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于斯世,人人都在期待一个短暂但完满的生命旅程。
幸福成为人最现实意义上追寻的终极,无论它是快乐、健康、亦或是灵魂的信仰。
然而这可能吗?
幸福可能在同一时间指向所有人吗?
人可能穿越一切生命的危险的细节、偶然的灾祸抵达一个完美的结局吗?
人可能以假设、遗忘、轮回的方式赦免自身并拯救他人吗?
有些人的童年是不堪回首的,尽管当时的情景已经渐渐模糊,可是那一块多雨的低压云层一直积压在视线的某一个角落,触景伤情,或者夜半惊悸。
《蝴蝶效应》中,男主角埃文为此回到了过去,通过那些日记上颤抖的文字,埃文进入了自己的童年。
以成年的心智来企图改变童年的磨难。
埃文因此对自己的生命进行了五次篡改,于是,我们看到了五种人生的结局。
当然,随之改变的不只是他,还有他儿时的玩伴凯丽,汤米,兰尼以及他心爱的妈妈。
埃文的人生是一块质地柔软的橡皮擦,不满意的错处可以随性涂改,直到字迹迷乱,纸张破烂。
埃文在人生的剧本中穿梭忙碌。
也许有人认为拥有这种能力的埃文是幸福的。
但是,生命自有它的安排。
总有人幸福,也有人为幸福付出代价,不管是埃文还是他的朋友,生命的结果总不能完美。
埃文没有放弃,直到最后,发现了迷题的答案。
埃文找到了唯一的办法:使自己的生命结束在开始之前,使自己不曾来过这个世界。
他牺牲了自己为了保全他爱的人的生活。
生命循环无终,千变万化。
但是所谓完美的生活,却只能存在于某个午后阳光下的清晰梦境中。
何必再诘问生命。
往事已无法追悔。
但明天,却总是在等待着我们。
就在振翅而飞的那一瞬间,我们下定了决心去面对上帝赐予的每一场苦难,还有美丽。
据说有四个结局,我看的版本是最后镜头定格在他们擦肩后的街。
我们会做错很多事情,有的小到可以忽略,只要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有的太大会留下损害或者伤痛,造成一生的缺憾。
但是所有的错误都是永远弥补不了的。
并不是告诉自己没有发生过的事情就真的不曾出现过,也许心里可以好受一些但是在别人看来自己终究是个不愿面对现实的鸵鸟。
与其让自己沉浸在自欺欺人的世界,不如就真诚踏实地走每一步,做好每一件事。
让自己始终保持在冷静而理智的立场思考问题,去掉浮躁和冲动。
他为了让她活在这个世界,选择了将她推离自己的世界。
尽管他说,这个世界上他是最爱她的人。
就因为他的爱,所以他选择让她离开。
让她离开,让她活下。
这是最纯粹最真挚的感情。
他用这样的遗憾弥补了自己的错误。
这部不真实的电影却给人很真实的视觉,触感强烈的心灵碰撞,让我爱上这部电影,和这部电影的男主角。
让我们用力生活,用心去爱。
《蝴蝶效应》这部电影看过之后,给了我很大的震撼。
我会从两方面去描述我的感受,一是从电影的外部,另一个是从剧情。
为什么电影名要取做《蝴蝶效应》呢?
我一直带着这个疑问去看这部电影。
但是电影看完了,对剧情了解清楚了,我对于这个问题还是没有得到很好的解答。
于是,不得不借助百度来求得答案。
蝴蝶效应是气象学家洛伦兹1963年提出来的。
其大意为: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煽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在美国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
其原因在于:蝴蝶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引起微弱气流的产生,而微弱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它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
此效应说明,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
蝴蝶效应在社会学界用来说明:一个坏的微小的机制,如果不加以及时地引导、调节,会给社会带来非常大的危害,戏称为“龙卷风”或“风暴”;一个好的微小的机制,只要正确指引,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将会产生轰动效应,或称为“革命”。
小学的一年寒假,很冷。
期末考。
家里依旧只有我一个人,洗澡时发现肩上冒出发痒的痘。
妈妈回来后给她看,她说喝点水吧。
第二天她仍是出差了,而我发烧在家,给三四个同学打电话要他们帮忙请假。
于是五年级第一学期的数学上老师写,未考。
送到医院时老医生不满地说,怎么这么严重?
像妈妈一样的护士长说,我从来没见过这么严重的水痘,一边把针扎进左手皮下。
现在它变成了一颗咖啡色的小痣,底下是盘旋交错的青色静脉。
扎的针现在还记得,叫做莪术油。
从此在眉心留下一块疤。
当初我不以为意,直到初中后,有那么一段时间里我天天都用VE胶丸涂在那一小块皮肤上,渴望它长回来。
然后我放弃了。
才明白有许多事情,就像那空缺的失去的时光,永远无法弥补。
——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是不是一切都会好转起来?
仔细地检验自己的生命与心路历程,就如同抚摩身上的每一寸伤痕。
是它们构成了完整的人生。
又有谁能说,未来的未知不是一种凶险和恶意?
我们只是不愿那样想罢了。
曾经听过这样一个平行宇宙理论——每当你作出一个选择时,世界就在这个点分化了。
然后选择A跟选择B的世界,就如同伸长的枝桠,各自葱茏向不同的方向。
于是就忍不住猜测,如果当初我们选择了苹果而不是梨,选择了北大而不是清华,选择了工作而不是考研,选择了分手而不是继续……世界又会如何?
我们永远无从得知,你的“影子”在哪里,过着如何的不同的生活。
然而又有谁能够保证,那交错盘旋的路,不会通往同一个终点?
Evan在逃,逃他的宿命,命里的故事悲喜交加。
在每一个世界里,她都不同。
她从自杀的女服务生,到失望的女朋友,到颓靡愤世的妓女,到Lanny的女朋友,再到陌生人。
每一个世界里他们的宿命都交错,直到他放弃了最后的那根稻草,它压在他承载不动的结局。
当他们在喧闹的城市擦肩而过,她回头,他再回头。
彼此都没有看见碰撞的目光,就在命运的河流中刻意地选择了不相遇。
是的,也许这就是最好的结局。
每一个深陷其中的人都曾愤而感叹,如果我不曾遇见你多好。
然而不是你又如何呢——总有那么一个人纠缠在你的生命里不见尽头。
人生若只如初见,也许我们可以把故事的结局编得更完美一些。
写在前面:正在写着《12猴子》的影评的时候想到了《蝴蝶效应》,于是又找出来看了一遍,依然被感动地无以复加。
我想,大多数的感知都因为故事精巧的构思和强有力的表现力而掩盖了埃文对凯莉的深情。
而最打动我的部分恰恰是这一部分。
像大多数时间旅行电影一样,《蝴蝶效应》也是带着强烈的目的性试图回到过去并且改变历史。
但是唯一不同的是埃文不是为了自己,都是为了别人,凯莉,母亲,或者是兰尼。
这点在影片的开头也揭示的很清楚:”If anyone find this, if means that my plan didn’t work, and I’m already dead. but if I can some how go back, to beginning of all of this, I might be able to save her.” 影片着重拍摄了”to save her”几个字,很显然埃文对凯莉爱的太情深。
这深情可以甚至让他放弃与她相识的机会,让他们成为茫茫人海里两颗永不相见的水滴。
回到正题。
不可否认《蝴蝶效应》是一部耐看的电影,男主角很希腊很man,演员不多但演技都很到位,构思很奇特,悬念很充足,关于时间旅行的铺陈也很流畅。
单纯从一部时间旅行电影来说已经很不错。
尤其是结尾,颇有能回味的余地。
童年一个小小的举动会对今后的人生产生如此大的影响,不难想象大人们为什么常说“三岁看到老”了。
以下是对剧情的一些解读。
对发生在埃文身上他能通过时间旅行改变历史的现象可以有两种解释:一,埃文患有和他父亲一样的心理疾病。
把时间穿越的前后两个部分串联起来看,他爸爸在听说埃文试图改变过去并且把一切变的完美的时候,他爸爸说了这样一句话:“他必须死,这是唯一的方法。
”埃文的爸爸是一个罹患精神病的人,并且他相信可以通过某些途径回到过去,这点在影片的最后也坐了交待,同时也是埃文的爸爸的医生对埃文说:“你对我大喊的样子,像极了你父亲。
他也总是大喊着要那些影集,尽管那些影集从来都没有出现过。
”埃文的父亲罹患的何种心理疾病影片并未对此作出详细的交待,一方面指出,埃文的大脑是正常的,但另一方面又说埃文的父亲也大喊着要影集。
太显然了,这是种遗传病,埃文和他父亲一样曾试图通过一些记忆(如影集、日记、录像带)回到过去。
埃文是不是精神病?
我们当然可以说时空穿越并且改变历史的事情会发生,因为这是在电影里,但是别忘了,我们正在观看的这部电影是出自埃文的视角来叙述的,所有的一切都可能只是埃文脑海里的杜撰,真正的事实只是他是个精神病,患上这种病的原因就是他点燃了雷管杀了他最爱的人,凯莉。
整部电影都只是虚幻而已。
这点和《致命ID》极其相似,唯一不同的是《致》所有的人物都是主人公的人格构成,而埃文患的是一种“试图穿越时空”的幻想症。
整个电影都是一个绝美动人的想象。
这样的想象出自疯癫的头脑,让我们叹惋。
二,确实发生了时间旅行而且历史在不断被改写。
这样很多人会疑惑埃文为何有这样的力量可以改变时间。
改变时间意味着改变了整个世界,这样就太庞大了。
如果他真的能够改写历史,那埃文回到过去杀死某位历史人物,甚至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历史。
所以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导演将穿越时间的点仅控制埃文记忆缺失的几个部分,并且穿越的时间也有限,这样若改变历史也仅仅改变埃文身边的生活。
电影设计的最精巧的一部分也是“记忆缺失”部分,这点又很完美的同后来的回到过去提供了一个契合性,同时又验证了时间旅行悖论。
以下为他成长过程中记忆缺失的几个场景。
场景一:为何埃文会在小时候的课堂上画奇怪的画,画的内容为他拿着刀,杀了两个人,其中一个是金色头发,一个是光头,手臂上有法西斯图案的刺青。
这是后来埃文在监狱里被两个犯人侮辱后感觉愤怒,恰好回到小时候时,继而就画了这样的画。
然后埃文回到这个时间点像信教的狱友展现他是“如何被耶稣托梦”的。
场景二:为何埃文会拿着刀:他从过去回来并且试图想出办法改变母亲得了肺癌的事实。
但是回到这个时间点显然没有任何作用,于是事实并未改变。
场景三:埃文和凯莉在地下室里,埃文的爸爸让他们拍电影,他忽然失忆。
当凯莉死去的时候,凯文通过时间旅行回到这个时间点改变了凯莉爸爸猥亵凯莉的过去,却使这个灾难降临在汤米身上。
这个场景埃文回忆了两次,第二次的时候他用雷管失手杀死了凯莉。
场景四:埃文在监狱里为何突然失忆,然后他爸爸试图杀死他。
埃文通过时间旅行告诉父亲他试图改变一切时,他父亲意识到儿子可能和他一样罹患某种疾病,想杀死他。
场景五:埃文和朋友们在躲在树丛中等待雷管爆炸,埃文失忆直到雷管爆炸完了他才醒来。
后来埃文通过这个时间点时间旅行,救了那对母女而自己却失去了双手。
而凯莉和兰尼很幸福,汤米也变的很善良。
原本埃文并没有打算重新穿越,因为凯莉说他这样做是值得的,但是看到自己的母亲因为自己失去双手而患上了肺癌,埃文又试图重新改变这一切。
场景六:汤米想烧死埃文的狗,埃文试图去救够的过程中失忆一段时间,等他醒来,狗已经被烧死而汤米的人格变得更加扭曲。
最后埃文通过时间旅行回去,兰尼却将汤米杀死,这改变了兰尼的一生。
需要指出的是很多观影人都认为埃文是通过他的日记进行时间旅行的,但是每次他都只会回到记忆缺失的瞬间。
日记记载的事情若没有发生记忆缺失,他是回不去的。
其实总的来看,每一次埃文的穿梭都使事情变得越来越糟糕。
他一共时间旅行了8次。
其中场景三埃文旅行了2次。
但是事实是,不论他做何种努力,凯莉都没有一个完满幸福的生活,每一次的时间旅行改变改变了一件事情,却使另一件变的更糟糕。
所以这样就有了最后一次时间旅行,埃文通过录像带回忆起当初他和凯莉刚刚认识的那一刻,他吓跑了她。
这样她就不会因为他而留在父亲那里,也不会被她父亲猥亵,汤米也不会杀死那对母女。
他们回到母亲身边快乐的长大。
一切悲剧都不会发生。
可是,这又是我最不忍看到的结局。
两个错肩的人,仿佛似曾相识,在相遇的瞬间有千军万马的震撼又如何,回忆起百转千回的曾经又如何, 拥有最深刻最难忘的过往又如何,一切也都只是错肩而过。
就像蝴蝶飞不过沧海,我们永远抵不过仓皇而去的时间。
最伟大的爱情,也终有死亡的那天。
若我来看,即使受过深深伤害,我也要遇见,这样才会不悔拥有短暂的人生,缺失了所爱的人,仿佛白白来了这世界一遭,经历的一切也都是最盛大最美好的假象。
无论怎样,与所爱之人有交集,也算是不辜负自己的深情。
像埃文如此的豁达与忍让放弃,我实在无法做到。
这部电影带给我们的直接的冲击和享受都是来自于时间旅行,所以作为这样一部电影它是极其到位的。
但是从深沉来看,《蝴蝶效应》带给我们思考的空间太少,太紧的衔接和转变让我们无暇顾及导演所要表现的更深刻的主题,有些结局也略显牵强和极端,但是这也是为了电影效果的表现。
蝴蝶效应这个取名也极其形象与真实,扑面而来的是对自身生活的审视。
我是喜欢这部电影的,从大抵来说。
一只蝴蝶在纽约中央公园的小黄花上扇动了一下翅膀于是东京掀起风暴电闪雷鸣也许人的一生就会被当年一点点不经意间细枝末节改变从此走上不同岔口不能回头拓扑学中说这叫蝴蝶效应,你相信吗?
今天看有点惊悚的《蝴蝶效应》,开始时很不明白,还觉得有点血腥后来,渐渐明白那几个小孩子的世界和著名的理论有什么关系童年的阴影给人的伤害太大太大了,也许当时没有彰显但是心里会有恐惧,会扭曲的埃文像他父亲一样有一种可以重回记忆改变结果的超能力父亲疯了,他和妈妈一起生活,他不了解自己的能力有几个小朋友,其中有一个金发的小女孩,埃文喜欢她也会记下自己的日子,一些混乱的想法,像是电影片断一样他记下了凯利父亲的猥琐,他们的恶作剧,还有凯利的弟弟对他的仇恨,他们搬走了后来埃文上了大学,但是他要找回自己破碎的记忆他掏出自己床下的日记,开始了一次次重回童年的努力他想阻止每一次的悲剧,但是慢慢的酝酿着更大的灾难他想改变别人的命运,却连自己的命运都操纵不了看着自己的朋友在自己的过失中受到伤害,寻求报复看着自己遭到重创,身陷囹圄,失去爱人,甚至残疾一次次的选择都无法避免悲剧的结局,他想起了和父亲的对话没有人可以改变别人的命运,可是埃文执意要那样做让一切按照他的轨迹运行下去,这样无可避免地造成灾难终于有一天,他回到了最初,把凯利从身边赶走了,然后整个童年都变了在繁忙的街头,已经是心理医生的埃文和陌生的凯利擦肩而过两个人的记忆不再有交集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有阴影,属于童年的,也许那时候看来并没有那么可怕小熊也有,害怕一个人走路,害怕很黑的地方,害怕责任,害怕没有人理我,害怕...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总想起自己的日记,差不多快30本了吧,整个青春都在笔尖流淌着,沉淀在纸上可是我从来没勇气回头去看,我害怕回到那时的状态,焦灼,迷惘,不自信...也怕看到当时的自己勇敢,纯真,那么努力的学习变了,我们不是小时候的自己了
1、时间旅行不是一个科学课题,而是一个心理学课题。
基于这个理由,《蝴蝶效应》可以被视为一部心理电影,更精确地说,是类型片的惊悚电影。
2、混沌理论不是一种科学理论,也不是一种拓扑学理论,而是一种社会学理论。
或者你也可以用因明学里关于因果的辨析去理解这个看似非常现代的理论。
3、人类对时间旅行如此关注,原因有二,一是因为好奇心,二是控制欲,控制一切的欲望,包括现在的自己的一切的成因,和未来的自己的一切的走向。
4、混沌理论是秩序感的要求所催生。
亘古不变的,唯有无常,这是雪莱的咏叹。
既然一粒原子的正负电极的设定就可以决定万物的构成,既然一颗精子的鞭毛的旋转方向就可以决定生命的诞生,那么,我们可以说世界本质上是有秩序感可言的。
现象则不然,作为现象的人类社会更不然。
愈探索到那些本质意义上的秩序感,便愈沉迷于作为现象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混沌,是以有混沌理论的发生。
5、混沌和秩序不是对立的两物,不过是一事物的两面而已。
6、电影很刻意也很不公平的地方在于,凭什么每一次回到过去改变过去,都一定带来更糟的结果?
难道不能变得更好吗?
当然,对于悲观主义者,这是不需要理由的。
7、你也可以把这部电影理解成一个精神病人的谵妄。
他以为他拥有无数个可能的自己的记忆,而通过时空穿梭理论的补充,这些不同的记忆竟然有合理解释的衔接。
现实里,这个病人的童年、友谊、爱情、伤痛、美好都只有一个可能,但在幻想中,配合上混沌理论,他身边的人、所有记忆的元素,都变为拼图的碎块,而拼图又是可以无限组合的。
因为他是病人,病人总不是那么愉快,所以,他的拼图总是一次比一次糟糕。
8、但这部电影拥有一个非常强硬的结局,以至你不得不从种种心理学的猜测中脱身而出,就范于它还是一部科幻片的事实。
为了不让事情变得越来越糟,主角只能回到娘胎里,用脐带勒死了自己。
9、当这个世界干脆上就少了主角这个人的时候,混沌理论也失去了效用,或者说,它往好的方向发展了。
那些本来是主角童年玩伴的,因为主角放弃了来到这个世界的权利,而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凭什么少了一个我,世界和他人就变得更好了呢?
归根结底,还只是这个人的认为。
有时候我也是这么认为的。
我们小时候总会做错事,那些事情如同梦魇般存在我们今后的生活中,压抑着我们的神经。
所以,我们总在事后企图改变经过,以至于我们渴望时光机或者任意门甚过其它任何东西。
想想吧,童年与伙伴们打各种类型的牌,玩各样的棋类,在对方吃定你时,你肯定慌慌忙忙摆着手:“不不不,不是这样的,我走错了。
”然后拿回那颗棋子,要求重来。
那么这个故事是在诉说着:我们全盘否定那些事实,最后我们会全盘皆输么?
《蝴蝶效应》,名字取得非常得体。
在蝴蝶闪动翅膀的刹那,世界变幻无穷,它在决定人类生死上,就已经阐明了世界的某种平衡力量在做为我们支撑。
刚开头我看不懂男主角伊万去见他疯子老爸时,他爸爸说得话,但到后来当伊万重返现场梦想改变未来,他爸爸非常严肃地说:“你不是上帝,儿子。
”可见他父亲也曾做过相同的事情。
这个时候我想到了尼采。
尼采后来也疯了,不是么。
所以我非常文艺的联想,或许伊万的名字预示着整个结局“已晚”,来不及了。
来不及篡改我们便已经毁灭了。
是的,当他回去将那个女士和那个婴儿救出,自己却断了手臂,在一切看似可以挽回的结局下,它已经将世界平衡的支点打破,因为他更改的绝非他周边人的命运,这包括了一个蝴蝶从毛毛虫变成蛹,大到某个地区的战争与和平。
如果你能改变现在的生活,你还敢去寻求更大的回报么?
看了豆瓣网友的评论:我的理解是,由于遗传因素(参考伊万的父亲),伊万母亲生出的孩子都是具有回到过去的能力, 包括之前流产了的伊万的两个哥哥(or 姐姐)。
从伊万的经历就可以得出无论怎样改变选择,结局都是悲剧这一结论,尽管有几个版本的结局还算可以,但最终结局呢?
我想只要看过导演剪辑版,都不会有太乐观的想法。
因此,在伊万的2位哥哥(or 姐姐)经历过类似埃文的数次时光倒流经历后,认识到不管怎样改变只能是sad ending时,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在子宫中勒死自己这样的选择。
因此我想说无论埃文的母亲怀孕几次,都会出现流产这样的结局。
其实导演剪辑版已经把主旨表达的很清楚了,就是无论如何选择,出生本身就是个悲剧,尽快其他版本做了一些折衷。
所以有回到过去做出选择能力的人都不会来到这个世上。
这是我比较赞同的观点。
其实说白了伊万的父母也挺悲剧的。
如果你想扮上帝,那就得先牺牲你自己。
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涅槃寂静的境界,因为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放得下,伊万就放不下,因为他心中有爱,有对家人朋友的爱,更有对凯莉的爱。
我看的是导演加长版的,但我还是愿意把这部片子当成爱情片。
在命运面前,人显得是那么的脆弱和渺小。
很少有人敢去真正的与命运抗争。
其实伊万本来也是没有这个想法的,他想的是平平安安的过完这一生,像平常人一样上大学,毕业后做个心理医生,不要像父亲那样被关进疯人院就行了。
但在他去寻访凯莉并勾起了童年的回忆,唤醒自己对凯莉的爱之后,在痛失所爱的折磨下,他终于决心要利用自己的能力改变过去,重新改变凯莉的命运。
于是他一次次试图去改变,然而每次的改变总伴随着意外发生,事情越弄越糟。
印象最深的是凯莉沦为妓女的那个命运中他和凯莉在咖啡馆的对话,当凯莉用看待恩客的眼神看他,对他冷嘲热讽,始终没有一点儿信任时,我相信,伊万的心中必然痛苦万分。
这种痛苦,是无法言说的痛苦;这种痛苦,是你深深爱着一个人,却被对方误解的痛苦;这种痛苦,是你用尽全力去爱她保护她,却给她带来的是伤害的痛苦。
时也命也,时乖命蹇,夫复奈何,生活中多数人只能感叹几句“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的话”,然后在以后岁月中独自前行,偶而黯然神伤。
然而电影的魅力就在于这里,伊万在最后终于从父亲那里知道了要挽救凯莉的命运,只能牺牲自己,扮演一次上帝。
所以他毅然决然的选择在出生前用脐带勒死了自己。
这个结局很戏剧化,甚至可能让人觉得很滑稽,却让我有一种想哭的冲动。
不是感动于剧情,而是痛苦于现实。
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很多时候想牺牲自己改变过去让自己爱的人过的更好而不可得,只能让无法再表达的爱意和对命运捉弄的痛恨在心中一次次燃烧、冰封,承受着冰与火的煎熬。
想扮上帝改变点什么,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时候。
因为命运中我们做错的事情、错过的东西太多,生活总是没有办法完美。
但人的有限性注定我们做不了上帝,除非我们根本没有来到这个人类世界。
这是人类永恒的悲哀,当这种悲哀是如此之厚重以至于我们无法承受之时,或者可以拿这部剧来麻醉自己一下,而不用争论它是童话还是科幻。
这部电影有着最精妙的一个构思。
而这个构思最精妙的设想是:给我们提供了一次又一次的反悔的机会。
没有任何人会对自己的人生完全满意。
所以,这部电影的最基础的设置,关于重来一次甚至多次的假想将给我们带来许多虚妄的幻想和无穷尽的渴望。
如果可能的话,我不去犯那样的错误,也许,我的人生会不会变得更美好一些呢。
就在这样的假设下,我们可以像男主角埃文一样面对着一个可选择的人生,而如果真的可以这样的话,一切又将变得如何呢。
这种虚构的妄想仅仅只能停留在幻想里而已,或者停留在电影里。
而这部电影将告诉我们的是,其实,就算真的有一个这样的机会的话,一切,也许并不如同我们所想像的那样美好。
这部电影的剧情设置锁定在现在,而所能改变的是过去的某些对于人生来说很重要的一些集结点上。
改变的方式通过埃文记忆里对于那些点上已经丧失了的记忆;读着自己童年时代所写的那些日记,然后再回过头来回忆,以自己所希望的方式组建起那些点上的记忆,之后的记忆会因为这个点上的改变而全部重建。
从集结点上到现在的发展历程被省略,直接从那个点上跳回到现在。
于是我们在电影里所看到的,就有如佛家所说的因果,只是佛家必须经过轮回几世的因果却在埃文的这一世里全部发生了。
假设人的一生发展的过程是一条连贯的直线的话,此因则彼果,环环相扣。
得到的结论就是我们现在的人生。
可是如果我们去改变之前的某个点上已经发生的事情,那么因为这个点而改变了的人生会因为连锁反应而改变后面的许多点,更多的被改变的点,点点相扣将被改写的将是一整段的人生。
也因此,整个人生将变得彻底不同。
这也是混沌理论在这部电影里最基础的根本。
连锁性的蝴蝶效应和现实与过去不停地跳跃轮回。
环环相扣又不可逆转的征途,就这样在这部电影里展开了。
在电影里可以有无限多的可能性。
可是把所有这些可能性都映射到现实和人生里去,电影依旧必须遵循现实发展应有的规律来发展剧情,这样才能让电影的剧情那无数的可能性变得让人信服。
这部电影所略过的种种是所有那些可能性被更改了之后其漫长的发展历程。
于是我们所能看到的是埃文改变了那种种的可能性之后最直接的结果。
因果循环,此因则彼果,彼因则此果。
面对一个有着无限可能性的人生,如何去选择呢。
之后的人生以及之前已经变成历史的人生。
抱着无限美好的愿望去修正自己的人生以及身边所有的人跟着也将变得更美好的人生。
我们的所有过错都将被修正过来,可是这样的结果到底是更好呢,或者并不那么美好呢。
好震撼好惊悚啊。应该是妈妈的每个小孩都经历了无数次循环后最终选择脐带绕颈杀死自己。
一次次重来,企图改变命运,不知道导演看没看过月光宝盒
绝对的经典之作,现在才发现男主角的了不起,他做了一个男人为他爱的女人能做的最了不起的事情——让她忘记自己
感觉很多bug啊,每看到一次穿越就会觉得“if I were him I would've done it better”……
最后一次回到母亲腹中,选择用脐带阻止自己的降生,或许真的是最佳的选择,一切不再与之相关。其实父亲早就告诫过他,要成为救世主很累,你以为的尽善尽美可能就会有另一面的纰漏。
这片儿太脑残了 男主角的演技当时太不成熟了,剧情也没意思,,,
苦熬了一个小时,困惑了一个小时,豁然明白时,彻底被这片子镇住了!!!胸闷、头痛,并且感觉自己也和男主角一样在鼻血横流。
从进了牢房才完全明白。。硬伤还是多 穿越时空什么的我还是费我脑筋。男主beard造型不行 只有穿白T才好看点
又一部聊童年阴影的电影啊。这可以说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了。看得出导演想拍得很酷炫、很多层次、很烧脑、玩弄观众的智商于股掌之上,但失之于没用的细节太多,支离破碎,顺便毁了节奏。其实整个剧本是挺好的,堪称完美了,可惜没交给更好的导演。不然一定会有惊喜的。7分吧。
毫无逻辑可言的故事,完全靠结构,没有灵魂。看完了觉得浪费时间。。。
或许,我也应该用脐带勒死自己
120min导剪版。是个多重loop故事,前期每次失忆都是因为loop,而整个故事又是一个完整的大loop:胎儿自杀后,同样有这种能力的父亲一定会千方百计挽回,使他顺利出生,紧接着就是影片内容再发生一次……但导演放在最后的一幕幕美好结局又提供了另一种方向的解读……拯救夫人和婴儿那次回溯完全可以救人的同时自己不被炸手,当然了,纠结于这种细节没意思,影片蕴含的可浅可深的生活哲学才是它最有价值的地方!脐带勒死自己也是影史最经典画面之一。你不必知道我有多爱你,不必知道我为你一次又一次玩弄时间玩弄自己,弥补这7年生活太顺利而对你的冷漠,你更不必知道每一轮拯救你都只会让我越来越爱你,我行不了上帝之事,每次煽动翅膀都只是为了你过得更幸福……
人生就是不论怎么修改 都是个杯具 PS 女猪特难看了 有点像katemoss年轻时
混沌理论认为,即使在一个确定系统中,如果描述该系统变化的方程式为非线性的,那么初始条件最微小的改变,也可能引起灾难性的无法预计的后果。唯一自我救赎的途径就是改变未来,而非试图去寻找“过去将来时”。
这个世界很美好,大家很幸福,但一切温情的前提却是自己的死亡。人生即使重来,我也改变不了命运,不管重来多少次,不管重来多少次,我所带给这个世界的只有痛苦,只是痛苦,那这样,我宁愿选择离开,原来自己活着是个不该
逮着机会可以改变历史,那还不赶紧狠狠的重新做人,结果却发现越改越无力。。活在过去是可悲的,别老想着重头来过,说不定还不如现在呢。。揭示的寓意是深刻的,可是中间过程只是苍白而已。
老片子质感很糙,但是可以算穿越题材的鼻祖之一了,并且导演剪辑版的终极黑暗结局放到今天也很震撼。
没看完。看不下去了。
“蝴蝶效应”是一个很难去诠释,需要足够强大逻辑能去与之填充的命题,牵一发而动全身,细节引发的全局巨变,在《蝴蝶效应》穿梭于过往与今时之间有以完美的演绎,多重线索与结局的交错,电影确并未有辜负这个高深的命题,释然过去,直面未来,远比去改变一个你根本无法控制的遗憾更为美好。
各人觉得这个比起法国2000年那部蝴蝶振翅差远了。电影评分什么的,还真的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