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2023年2月偶然间受推荐看到这部影片,本仅是想缓解无味之感却觉得它愈发“闪亮”。
仅从我个人出发,它的故事到今天这样一个更加开放包容共享的时代或许稍显陈词滥调,因为我所观看过的同志影片中大概均为如此的冲突结构组成。
但在当时的时代,连美国同性恋婚姻都无法被法律认可的情况下,这部影片是何其伟大的,是一簇又一簇现实真情反映下的结晶。
不被接受、不被认同、遭受诽谤诋毁侮辱是很多小众圈子走近大众视野的重重困境,但“爱是有意义的,不仅是'性'、'家庭',彼此的珍惜呵护、共同欢庆、惜念相遇的难得也是爱。
”对命运负责那就首先勿要失去对爱负责,冥冥之中自有天意,连爱人都可以遗留抛弃,只是为了不必戴上“罪人”的头衔,那又怎么无罪呢?
"Now I say I love you in the snow.""Though I REALLY Hate Snow,but I LOVE you more."影片的色彩非常柔和,但不失缤纷颇为绚烂。
拍摄角度及画面呈现因年代独具复古意趣,故事讲述流畅无拖沓,冲突也极其抓人。
故事有深意,结局也令人舒展心头却又勾人至极,教人忍不住回忆回味。
很好的影片,值得反复欣赏。
起初我们都以为自己身在天堂,直到相互遇到,才发现原来都被囚禁于地狱。
如你所说这点滴琐碎的世界,原来都是关联着的,就像我们的相遇,我们的相爱,我们的分离,我们的重逢。
这一路漫长我们究竟是在追求什么内心的呼喊幸福的渴望你究竟是谁竟能带来一场海啸摧毁了我的整个世界推翻了所有迷惑不清的条条框框在这断壁残垣的废墟之上你用你的狂野滋润了我干涸的胸膛你用你的腼腆让我找回了往日的情伤也许只有经历过了这一切,我们才能真正明白,原来信仰不在别处,有爱即是天堂。
《闪亮的日子》2011-12-24 22:27:27昨天看了这部电影,不知是在哪看到的推荐,然后就查了下简介,介绍的挺不错的,看看在时光里的情况也是评价很高,喜欢同志片的人,这部电影可不要错过哦!
一路看下来,很轻松,不压抑,没有以往同志片的沉闷,苦逼。
christian是个花心十足的同志,只爱男生的他,每天都沉迷于与陌生男子上床的快感之中,直到他遇到了aaron后,一切都发生了改变,aaron是个摩门教徒,摩门教规规定教徒不得饮酒和同性恋,其中摩门教最痛恨的就是同性恋,如果教徒中有谁触犯了规定,就当极大的恶行处置,驱逐出教会。
aaron是个行事作风都很保守的男孩子,他不饮酒,每天学习教规,安安分分,直到遇见christian,当他被拥有魔鬼身材和天使般笑容的christian吸引后,他发现自己不过是christian的一颗筹码......aaron决定不再这样沉陷下去,aaron清醒了,可是这时的christian怎么也清醒不了了,aaron决绝的对他说我们不适合的时候,他发现自己已经深深爱上了aaron。。。
片子一开始就吸引了我,aaron独自一人到大城市洛杉矶去传教,初来咋到的aaron对车窗外的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就在这时他遇见了在某餐厅当侍应生的christian。
christian的浅浅一笑,让aaron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
后面更有意思的就是,aaron搬进的新居竟和christian是邻居,christian在aaron搬来的第一天就亲自到他家去,这更增加了aaron对他的好感青春帅气的aaron,浅浅的笑,特别是那股认真劲,真是让人觉得可爱aaron和同伴一起传教时。
他的同伴是约瑟夫高登扮演的,纯属打酱油的, 一个表面上极度痛恨同性恋的摩门教徒,内心其实默默喜欢着aaron。
两人的第一次亲密互动 看看aaron的脸上就知道了此刻的他是有多满足和幸福christian不小心受伤了,aaron为他上药后,两人那叫一个暧昧啊!
O(∩_∩)O哈哈最终aaron和christian接吻了,不幸的是这一幕被同伴看到了,aaron因此不得不遣送回家,他受到了教会对他的惩罚,aaron被驱逐出教会。
在机场的一幕:aaron本来准备乘飞机回家的,中途因为大雪关闭,aaron不得不滞留机场,christian闻讯匆忙赶到机场,他希望aaron正式他和他的关系,感觉骗不了人吧!
最后两人还不是kiss啦!
aaron最终还是走了,留下的唯一的东西:一块怀表他希望christian不要忘记他。
aaron回去了,面临母亲和父亲的双重压力,曾经割腕自杀christian伤心不已,以为aaron已经.....为什么我前面说这部片子看着一点也不沉闷呢,因为结局嘛,猜也猜得到,两人又相遇了,就像诸多的异地恋一样。
只是这时的christian已经完全褪去了他的肤浅。
紧紧相拥,永不分开!
这辈子大概也就只能在你这里讨要撒娇。
”“等我是个老头子的时候你是不是还能这样抱着我照顾我?
会的,这是我们一辈子的约定。
”
摩门教,我只想到了换妻。
但Aaron和其它三个elder,肩负在天使之城去宣传教义,拒绝酒和同性恋。
隔壁住的Christian则每天都换着不同的男伴,爱情和性在他的世界里等同于握手。
50块钱的赌约。
一看就知道Chris绝对会爱上Aaron,但“你只值50块”的梗却没有虐的观影者心肝颤(至少我觉得没用到极致)。
放纵一次。
开始救赎。
自杀。
被送去机构治疗。
我爱你。
我也只是跑到你家门口送去了怀表。
我爱你。
在我刷地的时候听到那首歌。
此刻,我听着《闪亮的日子》,刘文正版,其实我最爱胡彦斌版,只是虾米没有版权。
编剧套路太明显。
扭转的太突兀。
功力不足。
但,闪亮的日子,意义就和这部电影的功力一致吧。
青春年少的相遇,让彼此安定的相遇,经得起错过与等待。
最近看了那个摩门提案,也就是八号提案的那个纪录片。
摩门教是真的会穿着白衬衫,别着name card上门传教的。
事实上,在他们争取八号提案的过程中,他们也利用了这个方式。
kinda working(-_-)摩门教一夫多妻【曾经,现在就不知道了。
这也就是小A在面对他父亲时说的那些的话的原因。
思考之后认为是因为,他的父亲为了追求家庭完满(这样才能得到救赎)而忽略了对儿子真正的、内在的关心。
也因为他儿子的行为,他可能会失去最终的救赎[我也不太懂啦]另外,那种同性恋的治疗,是真的存在过的,大家有兴趣可以去搜那个片子来看。
里面有当事人的叙述,很让人难以想象。
摩门教出了不少同志,但是因为不正确的引导或者说因为从小的教育与信仰,他们很迷失,很多选择自杀来解决自己的问题。
所以,这部片子在我看来,不仅是一部洒狗血、HE的同片,更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美好的设想:设想那些过早失去生命的孩子,能够重新回到爱人的怀抱,一如A。
btw,盐湖城是该教的聚集地,这也是他本家住在那儿的原因。
and ps, 这部片子前确实有洒狗血不少,但是不妨碍它的美好。
美好的结局更是一种伤感,因为有那么多人还在struggling with this kind of things…还有许多人走不出来,不能回到自己的真爱的怀抱。
语言苍白无力,只是想让大家了解一些,本身我也不太了解,刚巧看了8而已><
电影讲述2个彼此相爱的男孩由于身份特殊(其中一位男主是摩门教徒),在特定的圈子里不被认同和突破禁锢的故事。
酒吧侍者Chris是名同性恋,天性奔放热情从不遮掩独特的性取向,在他看来,性爱跟握手一般同属家常便饭,不过是件普通生理需要而已。
偶然发现曾有一面之缘的Aarron成为他的新邻居。
金发T衫,微笑暖如阳光的Aarron对Chris而言先是50美元的赌注猎物,Chris诧异这个世界居然有人能有人抗拒他的热情,于是在朋友的唆使下想尽办法套近乎,使出翩翩魅力俘虏Aarron,最终被Aarron感动领悟到爱的真谛。
会选中这部电影源于海报本身设定得温暖宜人,散发着清香的气息,犹如果汁茶清淡爽口,别有一番滋味。
事实证明该电影在The Fifty Greatest Gay Movies的50部经典GAY片中获得殿军(第4名)的票选,直让人感叹导演选角的正确。
青春、SEX、爱情、人性的探讨、关怀、友谊……本身就集中了构成电影的观赏因素,加上2大男主的倾情突破尺度演出做为卖点,青春容颜、光滑肌肤和明快宽松的氛围无一处不吸引关注GAY情感世界的人们。
大多数的GAY片因为涉及到人性深处,限于真实环境和主流社会以及负面花边而发出阴暗萎靡的气息,容易使人沉眠而陷入压抑绝望。
平心而论,此片做为GAY片入门实在是上上之选。
它拂去了一些颤栗的骚动,制造文化冲突,在情感碰撞下散发着七彩的光,诉说人生中最大的教育:是发现爱的意义和对人性的宽容。
Chris是名副其实的魔鬼,连探望女友走错门的陌生直男都能被他勾搭折弯。
情场上屡战屡胜的Chris,热情奔放的Chris,英俊迷人的Chris,就是自己人生领域里的国王,向着一个又一个目标堡垒进攻,所向披靡。
因此他才执着地想从Aarron那里得到贴身衣物扭转自己勾男史上唯一的败绩。
而传教士Aarron,有着腼腆笑容的Aarron,不善表达情感的Aarron,天使一般乐于助人Aarron,第一次从自己单纯的白色世界里发现了这个世界里彩色的魅力,在张扬的Chris身上,足够让青涩的Aarron迷失。
那份恋恋情深对感情的直白强烈表达通过欲望的索取足以让Aarron沉沦。
如果这个故事老套到描写小羊羔被大灰狼吃得连皮带骨一渣不剩,或是天使成功救赎魔鬼脱离地狱重获新生,未免太过于绝对和理想化,失去了故事本身想要表达的意义。
毕竟说到底宽容和爱总归是双向的,是一个交流和被交流,理解和被理解的过程。
所以电影本身也采用了取巧的方式,选择Aarron陷入地狱失去了自己的荣耀却赢得了Chris发自内心的真爱这样一个结局。
说到影片的重点摩门教,它的真实称呼为“基督后期圣徒教会”(The Church of Jesus Christ of Latter-Day Saints),该教派允许一夫多妻,避讳堕胎、同性恋,由于传统的摩门教徒经常穿着白衬衫打黑领带骑着自行车四处传教,再由于上门传教的组成部分里大部分是年轻的男孩(影片自己也说,不允许女性传教的= =),肩负着教义里普渡他人感化他人的重担,年纪青青的男孩们自己尚处在人性探究的十字路口举步维艰,开放而光怪异离的世界本身对他们而言就是一种不小的诱惑,年轻人的活泼和个性追逐在他们身上体现得不多(影片自己还说,他们被限制很多事情),不同文化冲突、青少年个性的压制、世俗观念的冲击,而让这个看起来神秘的教派显得曲高和寡和不近人情。
(摩门教差不多在生活和影像中妖魔化,该信仰中心盐湖城就是USA犯罪率和离婚率最低的大城市,碍于对思想的压制和人性自由的双重限制使它看起来确实不那么可爱。
)电影选择这样的一个背景,特别是Aarron违背教义爱上Chris宣告成为同性恋后,家庭的不理解和教会的判决对一个彷徨人生选择的年轻人来说,近乎于灾难性的打击。
当然毁灭性的打击是Aarron得知Chris是为了一个50美元的赌注才亲近自己,失去爱情的支撑才让他选择了割腕自杀来结束生不由己的命运。
(还好电影最后给了他一个HAPPY END,不但挽救了他的性命和 Chris低落的情绪,还让观众对人生充满希望起来) 基于以上种种,和Steve Sandvoss 惊为天人的演出,做为一部同志片,尚属佳片,推荐观赏。
最喜欢的电影之一,特别适合和摩门之书一起看。
当了解了摩门教的来历与教义后,才更会被Aron对自己信仰,父母,朋友和自我价值观的反抗打动现实世界中,很难会有人付诸行动去挑战自己的宗教信仰,特别是那些从小生活在宗教家庭中的人。
这意味着挑战自己早已在宗教理论上建立的世界观与价值观,是一个极其痛苦的过程。
最令我感动是这部电影两个男主到片尾都有所成长,为了爱情成为了更好的人 plus颜值真心高,画风也很美墙裂推荐!
总是被明明很俗套的剧情感动。
人生有时候是需要奇迹的不是么?
洛杉矶灿烂的阳光下两人相遇,传教士aaron被热情的chris看的羞涩的低下眼帘。
其实你本来不过是50美金的赌注,可是为什么在你的单纯美好面前我就不知所措,chris应该是在那一刻爱上aaron的:他认真的翻着画册讲解摩门教义,小心谨慎地回答另一位女生的问题,那一句救场的“上帝还讨厌法国人”。
你在我眼里是不同的。
所以会在窗户前窥探再次跟你说话的时机,看到你抱着一篮脏衣服去了洗衣房,那种兴奋绝不仅仅是赌注到手那么简单了。
在你想家的时候‘恰巧’遇到了我,默契的对白,心生萌动。
在爱情面前,总是害怕自己不够好:你会不会嫌弃我太肤浅;而你会不会觉得我很无趣。
第一次的试探终究被chris那句‘朋友的乐趣’搅乱。
单纯的aaron不禁爆发‘难道我的第一次就是你的玩笑而已’。
花心男终于改邪归正,开始参与慈善送餐活动,让你知道我不是徒有其表而已。
单纯的aaron面对这个坏小子手足无措,竖起了全身的刺来保护自己,”我们两就像白色和彩色,永远不会混在一起“。
他害怕,害怕付出了全部得到的不过是一个玩笑而已。
而chris在他一次次的拒绝下,表情像极了受委屈的小狗,不停的追问’why‘,他就是那么简单,我已经为你改变,为什么你不能接受我?
至此,洛杉矶温暖的阳光不复存在,电影的基调变成了黑蓝色,压抑且暗流涌动。
在aaron最脆弱的时候总是能碰见chris,也许这就是冥冥,也许只是电影。
如果那个晚上,他们没有遇见,也就没有那个吻,一切是不是就不会发生了呢?
aaron不会被教会驱逐,顺利的完成两年的传教任务,回父母身边永远做个好男孩;而chris,也许会在花花世界里慢慢忘记那个有着温暖笑容的羞涩大男孩,继续回旋于各种艳遇中做个彻彻底底的坏男孩。
可是这样就辜负了那些美好的阳光不是么?
最终aaron还是因为违反了教义,被遣送回家。
可是那晚的大雪延误了飞机,为一对有情人争取了时间。
chris飞奔去机场找到了站在大雪中的aaron,接下来就是俗套的桥段,雪夜的表白,和犹豫的吻。
aaron做好了与家庭决裂的准备与chris在机场的旅店里一夜缠绵。
再接下来就是更为俗套的桥段,一大早,chris醒来发现不见了aaron,心中不免失望,翻着黄页一家一家的打电话,所有叫davis的男孩都找了一遍;而aaron那边,忍受着家人的冷言冷语和社会的不理解,茶饭不思,只有在提到chris的名字的时候露出了傻傻的笑容。
妈妈想用”他说爱你只是因为50块的赌注’来一语惊醒梦中人,让儿子不再沉迷。
可不曾想过,这让唯一支撑aaron的精神支柱都倒下了,最终选择了结束生命。
如果电影至此戛然而止,就不是好莱坞了。
导演最终还是落入俗套给了观众一个慰藉的结局。
aaron被救活,最终找到了chris,两人幸福的在一起。
说实话,比较喜欢电影的前半段。
洛杉矶的温暖阳光,光怪陆离的好莱坞日落大道。
好几个桥段可以找到许多大片的影子:影片开始的夜景就像《离开拉斯维加斯》的纸醉金迷,而后来主人公的几次接触,景色美的就像那些地中海的小情歌.......就像一个青涩的柠檬,在阳光下散发着诱人的光泽和香味。
一如青春,一如爱情。
闹闹大人的博客 闹闹大人 发布于:2007-09-17 14:18呃……关于这部片子,因为要说的东西太多了,反而不知道要从何说起。
足足看了五遍之多……它是这样一部片子,你在看的时候不会觉得怎样,之后却会反复地想起,然后在看第二遍的时候时不时地低呼“啊,原来是这样!
” Aaron是一名摩门教的传教士。
请先不要皱眉,虽然我在第一次听到男主角之一这……呃……稍显不寻常的职业时也适应了好一会。
好吧,无论如何,他已经是了,我对摩门教没有什么了解,不知是否真像电影这样,总穿着一件白色的衬衫,胸前别着胸卡,不许喝酒,不许唱歌,不许看电影,不许和家人通电话,甚至不许使用自己的名字……更别提同性恋了。
相比之下,另一位男主角Christian则过着完全不同的生活。
他年轻、漂亮、开放……甚至有些放荡,是那种会喊着说自己是同性恋的人。
然后,这两个人相遇了,用个俗点的却很贴切的词语来说是——命运的相遇。
Aaron初来乍到,乘坐的出租车刚好停在Christian工作的餐馆门口。
彼此都注意到了对方,却也不过是匆匆一瞥。
车开了,Aaron移开了目光,而Christian也若无其事地回去工作。
但两个人的缘分又怎会仅限于此呢?
值得注意的是Aaron从机场一路驶来,新奇又茫然地望着窗外不断后退的夜景,此时路边有人举着个大牌子上书“Welcome to hell!”似乎早已预示了他日后的命运。
然而,又是否真的是hell呢?
不排除Christian本身对Aaron一见钟情,他会去招惹摩门教徒主要还是因为一个无聊的赌约。
很俗的桥段,但在这里还算用得不错。
而Aaron对Christian也很有好感,但也仅仅表现在作为一个摩门教徒对同性恋比较宽容,再加上……几分关切?
片中没有明说,但我总觉得Aaron似乎之前就有意识到自己的同性恋倾向,直至遇见富有魅力的Christian,终于无法再无视自己真实的感受。
其间有几场精彩的交锋,充分表现出彼此信念和生活方式的不同。
重要的一场是Christian追着Aaron进了洗衣房,有一搭没一搭的和他聊天。
Aaron没能扛得住Christian的请求,告诉了他自己的真名;Christian则教Aaron洗衣服,告诉他colorful和white不能混在一起。
个人最偏爱的一场却是Christian和自己的室友Julie(一个黑人女孩)组队同Aaron和他的室友打篮球,结果自然是大获全胜。
值得一提的是Julie这个角色,虽然是配角却非常的出彩,而且对于今后的情节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终于两个人的感情积淀到一定程度,在一次小小的事故中,Aaron没能抵御Christian的拥抱(请注意,这里的“拥抱”就只是拥抱而已!
+_+)这显然对Aaron是一个极大的震动,特别是当他发现Christian的态度仍然是那样玩世不恭。
于是在激动的情绪的推动下,他明白地表达了自己对Christian种种恶习的谴责。
而事实上,Aaron对Christian是有一些不同的意义的,所以他的这席话对他的触动很大。
他开始在欲望之外找寻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
例如参加帮助AIDS患者的活动。
他与AIDS患者的互动是本片的一大亮点。
从忐忑不安到镇定自若,Christian的成长清晰可见。
同时这一事件也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接着又是一场发生在洗衣房里的戏。
这次是Aaron碰巧遇到Christian。
获悉Christian由于自己的话所做的努力后,此时Aaron最烦恼的,是教义与爱情之间的冲突。
因为害怕所以逃避,他对Christian重复了他曾经告诉他的话——colorful和white是不能混在一起的。
事情发展到这里似乎进行不下去了,于是导演安排Aaron和他的室友出了一场小车祸。
惊魂未定的Aaron与前来安慰的Christian终于……用Aaron室友的话来说就是像两个高中生一样抱在一起接吻。
是的,Aaron与Christian第一次接吻就被Aaron的教友给撞破了。
Aaron被连夜遣送回家。
Christian追到机场,恰逢盐湖城大雪飞机停飞,赐予了两人宝贵的一夜。
这段床戏非常值得一看。
如果说之前是Christian的成长,这里则是Aaron的破茧而出。
Aaron的青涩与Christian的诱惑,Aaron初时的拘谨与后来舍弃一切的气势。
两人未发一言,眼神之间的交流却诠释了一切……亲密接触后是灵魂间进一步的交流。
Aaron叹着气的同时脸上却仍挂着笑,说:“这下我随你坠入到地狱里去了……”在这里我们还会得知Christian的过去,一个泛着悲凉惨淡的白色雪花的故事,细讲起来又会是一部电影…… 相拥一夜,翌日清晨,Christian起床却发现Aaron不告而别,唯一留下的是一枚不知是有心还是无意落下的怀表。
我个人更倾向于是有意留下的,因为当Christian兴冲冲地记下千辛万苦终于查到的Aaron家的电话的时候,竟然发现纸的背面是Aaron重重描绘的字迹,正是那个电话号码。
Christian因为找到了Aaron的号码一扫忧闷的情绪快乐的狂欢的时候,Aaron的日子可不好过,先是被驱逐出了教会,接着一直深爱着他的母亲似乎也接受不了在摩门教看来已成异类的孩子竟而对于他精神抛弃,甚至不与他眼神对视。
但是他还是坚持着,尽管梦里会有一个长着他的模样的天使不停地滴下血来落在他的脸上。
他的母亲挂掉了Christian打来的电话,还告诉Aaron说Christian是因为赌约才来勾引他的,现在根本就已经忘了他。
Aaron的心里渐渐塌陷崩溃,最终拿起刀片来割开了自己的手腕…… Christian再次打来电话的时候,Aaron的母亲告诉他自己的儿子已经死了,并咒他被执行摩门教的最高惩罚被火烧死。
悲伤的Christian在日记中写下了这样的句子:“周二,凌晨三点,我又失眠了。
这就像是我等待开始检查我破碎内心每个角落的时候了。
我已经扔掉了报纸,洗完了剩下的碟子,除了坐在这胡思乱想之外我不知道该做什么……”此时Julie因为Christian把她的CD拿给那个AIDS患者(曾经的音乐制作人),而得到了知名公司的赏识。
因为看不惯Christian的沮丧却又无法可想,她把这些句子抄下来谱成了一首歌…… 实际上,Aaron并未自杀成功,带着手腕上的伤他被父母送到了一个类似监狱的精神管教所,他们希望那里能够治得好他的“病”。
Christian在餐馆的老板鼓励下,亲自登门拜访了Aaron的母亲,预哭着把Aaron留下的怀表塞到了她的手里。
那一刻Aaron的母亲第一次认识到,Christian,这个使自己的儿子变成同性恋的人,并不是什么洪水猛兽,也只是个人,也只是个孩子……并且深爱着自己的儿子… 影片没有交待Aaron是如何得以从那个监狱一般的地方脱身的,但我想应该是他的母亲,他那个曾经被他当作最好朋友的母亲。
Aaron来到了Christian的房门前,开门的却是一个半裸着上身的陌生男人。
Aaron默默地走开了,来到了他做传教士的时候曾经帮助过的女人那里,她给过他一张名片,告诉他会随时为他提供一餐饭。
你或许猜到了,这个女人便是Christian工作地方的老板。
女人说:“我最近不相信偶然,只相信奇迹。
”而在Aaron身上发生的一切也正是个奇迹。
他告诉她有一天晚上他听到一种声音,就像是天使的声音,而那其实是一首歌,也许那黑人女孩不是很出名,但他认得她,认得她手心捧着的那块怀表,她的歌就像是在对他一个人唱的一样,那歌词更是在向他传达天使的指引…… 这是Christian从后堂出来…手中的盘子“哐当”落地,原来他把他的房子给转租了。
两人紧紧地拥抱在了一起。
而老板风趣地告诉看得目瞪口呆的顾客说“那是因为Aaron给了很多的小费。
”^^ 在结束之前我想说一下Christian的名字。
Christian这个名字很常见,但在这里选择这个名字我想一定有它的深意。
女老板说的一句话或许能很好的对此做出解答:“你们的教堂不喜欢酒精和同性恋……好吧,我现在是绝对不会加入了。
不能想象这两样都没有的天堂。
”!
片子的最后在Lila’s这个不大的餐厅,诸位像片子的开头一样鱼贯而入,大家坐在感恩节的桌前……感谢主,感谢自己……Aaron回想起自己之前对女老板说过的一番话:“有的时候这一切看起来就像是一团光点,但是,这些日子越来越多……我感觉到我们之间都是联系的,而且很美丽……很有趣……很美好……”就比如此刻紧握在手中的另一只温暖的手一样。
Colorful & White……Colorful只不过被漂白了一些,而White被染上了些颜色,而已。
影片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是同志电影里难得的happy ending,我也在其中备受感动于贯穿整部电影的那条真爱的出路……PS1:不得不提一下两位男主角好男孩,Steve Sandvoss(饰Aaron) 年仅19岁的Aaron,从小生长在严格的摩门家庭里,在父母的期望下,也走上摩门教传教士之路。
虽然在白衬衫、黑裤子配上乖乖头的传教士装扮下,还是难掩Aaron的俊俏外表。
第一次离家远行,就来到L.A.这个花花世界,对爱情及现实社会还朦朦懂懂的Aaron,却在短短几个月中,却体验到人生中最大的改变…成为一个好男孩的条件到底是什么呢?
Aaron是一粒埋藏太久太深的种子,他怕见到阳光,他藏匿于土壤,然则春芽已经在囊壳中应运而生。
终于有一天,它见到了阳光。
他还在依恋泥土的包裹,并愧疚与对泥土的背叛,但,是种子,必定萌生,来势汹涌,无力阻扰!
而现实生活中Steve Sandvoss可说是拥有成为「好男孩」的所有必备条件,文武全才,拥有令人刮目相看的哈佛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学历(女星娜塔莉波曼也跟他同时期于哈佛大学就读)。
在求学时期,他已经展露艺术方面的长才,无论是摄影、文学、戏剧表演,Steve Sandvoss样样都没有缺席。
就在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之后,他毅然决然搬到洛杉矶(L.A.),希望能在演艺事业找到一片天空,幸运之神也十分眷顾他,第一次参加试镜,立刻被选中演出《迫近之日》的主角!
Steve Sandvoss是幸运的,但他的个人魅力,的确让人印象深刻,波士顿地球报曾赞誉Steve Sandvoss:「每当他出现的场景,这片同时也找到了它的深度。
」更有媒体赞誉他为「拥有布莱德彼特般的俊俏脸孔,更添加了智慧的光彩。
」Steve Sandvoss成功地在片中塑造了「好男孩」形象,不仅征服了男同志的心,而且无论男女,当你看到他的阳光笑容,你很难不被他打动!
坏男孩,Wes Ramsey(饰Christian) 在美国,21岁才算成年,但年方20的Christian,早已是情场老手,阅人无数。
他在高级法式餐厅工作的经历,更让他不乏床上伴侣。
原本,他严守「绝不从一而终」的情场准则,反正年轻就是要拿来挥霍的!
当阳光灿烂的Aaron出现,Christian的爱情观念,却因此180度大转变,他也因此体验到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情」…Wes Ramsey成功塑造既天使又恶魔的Christian,他南欧般的咖啡色发色,让人更加为身困情关中的Christian怜惜!
Wes Ramsey是从纽约最富盛名的朱利亚戏剧学院毕业的高材生,他在纽约经历过10年的舞台剧磨练,堪称戏剧功力深厚的硬底子演员。
之后Wes Ramsey转战电视及电影界,先后演出《圣女魔咒》(Charmed)跟《CSI犯罪现场》(CSI Miami)等影集,《迫近之日》则是威士雷姆西在大屏幕走红处女作。
PS2:04年圣丹斯电影节时很风光的一部兼有宗教色彩的同性恋题材电影,在中国被译为《闪亮的日子》《遇见好男孩》《迫近之日》个人喜欢第三个……很美国的一部片子,个人认为足以超过李安的《断臂山》!
我特别喜欢它里面的一些台词:“有的时候这一切看起来就像是一团光点,但是,这些日子越来越多……我感觉到我们之间都是联系的,而且很美丽……很有趣……很美好……” “有时候我想生活也不过就是这样的,但我宁愿从上帝的角度想生活……所有的一切……甚至这个(死亡)…… 是有意义的” PS3:比别人更加偏爱同性爱恋题材的影片不是真的想改变自己或别人,但总是会从中得到不同于普通爱情的悸动,所以坚持认为同性爱可以走向另一个天堂,不能理解的人只是因为不够接近。
刚看了Latter Days优酷上有这样一段留言:当 Aaron准备割腕的时候 我 已经能够知道他即将要做什么 我 无动于衷 可能 这似乎已经成为了同志的一种噩运 当他们再次相遇的时候 我 哭了 因为 这才是我们想要的结局 这才是公平的结局 为什么同志就只有悲惨的命运 为什么 我们就不能追求自己的幸福。
我的想法是:社会的不公平总是体现在对一些异于常规事物的歧视上,没有原因,没有理由,甚至连借口都懒得提供,只是因为与大多数人不同。
但是我们自己却要坚守住内心的信念,如果连自己都不相信会得到幸福,又有谁会真的给我们幸福呢,因为当幸福来临的时候,也许我们逃避我们惶恐我们错过。
同性恋不是错,不是病,甚至连一种社会群体都不应该算,有什么好歧视的呢?
他们不是有悖常伦,而是忠于内心而已。
试问其他的直人,难道你不忠于内心吗?
在这一点上,我们都只是人而已。
剧情简直连渣都不如~本来想不笑出声的~结果我失败啦!!!
Steve Sandvoss的笑容太迷人了!哈佛高材生一枚!
这个电影真是真是相当的好看。
主角的颜很好,身材也很好,不过述说的只是一个狗血的故事,并且用着拙劣的演技。。。
虽然有点俗套但最后酒吧重逢的一幕还是戳中泪点,配乐很好听,囧瑟夫居然在里面跑了个大大的龙套
竟然有囧瑟夫
这个还真有..
实在是为演技拙计。不是颜好就能掩盖一切了。
对于明骚的克里斯蒂安接受不能,看了一多半实在是忍受不了了,改天再说吧
阿瑟演的这人实在太贱萌了2333~小受很帅~小攻长得也太像陈楚河= =
电影真是太shi了。。。小伙儿真是太帅啦!!!!!
男主0身材非常魁梧高大,但是又是那种星星水汪汪眼睛小可爱脸哦。。。像金刚芭比一样
剧情真的好拖沓无聊啊,Aaron长得真阳光可爱,然而还是好无聊。
充斥着一股传道的臭味。
思来想去我还是给了四星,因为它出乎意料的纯情,因为两个男主角极品的颜和身材,值了!反正我看了这么多电影,还真没有哪部戏两个主角的外在条件都这么完美契合,导演太会选人了。PS:其实我觉得约瑟夫演的那个教徒和那个黑人女孩好配的XD~
虽然不太现实但很萌。3.5
爱是美好的
演员们颜都不错,但剧情实在是太老套了……想想还是三星算
小受可爱
影片沒有我期望的好,但也在可接受範圍之內。宗教和家庭與自我間的矛盾處理得還行,一些細節也算有下功夫,但愛情戲則有點草率了,尤其在結尾的狗血團圓結局之下。如果堅持給一個悲劇式結尾,再順帶點現實寓意,影片會好一些。最大驚喜,Joseph Gordon-Levitt參演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