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开放二孩政策。
2017年《逢春》正式上映。
据统计局公布数据现实,二孩出生持续增加,在新生儿中占比过半。
除去数据之外,也许广大网友并不关心身边的人和事。
政策开放后,有多少三十多岁的女性重新考虑二孩,又有多少家庭中展开了两个小孩差距十几岁的局面。
所以不论是从数据看还是从现实看,二孩政策的开放为出生率做了一定的贡献。
虽然这是一个令人心碎的现实,二孩更多的出现在三十五岁以上的女性身上。
甚至一度让我觉得,我国女性最具有牺牲精神,牺牲自我,牺牲身体,在生育这件事情上简直怀有人生最大的热情。
我不解,也无法苟同。
但在《逢春》这个片段中,贾导是在做二胎宣传片吗?
并不是吧。
时间和逢春,很有意思的链接。
都说中年夫妻亲一口恶心好几天,而二胎这个事情,难道不是婚后时光的又一春光吗。
赵涛说“只要你愿意,咱们就能把时间拿走的东西再一点点拿回来。
”可我们知道的,时间拿走的东西,回不来了,就连时间也是过去时。
只是,逢春之后,这四季还可以再来一遍吧。
感谢猫眼给予的提前观影和近距离接触贾科长的机会。
金砖五国导演共同围绕电影甚至人类永恒的话题“时间”来作命题短作文,颇为考验导演功力。
最后的呈现上来看,每个国家不但扣住了时间主题,还展现出了自己的民族特色。
巴西的民族重建和灾难的面对,俄罗斯的激烈和“战斗民族”感,印度的外放式情感表达,南非的“起源”和“宿命”,和中国的家庭和陪伴。
俄罗斯的短片惊喜最大,导演仅用了一周时间完成的剧本以一种诡异的角度切入和表达出时间的存在。
贾科长个人感觉过于粗放和直给了,中国元素十足却没有了中国的含蓄和内敛,最后一段台词一念直接就泄了……几个国家的片段都是明显在扣题,但是同时也将时间最大的特性“无形而有势”过度外化。
当我以为那瓶助燃气体是煤气女主要慢慢闷死丈夫的时候,我简直要拍手称快直到我知道是氧气……再到女主准确的捅开了丈夫的气管……最后手风琴……虽然处处透着不合理但是又让人觉得,有道理就要这么干第一次听说这个故事时,可能觉得好笑,但想想是俄罗斯,好像就正常了,毕竟是军备赈灾粮里放伏特加的民族
是时候放这张表情包了其实最喜欢的还是中国那段,虽然主题相同但就选材来看,再平常不过的、生活的、细腻的、难以捕捉的、更不易说出口的矛盾往往最能戳到心。
当然可能与心境有关,我目前是坚信爱情不可能长久,一旦捆绑,一旦柴米油盐开始充斥生活,爱情就慢慢退化,最后可能近乎亲情或者说更像合作恰巧看到《逢春》,虽然我的观念依旧没变,也不追求所谓永恒的爱,但我看到了例外。
《时间去哪儿了》是金砖五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中国)的首个合作影片。
影片由五个短片组成,分别为五个国家的导演拍摄。
短片在内容上并无明显呼应之处,但共同探讨的主题都是“时间”。
当然,每个短片的意涵不止于此。
巴西,《颤抖的大地》(WHEN THE EARTH TREMBLES)导演:沃尔特·塞勒斯这是我最喜欢的两部短片之一。
小男孩的父亲在水坝崩塌导致的泥石流灾害中失踪,但他一直相信父亲没有死去。
他拿着水和食物来到家的废墟,吹着父亲教给他的唤孩子回家吃饭的口哨。
几天后,他看到食物原封不动的躺在废墟中间。
这个短片开头,父子俩穿行于热带雨林间,竟让我想起塔氏《镜子》中母子行走于草地那个镜头。
过去与现在重合。
只要记忆不死,似乎悲痛未曾降临,如同时间未曾流逝。
俄罗斯,《呼吸》(BREATHING)导演:阿历斯基·费朵科奇这是我喜欢的另一个短片。
也是我认为构思最为奇特匠心独运的一个短片。
女主乘轨道车至西伯利亚腹地,带着补给,时节严冬。
她的男友住在一个林中小屋。
看其穿着和家里的摆设,男主应该是焊工之类。
女主到家,原以为可以摆脱外面的寒冷,不料男主却因等的太久而心生怨气,更是浮想联翩,对轨道车司机心生醋意,后将司机送给女主的管风琴砸坏。
女主不堪忍受男主的暴戾,逃出家中。
男主携一锤追赶。
倒霉的是他不慎滑倒,头重重地敲在冰面上,当即不醒人事。
女主惊恐,将其拖回家中,旋即展开抢救(她是一名护士)。
男主呼吸困难,女主首先想到可以利用家中焊接用的氧气罐,再自制一个呼吸面罩。
这给男主生命的延续带来希望。
不幸氧气很快用完。
冰天雪地,手机没有信号,更不可能有什么救护车,男主似乎只有等死一条路。
此时,管风琴再次出现(管风琴一共“出现”三次,第一次是车上和司机交谈)。
脑洞大开的女主切开男主气管,用一橡皮软管将气管与管风琴连接。
接下来,诡异但又神奇的一幕出现,男主的胸膛伴着管风琴的乐音缓缓起伏,琴音不灭,则男主尚在人间。
多么讽刺。
他先前砸坏的、吃醋的管风琴此刻竟成为他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男主从牙缝吐出数字:“我还能活多长时间”,女主答:“从现在起,我就是你的时间”。
镜头拉升,呈现远景,西伯利亚的严寒与冷酷,片完。
片子最后一幕女主坐于床上鼓动管风琴,此时逆光拍摄,这让人一下子想起《小武》中那个唯美的逆光镜头。
《呼吸》中的这个镜头似乎同样唯美,女主脸颊沐浴在透过窗子的光线中,显得圣洁,像是圣母,而这光线照耀到在地上躺着的男主,则变得惨白,透出死亡气息,似乎他已是一具尸体。
只能感叹,导演功力太强,对光线的运用已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每个短片最后都会附以这个民族的一则名言警句。
我最喜欢的是俄罗斯的这句,Time is the river ,love is the ocean. In both you will drown. 时光如水,爱情似海;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印度,《孟买迷雾》(MUMBAI MIST)导演:马德哈尔·班达卡这大概是最有爱的一集。
老爷爷的笑很有感染力。
影片直指印度愈演愈烈的人口贩卖问题,反思可以,剧情一般,中规中矩,不做详细分析。
南非,《重生》(STILLBORN)导演:贾梅尔·奎比卡我没想到五部短片中竟然还有一部科幻片。
女主逃亡于旧工厂那一幕,很有《银翼杀手》的风格,配乐的电音也很相似。
似乎这部片也可以归为“赛博朋克”,毕竟涉及到意识上传之类。
大概是看了太多科幻片,短片没有什么让我感到新奇的地方,老生常谈。
中国,《逢春》(REVIVE)导演:贾樟柯我怎么觉得这片子是这五部里最平庸的一部……短片有他以前的风格,但似乎有些言不着调。
和贾科长以前的作品相比,不甚喜欢。
终究这还是命题电影,这回贾科长怕是有些完成任务之嫌了。
终于码完这篇(业余)影评。
脑海里依然飘荡着那个问题,“时间都去哪儿了?
”。
仍未搞懂“时间”。
倒是写这影评花了我一个多小时时间,转眼已是深夜。
该睡了。
昨天看电影时没有看明白,五个国家讲了五个互相没有关联的小故事,看的有些乏味,到底在说啥,不知道。
今天突然觉得好像看明白了一点儿。
五个不同的国家讲述着自己的故事,理想与现实,时间到底去哪儿了。
想表达的可能就是金砖五国的合作精神吧,每个国家有自己的国情,相互很难理解,但我们努力去相互理解,这是世界的合作。
本文发表于《上海电视》10月某期,如需转载,请一定联系本人、一定注明、一定附上豆瓣链接!
《时间都去哪儿了》是一个关于时间的命题作文,由金砖五国的五位导演完成,这主题有着无限可能,本应激起发散性想象力,可五个短片都是非常刻意地提到“时间”二字,没有曾大受欢迎的命题短片集《巴黎,我爱你》那么自然。
放在一起难免比较,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喜欢或不喜欢的部分。
巴西导演沃尔特·塞勒斯延续他的现实主义题材,《颤抖的大地》讲泥石流灾后人们的生活状态,他以一名帮灾民们做饭、席地而教书的女老师为代表讲述他们积极向前看的一面,又以她那个不肯接受父亲已亡故的儿子代表那些沉溺于过去与伤痛的灾民。
印度导演马德哈尔·班达卡的《孟买迷雾》讲中产阶级老人与街头流浪儿的跨阶级友情,折射都市人以高科技支撑的高效生活背后的孤独,故事没有明讲失去联络的孩子是被车撞死,还是被掳走割器官,总之凶多吉少,除了老人,也没人关心他的死活。
电影从配乐到人设,都有致敬印度经典老片《流浪者》。
我最喜欢俄罗斯导演阿历斯基·费朵奇科的《呼吸》和南非导演贾梅尔·奎比卡的《重生》,前者讲一对在西伯利亚冰雪天地里相爱相杀的夫妻,后者是反乌托邦赛博朋克科幻。
俄罗斯片似有得天独厚的美景优势,但这美景并非适于生存,开头妻子搭车回家部分已暗示很长一段时间不会有人出现在该区域,所以后来丈夫追杀她时不幸跌至病危,妻子用风琴当呼吸器抢救丈夫,她说的那句“从现在开始,我就是你的时间”就变成非常现实,只要她停止拉琴,他就得死。
若不是影像,只是短篇小说,也非常耐人寻味。
《重生》优在它能在这么段的时间内构建一个人类未来世界——直到最终的镜头,你才能完全得知这个世界到底发展到何种程度,也就能明白手表消亡、电影珍稀所代表的历史长度,懂得女主角一定要穿越到过去哪怕是非洲土著阶段重生的那种对“感受”、“体验”的渴求。
连配乐都是精心制作的适合科幻题材的电子乐。
最后说贾樟柯的《逢春》。
他基本浪费了“时间”主题的想象力优势,平淡讲述平遥旅游区两个表演者决定生二胎的过程,暗示计划生育时代彼此的牺牲。
时间就是生命长度,就是我们都老了,并无特殊内涵。
这对夫妻像谈恋爱的男女,生分羞涩,不似默契融合的老夫老妻,这让我非常诧异。
二胎政策让两个很久没有肢体接触的夫妻突然有了亲热的理由和热情,刷新我对夫妻关系和二胎政策的认知。
以五个不同的故事叠加,或悲伤,或温情,娓娓道来“时间”的概念,这一主题并不好讲,又被很多人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但五个故事都有共同点——希望:泥石流之后,被摧毁的民众的无奈和对新生活的向往;爱情似砒霜,又似蜜糖,那一句“我就是你的时间”,恋人之间的互爱互掐,但在生命将失面前的对生的渴望,让人生敬;印度篇章,是亲情的完美演绎;南非——《重生》,但让人心生敬畏,让人想起来《美丽新世界》,挑战权威和重获新生的力量,是人性的本能;最后中国贾樟柯导的《逢春》,讲述最小单位的家庭夫妇之间的相守,虽然不常看贾导的电影,但他影片表现出来的“真”,却是最朴实而不失希望的。
给人留下一点希望,是人性最大的善意吧。
金砖国家会议开幕式影片,BRICS五国导演命题作文:时间,去哪儿了。
满分10分,五个独立短片只能打分0分或2分的话,显然这个短片合集并没有及格,私以为俄国和印度拿到了难得的2分。
巴西短片有些类似《再见,再也不见》,真的不见了,可惜我无法理解这种人文气息浓厚的短片,所以只能抱歉,不喜欢。
印度短片前面大段算是比较轻松愉快的,也侧面反映了老人渴望交流的社会问题。
南非科幻短片,讲了一个轮回的故事,有点感觉像是衔尾蛇一样,然而不好意思我觉得故事讲的并不好。
贾科长,是我见过最喜欢满足老婆表演事业的导演,这个山河故人的平行世界中,涛和梁子最终走到了一起,不仅没有离婚,甚至还准备要了二胎。
BUT故事并没有什么趣味性。
话说平遥国际电影节要开幕了,宣传海报还是很有品味的,点赞。
至于俄国导演拍摄的短片,真的是大爱,雪淋淋赤裸裸神经质质的喜欢。
故事背景一片空白,一个捣鼓石头生意热爱手风琴的文艺女青年,因为大雪封路导致回家晚了,发现男友正在很生气用电焊烧掉她的bra,石头甚至心爱的手风琴。
一番撕扯后女主甩下戒指带着已经再也不能发出正常音调手风琴破门而出。
等女主再回来,发现两人戒指已经被电焊沐浴后而化成灰,女主和男主撕打起来,男主在追女主路上,滑冰摔倒了,变成了无法行动并且呼吸困难的植物人。
女主将男友拖到房间里,用刀喇开男主喉咙,用一根管子将手风琴和男主喉咙连接起来,根据呼吸频率推拉了起来。
伴随着悠扬又变味的手风琴音调,男主问她:我还能活多长时间?
女主答到:我就是你的时间。
💯
——浅析《逢春》 最是一年春好处,逢遇花骨岁月间。
时间钟摆滴答哼鸣,岁月四季往返更替。
每一际逢迎春天的到来,常是一段段故事的始末,又或是青丝银鬓的斑驳,亦或是心绪缠绵萦绕的泛起零星波澜。
久未重逢,再次相遇,贾樟柯负金砖之国使命,带来了《逢春》,相逢并非仅为诉诸季节更替,一年之际,而是在敲鸣轻声婉道,心中那抔久违经放的花骨,早该抛置时光漫自藤蔓伸张。
相比早期《小武》、《山河故人》那般抽剥社会对于人性撩拨的残酷,贾樟柯此次缓缓奏鸣的,是由一个家庭而迂萦的情愫,但却又是每个当下平凡一组家庭的真实写照。
二十一世纪,我们跨越着大步伐向前冒进地发展着,时间让我们快速地追赶着它的步伐,以免被时代迅猛的洪流推其欲挟裹而行。
而时间,却又是最易冲散往迹于云烟之中,我们可把历史往迹化为观光展览而消费,我们可把国粹剧语放置一隅。
转而替之的,是面对网络陌生人群的嬉谈风笑,是把曾深伫国人一抔心隅的历史往迹,放置喧闹浮嚣的环境漫自化为消费品。
我们最常怅谈叹望的,便是时间老人的狠心,从未停留步伐等待过谁一刻便悄然逃离,物质经济的步伐不断追赶着时间的绿洲,却将心中那抔本真的情感与美好丢失在了荒漠舶口,挟裹我们时间、催促着我们步伐不断前沿的,是重重压至背脊的物质文化符号的金钱名誉。
蒙蔽双眼,换而的却是一架冰冷的机械代替双眼去停伫凝望身边的美好。
其实只需明晓,流动的是时间,消逝的而非本心,那些枷锁而锢的匆忙,早便欲消散于这春风之际。
“只要你愿意,咱们就能把时间拿走的东西,再一点点拿回来。
”女主涛儿的悭悭发声,年逾四十,仍心深伫一往迹未解的疤:生个儿子。
岁月会冲刷很多东西,可最难拿走的,便是一个人内心深处的记痕。
在姐妹们“秀恩爱”到自己面前,国之新策再次下达之时,重新点燃了内心沉寂已久的愿景,她更愿成为时间的叛离者,只愿守伫那抔情感,让自己再度逢春景。
这位贾樟柯固有的女主角再次出现在了我们视野,这次更像是他放置用于映射那些心怀旧愿,却迟迟缓步的女性,敲鸣时间带不走一切的灼灼醒示。
未报名而默允的男主角,在妻子提出想要再生二胎之时的犹豫,是我们每个男人都有的沉默片刻。
身负太多重压,甚于纸尿布,奶粉等一系列与钱挂钩的计划,都让之不得为之犹豫。
面对重压之时,情感又于岁月的冲刷而淡化,借之于网络女主播让己心再留一方喘气时刻。
可至最后,抛弃所横附的重压、时间,一同叛离于这逢春之际。
如此写意化的视听设计,是贾樟柯心中一隅柔土放怀的展露。
全片好似无刻意色调光线调和,只于场景切换而变更的明暗,是有意将观众自己明晓场景的变更引发关注。
环萦全片的中国传统器乐的鸣哼,古箫、笛、古筝的弹弦拨转,是在赋之予本片的情感变奏,更是再度撩拨观众心绪,让之明晓中国古典乐鸣也可如此轻灵悦耳于片中。
让人深迹的,是未见其人但闻其声的声画分离,照相声先于人群涌袭,主播声先于亲人对话,是这个时代特有的标志,也是令人思之余处。
全景之处的京剧一角只于画面一隅,实在唤醒观众对于历史瑰粹的重视。
长镜头落在了涛儿帮女儿换鞋的片刻,缓缓地召唤着亲情的温暖,再度伏在丈夫肩上手伫胸口一隅抱中,黄沙土地的不断后拉,他们在背离时间、时代轨道快速的脚步,只为逢春之际重拾久伫荒漠舶口的本心。
欲再逢春天无需时间钟摆间的敲鸣提醒,怅望岁月沙漏的无尽倒流。
唤醒鸟鸣花荫,只须手抚伫望心绪的迂萦,只须我们的脚步缓缓,背弃时间的捆绑于形。
其实就是个金砖五国的短片合集展映,个人感觉:俄罗斯的最好,印度次之,中国和南非的半斤八两,巴西这个……感觉很敷衍(即使是灾后重建题材)。
另外还想说的是,整体片名为什么要选择当年那首歌名咱先不说,虽说“时间”是个很大的主题,基本都能靠上,但你不加加工的直给,还非要加点时间的意义,还不如直接叫“金砖国家微电影展映”呢……
可怕
我的排名1俄罗斯2巴西3中国4南非5印度
影像都很棒挺不错还有科幻,喜爱排序,科长逢春时间把我仅有的你对我一点点在意都拿走了(这开头是先戏谑一把在清朝还是拍营生顺手拍了;印度孟买迷雾(印度式摇头可爱,有时感觉印度比我朝发展得要健康虽也问题无数;南非电音大疆无人机重生;俄罗斯呼吸,巴西颤抖大地1014@广州百丽宫LUXE厅
巴西的批判性和心理铺陈以及一丝的生命感召。俄罗斯的矛盾对比和时间长河的情感凝固。南非的科幻和原始,宇宙 宗教 生灵,格外有视听冲击。中国的情感和时代的演变 一丝温情,一丝心疼。印度:???全程疑问 很难看 在这几部中出现突兀,表意浅薄,可谓烂片!因为你 只能四星!
孟买的那个最好
亲历311;正在看《三体》;昨天吃了印度菜听了印度经历,赵涛老了。
讲真啊,每段故事单独拉长都能很优秀,但凑在一起缩手缩脚效果真差多了,喜欢南非那段!人类起源地和未来感结合真是酷
有点失望。前四部有些平庸,因为在短片里光有特色情感并不出奇,对于时间的理解也是惯常的以点带面的理解主题。在如此心境下看到了《逢春》,心掉下去一截,它的剧本很公式也很刻意扣题,这些我都不喜欢,所以那一个路人都在看镜头还有一位被抱着的小孩似乎在指镜头的平遥古城的航拍镜头,叫人好失望啊
18143 文艺片并不适合我,还要在五种文化和对时间的理解中跳跃,为难我了……
去掉最著名的两个导演最低分,最后得分6分。上帝之城和站台的导演就这么糊弄我们啊。俄罗斯不错,印度正常,南非凑合。
俄国和南非两段不错,尤其南非那段还来了个[第九区]流的低成本末日科幻。其他的…印度那个声音太差,而且实在太政宣片了。塞勒斯作为名导拍得这么冗长拖沓实在是不太能接受。科长那段,空间设计是[世界]的梗,算是一流,不过赵涛的谜之微笑实在是跟剧情一样尴尬。一部政宣集锦片做成这样也算是到头了
6.0分低了,还能一看。
时间都去哪儿了?被这部片子浪费了呗
原来讲的是人生百态:天灾下的苦难、人祸下的疼痛、被孤独与无助吞噬的死亡前阶段、可怕的未来世界与轮回转世、琐碎日子里的平凡在有限认知下的思谋……在时间里人们活成千姿百态,经历一地鸡毛和重大打击,最后又都在时间里如飞而去。那么这其中的意义是什么呢?电影没有拷问,只是呈现了一些人生片段
俄罗斯★★★★★南非★★★★☆印度★★★☆巴西★★★中国★★☆
计划经济,计划生育;市场经济,计算生育。那么时间去哪了?答:给网络主播了。
短片能以这种方式在大荧幕上跟大家见面就足以让它们跨入新纪元了,虽然以前也有类似的段落式长片,但贾科长貌似是在下一盘大棋。关于时间的思考,无处不在无所不能,这个题目选的也好,尤其喜欢巴西篇。科长又偷懒,但也精彩,喜欢。
让人非常别扭的形式主义。五个故事良莠不齐,但总的来说完成度都不高,就好像是拍惯了长片的导演的小打小闹,虎头虎尾,中间剧情推进的过程则如同白开水,失去了作为短片的魅力,毫无惊艳之处。映后分享里奇爱博士提到了“中产阶级的婚姻危机靠婚外恋,非中产靠生孩子解决”。
科长的还有点意思 还有俄罗斯的呼吸片段引人深省
空空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