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塔杀机

The Looming Tower,海市蜃楼,末日巨塔,塔影蜃楼

主演:杰夫·丹尼尔斯,塔哈·拉希姆,瑞安·施密特,比尔·坎普,路易斯·坎瑟米,弗吉尼亚·库尔,埃拉·雷·派克,沙利文·琼斯,迈克尔·斯图巴,彼得·萨斯加德,凯蒂

类型:电视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8

 剧照

巨塔杀机 剧照 NO.1巨塔杀机 剧照 NO.2巨塔杀机 剧照 NO.3巨塔杀机 剧照 NO.4巨塔杀机 剧照 NO.5巨塔杀机 剧照 NO.6巨塔杀机 剧照 NO.13巨塔杀机 剧照 NO.14巨塔杀机 剧照 NO.15巨塔杀机 剧照 NO.16巨塔杀机 剧照 NO.17巨塔杀机 剧照 NO.18巨塔杀机 剧照 NO.19巨塔杀机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巨塔杀机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剧改编自非虚构作品《末日巨塔——基地组织与“9·11”之路》。2001年9月11日,美国本土遭遇史上最严重的恐怖袭击。四架波音客机被劫,先后撞击世贸中心双塔和国防部五角大楼,从而导致3000多人丧生和数千亿美圆的经济损失。《纽约客》记者劳伦斯·赖特踏上了漫长的报道之路,一份历时5年、长达500多页的深度报道。关于CIA、FBI、基地组织之间的关系。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我和我的村致所有我曾爱过的男孩2狱蝶史蒂夫·乔布斯善良医生爸爸先生生存之民工威廉·退尔摩登50诡丝全力扣杀仙剑奇侠传三椋鸟女孩血红海岸第一季灵异妙探大电影决战星期天她的杀机欲望甜蜜的你被称为神的男子富家穷路第二季法医秦明2清道夫流淌的美好时光皇后的品格恐龙饭店鬼屋幽会克隆特工之极限对决浪漫保证班失去的女孩迷糊餐厅神奇侠侣

 长篇影评

 1 ) 塔楼蜃影

一、 开始了…中情局CIA和FBI的历史恩怨why?

有点不能理解,大致就是官僚主义+ 三观不合吧911听证会,事件发生了,并不至于“ 强烈谴责 ”,为了梳理整个过程的因果关系方式方法,相关人士,无论官位大小都要出庭听证,跟着美帝完善透明的法制系统,多少年后再看911事件的前前后后 二、渐失信仰基地组织的试水,美驻非大使馆大爆炸,很惨烈 很惨烈...在医院醒来, 还活着, 仅仅是失去一条手臂,已经要笑着感恩了…生在这种国家 真的,活着…三、错已铸成美国回击导弹轰炸 、你怎么区分哪些是恐怖分子 哪些是无辜百姓?!

孩子们欢乐的踢着足球,看见空中有闪闪的白光,好奇着那是什么,一瞬间 整个村庄毁灭…试想, 你好好踢着足球,醒来,小伙伴没了、 妈妈妹妹没了、家没了…十几岁的小男孩,是否只有一条路 :走向基地培训营…

小男孩从头到尾穿着这件T四、水银探员经常出差, 完全不能和其他人谈工作内容,但爱情来了 …局长,有妻女,有情妇 不止一个,刷爆的信用卡…局长的风流情史,只是想表达执法系统也是普通人吧五、千禧年千禧年民众的彻夜狂欢, 多少警察的提心吊胆看以前的片段,忽然觉得2000之后世界真的是飞速发展,短短十几年手机电脑网络, 物质方面真的翻天覆地,但思想呢?

六、童军看着这个眼睫毛和扇子一样的小男孩,把自己珍藏的沙包 凉鞋送给不认识的小弟弟,笑着去坐船… 他是知道的!!!

更心痛虔诚祈祷的一幕幕:再艰苦的环境,小男孩还是会定时专心的祈祷、穆斯林特工祈祷时的专注、美国人民在教堂的投入…… 关于信仰 七、将军会一门外语是多么重要将军,一个包装,但也门将军对局长的那句brother是内在的认同吧基地的孩子唯一的教材「古兰经」从小接受的教育 “真主是善 真主以外的世界都是恶”、多少年没见英语书写的书 ,也门将军说:这是格局的封闭八、非常特别的关系老局长被out莫名很心酸啊!

一个浪荡风流的人 ,但对工作、 对下属、 对正义是负责任的,无关能力,仅仅是办公室斗争的牺牲品,无语超级超级讨厌CIA女!

前期不愿意分享情报,姑且算想钓大鱼,自私自利,但情势走向不会看呀,完全完全应该判卖国罪!

九、星期二天啊, 局长的告别派对在双子楼的对面 ,当他看着双子楼的时候 我就想着不会吧 不会吧……911听证会真实视频的插入,很好很强大!

国务卿的面相, 额 真的是相由心生…所以可以大致总结,最大的原因是换届总统 政治斗争吗?!

上一届政府往东 那我上台必须往西、你信任的人 我必须out…十、911嘣的一下、CBD所有的精英灾难的一天三千多条生命 ,有白人 黑人,有美国人 也有非裔 华裔,受害者不仅仅是美帝,是这数以万个家庭的噩梦...想当年在新闻里看到飞机撞向大楼时,我的第一反应,天啊,有多少人辛辛苦苦努力奋斗成为很优秀的人才能在这两栋楼里上班,他们中有人是一个家族的骄傲,一个家庭的顶梁柱,一个行业的领导者...再次回看911的画面,简直世界末日,放弃逃跑呆滞的人们、 团灭的消防中队...局长, “全球最有可能抓住本拉登的人”,造化弄人 差一点点,更巧合的是, 那天他在这座大楼里 ,他的新地盘,帮助了大批人撤离…… 直到片尾,我一直一直希望他能幸存,到最后都抱着一丝希望(据说 他的葬礼,老婆和三个情妇都出席了,站在一起)

FBI局长和双子楼 宿命听证会上,克拉克先生诚挚的道歉 反思,而CIA两位各种逃避,人和人差别这么大!

因为证人保护计划,网络上CIA两人的详细信息都隐匿了,很想知道美受害者家属看到此片的反应。

(看过「猎杀本拉登」, 大致可推CIA女是日后抓捕到本拉登的关键情报人员,因为一些小情报的连续多年追踪,定位了本拉登的最后藏身之地。

但是,这完全不可减少CIA在此次事件中的自负自私,听说她的结局是CIA的边缘化,哼 恶有恶报)

 2 ) Hulu美剧(末日巨塔)

进入21世纪恐怕人类面临一个很重大的问题,那就是内耗。

往往最大的敌人来自内部。

一向自大的美国🇺🇸佬怎么也想不到进入21世纪就来个911纽约恐袭直接给美国🇺🇸本土当头一棒,这剧集里详细描绘了CIA和FBI在反恐情报方面的利用与争夺,以及各方立场不同导致的内耗,最后酿成悲剧。

如果坐拥那么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各种情报,全忙着自己人内耗,而不是一致对外反恐,那第三次世界大战你们也别想打了。

先把自己人问题掰扯清楚。

911恐袭死了那么多人,赶紧醒醒看完全剧,我想说,Tu sais quoi?

Bordel de merde CIA.Fait chier!

剧情/反恐/犯罪/战争/历史/特工/文学改编,无评分,18岁以下未成年人不宜观看,18岁以下未成年人如需观看须满15岁最低观看年龄门槛,15岁以下青少年儿童禁止观看,满15岁、18岁以下未成年人须在成年家长陪同下观看(分级警告)!

 3 ) 闯过末日巨塔杀机,难逃本位主义

(公号:怅然观书)统观这部剧集,以及非虚构作品《末日巨塔》《坠落与重生》,美国政府官员给人的感觉就是,他们中大部分人对伊斯兰信众当中的宗教极端主义思想从来就不感兴趣,他们感兴趣的就只是清除某个恐怖头目。

换句话说,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根本不想去体察、体认、体悟某个不同于自己的文化。

在这部剧集和上述两本书中,美国人的口头禅除了“我的上帝”和“我爱你”之外,也经常说“我不在乎”。

比如,剧集里,中情局那个不愿意分享本·拉登相关情报的主管在接受质询时说,他才不在乎美国以外的人,他又没收到那些人给他的钱。

再比如,双子塔被撞后,一个叫凯文的人被困在一百多层,他让911电话接线员派人来救他,但当时的人员紧张,都派出去了,结果这个叫凯文的人就说,如果纽约州没有,就从附近的新泽西州调,如果还没有,那就从更远的俄亥俄州调人过来,(管你从哪里调来人呢)他不在乎。

类似这样的语境,还有很多。

中国也一样,很多人经常会说“我不管你怎样怎样,反正你得如何如何!

”我由此想到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可否要求一个大国能像新加坡一样那么的了解世界各国的情状?

答案是不能。

起码表面上,大国不需要这样。

因为已经可以自足了,足够“先进”、强大了。

“我不需要了解别国的文化,我一样可以享受高高在上的地位”。

这种傲慢是致命因素。

对大国之外的人来说,他们会认为“你伤害了我,还一笑而过”,那种满不在乎的样子最遭人忌恨。

美国在处理9·11事件的举动上,从来没有去反思自己的行为是不是有什么不妥,也不去试着去容纳和接洽异域文化,就总是给人那种“美国大兵”的做派,能不结仇?!

【摘自微信公号「怅然观书」,完整五千字内容,可前往公号搜索标题】

 4 ) 原著和戏剧化改编的几点差异

1.阿里苏凡参与度没有片中那么高,他是奥尼尔后调来的特工,直到“科尔号”遇袭前不久才加入小队。

2.奥尼尔并没有受到直接上级的排挤,相反,他获得了直属上级的支持,但在官僚体制的挤压和财政恶化的情况下决定接受工资更高的工作。

3.关于911袭击者进入美国和基地组织马来西亚会议的情报中情局和联邦调查局总部其实都已经掌握,但僵化的官僚体制让信息一直无法传到到奥尼尔的小组中,苏凡对情报的询问一无所获,911发生后中情局才提供给他情报,在剧中拿到情报后苏凡跑到卫生间呕吐是真的。

4.亚丁湾袭击事件中并没有小男孩(自然也没有事前的录像),但一位袭击者曾因美军袭击阿富汗基地训练营受伤,两个袭击者在爆炸前一刻向“科尔”号上的水平微笑挥手,肃立站好。

阿里苏凡负责调查,调查局小队在也门落地后苏凡给当地士兵矿泉水化解紧张气氛的事完全真实。

5.剧集为了便于观众理解,把数个不同人物(奥尼尔小组的成员、也门的当地官员)融合到了一起,但基地组织的几个成员的行为基本和剧中一致。

6.亚力克站的站长原型迈克尔伊朔尔被解职后没有复职。

7.影片最后苏凡对本拉登保镖的审问持续了好几天,苏凡通过神学辩论、物质照顾(阿布有糖尿病,苏凡给了他无糖的食品)不断试探对手的道德底线,最终通过911的新闻击溃了对手的心理防线。

这部剧集尽可能高的忠实了历史事实,又加入了很多“戏剧化”效果,我很喜欢阿里苏凡个人生活的这条故事线,尤其是他在也门本想给女友购买一些纪念品,却遭到阿拉伯同袍设套抢劫这段戏。

 5 ) 巨塔杀机

be you never so high, the law is above you.you can accept the world as it really is, and do whatever you can to make sure your side isn't the one that gets annihilated.When love backons to you, follow him, though his way are hard and steep. Kahlil GibranI'd like to say that covers it, but when can we ever say that? We never can say that which is why we keep working.Is there someone in US that is a clear and present danger that I need to be worrying about right now. or are you talking about swatting flies ? because the President has told me he has no interest in swatting flies.The signs of a hypocrite are three: whenever he speaks, he tells a lie. whenever he promises, he breaks his promise. whenever he is entrusted, he betrays that trust.

 6 ) 现实总是与历史惊人的相似,流星变成了恶魔

叙利亚孩童的大篇幅新闻,都不及巨塔杀机里这部分篇幅,从男孩的角度开始思考,从流星到恶魔。

仅有的幸存者毅然决然的赴死。

在沙滩边准备乘坐小船去自杀式爆炸前,把自己的鞋子给了一旁正在玩球的幼儿,抑或是小船撞击前,向美国大兵微笑招手。

都让人唏嘘。

真的是不敢相信,我所存活的世界是这么的残忍。

 7 ) 每集剧评

担心十集结束后会忘记全部剧情,决定边看边记录并整理自己的想法。

目前在三四集左右,整体感受是it‘s not as engaging as what I have expected. 第一集直接摆明了FBI和CIA之间的矛盾,出现了很多基地组织的名字,信息很多很容易迷失。

唯一一点疑惑是为什么要用那么多时间来讲FBI工作人员的love life?

第二三集讲述了美国肯尼亚大使馆被炸,FBI介入调查。

目前看下来FBI相对CIA被塑造得更加正面(在Reddit上看到原著写作过程以及后续迷你剧改编中FBI原型人物介入更多,CIA的Martin Schmidt拒绝了作者的采访,可能这也是FBI形象正面的原因之一吧)CIA的领导人让人觉得更像psycho偏执狂。

每次看到CIA领导人和女助手的对手戏我都觉得两人需要精神科医生诊断。

两个机构有不同的对待恐怖组织的方式和想法,CIA在我看来倾向擒贼先擒王,偏激到要无差别轰炸十个基地组织的基地只为击毙UBL;FBI貌似以更加人道主义遵循法律的方式去打击恐怖犯罪,调查案件追寻线索并去预防下一次犯罪。

在CIA终于说服总统同意轰炸后,非洲当地的FBI工作人员被动陷入了更危险的局面。

最后听证会上CIA领导人的发言让人毛骨悚然,一个疯子掌握着生杀大权是一件多么灾难的事。

“I don’t get PAID to be a citizen of the world. I don’t care if they are not Americans.” 最后小男孩站在被炸的废墟中无助又茫然,这如何不在他心里种下仇恨的种子?

第四集十分钟,I feel furious about listening to that CIA psycho. 这个CIA领导人让我想起来了zero dark thirty中的Maya,偏执难道这是CIA的招聘门槛吗?

狩猎UBL是他们的唯一信条?

事实已然证明击毙UBL并不能阻止恐怖主义, so what now?————————相隔两个月,终于把剩余剧集看完了。

剧集后半段相比前半段更加紧凑并且逐步和最终的911袭击连接起来。

还是不明白为什么大量屏幕时间讲述FBI Agent的love life?

目前还没有读过原著,不清楚是否原著中是否也用大量笔墨描述私生活。

剧集后半段明显感觉John O'neil被逐步排挤,但除了他不算讨喜的性格以外似乎并没有体现其他原因?

本人涉世未深,难道这就是体制内无法左右逢源的下场吗?

整个剧集中最让我愤怒的便是CIA的两位Agents,但直到最后两人也没有因为隐瞒重要情报而受到我所期待的惩罚。

女特工被撤职而已,而相反男领导人反而官复原职。

作为一名普通人,我无法完全认同此剧展现的CIA对待恐怖组织的方法。

或许看上去CIA更有大局观和全球观。

他们不赞同不屑FBI去追捕minor players,但恰恰是这些他们不屑一顾的minor players在执行最终端的犯罪,去伤害无数的无辜人。

他们拒绝分享这些minor players的情报一定程度上促成了911的惨剧。

女特工Daine威胁Vince,套路上司驱逐Vince以及不顾制度将机密情报分享给撤职的Martin这些场景是全剧中最让我愤怒的。

她对Martin的崇拜与爱慕让我觉得她被控制与利用到失去了独立的判断。

可能这一切都是Martin想要的,悲剧的911终于让他可以肆无忌惮地利用美国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去打击恐怖分子了。

还有很多其他的感想,好久不提笔也不知道该如何表述。

现在坐在纽约的房间中,回顾这场20年前的惨剧,只希望每个人心中多些善良与人性,这个世界多些爱与和平。

 8 ) 如何看待问题的根源是一个问题

巨塔杀机是911电影中比较好的一部,影片以阿里苏凡作为一个美国穆斯林,同时又是FBI探员的角度,在911之前追捕恐怖分子的过程中,对美国和穆斯林两个社会的观察。

两个社会各自面对自己的问题,美国陷入道德危机,上至克林顿,下至阿里苏凡的领导奥尼尔都是社会精英的缩影,他们工作能力出色,有很强的人格魅力,但婚外出轨,道德有瑕疵,用近乎贿赂的灰色手段解决问题,虽然如此,但是他们还是认识到问题出在自己身上。

而穆斯林世界,出现两极分化,或者像那个将军那样,面对社会的动荡和贫困,面对积贫积弱的国家,心中不甘,但又无计可施;或者像本拉登和他手下的恐怖分子那样,认定问题都是由于“外部势力”,不惜扭曲“古兰经”制造谎言,也要用无辜者的生命不择手段实现目标。

影片结局奥尼尔在拯救无辜者的行为中完成了自己的救赎,而恐怖分子则在屠杀无辜者的行动中寻找谎言编织的天堂和处女,相同的却是留下悲痛的亲人。

影片采用一种倒计时的叙述方式,观众知道结局,所以关注的重点理所当然地放在为什么没能阻止911,反而没有马上关注到影片真正的重点是对两个社会的比较。

表面上911由于官僚部门间的争斗失去阻止的机会,其实真正决策绝不是cia一个站点的领导可以影响的,影片隐晦的通过他的话点出沙特是美国制定中东政策的一个支点,这也是为什么结局美国要攻打伊拉克而不是沙特的恐怖分子…

 9 ) 人性的卑劣放大了制度的缺陷

就这部剧的视角,911原本可以避免的。

基地组织早已进入了美国反恐情报部门的调查视线。

策划如此重大的恐怖袭击,必然不可能密不透风,何况此前已有基地组织实施的对内罗毕等地美国大使馆和亚丁湾美国军舰袭击的预演,蛛丝马迹比比皆是,似乎尽在美国情报部门的掌握之中。

然而,海量的情报是分散的,未能整合的,因而也是无效的。

这部剧明显是站在联调局立场上叙事的,中情局要承担重大的责任。

但不管怎么说,制度设计上是有缺陷的,时间都浪费在相互间的意气纷争、私心猜忌、情报封锁上了。

归根结底是人性的卑劣放大了制度设计上的缺陷。

中情局那个女人,在不得已交出基地组织马来西亚会议情报时,为了掩盖自己的失职,还故意把重要情报混在一般情报当中,造成不知情的假象。

这就不是制度缺陷而是人品缺陷了。

 10 ) 真实版的<巨塔杀机>

本片是FBI赞助的,所以有过于美化FBI的嫌疑,但是如果剧中的CIA中的一对儿男女真的为了自身利益做出了片中的事情,那他们真的应该用一辈子对死去的3000多人去忏悔.以下是一些实际情况 据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报道,7月22日,美国“9·11”事件两党联立调查委员会公布了其对“9·11”事件的最终调查报告。

根据调查结果,NBC分析认为,“9·11”尽管令人震惊,却也能预见得到。

如果不是机场安检未能拦下恐怖分子,再加上有关部门的诸多失误,“9·11”也许就不会发生。

[失误1]未能打入“基地”内部   调查显示,早在1996年,本·拉丹就已经清楚地表明了其攻击美国的意图,他招募了10000多名各国“战士”,在阿富汗的恐怖训练营中接受训练。

然而,许多年过去了,美国中央情报局(CIA)一直未能打入拉丹的“基地”内部。

[失误2]“失手”马来西亚会议   2000年1月,“基地”高层人员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召开了所谓的“马来西亚会议”。

拉丹精心挑选出来的自杀行动实施者纳瓦夫·哈兹米和哈立德·米德哈尔,专程从其祖国沙特阿拉伯赶到马来西亚出席“9·11”策划会。

这是后来参与劫机行动的恐怖分子第一次进入美国情报机构的视野。

  当米德哈尔与同伙抵达秘密地点时,当地的CIA特工就在房外,但是,CIA未能实施窃听。

而且,当这些“基地”骨干离开吉隆坡前往泰国后,CIA也失去了他们的踪影。

  CIA知道米德哈尔有前往美国的合法签证,但他们没有通知联邦调查局(FBI)。

[失误3]不敢追查电话号码   “9·11”发生前,美国绝密的情报机构国家安全局就根据线索,对也门的一栋房屋进行了24小时监控。

调查表明,此地是“基地”组织的“总机”,负责接收拉丹下达的指令,然后将信息传递给世界各地的恐怖分子。

  2000年初,两名劫机者在美国圣迭哥安顿好之后才几天,米德哈尔就接到了来自也门“总机”的电话。

国家安全局通过对“总机”的监听掌握了这些情况。

  虽然国家安全局有能力查出“总机”拨打的美国电话号码,但是他们并没有使用这种技术装备,因为他们担心被控犯有国内间谍罪。

[失误4]不信恐怖分子供词   2000年4月,来自英国的巴基斯坦人尼亚兹·汗在抵达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后仅几天,就主动向FBI透露了难以置信的恐怖信息。

汗称,“基地”招了他,并在巴基斯坦教他如何劫机,然后就把他送到了美国。

在美国,他可能还要与5、6个人接头,其中有飞行员。

  虽然FBI通过测谎仪证实汗所言不虚,但他们还是不相信汗的话,而将其送回了伦敦。

[失误5]在阿富汗行动不利   在一段罕见的“基地”录像上,准备劫机的恐怖分子聚集在阿富汗一处隐秘地点,他们身后的墙上挂着手绘的地图,上面用卡通炸弹图案标出了将要袭击的美国目标。

  2000年秋,一架CIA的“捕食者”无人侦察机掠过阿富汗的群山,发现了“基地”训练营,并且拍下了不同寻常的照片———穿白长袍的高个儿男人。

CIA自始至终都认为那个男人就是拉丹。

[失误6]忽视大量恐怖信息   从2000年秋季开始,拉丹在安全的阿富汗度过了长达数月的“9·11”策划期。

2001年夏,从其他极端组织那儿传出风声说,美国即将遭到袭击。

有消息说,在一个训练营里,拉丹召集恐怖分子为即将到来的袭击进行祈祷,其中就包括20名“牺牲者”。

  2001年5月到7月,美国国家安全局通过对全球的监听,搜集到33条可疑信息,这些信息都提到“即将发生的恐怖袭击”。

  2001年5月,一份情报报告说,“基地”恐怖分子想进入美国发动爆炸袭击。

6月,CIA报告称,拉丹的得力干将“失踪了”,其他手下则在准备“献身”。

[失误7]粗心放入恐怖分子   截至2001年6月,19名后来的劫机者全部进入美国境内。

据统计,这些人通过10座机场进入美国达33人次。

  “9·11”委员会发现,11名劫机者在进入美国时都存在问题,他们或者修改了护照,或者在签证时说了一些很容易被识破的谎言。

  更惊人的是,“9·11”发生前数周,“9·11”策划者哈立德·谢赫·穆罕默德竟然获准进入美国。

要知道,早在5年前,他就被美国情报机构确定为恐怖分子,不得入境。

[失误8]无视菲尼克斯备忘录   2001年7月10日,FBI菲尼克斯局的反恐探员肯·威廉姆斯向总部提交了一份备忘录,他说,“本·拉丹的信徒可能有组织地”进入了美国的飞行学校。

威廉姆斯列出了进入亚利桑那州飞行学校的极端分子名单,并提醒FBI对其他城市进行相关调查。

[失误9]抓到嫌疑人却不详查   2001年8月16日,FBI逮捕了恐怖嫌疑人扎卡里亚斯·穆萨乌伊。

当时,穆萨乌伊正在明尼苏达的飞行学校学开飞机。

  遗憾的是,FBI没有给予穆萨乌伊足够的重视,他们没有检查穆萨乌伊的电脑和其他物品。

而且,穆萨乌伊被捕的情况也没有及时向上汇报。

  当“9·11”之后情报机构对穆萨乌伊的物品进行详细检查时,发现穆萨乌伊与“基地”有联系,与“9·11”袭击计划也有关。

[失误10]搜查行动马虎了事   2001年8月23日,CIA终于通知FBI,哈立德·米德哈尔和纳瓦夫·哈兹米可能潜入了美国,要把此二人列入政府监视名单中。

  但是,FBI的调查没什么效果,他们没有发现那两名主要劫机者的踪迹。

事实上,当时那两人的名字就印在圣迭哥的电话簿上,他们也还住在电话簿上注明的那套公寓里。

[失误11]禁飞名单漏掉两人   2001年8月底,哈兹米和米德哈尔两人上了美国国务院的监视名单。

  遗憾的是,他们没有被列入联邦航空管理局的“禁飞”名单,这导致他们最终登上了撞击五角大楼的77次航班。

[失误12]空管部门乱成一团   2001年9月11日上午8点24分,不祥预兆首先从美利坚航空公司11次航班上传出。

劫机者穆罕默德·艾塔本想恐吓机上乘客,却按错了麦克风按钮,把恐怖信息传给了联邦航空管理局。

  此后几分钟内,联邦航空管理局内部的混乱都被录音设备记录了下来。

空中指挥中心问总部:“我们是否要考虑拦截飞机?

”总部回答道:“天哪!

我不知道。

”指挥中心又问:“谁能做一个决定?

最好在10分钟内。

”总部则说:“所有人都出去了。

”   联邦航空管理局也没有及时向军方的北美防空联合司令部发出警报,导致军方防空系统来不及展开。

拦截被劫持飞机,避免更大损失的最后机会就这样失去了。

 短评

年度美剧!

6分钟前
  • 最后的泡面侠
  • 推荐

此剧最后一集为伊斯兰教义粉饰,欺骗不了解伊斯兰教的观众。首先,古兰经并不是伊斯兰的全部,还包括圣训和圣行传,古兰经的文字量只占14%。其次,古兰经前段是先知在麦地那启示的,和平与爱的经文出自于此,而中后段则是先知去麦加以后启示的,刀剑与杀戮的经文大多出自于此。而按古兰经解经的“废弃”原则,当经文之间互相矛盾,后启示的经文优于先启示的。再次,古兰经和圣训中几乎所有的和平与爱经文,其对象都是穆斯林,而不是异教徒(卡菲尔),伊斯兰教义对穆斯林和卡菲尔是有完全不同的标准的,剧中隐瞒了这一点。最后,古兰经和圣训中有海量的针对卡菲尔的战斗经文,详细规定了穆斯林应该如何对待异教徒(以及退出伊斯兰教的穆斯林),那就是压榨(异教徒要交重税)、歧视(异教徒要佩带标记并禁止传教)和屠杀(除非归皈伊斯兰)。

9分钟前
  • 黑月
  • 较差

F**king bureaucracy!

13分钟前
  • 浅显
  • 推荐

1,理查德•卡拉克这个角色塑造的不错,努力在CIA、FBI、NSA之间保持平衡,老成谋国。2,FBI探员形象基本都是正面,忠心耿耿,任劳任怨。3,CIA工作人员则相反,常年不见阳光、性格怪异、办公室畸恋,隐瞒情报不共享,热衷于斩首行动,从不考虑附加伤害。4,对比双方的高层,基地组织的几个大头目与基层打成一片,在一起喝茶聊天,而FBI、CIA的局长们都是高高在上,根本听不到基层的声音。

17分钟前
  • rei
  • 推荐

还行

19分钟前
  • lee
  • 还行

相对于原著,增加了很多主角的情节,以及为了淡化宗教或文明对立的色彩,强行植入了某经的和平段落。原著书名应该是双关语,the looming tower, 正在显现的塔,既是被摧毁的双子塔,也是暗指从暗处逐渐显现的恶魔。

20分钟前
  • gcryang
  • 推荐

太拖沓,不好看,看不进去

22分钟前
  • 嘟嘟养月亮
  • 还行

FBI的JohnO&#39;Neill的财务婚姻都有问题Soufan完全是米国人立场,中情局亚力克站的Diane是Schmidt的木偶

23分钟前
  • LilyVideo
  • 还行

编剧和导演能力一般,还好装逼的野心也不大,所以吧,啰嗦啦、无关的蒙太奇剪辑太多啦、时间轴上无意义的反复横跳啦,都在一个让人想弃剧但还能勉强看下去的边缘试探,还好,毕竟讲的还是会让人感兴趣的一件事,尤其支持我想看下去的,是那对狗男女的下场,虽然最后就是没下场。。。

24分钟前
  • 螃蟹
  • 还行

前面节奏太慢看不下去,弃了

28分钟前
  • 不会起好名字
  • 还行

事后归因

29分钟前
  • 星空下的阿狸
  • 还行

第一集很赞了

32分钟前
  • Jason
  • 还行

琐碎拖沓。唯一亮点是小男孩在也门海滩边的诀别。

35分钟前
  • 水貂咖啡
  • 很差

我觉得应该翻译成“大厦将倾”

39分钟前
  • 鬼三成
  • 力荐

有电视剧类型戏中常见的家庭元素,当然是拍给美国家庭电视网观众看的,但和反恐主线有点脱节了,阿拉伯探员的爱情戏其实还可以增加多一点文化冲突,他的领导的床戏和婚姻危机,开始一直显得突兀,最后想明白,也许他是作为一个典型纽约人,被塑造,最后被献祭,以获得观众共情。

44分钟前
  • novich
  • 还行

沒看進去

48分钟前
  • Lainey
  • 较差

比想象中的好看。这基本就是一个美国政府因为各种官僚主义,内斗而毁掉了自己的故事。同时,把反恐从原本的正邪之战因为傲慢自大而捏造成了一场意识形态的战争,从而导致此恨绵绵的故事。个人评价:B+

53分钟前
  • Riobluemoon
  • 力荐

It is so depressing to learn that John O Neil actually died in 9-11. Life&#39;s a fucking joke.

57分钟前
  • Lizzy
  • 较差

先读完了赖特的原著,剧从基地组织和本拉登的第一次袭击开始讲,还原了奥尼尔混乱的私生活、负责和激进的工作态度,增加了苏凡的感情线,突出了FBI和CIA之间不配合所导致的后果。

1小时前
  • 小簟轻衾
  • 力荐

没用的感情戏,多余的情节感觉也太多了吧。

1小时前
  • Observer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