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丁顿熊 一个在伦敦的异乡人 他来自神秘的秘鲁 他的英文名字来自帕丁顿车站 他想念自己的家乡帕丁顿熊 被布朗太太在帕丁顿站捡到的 在布朗家里度过了伦敦的第一个晚上 虽然布朗先生不喜欢他 但他可是一只来自秘鲁的果酱熊 如同精灵鼠小弟一样 慢慢地 他也被大家所接受和喜欢 可是 大坏人出现了 居然要抓走小熊做标本 同时布朗一家也误会了小熊 使得小熊离开了布朗家 被探险家女儿抓到了 危急时刻 小熊和布朗一家齐心协力 小熊和布朗一家胜利了 小熊留在了布朗家 有了自己的家人 帕丁顿熊 是个不错的温馨家庭片 适合家人一起观看
《Paddington 》,中文翻译为帕丁顿熊,影片由保罗.金执导,改自英国作家迈克尔·邦德1958年的儿童文学《帕丁顿熊》中的小熊形象,讲述了一只神秘秘鲁深山中的果酱熊,在家园历经地震洗劫后,辗转来到国际化大都市伦敦后所发生的故事,小熊具有非常高的智商和语言能力,而且拥有人类的真善美等优点,可谓是知书达理!
导演除了给我们展现唯美的画面和家庭式的喜剧元素外,更多的是思考:1、真正真善美却很难被大众接受,汇聚人类优点的小熊初来到伦敦却无人问津;2、伦敦看似万人却是无人,每个人都禁锢在自己的固定的生活方式中,你来我往的脚步却没有交集,小熊很有礼貌的问候过路行人,却没无人问津。
3、理想和现实的差距真的很大,小熊的秘鲁生活可谓是世外桃源,但主角布朗家里确实每天不得不为柴米油盐而精打细算,小熊的到来更是给布朗当头一棒,从而不得不买一份意外财产损失险。
4、胆小懦弱的人在爱情面前也会鼓起勇气,在邪恶面前也会勇往直前,所以说人缺乏的不是其他而是自信与勇气!
5、最后,全片核心想给我们表达家这样的一个概念,它是一种包容,一种有爱,一种信念。。。
随便说一下,这是一部真人动画片哟!
还有就是镜头里几次出现的街头艺人唱的歌曲真不错,蛮好听的。
总体来说这部片很是值得去看的,给四颗星!
很cute的一部英式风格电影,不会让人失望,许多细节、镜头都让人很有触动,看过的英国电影和法国电影都很有特色,英式的精致、幽默,法式的浪漫、天马行空,印象深刻。
相比于泰迪熊,我还是更喜欢帕丁顿熊,更加的真实可亲,影片中人们对于帕丁顿熊更多的是对待 一个人的态度,有一个情节,一家子人的妈妈去寻人机构登记找帕丁顿,提供的线索是身高和穿戴,另外还说明了是一只熊,结果工作人员一本正经地回复说仅凭这些线索恐怕很难找到,特幽默。
电影《帕丁顿熊》(Paddington),其灵感来自于英国作家Michael Bond出版的帕丁顿故事。
帕丁顿熊对于我们来讲,也许会有些陌生,但是它在英国可是家喻户晓的人物。
该部电影由英国导演保罗·金执导,是真人结合电脑的CG动画,将故事背景设定在了当代。
他用完美的特效技术打造出小熊生动的表情以及可爱的肢体动作,最终呈现出一个富有真实感的小熊。
本片的主演当然是小熊——帕丁顿,它来自秘鲁,喜欢吃果酱,它的配音由英国演员本·威士肖来完成,他的配音生动自然,还带有一丝天真的孩子气,使小熊更显可爱。
布朗先生由演员休·博内威利饰演,不同于他在《唐顿庄园》中的伯爵老爷形象,他在电影中则饰演了一位严厉的父亲形象,整天担心家里会有意外发生。
布朗夫人则由演员莎莉·霍金斯饰演,她在电影中饰演了一位家庭主妇,虽然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但仍有一丝天真,有着少女情怀,而且热心,乐于助人。
而本片中的反派则由妮可·基德曼饰演,她在电影中饰演恶毒的博物馆标本师——米莉森特,一心只想着要把小熊制成动物标本。
整部电影以帕丁顿熊离开秘鲁,踏上前往伦敦的船开始,拉开序幕。
全篇以小熊来伦敦找家为主线,讲述了这么一个寻找家的故事。
但简单的故事又有着不凡的道理。
电影的叙事是由帕丁顿熊的视角来展开,带着我们认识伦敦,认识布朗一家,认识家的意义。
1.每个人都是他人的一面镜子。
电影中通过不同的人对帕丁顿不同的态度,来揭示每个人不同的性格,而帕丁顿对每个人态度的反映,又揭示出它的性格。
布朗先生见到小熊第一眼的时候,就觉得他是个麻烦,我们可以看出布朗先生是一个怕麻烦的人。
布朗夫人见到小熊的时候,很友好的搭讪,并主动提出帮忙,我们可以看出布朗夫人是一个很热心的人。
他们的儿子乔纳森看到小熊,得知小熊是怎么来到伦敦的时候,他觉得很酷,可以看出乔纳森比较喜欢冒险。
而他们的女儿朱迪在次日上学的路上,叮嘱乔纳森不要告诉别人家里有一只熊,是因为她不想让别人觉得她很怪,可以看出她有一些爱面子。
而小熊帕丁顿很清楚,你不能让所有的人都喜欢你,有些人会喜欢,有些人会不喜欢。
对于喜欢的人,感激他们的喜欢,对于不喜欢你的人,继续友好相待就好。
所以它对每个人都很友好,而且彬彬有礼。
2.幸福的家庭都相似,而不幸福的家庭各有各的问题。
小熊帕丁顿的出现,让布朗一家本来潜在的矛盾渐渐暴露出来。
布朗一家,唯有布朗先生反对将小熊帕丁顿留下,这让家人都不理解。
而小熊帕丁顿和每个人相处的方式,也正是每个人期望的布朗先生和他们相处的方式。
在和布朗夫人相处时,总是会耐心的聊天,而不是像布朗先生,一言不合就吵架;在和乔纳森相处时,小熊帕丁顿安静地陪他玩火车,而不是像布朗先生,总是在管教他,让他觉得爸爸很烦人;在和朱迪相处时,小熊帕丁顿陪她一起学语言,还教给她熊的语言。
也正是帕丁顿的陪伴,给他们带来了欢乐,带来了温暖。
3.家就是所有的家人都在,才是家。
布朗先生在小熊第二次把家搞得一团的时候,再次强调小熊的存在不安全。
小熊帕丁顿的离开,使家庭矛盾爆发,冲突升级。
他们在餐桌上发现帕丁顿的告别信,女儿朱迪提出要不要去找帕丁顿时,站在角落里的布朗先生说,就这样吧,他不属于这里。
在这里,导演以餐桌为界,布朗先生独自在一侧,其余的家人都在另一侧,表现出了双方的对立。
儿子乔纳森很失望,质疑他;女儿朱迪也不理他,回了房间,布朗夫人也很伤心,担心帕丁顿的安危。
还是伯德夫人点醒他,这个家需要小熊,正如小熊需要你们一样。
他们每个人早已经把帕丁顿当成了家人。
所有的家人都在思念小熊帕丁顿,布朗夫人去警察局求助,乔纳森独自一人玩玩具,朱迪则心不在焉。
布朗先生回到家后,望着冷清清的走廊。
而此时导演用布朗家中墙上绘的花落来表示一家人的信任与爱遭受危机,如花一样凋落。
4.家人齐心,可以解决一切困难。
在得知小熊帕丁顿被米莉森特带走以后,全家人一起去博物馆,在救小熊帕丁顿的过程中,家庭矛盾一一解决。
女儿朱迪提议走下水道进博物馆,她认可了妈妈之前的下水道提议;伯德夫人去转移保安的注意力,和保安去拼酒;布朗先生允许儿子乔纳森使用爆破工具,允许儿子拉掉电闸;布朗夫人则感动于丈夫布朗先生的勇敢,他爬出窗外,去救小熊帕丁顿。
也正是他叫醒帕丁顿,并为之前的不信任道歉。
在一家人齐心协力救出小熊帕丁顿以后,一家人更加懂得了彼此,也就更理解了彼此,更爱彼此,也更加团结。
是爱,让他们成为一家人。
自此,一家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布朗先生下班回到家后,听到厨房的欢声笑语。
而此时导演则用墙上的花开表示一家人又重新拥有了信任与爱。
布朗一家在和小熊帕丁顿相处的过程中,他们接受小熊帕丁顿的过程也是他们每个人面对自己,接受自己,理解家人的过程。
通过小熊帕丁顿,找回自己,并学会以更好地方式去理解家人,去爱家人。
而帕丁顿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了布朗一家的爱,也把他们当成家人。
他最终有了自己的家。
影片以小熊帕丁顿的视角让我们认识到,在一个家庭里,一家人相处中最重要的部分,那就是理解与被理解,爱与被爱。
虽然我们的生活中,并没有小熊帕丁顿的陪伴,也没有以小熊帕丁顿的契机来解决家庭问题,但是,我们终会找到适合我们自己的方法,因为,我们爱我们的家人。
愿我们都有属于我们自己的温暖的家,在那里,我们可以真实地做自己,在那里,我们相亲相爱,不离不弃。
帕丁顿喜欢戴那顶红帽子,仿佛这样做它就离人类更近了一步。
它用它所理解的关于脱帽行礼和主动问候的绅士礼仪,来向它所遇到的每个人示好,仿佛这样它就能获得等价的尊重。
它不敢踏上滚梯,直到它自以为是地解读了滚梯旁边的标语,抱起一条狗以后,才给了自己可以像正统伦敦人那样踏上滚梯的心理暗示。
它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融入伦敦,融入人类社会。
这不是一只熊的心理,而是一个外乡人的心理。
这种心理包含两个对立面,一个是出于单纯和无知者无畏的勇敢,另一个是孤独带来的自卑。
所以你会看到它既可以勇敢地去追一个小偷——虽然它错误地把小偷当成了丢钱包的人,也会看到当它认为布朗一家并不愿意继续收留它时选择默默出走。
你还能从这个外乡人身上看到自立、执着和忍耐。
它自己独自走遍所有可能是它寻找目标的地址,这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它面对饥饿和乡愁时,都没有把藏在帽子里的最后一块面包吃掉,真的像它叔叔小时候教导它的那样留到了最后关键的一刻。
它或许永远也不会理解为什么当它向别人脱帽行礼和问候时,大部分人都对之无视,因为在这个道貌岸然的世界里,一千次脱帽行礼或许都不及一次登上报纸头版能赢得“尊重”。
还好,帕丁顿无需理解这些。
充满爱心的探险家,他的家人却一点也不善良。
就好像同样是白金汉宫门口的守卫,有的就对素不相识的帕丁顿施以援手,而有的就把它赶走。
影片就是通过帕丁顿的旅行,把世间百态展示给观众看。
那些长得漂亮的人,可能是恶魔;大城市和所谓的礼仪之帮,其实人们还不如一只熊懂得礼仪。
喜欢吃果酱这点,强化了帕丁顿的单纯,正是因为这样善良的单纯,才为它赢得了家的温暖。
它身上有英国“绅士”所不具备的东西。
这些东西融化了布朗一家人的心,使他们彼此之间更加理解对方和爱对方。
影片充满了高品味的幽默和事无巨细的照应,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物。
其中尤以布朗一家中不愿冒任何风险但最后却在危险时刻挺生而出的爸爸,以及台词很少却字字珠玑的奶奶最为鲜活。
加上艺术感的音乐以及丰富的英国元素,该片无愧2014年英国最佳电影之一。
随着帕丁顿这个外乡人融入布朗一家,它算是初步融入了英国、融入了人类,它孤独的心终得以解脱。
而布朗一家成员之间的关系也更加融洽,父亲可以放下风险意识跟儿子搞起科学实验,女儿也将男友带回家给母亲看,他们彼此更加了解,各种心结都解开了。
融与解,就是由帕丁顿这个外乡人所带来的一切改变的两个关键词,当你身处异境需要面对孤独之时,当你的家庭充满矛盾之时,或许这部《帕丁顿熊》真的能成为你的心灵鸡汤。
(全文剧透慎看)---临近回国,第一次和室友出门看电影。
之前去伦敦玩看到满街都是穿着大衣的小熊塑像(还写着易碎…),后来才发现paddington电影海报,就开始一直心念念这部。
看预告片的时候就差点哭瞎,心想此片必是留学狗血泪史加伦敦风土人情宣传片,开场20分钟也如预期般哭瞎,后面温情家庭戏虽然酸了鼻子,却很煞风景地想起了一些理论问题。
于是保持情绪冷静。
但是很惊喜。
片子探讨的问题远超一般儿童贺岁片。
Paddington固然是优秀的贺岁电影,小熊很萌,Brown一家很萌,伦敦人民很萌,故事轻松而温馨,取景经典好看,笑点很多,妮可演的棒(原来在博物馆呆久了会变成这样吗…),导演和音乐都满分。
除了卖萌以外还探讨了家庭责任,适应环境等生活问题,温馨感人。
但这篇文章里,我想说的是一些煞风景的场景,一些细节,一些支线故事,一些历史片段。
从启动“黑暗秘鲁”大冒险的伦敦,到现在“Everybody feels at home”的伦敦宣传。
在这个故事里也好,在故事之外的历史里也好,会说英语的熊也好,不会说英语的人也好,黑人,黄种人,土著人,动物,都是西方文明的“他者”,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才被动摇瓦解的“西方中心”与“人类中心”的残片。
这个想法的线索,并不是开头那可爱的黑暗秘鲁大冒险。
那时候我还沉浸在留学狗离家数年、渴望看世界又发现自己回不去的伤感中——题外话。
Paddington来到伦敦,被善良又有童心的插画家Brown太太捡回家(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画好绘本!
),坐在阁楼上写他的伦敦冒险和Brown一家的故事。
典型的伦敦中产家庭。
父亲是风险分析师。
大女儿Judy有语言天赋,她不光后来学会了熊语,还一直在学中文,梦想出去闯世界开家自己的小店。
她还是个害怕新环境的姑娘。
这个妙趣横生人物介绍当时只以为是个无足轻重笑点,联系故事整体,却是个重要的呼应。
导演相当细心地从一个小女孩捕捉到了伦敦人的心理。
伦敦排外吗?
谁都不跟小熊打招呼,大家赶着上班,在地铁站横冲直撞。
开始谁都不待见小熊,女孩和父亲看到母亲跟火车站的小熊说话,觉得匪夷所思。
大伦敦并不像探险家介绍的,给小熊一个warm welcome。
伦敦很冷,一直下雨。
然而,这就是伦敦的傲娇(或者用大女儿的话来说:embarrassing!
这是英国绅士小姐们恐惧的根源)。
这个城市因为过去的自豪与荣耀、不可一世的地位被撼动,而陷入一种深深的矛盾中。
小熊和他们不同,因而被冷眼相待,被邻居和这个家庭当做危险“人物”。
伦敦唐人街何尝不是个危险“他者”的聚集地。
女儿是这种傲娇的缩影,她害怕并憧憬着新的环境,新的世界,学习中文,像小熊渴望去伦敦一样,渴望离开伦敦去看世界。
小熊捉贼之后,她也很快接受了它——伦敦在改变。
为观众们展示这改变的是Brown一家。
只有母亲,她有个奇特的古董店的朋友,并非土生土长伦敦人,操着奇特的口音,开着家一般伦敦小中产避之不及的“阿三店”。
这样的母亲从一开始就维护小熊,并不光是善良友好,而是发自内心的对所有“他者”的包容。
而Brown小儿子,新新人类,虽然被父亲各种管教,也发自内心接受小熊,成为母亲的拥护者。
父亲的角色不言而喻,他代表伦敦古旧、理性的一面,满口的percentage,仿佛启蒙时代(Enlightenment)的化身。
Brown一家中上演着伦敦的各种心理矛盾、身份模糊、从不接受到接受,成长为一个真正包容“世界人民一家亲”的伦敦。
而这伦敦,从大航海时代直到今天,何尝不是西方文明的缩影之一?
从这点来看,与小熊、Brown一家相对的妮可(片中探险家Clyder的女儿),现自然史博物馆的女档案员/标本师,也不仅是一个热爱标本的变态,而是殖民时代权力的缩影。
她不仅是反派人物。
她和他父亲,发现“黑暗秘鲁”的探险家Clyder,是伦敦喜剧的黑暗面,真正的悲剧人物。
老Clyder因为被熊叔叔所救,与他们交流,拒绝将他们制作成标本,因此被皇家地理家协会排挤。
那段回忆杀是全片最富讽刺性、悲剧性与深意的一段——地理家绅士们问,标本呢?
老Clyder说,他们不是熊,是人!
他们是有智能和文明的!
绅士们反问,文明?
他们会说英语吗?
他们会打高尔夫吗?
他们会喝茶吗?
他们在学,他们吃果酱,他们有自己的语言,他们有自己的文明——这一切连Brown爸爸都没法马上相信,更何况当时那些绅士们。
妮可父亲对“文明”的理解是“西方中心论”的根基被动摇之后的理解,太穿越了,太超前了,not intelligible.(插播: 严格考据下来,就当妮可2014年时四十岁吧,父亲探险回来时,她是十岁小女孩,被逐出协会也有八十年代了,萨义德东方主义78年出版,似乎父亲归来时正是西方中心论已被动摇的时期,毕竟这一动摇在二战后就开始产生了。
不过从原作故事系列问世的时间(1960年代)来算,就合理了,父亲回来的时候是一战到二战之间,人种学研究鼎盛期。
)妮可父亲是走在“时代前沿”的人,因而被地理家协会排挤,在动物收容所度过一生。
妮可发誓以父亲为耻,并希望为父亲雪耻,然而却因此成了落后于时代的人——现在是开放的伦敦,街上是动物保护主义者、为弱势群体声张正义、强调种族平等与融合的呼声,她代表的西方中心和殖民时代的权利早被摒弃了,因为她也落得和父亲同样的下场:打扫动物收容所。
这是西方中心的末路,“黑暗秘鲁”的黑暗历史,永远凝固在自然史博物馆的标本之中。
自然史博物馆是个异托邦(heterotopia),借福柯一个词。
虽然现在早已成为公众教育的场所,孩子们学习知识、游客们瞻仰珍奇的空间,它同时也是他者的空间;是一个镜子,让西方文明在他者的照耀中看清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
“地理家协会”——以及同类的园林家协会、动物学家协会、人种学协会——不光是现代意义的科学研究机构,而是帝国殖民机构,是一个权力机构,人类压迫他族、以及其他物种的机构(institution)。
institution一词在片中也被夸张、嘲讽。
影片开头,Browns爸爸提出要把小熊送到某个地方,搜肠刮肚说出institution一词,小儿子脑海中立刻出现了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场景以及大牌匾“Orphanage(孤儿院)”。
这是个好笑点,但笑过之后又别有意味。
这种压迫少数的权力机构——孤儿院以及同类的医院、学校、动物园、监狱、疯人院、收容所、人种研究所——都是人类(或者西方白人)权力的化身。
福柯说过的事,我不必重复。
有趣的是,在paddington里面,这种“黑暗”机构以最调侃、尖酸的方式被否决了。
伦敦不需要这些,动物和人都不需要这些,需要的是真正的种族平等,一个家以及真正的帮助。
因此最后,连标本爱好者妮可都没有被送去监狱,而是社区服务——对机构权力的最终否决。
暂时撇去这些沉重的历史与现实吧。
小熊充满希望,伦敦也充满欢乐,当代世界在我们现在看来还算是美好的,伦敦没有重蹈覆辙,小熊在现在的伦敦找到了家庭的温暖(幸好叔叔阿姨当时没有去伦敦!
我看开头再也不会哭了),不可一世掌握动物生死大权的标本家被送去为动物进行社区服务了。
Paddington把这种希望、包容、和谐展现给我们,然后如何将它延续下去,就是我们的任务了。
2014.12.17PS.片里有些笑点实在是印象深刻,尤其妮可把熊带上taxi的时候,一拉门发现是taxidermist……差点笑晕过去,觉得这个单词简直就是为这片子而设嘛。
此外,一直觉得Tony是个笑点……有人理解我吗。
自己都不理解了orz
这部影片中,帕丁顿熊作为一个异乡人叙述在伦敦的所见所闻。
片中出现的伦敦塔桥,英国士兵,以及小熊身穿牛角扣的大衣,头戴礼帽,手提英国式旅行箱……这些都是非常英式的元素,可以称得上一部非常好的伦敦宣传片。
令我感动的是收养帕丁顿熊的一家人,善良又极具正义感,愿意容纳一个迷路的小动物并把它当做家人多么难得。
帕丁顿熊从熊的角度来看人类的生活,新奇而又有趣,特别是用男主人的牙刷当掏耳勺那里,特别搞笑,导演真是恶趣味。
很适合家长带着小孩子看,影片中有正义的一派,有邪恶的一派,主题是正义终将打败邪恶势力,爱与真善美一直都在,很有启迪意义。
礼帽、拐杖、长柄伞、牛角扣大衣……泰晤士河、伦敦眼、红色电话亭……皇家卫队的猩红色上衣配黑熊皮帽……一只特别有礼貌特别绅士的小熊将这些所有的英国🇬🇧元素几乎串联了起来~
Mrs.Brown said in London, everyone is different but that means anyone can fit it.I think she must be right. Because although I don't look like anyone else, I really do feel like HOME. I will never be like other people, but that alright. Because l'm a bear, a bear called Partington.
小熊用执着的信念和不放弃的精神创造了一个奇迹--它终于有了个家了。
有一只小熊,他在严重的自然灾害地震面前,失去了亲人,失去了他的家。
他仅剩的唯一的阿姨跟他说,去伦敦吧,那里有我原来的一个朋友,也许可以找到他的帮助。
阿姨把他送到码头。
挥挥手。
很熟悉的情节对吗?
每一个背井离乡的人,大概都有过这种怀揣父母殷殷期望外出找工作闯荡社会的记忆吧?
临行前父母深切嘱咐,到了哪哪去找谁谁谁,殊不知多年不联系的朋友可能已经物是人非,我们靠的还得是自己的能力。
当然,包括自己的运气。
于是我们从乡下来到了大城市,成了北漂儿、沪漂儿(海跑儿)、广漂儿、深漂儿……各种漂。
当然我们也没能立刻找到父母口中能够提供帮助的朋友。
怎么办?
小熊在车站寂寥的等待好心人的到来,它用帽子里的最后一块面包交了一群比它还要底层的朋友,鸽子。
它引起了一个有能力而且有想象力的人的注意。
它得到一晚的临时收留。
它通过女主人丰沛的爱心得以延长这种收留。
它努力让人相信它的故事,它只要找到阿姨的朋友就不再会给别人添麻烦。
它用可爱和善解人意,得到了一家人的支持。
但它最终没能如愿,那个所谓朋友的旅行家本来目的是要把它的家人做成标本,因为感动于熊熊的温暖善良和高智商而成了动物保护者。
但他的女儿却执意要为标本这一事业奋斗。
可怜的各种漂儿们,是不是最初我们也是偶然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在他的帮助下找到了地方暂住,然后租房子,找工作,生活在逐步趋向于安定?
是不是填饱了肚子,开始思慕一个家的温暖?
青春被岁月消磨,心智逐渐磨砺成熟,父母家的温暖每每想起便潸然泪下。
于是我们想有一个家,一个属于自己的归宿。
小熊最终经过和布朗先生和布朗夫人一家认得共同奋斗,打败了坏人,幸福的生活在一个温暖的家里。
我们也可以找到能同甘苦共患难的志同道合的伴侣。
人生无论风平浪静还是狂风暴雨,坚定信念,便无怨无悔。
一部温情的片子,温暖的故事情节。
决定持续收集。。。
Real brolly-buster, isn't it? It is bucketing down. Really tipping it down, isn't it? Coming down in stair rods, isn't it?Nice weather for the ducks.rainpourdrizzlechuck it downIt rained cats and dogs.We had a downpour.It is just sprinkling.scattered rainit is lashing
看帕丁顿熊的感觉就是村上的经典描述:抱着春天的熊从山坡上滚下来。
这类片子看得我基本免疫了。。太主流太官方 小熊本身倒是满出彩的
色调很暖,好喜欢布朗一家的各种亮色装饰
一般般,感觉不够有趣。
中规中矩,有时被逗乐,有时又很烦人
故事老套,刻意,笑点也一般,不好意思,看不下去
本猫萌,熊仔萌。不过都敌不过伦敦萌,NHM的镜头出现的时候整个人都要飞起来了。不过造化弄人,如此圣殿的地方居然是反派的根据地,让生狗情何以堪
著名英国童话改编。……这个小熊的雕像也一直在帕丁顿站,只不过在我国没有什么知名度。……英国电影一贯的温馨感人,非常合家欢。也很适合圣诞季。……看这部电影源于尼古拉斯凯奇的一句话。
标准迪士尼合家欢喜剧,为迎合这只英国家喻户晓的熊,故事温情而极具英伦风,借着童话般炫彩亮眼的画面还展示了不少英国美景。看到这只呆萌柔软的小帕丁顿熊,你立刻就能想起它的另一个极端——那个外形神似满口飙脏的泰迪熊。
偏幼齿作品,和导演的上一部《兔子和公牛》一脉相承,浓浓的故作俏皮感
超可爱啊!
被萌死了!!简直暖心!!弄得都想花大钱去买一直熊了或者下个宠物就叫paddington!!
英国冷幽默爱不释手,卫兵的百宝帽真是笑哭了
欣赏不了
很可爱,帕丁顿未必是移民,也可以是所有在异乡的人
电影洋溢着甜蜜温暖的童心和想象力,小熊很可爱,本喵配音萌萌哒,地理学会那段最搞笑
14年还是如此政治正确的一部片呀:In London, everyone is different, but that means anyone can fit in……although I don't look like anyone else, I really do feel at home, I will never be like other people, but that is all right, cos I am a bear. 这也是我喜欢伦敦的原因。
看哭了,以后回国再看肯定哭瞎
美国那只泰迪熊又黄又坏,英国这个帕丁顿熊又乖又萌
偶尔看看这种儿童向奇幻故事还是不错的,温情动人,有笑有泪,又萌又治愈,舒缓身心放松心情之必备良药。ps.一众大牌演员们都很有童心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