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是什么,你说有就有,你说没有,那就没有。
影片本身并不恐怖,加上美人太美,俊男太痴迷,根本就是一场唯美的风月之戏,我在影院几次笑场,也许,是导演太青嫩,也许,是我不该刻薄。
看完之后,想起先前看过的一部片子《妄想》,描述了类似这样的故事,暗恋让人难过、生病甚至发疯,梁洛施在自己的幻觉中生活,以为自己才是爱人的妻子,《疯院人魔》中主人公与幻觉中人的对话,这部片中三三病入膏肓地狂想,这些都是妄想症,如果没有爱的机会,就彻底把暗恋删除出你的脑袋吧,一点不要留,爱如星火,势能燎原,三三犯了痴戒,幸好那个最后的转身,回到最初的地方,留下那两人,笑若桃花。
让我们回到影片最初的开始:出场画面很美,一片茂密的树林,风中婆娑,镜头划过那片绿得几乎要醉了的林子,几声鸟鸣,老宅出现,木窗,凉风,空谷鸟鸣,刘若英饰演的三三,一袭旗袍,黛眉淡扫,樱唇秀鼻,纤手传动,好一个画中佳人,纯良温婉。
让人暂时忘记这还是一部恐怖片。
这样描写未免太蔑视导演了,呵呵,重写。
早春初夏本是很舒服的季节,可住在旧林子里的君初的家,却无处不散发出阴冷的气息,青雾缭绕的山林间,时不时的鸟声更觉空旷,也许这林子太老了,也许,这宅子太老了,偌大一个宅子,现在只有那个诡秘的佣人蓉妈和三三在家,三三总是觉得有人在靠近她,想和她说话,背后一阵阵的阴风吹过,那声音忽远忽近,让她不寒而栗。
黎明饰演的沈君初一派上海男人形象出场,风衣,礼帽,里面的马夹,锃亮的皮鞋,背影显得很憔悴,头一抬,君初面无表情的脸将他的年龄一览无余,他老了,明显老了,四大天王,无限唏嘘。
三三说,今天做了几个特别的菜,你多吃点……话还未说完,君初一把夺过碗,砸在地上,喝斥道,要不是妈骗我,我根本不会娶你,在我家,你不过是个客人。
我看到这里,哑然失笑起来,这也太做作了吧,再优雅的男人,也有着急的一面,我原以为,君初转身离开,并丢下那句话可以更好的,更符合剧情,却没想到他像个东北汉子一样暴燥地摔碗,我与三三一起错愕。
故事,是个很老的故事,无非三角。
君初与曼丽相爱,曼丽因为一场车祸离开了人世,君初从此一撅不振,老太太为了冲喜,逼着儿子迎娶了三三,三三一直深爱着他,可旧爱在他心中横亘,这场婚姻,有名无实。
曼丽是时尚的小资女人,电台的播音员,齐耳短发,眼睛超大,人见人爱,君初又怎会不喜欢呢?
曼丽代表的是新新的女性,三三是传统的象征,如果说,曼丽是火红的玫瑰,那三三就是空谷幽兰,振保即便成了君初,也改变不了历史。
君初从不让任何人进入顶楼的那间房间,偏偏三三就在一个奇怪的通风口的窗口找到了那把旧钥匙。
这个情节太离奇了。
只有阴冷的气息,灰尘在光线的照射下很肆虐,迷漫在空气中的气流像是曼丽不散的阴魂。
她的鞋,她的照片,她的东西无处不在,广播声又传来,三三顺着电线寻去,想关掉这扰人的源头,谁知收音机却并没有插上电。
记不清三三有没有见到曼丽,总之是晕过去了,君初说,以后不要再来这里了。
不管有多少人讨厌范冰冰,我都喜欢她,尽一个演员最大的本份就是对观众最大的回报,她有什么不好呢?
漂亮的女人总有非议而已。
事情如戏剧化发展,经过一次强行鬼上身后,曼丽一发不可收拾的希望三三帮助自己以人的形象见君初,君初只要一见到曼丽,就会对三三不自觉的好一些,可三三始终认为,君初心里爱的是曼丽,不论是出于嫉妒还是防卫的本能,她都不愿意再帮助曼丽。
君初病危,三三不得已而为之,答应让曼丽上身,病愈的君初决定忘记曼丽,和三三重新生活,曼丽从中作梗,伤人伤已,最后魂飞魄散,三三为了救君初,将利器插入自己的胸膛,生死未卜。
就假设三三死了吧,那颗爱着君初的心,被刺穿了。
但三三又是活着的,看着曼丽与君初在街头的默契笑容,三三漂亮的转身,回到自己的世界,影片一扫先前的阴霾,驱走了心中的鬼,自然迎来了光明。
我们总会把困难假想成千沟万壑,三三更是如此,她把与君初之间无法逾越的关系想成是曼丽的鬼魂,骗来短暂的快乐之后幡然醒悟,她品尝到的,不过是别人的甜蜜,我们常说,爱一个人的最高境界不是占有,是放弃,真正理解又能做到的,又有多少人呢?
影片结束的时候,留了很长一段话,我一句也没看,其实心中有鬼又何妨,关键是懂得经历阵痛与执迷不悟的区别。
《我爱我家》结束了关于中国人不会拍喜剧片的争论,在这之前,大家基本上对中国的喜剧敬而远之,记得《我爱我家》播出后记者采访梁天,梁天说:“(我爱我家)证明中国也可以拍喜剧,而且可以和国外的喜剧一样好!
”(十几年前的事情了,原话记不清,大致是这个意思) 那么“鬼”片呢?
中国人什么时候才能拍出吓人的鬼片呢?
这两天看了《门》和《心中有鬼》,发现惊悚影片不惊悚,恐怖鬼片不恐怖。
《门》大致是要展现一个精神分裂的人的内心世界,以求达到一种让人不寒而栗的效果。
可是影片与其说成是惊悚,倒不如说是奇幻,而且还上演了“疯狂飞车”的一出戏,并伴有激烈的打斗,而且并没有按照时间顺序来讲述,估计就是传说中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看得人云里雾里的,摸不着头脑。
《心中有鬼》就更有意思。
一个讲故事的女主播却重复了故事中的情节,和所爱的人阴阳两隔。
在我看来,这部影片最大的失败在于作为“鬼”的曼丽太有人情味了,以至于达不到吓人的效果。
“鬼”片就“鬼”嘛,目的就是吓人。
但是本片却非要让主人公,应该是主鬼公开口说话,并讲述自己的作为鬼的不甘,于是如何如何不想和男主人公分开,不愿意男主人公受到伤害等等,于是观众看到的就是一个很有人情味的鬼,她出来吓人本不是她本意,她是来续情缘的,你看她多体贴,多温柔,有什么好怕的么!
《门》也有同样的毛病,女主鬼公非要给男主人公打电话,而且还邀请男主人公到古墓里坐客,明明就是人跟人之间的对话模式么!
所以想我这样看了鬼片睡不着觉的,昨晚竟也睡得很沉。
反观几部大名鼎鼎的鬼片,《午夜凶铃》也好,《咒怨》也罢,有哪部鬼片中鬼亲自讲话了?
顶多只是发出“啊啊”的怪叫声,要不就是磨牙的声音,殊不知此时无声胜有声,吓得不知多少胆小的人惊声尖叫,泰国那部很不错的鬼片《鬼影》,单单让女主鬼公骑在男主人公的脖子上就够让人直冒冷汗的了!
曾经看到一本书上说日本的鬼片大致在心理上让人恐惧,而西方的恐怖片着力点是在血腥场面上,比如《得州电锯杀人狂》就着重表现的是杀人场面的血腥与罪犯的不可理喻让西方人胆战心惊.所以西方人看东方的恐怖片不觉得恐怖,而东方人看西方的恐怖片则除了恶心就没有别的什么了.但是随着文化的互相渗入,这两年日本的恐怖片在美国也有一定的反响。
中国显然不可能走西方的路线,如果导演想让影片顺利上映的话,因为像<得州电锯杀人狂>之流很难通过广电总局的审查吧。
鬼片之所以吓人,窃以为是人们对于未知事物的恐惧造成的,正是一些不能用常理解释的东西让人感到害怕。
并不是说怎么打都不死的就是鬼,这点早已验证,没有人因为《十面埋伏》里的小妹而把《十面埋伏》当恐怖片来看。
如果导演非要试图解释自己讲述的鬼的来龙去脉的话,不仅是徒劳的,而且还会适得其反。
所以拍鬼片的导演们,求你们用鬼的思维去思考吧!
毕竟你们拍的是鬼。
熬夜又刷了遍心中有鬼,其实就是把心中有爱用有鬼的形式表达出来...大陆片的限制在,所以结尾还是用假恐怖片来收尾,我总结了国产假恐怖片基本有这么几种套路收尾:1、全片讲的天花乱坠、精彩纷呈,最后直接镜头一转,主角换了一身装扮出来说,这是我创作的小说/剧本/故事等等,很戏剧化的收尾。
2、前面挖了很多鬼怪的坑,最后大反派突然自曝,说这些都是他设计出来的,全都是人为,通常这类影片的黑手,就是之前挂掉(假死)的一个角色,感觉是有意让观众反转一下,打个措手不及。
3、是我比较喜欢的一种了,就是用精神病患者的世界和现实来穿插,这类难度比较大,很多国外的高分片用的就是这路,国产假恐怖片很难达到这种功力,然后因为前面坑挖太大,最后只能匆匆结尾了。
在将近下午两点花痴痴和我都饿得快半死的时候,红烧肉和辣子鸡丁在牛肉没有排骨没有的情况下终于舍得露面。
于是我们坐在窗边的布艺椅子上狼吞虎咽的极不雅观的解决面前的饭菜,一边烫得“呼呼”的把食物吞吞吐吐,一边看着外面金灿灿的阳光和走过窗口形形色色的路人,像看宽银幕的电影。
我想外面的人透过玻璃看到的,一定是我们光影斑驳的脸,就好像我们透过玻璃看到君初买完戒指微笑转身的脸。
窗外没有人穿太过鲜艳的颜色,也没有人骑自行车,所以我们找不到一个身影像曼丽那样欢喜的穿过人群。
一直记得《第六感》里面那些灵异的红色,比如地下室的门把手,小柯尔的帐篷,小女鬼继母艳丽的裙子,红色在希亚马兰那里是与另一个世界相关的符号。
所以当曼丽一袭红裙开始奔跑,我偏头对花痴痴说,你看,她一幅马上就要死了的样子。
而我们坐在窗边扒饭的时候,身穿红色的那个人,不在窗外不在街上,不是别人,恰恰是我自己。
后来,红色的曼丽在两三辆车之间飞起又滚落,我开始想,其实说不定是为了CG做起来容易点儿……两天前,柿饼短信过来叫我去看《心中有鬼》。
那时候我正在感叹尔东升的悲天悯人总是太过入世太过说教,不如杜琪峰的哲学思辨来得更加充满出世的大智慧。
那天的天气不算太好,一直阴阴的,就很像吴彦祖租住房所在的那栋楼外面乌云滚滚的天空。
当我们看完《门徒》出来,天上甚至飘起了雨。
而今天,是一个百分之两百的大晴天,路上的事物和色彩被阳光照得格外清晰分明,让人联想起曼丽和君初约定的南京路口。
我们挑的电影总是如此的应景呢。
这个故事本身一点也不新鲜,海报上黎明背后握着一把凶器类似物的造型,让我一度以为可能是中国版的《谎言背后》。
可其实,就是个一鬼一女一男的三角恋,再套个广播剧的多重叙事。
三三走进卧室关上门,慢慢的走近衣柜,打开柜门,找到收音机,然后慢慢的打开手里的符,然后手颤抖着朝收音机移过去,这一系列的缓慢动作急得整个放映厅里的观众都齐声高呼起来:“赶快贴啰!
”花痴痴和我笑得前仰后合,不亦乐乎。
我一直不明白柿饼那条短信的意思,也没有问,看完电影还是没弄明白。
后来我回到家,打开今天刚在乐典买的国王合唱团的CD,静静地听完几首歌之后,我突然好像有点儿明白了。
她说,我本来准备找点感官刺激的,结果被情感诉求了。
而此时,外面传来“哗哗”的雨声,晴了一整天的天空,在半夜的这个时候突然下起了瓢泼大雨。
恐怖不如七夜,惊悚不如窒息(窒息都够烂了)。
剧中的大牌演员都没有什么表演力,反正都是呆口呆面就可以了。
导演的安排也太不符合逻辑了,每到关键时刻总要迟疑十来秒,好让恶魔来一个反击或给一个翻身的机会,再下去就一发不可收拾。
这样的片子出现很多哦,我想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同感,纳闷着,生死关头,发什么呆呢?
一点都不爽快。
本来以为会很吓着我,但是看得快睡着了。
比文艺片不怎么文艺,比恐怖片,根本算不上恐怖,也没有什么剧情,所以只能归纳在大陆制造这类。
《心中有鬼》:二人三足式爱情游戏 □ 文/火神纪 一切也许都是自我的虚妄悲凉罢了。
一个人的谎言其实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当一个谎言被所有的人都认知的时候。
也许,没有人能逃得出那些种可怕的窘境。
——火神纪。
题记。
《非垢病的垢病》
电台讲述鬼故事,然后用光怪陆离的剪辑和刻意制造的诡异氛围把现实和梦幻一般的故事揉合在一起,让看电影的人们分不清楚电影所讲述的故事到底是电台里的那个鬼故事,还是电台之外那些活在电影里的人们平静无华的生活。
这样的鬼片其实并不新鲜。
在港片里似乎常常可以见到类似的桥段。
如何把一个老桥段的故事变得更新鲜,也许是这部电影的主创方在努力做的一个重心。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电影里最后的那个结局。
在看到电影的最后我们会突然明白,电影里所讲述的主体是电台讲的那个鬼故事。
而电台外的那些在银幕里平静生活的人们仅仅只是这部电影的一个小插曲罢了。
这部电影也许可以拍得更好。
结束的时候,镜头换了一个角度复述了电影开始的那一幕。
与开始的那一幕唯一的区别是电影更改了曼丽车祸的那个结果,于是,所有的在电台上讲的那一切都成了将不会发生的虚构。
现实就这样和电台里的那个故事一分为二泾渭分明而且分别独立了。
当然,这个结局处理至少给了我一种出乎意料的惊诧。
可是,如果这里依旧按照电影开始的时候那样子结束的话,电影的首尾在剧情上会形成一个连贯性的循环,无疑会显得更加浑然一体,而且也留下了余韵。
因为这样的故事也许不只是会发生在他们身上,还会发生在另一些他们身上,只要当他们都进入到电影所设置的那个场景里去的话;一切,都将变得理所当然地流畅起来了。
只是,对于出其不意的效果追捧和对于手法的迷恋让这部电影放弃了这种套俗而既定的结束方式而趋于现在的这个结局。
好或者不好,也许仅仅只是个人主观的臆断而已。
我想说的是,桥段不怕老,有用才行。
正如这部电影的主体结构跟我们常见的港式鬼片并无二致,可是这部电影依旧做得很好,这就是旧桥段翻新的无尽魅力了。
也许,多一些温暖和平静的生活也不无不可,不至于一味的颓死。
这样做把剧情两两分离,从某种程度上说,使得剧情相对地饱满起来,就算在整体上的连贯稍有欠缺,可是也赋予了电影一些意想不到的东西。
比如新鲜和明艳的色调,比如相对更加饱满的分枝……等等。
电影所讲述的主体应该还是电台里所讲述的那个鬼故事。
这样也更符合电影本身的主题。
而电台外的那些人们,仅仅只是作为电影的补助和扶持而让剧情在一味的靡暗里崭露了丝丝的明亮罢了。
这部电影总被误传为中国式的《人鬼情未了》;这种以讹传讹的玩笑开得有点过头。
因为这两部电影除了都有一个已经死去的人,一个活着的人,其实并无多大相似之处。
相对来说,《人鬼情未了》也许会显得更纯粹也更具备美感;而这部电影更多的是从人性本身自私而霸道的占有欲望去挖掘着无奈的悲思。
这样的牵强附会总会让人有种哭笑不得的感觉。
与其说这部电影是中国式的《人鬼情未了》,倒不如说,这部电影是二人三足式的爱情游戏来得更贴切一些。
《二人三足式的爱情游戏》 君初、曼丽和三三。
在这部电影里的这个主角,他们各自的情感里其实更多彰显的是他们彼此各自为政的自私情感以及对他人的无情。
虚托着爱情之名,虚托着美好的情感之名;可是从本质上来看,他们都是最自私而无情的人们。
我记得以前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里的那个阿寥沙小公爵,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君初总会让我想起这个远在别处的人物形象。
虽说君初并没有小公爵那样花心,然而在自私和无情方面,两个人物形象却如此如出一辙。
同样显得深情款款,同样显得楚楚可怜,可是本质上,他所想到的一切仅仅只是自己而已。
不扯那么远,就回到君初身上。
他因为忘不了挚爱的却死于非命的曼丽,虽然娶了三三却从来不曾把三三放在心上。
冷漠、无情、斥责、发怒,在这个平静宽敞却阴暗的大房子里时时回响着悲切的声音。
可是反而言之,他在完整他和曼丽的爱情的同时是不是也在无情而自私地撕毁了三三的爱情呢。
其实,整部电影里的所有悲剧都是因为他对情感的拖泥带水而引发出来的。
深爱着他的两个女人,之所以一起陷入了疯狂,不就是因为他,这个事件的核心人物对于情感的取舍如此优柔寡断吗。
他如果不爱三三而且只爱着已经死去的曼丽,不管他的母亲如何对他又哄又骗的,他也不该去娶三三。
而既然把三三娶回了家,是不是就应该忘却了过去的旧生活而开始一种全新的婚姻生活呢。
而他如果真的只爱曼丽一个人,就算她已经死去依旧沉寂在自己的黑夜里不停地思念着她的话。
他是不是应该一个人去找个地方鳏居,而对类似三三这样的女子不屑一顾,更不会把她娶进了家门。
也许,所谓的《人鬼情未了》也应该更倾向于这样的构架。
如果不是因为他对三三的冷淡和喜怒无常的责备,三三不会求诉于伪善的曼丽并且听从曼丽对她的所有教诲。
更不会让曼丽食髓知味得寸进尺地澎胀着她强烈的欲望。
虽然电影煞费苦心刻意地把君初塑造成一个深情的男子而让他不至于显得那么惹人讨厌。
可是,如果他在情感上不那么拖泥带水、优柔寡断和犹豫不决的话,所有的一切也许都不会发生了。
不管怎么样,他否认不了的是他是整个悲剧事件的始作俑者。
就算在最后,他在情感上转向了三三,仅仅只是因为三三跟他日思夜想的曼丽越来越相似罢了。
他自己本身永远停留在他自己为自己所营造的那个完美的自艾自怨的悲剧情结里无法自拔。
而这种悲剧情结的背后,其实是他的那种让人心寒的自我完美的自私罢了。
曼丽呢。
在三三饱受了惊吓之后,利用了三三的同情心以及对君初的欲望,用一种忧伤而悲情的身份出现在三三身边并且达成了同盟。
以爱情之名,以美好之名,为了那个所谓深爱的男人,曼丽上了三三的身子,去靠近那个就算在她死后也依旧无法忘却的男人。
而且进一步食髓知味地长久地占据三三的躯体和君初长厢斯守。
如果说,君初和三三两个人的自私还停留在他们的潜意识里的话,那么曼丽的自私就显得路人皆知了。
靠近君初,总会让君初不停地咳嗽,可是她依旧在暗角里守望着他而不顾他的安危,这是爱吗?
爱一个人是不是应该想着让他可以更幸福地生活,走出自己的死讯带给他的阴影而更好地生活在阳光下呢。
她爱他,好吧,就算她爱他。
可是这样的爱除了自私的占有之外还有其它什么东西吗?
当爱超越了给对方予幸福的祝福之后,这样的爱就成了自私了。
更别说她对于三三所做的一切。
那一切根本从一开始就是一场阴谋。
所谓的忧伤和悲情也仅仅只是为了骗取三三自愿地把自己的躯体送给她以便借身还魂而回来夺回这本该是属于她的所有一切罢了。
这本身已经是一种在人性上极为丑恶的占有欲望了。
是曼丽对于他人躯体的占有欲望和对于爱情霸道的占有欲望主导了这场可怕的悲剧。
后来更杀死了阻碍她的君初的母亲和仆人蓉妈。
其实这不过是她的那种可怕的占有欲望无限澎胀了之后彻底爆发的结果。
自私的人性可以让一个人在死后依旧舍不得离开她本来所拥有的一切,那么,为了夺回原本就应该是属于她的一切,不择手段的残酷又有何不可呢。
在这种强盗逻辑下的曼丽,她所做的一切似乎都变得合情合理了。
而所有的合理,都构建在她那自私的欲望上。
不管她和君初的爱情故事如何凄美,不管她自己本身的故事如何悲凉,不管她在死后的岁月如何追随着君初,不管她在死的时候受过何种痛苦的煎熬;作为一个怨念不灭的恶灵,她依旧有着让人不寒而慄的杀伤力;而更让人惊惶不安的是她至死不变强烈而自私的占有欲望。
在我看来,这是华语电影中最具有威慑力的女鬼了。
三三。
在这部电影里她是看似最无辜最纯粹的一个人物。
当然,在我看来,这仅仅只是看似。
我不否认她的确显得楚楚可怜、纯粹和深情,我也不否认她对君初的爱显得有些无私,而电影最后的结局无疑给这个人物抹上了一层厚重的悲情色彩。
然而,这是否就是真的是无私的爱情呢。
她所以会那么天真而不设防地听取曼丽所说的所有一切,仅仅只是为了让自己对君初的爱情得到君初的回应。
在这个方面来说,她为她的爱情所做的所有一切,其实,依旧是出于人性的自私面,纵然已经镀上了一层无私和爱情的美好外衣。
她听了曼丽所说的所有一切,也照着曼丽说的一切都做了。
在行为举止上渐渐地把自己变成了另一个曼丽,这一切,说到底,依旧只是对爱情自私占有的欲望。
出卖了自己的躯体和灵魂去换取来的假象式的爱情,是不是还是那么纯粹的爱情呢。
而君初一改初衷对她越来越好,并不是因为她是三三,而是因为她越来越像他日思夜想无法忘怀却已经死去的曼丽。
爱情也许是可以用自我的牺牲来换取的。
只是,这个男人所爱着的是三三呢,还是曼丽呢,或者是三三和曼丽的混合体呢。
正是因为君初的自私、三三的妥协和曼丽的疯狂成就了这场二人三足式的爱情游戏。
所有的人都在为自我自私虚妄而美好的情感不择手段地争夺。
这部电影对自私的人性刻画;妄托在爱情那浪漫的美名之下、妄托在一个悲情韵调的表象之下。
看似清纯,实则,这部电影阴秽得让人作呕。
《胜在一个故弄玄虚的名字》
如果这部电影不是叫《心中有鬼》的话,也许,这是一部应该沦为平庸的电影。
或者说,这部电影本来就是一部挺平庸的恐怖片,可是因为这个名字,这部电影,在一开始让给了我们设置了一个圈套而将我们误导进它想让我们进入的情景。
因为这个名字,在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总是不停地把这部电影放进我的假想里去。
如果这部电影并不是鬼片,而是一部探索人性以及探索心理的电影,所有一切的解释也许都将不一样了。
因为这样的假想,或者说,因为电影的名字给了我这样的圈套和假想,在我看电影的全程里,基本上我总是处于一种极其亢奋的状态里。
这样的假想里,范冰冰饰演的曼丽应该只是假象,而电影里不应该会有鬼。
那么,从一开始的三三时时见到的那处种可怕的情景就都成了她自己一个人的幻象。
这在人的心理学角度是可以说得通的。
因为自己所深爱的那个男人迷恋的是那一个已经死去的女子,加上那个已经死去的女子生前的物件都被收集在房子里的阁楼上,而她又见到过她的相片,那么,这一切的幻象的出现就显得合理了。
在她的幻象里,一人一鬼可以交谈,然后,她会不自觉得把自己变成那个自己幻想出来的女子的模样。
因为爱着那个男人,而那个男人又爱着那个模样,这样的不自觉转变依旧可以说得通。
但是她必须给自己一个转变的理由,于是,她幻想里的那个女鬼无疑成了她最好的托辞。
一切,仅仅只是为了她那悲悯而无奈的爱情生活罢了。
后来,电影里的其它人也都见到了曼丽的灵魂,甚至被她的灵魂吓得半死或者直接就被她杀死。
这样的情节又把从三三一个人的心理问题扩散到集体心理上了。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是非常兴奋的。
因为,类似这样的心理探索在之前的观影经历,基本上是一片空白的。
从一个人的心理映射到周围的其他人身上,于是,所有的人都能见到那个传说中的女鬼了。
而曼丽,仅仅只是活在他们的幻想里罢了。
从曼丽的物品作为心理暗示的一个基点,然后,以君初的痴情以及周围的人们对君初的深厚情感,所有的人都同时堕入了那个无力自救的心理误区,见到了许多的光怪陆离的幻象。
这让我如何不兴奋呢。
因为在心理学上完全是可以说得通的。
而且在之前的所有观影经历里,我没有见过类似如此浩大的集体心理探索。
这就赋予了这部电影一个厚重而理性的色调。
然而电影的最后让我失望。
这部电影并非是心理探索系列而仅仅只是一部鬼片,就算电影的结局赋予了这部电影更多多的积极意义和现实意义,可是,原来那个带给我无限假想的名字在这里成了一个故弄玄虚的注脚。
甚至变得有点无的放矢了。
可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个题目的成功,当然,这并非是这部电影的成功。
这部电影依旧只是一般的鬼片罢了。
可是因为这个名字,这部电影在观影的过层里所绽放出来的光彩是不可以被抹杀的。
或者说,我更希望这部电影会变成心理探索式的惊悚片。
那样,也许电影会变得更厚重一些,也更耐人寻味一些。
《值得褒奖的华语惊悚电影》 写到这里,也许就应该结束了这篇洋洋洒洒的文章了。
最后,我还想说的是,这部部电影绝对是值得褒奖的华语惊悚电影。
至少在此之前看到的一些国产的惊悚片并没有多少的惊悚味道。
像去年上映的《诅咒》之类的,大有那种恐怖不足而残酷有余的感觉。
这部电影也并没有如何出色,至少这部电影所看到的那一切基本上都在以前的日韩或者欧美派别的惊悚片里看到过。
可是这部电影不论在声效上也好,在灯光上也好,在气氛的营造上也好,都是值得被肯定的。
声音诡异,大量的蓝调的镜头赋予了夜晚一片暗地的阴秽,加上在氛围上的把握,让这部电影的惊悚效果比华语电影中的一直不被重视的惊悚片要高上一畴。
也许说,在看这部电影之前对这部电影并非抱过高的祈盼,以至于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有一种喜出望处的感觉。
有几个镜头倒是挺让我吓了一跳,在华语电影里来说,能达到这种效果的,其实并不多。
这部电影至少告诉了我们这样的一个道理。
不是华语电影做不了好的惊悚片;而是片语电影里一向不怎么重视惊悚片。
没有多少人在做,而做的人也就不那么上心了。
谁都想着做一部赢得声名的艺术片,然后就开始大量地吸取投资去做华丽的大片。
这似乎是华语电影里一个可怕的盲点。
而这部电影,至少,找到了这个盲点并且努力地完成了它应该完成的所有一切。
惊悚片,就是用来吓人的。
而能让人感觉到突然被吓了一跳,这部电影,已经完成得非常出色了。
值得褒奖的是这部电影把现有的那些旧式的桥段翻了个新,而不让人感觉到熟悉;另一方面,能把惊悚的效果做出来了,这就够了。
在今年上映的几部华语电影中来说,这部电影,在惊悚片的领域里,至少已经恰如其分地完成了它应有的责任了。
不管怎么说,这是近期上档的华语电影中挺值得一看的一部,如果,你也喜欢看恐怖片的话。
2007-04-07;丁亥年甲辰月辛未日。
附注:电影资料扩展链接。
■片名:心中有鬼 ■译名:The Matrimony ■导演:滕华涛(Huatao Teng) ■主演:刘若英(Rene Liu) / 黎明(Leon Lai) / 范冰冰(Bingbing Fan) ■类型:爱情 / 惊悚 ■国家:中国 ■语言:汉语普通话 ■发行:Cathay-Keris Films Pte. Ltd. ■上映:2007年2月8日
想看这部电影好久了,看了后并没有想得那样好,但却是另一个风格的情绪。
红色的女郎,白色的淑女,黑一般的男人,那个年代里,这三种颜色弥漫交织组成一张张旧照片,流成一抹岁月的伤痕。
片子颜色太昏暗,多半情况下是在猜测,就一直在找鬼在哪啊,什么时候出现呢,收音机还是后来才知道的之前一直就不知道是什么,于是就一直以为鬼不会出现了,只存在人们心里,谁知最终还是现身了。
都说世界上没有鬼,只有脑中构想的鬼影,有些东西不能够想象和虚构,就例如感情,曼丽虚构着她的车祸和未来,倒是让我同情君初好可怜,爱的太过,伤害了无辜的人也不再乎,真的可以这样吗?
三三是个不曾存在的人,只有主人公才有着这样的权利把配角安排的如此凄惨,丽曼是自私的。
有的人活着的时候亦如魔鬼。
曼丽是个播音员,君初是个导演,在君初决定向曼丽求婚的那天,曼丽死于车祸。
之后君初被迫娶了三三,但无法接受她。
曼丽的灵魂盘旋不去,她教三三怎么和君初相处,怎么让他忘了她。
曼丽说:和他在一起,不怕死,也不怕活下去,不怕活到很久很久……她爱得太深,但爱终究是自私的,原来她只是想借三三的身体回来罢了。
成功后,曼丽问君初:我和三三,你到底选谁;君初回答:我再不让你离开我最后,三三把戟插入了自己的胸口,我想这不单单是为了阻止发狂的曼丽,也有梦想的破灭后的决绝吧多年前的飘雪的除夕夜,被困乌镇的君初遇见了三三,一起吃了年夜饭,三三永远记得那一天,并自此祈祷成为他的妻子三三说:对一个十四岁过后,就独自过活的人,那画面我永远都不会忘记。
晚饭后,丈夫在灯下看书,妻子做着家务,我梦想的家,在那一刻,就都实现了。
虽然我知道,你根本看不上我。
我想,三三其实并没有爱上君初吧,她只是太渴望家庭的温暖。
最后,故事回到了车祸发生之前,只是这次车祸没有发生,曼丽完好地出现在君初面前此时的三三看着君初和曼丽,苦笑着慢慢离去,她的祈祷自然也没有实现。
编剧过于残忍,他最终成全了曼丽和君初的爱情,却忘记了三三对家的渴求。
曼丽和君初,连名字也很登对;他们是一对相爱的人,却错过于一场命运的玩笑。
三三,导演安排她做一个多余的人,连名字都是。
是人跟鬼的故事,但在现实中,感情中出现了三个人,总有一个是要活在另外的时空。
如果世间相爱的人都可以彼此忠诚地守护,就不会多一个人出来吧。
柏拉图在《对话录》里说:原来的人都是两性人,自从上帝把人一劈为二,所有的这一半都在世界上漫游着寻找那一半。
智者果然有其过人之处,他让尚处单身的大家倏地温暖起来:原来我们一开始就不是孤单的,不过是暂时的分开,最终还是在一起……只是那个分开的过程,有长有短,有平淡有曲折,也凭空多出很多故事来。
做了鬼的曼丽对三三所做的种种,不过是一个女人对于自己愿意守护的感情的捍卫,她嫉妒,她报复,她使用鬼的伎俩,都不过是爱情中人的本能的反应;三三甘愿卑微地讨好,忍耐退让,这一切也不过是她一个人的爱情,纵使低到尘埃里开出了花,君初看不见。
至于君初,倒让人觉得恨恨的,凭什么被两个女人爱着,无论哪一段爱情,君初的表现都没有让我满意,他没有坚持到底,只是懦弱逃避;没有干脆利落,倒是两颗爱他的女人的无畏的心全被他伤。
虽然说在爱情里,当事人没有输赢,但君初在这场戏中,却不折不扣是个可怜人,有点像茨威格笔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那个爱无能的男人。
这个世界怎么了,难道男人对于女人的呵护,只剩下《天使之城》里的尼古拉斯*凯奇?
可是导演要尼古拉斯是个天使。
不管怎样,隔了很多年回想起天使手中的刀划过虚幻的手指,心都要碎了。
然而电影终归是电影,不过能看到一部让自己愿意看下去的电影,也还是件不错的事。
大弟说男人都喜欢范冰冰,女人都不喜欢。
我不是男人,但是忽视想必是不喜欢的最高境界了。
我觉得,《心中有鬼》这部打着恐怖片旗号的电影其实是一部爱情片,它想表达的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这样的两种女人之间,男人该如何选择?
一个是如花似玉,为爱痴狂,但占有欲极强,爱得很自私;一个是温柔体贴,默默付出,为了爱人可以牺牲自己。
这样的主题,完全可以拍一部爱情片,不过也许这样的片子太多了,导演和编剧觉得难以吸引观众,于是为其穿上恐怖片的外衣。
可是不管穿什么样的衣服,人还是那一个。
影片中,幽暗压抑的大宅院、初入豪门的女主人、阴阳怪气的女佣人,这些元素像极了希区柯克的《蝴蝶梦(瑞贝卡)》。
神秘的房间、现身的女鬼、停不了的收音机,这些也是我们在其他很多类型片中已经熟悉了的。
除去这些,这部片子中的恐怖元素就只剩下了突如其来的音乐和一惊一乍的表演了,可是这能算是恐怖吗?
如果算是,那么我们小时候躲在别人即将途径的拐角处突然跳出来吓人一跳的恶作剧就得算是恐怖分子的所为了。
至于将故事的讲述人与故事中的人弄得夹缠不清、真假莫辨,也不是什么新鲜的手法。
而影片的结尾则有点儿故弄玄虚了,反而冲淡了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悲情意味。
虽然对于看惯恐怖片的人来说,它不够恐怖,但是该片的气氛控制得很好,那种克制的、怀旧的感觉很迷人,特别是闪回的片段让人很温暖。
尤其是在全片压抑的氛围中,片段的温暖才更加可贵。
我想,这应该是导演刻意为之的,从中可以看出他对于前面那道选择题的答案。
片尾的那段钢琴曲很是优美,饱含深情。
另外说一句,范冰冰实在是很适合演女鬼。
從此對國產驚悚失望
挺好看的呀
冰冰极美,over~
故事不吓人,范冰冰很适合演鬼~~
我唯一不怕的惊悚片,因为拍得太文艺了。
刘若英不错。
陈国富牛的,电影里很多希区柯克的影子,还有康斯坦丁的创意,但是本土化的很成功,徐合子神神叨叨的演绎堪比封神第一部里的比干
简直在浪费我的青春
看了不后悔的恐怖片。
只有君初抱三三出电影院这个亮点
07年看过,并且还在空间写了观后感,现在翻出来,完全不记得它讲什么的了……
感人但不恐怖的恐怖片
每位主演都很到位。部分场景和配乐文艺得要死!剧情俗套狗血了一点。总体十分喜欢。
不错的中国鬼片
7/10,一个很普通的电影,这个分数感觉不至于吧。
的确想营造恐怖气氛没错,可惜有点劣质,且结尾很扯,让人想掀桌==
这是几年前第一次在电影院看的恐怖片,一直映像挺深的~
其实觉得挺好一个国产片
黎明在里面就是个名字吧。
6.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