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部电影中,Steven Spielgerg大导演成功地融合了动作、科幻、悬疑、政治、亲情、家庭等诸多元素,使它得以给各种类型的观众带来观影乐趣。
当然,由于原著本身的特点,它的基调是黑色的,这表现为整个影片的色调就是以黑白为主,虽然并非黑白片,但并无多少彩色的应用,呈现出一个灰暗的世界。
影片给人的整体感受是沉重的、严肃的,但也不乏紧张、刺激和有趣。
作为科幻动作片来看,激烈的打斗、追逐场面明显打上了斯氏的烙印,体现出炉火纯青的掌控。
作为悬疑片来看,各种细节的设置扣人心弦,吊足了观众的味口,令我们爱不释手。
本文擬选择几幕场景进行分析,由此可对斯氏的大师风范略见一斑。
今天,壹姐想和你们聊聊电影之外的一些东西。
3月18日,Facebook被爆出泄露超过5000万用户信息,第二天股票大跌7%,市值蒸发360多亿美元,CEO扎克伯格一下子跌出福布斯富豪榜前五位。
来源@华尔街见闻作为全球体量第一的社交网站,Facebook把这些用户的信息用来做什么了呢?
这时不得不提到另一家公司,剑桥分析。
该公司是Facebook的裙带公司,2016年获取了5000多万的用户信息,并且对这些用户的个人资料,上网习惯,行为方式进行了大数据分析,简介地操纵了美国总统大选。
你肯定要问了,这怎么可能?
难道我想选谁,不是由自己决定的吗?
壹姐告诉你,还真不是。
据说,剑桥分析公司会根据用户的浏览习惯,一旦发现账号主人可能是希拉里的选民,就会向TA推送关于希拉里的负面消息,同时增加特朗普的正面新闻,来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个人的投票行为。
这件事已经曝光,迅速在欧美引起轩然大波,要知道,国外对于隐私保护这件事十分看重,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谷歌就几次陷入数据泄露丑闻。
但大家心里都清楚,只要一个互联网公司能获取到大量用户数据,只要这些数据能值钱(我们知道它一定能),那么这些数据就一定会被卖给第三方平台,而第三方平台会拿这些数据来做什么——多半不会是让人愉快的事。
绕了这么一大圈,壹姐终于能和大家聊聊今天要谈的这部电影《少数派报告》了。
电影是好莱坞著名导演的斯皮尔伯格拍摄,根据同名短篇小说改编的一部科幻悬疑电影。
先来看看故事背景: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利用具有感知未来的超能力人——“先知”,能侦查出人的犯罪企图,所以在罪犯犯罪之前,就已经被犯罪预防组织的警察逮捕并获刑。
这个“先知”的预测犯罪的超能力,和今天的大数据预测十分相似:通过对人类情绪的监控,在短期内预测可能发生的犯罪行为并去阻止它们。
除非那个凶手是个十足冷血的混蛋,计划杀人这件事不能在他心里激起一点涟漪,这样的人毕竟极少,所以这套系统基本可以维持社会稳定。
电影里也是如此呈现的:2054年的华盛顿特区,谋杀已经消失了。
未来是可以预知的,而罪犯在实施犯罪前就已受到了惩罚。
“先知”在预测谋杀想象方面还从未失过手。
如今,“先知”可以是一台超级计算机,一个连接着无数人的神经网络,一个监控着无数人情绪状态的云端数据库。
你说你不相信电脑可以做到这些?
未免太小看人工智能了。
来看看计算机网络现在做到了哪些事:健康手环记录着你每天运动的步数和你的睡眠时间、心率状况;移动支付记录着你的财务状况、消费偏好与行为;社交软件记录着你的位置、聊天信息和人脉资源——这还仅仅是未经处理过的粗放的数据,是网络世界里的冰山一角。
精细化的数据处理是什么样的呢?
比如也许会出现一个复杂而高效的个人健康管理系统,监测人每天的身体状况,包括粪便中的微生物种类、血液成分、角质层的新陈代谢等各项指标。
一旦发现异常,每个人都能及时就医,也节省了医生看诊的大量时间。
又比如根据我们的阅读习惯、有针对性的推送新闻的今日头条。
为什么很多人一点开头条就出不去了?
因为它在不停用你想吃的喂饱你,诱惑你,让你陷入“下一条新闻会更有趣”的无限期待中。
对了,抖音和头条是用同样的技术开发的。
至少头条把这种技术写在脸上了,让你知道自己的主页是怎么来的,未来更多采用相同技术的软件会告诉你吗?
那么,《少数派报告》里的“人人皆被监控”的时代还会远吗?
李彦宏公开表示,中国人愿意用隐私交换便利性。
来源@财新网一不小心,我们又被代表了。
如今,下载任何一款app时,我们都不得不“丧权辱国”地同意一条又一条关于用户没有隐私声明的协议,否则你几乎无法使用任何软件。
曾经,有一家搜索引擎,因为在排名首位展示了假药公司和三无私人医院,而被判处缴纳5亿美元罚款,它的名字叫谷歌。
事实证明科技公司也是公司,不能在道德上对一个利益体做过多期待。
如果它暂时看起来很老实,只是被罚怕了而已。
没人愿意用隐私交换毫无保障的便利性,我们不得不在暴露隐私和与世隔绝中做出选择。
但我们绝不悲观,技术远比人性要坦诚。
黑客之神斯诺登让全世界人们知道了有哪些人正在通过技术手段监控民众,这些人反而陷入了被黑客监控的窘境。
技术是无情的,你想用它控制别人,别人也能用它控制你,这就是“互相监控”的力量。
在大数据时代,人人生而透明。
人真正愿意用隐私去交换的,不是便利,而是个性化的服务,平等的知情权,和知情权所能带来的保护自己的权利。
再回到《少数派报告》中的一句总结:技术应当让人信赖,而不是让人信仰。
结论写在前面:逻辑有瑕疵 有点虎头蛇尾 总结一下为三颗星,如果没那么扣细节的逻辑,可以一看,全片的节奏紧凑,未来世界的世界观和发展描写的也不错:眼球识别的定制广告,全自动飞船驾驶,良好的光影利用能营造出的未来感,看过银翼杀手的应该懂,但是没银翼好。
是否能用预测杀人来给还未犯罪的罪犯定罪,很有意思的主题,电影没有选取小说原著的结局反而在结尾上价值有点失望,全片想表达未来是握在自己手里的,但是全篇只有两个人明确看到了自己的结局才有选择的能力,很难有普通人也能把未来紧握在自己手里的共鸣。
1男主被通缉且已经被抓捕归案,在那样的大数据未来,男主前妻居然可以用男主之前的眼球进入调查局。
2.那个老头最后的自杀的动机很模糊,男主给了两个选择:杀了男主成为犯人但是先知预言正确:保全自己但是证明先知预言错误。
鱼和熊掌老头一个不要,就算前面说他们有些交情但是你都陷害人家,还不惜杀了个FBI了,这时候突然回心转意是不是有点突然?
从风光无量到事情败露,然后被男主激将法掏枪行凶,男主全程还在火上浇油,然后突然就自杀啦?
就算你男主嘴遁一下真善美都好一点啊3.预测未来的能力是吸毒基因变异出来的....你说未来环境变化太阳辐射也行啊(算了 也不是硬伤)4.每一次的预测都能预测出被害者和加害者,而且会弹出两个自带防伪的木球,利用两次相似的场景来混过去没那么容易吧(但是你硬说就是案件发生在很久之前 局里人手少 老头趁人不注意把球扔了也说的过去)5.老太太和罪犯帮男主的原因也不都充分(但是 同样 不算硬伤 老太太垂涎阿汤哥美色 罪犯真的想他所说的是病娇)总的来说,观感还行,但是看着看着总给人一种好像哪里不对劲的感觉。
电影穿插了大量关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回放和预测,很牛逼的设定,不过所谓的“先知”出现让人摸不着头脑,基因的改造应该不会超越时间的限制,真正的突变应该出现在物理学的科技大爆炸……阿汤哥和科林法瑞尔的演技狂飙让人惊叹,汤姆克鲁斯一如既往的帅气迷人,把电影中失子之痛演绎的令人心碎,不过最后能够识破阴谋最终逆转局势,这个人物的内心该多么的强大啊!
依然是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导演有关时间的探索,应该也是其《人工智能》的延展作品,斯皮尔伯格对于类型片的探索远超其他导演,不得不佩服。
最近刚补完了这部电影,悬念和节奏都控制的很好,直到最后才揭露真正的黑手。
很多人似乎没理解拉马是怎么陷害约翰的。
大家认为拉马无法控制先知系统和约翰的行为,他怎么能让约翰去杀人呢?
其实拉马是应用了先知系统被很多人忽视的一个规则,这个规则也是系统被废止的真正原因。
先阐明系统的两个规则:1、一旦发生预测,不论过程如何变化,嫌犯一定会去杀被害人。
2、知道预测的人有能力去改变未来。
这两个规则拉马是知道的。
也就是说,拉马设计时并不需要考虑约翰是否逃跑,他只需要构思一个陷阱,比如用匿名信引诱约翰去旅馆和被害人碰面。
而在他设计好这个陷阱时,先知系统就会自动预测。
此时无论约翰是否逃跑,在规则1的作用下,即使事情发展和拉马设计的不一样,约翰和被害人最终也会碰面。
如果他不逃跑被逮捕,那么拉马陷害除约翰的目的也能达到。
这里的先后顺序是这样:一、拉马设计陷害约翰(设计过程不重要)。
二、先知系统发生预测,规则1生效。
不论约翰是否按照拉马的设计行动,他最终都会去杀被害人。
三、接下来有多个可能性:(1)、约翰没有看到先知系统的预测就被拉马引诱到旅馆和受害人见面。
结果是不论约翰杀死受害人还是被其他人阻止,他最终都会被逮捕。
(2)、约翰看到先知系统的预测,不逃跑或逃跑过程中被抓,结果也是被逮捕。
(3)、约翰看到先知系统的预测,成功逃跑且直到案发时间都没有被抓到。
此时规则1发动,约翰必定在预定时间和受害人见面。
上述几种情况不论哪一种发生,最后拉马都能达到排除约翰的目的。
四、约翰和受害人见面,此时规则2发动,即看过预测的人有可能改变未来,所以约翰没在预定时间杀被害人。
er最后拉马没有杀约翰也是规则2在起作用。
真相就是:先知系统不但有预测功能,还有强制功能!
一旦被预测,除非被知道预测的人阻止,否则不论出于主观意愿还是偶然因素,嫌犯最后都会和受害人见面,而且都会试图杀人。
假如先知系统被大幅推广,必然产生两个问题。
1、大家都知道了自己的行为会被预测,这个时候放弃杀人行为的人就会增多,导致无法识别有效识别真正的罪犯。
2、真正的犯罪者利用系统规则1来陷害他人,只要设计一个陷害计划就会被自动预知,之后被陷害者就会被逮捕,幕后黑手则逃脱制裁。
所以说,先知预测的强制性是系统被废止的真正原因。
If you suffer from insomnia and really need some sleep, then congratulations! You don't have to take sleeping pills anymore. Instead, you can watch the first half of this film, "Minority Report", which is extremely slow and sufficiently boring to make you sleep. All the digressions and flashbacks only shatter the main plot, and render the film rather unfocused. You only know what "minority report" means after the one hour mark.
预防犯罪系统这一完美的构想,当被付诸实践的时候还是难逃破产的命运,终究其深层原因,在于——再完美无暇的系统都要靠人来操控,而人则是最不稳定的活跃因素。
也就是说,人的因素是这个系统最致命的瑕疵。
即使给系统制定了一套完善的法则来施行管理,但仍究无法杜绝管理层的舞弊的可能。
审计理论中,当识别内控系统无法识别的重大错报及风险时,cpa需考虑其潜在的广泛影响以及管理层舞弊的可能。
制度可以起制御防范作用,但其本身不是无懈可击的,它的弱点和限制反过来可以被利用。
就像电影中,预知的未来误当作回想片段而被错误的处理一样,造成内部有权识别预知图象的高层人员在现实中蓄意制造与其相似的犯罪现场实施犯罪,而逃过法网追踪。
预防犯罪系统本身有法理上的瑕疵——一个人还没来得及实施犯罪就被制止,那么他还能被逮捕吗?
如果可以被逮捕,是因为他的犯罪意念还是他即将做而还没做的事?
如果不预防制止,他就一定会在几分钟后的“未来”犯罪吗?
难道未来就像离弦之箭,没有一个alternate future?
用阻止的武断方式强行掐断“现在”通往“未来”的一条路径未来就被像气泡一样破灭了吗?
未来没有消失,只是被另一种可能性演绎。
(突然想起博尔赫斯的小说名称——《小径分叉的花园》,未来就是存在无限可能的分岔花园)。
C:why would you catch that?
F:it was going fall.C:but it did’t fall.you caught it.preventing it doesn’t change the fact that it was going to happen.阻止有没有改变之后的事实,取决于未来的发生是否具备必然性(predetermination)。
汤帅用地球引力来辩解,是非常强词夺理的逻辑,因为人的犯罪意念不是地球引力苹果落地那么强大的不容置疑—— 一个人一分钟前产生了杀人意念,并不能100%确信之后他会付诸行动。
而这个系统之所以能够成为国家机器,是出于安全保险起见。
也就是不管你会不会真的杀人,我先制止你再说。
制止本身没有错,但被制止的人因此而锒铛入狱在针筒管里过一辈子就大错特错了。
说到底,预防犯罪系统是以杜绝可能发生有害社会的行为为道德借口,对人的精神自由设定法律疆界。
它硬生生的把一道多选题篡改成只有一个错误选项的单选题,尽管这个学生还没有填写答案,但考官已经宣判他答题错误被扣分。
我喜欢最后皆大欢喜的结局,这看起来很随大流。
但是能让人感到温暖的东西,我希望来的更多。
少数派报告算是逻辑缜密了但还是有些伤 理念方面: 1、因为刑法不仅仅惩罚杀人既遂,对被预测的谋杀未遂犯定罪并拘禁是合理且可行的。
如果根据预报提供的线索,寻找证据并能够确定嫌犯有杀人意图,那么嫌犯因其意志以外的原因导致行凶未遂则成立杀人未遂。
故,根据预报定罪有可行性。
电影基调认为未实行即不构罪是错误的。
结尾处将所有犯人释放是不合适的。
2、预测系统行之有效。
六年间大大减少恶性犯罪发生率。
虽然可能被利用而欺骗,但机率相对较低。
要知道现实的司法体系也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正确裁判。
是不是有可能出错就要全盘抛弃呢。
那么法院存在的价值也要打折扣了。
3、西方人的理念是强调个人自由。
东方人强调的是集体的利益。
牺牲三个人的自由而确保整个预测系统正常运转似乎是电影所不能容忍的。
个人以为自由权和生命权是不可划等号的。
三个人的自由权和几千几万可能被拯救的被害者的生命权孰轻孰重呢。
剧情方面: 1、老头可以雇佣两名流浪汉甚至更多先后去杀先知的母亲,此举同样可以瞒过系统,且不易暴露。
或者可以利用权力暂停预测系统,杀完后再启动。
再或者可以将先知母亲永久拘禁起来。
总之,在若干方式中他采取了最愚蠢的。
2、明知主角的妻子发现了他的阴谋,老头没有任何举动而放任她离开营救丈夫,此举非常不智。
3、主角已被通辑,他的旧眼球居然还能通过预防局保安系统的扫描让人无法理解。
主角已被监禁,她的妻子居然还能使用他的旧眼球闯入监狱也十分的匪夷所思。
4、主角的妻子好大的面子,一个电话就可以让主角的旧同事将未经确认的图像发送到新闻发布会的现场。
5、主角在片中得到了两个黑道朋友的帮助,这两名朋友帮助他的理由十分牵强。
一个是因为被抓后进了监狱大学十分感激。
一个是因为已经被通辑的主角威胁他身负案底,大哥你都自身难保了,那威胁有啥用啊。
6、老头为啥要自杀啊?
7、主角的孩子哪去了?
8、养花的老太太说有好多吸毒者的孩子都有预测的能力,为啥整个预测局就有三个。
你多找几个让大家换换班行不。
9、你把三孩子送到荒野的一个小木屋还说要发挥他们的兴趣安度余生,这是整啥事啊,让他们三P啊?
很多非常好看的电影基本都是改编自小说,这部电影也不例外,我没有看过这部小说,也许是我方法不对,搜了很久都找不出来。
根据经验来判断,由于电影的商业倾向比较明显,往往会扭曲小说中无以言喻的经典创意和主题灵魂,而我肯定这部电影也是跟小说有些出入的。
等我以后看了小说再来补充其他不同的观点吧。
矛盾的地方有几处,而不易解决的问题才会引起我们对电影对于某一方面,或人性,或生存,或环境,或未来的一些思考,这样才是一部好电影。
第一:到底存不存在少数派报告?
在阿汤哥试图找到少数派报告时,我误以为安娜芙丽被杀的真相存在于少数派报告中,而少数派报告的定义是(如果有这个定义的话):三名“先知”一起判定一个人是否有杀人企图。
当出现分歧时,按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定案,但最后若证明少数那一方是正确的话,则会秘密保存一份少数派报告。
但在我看来,根本没有少数派报告,三个告知预测基本一致,最强先知也亲口对他说出NO,没有The mornityry report。
在阿汤哥被预测杀人时,也希望从安嘉莎身体中得到自以为“不会杀人的少数派报告”,但最终他还是跟三个告知预测的一样,若不被阻止,则必定会发生,尽管你可以做出选择。
第二:删除的报告即为少数派报告,但也是“预测会犯罪的报告”,不是“不会犯罪的报告”女先知母亲安娜芙丽被害的事,三个先知预测一开始是不一样的,双胞胎预测的是第一次命案的发生,而安嘉莎预测的是第二次命案的发生,但由于画面极其相似,工作人员也看不出区别来,虽然防罪中心也成功阻止了命案的发生。
由于第二次命案是没有被阻止而实际发生了的,安嘉莎一直都在回想这个画面,却被工作人员当作所谓的“回音”予以删除。
这份被删除的报告就是少数派报告,一直存放于安嘉莎身体里。
所以之后调查员得到女先知的这份报告,指出女先知与其他两名双胞胎不同之处,并提出疑问的时候被拉玛枪杀了。
看到这里我们就清晰了,其实整个故事绕到“少数派报告”只是为了找一个关键点来撑起整个局面,而主题思想是预防犯罪中心真的是切实可行,对大众有利的吗?
不妨来看最后拉玛的选择:1,杀了阿汤哥,防罪中心是切实可行的,但自己的余生将会在痛苦中度过(变成植物人,眼前不停地播放凶案现场的画面,永远痛苦不堪)2,不杀阿汤哥,即宣布防罪中心是不可靠的,自己的心血将会付诸东流但最终他选择了自杀,不敢说这样的决定是对的。
但起码说明在防罪中心的预测,只是一种可能性,至少在抓到所谓的将要犯罪的人之前,他还有几分钟的时候来决定是否最终实施犯罪,这便是防罪中心最不可靠的漏洞。
最后关于阿汤哥被陷害的情况,我一直都想不明白,查看了很多网友的评论,涉及到的也只是只言片语,大体是拉玛雇了一名监狱里的犯人科罗,制造杀过他孩子的假象,以此来勾引小汤杀死科罗,不管过程如何,终有一天他们会见面,他会被假象迷惑而杀了科罗,而这些杀人过程的出现,又是先知们预测出小汤会杀人,小汤才去劫持女先知,找那份清白的报告,才会因为种种事件遇到科罗,才起了杀心,才会导致预测中心报警。
这样的话就非常矛盾,简单点说像这样:你说我要杀人,我因为你的这句话才去杀了人。
而你不说我也不会去杀人,但你的预测又是对的。
我要抓狂了。。。。
想多了脑壳痛,睡觉!
影片讲述了未来产生了可以预知犯罪的技术“先知”,通过这项技术,“犯罪预防中心”便可以在犯罪发生之前将罪犯绳之以法。
安德顿警长是“犯罪预防中心”的精英人物,在他杰出的推理能力与工作能力的协助之下,强有力地控制了犯罪的发生。
然而有一天“先知”预警安德顿警长将会实施一场谋杀。
惊惶的安德顿警长逃出“犯罪预防中心”想洗清自己的名誉,他不明白自己为何要谋杀一名自己根本不熟悉的陌生人,他铁定有人在设计他。
在一系列经历后,安德顿弄清楚了是“预防犯罪中心”的局长,自己的挚友在陷害自己,因为自己发现了局长为了“先知”的保留而杀人的秘密。
而此时“先知”又发出了预警:局长将会激情杀害安德顿。
最后关头安德顿告诉局长在事情发生之前,他还有得选择。
局长最后做出了与“先知”预言中不同的选择,他选择了自杀。
影片的主题是值得思考的。
影片通过“预知犯罪”这种科幻技术,想要激发我们的思考:在犯罪发生之前将罪犯绳之以法的道德合理性。
影片借威妥之口谈到:“犯罪预防理论在法理上有瑕疵”。
后面一段富有逻辑的讨论颇为精彩。
威妥认为法律制裁一个人要以他“做”了什么为基础,而非他“想”要做什么。
安德顿的回答是,先知不会预测他“想”做什么,只会预测要发生的事。
并且做了一个生动的比喻:犯罪的发生就像球要落地一样毫无疑问,问题在于你想在球落地之前就将罪犯绳之以法,还是任由球落地之后再进行惩罚。
这就引出了关于司法制度非常有趣的哲学讨论了。
首先,是球是否会落地的问题。
先知的预测在统计学上是有保证的,预测使谋杀消失了,因为一切都能在发生之前制止,这证明是预测是有效的。
而且每次先知预测的场景与未来场景保持一致,(比如说安德顿谋杀案发生之前的所有事都依次发生了,老太婆的诡异笑声,6与9的错误,太阳镜的男人)说明先知对未来的预测也是符合逻辑的。
当然,你任然可以认为谋杀不会发生,但从统计学的角度来说概率几乎为0。
然后,第二问题来了,在犯罪发生之前将“犯人”抓捕合理吗?
尽管统计学上来说球几乎一定会落地,但也有很小很小的可能罪犯回心转意,那还应该在犯罪前抓捕吗?
如果你选择抓捕,那么就可能冤枉了一个好人(安德顿在后来之所以对先知系统失去信心是因为他明白了人还是有机会做出选择的,自己可能冤枉了好人),并且本质上与“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是极为相似的。
但在现实生活这种情况非常多见,比如在中国法庭上有默认被告人就是罪犯的倾向。
如果不选择抓捕,为了不冤枉概率上极少极少的好人,代价是牺牲其他人的安全。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明知犯罪会发生我们却不阻止。
而这种行为本质是与美国的司法制度的思想相似的“宁可漏网一千,不可错杀一个”。
如果你问我选择哪一种,我在看电影前会选择前一种,看完电影后我会多思考:)。
看电影之前我对被冤枉的好人缺乏足够的认识与共情。
而在看完电影后,安德顿作为一个可能被冤枉的好父亲,代表正义的执法者,好丈夫就足够让我们思考了。
影片还有很多支线思考,也非常有意思。
将人作为一种工具来使用是合理的吗?
(安德顿说“最好不要把(先知)他们当人”,而实际上她们也是有自己思想情感的人)社会的发展使所有人都过得更好了吗?
(影片中直上直下的高科技汽车,自动化工厂大量使用激光加工,虹膜扫描提供适应性的信息,然而贫民窟的人却仍然生活在肮脏的环境,没有享受到高科技提供的便利比如适应性信息)预知犯罪可不可以被利用就像祭祀伪造神谕一样?
(影片中没有深入提及的总检察长我们或许可以展开想象,影片借先知发明者之口提到“总检察长想将系统占为己有”。
当总检查长控制了系统后,就可以利用它打击政治敌人。
毕竟他控制着先知,他就是教皇,说谁有罪谁就有罪。
)媒体欺骗公众掩盖事实。
(大众都认为先知是试管婴儿,而实际上先知是12岁后的个体,发生了基因突变。
媒体向大众灌输“先知各自拥有卧室电视和健身房,当先知真好”,但实际上先知每天靠光子导液提供营养,而且以撒托宁保证不能深水,每天夜以继日地做着噩梦)再谈谈叙事。
影片的叙事非常精彩,情节紧凑,高潮迭起,仿佛读了一本异常精彩的悬疑小说。
“先知”预先知道未来这一设定,本身为环形叙事手法提供了便利。
先交代结尾,然后人们带着问题去看过程,最后结尾又出人意料。
在多线叙事上也拿捏得特别棒,安德顿的离异丧子,威妥尽职被害,局长一心为了自己为了预测系统牺牲他人,这几个线交织得非常合理而不突兀。
举个例子,安德顿被害是因为发现了局长杀人,而安德顿一直误会威妥是因为威妥尽职发现了自己吸毒,而安德顿吸毒是因为儿子被害。
这样的例子很多,看下来我总要惊呼影片的叙事能力之强。
总之这是一部极为优秀的科幻电影,从评分来看是被严重低估的。
总有一些人喜欢在科幻电影里面找逻辑错误,所以也顺便谈谈自己对科幻电影的思考,来批判一下这些人。
首先科幻电影是艺术而非说明书。
在电影的划分上,科幻电影属于形式主义电影。
强调一遍,科幻电影属于形式主义电影而非现实主义电影(写实主义电影)。
而科幻电影作为形式主义电影却喜欢使用写实手法。
比如《第九区》运用纪录片的手法。
这样可以给科幻更具真实感,令人震撼。
如果不能认识到科幻是形式上的,只是一种对事物的意象化的话,可以说就永远看不懂科幻电影。
如果无知到看科幻电影只寻找科幻设定的逻辑错误,却不关注科幻设定背后的象征意义,就会舍本逐末,看不懂。
举个例子,《2001太空漫游》最后出现的宇宙巨婴,比地球还大,这就是一种意象化的东西,是一种象征。
可能有些理工科的人就开始批判这是什么烂片,婴儿怎么可能比地球还大,外太空婴儿能生存吗?
为什么有长达13分钟的迷幻镜头,导演是嗑药了吗?
从而得出烂片的结论。
也有人反驳说,这只是一些瑕疵,《2001》里面还是有很多很合理的科学设定的。
但是,评判一部科幻电影仅仅只看设定是否合理,就永远抓不住重点。
有人说雪国列车烂,人类住哪不行非要住一节节车厢里,还什么永动机这类违反热力学定律的东西。
这里可以说,车厢只是一种象征,象征着阶级,而永动机象征着秩序,象征着崇拜,这是阶级压迫的理由。
那么有人会问那科幻电影和魔幻玄幻有什么区别呢?
科幻与魔幻玄幻的共同点是都是形式主义的东西,然而不同之处科幻电影喜欢运用写实的手法,这样给人一种真实感。
真实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比如《少数派报告》里面“先知”预知犯罪的能力。
这种设定你可以用科学的预言去表述给人真实感。
电影里运用了弗洛伊德deja vu的观点,基因突变,技术开发形成的预知未来的能力。
魔幻片这种设定可以陈述为一个神话。
这就是科幻与魔幻的区别,是手法上的不同。
当然我不否定找科幻电影茬的行为,找科幻漏洞,运用自己的科学知识是很有意思的。
比如我们分析《2001》里面的太空船设定的有趣之处,《星际穿越》里面黑洞,五维空间的设定表现。
但是你只关注设定是否合理,并且为自己发现破绽而洋洋得意,而不关注更深层的思考的话,是无知的,是最缺乏想象力的。
毕竟科幻电影这不是说明书。
当然这些人对我说的不以为然,依然秉承着看科幻电影就是找茬的精神去看的话,损失有价值的思考的人是他们自己。
最后,《三体》里面关于未来的描写用了很多《少数派报告》中的设定啊。
比如包装盒上的图片会动,虹膜识别使信息是针对每个人个性化之后的。
信息窗口无处不在。
总体3.5分,皮相很好骨架没撑起来的电影。阿汤哥年轻时是真貌美,可惜演技是个面瘫。
精彩,难得的对银翼杀手般的未来cyber世界的营造感,这才是科幻片。剧情有逻辑漏洞,主角的犯罪动机就是看到他的犯罪事实,这点很解释不通,这又回归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看似大团圆的结局,但我还是感觉这片子拍的太拧巴了,杂糅了科幻、伦理、犯罪等等诸多要素,看似想探讨深刻的主题,但最后啥也没谈成,到最后也没揭示肖恩的死活,系统一开始就是有着巨大问题的,难道看不出来吗?三位先知都只是肉体凡胎,他们应该也会生病也会死吧,就没有想过这套系统能运行几年?而他们究竟是如何预知的,就因为是大脑受损了?那岂不是就证实了历史上的圣女贞德就是个精神病患者,才从一个农家少女变成了女统帅。那丹尼维特沃实际上我觉得比男主更讨喜,死的那么窝囊。既然儿子死了就再生一个,有这觉悟,男主和前妻闹那么多年干什么?
原著中的“少数派”的含义(即每个报告都是少数,每条时间线都是唯一的)(也是人类预知未来后行为变化的核心梗)被消解,利用echo现象制造二次谋杀算是原设定上一点微创新。换眼球的梗没用好,增加了对“先知”这种畸形生物来龙去脉的说明和人道关怀,也顺便灌了不少亲情鸡汤
剧情本身就是个悖论。视觉效果一般般,小汤同学带着手套玩体感,现在看来真是弱爆了,kinect不会是看了这个才有的灵感吧。。。
影片由很多逻辑硬伤吧。其一就是老大为什么要陷害克鲁斯呢,他是失去儿子后被陷害后才看到老大杀人的场景的吧。ps:先知制造者很酷呀。
我一直觉得能不能拍科幻片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电影水平的标准。看这电影就很唏嘘,中国啥时候才有科幻片啊。
两个问题 1把precrime的问题归结为一种人的权力性渗透并没有去审视precrime的断定与处理本身的问题 2阿汤哥你难道不应该瞎了一只眼吗?老斯的科幻始终不行 没抓住要点
三星半 從頭到尾都沒有出現“少數派報告”,斯皮爾伯格在“玩”大家。反轉有點意思,最後反派略顯刻意。雖然談不上佳作,但預測未來的創意點不錯。
电影毒药,汤姆克鲁斯加美国老谋子斯皮尔伯格
我对那先知真是受够了,斯皮尔伯格的烂片.
三星半,尴尬的分数。逻辑bug实在太明显了,故事立意可讨论性很大。既然未来已知,就无需行动,一切已定;如果偏去改变,如何还说未来已知?从犯罪学上看,犯罪的事实逻辑未发生就逮捕人,这对于讲证据的欧美法典也不符,有性欲不代表就会去强奸吧。。。视觉展现场景想象蛮厉害的。7.4
吸毒能生出“先知”来,眼睛能当“钥匙”用,最后祝福 阿加莎 的性生活!
和原著小说相比差点,但算不错的啦!
真不好看,小说的破败未来感、宿命感、悲剧感和最后的希望感都荡然无存,甚至人设都因为商业需求改得乱七八糟。究竟有多少PKD的小说惨遭毒手。
前半段略拖沓,进入节奏后还是很好看的,但是少数派报告好像从头到尾都没出现过...
未来,在你看到的那一刻就已经改变了
原著的要义,即“少数派”所预见的另一种可能,完全没有体现,echo是什么鬼,完全偏离了原义!悖论题材本来就难以把握,还擅自做奇怪的改编!妈蛋越想越气,根本就难以自圆其说,不管工作人员消不消除echo,一开始先知吐出的红球就应该也有Lamar的名字啊!
斯皮尔伯格又成功商业了一部本可以很好的科幻片。
疫情期间重看,最大的问题是片长太长!将近2个半小时,明显节奏有拖慢了。无疑,P·K·迪克的原著思考深刻得多,斯皮尔伯格还是纯娱乐派打法,注重飞车追逐、打斗、特效,这些部分更有趣、也更拖戏。而且以前看靓汤在光屏前手舞足蹈捕捉犯罪信息觉得好眩,现在”呃,直傻!“[哈哈]靓汤靓到博士奶奶都忍不住亲他,可惜太矮是致命伤;囧林其实表现不弱,很有双强对峙的CP感,颜值也在颠峰期,不输于靓汤。局长前段戏太少是不足,铺垫不够,后面要强行转主角就有点失衡;前妻同理。视觉奇观较割裂,预罪捕捉、飞车交轨的未来感和全当代日常场景,连超级Mall都没啥新奇处。VR性爱已不新鲜,VR领奖不知在讽刺哪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