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时代读过的印象最深刻的传记就是斯特拉奇的《维多利亚女王传》,所以看到出了这部电影,自然非常急切地下载和观看。
书中的维多利亚女王是一个很平常的女子,没有她的前辈伊丽莎白一世的智慧和手腕,也没有出众的美貌和魅力,但她拥有幸福的婚姻生活和成群的子女。
斯特拉奇向人展示的是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人物,所以非常打动人。
电影没有让我失望,重点表现了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的爱情,尤其是影片的前半部分可观性较强,维多利亚童年和少年与世隔绝、沉闷压抑的生活以及与母亲及其顾问的矛盾突出了她早年生活的不幸。
这就导致了维多利亚登基之后追逐自由和独立的固执乃至乖戾。
她不愿意刚走出母亲的控制就投入到婚姻和背后的政治势力的桎梏,可她没意识到作为年轻的女王,她必然受到各个利益集团的影响和诱导,只是他们以不同的面孔出现而已。
如果说Sir John Conroy是明目张胆的威逼,那么Lord Melbourne就是温柔的引诱。
只有Albert真心地理解她的处境,愿意帮助她,同时摆脱掉他们共同的叔叔比利时国王的掌控。
但刚开始维多利亚骄傲地拒绝了阿尔伯特的求婚,她依然在享受来之不易的自由,但不久之后的宪政危机使她成为众矢之的,让她感到了孤独和无助,才直接导致了她和阿尔伯特的婚姻。
婚后的生活自然幸福,但维多利亚并不想过早地孕育孩子,但依然很快地怀孕了。
看到这里我不禁有些悲哀,即使是作为女王,她也要履行平常女人的职责。
这就是为婚姻的付出吧。
她希望成为一个坚定的统治者,却错把固执当作力量。
她缺少非凡的智慧,需要帮助和引导,幸运的是她选对了人,也就是阿尔伯特。
而伊丽莎白一世可以终身不嫁正是源于她的智慧吧。
片中的Lord Melbourne显得太年轻了,维多利亚登基的时候他已经比较老了,虽然依然很有魅力,成为维多利亚最仰赖的引路人。
强烈推荐看斯特拉奇的《维多利亚女王传》,看了之后能更好地理解影片的背景以及片中人物。
影片中的配角其实都有故事,比如国王威廉四世及其兄弟们(包括维多利亚的父亲肯特公爵)、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训练阿尔伯特的男爵等,斯特拉奇区区几百字就可把错综复杂的宫廷纠纷和利害关系清楚地呈现出来,非常有趣。
喜欢英国历史的人一定不要错过这本书(我读的是李祥年的译本)。
The Young Victoria 电影结束时,演职员表升起。
我忽然注意到电影监制排在头两位、第一屏的是 Sarah Ferguson 和 Martin Scorsese。
Sarah Ferguson 是谁,一时没反应过来,Martin Scorsese 原来还是这部电影的监制?
这部电影的轻飘平淡似乎与他的形象联系不起来,不过再想一下,他对古装剧其实也有兴趣,Age of Innocence 就是一处精雕细作的古装浪漫爱情片。
不过 Sarah Ferguson 是谁?
过后看报纸才想起,这个 Sarah 就是约克公爵夫人 (Duchess of York),查尔斯王子他弟弟 Andrew 的夫人。
再看下去,她的大女儿 Princess Beatrice,也就是维多利亚女王的第四代重孙女,原来还在电影中客串一个配角,女王登基时的某个 lady-in-waiting。
不过她的镜头估计只是一扫而过,我完全没有注意电影中有她。
既然 Sarah Ferguson 做了监制,不难想像这部电影中绝不会有什么可争议的情节。
讲述的是维多利亚女王登基前后几年内的故事,剧中的维多利亚,是个坚强有主见、好学又有责任感的年轻女子;她与艾尔伯特王子之间也是相互爱慕加相互理解和支持。
史实上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之间的关系,似乎都是如此描述,这部电影显然只是想加深这种印象,绝无颠覆或者给角色注入更多复杂的感情的企图。
能看得出来,本片的编剧 Julian Fellowes 对如此的一帆风顺缺乏信心,不得不人为地戏剧化,加入了“挺身救美”情节,制造高潮。
使这部电影不至于沦为豪华版的“历史重现”纪录片的,是剧中演员阵容的强大。
Emily Blunt 的维多利亚很出色,很好地表现了她表面上的坚强和好奇之下,时时浮现出来的孤独和惶惑感。
所以观众很好理解为什么艾尔伯特王子对她的心情和处境的理解,对于她来说是多么重要。
因为两位男女主角的成功演绎,让我们不仅喜欢这两个角色,而且认同对他们关系的这种略带现代感的诠释。
在两位主角外,电影中还有一批好的配角助阵,包括演维多利亚母亲Duchess of Kent的 Miranda Richardson,演她情人 Sir John Conroy 的Mark Strong――电影中的唯一一个反角,还有演首相 Lord Melbourne 的 Paul Bettany,以及演老迈的国王 King William 的 Jim Broadbent 等等。
当然这部小格局的电影不至于沦为电视电影,还应得益于电影中的绚烂的场景、精致的内部装饰、考究的服饰――这些都最好在电影院中欣赏。
据 Sarah Ferguson 在《每日邮报》上的文章,她拍这部片子的灵感,是来自于一幅维多利亚的小女儿 Princess Beatrice的油画,她说画中的小公主,与她自己的女儿长得十分相像--她的女儿的名字 Beatrice 正是由此而来。
虽然早有把维多利亚年轻时代的爱情故事拍成电影的想法,她是在结识了电影监制 Graham King 后这个计划才开始成为可能,而这个 Graham King 曾与 Martin Scorsese 合作,监制过 Scorsese 的 The Departed 和 Gangs of New York,是他把 Scorsese 拉到计划中来。
虽然不少影评人批评这部电影过于轻飘飘,但其实如果不追求曲折的情节和深度的话,那这部片子是一部既有豪华场景、却又不失朴素,既有健康的爱情、又带着一点人生哲理的轻松正面的电影。
http://taohuawu.net/2009/03/14/the-young-victoria/附记:以下这段视频,不是电影的预告片,而是由一个管理前皇家住宅的机构 Historic Royal Palaces 拍摄,简单介绍了这部电影背后的几个重要的历史事件。
如果对维多利亚和艾尔伯特的故事感兴趣的话,BBC 2001年播出的电视电影 Victoria & Albert 会是不错的选择,剧中的维多利亚是由 Victoria Hamilton 主演。
为什么一定要140个字啊?
只是单纯想发一下,当时我在这部电影的截图。
好吧,最近去看了维多利亚的艺术展。
有很多女王的东西,美好爱情的背后有一地鸡毛,维多利亚一生和亲王生了八个小孩,后面亲王去了,维多利亚有非常多的小孩需要照料,并且忙于政事,后面的形象变得非常肥胖和疲惫......这部电影从人物传记的角度来说,是失败的。
但是就单纯于我个人观看视角来看,它给我塑造了一个非常符合我择偶标准的英伦绅士男主。
觉得这一部是男演员的颜值巅峰,后来还是同一张脸,但是感觉没有这么帅。
男主他与维多利亚有感情基础,并且他聪明(聪明在可控范围内)稳重有责任心,帅气(不过这已经是最末端的品质了)(有一段时间很喜欢大英帝国的贵族文化,现在知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是以为现代最有贵族精神的是亚历山德拉公主
不过说白了就几句话,勤奋公务,克制、谨慎,具备传统的公主素质。
对王室忠诚高于一切,以王室责任和荣誉感为上,用冷静和优雅,用敬业与坚韧,经受住岁月的考验。
其实还是受儒家的中庸思想影响很重,认为“克制即文明”。
希望个人能做到的要求心境平和、克己坚韧。
所以为什么那么喜欢男主,因为他符合了我个人需求的情感投射。
英国历史上最强盛的两个时代都是处于女王的统治下,伊丽莎白与维多利亚。
这两个女人的命运各自不同,伊丽莎白登基之前蹲过伦敦塔,她也不是唯一的王座继承人,她的嗣位多少有些运气因素,维多利亚则不同,由于威尔士亲王夏洛特公主的早逝,她变成了她父辈唯一的孩子,唯一的继承人,从小就是作为未来的女王来培养的,她的登基是理所当然的,而且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危险和阻碍。
伊丽莎白统治时间长达45年,维多利亚则是英国历史上在位最长的国王,1837-1901年。
伊丽莎白终身未婚,她的情人莱斯特伯爵于1588年去世,在他之后她继续生活了十五年;维多利亚与她的表亲萨克森-哥堡-科达家的王子艾尔伯特联姻,艾尔伯特于1861年病逝后,她守寡了整整四十年,又继续独自统治了这个帝国整整四十年。
伊丽莎白没有孩子,都铎告终;维多利亚育有九个孩子,他们的后代遍及欧洲王室。
这个片子拍得其实没什么意思,就算把片名改成《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的罗曼史》都不够看。
最先看到Mark Strong,他演肯特公爵夫人的顾问兼情夫,对摄政很有兴趣,一看到他愤怒地谴责小维多利亚,我就穿越到了艾玛。
然后是TK的利奥波德王,没几个正面。
PB的墨尔本爵爷,哦分明你才是秀色可餐嘛,要不是历史注定了,我希望你和小女王师生。
可能看不顺眼艾尔伯特王子的演员吧,我对历史真人还是有好感的。
小威公爵也出场了,鼻梁特高耸的一老人,说话爱一本正经地冷嘲热讽,跟威灵顿半点都不像,那时他应该快七旬了吧,还有保守党的开创者皮尔,戏分太少了真遗憾。
戏分最多的当然是墨尔本。
其实这电影除了几个演员外没多大意思。
闲话两句,大婚前两天维多利亚给艾尔伯特王子的赠礼是一枚钻石镶嵌的Lesser George,属于嘉德骑士勋章的组成部分。
据说当时的一场会面里墨尔本爵爷曾对此设计表示赞美说“very handsome”,他自己对KG的评价是,“唯一尚未被滥用的”;尽管如此他仍然拒绝领受KG。
且KG名单上皆为贵族。
Pitt拒绝是否因此缘故?
Pitt大哥John在1790年被授予KG,Wellesley家的Richard和Arthur兄弟分别在1810年和1813年获授,当时都有爵位。
以Arthur为例,他1813年时已多个爵位在身,包括杜罗男爵、威灵顿子爵、伯爵、侯爵,以及葡西的若干爵位(1815年他被授封滑铁卢亲王= =)因此Peerage是否KG的必要条件?
或是因此Pitt本人拒绝却让给大哥?
(great commoner的愿望他也是隐约有的吧)Melbourne是在1835年拒绝了嘉德,当时不在首相任。
据说18-19世纪里首相奉行的原则是never to bestow it upon themselves,Peel从不接受任何荣誉,Melbourne甚至无视他的女王朋友的恳求,拒绝佩戴最值得珍视的勋章,Grey仅在卸任后才接受了蓝绶带,Canning, Percival, Pitt都拒绝以权谋私。
个人观点。
电影画面很美,可情节单薄,像是平淡的流水账,竟然将维多利亚的爱情和事业都如此轻描淡写地带过。
维多利亚的事业英国史上无人能及,维多利亚的爱情幸福而美满,然而如此斐然的成就,如此稀有的完美政治婚姻,却用了类似《成为简·奥斯丁》的风格,画面虽然唯美,音乐虽然动人,也依然掩盖不了触及不到心灵、平淡无奇的缺点。
如果没有看过维多利亚的传记,我不认为这片子能让人了解多少年轻的维多利亚女王。
很小的时候就看过《维多利亚女王传记》,一直在心底对这样一个女子十分地向往,虽然最爱伊丽莎白一世,但相比之下,维多利亚的生命要完整和完美的多。
她是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她统治的时期,是英国最强盛的“日不落帝国”时期。
她的爱情令人艳羡,艾伯特亲王一生都与她相亲相爱,支持着她的事业直到他生命终结。
曾经为维多利亚和艾伯特的爱情深深感动,成功的维多利亚身后,有一直默默支持她的艾伯特,他们的结合,没有成为政治的牺牲品,而是成为了历史上最让人称赞的皇室夫妻。
可是在电影中,这些功勋,这些感动,只是用了诗一般唯美的画面和轻柔的音乐搭配,再加上像是从百度词典里直接荡下来的传记文字,既文艺又不文艺,好看的只是皮毛,完全没有打动心灵。
这三颗星仅仅是给画面和音乐的,演员不喜欢,剧情编排不喜欢,影片结尾的那些文字更不喜欢,如果喜欢用文字,何不就用小说算了,还要你拍电影干嘛。
失望。
绝对不会再看第二遍,以免破坏我心中的维多利亚。
摘自日记:http://site.douban.com/widget/notes/7376708/note/212308156/推荐读日记全文阿尔伯特最喜欢的舒伯特小夜曲贯穿全片,出现了好几次,可算是本片的爱情主题了。
《小夜曲》旋律第一次出现是维多利亚将要成为女王前夕,阿尔伯特在德国给她写信,伴随字里行间的深情,小夜曲的旋律将二人连在一起:“我亲爱的维多利亚:,国王去世的这些日子对你来说不好受吧 ,能否允许在远方的我 表示我的支持?,我不能在你身边,但我会祈祷你能听到 我由音乐传达的心声。
我弹奏的是我喜欢的舒伯特,这是他的‘天鹅之歌’。
我在心里和你一起演奏。
”《小夜曲》旋律第二次出现于阿尔伯特的哥哥鼓励他去向维多利亚求婚之时:因为他爱她,即使结婚也许是当时将成女王的维多利亚最不优先考虑的问题。
在哥哥的鼓励下,阿尔伯特乘着马车飞奔而去,夜色茫茫,向着黎明的方向。
小夜曲的旋律响起,仿佛是急切的心情和希望的憧憬。
第三次,阿尔伯特要与维多利亚的分别:阿尔伯特想要帮助维多利亚,她却认为自己能够处理好一切:“维多利亚?如果有机会的话 我很希望能帮到你。
”“我明白,但现在还不需要” 雨中的分别,伤感而克制,只有小夜曲的旋律诉说着离愁别绪。
第四次,当维多利亚因为女侍人选的问题引起内阁与贵族的斗争、她自己转而被民众所批评的时候,她在万般沮丧下给阿尔伯特写信请求他来英国:“我最亲爱的阿尔伯特:你曾经问过我 需不需要你的帮助,我骄傲又自负地回答你‘还不需要’。
但是从那之后发生了好多变化……”她在琴边坐着,面前放着阿尔伯特给她的小夜曲乐谱,终于意识到她是需要他的。
如歌的旋律带去了她的无助,也把阿尔伯特带回了白金汉宫。
在这里,他们成为夫妇。
如果不是想戏说历史,只能说这次导演加拿大人让-马克·瓦雷是借这部作品向英国上流社会一次成功的献媚,维多利亚女王和阿尔伯特亲王都由帅哥和美女饰演,政治权利斗争看上去更像小孩子的怄气和爱情斗争的附属品,而且女王是被塑造成近乎完美的性格,这一切,只能说是非常的不写实。。。
刚看完《圆明园》,不能忘记维多利亚女王就是毁坏圆明园的幕后黑手,暂时对她没法有太多好感。。。
马丁·斯科塞斯是本片的制片人之一。。。
THE YOUNG VICTORIA is the late Canadian filmmaker Jean-Marc Vallée’s Hollywood calling card, his 5th feature film and a star vehicle for Emily Blunt. Penned by Julian Fellowes, this cinematic reimagining of the salad says of Queen Victoria (1819-1901) resolves prominently around the affair of the heart between her and her consort, Prince Albert (1819-1861) while the future “grandmother of Europe” makes baby steps to wield her independence among the court intrigues from all parties. It is, as expected, a respectable encomium of a monarchy’s grandeur and its young monarch’s moxie. With its palatial locations, superfine fineries and sumptuous settings, the film unspools as if on cruise control from one spectacular scene to another, unpretentiousness is its most striking character. Those historically accurate, impeccably selected and manufactured artifacts and costumes are moderately lit (often exquisitely candlelit) with a subdued golden sheen and have a “just there” quality as they are part of the furniture, resisting taking audience’s attention away from the human objects, most of whom are hobbled by formality and good breeding, leaving a lot to be desired. Only Broadbent’s King William IV is able to unleash his hissy fit as he knows his days are numbered, respectability can barely contain his fury over the Duchess of Kent (Richardson, ill cast as an out-of-place puppet at the beck and call of Sir John Conroy), Queen Victoria’s mother. Also, the Regency controversy is quite maladroitly handled, why Sir John Conroy (Strong) act like a maniacal bozo as if he doesn’t know any basic tactics? Since there are low stakes at hand, even the lover’s spat when Albert (Friend, a passable actor, whose dreadful elocution prevents him from his own ascendancy in the Hollywood) steps on her toes, is easily mollified after a fictitious heroic action, audience can feel safe in the knowledge that the film is incapable of making a great fuss of anything radical apart from Victoria’s ascension into her own personhood, which is really not something particularly film-worthy, after all she is a queen secured and perching on a pedestal, if not for her status and all the royalty trappings.Vis-à-vis Blunt, who can be put into best use when there are tricksy naughtiness or idiosyncrasies in her character, which cannot be found in this film. She holds her own solidly against the solemn business of men’s statesmanship, but where are Victoria’s own personalities? That is the missing ingredient from the film and Fellowes’ all-too-reverential and glottophobic script (why Prince Albert insists speaking English even with his own brother? Both were born and raised in Saxe-Coburg and Gotha).As far as a prestige costume drama goes, THE YOUNG VICTORIA is keenly aware of what its audience’s predisposition and shrewd enough to put money into sensible use, but in the dramaturgic aspect, it errors on the side of being in awe of its own lofty subject. referential entries: Stephen Frears’s VICTORIA & ABDUL (2017, 6.3/10); Vallée’s WILD (2014, 5.8/10), C.R.A.Z.Y. (2005, 8.3/10); Stephen Frears’s CHÉRI (2009, 6.5/10). Title: The Young VictoriaYear: 2009Country: UKLanguage: English, GermanGenre: Biography, Drama, History, RomanceDirector: Jean-Marc ValléeScreenwriter: Julian FellowesMusic: Ilan EshkeriCinematography: Hagen BogdanskiEditors: Jill Bilcock, Matt GarnerCast:Emily BluntRupert FriendPaul BettanyMiranda RichardsonMark StrongJeanette HainThomas KretschmannJesper ChristensenHarriet WalterJim BroadbentJulian GloverMichael MaloneyMichael HuismanGenevieve O’Reilly Rachael StirlingJosef AltinTom BrookeRating: 6.6/10
维多利亚和Albert那么相爱,可是埃尔伯特却英年早逝,留下维多利亚独孤终老。
虽然儿孙满堂,但是谁能安抚维多利亚最深最深的寂寞与伤痛呢。
看到她每天都选出他的衣服那里,我特别的感动,一个人可以如此深爱另一个人。
从维基上得到证实,摆出衣服那个属于史实。
开始就是想欣赏华服和宏大的场面,开始看电影,才想起还有很多历史需要补习。
绕过一个又一个历史背景和英国传统,电影变的越来越容易让人理解。
公主的生活是压抑而暗伏危机的,所以被野心勃勃的陌生人操纵的日子里最大的期盼就是自由。
她很幸福,有对自己疼爱有加的国王夫妇;她很幸运,叔叔艰难的支撑到了她成年,终于,一切都是那么顺利,如愿以偿,实现了人生最大的跨越,更改变了整个历史。
看着女王深信那个叫墨尔本的首相,不禁为她的命运担忧。
可是女王通过接受亲王的求婚向人们证实了自己的眼光和智慧。
是的,多么远见卓识。
锦衣玉食风平浪静的生活能掩盖坏人,更能让一个好人黯然失色。
虽然阿尔伯特亲王也彬彬有礼,温文尔雅,虽然他也确实没有工作看起来无所事事,人性的光辉就那样被平淡掩盖了。
就在枪声响起前,亲王转身保护女王的瞬间,再没有什么可以遮盖他的伟大,光芒耀眼绽放。
那种毫不犹豫,与生俱来,至情至性...一个可以信任,依赖一生的人,尽管早逝,相信他所留下的温暖足够女王后半生享用。。。。。。
一點都不好看...
比利时国王:我出生时候家道没落,而今我成为比利时国王,这一历程需要无比坚定的决心。阿尔伯特说:摸清所有规则,直到你比他们强;我了解你内心的孤独,千万别放弃真实的自己
這戲的重點在哪里?祗有我一個人覺得女豬很醜麼?她的嘴唇怎麼回事?
碎碎碎碎碎碎...給3星很给面子了..
#跳电影#拍得支离破碎的一个故事。就那么一点点高潮啊哟喂……
制片是约克公爵夫人,虽然离婚了,但还靠祖宗吃饭,所以没爆料,只秀了下皇家气派。
第一眼把鲁伯特·弗兰德看成奥兰多·布鲁姆了。。。
白开水一样 还有刻意营造的感觉
宫廷童话。
此乃神片。。。无主题无高潮。。。
Prince Albert 好帅啊。。。。。。那柔软的头发和温情的眼睛。。。
闷的我睡着了 两颗星给电影 一颗星给emily blunt 不过她还是适合阳光清洗的小烟熏 历史装就别扭了
布景铺张,舒伯特的配乐,几处镜子的运用有意味,没了。
女王没气势女王没气势女王没气势
歐洲祖母的溫馨愛情
看过最无聊的传记电影
剧情线这么碎看得昏昏欲睡……女主没有少女感形象也不合适看着别扭
服饰和音乐不错
服装美,爱情甜,但是总体无聊,故事的发展也没有什么看点。
怎么说,虚构一个历史情节还是不对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