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到了她:站在空荡荡的餐厅,对着服务员说话。
她的妆容、衣着,她的神情、动作,她的腔调、表达,我们不仅看到了,还听到了。
这是多么奇怪,我们该如何相信这就是戴安娜。
她显得如此矫揉造作,就像一次毫无准备的选角表演。
无论这是不是因为戴安娜的形象已然“神化”,抑或无法接受这位理想人物的影像化,我们都无法满意这样的表演。
克里斯汀·斯图尔特也许尽了全力,但她模仿戴安娜的举动,显然失败了。
也许不是克里斯汀·斯图尔特演技的问题,而在于一个更加深层次的话题:历史人物能否通过表演重塑?
显然这是一个伪命题。
表演只能在与现实相背离的层面, “还原”真实:在戏剧舞台上,这借助于夸张与过度的表演获得,因为舞台预先约定它乃真实世界的模拟,因此戏剧毫不惧怕表演的失真。
但在影视作品里,表演只能以素朴、自然的方式进行着,因为真实的环境取代了虚构的舞台。
帕布罗·拉雷恩走入了歧途。
他将现实世界当作了舞台,将电影演员当成了戏剧演员,他用舞台表演的模式要求电影演员。
看他是如何呈现人物的:让摄影机贴近演员,跟随演员运动,尤其是对准演员的脸,如实记录演员的一举一动。
这是一种戏剧舞台上塑造角色的模式,而非影像表现人物的最佳方式。
电影应该要设置情境。
情境的意义在于,观众不是通过演员的表演被动接受人物的形象,而是在情境里体验人物的状态,进而感知到人物。
借用一个比拟的话,情境就像导演在电影里设计的坑,诱骗观众跳进去,其结果是观众与人物的合一。
当人物遭遇情境,陷入困境或做出反应,观众也能以同样的方式(陷入同一情境),体验到与人物相似的状态。
这才是电影塑造人物的方式,而不是一味靠榨取演员的表演不断接近历史人物。
重塑永远会失败,因为模仿永远达致不了原样复制的效果,只能沦为二流的再现。
而且因此之故,观众也只能被迫接受导演为人物设定好的形象。
通过情境,新的人物创造出来了。
由于不同观众对于情境有着不同的感知,人物的形象在每位观众的心里都是不同的。
电影的诠释不再是单独一条途径,而有着无限种可能性。
帕布罗·拉雷恩显然不谙此理,他就像卖力的戏剧导演,利用演员的表演功底,细抠每个举止神情,来达到他心目中戴安娜的形象。
更加糟糕的是,他选择的还不是最优秀的演员。
克里斯汀·斯图尔特的表演即便不说差,也达不到好的标准。
她把戴安娜演成了自己,而这与帕布罗·拉雷恩的意图显然不合。
这两天有辅修,用下课的夹缝时间断断续续看完的,对小K的偏爱让我对它注定不会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暂且来试一试。
首先,关于小K和戴安娜王妃,都是生活在狗仔队的显微镜下的,其私生活吸引了大量关注的公众人物。
某种程度上,两个人身上有着相似的特质,那就是一种违背主流的彻底的反叛精神。
这种反叛精神,也是导演看中小K的原因之一。
其次,关于影片的光,色,调度,服化。
有不少影评人说本片在构建宫廷幽闭空间的时候效仿库布里克,自己移动的主观镜头,在昏暗的地下室游弋,高饱和低对比度的影调,使画面的每一帧虽美却如同死水静止如画。
服装,妆发自不用说,在今年无疑会有所提名。
再次,关于对影片结尾的质疑声音很多,他们倾向于将这个结尾归结于一板一眼的好莱坞式结尾,原因是戴安娜出走,让他们想起了末路狂花,雌雄大盗。
在他们看来,似乎影片的结尾应该是戴安娜的死亡,这样才让影片够美,够悲。
两种结尾各有各的好吧。
最后斯宾塞在栏杆边露出的侧脸,可以看出小K是认真在理解的,此时的戴安娜,面临着一个“娜拉出走以后”的问题,而我,在她的眼里看到了对前景的担忧。
最后,祝小K星路顺利,新婚愉快!
【端传媒】繁体图文版见客户端以戴安娜王妃为蓝本的传记片《斯宾塞》在奥斯卡仅仅斩获一项光杆提名:最佳女演员。
让人加重了对传记片日暮西山的揣测,这一类型基本上已经沦落为演员单向冲奥的定制款,即所谓的star-vehicle。
如果说演员是演技派高手,如梅丽尔·斯特里普演《铁娘子》或者加里·奥德曼演《至暗时刻》,这种目的性虽然路人皆知但也让人心悦诚服,因为这一计划就已经对演员奖下了双保险。
但如果主演是克里斯汀·斯图尔特,这个设定就有点问题,因为她从来不以演技见长,她的表演在这种高强度类型的人物榨取中,犹如被放到了显微镜下。
斯图尔特演的怎么样,并非一个尺度的问题,而是一个口味的问题,这就像你怎么去看待戴安娜的美,或者怎么去看待斯图尔特这个人。
《斯宾塞》作为一个传记片的称奇之处,是它呈现了一种人物镜像的裂变,即这位将自己改回斯宾塞父姓的女人身上同时带着两个人的影子:戴安娜与斯图尔特本人的影子。
这种人物策略对帕布罗·拉雷恩的观众来说并不陌生,上一部《第一夫人》也是同样的玩法,娜塔莉·波特曼那堪称诡异的神经质表演,犹如演员戴上了一个假面,分裂为杰姬和波特曼本人。
这种假面效果可能是导演的某种诡计,其机制是将演技有所欠缺的方法派演员放到高密度特写镜头中加以拷问,以逼出演员的本我存在。
“以父之名”这个潜台词在影片中得以在双重维度上实现,其一是圣诞节三天的社恐压力逼出了斯宾塞这个父姓的自我;其二是角色的压力逼出了斯特尔特的自我。
两相交织足以构成影片的幽灵效果,也预示了原型人物可能的精神疾病,戴安娜失稳的言语、躁郁的表情与永不停息的小动作,取代了人们对王妃的气质和着装的关注,但也人将其视为斯图尔特的自身特征。
就此而言,《斯宾塞》和前作《第一夫人》都不算正统的“名媛传记片”,而是带有精神分析性质的影片。
正如杰姬的故事在亦假亦真的传递中呈现为白宫纪录片里的幽灵,戴安娜的三天几乎可以称之为“穿越阴阳界”,然而这并非单纯的杜撰,而是却有其可能性,因为无数的传记都已经指出,贵族出身的戴安娜从小就对桑德灵汉姆庄园有着莫大的恐惧,将前往该地的每次行程都视为畏途。
《斯宾塞》呈现的就是对这一畏途的抵抗,她抵抗的第一件工具就是从她童年住地的稻草人身上取下了父亲昔日的衣服,将其郑重地置于室内,仿佛这个父亲的遗物可以净化室内的空气,即多年来王室深宫漂浮的死皮。
用记忆对抗传统并不能生效,因此她紧接着发现的第二个工具就是一本叫《安妮·博林:殉道者的生与死》的书,博林是亨利八世的王后,是伊丽莎白一世的生母,但性格怪异,最后因涉嫌通奸等18项罪名被判斩首。
戴安娜对着父亲的衣服说:“爸爸,您不是说我们斯宾塞家曾经是安妮·博林的远房亲戚吗?
”这种可能的血缘似乎实现了惊人的轮回,亨利八世处决博林是为让另一个女人当王后,而戴安娜的丈夫查尔斯此时与卡米拉意乱情迷。
查尔斯送了两人同样的项链,这对戴安娜而言是十足的羞辱,但为了皇室礼仪又不得不戴上。
因此圣诞节的第一餐就成了一场处刑,餐厅的后墙挂着超大尺寸的亨利八世画像,查尔斯羞辱的视线让戴安娜精神崩溃,扯断了项链并将珍珠与食物一起狼吞虎咽。
但这很快被证明是一个“虚假场景”,随后戴安娜因腹痛而行走在长廊,进入洗手间呕吐,她脖子上都还带着完整的项链。
虚假镜头在影片中出现了多处,比较典型的一处出现在影片后段用剪刀剪断了窗帘的缝合线,随后又在歇斯底里中剪开了手臂的皮肉,但在下一个场景中,戴安娜的手臂光滑如初。
这种虚假场景以客观化的形式呈现了主角的幻觉,或者说幻觉本身就是一种情感抵抗形式。
戴安娜的司衣侍从换来换去,很难言说哪个是真哪个是假,因为衣服是最不确定之物。
《斯宾塞》中戴安娜的三天生活实际上就是以穿衣和饮食的场景来结构的,与穿衣这条难分真假的虚幻场景相比,饮食似乎显得格外确定,形形色色的食物构成了场景的实在,更重要的是,这些食材都是用军事力量仪式性押送而来的。
衣食是皇家体面的符号,但这种抵抗不过是表面文章。
影片中断还有一处衣食之外的关系断裂,即围绕两个儿子的打鸟训练而引发的争执,这场争执非常神奇地发生在台球室。
戴安娜与查尔斯立在球桌的两侧,成为剑拔弩张的对手,摄影机仿佛在台球桌上来回滚动,仿佛是球本身的视点推移。
这种镜头以正面对称的正反打形式来回切换,是整部影片最有创造性的场景(即使徒有形式玩法),在这场戏中,查尔斯以“双面人”的理论取得了完胜,而他临走是透漏的女仆玛姬的背后诟病成了压倒她的最后稻草。
戴安娜对桑德灵汉姆庄园抵抗在整部影片中被化约为一种“失神”,这种失神将庄园视为一个迷宫,幻象的游走产生的幽魂效果,这在某种程度上接近《困在时间中的父亲》的记忆短路,对戴安娜来说则是在父亲、博林、王妃、我自之间的种种短路,但斯图尔特却不具备奠基这一切段落的基础演技。
在人物激愤的当刻,将戴安娜的怒吼与博林的怒吼进行平行剪辑,甚至让盛装的博林转换成戴安娜的样貌,这种短路的呈现都不算高明。
《斯宾塞》在很多观众眼里堪称鬼片,有阴冷的气质,但这种气质跟影片标定的传记片似乎格格不入。
或者说,《斯宾塞》可以被视为“反传记片”,它并非80年代兴盛的人物通史,也不再是10年前开始流行的微观事件史,而是一种心理外翻,类似于100年前表现主义理念的复原。
当戴安娜剪开铁丝网进入帕克庄园荒弃的危楼,博林的幽灵也随之出现,告诉她“快跑”,随后是一连串的时间蒙太奇,浓缩了戴安娜人生的各个阶段,并在高潮处真正拽断了项链。
我们可以将这个真正拽断项链的时刻和之前的“虚假场景”相比,中间真正发生了何种真正意义的让人物转化的事件?
答案是:并没有。
这也意味着影片反传记的幽灵化不过是一种障眼法,影片的高潮最终定位于戴安娜扯断查尔斯送给自己的和卡米拉一样的珍珠项链,也意味着其不过是对婚姻生活和丈夫出轨的私人精神控诉。
《斯宾塞》就此而言不过是庄园外狗仔队的延伸,试图用一种更长的焦距或者更奇诡的角度拍摄其私生活甚至内心独白,这种方式似乎结合了技术上的新意,如那种华丽的推轨和360°VR镜头,但就内容而言非常空洞。
戴安娜为何是一个媒体焦点,这个问题可以有多重解释,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即使戴安娜车祸本身有狗仔队作祟的痕迹,但媒体本身并非戴安娜的敌人,而更像是伙伴。
她洗澡不拉窗帘并非是过失,而是她不惧怕这样的观看,并不将其视为所谓的威胁。
恰恰是这一点决定了戴安娜为何会成为一位媒体人物,以及她为何会成为独一无二的戴妃。
如果影片没有解答这一点,无论作为一部传记片还是剑走偏锋、借题发挥之作都难言成功。
影片中呈现的重重意象,如美丽羽毛的雉鸟、王室管家故事里的野马,都在强调既往的“笼中鸟”印象,以至于影片中的最后解决方式都在重复这一点,即重生意味着“以父之名”,重新换回斯宾塞这个姓氏,解除枷锁、逃出牢笼,进入自由的新生。
这种直白的方法,与之前尚算积累情绪的方式相比,又落了下乘。
在戴安娜带着两个孩子飞车驰往伦敦的时候,快速的镜头跳切和过溢的音乐带来一种肤浅的感受,难道戴妃就是肯德基麦当劳吗?
难道这就是资本主义快餐对皇家御膳的实在性胜利吗?
真正的胜利,应该回退到之前的打鸟场景,这个场景的实质影片并没有呈现出来,这个实质就是:戴安娜闯入皇家狩猎现场,是一个媒体事件,而正是这个媒体事件对抗着传统事件,她的胜利仰仗于此。
所以我们可以回想起2007年《女王》的开篇,英国王室如何在戴安娜去世后遭遇了全英国的抵抗。
但那部影片对英女王的心理剖析,远远超越了本片之中对戴安娜的揣测?
原因何在,或许是导演对角色没有本质的爱,帕布罗·拉雷恩作为一位第三世界的极具政治性的导演,拍摄这种资本主义世界名媛的传记片,似乎有种本能的敌对解构性;但另一方面,他极富古典姿态的细腻流水化的作业习惯与好莱坞无缝对接,又是一个诡异的巧合。
但更让人不解的是,帕布罗·拉雷恩认为自己读懂了戴妃,一如自己读懂了杰姬,他对波特曼和斯图尔特两位女演员的使用,造就了一种资本主义精神分裂的镜像效果,似乎就构成了一种批判。
这种批判在杰姬头上还可以被视为“道貌岸然”,但在戴妃这里就有点自我对立,她到底是个被过度包装的名媛或者媒体人物,还是一个真实的受害者?
我认为导演对此并不明确,他的解读方式是玛姬给她的那张纸条:不止有我一个人爱你。
这张纸条的出现,貌似传达了全世界对戴妃的爱,但却瓦解了整部影片。
它将表述转化为全世界对她的爱和宽容,所有的人都在默默关怀和理解她,从给她塞书的王室管家到给她做舒芙蕾的王室主厨,以及波澜不惊慈眉善目的英女王,无不是在传统的压力下视戴安娜为麻烦,但又打心底里都羡慕和宠爱着戴安娜。
由此,通往桑德灵汉姆庄园的畏途不复存在,戴安娜在影片中所做的一切,也不过是精神病意义的自寻烦恼。
我看之前没怎么了解过这部电影,连预告片都是在上周看法兰西特派之前被AMC强制看了一遍。
当时看完预告觉得还挺完犊子的,小k在预告里依然是熟悉的吹胡子瞪眼,甚至有几个表情仿佛让我又看到了变成了meme的暮光之城倒番茄酱那一幕。
对导演也一点都不了解,没看过他之前的作品,只知道他上两部都是传记片,然后就抱着会看一部平庸传记片的心态去看了。
也许是期望放的很低就会有惊喜。
前三分之一我看得还是挺莫名其妙的,故意把节奏压得非常非常慢,但又慢得没什么道理,根本没什么必须要慢下来体会的,所以大部分时间我就只能盯着一些毫无意义的空镜发呆。
一开始我很奇怪为什么小k全程都在压低了声音讲话,眼神躲闪东张西望,去快餐店问路演得像是去警察局自首。
然后我发现这片子里的所有人都是用气声说话的,我想导演大概是想营造压抑的氛围?
但对于我这样一连两周看了两部让我怀疑自己到底听不听得懂英文的电影就很倒霉了。
小k在前半段的表演完全证实了我看完预告片的担心,就是可以说是和戴安娜毫无关系,除了做作没看出来演了啥。
当然,她全片的表演都和戴安娜关系不大,但后半段情绪的传达我认为是成功的。
看到后半段之后这片子也不像传记片了,所以我也不去追究她到底像不像戴安娜了。
大概看到吃珍珠那里,我突然意识到为什么我会有一种熟悉的感觉。
很像闪灵,也很像小丑。
人物和空间的关系很像闪灵,行宫里那些空空荡荡的走廊,幽灵般的仆人,永远是静止或者笔直推进拉远的镜头直直地望着人物,就像人为地给观众制造了tunnel vision,让明明空旷规整的空间变得好像很狭窄逼仄。
直来直往的镜头多了连观众都有被框死的感觉,以至于戴安娜回到自己长大的庄园,在幻想中跳舞,镜头终于转了起来的时候,连我在银幕外都深切的感觉到了放飞的自由的感觉。
镜头总是怼着人脸拍,让我很回想起看小丑时的感觉。
两部电影给我的感觉都是,把人脸上悲伤的表情奇观化,那么逼近的让我盯着一张巨大的人脸,太有冲击力了,就好像一定要我把这张脸上的每一丝悲伤都压榨出来。
尤其是这部电影里提到了很多秃鹫一般的媒体和公众,戴安娜最大的反叛就是不愿意拉窗帘,这就让一直盯着银幕上她脸的我感觉到了微妙的媒介自反。
不过我特别不喜欢电影里几乎所有的意象植入。
被轧死的鸟实在是太初级的意象了,主要是戴妃的故事实在是太被人熟知了,你在电影的一开头放一只被车轧死的鸟还给一个这么长的镜头,观众一下子就联想到了。
再后来再一次次的出现,还让戴安娜跟鸟对话,还让查尔斯和威廉射鸟,这么浅显的意象一遍遍地重复就有点没意思。
更不喜欢的是安博林,每一次出现我都无比的出戏,设计得实在是太匠气了。
明明其他的情绪传达都很自然到位,结果到高潮时候安博林就出现了,然后观众一下就因为这个超现实人物抽离了,得不偿失。
而且非要选一个这样的人物的话,我觉得这部电影里戴安娜的状态更贴近哈姆雷特里的奥菲利亚而不是安博林。
这部里情绪传达最成功的媒介是配乐。
平静时候钢琴的音色就像行宫外冬天低饱和度的草地一样灰暗阴沉,情绪起来之后弦乐真的如泣如诉,最高潮的时候会有凄厉的管乐加入,配上管风琴层层叠叠的混响,就是戴安娜在哀鸣。
虽然如此,虽然有这么多要吐槽的,但中间我看哭了三次,这对我来说是非常非常不寻常的。
当然,戴安娜对我来说也是一个不寻常的人物。
她是我童年一个很重要的女性人物符号。
我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正好赶上威廉凯特大婚,报纸上铺天盖地都是这个的报道,几乎每一篇报道都会提到戴安娜,回顾一下戴安娜和查尔斯的“童话婚礼”,以及他们的婚姻是怎么破裂,戴安娜是怎么死去的。
三年级又正好是我开始每天看报纸大量汲取外界信息的时候,连续好几个版面戴安娜长长长长的头纱裙摆还是很有视觉冲击力的。
我又是地摊文学爱好者,而几乎每一本什么《世界未解之谜》之类的书都会有“戴安娜王妃车祸未解之谜“,于是戴安娜在我的心目中就同时变成了童话故事和阴谋论的主角,一个非常有魅力的双重身份。
再大一点的时候看了一些她的纪录片,得知了她的痛苦挣扎,慈善贡献,时尚icon身份等等等等。
戴安娜逐渐在我心中成为了一个符号。
她是一个时代偶像级别的人物,但她是让我觉得极少数甚至唯一一个真正“被动成为”时代偶像的人。
给她带来名气和全世界瞩目的是完全不由她自己控制的婚姻,以及与之附加的完全不由自己控制的生活。
在她自以为终于逃脱了她以为控制她的皇室的时候,媒体八卦小报公众摄像机闪光灯和狗仔构成了更无法逃脱的网,她最后也死于狗仔的追击。
她的一生完全是风雨飘摇大起大落,但最神奇的是她被人所知的形象似乎从未改变过。
这对于一个每时每刻都在被无数双眼睛检视了数十年的公众人物来说简直就是奇迹。
她被最开始被公众知道时的形象就是:一个美丽,善良,天真活泼,有些叛逆,热爱时尚的少女。
她死时的形象似乎还是:一个美丽,善良,天真活泼,有些叛逆,热爱时尚的少女。
这些形容词都不是什么难得的品质,但是始终保持这样是非常难得的。
这实在是很难解释,我意识到这一点是因为,我看这部电影时忍不住将它和我以前看过的女性传记电影对比。
然后我就联想到了最近看的一部,是《铁娘子》。
我很不喜欢《铁娘子》,以及其他跟它一样只注重于表现女性主角情绪情感这一个切面的传记电影。
把玛格丽特撒切尔这样叱咤风云的女性人物削减成emotional being在我来看是很冒犯的。
但看《斯宾塞》的时候我却没有这样的不爽,尽管这部电影也仅仅表现了情感情绪。
我认为是因为戴安娜这个人物放在所有女性名人里是特殊的。
很难说她自身有什么撒切尔那样必须被表现的成就,如果没有成为王妃,戴安娜是一个普通女孩,当然,她还是一个上层阶级的贵族,但是她自身没什么特殊的。
她的独特性就在于她的普通。
她的王妃身份就是把一个普通女性所经受的痛苦放大,然后摆在公众面前检视。
然后公众目睹了一个普通女性如何挣扎着但最终承受住了这些痛苦,即使她自始至终都是柔弱的,几乎无力反抗的,哪怕偶发暴力也只是通过自残内化地伤害自己,但异常的坚韧。
我喜欢这部电影也在此,通过完全聚焦在戴安娜的情绪情感上,它就是把这种内化的反抗过程奇观化,到最后戴安娜就像一个伤痕累累的圣徒。
她是一个受害者,但又像一个殉道者。
就好像the more pain she is in, the holier she becomes. 这是我觉得让我看得很emotional的原因,因为她所承受的痛苦,她的挣扎,是所有女性多多少少可以共情的。
在看的过程中我有时想到自己,有时想到我的妈妈,有时想到我的外婆。
这部电影挖掘了戴安娜这个被过度消费的公众人物最独特的一点,她潜在强大的情感能量。
戴安娜的痛苦被表现过无数遍了,但她不只是一个纸片的悲剧人物,她面对这些痛苦的努力和挣扎才是这个人物最吸引人的地方。
她的人生真的没有比candle in the wind更合适的形容了,风中的烛光看上去每时每刻都有熄灭的危险,但她没有熄灭。
仅个人意见。
小k的台词真的真的不行!不行!看电影的时候真的让人难受到忍不下去的地步。
能看出她很努力的模仿,真的很努力,太用力了。
永远模式化的表演方式,台词前半句快速飞过,停顿,大喘气,继续快速读台词,稍上扬语调 最好轻声结尾,然后在每一句台词里都要表现出无法抑制的颤抖,啊,还有歪脖子。
大喘气,用力,快速大喘气,也许是想表现失望悲愤吧,但就不太正常诶,看戴妃真实采访真的不是这样讲话的。
现实里,戴妃给人的印象永远是优雅有教养的,小k走过长廊的那段,我完全无法想象戴安娜会这样走路,很吃惊。
形体表演也。。。
在这部电影里,镜头怼脸的每一帧,演员都努力情绪饱满、讲话激动的不行,戏剧张力就是要一收一放啊,但遗憾的是,每次大段文戏,演员无一例外只知道放不知道收,过犹不及。
对戏毫无火花,演员毫无魅力,像群假人,每当对戏稍有起色,就会马上跑偏。
主人公就这样了吧,但能给人稍微留下印象的其他配角也是没有的,女王一讲话,可以威严冷漠,但一看就不像个好人是怎么回事?片子里不缺演技派啊,真的是带不动带不动。
人物传记片真的很考验主演的演技,万万没想到我在这里才get到了奥斯卡青睐传记片的原因。
想象不到更失败的结果了,戴安娜在这部电影里居然显得毫无魅力,只是夸张神经。
一个饱受折磨痛苦的女人,我无法与她的愤怒共情,更妄论怜惜,怎么会这样?
只感觉到了对历史人物的一味臆想揣测,自作多情。
白瞎这片子的美术服化道音乐摄影等。
但小k的扮相我还是很可以的,要是不会说话不会动就好了。
更喜欢《王冠》里的演绎。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身为王妃的压力与束缚,就像穿着精致的套装一样,会让人喘不过气来,镀金鸟笼里的王妃,远远没有穿便服吃快餐的斯宾塞来的快乐。
影片刻意去回避那些美好的事物,用阴郁、沉重的情绪营造氛围,它更像是切片,展现了一个复杂的人,在生命最痛苦的三天里,情绪最暴烈的一面。
作为传记片并非是客观的,但作为文艺片它的优处在于没有花力气叙述某个大事件,而是着眼于主人公内心的一次挣扎,使观众得以走近人物最细节、最私密的部分。
在观影时能够以小见大,去观察和理解人物行为,且挖掘会造成这种行为的背后原因和环境,逐渐融入、感受、与之共情才是整部电影的魅力所在。
影片对于压抑的刻画,生动流畅。
放纵的舞蹈片段可以理解是对轻松结尾的铺垫,但我们都知道,即便结尾再轻松美好,这都是一出彻头彻尾的悲剧。
短暂的喘息之后,瞬息的轻快和自由之后,她还是困在不堪的泥沼里,并最终殒命。
(今天看到威廉和卡米拉两人主持活动的新闻,消失的凯特和或有的三,再次感慨人性之卑劣)一直在思考压抑的源头。
民众和媒体的过分关注,这让她成为了流通的货币,这会是一部分原因吗?
后来的纸条解答了我的困惑,nope。
本来以为是交浅言深的失误,后来发现,至少在影片刻画中,那是她的力量来源。
答案至此明晰。
原计划里,她应该是一个软弱可欺,任人摆布的傀儡。
可她偏偏未能让人如愿。
归根究底,不过是权贵及其附庸们有意或无意中,为了捍卫自己的信仰和地位,对忤逆了自己心意的戴安娜进行了规训。
这种规训又何尝不是肮脏枯朽的封建帝制对人性的践踏和掠夺。
又或者是高位者对他人的蔑视和摆布。
不免在想,查尔斯死时是否会忏悔,人死前是否真有审判。
纵使有审判,这种人也绝不会有半分忏悔吧。
人性里的恶,如不加以教育,本就是浑然天成。
动物世界运行的基本法则。
如果真有神明,卡米拉怎么还能今时今日同戴安娜的孩子一起代表英国主持活动?
虽然公道自在人心,but karma may not real. (回想好多自我正义的执行,john wick ,冬恩,pp里的哲学讨论也算。。。
斯宾塞。
不管怎么说,最终她找回了自己。
片名和汽车外卖,扣题了。
《Spencer》的最终呈现与事实相去甚远,现在就来捋一捋,该片剧情与事实,到底有哪些不同之处。
剧情1:1991年,Sandringham庄园,在为期三天的圣诞宴会上,戴安娜决定结束自己的婚姻。
事实:那一年,戴安娜并未决定是否离婚,尽管第二年他们就分居了。
直到1996年,二人才正式离婚。
而且戴妃并非只在庄园待了三天,而是在那待了一个多星期。
戴安娜有那么矫情,三天都撑得随时要崩溃吗?
答案是:没有。
剧情2:圣诞期间,这段婚姻到达了破裂的临界值,戴安娜的情绪也跌落到最低谷,近乎癫狂。
事实:早在几个月前,这段婚姻就已经濒临破裂。
只有涉及到孩子和官方活动,他们才见面。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查尔斯曾计划为戴安娜举办30岁生日派对(尽管她以奢华舞会不利于公众形象为由而拒绝);查尔斯生日那天,戴安娜陪同他看了话剧。
总之,在Sandringham庄园的日子里,戴妃的心情恢复得挺好。
查尔斯小集团的人,想借由这次戴安娜拒绝在她30岁生日搞奢华舞会,来抹黑她使小性子。
戴安娜反手通过媒体告诉这帮人,如果想发动战争,王妃随时乐意奉陪。
由于影片选取的时代背景是90年代,必须说明90年代的戴安娜没那么不堪一击,她所承受的压力,并不来自于影片中所描绘的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剧情3:戴妃独自开着保时捷前往庄园,莫名其妙迷失在诺福克的小路上。
事实:一来,戴安娜在诺福克长大,在Sandringham庄园度过了她人生的前14年,不大可能在这里迷路;二来,她从来没有开过保时捷;第三,平安夜那天,她和9岁的威廉、7岁的哈里一起,由保卫陪同,从肯辛顿宫开车过来。
戴安娜婚前开的是辆小Mini,90年代她的座驾是辆奥迪2.6。
开保时捷这么高调、显眼的车,不符合她的身份和性格。
所以导演,您这是在塑造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呢?
还是再造一个虚构的人物,再套上戴妃名号当招牌呢?
剧情4:皇室成员在抵达和离开庄园时,要坐在一个老式的称重机上——因为女王喜欢每个人在节日期间增重3磅。
事实:的确,曾经有一个坐式天平,藏在庄园附近的博物馆,已经有一个多世纪没有人使用过它了。
聘用一堆前王室工作人员、历史事件亲历者的王室传记作家当顾问的不是《斯宾塞》。
某些脑残粉还好意思埋汰《王冠》?
瞎编的可不是实实在在捧出过奥斯卡、金球影后,艾美奖、金球奖视后的金牌编剧皮特·摩根。
单挂女主典型Star-vehicle电影,重要奖项成绩一览剧情5:除了女王和查尔斯,其他皇室成员几乎就是小透明。
事实:那一年,庄园里共有18位皇室成员,包括安德鲁王子和约克公爵夫人,而他们的婚姻更接近破裂吧。
稍微知道些英国王室历史的人,都知道1992年是多么尴尬、混乱的一年。
在1991年底,王室内部暗潮涌动的不只查尔斯和戴安娜。
可能拉雷恩还是更擅长怼着女主角的脸拍,而不是调度处理复杂的群戏吧。
剧情6:戴妃除了困在婚姻里,好像别无它事可做。
事实:当时,戴安娜正在进行一个高度机密的活动:与作家Andrew Morton合作,写她的传记,其中包括了查尔斯与卡米拉的爱情、她试图自杀等内容。
圣诞节期间,这本书进入了关键阶段。
她冒着巨大风险,带着写完的几章去Sandringham庄园,这样她可以抓紧时间阅读,并提出修改意见。
与安德鲁·莫顿合作的传记,是1992年6月出版的。
那么1991年的圣诞节,在时间点上戴安娜的确是在投入精力筹备这本书。
王妃这蓄力大女主“剧本”要绝地反击呢,影片却把她塑造成在一系列芝麻绿豆大的事上神叨叨的神经病。
借“顶流戴”的知名度、关注度却这么不尊重和消费她,再加上满屏的香奈儿,真的是在追求纯艺术性的表达吗?
剧情7:戴安娜在那年圣诞节睡到了维多利亚女王的房间。
事实:尽管查尔斯和戴安娜自1987年以后就不再同床共枕,但在庄园里,他们住在一间套房里,戴安娜睡主床,查尔斯睡隔壁衣帽间。
高级王室成员没有绝对的秘密,为了确保安保部门对他们的保护到位,即使是去约会情人,都要如实告诉自己的贴身保卫人员。
剧情8:戴安娜在圣诞狩猎中奔向火枪,后来还问厨师,被打的野鸡怎么样了?
事实:虽然戴安娜确实不太喜欢血腥运动,但她成长的庄园里就有狩猎场,对此也是见怪不怪了。
奔向枪口的情节只是为了服务剧情,加深刻画人物歇斯底里的崩溃状态,尽管原型从来不会在这个点上崩溃。
剧情9: 忍无可忍的戴安娜打断皇家狩猎活动。
带着两位小王子奔跑出逃,去体验吃肯德基的中产阶级吃炸鸡自由,仿佛找回了自我。
事实: 王妃自己规定的每周六晚都是“麦当劳”日,肯辛顿宫的大厨不用做饭。
戴安娜开车带着孩子们去肯辛顿宫附近的麦当劳,像普通人一样排队买巨无霸+薯条套餐。
打包带回住处,一边看英国电视相亲综艺节目,一边和孩子们嘻嘻哈哈的吃M记。
电影剧情的唯一解释:植入式广告剧情10:戴安娜始终称女王为“陛下”(Your Majesty)。
事实:在他们所有的私人会面中,戴安娜总是称呼女王“Mama”。
在这一细节的重现上,《王冠》第四季遵从了事实。
*部分资料参考:留学僧在英国
个人觉着目前的豆瓣评分偏低了。
1. 选取的片段极好,就是戴妃和查尔斯分居/离婚前夕的3天(而且还是圣诞节)2. 配乐很好3. 忽略掉小K硬凹出来的英式口音,她其实很适合演备受抑郁症/暴食症困扰的戴妃,而且很让人信服,因为她身上有一种无法否认的真实感。
缺点是她缺乏戴妃骨子里自带的那种明媚强大。
小K的个人气质略偏阴郁。
黛安娜出生于1961.7.1,父亲是后来的第八代Spencer伯爵。
在她7岁时父母离异。
查尔斯出生于1948.11.14,比黛安娜大了大约12岁半。
1977年黛安娜和查尔斯王子在一个派对中认识,1980年8月王子求婚,1981年2月24日,白金汉宫正式宣布戴安娜·斯潘塞女爵将会嫁给查尔斯王子,1981年7月29日,查尔斯王子和20岁的戴安娜于圣保罗座堂举行婚礼。
1981年11月5日,白金汉宫宣布戴安娜将于明年夏天迎接她第一个孩子。
在1982年1月,戴安娜怀孕12周时在私人住宅桑德灵厄姆的楼梯上摔了下来。
关于这段经历,戴安娜后来承认,她当时其实是故意从楼梯上摔下去的,因为她希望这样能挽留与卡米拉藕断丝连的丈夫。
1982年6月21日,戴安娜生下了的第一个儿子威廉王子。
1984年9月15日,戴安娜与查尔斯迎来了他们的次子,即哈里王子。
1992年12月9日,时任英国首相约翰·梅杰在英国下议院会议上宣布查尔斯王储和戴安娜王妃正式分居。
而正式的离婚,则是在1996年8月26日之后的事。
1997年8月30日晚,戴安娜与男友多迪·法耶兹在法国巴黎阿尔玛桥隧道中遇上狗仔队追踪,汽车失控越过行车线撞向灯柱和石墙后爆炸。
戴安娜和多迪均在车祸中死亡。
黛安娜死时年仅36岁。
彼时威廉15岁,哈里13岁。
以上内容来自维基百科。
1995年11月,戴安娜在接受BBC访问时,坦诚、温和地谈到了她作为王妃的社会职责、产后抑郁症(post-natal depression)、暴食症(bulimia)、还有婚姻。
以下是节选:BASHIR: Do you think Mrs Parker-Bowles was a factor in the breakdown of your marriage?BASHIR:您是否认为卡米拉女士是您婚姻破裂的一个因素?
DIANA: Well, there were three of us in this marriage, so it was a bit crowded.黛安娜:在我们的婚姻里有三个人,所以有一点点挤。
……BASHIR: What was the family's reaction to your post-natal depression?BASHIR:得知您饱受产后抑郁症困扰,皇室的反应如何?
DIANA: Well maybe I was the first person ever to be in this family who ever had a depression or was ever openly tearful. And obviously that was daunting, because if you've never seen it before how do you support it?黛安娜:也许我是这个家族中第一个换上抑郁症的人吧,也是第一个公开流泪的人。
这个病当然很可怕,因为如果你从未遇见和了解,那又谈何支持和治疗呢?
BASHIR: What effect did the depression have on your marriage?BASHIR:抑郁症是如何影响您的婚姻的?
DIANA: Well, it gave everybody a wonderful new label - Diana's unstable and Diana's mentally unbalanced. And unfortunately that seems to have stuck on and off over the years.黛安娜:它让所有人都能轻易给我贴上标签 - “戴安娜是情绪不稳定的”,“黛安娜精神失常”。
不幸的是,这么多年来,这些标签一直伴随着我甩不掉。
……BASHIR: The depression was resolved, as you say, but it was subsequently reported that you suffered bulimia. Is that true?BASHIR:正如您所说,产后抑郁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但是又有媒体爆出您患上了暴食症,这是真的吗?
DIANA: Yes, I did. I had bulimia for a number of years. And that's like a secret disease. You inflict it upon yourself because your self-esteem is at a low ebb, and you don't think you're worthy or valuable...黛安娜:是的,我被暴食症困扰了多年,这更像是一种隐疾,你自己饱受折磨,自尊心低到极点,觉得自己毫无价值毫无存在感……BASHIR: Did you seek help from any other members of the Royal Family?BASHIR:您是否向其他皇室成员寻求了帮助?
DIANA: No, no. You have to know that when you have bulimia you're very ashamed of yourself and you hate yourself, so - and people think you're wasting food - so you don't discuss it with people.黛安娜:没有。
你得明白一点,当你患上暴食症,你对自己极端羞愧,痛恨自己——而且别人都认为你在浪费食物啊——所以你根本不愿和人讨论。
……BASHIR: At this early stage in your marriage, what role did you see for yourself as Princess of Wales? Did you have an idea of the role that you might like to fulfil?BASHIR:在您结婚后的初期,您是怎么看待自己成为威尔士王妃的?
您是否了解您需要扮演怎样的角色?
DIANA: No, I was very confused by which area I should go into. Then I found myself being more and more involved with people who were rejected by society - with, I'd say, drug addicts, alcoholism, battered this, battered that - and I found an affinity there.黛安娜:不,我很困惑于我应该进入哪个领域。
然后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多地与被社会排斥的人打交道——我是说,吸毒成瘾者、酗酒者、被社会打击的人——我在那里找到了和自己的相似性。
And I respected very much the honesty I found on that level with people I met, because in hospices, for instance, when people are dying they're much more open and more vulnerable, and much more real than other people. And I appreciated that.在那个层面上,我发现我遇到的人的十分诚实,我非常尊重这种真诚,例如在临终关怀医院,当人们垂死时,他们比其他人更开放、更脆弱,也更真实。
我很欣赏/感激这一点。
访谈原文:https://www.bbc.co.uk/news/special/politics97/diana/panorama.html在影片中,有很多对戴妃状况的影射——1. 安妮博林在影片中就像一个幽灵一样跟随着黛安娜——安妮·博林(Anne Boleyn,1501年-1536年5月19日)死时大约35-36岁。
英王亨利八世的第二個王后,1533年9月7日生下女兒伊麗莎白,1536年5月2日被捕入獄,關進倫敦塔;5月19日以私通的罪名被斬首。
11天後,亨利八世迎娶第三個王后。
安妮博林2. 在餐厅吃饭时黛安娜在痛苦中吃珍珠然后又吐掉——暴食症的影射。
3. 自残/幻想中从楼梯摔下来——精神上的压力和苦闷。
但是当她和俩小王子在一起时,那种快乐又是如此纯粹而令人心碎。
总之,正如影片中女仆对王妃所说的那样:Fuck doctors, what you need is love. 去他妈的医生,您需要的是爱。
Love, shocks, and laghter. 您需要的是爱、惊喜、和欢笑。
希望戴妃在天堂能获得久违的健康、平静和快乐。
曾于1997年逝世的戴安娜王妃,跟20世纪以来其他英年早逝的传奇人物有着某些共通点,比如詹姆斯·迪恩、玛丽莲·梦露、瑞凡·菲尼克斯、张国荣、李小龙,等等。
詹姆斯·迪恩、玛丽莲·梦露、瑞凡·菲尼克斯、张国荣、李小龙他/她们都在风华正茂的年岁骤然陨落。
极端的性格亦或悲剧性的人生浮沉,都在这些时代icon身上折射出斑斓的色泽。
英年早逝的戴安娜王妃拥有英国王室贵族身份的戴安娜,在世人面前极尽谦和、满怀善意,但与之伴随的却是那早已被盖棺定论的悲剧婚姻。
这种冰火两重天的人生际遇,自然是影视作品的绝佳题材。
2006年的电影《女王》、2016年的剧集《王冠》、2013年的传记片《戴安娜》,以及2017年的纪录片《戴安娜:她的自述》,无不是围绕着这个悲情的女性,从各个视角进行解读。
因而,智利导演帕布罗·拉雷恩执导的新片《斯宾塞》,能够再度引起影迷的热议,也就不难理解了。
该片早在今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上便首映亮相,并提名了主竞赛。
饰演戴安娜王妃的女演员克里斯汀·斯图尔特,甚至被很多观众看好,剑指明年的奥斯卡影后桂冠。
然而,跟备受热议的舆论现象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该片在大众影迷心目中并非一部佳作。
豆瓣评分6.7、IMDb评分7.1,这让饱受专业影迷赞誉的《斯宾塞》略显尴尬。
这部由拉雷恩和斯图尔特合作的新片,其看点和缺点到底在哪里呢?
最显而易见的一个优点在于,影片《斯宾塞》区别于绝大多数的人物传记片,它并没有采用以角色的生平史事、逸闻趣事为主线这样的常规套路。
某种程度上,《斯宾塞》更像是丹尼·博伊尔的《史蒂夫·乔布斯》,提炼出人物的某个关键时刻或者不为人知的阶段,进行细致地挖掘。
2015《史蒂夫·乔布斯》影片《史蒂夫·乔布斯》所展现的是乔布斯的三场会议,而影片《斯宾塞》讲述的是戴安娜在90年代初,于圣诞节前后这三天内的遭际与心理变化。
因此,在观看这部电影时,你并不会觉得它是一部可有可无的流水账式电影,也没有任何狗血的桥段或者坊间的怪谈。
导演帕布罗·拉雷恩想要呈现的,是戴安娜王妃在随同英国王室成员门到乡下欢度圣诞节日时,所产生的情绪起伏。
影片中,你会发现戴安娜始终与英国王室格格不入。
在每件事情上,他们的想法都是南辕北辙,根本无法调和。
王室成员都是让佣人们带着豪华的行李,乘坐专车来到乡间别墅;而戴安娜则独自一人驾驶着保时捷跑车迷了路;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要求每一位成员都必须提前称好体重,但戴安娜王妃却对此深恶痛绝;就餐时得在女王到来之前入席,可戴安娜总是无法做到。
此外,皇室还要求戴安娜在更衣时必须把窗帘拉上,每一场典礼仪式必须穿对应的服装,这一切都让她感到分外别扭。
整部《斯宾塞》并没有大起大落的故事桥段,所有影像都服务于戴安娜内心的情绪波动。
包括查尔斯王子对她的训斥,以及戴安娜透过人群看到查尔斯与情妇之间的秋波往来。
帕布罗·拉雷恩这种极度聚焦人物内心的手法,早在他2016年的那部《第一夫人》中就曾采用过。
由娜塔莉·波特曼饰演的杰奎琳·肯尼迪,同样是在几天之内展现出外表平静、内心翻涌的状态。
特写的大量运用以及情绪浓郁的配乐,让观众无时无刻不置身于杰奎琳的内心之中。
2016《第一夫人》因此《斯宾塞》某种程度上便是《第一夫人》的延续,同样的内心纠葛,同样的情绪波动,同样的大女主设定。
而不同之处在于,《斯宾塞》抛却了更多的外部事件,几乎将所有的关注点都放在戴安娜王妃身上。
帕布罗·拉雷恩的这种惯用手法,固然显得富有高级感,甚至恍而有种把拉斯洛·奈迈施的《索尔之子》的艺术化表达进行商业化运用的错觉。
但实际上,拉雷恩导演并没有让我们清楚感受到《斯宾塞》的情感落点。
而就影片整体的架构来看,基本上可以分为戴安娜和其他的王室成员两条线。
在戴安娜的身上,我们感受到她对于自由的渴望,对于真实情感的苦求。
她想要让身边的人都跟自己说真话,不管是自己的丈夫、婆婆,还是服侍于她的佣人、管家。
但就像查尔斯王子所说的那样,在这个偌大的王室中,你得同时具备两张面孔,一张应付场面上的躬身逢迎,一张则留给私底下的自己。
但显然戴安娜并不愿意,她更想要身处于一个完全真实的世界,这也是她对王室各种礼仪发起对抗的根本原因。
从这一层面来看,《斯宾塞》似乎是在借戴安娜这个可怜的女孩,来批判英国封建王室的虚伪和做作。
但细究之下,我们便会发现,这种批判手法显得轻浮失重,毫无说服力。
一方面在于戴安娜并没有反感英国王室为她带来的奢靡生活,不管是保时捷跑车,还是满身的名贵衣着,都表明着戴安娜的阶级站位。
而另一方面在于,王室的这种两面性乃是现实使然。
当王室代表着一个国家的面子,势必成员们得在面子之下保留一份属于自己的里子。
这并不是王室成员的过错,而是英国政体所造成的历史悲剧。
对于这一点,网飞的剧集《王冠》明显叙述得更为透彻而明晰。
若抛开这一层,将《斯宾塞》看做是一个本性崇真的女孩,追求本我的挣扎过程——毕竟电影片名“斯宾塞”就是戴安娜王妃原本的姓氏,意味着她在进入王室之前的属性——那么本片明显在主题表达上又过于一厢情愿。
影片中设置了数个意象,用来代表戴安娜向往的纯真过往。
比如那件搭在稻草人身上的父亲的旧衣服,和坐落在王室别墅附近的老家,都是能够唤醒戴安娜昔日美好记忆的象征物。
而在影片高潮部分的蒙太奇画面中,戴安娜的少女时代、穿着黄色制服的形象,以及跳舞时的奔放场景,都随着提琴的悠扬声逐一浮现。
拉雷恩导演甚至在全片中采用了极富少女感的马卡龙配色,让画面呈现出温暖和怀旧的味道。
这些影像呈现手法,都表明《斯宾塞》企图表达女性挣脱桎梏的艰难过程,以及在获得“真爱”后——由莎莉·霍金斯饰演的侍女所给予——内心枯木逢春的乍变。
案现实情况却是,戴安娜在这次王室圣诞度假之后,依然与查尔斯王子保持了三年多苦闷的婚姻关系。
即使离婚之后,也被狗仔队整日跟拍,生活在被大众围观的器皿里,喘息不得。
因此,戴安娜·斯宾塞在影片最后的“重获生机”,一旦被拉到现实中便显得难以自圆其说。
这让影片的情感表达,只能局限于这个“虚构”的故事里而已。
唯有我们完全不把戴安娜的生前故事带入其中,或许才能感受到拉雷恩所道出的觉醒之痛。
而颇为悖论的是,假如把现实情况统统抽离开,那么在《斯宾塞》里所建构的王室苦闷、压抑氛围,又变成了无源之水、空中楼阁,终究难以落地。
整体而言,《斯宾塞》并非一部让人讨厌的电影,它在影像和节奏的把控上,都显示出拉雷恩导演极富特色的调度能力。
但你又无法对其评价太高,因为当一部影片的情感失去应有的真实力度,主题表达变得紊乱且欠缺说服力时,你便只能将它当作一尊精致的花瓶来看待。
作者| 花无宴;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威尼斯主竞赛第五场,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她只想做回斯宾塞小姐,而不是当威尔士王妃。斯图尔特演的很棒远超我的预期。我最想知道的是那件高定Chanel礼服的花费👗。
配乐与主人公的心境得到了很好的契合,古典乐的紧张以及流行音乐、钢琴曲的放松。或许我们依然认为女主的演绎不太贴合原型,毕竟戴安娜王妃的光环是无法摘掉的,但是在故事里,我们也会希望王妃能做回自由自在的斯宾塞小姐。
一地珍珠碎,曾问谁人知?
題材吃香,班底靠譜,到底有什麼不敢奶的,提前五星恭喜影后kstew就是了。
戴安娜,或是困在时间里的斯宾塞。时间在这里不再构成电影的推动力,因为观众几乎不期待再从这个家喻户晓的悲剧里获得什么新的故事。因此导演很机巧地将时间和戴安娜并列为主角,讲述了一个她们如何失去彼此的故事。前半小时期待值并不高,以为不过另一部典雅精巧的标准英片。但其后无休无止的音乐,古典爵士流行乐;眼花缭乱的服饰,羽纱绸缎珍珠链,让人开始明白,连看似精美的电影制作也可能是隐喻的一部分。在这里,形式成为隐喻,层出不穷的形式美只为营造出一种让人透不过气的包裹感。在一个永远只有「现在」一种时态的庄园里,过去与未来都成了具象的幽灵;任何妄图接触他们的人,最终只能与他们相伴。2021.10.08 LFF southbank
她是漂亮但不聪明的鸟,在皇室这个牢笼中苦苦挣扎,她被迫披上规定好的衣服,但努力想打破循规蹈矩的束缚。朦胧柔光,油画般的色调,虚实转换之间的破碎情绪,与周遭格格不入的女人,她需要的只是爱和自由。
我不知道现实中的戴安娜是怎样的,但这种表现在银幕上只剩下做作,每场戏都想方设法把“演”这个字写在脸上,刻意呈现出“丰富”的情绪和面部表情,仿佛生怕观众看不出表演的成分,就好像红毯直播时哪位十八线演员疯狂凑在镜头面前告诉观众自己是一位大明星。自始至终,它从未真正带观众走进人物的内心,无法让人去理解和体会她的心绪。
戴安娜这三个字俨然已成了一个痴心错付的悲剧象征 一个想挣脱王室桎梏的文化符号 一个绽放短短半生就凋零的红颜薄命寓言 每年都被世人不厌其烦地解读消费 神话意淫 欣赏完两小时Pablo Larraín用大量面部表情特写助推好莱坞大明星拿小金人(Round 2) 记住的是随手一截就可做桌面的构图 是Kristen Stewart建模般的侧颜和尽全力展现的压抑崩溃脆弱感 是揪着人情绪走的配乐 是用上千小时缝制的香奈儿华服 甚至是宛如同人小说的安妮博林跨时空联动 & 能脑补下秒就吻在一起的同性告白场面 但对这个二十多年前还在世上鲜活存在的女人 不敢说多懂了分毫
用很多细节展现戴安娜对自由的向往,音乐和画面都很考究,不错的一部作品。
A. 太惊悚太焦虑也太悲伤了。一栋庄园(和它代表的制度)如何压垮一个生命,我哪里是在看皇室婚姻,我明明就是在看《闪灵》。用魂穿库布里克的对称构图和推拉跟拍,去构建仪式的牢笼,追踪逃亡的路径。视听上的双重压迫像两小时的panic attack,也正因如此,窒息后的释放和释放后终究未能到来的“未来”,才显得格外宣泄与感伤。史钊活女士的表演和这种沉浸式的精神体验相互成就,看到最后你会真的相信,她就是戴安娜。2021.9.4 Venezia
斯宾塞之外,感受理解到更多的反倒是KS自己从内而发的情绪。
在王妃光鲜亮丽的背后是一整套严格的体系。为了保持王室的品味,不同时段需要穿特定的衣服,规定的时间要做规定的礼仪,一切宛如流水线般严丝合缝。但日常的,真实的,中产阶级不那么潮的生活才能够真正感觉到活着的质感。当黛安娜王妃扯下项链的那一刻,也是在为生来注定要戴上皇冠的命运作斗争。只可惜的是这部片子拍得不尽如人意,配乐太多太大声,情绪自始自终都被压着,感受不到叙事的节奏,对真正的黛王妃的取材也不够,只有最后一段蒙太奇暂且可以称得上是精华。
电影里大部分时间的戴妃都是敏感而神经质的状态,让人一度觉得难以忍受,觉得和想象中的那个平民王妃差太远了。但到最后当她终于挣脱枷锁做回斯宾塞时,那个我们熟悉的戴安娜又回来了,她依然是迷人、亲切而优雅的,原来那个大城堡禁锢了她这么多迷人的特质。当公主嫁给王子,当童话故事结束后,城堡里又发生了些什么呢。
暮光女和戴安娜王妃的形象根本不搭,不是说只要是个白人女性带个金色短发套就是戴安娜的,两个人的面相完全不一样,暮光女的面相一向都是偏凌厉的,脸上的轮廓跟刀削一样,一看就不好惹,戴安娜一贯给人的亲和感就跟脸部轮廓的柔和关系很大,哪怕是她离婚时打扮往复仇女王上走,也没有减弱效果。不过这女主中文配音演员挑得也不好,腔调太造作了。
Telluride 2021;从来没有发现Kristen有这么好看 太美了太美了
就是这个发疯的状态实在很能relate
只截取特殊时段的传记片我很喜欢,小k的演技在进步,就是影片内容过于意识流了。
又是跳舞,又是旋转,又是走廊房间行走穿梭,又是精神崩溃大型MV,下一个被荼毒的“皇室”女性形象又要是谁。刻意的各种象征(死鸟、稻草人、项链、安妮博林)拼贴得满满当当,凑不起一个完整的逻辑能自圆其说的人物,剧情大概就是戴安娜遇到各种工作人员都讲一堆莫名其妙的话生怕别人不知道她崩溃了她真的崩溃了,然后就莫名其妙回到小时候的家里然后她就自我解放了(?)。年初看了戴妃的纪录片,困扰戴妃的心魔在于她自始至终被丈夫剥削利用,糊里糊涂成了三人行中最多余的那个,实际上一刻也没有被爱过,一切都只是源自十九岁少女一时的虚荣。这种错误、有毒到极致的婚姻抹杀了她对自己的全部认知,消灭了斯宾塞这个自我的价值,但她坚强地重建了整个自我,她履行了她的责任。导演和编剧是了解这些的,但叙述实在太烂了,唯一的亮点是各种香奈儿。
远不及Crown里的刻画
总以为在拍闪灵的小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