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做过,从分离主义者,独立主义,主权主义,主权暨合作主义者”“我们从存在主义启蒙,到萨特,卡缪,度过法农后变成反殖民主义者”“拜读马尔库塞变成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毛泽东主义者”“读了索仁尼辛后,想法变了”“情景主义者”,“女权主义者”,“结构主义者”“还有什么主义咱们没有膜拜过?
”“愚蠢主义”说句实话 有点没看懂 可能是因为1.25倍速 或许是缺乏年龄与上世纪的背景 抑或是本身就缺少 贾导所说的”跟踪性“异常简单的剧情 主要是由于父亲的绝症 操纵金融市场的儿子于是归来帮忙处理最后的时光 联系医疗资源、买回旧友、情人 获得海洛因每一种复杂的关系 不同的人物组合 像极了我们的平常和而不同 同而不和张口就来的历史典故与法、加文化 ”黄色“外衣下 夹杂调侃关于技术 印象深刻的是:片头 领圣体的部分 白色的饼干 被隔壁病床的领走 一个蒙太奇 白球进洞
很久没有看到这样让人可以着迷的知识分子电影了,故事其实可以用简简单单的一句话概况为:一个经过六十年代洗礼的老教授,在新千年死去,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朋友和家人的变化的故事。
但是,绝妙的编剧把这样一个稀松平常的生死伦理剧题材变成了对一个时代的告别、致敬乃至沉思,变成了一幅全球化时代的全息地图,变成了一部现在和过去的历史――你知道,知识分子死起来和平常人的不同,就是他们死得更麻烦。
事实上,此片可以称作加拿大导演阿坎德1986年的作品《美国帝国衰亡史》的续集,在那部电影里放浪形骸的蒙特利尔知识分子,在这部电影里已经成为了雷米教授,病得奄奄一息,只剩下思考的力气。
而他的儿女们已经成人,和父辈们有着截然不同的选择。
雷米的儿子塞巴斯蒂安是典型的成功人士,为了照顾他远道从伦敦回到加拿大,在塞巴斯蒂安不懈的努力下,雷米得以安然离开人世。
雷米的朋友们在他的床前来了一个为了告别的聚会,在他们的回忆里,已经如烟的过往悄然浮现眼前。
从他们激扬青春的六十年代,到更为纷乱的如今,他们追随着无数的主义,追逐着无数的男人或者女人,伤害自己的妻子和儿女,否定宗教和一切信仰,然后当他们将要死亡的时候,他们依然害怕,和所有将死的人一样。
在这些过去的愤青们聚会和追忆的时候,世界却毫无踯躅之意的继续纷乱前行,阿坎德以一个人的死亡在回顾历史的同时,也展示当下。
我们会看见电视里9.11轰然倒下的世贸大楼,和用“野蛮人入侵”对此加以总结的学者;也会听见加拿大警察在谈笑间讲述蒙特利尔毒品交易地盘的转变;还会看见蒙特利尔医院里令人惊恐的官僚制度和由此而来的恶劣混乱的医疗条件,更会看见曾经的宗教圣物现在成为古董商估价的对象――其结论是几乎一钱不值。
其实只是一个人的死亡,但阿坎德几乎让你看见了整个世界,连中国也没有逃离他的目光,从文化大革命到改革开发,都在临终前的清谈里一一呈现。
但不要被这些惊人的信息量吓倒,阿坎德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让这些元素结合得了无痕迹,并毫无沉重之感。
他把这个故事讲得精彩纷呈,既有法兰西式的放荡色情和幽默,也有漠漠温情得几乎要向好莱坞靠拢的亲情友谊,但也许更多的是一种焦虑的思考:人们在金钱面前的无力,在虚妄面前的彷徨。
不过阿坎德最后的结论毫无疑问是健康向上的,符合主流价值观,难怪奥斯卡会把外语片奖颁给他。
这是一部会让你流泪的电影,不过前提是你必须做好准备听到知识分子们总结当代的思想史,已经有没文化的美国人对这部深刻的电影嗤之以鼻:“如果他们都闭嘴就好了”。
主线是父亲和儿子的感情,同时反映出每个人的生存目的和人与人的关系,形成一个形而上的探讨,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
在基本叙事上有点像散文诗,淡泊平时,所以叙事情节很慢,给出一个点,然后剖析评论。
整部色彩在失落中有这冥冥向上的冲力。
但是所触及的东西始终是中规中矩的,所以导致最后利益性,情节性不是很强,还有作为一部亲情主打的电影赚不了多少观众的眼泪,也实在一般。
病重的父亲,海洛因,孝顺的儿子为父亲提供最后的舒适,失落的宗教,拿钱的学生来看老师
《野蠻人的侵入 THE BARBARIAN INVASIONS》(2003), DENYS ARCAND導演,這部戲大概沒有一個影評人會選中,喜歡的原因是它能用最愉快的方法去討論死亡,看完之後的淡淡憂愁,所討論的觀點,已超越了人文和道德。
雖然少人欣賞,但此片得過二○○四年法國最高的凱撒獎和最佳編導獎,第七十六屆奧斯卡金像外語片,也給了它。
很特别的体会, 不是用"好"来当标杆.同样主题又是死亡,父子和留恋, 线索简单, 情感过渡相似, 但此片还更有起特别的看点因子.父亲圈子里的一群漂亮的老知识分子些让我想起了英国二十世纪初的BLOOMSBURY沙龙, 作家艺术家美学学者各种文艺知识分子凑在一起, 其对话sophisticate的精英程度和逗趣的文化气氛也许也就莫过如此了. 像本片一样, 就算其闲聊也永远是宏大话题, 聊历史聊政治聊性四两拨千斤, 谈笑间历数数十个"-ISM"主义主义, 他人讽刺相互讽刺再自我讽刺. 老一代的涵养和知识结构的严谨形成了年轻一辈"没文化"和"商业化"Barbarians的鲜明对比(教授学生的无知 - "文盲"; 儿子做风险投资带来的巨大财富 - "商业化"; 而儿媳即使是在跟艺术和文化最沾边的拍卖行也被极度地商业化了: 教堂的库存商业上一文不值). Invasions of the Barbarians带来双层涵义, 一是种知识分子的怀旧情怀和以清高的立场带来的讽刺性口吻; 二来则是儿子作为物质野蛮世界的"王子"终于在父亲生命历程的最末端尽到了无微不至的孝心, 失联已久的父子情终究得以相连.这部片子对我打动的面既是头脑中的又是心里面的, 散洒的情节安排看似漫不经心, 其人性化的刻画也有意无意地保留着形似知识分子情怀特有的含蓄和控制, 杜绝煽情也杜绝情节上的跌宕起伏. 然而就像生活还原了原味, 纵使是不经意, 美好的风景和美好的人性也会自然拓现. 像片末的父亲安乐死时头顶上静谧的云彩, 和儿子与暧昧的青梅竹马半个吻的纵容和现实, 其实都是生活.
很温情的片子,和《大鱼》相像,都讲一对情感隔阂的父子,在父亲临死之前,回顾他一事无成却又值得留恋的一生,兼父子冰释前嫌,最后父亲在儿子的怀抱中死去。
不同的是,《大鱼》以虚构与幻想的方式回顾了父亲的一生:父亲不停吹嘘自己环游世界的趣闻轶事,而儿子终于愿意追随他讲述的轨迹去重游故地。
片名“大鱼”,出自英文词a big fish in a small pool。
片名“野蛮人入侵”典出“911”和白人占领美洲大陆的历史。
前者是“野蛮人入侵”,后者是“文明人入侵”。
在讲述小人物生死的同时,导演还有对历史发言的大野心,在影片里,作为历史系老师的主人公,不断发表“人类历史是残酷历史”的见解,片名也颇为反讽。
无论片名还是内容,Denys Arcand的野心显然是比Tim Burton大,但遗憾也在于此:宏大历史观,并未与小人物的命运直接发生关系,影片的这两条线索是脱节的。
如果非得拉关系,就只好说:入侵了的“文明”,使得主人公成为一个性欲旺盛,对妻子不忠,以致酿成家庭悲剧的人物,也使得剧中的一个女孩成为毒品和糜烂生活的牺牲品。
但这实在扯得太远,帽子套得太大。
虽然主人公老头,年轻时是个混蛋家伙,但他多可爱啊,生动具体的一个人,哪用与911和印第安人硬拉关系呢?
此片讲述身患绝症的父亲在有钱儿子的精心策划之下"幸福"地死去。
电影揭露了人性中最为丑陋的一面,感情都是假模假式,感情需要金钱支撑。
电影中的父亲年轻时风流不羁,性生活对象丰富多彩老少咸宜,直到躺在医院里还悔恨自己不够风流,是人生失败的关键原因。
不经意的对白使我发觉这也许正是电影所要表达的主题,告诫各位,各行各业不仅仅是尽力而为,而是要在自己热爱的岗位上将才能发挥到极致,才是成功的重要因素,哪怕是泡妞,泡到极致就是圣人,美其名曰——情圣。
海报,是不是有一丝丝荒诞?
野蛮,蒙昧不开化,站在文明的对立面。
野蛮入侵,冲字面,就不像是啥好事。
观念定式,人们下意识,习惯将“新”视为美好、先进、更接近文明;“旧”则自带落后属性。
新旧文明的碰撞亦如此。
满走廊的病床,一整层楼的闲置,不干正事的工会,念经一样的解释说明。
围绕医院,教条死板,人浮于事。
当然,这所有的一切,在资本(就是钱)面前,全都灰飞烟灭,都不是个事啊。
加拿大,魁北克,蒙特利尔。
才华横溢、知识渊博的父亲雷米生病入院,母亲路易丝电召远在伦敦的儿子回来探望。
父亲风流一生,儿子反感,父子疏远。
但儿子塞巴斯蒂安仍是匆匆携未婚妻嘉儿返回蒙特利尔。
第一步,确认病情。
第二步,寻求好的医院。
第三步,还没迈,父子就大干一场。
儿子,塞巴斯蒂安,父亲称他是“资本主义者”、“野蛮人的王子”,主修数学,副修经济学,从业期货经济。
他思维敏捷,行事果断,为人谦和,深情以对。
但惟有与父亲,言辞尖刻。
“正是这些风流事毁了你的家庭。
你毁了妈妈的生活,我的青春,希尔薇安的。
”“我是为妈妈回来的,是她养我长大,不是你,我是为她回来,不是你!
”父亲再次拉高十个分贝:“也许你是百万富翁,但很无知。
”“我不需要你,片刻都不需要,快滚!
”当晚,儿子就要返回伦敦。
妈妈,多么好的妈妈。
“你爸爸帮你换的尿片不比我少。
”“你三岁生病,你爸爸两天两夜未眠。
”“你从幼儿园到大学,你爸爸每月与学校沟通,他希望你成功。
”儿子留下,给父亲看妹妹的视频,换病房,做检查,买海洛因止痛,找来旧友,雇来学生,陪伴。
像画轴样转动,渐次展开,最终呈现完美人生画卷。
在路上,父亲问儿子:“你到底做什么的?
”儿子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回答后,父亲:“这么说,你在这行很行?
”儿子:“相当行!
”瞬即二人会心大笑,这笑声击碎了存于二人心中多年的怨念,父亲一脸骄傲,儿子一脸得意。
还有什么比亲人的认可更令人愉悦?
碰撞的结果,强势的一方,或削弱侵蚀,或融合同化。
不同形式的消逝而矣。
娜塔莉,波雷雅出版社,校订员。
那双眼,沉静,舒缓,自我放纵。
似乎一切外物与已无关。
信念崩塌,源自家庭,源自社会,她自我放纵。
从她为了腾出双手,将针筒横于双唇的动作可见,其娴熟程度,毫不逊色于医院的护士。
当她因吸食过量,整个人瘫软无法帮雷米注射时,塞巴斯蒂安请求护士帮忙,护士做了同样的动作。
娜塔莉与雷米有大段大段的对话,如何看待生命,如何看待死亡,以及人生的意义。
娜塔莉说自己随时会死,因常常吸食过量。
雷米说“年轻人最易成烈士,因为不怕死,可以随时去死,到了一定年纪,生命倒数,二十年,十五年,十年,会无比留恋,畏惧死亡!
”“你无法割舍的不是现在的生活,是你过去的时光,过去时光早已消逝。
”年轻的娜塔莉对不久于世的雷米说。
“至少我有留下痕迹,一生中成就一点事就足够了,可以向自己交待就可以了,这样会死的更安详,但我却一事无成。
”“但至少您有自知之明。
”“感觉自己像刚出生般贫乏无助,没有找到人生的意义。
”“你必须接受。
”嘉儿与雷米只一段较长对话。
嘉儿,塞巴斯蒂安的未婚妻,温柔漂亮。
法国人,三岁父母离婚。
不相信爱情——表达在口头上的爱情。
“人生不是用流行歌曲的道德观建立的。
”于嘉儿言,人生的意义在于陪爱人同返父母身旁;在于父子大吵时沉静立于床畔;在于爱人愤怒受伤时轻拥其入怀;在于情感优于事业;在于温柔;在于懂礼。
冲突的根源,追溯起来,还是文化。
雷米,自称享乐主义者。
书、酒、美女,纵情徜徉。
蒙特利尔大学,历史学教授。
他不肯授受现状,与一众友人,紧拽属于自己那代人所处文化时域,蔑视资本主义演进而来的文明社会,认为后者太现实,太功利,没文化,没深度。
事实上,这主义那主义全都被“实用主义”打得落花流水。
他能得以在人生末段,以最大限度的舒适愉悦的身心存于世,要感谢他儿子从资本主义国家赚取的高额报酬,更要感谢他妻子养育了这个好儿子。
他控诉人类的残忍,言人类史从不缺少杀戮与毁灭。
相较16世纪,屠杀南印第安人而言,战争、集中营、911都不算什么。
“人类史本身就是一部恐怖史”,只是人们习惯于淡忘。
如此热爱生命的雷米,终抵挡不住癌细胞的野蛮入侵,选择了安乐死。
女儿从太平洋传回了她的不解与不舍。
临去前父子抱头相拥,雷米对儿子说:“知道我对你的期望吗?
”“生一个像你一样好的儿子。
”这是父亲对儿子最大的肯定与寄望。
也是对时代的认可与期待。
虽然那时他已被“炼狱之火烧死”,不存在了。
塞巴斯蒂安的信任,雷米人生尽头的自省,二者合力,将娜塔莉引向光明。
娜塔莉开始戒毒。
走进雷米四壁满是书架的房间,塞巴斯蒂安手抚门框,目光追随走向书架的娜塔莉,凝望,定格,娜塔莉勇敢地吻了塞巴斯蒂安,瞬即推开。
美妙的吻,有几分倾情,有几分矛盾,适可而止。
塞巴斯蒂安与嘉儿飞返伦敦,日子将回到原来的状态,而心却不再平静。
在生与死的问题上尽管我们一直逃避,尤其对于国人来说,似乎这真的是禁忌。
然而,面对既定的未来,为何不提早做好准备,并在来临的那一天不那么慌张。
这个准备有心理层面,也有实际情况上的。
所有今天作出的努力都是为了将来那一天显得不那么笨拙,因为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到来。
唯一能做的是认真过好现在,并为将来可能发生的一切做好心理上的准备,拥有足够承受一切结果的承受力,这才是真的坚强,才是真的力量。
1二十世纪不如大家想的血腥,战争死了一亿人,加上苏联古拉格一千万人命,劳改营算一百万好了总共一亿三千五百万人命,也还好。
十六世纪西班牙和葡萄牙人,不用毒气和炸弹,就消灭了一亿五千万南美印第安人。
人类史上最大杀戮就发生在此,而不是在一座小型的屠杀博物馆,人类史本身就是一部恐怖史。
2我一生都和绝世美女入眠,直到有天竟然梦到在加勒比海,我才知道老了。
3你无法割舍的不是现在的生活,是你过去的时光,过去的时光早已消逝4至少我得留下点痕迹,一生中成就一点事就足够了,可以向自己交待就可以了,这样会死得更安详,但我却一事无成5我觉得和出生时一样贫乏无助,没有找到人生的意义,我应该去寻找的,我一定要继续找....
伦敦工作的白领塞巴斯蒂安突然接到母亲电话得知父亲雷米病危住院。
匆匆赶回蒙特利尔陪父亲走过最后一段时光。
他虽然和父亲秉性不合,经常闹别扭,但是在父亲弥留之时,他仍然尽量按照父亲的意愿,通知了父亲的好友,调换了舒适的单人病房,甚至为了给父亲止痛,买来了毒品。
直到最后借来了一幢湖边小屋,父亲在那里平静的结束了生命。
看完了这个温暖的故事,我想到的是,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他最渴望得到的是什么?
生活的意义又是什么?
塞巴斯蒂安有一个很好的工作,如他的友人所说:完美的年轻人,完美的事业,完美的未婚妻。
他每日的工作就是坐在电脑前,面对着一片片数字。
即使在看护父亲时,也不停的接着电话,与客户谈论着各种价格。
他每月的收入比父亲全年的收入还高。
无聊时,就去游戏厅玩赛车。
她的女友的生活和他差不多,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在拍卖行拍卖时,一手接塞巴斯蒂安的电话,一手拿另一部电话报拍卖价格。
雷米的旧情人说:“我的晚间消遣,现在由东芝的数码大荧幕负责。
”雷米的另一位旧情人谈到男人时说:“感情和智慧不干我事,只要他雄壮有力。
”相对于她们,剧中的每个男人几乎都有风流韵事,雷米的好友皮耶每两周和情妇吃饭。
雷米自己更是有过很多情人。
城市中毒品泛滥连警察也无可奈何,只好睁只眼闭只眼。
传统教堂空无一人,里面摆放的各类物品也不值一文。
生活在其中的每个人,包括看电影的观众,都觉得很正常,生活就应该如此,世界如果不是这样,那才不正常的。
在影片中我们还看到,金钱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塞巴斯蒂安可以用钱买来不可能住进去的单人病房,买来高纯度的海洛因。
不仅如此,他还可以买来虚假的感情。
他付钱给雷米曾经的学生,让他们去看望老爹,并送上一堆甜言蜜语。
连雷米的好友皮耶都觉得奇怪:“不可思议啊,这些文盲真令人感动!
”与此同时,这些学生在接过塞巴斯蒂安的钱时说:“这价钱我们随叫随到。
”有了钱,塞巴斯蒂安可以迅速找回丢失的电脑,可以找到娜塔莉吸毒的藏身处。
几乎所有的事情都成了商业上的交易。
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中。
每天都在这些司空见惯的日常中度过。
可是在雷米心中,仍然觉得缺了点什么。
他和娜塔莉有两段对话。
看到娜塔莉不断的吸毒,他问:“你不太在乎生命?
”娜塔莉:“不太在乎。
”雷米:“我在你这年纪也一样。
随时可以去死,无所谓。
可是,人越老越眷恋生命。
当我想到我的生命开始倒计时时,我还剩二十年、十五年、十年,想到是最后一次做这些事,想买最后一辆车,想最后一次到热那亚,巴塞罗那。
”娜塔莉:“我不会活那么久。
”雷米:“你怎么知道?
”娜塔莉:“我经常吸毒过量。
”雷米:“连这个你也无法预料。
或许有一天,你会戒毒活到很老。
若无法了解过去,如何预测未来?
没人知道会发生什么事,除了我。
”娜塔莉:“你很害怕?
”雷米:“怕。
我要活下去。
我太热爱生命。
”娜塔莉:“热爱什么?
”雷米:“一切。
美酒、书籍、音乐、女人。
尤其是女人。
”娜塔莉:“你无法割舍的不是现在的生活,是你过去的时光。
过去的时光早已消逝。
”雷米:“或许。
”雷米站在病房的窗前,望着钢筋水泥的树林和无尽的车流,生出无限的感慨。
雷米与儿子不同,他热爱生命,珍视感情。
雷米所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而现代文明的野蛮侵入,挤走了人们心中最真诚最原始的情感,熔化在我们的意识中,使得那些宝贵的观念消失殆尽。
所有的东西,包括我们的日常起居,我们的工作,我们的娱乐,我们的情感,甚至是性爱,都是可以计算可以数字化的。
人们已经习惯了金钱的魅力,习惯了享乐的诱惑,不知不觉的满足于并接受这些悄然的侵入。
拍卖场上的叫价替代了亲友间的欢声笑语。
游戏厅和夜总会替代了繁星点点的美丽夜空。
电视上的忸怩作态代替了温馨的家庭聚会。
疯狂的追星替代了英雄崇拜。
性代替了爱情。
感情也变成了交易。
现代社会已经不需要智慧,不需要感情,不需要信仰了。
影片中有一个这样的场景,塞巴斯蒂安和娜塔莉正在火堆旁聊天,他的电话响了,正要接,娜塔莉一把夺走手机扔进火堆中。
看着燃烧的手机,他俩会心的笑了。
手机,没完没了的商业通话和令人入迷的游戏,你原本属于自己的时间却被手机无端占用。
实际上,手机是工具,而人已经成为了手机的奴隶。
影片结尾,雷米在最后时刻说:“我很高兴我的一生有好友相伴,我会带着你们的微笑离去。
”他的临终之言,似乎给了现代的人们一丝希望。
而这种真实感情的告别,也将逐渐随着正式的灵堂,冠冕堂皇的悼词,无数不相干的人故作悲哀,千篇一律的哀乐声中消失了。
影片中涉及到了安乐死这个问题,我们总得走。
但是怎么一个走法?
没有人敢去提起。
中国人,对死的禁忌,是根深蒂固的。
避得些什么呢?
反正要来,总得准备一下吧,尤其是我们这群被青年人认为是七老八十的,虽然,我们的心境还是比他们年轻。
勇敢面对吧。
死,也要死得有尊严;死,也要死得美丽。
轮到你决定吗?
有人问。
的确如此,但是,凡事都有计划,现在开始讨论,也是乐事。
首先,对死下一个定义:“死不是人生的终结,是生涯的一个完成。
”我们在落幕前要怎么向大家鞠个躬退去呢?
最好是照着自己的意思去做,需要一点知识和准备。
最有勇气的死,就是视死如归,说到这个“归”字,当然是回到家里去死才安乐。
但事不如愿,根据一项调查,最后因病,死在医院里的人还是占大多数。
为什么要在医院?
当然想延长生命呀。
但是已经到了尾声,决定自己什么时候走,不是更好吗?
家人一定反对,反对个鸟。
不爆粗口都不行,我的命不是你的命,你们有什么权利来反对?
友人牟敦沛说过:“我一生做的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反对医生替我爸爸终结生命。
”这句话,家人一定要深深反省。
尤其是对患了末期癌症的人,受那不堪的痛苦折磨,家人还不许医生打麻醉针,说什么会中毒,反正要死了,还怕什么中不中毒?
如果你问十个人,相信九个人是不愿意在医院死去的,但是,他们还是留在了医院,他们也顾虑到家人的感受,不想给大家增加麻烦,但这绝对不是他们自己所要的。
我劝这种人不必想太多,要在家里终老就在家里终老,反正这个家是你的家,你想怎么样做,也没人可以反对,而且可以省掉他们整天跑到医院来看你。
虽然说医院有种种设施,但那是救命用的,你不想被救,最新最贵的仪器又有什么用?
在家静养,请个护士,所花的钱也不会比住医院的病房贵呀。
找个相熟的医生,请他替你开止痛药、医疗麻醉品等,教教家人怎么定时服食和打针,也不是什么难事。
但是,孤单老人又怎么办?
有一条件,就是得花钱。
反正是带不走的,这个时候不花,等什么时候花?
护士还是要请的,这笔钱,要在能赚时存下来,所以说死也得准备,千万不能等。
香港人多数有点储蓄,买些保险留给后人,大家想起老人早走,也可以省下一点,也就让你花吧。
在痛苦时,最好能以吗啡镇静。
从前,吗啡被认为怪兽,说什么服了会精神错乱,愈吃愈无助,最后变成不可控制的凶手。
但这都是早期医生的临床实验不够,恐怕有副作用,没有必要时不打针。
当今世事已证明,药下得恰当,根本就比吸毒者自己乱服安全得多。
有些人讨厌打针或喝药,也有膏贴的吗啡剂可用,总之不会是愈用愈没劲,不必担心。
那个护士像极了安吉丽娜朱莉……“你知道我对你的期望吗,生个像你一样的儿子”
孩儿太穷,不配当孝子…捂脸滚了…
虽然说在技术啊故事啊这些方面没什么可说的,但总有电影是需要承载着思考的功能的.
本片获第76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并获最佳原创剧本提名。我很想知道,假如主角没有钱,那这个剧本会如何编下去。唉,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美国人就是逼,即使是在魁北克,加拿大最富有的省,一个小美国人也能处处装逼。
该片被誉为“生命的告别仪式”,以其平实朴质的影像和细腻入微的感情横扫各大影坛颁奖礼。2003年,法国戛纳电影节上获得了最佳剧本、最佳女演员大奖,并获金棕榈大奖提名;2004年,法国恺撒奖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最佳剧本奖;2004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以及最佳原创剧本提名。
@2024-06-03 19:56:15
这博学的台词属实太装逼,故事和人一样絮叨,对我来说方向错了。PS:又见法国娜奥米。
一群老人在聊天,像上世纪法国沙龙兴起时的模样,谈论着文化、政治、生活。片名叫做《野蛮入侵》,说的是他们中有人即将逝去,年轻的一代和新的生活方式正在兴起,老人一直说自己的儿子没读过书,说大部分人都是文盲。就像中世纪贵族瞧不起的经商的一样。
野蛮人到底是谁?是暴力侵略者,还是嬉皮生活者?
加拿大真是有意思,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电影也明显分为两类。法语的阿康更人文,更沉静。对感情也是平静下的暗涌。两代人,两种文化,两种世界观
片尾的插曲,由francoise hardy唱的《L'Amitié》(友谊,1965年版)真好听。歌词的意境很像《小草》。众友带着阳光和雨水/自云端轻装前来他们让真诚的友谊/成为世上四季之最他们如温柔的美景/如忠贞的候鸟他们的心中总有无限柔情/但有时眼角也会掠过悲伤瞧,他们来我家取暖/而你,也会来的你可以再去云端深处/再向其他面庞微笑给予身边人些许温情在他人想向你隐藏其悲伤的时候就像我们不知道生活赋予人们什么我呀,可能只是无名小卒但如果我有一位真心懂我的朋友/我将忘记眼泪和忧愁唔,我也许会去你家/以彼之木暖吾之心
“20世纪战争死一亿人,苏联古拉格一千万,仲共劳改算一百万,但西班牙灭一亿五千万印第安人”,谈及拆那现代史。吸毒者说谎是家常便饭。色老爸说“每当梦到她玉腿时,我便精虫满脑,精流成河”。儿子给癌痛父亲买海洛因。国外医院约CT很慢,高级病房不是钱可解决,要工会同意。安乐死现场有点无奈
资本主义世界运行中出现的种种漏洞究竟是所谓野蛮的入侵还是本质相同的卑劣,人们选择性地接受,选择性地批判,选择性地遗忘,浩浩汤汤春秋笔法。无耻之徒只能是个体,对吗?
很喜欢前半段。多金的儿子带着他的钱包,以一种近乎暴力的姿态闯进各种秩序凝结出的房间,医院办公室,工人茶水间,警局……至此,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的野蛮逻辑侵入了我们生活方方面面。可问题是,我也没看见什么文明人啊?倒是看见一群高傲自大又一事无成的老流氓。只会掉书袋比文盲更无趣,性解放也不是风流到出轨成性的理由。更难以忍受的是,人物情感通通缺乏刻画,一步跃进至终点。学生们良心发现,儿子也突然放下芥蒂,几乎未出场的女儿也一定要寄来视频。每个人都要在场。老男人临终前的意淫罢了。不想再看任何以父母角度拍摄的亲子和解。
2004年,第76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前半段还不错,后面就有点看不进去了。
又是一部发达社会有钱人的临终关怀问题电影资本主义好啊呵呵呵……奥外还是走第三世界苦逼路线吧。戳中我的只有临终前的影像和结尾克制的一吻。男主角好像布拉德皮特!
没啥意思
1.风烛残年之际,身旁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好友在身边陪伴是对自己一生为人的肯定;有一群女人陪在身边是对自己魅力的肯定;有子女儿子陪伴是对自己作为父亲身份的肯定;2.生一个跟你一样的儿子,则是对一个儿子最大的肯定。
friends,sharing...a delight..i take your smiling with me
112分钟版。勉强两分。看睡了两次。题目所说的“野蛮入侵”,由片中路人&龙套角色破题就是中东为代表(片中还涉及了华人)的异乡人以911或贩毒的方式进入北美,但这个主题跟电影主线没啥关系啊?闹僵的父子因教授父亲病重而重逢,儿子出钱出力,跟老爹好的就医坏境,拉来故交学生作陪,主线基本是个亲情和解、与往事干杯的治愈套路,但剧本节奏始终都有种莫名其妙的跳跃感——老爹最后要安乐死就直接在朋友别墅打针,你们加拿大没有法律么?刻画人物也很随意,老妈跟儿子聊了几句,儿子就开始撒钱伺候老爹,像老爹的学生里有个不肯拿钱的,给她一个镜头后这人就消失了,工会和警察这些角色也是蓦然出现又突兀消失;老爹讲述左派过往之类也都是最后落在黄色笑话上,看上去像是知天命的豁达,但这跟野蛮入侵或亲情和解的主题都是极生硬的嫁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