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角度去看,兩個人都是兇手,殺人只是好玩罷了。
總而言之,只要誰有錢就好辦事,洗脫罪名就是了。
腦子進水的法官草草了事,只要早點收工即可,Alex無辜釋放,Pearson刑滿釋放。
兩人都沒罪。
為死者感到悲傷。
白死了。
这并不是一个悬疑剧。
至少我这么认为。
导演想通过影片展现其实善与恶的距离没有想象的这么远。。
心中存有正义的人却因为世事的种种羁绊走向罪恶。。
而纯洁的孩子却因为大人们大人物创造的世界缺乏自我认同感和归属感而作恶。。
之所以觉得莫名的悲伤..或许是因为觉得世界本应该不是这样的。。
这种催人作恶的源头到底在哪里呢。。
人民或许就是国家间和政府间的牺牲品吧。。
谁又为无辜的人们伸张正义呢。。
即使知道事实的真相在自己的利益与正义之间到底选择什么呢。。
面对一个无辜的生命和伤心欲绝充满疑问的母亲。。
社会向他们提交了什么样的答卷呢。。
虽然是冲着张根锡看的电影,看了之后却发现演员的表现确实可圈可点,整部影片基调略显沉闷,基本上是律师大叔一个人在那边狂飙心理戏,两个嫌疑人的互相指证,P无辜的眼神,欲言又止的神情,模拟凶杀时脸上却露出疯狂凶残的表情;对于凶杀情节记的异常清晰确在关键时刻又失误。
AJ看似憨厚老实,却又时不时露出凶狠狡诈的神态;模拟凶案现场显而易见的失误让所有人都认为他是凶手。
两人都指证对方才是凶手,最后却都因为证据不足而无罪释放。
不论历史上的事实如何,就电影而言,我注意到四句暗示含义很强的台词AJ从洗手间带着一身血渍对黑人朋友说:“We did it,,,,,”AJ对父亲说: “我想有必要提示他们(证人,也就是他们的朋友)一下”AJ 对女朋友说: “I'll show u sth. cool, come with me”P用韩语和律师大叔道别时说 "I did learn from Jail"hmmmm SO 我觉得是他们两个人协同作案,互相指证最后获得最大利益。
张根锡的表演给我留下蛮深刻的印象 最后的蓝衣造型也很帅 ^ ^(虽然带着诡异的笑容....情节需要 情节需要 -.-) 真相一直存在,真相一直被掩盖,历史在它显露仁慈的一面时会让你偶尔窥探。
案件真实如何,我们当然不知道,但是电影本身,PESON最后的微笑以及他的谎言让案件看起来扑朔迷离,其实回忆他在警车里,他本人脑子里想起跟AJ作为朋友在街上,加上他展示出冷静个性,我的想法他是故意让案情出现漏洞,他是个高智商的冷静男人,或许人不是他杀的(从AJ最后跟女朋友的对话,暗示了这点。
)回到PERSON,他用自己的高智商跟案情做了游戏,他玩弄了整个韩国司法,是他让AJ无罪释放,因为他证词的漏洞,让检察官法官们也都理不清真相了……到最后他不是说了韩语吗?
不是嘲讽?
当然,我也不相信根据大部分人评价的:不是我杀的,而是我们?
一个挺敏感的题材,佩服有导演敢于拍出来。
据说叙述混乱,我看倒也并不觉得。
风格内敛,带有纪实色彩,内里暗潮汹涌。
故事给人渐长的愤怒感,虽然大家均明白不是所有的正义都能被法律伸张,但死者如此无辜,杀人者又如此天良泯灭,观者那种未能将其绳之于法的憋屈就如小火慢熬的汤汁,在最后阶段沉重地冲至顶点。
尽管缺乏普通推理片真相大白一刻的快感,但个人觉得对这种真实存在过的案件,导演的手法算是一种上策,既表达了自己的暗示,又没有昭显得太过高调。
两位嫌犯演得很不错,角色显然都是多重人格——均非善类,只是方式各有不同。
张根锡的英语说得挺好,出场少但眼睛很有戏。
毫无疑问,他屈指可数的电影里,这部从各方面来说都应该是含金量最高的。
如果能够忍受简洁平缓的叙述,语焉不详的结局以及断续出现的血腥,此片可以一看。
先容我抱怨几句……这两天一直在追suk的电影(我对他名字有心理阴影了),梨泰院是拖了好几天等其他的都看完了又实在想看才看的,因为是杀人事件,怕血乱飚吓到自己……结果,本来期待“主演 张根硕”如何精彩表现,结果,戏份比AJ还少……戏份比男配三还少居然敢标男主…………你欺负我是饭啊!
……从头到尾除了最后那个销魂到脱离皮尔森角色的笑,其余时间一直在无奈地沉默中……难道因为全英对白所以难以开口么,这让我情何以堪……除了一致公认销魂到不行的笑,还有在重现现场时,他拿过刀捅人时的那个兴奋……捅完把人一推,那种如释重负貌似很爽的样子,看得我不寒而栗,这大概是suk整部电影最有张力的表演了。
我看的版本是uubird的翻译,仍然翻得不太好,虽然关键对白我都听懂了(表问我怎么听懂的= =),但一些细节翻译的不知所云让人很难理解整个案件的关节。
听说张根锡全球中文网出了个优质翻译的版本,考虑要不要再下一次……梨泰院杀人案是1997年发生在韩国的真实案件,梨泰院是外国人聚集的地区,两个嫌犯都有美国背景,杀人手法极其残忍,动机极端不纯,加上最后让人无法接受的审判结果,整个事件染上了相当的政治色彩。
不过我也不是棒子国人,倒感觉出了这种事完全是你们亲美的恶果……我罪恶了,我反省。
接下来说正题。
整个案情生生就是囚徒困境的成功案例,据说两名嫌犯被释放后说过“是我们杀的,但不是我杀的”,如此看来,这两个人渣还真是做了sth cool啊。
虽然很多人坚信是两人合谋杀人,最后利用法律漏洞双双逃脱,其中的疑点还是很多。
我个人觉得,是皮尔森杀的人,AJ完全是个傻×胖子。
一是因为除非皮尔森先进洗手间,否则就会被AJ卡住;二是因为洗手台有血,如果皮尔森在洗手台前,洗手台不可能溅到。
但是这是建立在一人说了实话的基础上的,偏偏AJ的测谎有反应。
对此的合理解释是:一是AJ爸爸说的,测谎时因为问AJ时用的是韩语,而问皮尔森用的是英语,所以出现异常(我感觉结尾皮尔森说韩语完全是艺术加工,他应该是不会的);二是AJ确实说谎了,但是他只是添油加醋地描述了自己在洗手这一过程,实际很可能就是他站在门口看戏(这里有一段关于犯罪心理的对白很关键,但由于翻译没能看懂)。
这个推论还有个疑问就是,AJ身上的血是溅射状的,而他唯一合理的位置就是洗手台边,根据皮尔森杀人的方式,那个距离又无法溅射到。
我们可以把皮尔森的描述套到他自己身上来:被害人一共被捅了九刀,脖子右边3刀,左边4刀,胸部2刀,如果一直处于解手的状态凶手行凶是有困难的,所以应该是捅了右边3刀后,把被害人翻过来继续捅,那么在最后2刀时,血就有可能溅到AJ身上了。
好吧,还有疑点。
一是右3刀的下刀位置是从上往下,那么凶手应该比被害人高大。
而AJ是,皮尔森不是。
有一幕是辩护律师和检察官在法庭上争执,男人在解手时是不是会下蹲,因为这中间有10厘米的高度差。
我觉得吧,一般电视剧里看到的都是站直的,而且被害人是尿急冲进去的,应该来不及调整姿势。
于是矛盾出现了。
二是拿刀的姿势,皮尔森在重现现场时说,你的刀拿错了。
探员是使用的反握法(手心向上,刀尖对自己),我感觉这个握法容易使力;然后他接过刀,用正握法(手心向下,刀尖对外),很兴奋地示范了下如何捅。
这个时候明显就发现皮尔森比被害人矮,他那种捅法伤口应该是从下往上的。
我可以解释为什么皮尔森矮还能由上往下捅:他用力把受害人按下再动手的,考虑到受害人也只是个文弱学生,当时又在解手,即使皮尔森看起来瘦弱,也是可以办到的。
皮尔森为什么在重现现场时特意指出落刀位置和持刀方式的错误?
尤其这种错误还是和AJ行凶相悖的?
我只能说,他行凶时有点太兴奋,他觉得依照他和被害人的身形对比,戳的方式更顺手,于是他更正了自己。
他无意关心AJ,嫁祸AJ无非不想坐牢而已。
皮尔森,据说有双重人格。
有两点使我相信他是唯一犯罪人:1、他非常明确、貌似没有经过努力回忆(不排除表演的问题)地指出了被害人被捅了9刀,如果不是自己捅的,在那种恐怖的情形下,谁能记得清捅了几刀?
而且AJ的在做案情陈述时,出现了“我不记得了”的情况,而皮尔森一直很淡定,如果不是皮尔森一个人干的,怎么也难说通。
2、一名黑人证人说,AJ冲过来找他,身上有血,他问发生了什么,我听得很清楚,AJ说“we did ……”,再加上黑人说他问AJ为什么杀人,AJ说“just for fun”。
这一系列行为,再加上AJ说自己在洗手,又记不清当时的状况,作证时迫不及待要向检察官描述当时的情况,包括最后搂着女朋友说“I'll show you something cool. Come with me.”,很明显是这样一种心理——很想杀人,又不敢,皮尔森替他做了,他特别兴奋,特别希望是自己做的,觉得终于干了很cool的事情。
这种心理我不知道学名叫啥,但是lie to me第二季学校恐吓录像带那个案件中,就有这种情况。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按照我看的那个颠三倒四的翻译,两个人一开始都向自己的朋友承认自己杀人了,后来又都矢口否认,相互指责。
从一开始的炫耀,到后来的否认,皮尔森和AJ的心理是完全不同的,很有意思。
至此,皮尔森唯一罪犯推理就结束了。
看得出来,导演的重心不在推导罪犯上。
可以看到,检察官手下一帮年轻人做事不经脑子,什么都无所谓、马马虎虎,失去了犯罪现场、原始口供还敢说没关系,韩国腐败问题之巨人所共闻,公检法体系腐败堕落是本案如此下场的重要因素。
相比之下,囚徒困境、外交压力、法律漏洞、金钱交易都是非常次要的了。
单从电影来看,检察官个人判断失误,提起诉讼时的失误,是公诉失败的直接原因。
看错了皮尔森,坑死你都说不出来。
其实我很不愿意suk演的角色是个变态凶手,实在是很喜欢他。
如果不是他演,我就不用一边认定皮尔森杀人一边纠结欲死了。
suk和检察官大叔不是第一次搭档了,他们在《快乐人生》有合作,就前天刚看的,大叔没什么好说的,suk的演技变化居然也不大……真是令我吃惊,这是为嘛?
电影的张力完全不够,但是结尾那个封死的厕所里死不瞑目的尸体和四溅的鲜血,很赞,很赞……
和很多人一样,起初看这部片子都是因为张根锡。
因为了看了美男,所以也对他的戏追了一把。
这部片子好就好在根本不想快进,就这么一直被勾着看到了最后,甚至还仔细分析着检察官所做的陈述。
一直到中间,我一直认为是皮尔森杀的人。
因为他回答检察官问题的时候太无所谓了,毫无激情,不知道这是一种犯罪心理巧妙的掩饰呢还是他曾经作为黑社会帮派分子养成的冷酷习性呢。
而ALEX一开始就很鸡冻的指证是皮尔森的杀的人,皮尔森则一贯冷冷的不回应,除非检察官问他是不是凶手,他才简短的回答。
我没杀人。
开始让我产生凶手另有其人是ALEX的那句。
当凶案发生当场的目击者一个个来作陈述,证词对ALEX越来越不利的时候。
休庭期间,ALEX当着他爸爸说了这么一句话:早知道给他们点颜色瞧瞧。
他爸爸听到这句话也一呆。
这马上让我联想到ALEX拿着刀的样子。
但是判定他无期徒刑的时候,他又开始鸡冻了。
好像多冤枉他似的。
当剧情到最后20分钟,突然转变说证据不足,说嫌疑犯进厕所(凶案发生地点)前未予调查等等,ALEX当场无罪释放。
我觉得很奇怪,导演不觉得这里有漏洞吗。
前面难道调查目击者的种种证词难道不是嫌疑犯金厕所前的调查证据吗?
怎么就叫未予调查?
或者说是证据不足?
看到最后,我所能做的猜测就是两个人都是杀人犯,只是谁主谁从有待考察。
看来ALEX和皮尔森必将背负真相过完余生了。
我实在无法理解韩国的法律。
因为无法判定两者其一谁杀的人,就可以两者都无罪释放吗。
为什么不能认定为共犯?
就因为怕冤枉了其一,就可以让真正的罪犯逍遥法外吗。
而且美国法律还规定同一个人还不能被起诉两次,即以后真相出来也无法起诉两个嫌疑犯。
这是法律的漏洞还是法律的悲哀呢。
法律真的有所谓的公正吗。
那么大胆的推测,以后谁杀了人,只要推到一个同在凶案现场,并且唯一目击者的身上(那个目击者明显不会承认自己杀的人),那么互相推脱的话,大家都无罪释放吗?
显然,这在中国是行不通的,中国法律规定了除非证明你自己无辜,不然就是有罪。
记得美国屡屡攻击中国的人权问题时,中国人只会嘲笑。
而当凶案发生在你身上的时候,你还笑得出来吗。
法律是否公正不是看终审,不是看国情,是看公民道义。
“人是我们杀的,但不是我杀的。
”我看的一版是没有字幕的,所以我并没有去分析影片中两名凶手嫌疑人证词的疑点,而是更多地叙述我所感受到的东西。
梨泰院杀人事件是由真实事件改编。
这个事件就完全像是“囚徒困境”理论的反例。
两人杀人的起因仅仅是因为一句“I will show you something cool.Come with me.”当时我看到的时候感觉很荒诞又不切实际,但是一想到这是真实事件改编就会有种毛骨悚然的感觉。
还有一点令人更加心惊,两人杀了无辜的大学生赵,最后审判结果居然是一个人被无罪释放,一个人因为携带凶器而只坐牢一年!
”两个人都是无罪吗?
那我的儿子是谁杀的?
“这是已故大学生赵的母亲说的话。
我现在都还记得,在影片最后赵的家人们在听到审判结果时那绝望的哭泣。
事实上,我也有看到很多影评说反转再反转的剧情让人有些烦燥,而且影片最后也没能点明凶手是谁。
但是我认为这样的开放式结局更能引人深思,同时因为其大部分遵照真实事件来叙述,所以这种凶手并未落网的结局更添可悲性。
我认为这部电影的社会意义远远大于其艺术层次的意义。
是这部影片引起了韩国舆论的轩然大波,使得案件可以重审,使死者家人等待多年的真相终于大白于天下。
”什么是电影?
”我想这部影片给了我一个新的答案。
电影不仅仅是通过讲述一段故事来向观众传递一些深奥的价值观念,电影也不是仅仅只有艺术层面的价值。
电影也是受众广泛的传播工具,社会中完全可以通过电影这种形式来对社会形成巨大的影响。
尤其是这种现实向的影片,披露出这样赤裸裸的现实更能抨击人的内心,更能引人深思,从而促进人的改变与完善。
附:有一件事我必须要说下,当初的我是因为张根硕才去找了电影看的,而且我也看着主演中张根硕是第一位。
但是!!
为什么?
为什么那个法官出现的频率都比张根硕的高啊啊啊啊啊啊!
我也听不懂韩语,就只能干看着T^T不过根酱的演技是真不错,真的很好地展现了Pearson的冷漠麻木的形象。
一晚上的时间呈煎熬般的看完了,不属于我喜欢的任何一类风格的电影,纯粹因为张根硕本人才想看的。
小帅的名字写在最前面,本以为是绝对的主角,其实真正展现实力的应该是检察官大叔和律师大叔吧。
连海报的封面都是小帅,但实际上一直在刻画和着重强调的是检察官大叔的内心吧。
看过了很多影评,大家都在猜测究竟谁才是凶手,但是实际上谁是已经是一件不重要的事情了。
导演是在讲述一个过程,整个事件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展开,然后落幕,或许连导演本人都没有想好谁才是真正的凶手吧。
不想说谁才是凶手,小帅的发挥让FANS们看到了不一样的他,或许是想要尽快的摆脱童星的状态,希望能够有更好的演技的发展。
但是这个本子确实是让人很难燃起爱,沉重的话题,开放式的结局,一切的一切都是在不断的猜测中度过的。
导演想要表达的含义我也无法把握,如果是为了让观者引起深思,我觉得基本没有可能,或许我们会觉得AJ和Pearson没有人性,或许最后的结局会让人义愤填膺,但是这种纪实性的手法必定是要人们再发现些什么的吧。
完全无头绪啊。
最后总结:演技有突破,但是还是更喜欢大君这个角色夜深了,顾乃
“梨泰院杀人事件”的真凶帕特森被确定判处有期徒刑20年。
20年是给案发当时还是未成年人的帕特森能够下达的最高刑罚。
韩国大法院3部对被起诉涉嫌杀人的帕特森的上诉审判中,维持了原审有期徒刑20年的判决。
1997年4月3日晚10点,在首尔梨泰院某快餐店洗手间内,帕特森对当时22岁的韩国人赵重弼连捅数刀杀害,2011年12月帕特森被起诉。
虽然当时检察院将也在案发现场的帕特森朋友爱德华李定为犯人起诉,但爱德华李被大法院宣判无罪。
帕特森因扔掉了案发时使用的凶器(涉嫌毁灭证据)等被判有罪并服刑,1998年被赦免后,帕特森趁检察院未延长其禁止出国令的空档,于1998年8月逃回美国。
2011年再次调查结束后,检察院认为帕特森是梨泰院杀人事件的真凶并将其送上法庭。
同年帕特森在美国被逮捕,并于2015年9月被遣送回韩国接受审判。
一审和二审中认为“其用残忍的手段杀害素未谋面的被害人,到19年后的今天其仍然将责任推卸给共犯并不知反省”,法庭宣判判处帕特森有期徒刑20年。
电影《梨泰院杀人事件》,故事为真实事件韩国导演很喜欢将自己国内发生的真实案件搬上大荧幕。
《杀人回忆》、《那家伙的声音》等片都是以真实案件为原型拍摄的电影,一经问世之后引起社会热议。
类似《熔炉》这样的电影,更是增进了民众对于刑法的认知,堪称为社会的良心。
《梨泰院杀人事件》这部电影的故事原型就是取材于韩国曾经发生的一起真实事件。
而跟上述电影原型不同的是,《梨泰院杀人事件》拍摄之时,这部电影的原案件并没有过法定追诉期,而电影的导演洪基善在拍摄影片时,甚至曾经受到过原案件罪犯的威胁。
《梨泰院杀人事件》曾是韩国四大未解奇案之一。
跟其他的案件相比,这起案件显得尤为特殊。
其他三起案件都没有找到罪犯的蛛丝马迹,但是在梨泰院杀人案中,罪魁祸首已经锁定在了两个犯罪嫌疑人之中,但是到底二人谁才是那个真正的凶手,始终难以查明。
最后二人甚至都被无罪释放。
因为身份特殊,均为美籍,所以二人回到美国之后逍遥自在,韩国警方一度鞭长莫及。
导演洪基善在筹备影片的时候,走访了40多位之前亲身经历过庭审的记者,详细了解了案发经过。
在获得受害家属同意之后,影片终于开拍。
影片中扮演罪犯之一的是韩国著名演员张根硕。
他在看到剧本之后,大为触动,最后同意0片酬出演,并且在影片中贡献了出色的演技,全程英语台词,很好的抓住了凶手的神韵。
电影《梨泰院杀人事件》的剧情也很简单,完整的还原了案发经过。
韩国大学生赵重弼在梨泰院的一个汉堡店厕所内被连刺9刀,残忍杀害。
当时在厕所内的只有由张根硕扮演的皮尔森和由申圣焕扮演的亚历克斯两人,两人之中必有一人是凶手。
美国CID最初锁定犯罪嫌疑人为皮尔森,将皮尔森移交给韩国警方处理,亚历克斯作为证人出席作证。
可是随着调查的深入,韩国警方发现身材瘦小的皮尔森可能不是凶手,凶手应当是人高马大的亚历克斯,于是皮尔森又反咬亚历克斯一口,说他才是真凶。
最终经过一系列的调查取证,虽然两人都有作案的嫌疑也都有相应的证据,但是因为“疑罪从无”的原则,两人最终均被释放,案件就此搁置。
因为主要讲的是案子,很多观众认为影片的剧情过于单调,前情铺垫太多,没有故事性。
当然,这的确是这部影片的短处。
可是电影原型的这起谋杀案,重点就在于两个罪犯被捕之后狡猾的脱罪,这是导演想着重表达的部分。
影片在上映之前,经过了4次剪辑,剪掉了大量的血腥镜头,最终才得以过审。
导演的本意,是想用冲击性强的血腥场面让观众对这起惨案的印象加深。
可惜的是最终这些画面被剪掉了太多,的确有损电影的完整性。
韩美之间矛盾的关系也是影片想要反映的一个重点。
这起案件之所以迟迟没有尘埃落定,跟两个疑凶的美籍身份有关。
张根硕在片中饰演的皮尔森,明明会说韩语,但是全程使用英语,严重阻碍了韩国警方的办案效率,但是他们也是无可奈何。
美籍韩裔,是韩国社会中一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享受着美籍身份带来的种种便利,韩国民众一边看不起他们,一边又忍不住羡慕他们。
因为原案件并没有找出真凶,所以在电影中导演对于两个凶手的人物形象刻画是十分公正的,每个观众看完心中都有一个真凶的倾向。
这是一部看完之后心里会很不舒服的电影,因为真凶明明就在眼前,最后竟然还能无罪释放。
而受害者家属在电影中的那一声声哭喊,更是直直的刺入每个观众心底。
从电影的艺术角度来说,导演洪基善拍摄这部影片并没有用到过多的画面修饰和拍摄手法。
而从剧本来说,剧本只是照搬了梨泰院杀人事件的故事,推理的部分也比较弱,更像是平铺直叙的把案件从头到尾讲了一遍。
跟《杀人回忆》这种前辈相比,《梨泰院杀人事件》这部电影并没有做到推陈出新,可能是因为原型案件受限,所以充其量只能算老调重弹,没有任何新意。
但是《梨泰院杀人事件》带来的社会效应,却远远超过《杀人回忆》这些同类型影片。
电影上映时,距离案发才过去了12年。
韩国法律规定,案件追诉有效期是20年。
而12年后的今天,韩美的关系又有了新的进展。
电影一放映,韩国民众对案件重新审视,引起了热议。
甚至推动韩国警方重启调查卷宗,最终将两个嫌疑人引渡到韩国,再次开始调查。
不久之后,警方锁定了其中一个嫌疑人,把他确定为主犯,最终判处他20年有期徒刑,在韩国服刑。
12年前无辜惨死的大学生赵重弼终于沉冤得雪。
电影是造梦的工具,这一点很多观众都认同。
但是电影也应当像《梨泰院杀人事件》这样,能够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虽然从电影本身的故事性来说,这部电影并不出彩。
但是它带来的社会影响却是深远的,至少对于受害人赵重弼来说,这是一把让他昭雪的利刃。
韩国电影一直敢于从真实中取材,这一点中国电影远远不及。
值得一提的是,《梨泰院杀人事件》中还有一个隐藏彩蛋,那就是受害人赵重弼的扮演者是当时还没有彻底大红大紫的国民老公宋仲基。
他也是在看了剧本之后,决定友情客串影片,希望能为这部电影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总而言之,《梨泰院杀人事件》还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作为一部制作成本只有同类影片一半的小成本电影,它最终呈现的效果还是值得肯定的
垃圾..
因为没有答案、所以更加压抑、
错怪了丫头的推荐~
剧情很有张力!法制的进步,法制进步反而会纵容更多的罪犯呢。话说最近对韩国电影兴趣大增,这几天在火车上看了不少。
反衬出司法机关的无能,律师在审判中究竟处在什么地位,是正义的化身吗?可怜那个枉死的学生。拍得实在是无趣。导演你以为你在拍罗生门么?
慢的气结
翻译非常重要。感谢小帅中文网的童鞋们。
凶手到底是谁?
字幕太烂,没看得下去……下次再看过吧。
張根碩最火的時候就演這種質量這種時長的片子,棒子人可真不慣愛豆啊,硬做那個桀驁的樣子幹嘛呀,看著怪彆扭
這是一場博弈犯罪
现实罗生门
竟然只是一个同谋者的游戏
烂片
这海报怎么换啦..- -
毫无建树的拍摄手法和叙事风格让片子陷入了无聊的深渊。
张根硕长着一副变态的脸
演的不错啊,希区柯克的感觉
尼玛死得太惨了
瞎了小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