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这部电影是根据真实的事件改编而拍,所以很贴近真实,故事其实很平淡,但是电影拍得很有味道,小萨罗从小孩到成人,从迷茫到找寻,这一路的曲折艰辛拍得细腻温暖,充满情感,几大巨星的表演也不俗,萨特尔的表演从思乡的不能自拔到重建信心的历程,很富有层次,妮可演的养母在内敛沉静中激发出的强烈的母爱让人感动,玛拉也演出了女孩应有的阳光,剧中无论是母子情,兄弟情还是其他的各类情感都表现突出,让人体验到温暖治愈的美妙感受!
年度温情催泪,前一段小Sheru一个人穿越大半个印度艰难存活求生的经历拍出了印度的脏乱美和浓浓情感维系。
我这几天一直在想destiny什么意思结果在电影里找到了答案,妮可流泪解释她为什么可以生育却要领养孩子的那段,“我站在海边等着被吞噬却看见一个棕色皮肤的孩子向我跑来,那一刻我才感到内心的平静”,某种意义上也是destiny做出的选择了。
“我们多创造一个孩子不一定可以让这个世界更美好,但是去解救一个你们这样受苦的孩子一定可以行一件善事。
”
7/10赶上了雄狮的香港新年预映场。
这类型温情片素来看得不多,若非为我妮,今次也会略过这部电影。
本片主打感动人心,然而在进场前经已透过关注妮可知道了大半关键情节。
对Lion算不上特别喜欢,却无法说它是不好的作品。
它配乐出色,故事抓人。
它许多瑕疵大得无法忽视。
这也是众多影评毁誉参半的原因。
要是阁下着重故事或情感的渲染,会找到千万个喜欢的理由;要是著重硬伤,也能轻易揪出一篮子缺点。
公正的说,至今Lion取得的成就相当对得住电影,六提的结果够好了。
作为妮可粉丝很满意(毕竟毒药多年…),也觉得六个奥提实至名归。
Sunny(小Saroo), Dev, 妮可的表演都很自然。
不单独白,妮可每幕都是亮点,任意抽一节都能作为提名片段。
完全没有她本人的痕迹不只,寥寥几幕形象已经极为立体,演活一个母亲养孩子交付的心力,还有两个养子死活也不想伤害母亲却正正伤害了她的心碎。
私心认为妮子的角色还能加戏,透过Mantosh把养母的主题再发酵一下。
尤其要大赞初试银幕的小Saroo,太抓人眼球了,一人单挑了上半部电影。
被他牵动得,他笑我笑,他哭我哭。
至于其他角色,实在没有什么发挥空间。
其一,Lucy(鲁妮角色),作为一个现实不存在的改编角色,鲁妮角色乏善可陈得可以,就一个典型的女朋友角色,搁这美一美,滚一滚床单,感情线当然也是没头没尾的了;其二,Mantosh。
关于Mantosh的对白、情节略显多余,估计希望尽可能做到原家庭忠实还原,可惜观感上与Dev的寻亲大主线格格不入,对推进剧情没有帮助。
本来Mantosh的存在价值可在于反衬养母无条件的爱,但这个主题没有被充分反映出来。
剪辑是本片一大败笔:非常freestyle的杂乱节奏,前段纪实式,后段省略式。
在印度的部分无疑处理较佳,交代详尽,以至澳洲的跳跃式叙事倍显突兀,仿佛前后段剪辑出自两人之手。
许多时候观众情感还沉醉在上一幕,故事已经推移至下一幕,错失把情感推到最高峰的良机。
再者,一般黑幕然后文字表达“两星期后”的手法在一部电影只会出现一次。
狮子不止转接多,过场文字出现了起码四次,更是“x星期/月”混杂了“地点、年份”,看到一半我都不晓得时间究竟跳跃到哪儿了。
其实这些时间线可以很简单的用对白、用同场景快镜、同物换场景之类的手法交代。
过度黑幕只会放大导演的青涩。
据海外观众反响,步出影院的人脸上无不淌著两行泪。
以我观影当天粗略观察,场内不哭的人比哭的人多啊。
可能华人社会领养风气不盛所致。
尽管如此,我算是场内哭得比较早的,在影片一半左右,Saroo夜里看见养母哭,抱着她,顿时感觉脸上一热。
啊,正是这样温暖的孩子才能成就Lion的故事。
这片还真是神奇,往后捅开了泪点似的,一直断断续续把我哭到结尾。
事实上挺意外,从前期的采访、宣传片段,我对故事早已熟知七七八八,竟然还能哭得哗啦哗啦。。。
妮可那段讲领养决定的独白该是片中最大的泪点,庆幸地感到附近终于有人一起抽鼻子,伴随着不远处一大叔平稳有序的打呼噜声音......有些人可能会嫌lion温温吞吞的,流落街头一小时,搜寻家乡一小时…要是追求快刀斩乱麻的敍事,本片非你杯中茶。
入场前闻说本片沦为Google宣传钜献。
还好还好,着墨不算多了。
再少,故事讲不下去。
我就有一句笑场,Saroo的朋友向他推介搜寻工具:“Have you heard of Google earth? It's amazing!”感受一下本人头顶的黑线。
。
。
。
说了这么一大堆mixed review, 其实对Lion没有失望。
它的确是年度催泪弹,感人至深不独于漫漫寻亲路,更在于领养家庭slightly dysfunctional的爱。
它歌颂爱,但没有歌颂爱的万能;它卖温情,但没有神圣化领养的效用。
它诚实呈现出不完美:领养有过去的小孩并非一无难处,寻亲坚毅背后避不开对身边人的伤害… Saroo跟养母有一点相似,他们不求回报,一个为家乡的渴望,一个为母亲对孩子的爱。
Lion的感动,在于彰显一份由始至终的纯粹。
领养在大众心里是一个不自然的概念:生母不育才会领养/生母养母聚首必有纷争/生母爱养子不能匹比亲生子女… 而片里的,是养子、养母、生母三者之间,最原始的爱与感恩。
Lion是一段真人真事,此点尤其让人欣慰。
Lion仍有粉饰太平之嫌,选择不去交代Mantosh最后与家人的关系还有Lucy与Saroo的结局。
难怪工会群戏提名落空。
无他,主角以外角色与主线的关系实在太松散了。
妮粉们没必要再纠结于给负评的大媒。
只要抱有丁点负面的pre观影立场,Lion确实给予许多攻击的机会,唯有希望导演Garth更上一层楼,早日拍出更完善的作品。
庆贺Lion的成功。
前半段印度拍得特别好,真实贴近,快赶上纪录片。
后半段到澳洲就失控,男主的挣扎颓废来得没头没尾,那种亲情的呼唤没拍出来反而把情绪耗尽,回家的过程不再让人觉得激动,各种闪回也救不回来,非常可惜。
导演适合拍风光片,本来真事挺有优势,结果拍成了《社会纪实》是怎么回事,但依然哭到瞎真没救。
小saroo演技真好,结果25年记错了家乡名字还说错自己名字!
好心疼小孩一个人那段时光。
缺点是铺垫太长,到后来就是给google earth打了个广告。
说结局老套的,这是真实事件改编不是故事,而且他想象他哥弄丢他很痛苦,然而哥哥却在他走失同时被撞死了…什么故事都没有真实更戏剧。
以为一个人包场,看完发现后面有个哭得白发蓬乱的老伯在抽泣,真希望我老了也能像他一样还进影院仍然感动。
科技改变命,最后变公益片。
比较套路,但胜在真实。
一个在加尔各答走失的5岁印度男孩萨罗,迷迷糊糊登上一列火车,这一走就走了好几千公里。
小萨罗刚开始十分惊慌,但很快就又平静下来,之后他进入了一所福利院。
在那里,一对没有孩子的澳洲夫妇苏和约翰·布莱尔利收养了他。
二十多年过去了,长大后的萨罗在一个酒店管理项目中遇到了女友露西,开始了成年的生活。
忽然,一个偶然的契机之下,原本被他遗忘的童年回忆再次闯入了他的脑海。
已经拥有了新的名字、新的家庭和新的人生的他,面对身边人的不解,通过现代科技,寻找最开始的家园。
电影中 萨罗(戴夫·帕特尔 Dev Patel 饰)和妹妹、哥哥以及母亲过着相依为命的生活,虽然贫穷艰辛,但一家人在一起相互扶持,日子过得依然温暖而又充满了欢乐。
一次偶然中,萨罗同哥哥在火车站走散了,误打误撞之中,萨罗登上了一列开往加尔各答的火车,在那里,萨罗成为了露宿街头的流浪儿,并最终被送进了收容所。
幸运的萨罗被来自澳大利亚的约翰(大卫·文翰 David Wenham 饰)和苏(妮可·基德曼 Nicole Kidman 饰)夫妇两收养了,在两人爱的教养下,萨罗成长为了前途无量的有为青年。
在学校里,萨罗邂逅了名为露西(鲁妮·玛拉 Rooney Mara 饰)的女生,两人很快走到了一起。
某次派对中,来自家乡的食物勾起了萨罗对过去的回忆,他萌生出了回到家乡寻找家人的念头
一个小男孩,虽然懂事,但对自己行为的支配能力有限……触动人心的迷茫和揪心~还好他能分辨的清好人和坏人,还好他能努力的奔跑,还好他被一个特别好的爸爸妈妈收养……但无疑幸福中是有愧疚感的,因为走失原因在自己,这种愧疚感在“糖耳朵”的出现后爆发,想到自己的妈妈和哥哥日夜思念找寻着自己,这种愧疚带着曾经的爱意无法抹去。
于是开始日日夜夜找寻痕迹,甚至辞掉工作,终于在分手后带着绝望偶然中发现自己的家乡……
回家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因为母亲在家中等着我们平安的归来,但最悲情的莫过于不知道家在哪里,母亲是否健在。
影片基于真实故事改编,让我们体会到不知家在何处的悲伤,也让我们看到这世界到处充满了危险,可喜的是,世界上也有好人,他们依然会无私帮助那些无助的人,会帮助他们实现心底那个最古老的愿望,回家。
看完电影后我花了好久从电影里小Saroo走丢那一段走出来。
夜晚的车站,躺椅,1500公里,两个月,一个人,五岁,陌生的城市,无法沟通的语言,拥挤的人群,街头流浪,人贩子,孤儿院……整颗心都是揪着的。
我想到了自己第一次去读大学的情景。
父母送到浦东机场,还有约好的初次见面的同行之人,进检票口的时候,同行的女生哭的稀里哗啦的,她也是第一次要远离父母。
2500公里,两个人,18岁……下飞机后,站在陌生的城市,两个人抱住哭,那种恐慌至今难忘。
比起小Saroo,自己是羞愧的。
小Saroo他是勇敢的。
他怕过么,怕过,无助过,却没有大哭过,一直努力活下去。
这一路虽然遇到很多冷漠,也有欺骗,也很幸运遇到了善良的人。
分给Saroo一张纸板的小男孩,用餐的青年男子,给Saroo介绍养父母的女子,直到领养他的澳洲父母,他是幸运的,也是聪明的。
就像Saroo的名字Sheru的寓意——雄狮,小Saroo就像一头小狮子跟命运斗争,活下去。
不放弃。
长大的Saroo,踏上了寻亲之路,过程坎坷,但也不负所望,他的养父母也很支持,他找到了原来的家,找到了生母和妹妹。
结局遂了观众的心愿,唯一遗憾就是哥哥再也看不到了。
“我能生孩子。
我们选择不生。
” “我们都认为,世上人已经够多了,多生一个并不能保证世界变得美好,但领养一个像你们这样的孩子,给你们融入世界的机会,更有意义。
” 虽然我做不到像澳洲这对父母一样,但是我可以像Saroo一样,坚强,不放弃,勇敢,感恩,坚持;也可以像电影里的一些好心人一样,善良,帮助别人。
自己的观后感,写给自己看。
2021.01.03
没有因人生的意外而远离亲人和故土的人是很难体会男主这种感受的。
梦里千万次的遍寻不见,可以纠缠几十年!
我六岁时父亲车祸去世,七岁时永远离别了那个长大的地方。
童年的回忆在长大的过程中一点点忘记,但那个小村庄无数次地出现在我的梦里,每次都是寻父亲而不得,哭着醒来。
梦几乎都是一样的,但一做近三十年,直到三十几岁才不再固执地做。
但这几年还用百度地图实景看过那个小村庄。
离开后一共回去过四次,如果不是这四次回去,也许那梦会更固执地一直做下去。
第一次回去是7岁多,跟着我大姐回去给我父亲上坟。
去到坟前,我大娘说跪下给你爸磕个头吧,我跪下的一瞬间突然泪流满面!
他葬礼的时候我还不明白这个人再也不会出现在我的生活里了。
后来我初中时爷爷死又去过一回,因为那人冷漠自私,所以完全没有感情,也就没留下什么格外的记忆,只记得他躺在棺材里,腿无法伸直,屋里的墙土掉落很多,可以看见里面的芦苇席。
大三升大四的暑假,因为当时在附近的大学参加考研政治班学习,同学陪着我去了一次。
找到了那个小小的院子,当年父母二人不分白天黑夜累死累活盖起来的泥土房已倒塌了一半,左右的邻居新建院落时把我们曾经的院子挤到不能再小,只原来的一棵掉皮杨还在。
我看到房子又是泪流满面,静静地坐在院子里好久才离开。
最后一次是又过了很多年和我二姐一起去的。
我们凭着记忆找了好久,只是印象里的那个小小院落再也不在了。
那块地应该是被重新分配给了别人盖了新房了。
物不是,人已非。
男主还能回到梦里的地方,见到母亲,也算是一种幸福了!
前面有意思,后面太矫情
没法打动我的滥情 但是个不错的Google Earth广告 两星半
印度的部分挺好哭的~
+.5
麻辣真是好7靓
去了澳洲以后是怎么回事?拍着拍着就成了Google Earth加长广告了?如果花更多笔墨去刻画男主内心的话应该会更触动人吧,现在这样完全看不到情感变化啊。不过这个结尾已经很感人了,配乐也不能再煽了。小演员真不错,幕后真实故事更有力量。还是挺喜欢片名的,幼崽成长为雄狮,花了25年。
该煽的地方不煽,不该煽的地方磨磨叽叽哭哭啼啼老半天,两个小时的拧巴剧情,都敌不过片尾一分钟的真实影像有力量。鲁尼玛拉的这个角色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相認的那一刻淚眼婆娑,劇情前段好像太長了吧
God I miss Danny Boyle and Stephen Daldry
科技拯救人生,Google Map最佳软性植入广告片,所以童年的口味是不会变的。希望每个无家可归的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归宿,有个幸福美好的童年。哥哥遭遇悲惨T T,鲁妮小白兔好漂亮!酒窝美美哒~。男女主的爱情来得随意,英俊的Dev一出现我就觉得他好搞笑怎么破!咖啡馆小哥好帅气!又是Sia唱主题曲……
好气啊!居然被一部谷歌地球的宣传片感动到。男主生母才是最艰难的那个人,天知道大儿子去世小儿子失踪的那个夜晚,她得用了多大的力气才能撑到最后。
太闷
随便点点就回家
就是阿三寻亲记 不过我觉得还蛮好看的
这TM是怎样一杯白开水啊…
妮可夫妇明明可以生育却选择领养印度的一对失孤并且视为己出,简直打脸我国把生育当作任务,视为光宗耀祖的价值观。这种做人境界比故事本身还要让人感动......
Google Earth超长广告
改编得并不怎么样……以及,无论迷失与否,从离家的那一刻起,后来再走的每一步路,都是归乡之路…
在印度的童年生活那段还不错,之后就有所乏力。尤其是和鲁妮玛拉的感情戏,语焉不详
Google is so great. 另一个版本的《亲爱的》,主要是好心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