量,其实你换个背景,换成晚清,日军变英军,区别不会太大。
再加上那滥俗的故事,看的时候我都在想,会不会片子拍成这样,是高吸取以前的教训,为了不让广电总局又找麻烦而想出的权宜之策,连同“我心飞翔”这大标题都是蒙骗人的,真正的意思在哪儿?
呵呵,你看英文片名——Rainbow,虹,对这才是意思所在。
影片看起来很混乱,但如果你稍微将人物和情节设置用符号代换一下,就会发现,不仅不乱,而且很归整。
其实,整体上来看,就是三个男人和一个女人。
女人——虹,完全代表一个与外界封闭的社会,这个社会是阴性的,对外界的进入,带有本能的抗拒,但最终又为外界所征服(怎么感觉像后殖民的理论了?
)。
而影片又更加极端地将她设计为一个哑女,这就让她失去了对外表达的功能,那把酷似大提琴的琴成为了她唯一的表述工具,起到了嘴的功能,当她和阳琴瑟合一最后两张嘴唇又合到一起后,心中之嘴和表象之嘴就彻底成为一体了。
虹,被太阳照射后的雨点,这其实不就是说被现代文明征服后的古老文明?
男人一——旭,北京的艺术家,因为学生的撺掇而革命了一把,因为受伤而客死他乡。
他代表的是想融入古文明中的现代人,原因?
现代文明在战争状态下造成人的残缺——性残缺。
对他来说,看着妻子的身体,再看着自己那张让自己断根的倒毙照片,性的残缺让他本身已经趋于死亡,因为失去了繁衍的意义,到异乡的他就像是寻找圣杯的骑士,只为找到能让自己再产生繁衍的力量。
旭这个名字,意思是初生的太阳,他给虹带来第一抹文明的阳光,但他的光明无以为继。
男人二——阳,上海的音乐学生。
单纯热情而跳动,现代文明中最富侵略性和活力的一部分,他给乡村带来的冲击最大,也最深,但他的角色也最模糊,在几乎是惊鸿一瞥之后迅速消失,就和湘西本身的太阳一样,但这一瞬间,雨变成虹。
男人三——晟。
这个有点委琐的乡村教师,是被古文明同化的闯入者,或者吸收了现代文明的古村落人。
他身上混合了原始的无知和现代的启蒙。
旭在身体上断根,他在精神上断根,只有通过借来的枪和衣装才能给自己的幻想一点维系的可能。
晟的意思也是光明,他其实给虹的光明最持久,因为本来就不是很亮。
最后的一次奋起,带来的结果是全部耗尽。
枪,男性的象征;手印,命运的象征;风筝,自由,同时也是通往开化的路途(在无极中也可以看见一点)。
当将这些全部说穿后,我心飞翔就没什么了,只能讲如果作为大的MV,还是不错的。
人物:虹,旭,阳,晟时间:从军阀混战到抗日战争时地点:山青水秀如世外桃源的湘西凤凰城故事:一个女人和三个男人纠缠的情爱传达:忠于爱情,不会忠于每个男人主人公:哑女。
自小只能听见声音,她每天寻找着阳光和能够在空中自由飞翔的生灵。
随父亲拉琴卖艺为生,湘西常年阴雨,每当太阳出来虹便陷入与一青年军官绝望爱情的幻想。
句子:晟死了.每个想要带我走的男人都死了,我会记住你们.就像被风筝记住的天空,被雨水记住的海洋.我永远记得你们的红军装.敌人是注定会死的,就像太阳注定会升起来.而你们,注定会离开.十个字推荐给你:可以和闺蜜一起看的电影:探讨爱情
那是多么好的一个梦,骑着马,穿着红军装,而那张脸的样子,不重要。
他们都不是真实存在的,只是符号,就像手枪、马,小提琴。
可惜的是,不是每一个女子都是无需开口说话的天使。
你知道吗我自己看阳的那一段的时候一直在哭,那只是我自己的问题。
看了老卡的影评——个人评价:艺术性0,欣赏性0(垃圾电影),呵呵,我明白他的意思,应该,别管也别问,山沟里的旧社会女子怎会如此不检点,战火纷飞的年代为什么信会准时寄到……难道你在做梦的时候没有飞过吗?
这只是一支很长很长的歌谣。
这是我等了好多年的东西,当我面对的时候已经失语,就像让我等了那么久的你。
电影比爱情更忠于我们。
周末看了高晓松的《我心飞翔》。
还好吧。
一个女孩儿和三个男人的故事。
三种爱情理想。
对于虹来说,旭是精神归宿,阳代表梦中情人的浪漫和欲望,以及晟,沉默的,脚踏实地的朴素生活。
但最终她什么都没有得到。
她是想飞的风筝,线却是命运。
暗线是战争,民族感,为国捐躯的豪情。
以及这样历史背景下爱情的悲剧。
虹从小觉得男人应该骑上战马,奋勇杀敌,精忠报国,战死沙场是光荣的。
但当她爱的男人要去前线的时候,她想要跟他们一起离开,上天并不成全她。
两个要带她走的人都死了,她只能和逃离战争来隐居的艺术家旭终老故乡。
主题,细节,还有一些象征意义,还是处理得很不错的。
特别赞的是影片里对红色和光的运用。
在叙事上完全采用了音乐电视的手法。
剪辑很差劲,或者说,不对路。
想意识流没有意识流起来。
于是,更抹煞了电影感。
情节跳来晃去,照说应该有满艺术的效果,但是看过却觉得想笑,太做作了,莫名其妙。
其实王家卫的电影意识流得厉害,mv的手法也多见,但是情节、象征意义的串连和递近做得相当好。
《我心飞翔》里,串连得相当僵硬,重复,并且故事很并列,前因后果展现得不到位,故事和人物情绪都没有递近感。
尤其是晟去杀日本人时的情节,居然采用了CS视角!
眼前一把枪,从小巷里路过,门里冲出来人,爆头!
如此反复,让我看的哭笑不得。
我不清楚导演是真的不谙其道还是要尝试一下先锋派,总之我觉得那样拍出来的效果跟整个片子很违和,显得浮躁了,不伦不类。
配乐还好。
典型的高晓松风格。
李小璐的表演生动到位,因为演的是哑女,完全要靠动作表情眼神来体现。
非常动人。
剧本给陈道明的设定没有什么发挥的余地。
他本身的王者傲气也不太适合这样落魄的角色。
郑钧不会演戏。
丁勇岱演的很形象。
还有一些配角,看起来就像是影视专业还没毕业的学生在老师面前背台词,非常不自然,有待磨练呀。
优点是有的,硬伤也很明显。
看一看还是会有所收获和感触的。
不过总体觉得,这是一只超长的MV,相当不错的MV。
但不是一部好电影。
,,,呵呵.雖然故事不是很緊湊,編劇也有點亂,而且好像剪輯還出點差錯和失誤,演員的演出也不是很到位,但是,湘西蠻美,有些音樂用的還是不錯的,..這 畢竟是音樂人的電影,,,不容易啦!!就好比 逸飛兄的《理髮師》一樣,,難得啦難爲了!!!鄭鈞老狼都出來了,,呵呵補充一點,不是很喜歡那個 里小路
电影也有不同的文体,绝大多数的电影是小说,高晓松的电影是叙事散文,充满了跳跃,呼应,感觉。
高晓松的天赋勿庸置疑,而且他是那种追求完美可以不计投入不计结果人,我相信这部片子不可能存在哪怕1秒钟的多余部分。
看的时候感觉一般,甚至不喜欢那种红色的军服,但是他的电影的最大特点就是尽看,尽琢磨。
高晓松的电影绝对不是巧克力,不可能入口即化,真正的味道都靠咀嚼。
《那时花开》我看了3遍,一遍比一遍喜欢。
旭命运的严酷,生命的脆弱。
片子的开头,就是作为美术教师旭站在楼上,心中暗猜楼下的一对学生情侣的下一步会发生生么,“如果数到十他们抱在一起了,那么天空(画布上的天空)应该是粉红色的,如果......,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结果他没猜着,俩个学生闹了一通愤然去参战了,名义是打倒军阀。
有后来大批的学生闹着要去参战,名义也是打倒军阀。
甚至有学生以割腕逼迫旭带领他们参战,他又一次用赌博式的猜测来决定自己的命运,“如果他真的割腕了,那么我就参战......”结果他参战了。
旭是那种有追求的人,那就是宣扬给学生的艺术,“艺术使人敏锐”他从始至终不曾遗弃他的画布,颜料和笔。
但是对于自己的命运,从来充满怀疑和不确定,因此很多时候他需要那种赌博式的猜测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艰苦的战事,学生一个个地死去,战争中被自己当年的学生打成废人。
在经历一系列的悲惨遭遇之后,他开始钻研手相,深信命运早已注定。
用风筝交换了虹的手相之后他决定娶虹,因为命运,也因为爱情。
虹她叫虹,却从未见过虹。
湘西多雨少晴,只有当阳光穿过雨的时候才能出现虹,于是她经常双手交叉,让阳光穿过手指。
虹不喜欢雨,因为她喜欢太阳。
她出场了,那么红,太阳的色彩,而且在她身别出现过的几个最重要男人都是和日有关,一个叫晟,一个叫旭,一个干脆就叫阳。
她是湘西特有的一种琴的唯一传人,她安静不能言语,清澈的眼睛,始终的大红,她的一切都那么的特别。
她喜欢晴天,看晴空里的太阳,相信太阳就像她的白马王子一样是天空中的唯一。
直到有一天她发现了天空中还有风筝,她追逐那风筝就像追逐触手可及的太阳,结果她追到了风筝,也嫁给了做风筝的旭。
晟和阳都算不上主角,于故事却又相当重要。
当故事完结的时候我们发现,虹的天空中有三个太阳。
晟暗恋虹,守着虹,认为虹是月亮,会有阴晴圆缺,永远不会老。
他愿意搜集虹喜欢的一切,帮她读信,最后为虹父报仇单枪匹马闯凤凰。
阳是虹心目中真正的太阳,虹也是阳心目中的女神。
虹说,阳从我的梦想中来了,我又成为雨回到天上,阳穿过我,我变成虹。
陈举人说:手相暗合天地,人生脉络尽在其中,真乃造物之玄机也。
最终命运的漩涡吞噬了阳,也阻止了旭的逃往念头和晟的私奔。
历史大潮来临的时候,你无路可逃。
难怪最后,又一次回到军阀乱战,旭说,我其实早就死了。
红色虹是红色的,太阳的色彩。
在兰黑为主的湘西特别的醒目。
军阀混战,旭的军装也是红色。
残酷的战场上,旭用画布留下一个个死去的学生的手印,个个血红。
风筝店开业了,旭不断的用风筝换手印。
红色永远是整幅画面最醒目的那一小部分,红色代表生活的希望,革命的激情,爱情。
最终这一切都被黑兰色的冷冰冰的现实或者命运吞噬了。
音乐郑均,老狼,刘欢都很不错,最喜欢郑均的《一霎那》,闭上眼也是那种被吞噬的红色。
这并不是一部吸引人的电影,关注它是因为高晓松。
作为校园民谣的领军人物,拍电影多少还有些外行的感觉,但也许是站在外行人的角度,所以这部《我心飞翔》还是挺有新意的。
影片故事挺简单的,一个女人与三个男人之间的故事,一个她爱的人,一个爱她的人,一个与她生活但没有给她幸福的人。
她爱的人由郑钧扮演,音乐是钮带,当然没有音乐的话,年轻英俊也称得上是一个钮带,女人,喜欢王子是天生的,没有任何不合适,即便是在一个号称世外桃源,民风朴素的地方。
但郑钧走了,好男儿要为国捐躯,于是女人病倒了,她的梦破灭了。
乡村教师是爱她的人,是她的守护神,为她寻了老公,当然有私心的,毕竟那老公已经是太监了,为她去报仇,但当要带她走的时候,这个教师也死了,死在日本鬼子的手里。
女人的梦又破灭了。
其实那个与她生活却没能力给她幸福的人也是爱她的,将她看做是一种命运,是一件艺术品,无法亵渎也无法占有的艺术品。
陈道明扮演的这个角色是将梦建立起来了,宿命的梦还有理想的梦。
至于女人,梦中那个穿着军装,泣血死在自己怀里的男人到底是谁,她也许并不知道,当陈道明放风筝时,她对这个外乡人充满了梦想,当郑钧用琴声述说心事的时候,她对这个学生也充满了梦想,当教师为她报仇杀了许多鬼子的时候,她也对教师充满了梦想。
梦,如高晓松的音乐一样成为了影片的主题。
每一个人都有梦,每一个人的梦都不同,但最终每一个人的梦都破灭了。
陈道明的艺术之梦破灭了,李小璐的王子梦破灭了,郑钧的情人梦破灭了,教师的英雄梦破灭了,还有陈道明那些学生的报国梦,村长乡绅的安宁梦等等都破灭了。
甚至高晓松在影片最后还要强调一下,所有的故事,所有的人物都只是一场梦,活着的陈道明与死去的陈道明,都是梦,宿命的梦。
细看下来,有些悲凉,但细看下来,也有些冲动。
影片关于梦的主题在许多影视手法上也有出现了,教师莫名的神枪功夫,陈道明手印的情结等等,看起来都很不现实但很有意味。
一个很阳春白雪的音乐人,讲述一个关于梦的故事应该是在情理之中,这点并不令我惊奇,但更重要的却是,这个导演对影视手法的谙熟。
没有故作姿态的长镜头,没有张扬的构图,许多画面极为朴实随和,而另一方面,CS式的镜头调度,红色适时的充斥镜头,写意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
两者虽然结合得并非完美,但令人看起来绝不突兀,可以说这是相当有功底的了。
也许,跳出影视,高晓松的漫不经心反而成全了影片的镜头语言,这绝对是好事,很值得赞赏的。
只是高晓松要真正成为导演,恐怕还得试着跳出自己固守的那些故事,这便与电影无关了。
2006-8-15于通县
?????????
补标。
实在不好说。。。
欺骗了小刘阳的电影 = = 一星给道明叔
导演是矮大紧老流氓 杀了她喂猪!
喜欢陈道明老师表演的所有影片。
高晓松的作品,虚无缥缈的剧情,浪费了美丽的风景。
穿过流水,好听。老郑,帅。
搞音乐的,请你们有点自知之明,虽然你们的音乐很出色,但拍的电影真他妈的傻。
他们三个从未相遇。有点意思。
梦里人生。
就喜欢陈道明老师所有的表演。
一次伪文青的扭捏作态
很乱
不知所云
年轻人
配乐比电影好。
要表达的和表达出来的差的太远
故事没讲好,但气场在那儿呢
想要永远的那某个人攥在身边,这本身就是一个杯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