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一对情侣刚刚和那群小孩发生口角的时候,我就觉得男主角的处理方式很有问题。
其实真应该听那个女人的话,别理他们。
怎么说呢,很多事情其实都没有道理可讲,无论你遇到的是大流氓,小流氓,或是一群根本不同你讲道理的人,特别注意,是一群。
那个可笑的男人想着去教训他们,还想去告诉人家父母。
拜托,看看这种小孩就该知道是什么样的父母教出来的了。
碰到这种情况,最好的办法就是躲远点。
惹不起,我躲得起。
当然,有人会说什么邪恶是会被正义压倒的,为什么要害怕坏人云云。
可是,你要处理问题是要基于能够保护自己的基础上。
其实退一万步说,就算最后女主得救了,那帮小恶魔都去坐牢枪毙了,她男朋友也永远回不来了。
所以有时候,完全没必要逞一时之勇,却让自己陷入危机。
大丈夫,能屈能伸么。
接下来,万一你就是招惹上了麻烦,这个麻烦居然恐怖到会害到自己的性命,那我觉得,没有什么是比我的性命更重要,哪怕是别人的命。
这话说来有点冷血,可我想到里面那个看上去很可怜的小男孩被帮派小老大焚烧那件事,女主居然还犹豫了一阵!
拜托,回去就一定是个死,这种时候逃命还来不及,居然还有功夫为出卖过自己的人担心?!
所以最后她没有犹豫就撞上那个女孩的时候,我觉得就一个字,爽。
这是她应得的报应,何况在自己生命面前,她完全没必要做出什么不必要的慈悲来。
当然,最后的结局只能说这个女主运气实在太不好。
其实,当他们一开始就能发现,这整个小镇的风气都十分不好,在这种没道理可讲的地方,就应该早点闪人。
法律在这群人面前都是失效的。
说到底,这里的大人小孩就是一帮loser,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当然对这种所谓的“正义人士”感到深恶痛绝。
最后,我想到那个被杀的小孩的妈妈说的话,they are just children……听到这句,我简直想重重地“哼”一声。
世界上很多事情就是这样。
“他们还是孩子,还不懂事……”“他是个好人,只不过有点冲动……”“他本性不坏,但是……”“这不是他的本意,他的精神有些问题,你让让他……”我每次听到看到这种话,简直就想一拳头挥过去。
世界上有几个人是本性坏的?!
大多数伤害别人的人都并不是处于本意,或者说,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伤害了别人。
所以,无辜的受害者就应该为此买单?
就为此不能责怪这些“本性不坏”的人?
f*ck off!!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只要你伤害到我,我就有理由讨厌你,鄙视你,甚至报复你。
更有甚者,自己伤害别人都有种种理由,比如,“他还是个孩子!
”可这个女人出于自卫而动手反击,就变成了无恶不做的贱人。
对这种人,你能跟他讲道理么??
被狗咬了一口,不用咬回去。
可当这条狗让你忍无可忍,动手吧,不要慈悲。
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
目前在加拿大开便利店。
根据自己的经验,在所有的顾客中,青少年是最差的,偷东西的,乱拿乱放的,说话不客气的,冒充成年人骗烟的,全是青少年,所谓的teenagers。
还有,有学不上在家天天上网的。
不过好在加拿大人胆子小,干得也都是小打小闹的事情。
当然,遇事主要也是能省一事就省一事,作为外国人在此地尽量不惹麻烦。
当然优质的青少年更多些,讲礼貌,做事周到。
根据观察,还是跟父母家庭有关系。
有色人种表现普遍好于白人,大约与我心态一样,老老实实地做一个移民。
看这部片子里就总是想起周围这些问题少年们。
还要想一想如果遇到类似问题会怎么办。
加拿大人那么喜欢露营、徒步,有没有类似事件发生?
片中男主人公犯了几次错误。
就像女主一开始在沙滩上说的,换个地方得了,沙滩这么大。
之后女主也说了好几次leave it。
听了就好了,就没这部电影了。
还有,越是闭塞小地方的人越是彪悍不讲道理,哪个国家都是如此。
旅游尽量选择优质目的地。
“去非洲度蜜月”这种事想都不要想。
不知在哪里看到这部电影的推荐,看的过程中几次想退出不看。
看完果然抑郁了。
1. 这片子是部写实的片子,是要描写个社会现象的,不是恐怖片刺激你让你爽的,相同种类的片子可以参照最近的冰冻之河2. 英国的电影。
英国现在最臭名昭著的社会问题就是未成年年酗酒和犯罪问题,也是本片的中心3. 片中揭示的社会问题包括:未成年人酗酒犯罪;城市中的贫民窟;工人阶级受教育底下;福利好导致人没有追求;人权意识过于强烈导致对法律和道德的漠视;英国地域文化歧视。
下面详细解释以上几点:英国购买酒精类食品需要出示身份证说明你已成年,这其中包括酒心巧克力,从此可以看出英国对未成年人酗酒是严格控制的,就是因为该问题太过严重了;城市中有非常严格贫民窟,或者类似福利房,居住者大多是没有受过教育的人;英国社会等级制度比较明显,分成上层社会,中流社会和劳动阶级,受教育程度递减,犯罪率递增,因为好的学校一般为私立,而劳动阶级没有钱去上(参看Brett父亲第一次出场时的穿着,明显为建筑工人),而且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低也意味着孩子的教育也得不到重视,任其自生自灭;福利好的社会人都比较目光短浅,因为不需要工作就能有房有车,所以所有的精力都花在和假想的敌人来斗争上了,比如银行和有线电视;漠视法律,有着极重的自由主义思想,觉得个人的行为是可以完全不受监管的,或者漠视其行为所造成的社会影响,因为他可以做,他就能做,而不去管到底应该不应该做。
最后是地域文化,英国也有南方北方之分。
片中的人都是英格兰北部人(从他们初到酒吧时酒吧老板的一句Eh up, me duck就能听出来),约克郡,兰卡郡之类的地方。
这些地方由于是以重工业发家,所以在英国人心中都是些脏乱差的地方,于是两个操标准伦敦音的人来到的脏乱差的北方,被殴打致死。
虽然是故事背景,也能看出英国文化的主导思想和偏见所在。
3.5 补充一个,就是学校监管不利。
为了保护未成年,学校的老师都不敢随便乱说话。
课堂上保持能维持秩序成为选拔老师的最重要的条件。
而且更有甚者是,找学生谈话时一定要找一个第三者旁听,因为不管同性异性,老师都非常有可能沦为保护未成年人的受害者。
如何受害请自行补完。
4. 以上清单不是完整的,欢迎补充。
但是不是个人臆想,均为事实。
5. 影片就是要给人一种感觉,Brett就是作恶没有惩罚,因为在英国社会里,未成年就是一把保护伞,不管你干什么就不会有多大惩罚。
曾经有一个14岁还是12岁的小孩杀了他老师,貌似是判了四年。
理由就是未成年。
影片希望唤起人们对这个社会顽疾之一的重视,了解它的危害,并从各个方面去整治。
如果最后小孩都死了,那本片就真的是部惊悚片了,没有实际意义。
6.以上是一个东方文化爱好者对西方文化的批判。
你可以角度不同,但是请理解。
如果想找个惊悚片看看当娱乐的,我真的不推荐这部影片。
这个简直令人看完没有一丝丝看完惊悚片的快感,只有无尽的纠结。
也许是这个片子太过于写实,实际到我们就好像看新闻里变态的杀人犯是怎样诞生一样。
以下只是我自我抒发,希望写出来之后可以平息我心中的纠结啦。
1 那小孩首领的狗被误杀是那些小孩的问题,不好好看着那吠到流口水既狗,罗把死人刀仔出黎想杀人,抢下抢下,只狗飞扑出黎,错手是很正常的。
再说那狗没死,说不定男主就要被咬掉一块肉了2 一只狗,有必要取一个人的性命吗?
(当然,之后还不止一条性命)那首领的观念也太有问题了吧3 搞甘耐,最后主角都系死晒。
搞到成出戏就系睇距逃命,最后还是没有逃出。
还是罗左咩咩咩奖,真不知道那奖是什么标准的。
难道是这部电影促发了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4 最后,怎么整个镇好像就净得啊几家人既呢?
如果唔系,可以话个女主都真系霉到无人有啊。
《伊甸湖》(Eden Lake)是继《黑暗侵袭》(Descent)之后英国恐怖片中极有回味的一部。
恋人Jenny与Steve来到美丽的伊甸湖度周末。
湖滩上有一群胡作非为、大声喧哗的无礼少年。
一番口角冲突过后,二人发现车胎被那群孩子扎了。
Steve换好备胎,两人开车到镇子里吃饭,碰到那群孩子骑着自行车,继续骚扰二人。
小饭馆的女招待听到他俩抱怨镇子上孩子们粗鲁无礼后,突然变得面目狰狞,还莫名其妙的说:“不是我的孩子!
”二人回到湖边继续度假,却发现包丢了,里面有车钥匙、电话和钱包。
二人欲徒步回小镇求助,半路却被那群孩子们开车追逐。
从此,这对恋人彻底陷入噩梦,两个大人被一群十几岁的少年像狗一样穷追猛打,狼狈不堪。
这群孩子并不把人命当一回事,为首的甚至有不把二人整死不罢休的架势。
有个小孩害怕,退缩,就被大孩子逼着,签“投名状”似的被迫伤害他人。
电影的重点主要是两人在伊甸湖附近的森林逃亡的过程,属封闭空间系恐怖片。
但二人第一天后回镇子吃早饭那一段情节尤其重要,因为它给出了这群孩子从人变为恶魔的原由:魔鬼般的父母与家庭。
孩子中为首的这个父亲十分凶恶,平时对待他的态度恶声恶气,动辄大呼小叫,拳脚相加。
正是有这样的父母,孩子才从日常生活的经验学会了暴力至上的生活态度,认为武力是解决一切问题雄霸一方的制胜法宝。
他在父亲面前表现得越顺从,在别人面前就越凶神恶煞,心狠手辣。
可见一个bully(欺凌弱小者)人格的养成跟他日常观察、经受的家庭暴力(肉体暴力与精神暴力)分不开。
当然并非所有在暴力环境下长大的小孩都会成为bully恶性循环,能不能当bully,还取决于孩子天生的性格和他的体力。
影片里有两个性格懦弱的孩子,一个是那群烂仔中的小个子,另一个是常被欺负的好孩子,在Jenny逃跑的过程中偶遇。
第一个孩子年龄小,胆小怕事,其身体发育条件决定他永远也不可能称王称霸;但他崇拜武力,也认为暴力是切实有效的雄霸天下之法。
既然自己无法称霸,那么就抱棵大树好乘凉。
他自己本来是不敢真干什么杀人越货的坏事的,但加入了犯罪团伙,也就由不得他心里仅存的那一点点良知或懦弱了,他被逼着伤害Steve,也只能说是咎由自取。
第二个懦弱的孩子成日里被这群坏孩子欺负,他憎恨他们,但他更惧怕恶势力。
他不是没有良心,甚至可以推测,他也希望自己能够成为除暴安良的英雄,但由于自己条件有限,同时对方的恶势力太强,为了自保,他也只好睁眼闭眼,甚至不情愿的辅助了犯罪的发生。
基本上,这个镇子上这三种不同类型的小孩,都是被诅咒的一代。
他们从野蛮无知的父母处继承了恶的基因,将其发扬光大。
他们的父母完全不明白“教育”为何,这个镇子就是暴力至上的化身。
电影的结尾非常恐怖,不仅视觉上,心理上也一样。
这些孩子们今后长大了,就是今天他们的父母,而他们的下一代则会成为过去的自己,恶性循环,周而复始。
这才是真正的恐怖。
这部恐怖片有一点德国电影《白丝带》中所探讨的暴力起源的意味。
当然这是恐怖类型片,以惊悚视效为主,背后思考为辅,更谈不上所谓“出路”的问题。
【少年犯罪系列】《伊甸湖》:暴力的源起http://aixiaoke.blog.163.com/blog/static/115553544201022024116893/《哈里·布朗》:以暴制暴http://aixiaoke.blog.163.com/blog/static/11555354420102210544740/《白丝带》:暴力的养成http://aixiaoke.blog.163.com/blog/static/11555354420102242429780/《无人知晓》:黑色的河流http://aixiaoke.blog.163.com/blog/static/11555354420103294019829/《被遗忘的人》:被遗忘的阶层http://aixiaoke.blog.163.com/blog/static/11555354420103691734721/
很久没在豆瓣为电影写过什么了.不过看了这个片子,压抑的同时,更令我寒冷的是,我觉得特别的真实.北京出过一个案子,新闻报道过,具体时间忘记了,好像是07年的夏天.一个下夜班的妇女,本来只是在一处拆迁的工地躲雨,却遇上了几个不良少年,有男有女,他们只是因为无聊找刺激,最后逼迫那个妇女脱光衣服,他们殴打她,用打火机烧她等等,折磨一夜,那妇女求饶过,他们却没有放她,最后她死了............她还有个几岁的孩子,是个母亲,法庭上,她姐姐哭的要晕过去....几个少年,却没有一丝后悔的意思,一个女孩子,表现的尤其冷漠.新闻报道,他们都是单亲,离异,或家教很差的环境长大,所以常常聚集一起找乐.....那个女的不巧死了,而之前他们还殴打过其他类似的人......最后,因为年龄太小,没人死刑.......尽管如此,其中一对兄弟的父亲,还对记者说出了和电影里那些无良父母一天样的话:他们只是孩子..........令人发指............
这部片片猫就不做推荐了,毕竟有些童鞋无法接受类似揭示人性阴暗面的残忍的片片。
然而猫却认为,若想更好的生存下去,还是需要首先正视这世界的残酷。
由于之前一直把《伊甸湖》和《神秘河》混起来,SO,猫一直到昨天才看了这部据说很强悍的恐怖片。
对猫来说,影片是很精彩,但又是一部让人绝望且憋屈的片片,似乎猫最近无意中看了不少这类基调的片片,或许又要让猫思量这冥冥中是不是又有啥啥联系了捏。。。。
好吧,废话不说,我们来看看片片吧。。。
其实片子主线很简单,幼儿园老师珍妮和男朋友一起到美丽的伊甸湖边度假,可是此行却成为他们的噩梦之行,冷漠的嘈杂的小镇,粗暴且充满防御心态的人们,还有那群恶魔般的孩子们——为什么又是恶童呢?
或许,在人们的心目中,孩子是纯真的,就像影片最后所说的:“他们不过是孩子。
”,似乎孩子给人的感觉总是无辜而又天真的,可是,当孩子成为了恶魔,那么或许给我们的冲击力也将更为强烈呢?
SO,导演是冷静的,当乐园不再是乐土(伊甸——伊甸园),当孩子不在纯真善良(大部分人的观点吧),那么是不是这个世界生病了??
或者是人性使然呢?
据说,在网络上还曾经流传这一个视频,乌克兰90后残忍虐杀无辜受害人的视频,可惜猫猫一直找不到,而现实中我们却也听闻了不少孩子的残忍举动那么,这是这个社会的病态体现或者,或者这就是人性?
虽然猫猫相信人性本恶,但是猫猫也一直信奉着社会生活与良好的教育对于孩子的行为成长起着调节作用。
因为孩子总是在无意识的模仿着父母及周遭的生存理念和价值观,SO,我们在影片中看到的恶童之首的父亲时,猫不禁感叹,果然是个升级加强版的恶童之首啊。
其实在影片开始的时候,当男女主角出行途中车上的广播播放着:“学会尊重是上次大选的重要议题,布莱尔首相希望把互相尊重的思想带回学校和社区。
所以提倡父母们参加如何为人父母的课程的建议,得到越来越多父母的支持。
”“自己的事自己解决” 之类的言论时猫就开始预感这部片片会走人性角度。
(想看这部片片纯粹是临时起意,SO没有经过的背景调查)SO,猫在后面的观影中特意的留意了细节。
为了不影响大家的观影了请,猫尽量不去触及主线剧情,我们还是来看看某些细节吧。。
从影片开始就可以看出女主角是个善良且富有爱心的女士,而这正是导演为我们定下的观影角度,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然们总是认为自己也是善良而富有爱心的,SO我们也将随着主角的经历一步步的体会的女主角的内心感受与变化,而最后达到强烈的心里冲击。
在2位主角刚刚到达小镇的时候,男主角首先找到了停车位,正准备停车时却被后来的一对父母抢先了;夜晚在小镇旅馆前,女主角感叹:这么迟了,这些孩子本该上床了!
之后迎来的是一位母亲对自己孩子粗暴的斥责。
(如果在现实中看到这场面相信很多人都已经习以为常了,但是在影片中,从女主角的角度去感受却多少让人有些别扭。
);而在旅馆中所播放的电视节目充斥着暴力,粗口,色情令女主角有些微词。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女主角的确是位极为有教养的女士。
然而这一切不过是个序曲。
而之后在湖边遭遇不愉快的冲突后,男女主角回小镇时,向小镇中的女服务员抱怨他们的遭遇时,原本热情的服务员立马脸色大变,冷冷的说:“那不是我的孩子!
不是!
”这不禁让男女主角有些无奈,而似乎,对猫来说这更场景却是如此的熟悉,因为在我们的身边似乎大多数人已经习惯与将不好的事情与自己撇清关系,特别是对于某些孩子的家长,总是不愿意某些问题,甚至不切实际的对自己的孩子怀有某些美好的侥幸思想,事实上,对猫来说这也是一种人性的自私!
而主角在影片中的2次逃脱机会也让人深感心寒。
在影片开始不久,主角在林中遇到个孩子,女主角热情的与他招呼,而那孩子却只冷冷的回了句:妈妈不让我和陌生人说话。
而在影片中部,男孩再次遭遇逃难的主角,而在主角的百般求助下,男孩却依旧冷漠的用各种借口拒绝主角使用他的手机报警求助;冷漠与自私此刻体现在懦弱与自保的本能中;之后主角巧遇开车路过的男子,似乎生机再现,然而面对狼狈落魄且身受重伤惊魂未定的主角,男子却要求先办完他自己的事情再帮助主角。。。
结果导致主角再落险境!!!
猫觉得,主角的遭遇并不仅仅只是几个恶童的顽劣所导致的。
就如镇上所播放的音乐“Please believe us we ain't ever gonna be respectable" 而一个没有最起码的相互尊重的社会,又与动物的本能生存有何区别呢?
而似乎目前我们的生活中似乎大部分人所信仰的正如同恶童之首的父亲所说的:“我们管好我们自己。
”就足够了。。
冷漠与自私助长了暴力与罪恶发展,而不恰当的教育方式与社会影响却是暴力之源。
然后如果没有适当的干预的话,那么这一切将成为恶性循环,或许终有一天人人都将是受害者。
恐怖片的精髓在于激发人们共通的对未知和不确定事物的恐惧感。
这样的恐怖元素很多,比如生孩子、死亡、走夜路、幽闭空间、婚姻外遇、朋友被判等等,但这些恐惧,往往仅仅针对个人特定的经验,算是小儿科。
能把题目做大一点演变成社会问题的,往往针对某种原罪,弄出某种因果报应,比如《隔山有眼》(核试验问题)和《万能钥匙》(种族问题),这种算是时间线的恐怖片;另外一种就是针对特定地区,往往是边缘化的蛮荒之地,比如《恶魔的废墟》(拉美食人植物)和《恐怖地带》(非洲传染病),这种算是空间线的恐怖片。
这两种都是对整个国家或社会的罪孽的揭示和批判。
但是,能把题目做到最大的,却不是把恐惧放进历史和荒野,而是拉回来放到我们身边,这样的恐惧既是整个社会的,又是每个个人的,《伊甸湖》无疑在题材的切入点上非常犀利的捕捉到了最要害的恐怖感——人性的野蛮。
这种野蛮既不是泛黄的历史教科书里的八国联军,也不是远在非洲的深山老林,这种野蛮在每个人心里。
虽然《伊甸湖》的故事仍然发生在一个类似蛮荒的乡村野外,一群比较粗俗愚昧的人群中间,但是就像各位观众引发的共鸣一样,我们每个人儿时也许都或多或少遇到过类似的暴力险境。
也许它就发生在最发达最文明的大城市的街道上,也许就在你的小学或者你孩子的小学附近转角的小巷子里……广东开平中学女生暴力轮奸视频、摸奶门、马家厥案、美国的校园枪击案,在今天何其繁荣文明的中国和美国,仍然此起彼伏的不断发生,一次次提醒我们:虽然高楼林立,虽然汽车洋房,虽然民主法治,但野蛮从未因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而远离我们。
人心的改造与进化,在每一个孩子出生的那一刻清零重起,好像希腊神话里西西弗斯推石上山一样,是这个社会走向文明永无止尽的命题。
对于人性的野蛮,《伊甸湖》兼具现实感和含蓄象征性的故事远胜过概念化和直白夸张的《天生杀人狂》和《杀死比尔》,它类似寓言一般向我们提出了两个问题:一个是面对无知不羁的孩子,大人(家长和社会)的责任是什么?
另一个问题是,面对野蛮,文明的人该怎么办?
这两个问题无疑都不是一两句话就能回答清楚的,也许很多人会说,那些孩子很坏,是因为“有其父必有其子”“老鼠的孩子会打洞”,可是如果再追问下去,为什么有这样的父亲呢?
这仅仅是特定地区、特定社群的愚昧么?
我们每个人在每一个生活细节上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孩子和周遭的别人的孩子呢?
我们是如何言传身教的呢?
对于第二个问题,则更为纠结。
看《伊甸湖》就像看《飓风营救》一样,在导演的调教下,观众很自然的群情激奋,于是很自然的与故事中的正义者一道“杀红了眼”,对那些恶棍,恨不得虐杀之而后快。
但是静下来一想,这跟那些孩子为狗报仇而虐杀男主角,又有何不同?
有人会说,善良的人对待穷凶极恶的人如果心存怜悯,只会死的更惨,只有以暴易暴,甚至比坏人更坚定果决,像《不可饶恕》里的伊斯特伍德一样,手起刀落,才能让善良者生存。
可是使用暴力之后生存下来的善良人,还是从前那个善良人么?
也许《伊甸湖》里的男主角在湖边被一群后到的小孩子打扰时,过去热情的打个招呼,送上点小吃或啤酒,称赞一下小狗,聊聊摇滚乐,给孩子们一个友善亲和的印象,不要一副自扫门前雪、得理不饶人、大人训小孩、好像这个沙滩天然就是自己的口吻,看到有小孩在,行为检点一点,不要那么惹火,不要得意忘形的抱着女人跳水里,或许那群孩子也就不至于偷他的车,也就没有后面的死狗和死人的事情发生。
野蛮从未远离,且无时无处不在人心里威胁我们。
以恶灭善、歼灭肉体、摧毁文明或许如山倒般轻易痛快;但是以善驯恶、改造心灵、重建文明却如抽丝剥茧般,需要耐心、细腻、宽容和灵性,需要深入人心的力量和悲悯。
有人便秘过没?
便秘的感觉非常可恶,你非常用力的拉,使尽全力几近脱肛,脸涨成猪肝色,但是,它就是不出来,而真正拉出来的那一刻,你紧绷的肌肉瞬间松弛下来,一种无比的快感倾泻而出,飘飘欲仙。
所以说,文章也好,电影也好,曲艺也好,它们之所以成为作品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高度的矛盾集合、尖锐的矛盾冲突,所谓无巧不成书,从故事的发展叙述一般都会经历铺垫、高潮、尾声几个阶段,不要跟我讲什么这样的结局更贴近社会现实,那去看新闻就好了啊,拜托这是电影啊!
怎么会看到最后变成道德与法呢?
我仿佛看到主持人字正腔圆的说道:关于事态的发展警方还在进一步调查中,谢谢收看,下期再见。
本片属于到最后也没有把屎来出来的那种,观众已经看得血脉喷张,就等那高潮的一刻来一次淋漓畅快的发泄,而影片恰在此时戛然而止……什么感觉?
医生说了,不要操而不泻,这样容易得前列腺炎,看完这片我前列腺都快要炸了。
本片从一开始就在酝酿气氛,我看了前30分钟,觉得:诶,不错,有尿。
于是顺着导演的意思,一步步把自己的情绪带起来:第一次与小孩见面,小孩乱闯红灯,小意思,忍了;湖边小太妹呛声,多人都想揍扁那小太妹,但是没有,忍着;小孩挑衅,忍着。
然后到了剧情的第一个爆点,偷车,然后狭路相逢,开始交战,狗死,男主角被擒。
看到这个地方,我想剧情要么男主角死女主角复仇,要么女主角死男主角复仇,女主角死好过男主角死,虽然俗套倒也干脆利落,可怜男主角被整的半死最后还落得个烧死的下场。
男主角的死让剧情达到高潮,女主角小宇宙爆发、暴走,接下来我暂停了电影,垫好床铺靠垫、泡上一壶上等铁观音,抓两把薯片,舒舒服服的躺下,等待那最精彩的一刻,这就好像享受房事,要懂得一张一驰,文武之道也,让心情稍微平静一些后迅速把所有的能量在一瞬间爆发出来,那才是最过瘾的,这类电影有一部很经典的,叫《杀人不分左右》,可惜年代久远,现在看来表演张力不够,但我喜欢这种酣畅淋漓的剧情。
接下来的剧情是女主角跑啊跑,插死小弟,撵死小太妹,过瘾。
接下来再捅死带头大哥就是GOOD ENDING了!
此时导演突然脑体倒挂,剧情疾走偏锋,女主角一头栽到小镇的PARTY 聚会上,我已经猜到后面的剧情了,但我还指望女主角会在最后一刻大开杀戒屠城而逃,从本片的开始阶段就已经暗示这个村镇里没什么好鸟,全秒杀了更过瘾。
没有,女主角就这么安安静静的离开大家的视野,我们看到布雷特帅气的照着镜子,好帅啊!
主人公最后全部阵亡的片子不在少数,没什么新意,死就死了,等着拍续集就是了,但起码也得先壮烈一番吧?
而本片就这样憋着,直到结束。
我一定要找个东西发泄一下,不然我会憋死。
我不在英国,但在澳洲。
我记得我刚刚来这里的时候,房东老太就给我说,这里的犯罪多,英文法律太轻。
之后我搬去一个治安很差的区,有晚上8点就在我家门口被抢的,有晚上在路上无缘无故被打的,肇事的就是这些十几岁的半大小子,有白人,有黑黑的那种,有黎巴嫩人,越南人,当然估计也有我们华裔的。
千万不要低估这些小孩, 每当我们这里放学校春假 秋假的时候,犯罪率就会上升,因为那些小p孩放假了。
真的很想把这些孩子狠狠打一顿,真的。
相比之下,丧尸什么的多可爱。
爱死你了,总算没1星的了
如果说“七岁的小男孩是地球上最可怕的生物,他们有好奇心、行动力、破坏力以及《未成年人保护法》”,那么不良少年无疑是恐怖生物之最。
一点都不是我的口味,口味太重了,一群人渣玩意。我去了
电影主题有诉求,但是死的人太少了,毕竟是遗憾,多杀几个的话我就给及格
《论英国足球流氓的养成》。看来我对英国人印象不好还是有原因的啊~
2016.10.21二刷。真他妈虐啊,那姑娘给撞飞的时候我还真有种喜悦感。。。
要不是看了皮囊,我可能会十分讨厌这个坏孩子头;没有评论里那么虐心感觉
憋屈
有熊孩子也有熊家长,自求多福。
孩子不恐怖,恐怖的是孩子们的家庭教育。对人性阴暗面得挖掘和黑暗得结尾让人震撼。这种封闭环境里的人,观光客你们伤不起!★★★★
40分钟后直接快进。所有片子里边最讨厌的类型之一。不好意思。一星。
我不懂为什麽这种恐怖片能抬高到这种层次。没有视听上的恐怖,没有心里上的惊悚。剪辑混乱,半小时都进入不了状态。就是三流恐怖片。主题也揭示不够深刻
绝望的电影
法叔这回憋屈大发了...结局让我也很憋屈...在没有能力保护你女朋友的时候,千万,千万,千万别带着她往荒无人烟的地方钻!!!!!!浪漫屁!!命都丢了!!!!
评价不太高,因为结尾那个猥琐的微笑
《我唾弃你的坟墓》之英国乡村男孩VS软弱情侣版,结果最后剧情反转了,垃圾电影,我还把男主角看成了Jeremy Irons。。。
太没人性了。。
现实的社会问题,惹谁也别惹想孩子啊,教育问题真的。。
这本身是一部好片子,各种手法都用尽,节奏把握得当,非常棒,而且我很喜欢法斯宾德的表演,导演的主题向我们传达到了,可是这片子我只能给一颗星如果可以一颗都不会给的,现实主义是好的,揭露人性的黑暗,教育的弊端也很正确,可以他违背了一部电影应该传递的东西,一种叫真善美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