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的视角与深刻的反思:影片以尤莱克的视角展开,让观众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战争对个体的影响。
通过尤莱克的遭遇,影片对战争、人性、民族等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引发观众对于历史、对于人性的深刻思考《流浪的尤莱克》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影片。
它以其精湛的演技、紧凑的剧情、深刻的主题以及独特的视角,为观众呈现了一段感人至深的流浪与生存之旅。
每一次观看有关犹太人在二战时候遭到迫害屠杀的影视作品的时候,观感都是不一样的,起初对于犹太人,跟大部分观众一样都有着同情的心态在里面,然而渐渐的这种同情就变成了厌倦,渐渐的这种厌倦就变成了厌恶。
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过程,原因在于犹太人对于二战时期的大屠杀的垄断让人不齿。
提到二战时候的屠杀,除了奥斯维辛之外,人们似乎忘记了南京大屠杀,忘记了死去的共产主义战士,红军俘虏等等,然而关于二战的电影远远不断的上映,但除了犹太人之外的其他人,似乎并没有太多的身影。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影片《流浪的尤莱克》依旧是这样一个主题,依旧是这样一个框架,主角尤莱克是一个在1942年从集中营逃脱的孩子,他一路千辛万苦胆颤心惊的活着,他所遇到的很多人都伸出了援手来帮助这个可怜的孩子。
Jishishi 他遭遇到了艰难险阻远远的超出了他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承受能力,但他依旧是不忘记自己是一个犹太教徒。
他可以忍辱负重,但是却内心坚定。
《流浪的尤莱克》本身的故事并不新鲜,只不过是换了一种叙事形式的反纳粹大屠杀影片,本片的亮点在于叙述集中营之后的故事,而并非是将集中营的恐惧赤裸裸的展现在观众们面前。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叙事的真实性。
因为经历过集中营的人很少有活下来的,但是从集中营逃脱的人当中,再去叙述集中营带来的恐惧,似乎更有说服力。
本片基本上是这样的逻辑,当然,这样的逻辑是具有说服力的。
这部影片没有什么太多的讨论的地方,甚至于即使给这个名叫尤莱克的孩子开了主角皇冠之后依旧是乏善可陈的。
我们并非是对于犹太人所遭受的苦难没有心怀悲悯,而是对于犹太人从二战结束到现在的所作所为与他遭受的苦难做一个对比之后,有了疑问。
我们一心向善,我们心怀感恩,源于我们曾经遭受过苦难。
这样的道理再简单不过了,这也是人类生活中共通的点,正因为我们遭受过妻离子散,遭受过痛失家园等等状况,因此,我们对于这种情感尤为感触颇深,讲道理,如果犹太人真的秉持了这种情感来对待自己战后余生的生活的话,那么当今的犹太人的种种暴行实际上是对于自己的亵渎。
犹太人遭受了纳粹大屠杀,犹太人垄断了二战大屠杀的话语权,然而犹太人在二战后却强行占据了一片土地为自己的地盘,而且对于这片土地的提供国巴勒斯坦进行了长年累月的不断地屠戮迫害,这种行为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想不到的。
正因为犹太人遭受了大屠杀,因此,现实生活中的犹太人从电影中走出来之后,就能心安理得的霸占别人的国土,然后不断的压缩驱逐别国的国民?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逻辑?
至今没有一个回答。
我们在观看二战有关屠杀的电影的时候,片中的犹太人形象是弱小的,可怜的,无助的,然而二战中对于犹太人挥起屠刀的并不是巴勒斯坦人,而是纳粹德国。
在二战当中,犹太人是弱者,是被施暴者,是被屠杀者,然而现实生活中呢?
如果你对比一下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在二战结束后到现在的国土面积的变化,就很清楚明白的知道,犹太人到底做了什么。
1947年建国的以色列在英美所支持的犹太复国主义的鼓动下,强行在巴勒斯坦划归了一片国土当作以犹太人的家园,这是一种暴行,也是一种抢劫。
然而如果仅仅是这样的话,也不至于让人对于犹太人产生一种厌恶。
从1947年到现在,原来的巴勒斯坦国土面积不断地萎缩,一直到今天占据不到原来的十分之一,而原本只有一片国土的以色列却在不断的扩张,一直到今天的占据了巴勒斯坦百分之九十的国土,这是一种什么样得行为?
现实中的犹太人并不是温顺的绵羊,并不是受迫害者,并不是历史的附庸,相反,现实当中的犹太人扮演了曾经在电影中迫害自己的形象。
巴以冲突这么多年,以色列的国土面积在不断的扩张,而犹太人依旧是在不断的强调自己被迫害者的身份,这在现实中是非常讽刺的。
一个原本遭受到迫害的民族重新崛起的时候,除了避免本身被继续迫害之外,应有的同情心,同理性在犹太人身上很稀缺。
这并不符合一个正常的人类该有的通性。
因此这个时候,犹太人依旧是不断地强调自己曾经的苦难的时候,就难免让人无法同情了。
如果一个人失去了同理心,失去了体恤别人的能力,变成了曾经自己最讨厌的人,那么这个人必定是扭曲的。
因为挨过打,才去打别人?
这并不是一种正常的逻辑,然而这么多年了,犹太人似乎并不愿意懂,这就让爱好和平的人很伤心。
……你好,再见
整部电影的节奏非常好,音乐也非常不错。
一开始只是为了打发回家火车上的无聊,从而下来这部电影。
啊哈哈,所以对电影到底要放啥子并不清楚。
所以在这里我要强调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前,从未想过战争带给人的伤害,作为一个从小看八路军打鬼子和长大了好莱坞各种特技渲染、狂拽酷炫屌炸天的美式激烈的战争片的人,几乎看见“战争”这两个字,心里第一反应就是各种飞弹,不要怂,就是干,战场上的兄弟情谊。
重来没有从战争所带给人的伤害的角度来思考过这个名词。
看完这部电影,它便使我在火车上睡不着了,尤莱克的经历或许没有那么的特别激烈,虽然是在二战时期法西斯虐杀犹太人为背景,主人翁尤莱克没有经历战争正面的枪林弹雨,却从战争背后,尤莱克一步步的逃亡的这方面来撕开,对,对我来说就是撕开,撕开我所以为战争就是国家的对立,男人的热血,将不通就打通这些表面上的理解。
也许你给我讲战争对民众的伤害太大,不能随便打动战争。
意思太广,懂是懂,然并卵,我对于国家外交所不能解决的事,还是支持到万不得已的时候可以发动战争。
而且看了这部片子我没有深深被震撼到,然后平息之后睡一觉,就和别人说,昨晚我看了部多牛逼多牛逼的片子,它带给我所思考的东西太细太多,没有震撼,只有反思。
看完之后,我改了,我认为,战争就是一个灾难,就是一次汶川地震,战争是人为的,而地震是自然的,里面有无数无数让人痛苦的事迹,流浪的尤莱克只是其中的千分之一,万分之一。
也许流浪的尤莱克不是最苦难的,因为他给人带来了希望,活下去的希望。
但是真正儿战里更多的孩子却被虐杀了,仔细想想这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我是一个非常感性的人,看部感动点的电影就能哭的不要不要的,而这部电影却没有让我流一滴眼泪。
Why?
不是我没有被打动,而是尤莱克所遇到的事和人太多了,善良的游击队家属阿姨(原谅我一生放荡不羁记不住外国仁名字,太难记了),被感动的各地农场主,疯狗一样的德国军官,卖掉尤莱克的马夫夫妇,教堂不一样的医生,还有无所不在的耶稣。
一件一件都在让我反思,假设这不是电影,他不是主人翁,没有主角光环,也许太在爸爸帮助他跑的时候军官转头看见了,剧终。
在房子里火烧死了,剧终。
手没来急治疗感染死了,剧终。
幸好!
幸好他是尤莱克,他是主角,可真正的战争开始了,会有无数的尤莱克,在半路就被人射杀,被虐死,火烧死,无人救治感染致死,饿死在冬天里。
这些也许才是某个真正的历史阶段,尤莱克一样的孩子所真正的结果吧,现在,我反对战争,我不想它带给世界太多的伤害,让许多孩子变成尤莱克式一样的人物。
这是一部非常好的电影,一部非常让人深思的电影,一部带给人希望又让人深思的电影。
我仅仅是从战争给人带来的伤害来谈论的,不涉及其他方面,如种族歧视的其他方面,鄙人才疏学浅,肚子墨汁也就能写这些啦。
《流浪的尤莱克》又名《二战男孩逃生记》,之前曾经的央6播出过,此次能够通过“2022德国电影展”的机会在大银幕观摩,确实是件幸事。
影片根据畅销书改编,讲述了1942年的以色列,一个八岁的男孩尤莱克,从华沙的集中营中逃脱,并且千方百计求生的故事。
战争背景下的小人物的颠沛流离,也是从另一个视角,来反思战争之恶,与生存之险。
整部影片给人最深的印象,便是尤莱克强烈的求生欲,很难想象,在四处被追捕,又常遇饥荒与严寒的困境中,他能一直生存下来。
观影时会想起童年看的一部动画片《咪咪流浪记》,但尤莱克的生存空间,比当年的咪咪差太远,大约是猫有九条命也能荡然无存的九死一生。
但是,也庆幸这一路,还是遇到了很多的好心人,才能让他一次次绝境逢生。
活下去,就有希望,但一个男孩的活,又是无数的善良与牺牲所成就。
这个时候,人性的价值,俨然已经高于生命的价值。
真心不希望类似的情况,再出现在我们这个地球的任何角落,这是人为的灾难。
观影后得知,影片中的尤莱克,由一对双胞胎兄弟轮番扮演,确实有些惊呆,观影过程确实无从察觉。
以及,整部影片,也有很优美的音乐和风景,这不是在冲淡苦难,而是更让我们热爱这片,本该和平与恬静的大地。
我看过不少二战题材电影,这部没有卖弄男孩的可怜,主要探讨犹太人可以改信基督教吗?
男孩在德军轰炸中和父亲逃散,一路在波兰乡下流浪,遇到一位好心大姐暂时收留,遇到德军扫荡保护他逃走,送给他十字架项链,环境教会男孩说“赞美耶稣会获取百姓的同情,于是他得到当地质朴人们的照顾,大人们心知肚明他是犹太人,耶稣教导爱人如己,除了几个孩子大家都睁一眼闭一眼。
男孩受洗,二战结束,犹太民族希望重建家园,派人找到男孩,一条路是民族团圆,一条路是安于现状。
从头到尾这个爱哭鼻子年纪的男孩 没有流过几次眼泪,表现出坚强,对生命的热爱,唯一两次一次是陪伴他的小狗被游击队打死,一次是没有心理准备的重回到家,睹物思人,生存面前没有眼泪,真人真事总体拍的挺好,略有点不流畅。
一不走心的作品,最好看的战争,提材电影之一。
一点杂感,战争是人性的放大器,活着,真实的活着,有感而发罢了。
流浪的尤莱克.一不走心的作品,最好看的战争,提材电影之一。
一点杂感,战争是人性的放大器,活着,真实的活着,有感而发罢了。
流浪的尤莱克.一不走心的作品,最好看的战争,提材电影之一。
一点杂感,战争是人性的放大器,活着,真实的活着,有感而发罢了。
流浪的尤莱克.一不走心的作品,最好看的战争,提材电影之一。
一点杂感,战争是人性的放大器,活着,真实的活着,有感而发罢了。
流浪的尤莱克.一不走心的作品,最好看的战争,提材电影之一。
一点杂感,战争是人性的放大器,活着,真实的活着,有感而发罢了。
流浪的尤莱克.
战争永远是残酷的,带给人们无限悲伤哀痛。
尤莱克是不幸的,身为犹太人,被德国士兵不断追杀,他又是幸运的,总会在走投无路时,有人帮助他并接济他。
无论世界多么黑暗,总会有光亮照进你我的内心,那束光叫做“善”。
战争结束,尤莱克回到了家乡,面对昔日生活的地方,种种回忆,萦绕于脑海,令自己心痛万分。
整个影片看哭三次 : 和小男孩相依为命的狗狗被打死时;男孩对着镜子看见自己残缺的手臂痛哭时;最后男孩回忆他的父亲为了救他被枪打死时。
时代的漩涡下,个体特别是被针对的个体,能坚持活下来太让人敬佩了。
但除了主人公自身坚强的意志外,也离不开一个个对他伸出援助之手的人,有游击队的留守母亲、尚存最后善良的纳粹指挥官、好心的农场主及农民、善良的院长、护士、病友等等等等。
不禁自我反问,如果是我,我能像他们一样伸出援助之手吗?
社会的规则或者政治立场就是绝对正确、一定要遵从的吗?
是人性的善为大,还是国家利益为大? 年纪越大,越不能肯定的认为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时代的裹挟下,也许只有时间能告诉我们答案。
以色列畅销书作家尤里·奥莱夫2001年发表的长篇小说, 8岁犹太小男孩尤莱克从华沙集中营中逃出来之后的荒野求生与不同家庭间的辗转暂留,那位将十字架戴在他脖子上的太太,断臂后在农场做工的平和时光,总会渐渐抚平和冲刷掉被背叛和伤害的苦痛与悲酸,人性的温暖总会在动乱不平的荒芜年月闪光,聊以慰藉彼此靠近寻求希望的苦难中的彼此。
当战争结束,尤莱克被人带回家乡,站在被炸碎的窗前泣不成声,似乎看到了为救他负弹而亡的父亲,想起他的那句“什么都可以忘记,记住你是犹太人”,擦去眼泪,在孤儿院里他终于愿意重新做回犹太人,幼小孩子懵懂于政治风波与时代浩劫,却被迫在磨难中长大,关于种族,关于身份,关于自我的定位。
多年以后,功成名就的尤莱克再回首往事,应该会记得年幼时的苦难与伤痛,更会记得一瞬间的醒悟与重回自我,他真正做到了个人何以承载着民族的记忆与担当,即使很早,但美丽的蜕变本身并不美好,浴火重生后遂成永恒的绚烂。
上周末在电影频道看到的,在正片开始之前的佳片有约介绍中,我内心就很是挣扎到底要不要看这部电影,战争题材的电影总是让我心痛,一直深陷在痛苦的情绪里很难自拔;但是主持人简短的介绍和穿插的电影片段却很是吸引我,果然看完后不出所料地失眠了。
片名《二战男孩逃生记》又名《流浪的尤里克》,这是一个真实故事,根据尤里·奥莱夫的畅销小说改编。
犹太小男孩苏里克本来过着幸福的生活,可是德国纳粹的入侵改变原本平静的生活。
片子一开始,父亲激动地摇晃着尤里克,像是父子生死离别的时刻,那几句话深深的打动了我。
父亲说:尤里克,你要记住你是一个犹太人,你不能将这件事告诉任何人。
但是,不论到了什么时候,即使你忘了自己的名字,忘了妈妈,忘了我,你也要在心里深深记住,你是犹太人。
下一幕,摇晃的慢镜头,尤里克一边哭着一边全力在灰黄色的草地上奔跑,画面黑了,一声枪响。
导演的叙事水平很棒,一条明确的故事主线,其中穿插了一些尤里克逃亡前的回忆,这些回忆有甜蜜的 爸爸的烤面包 妈妈温暖的怀抱和亲吻 也有痛苦的 尤里克藏在马车里好不容易被好心的马车主准备带出城 回头却看见妈妈刚刚被另一只马车拉回来 急切地询问着身边的人有没有看见自己的儿子 就连尤里克的梦境 也是那么真实又令人心酸 他在森林里 在羊圈里 在暴风雪的冰地上睡着时 梦见暖暖的阳光照射下来 他回到了家乡 小伙伴们都亲切的叫他的名字 妈妈也张开怀抱迎接他 梦见爸爸和自己说过的那些话。
尤里克只是一个8、9岁的小男孩 对战争 宗教和人性并没有太多认识 他只有一个信念就是记住爸爸最后的话 小心却坚强勇敢的在那个残酷的世界里生存 给我记忆很深的一个片段是 尤里克被犹太孤儿院的男人带回自己的家乡 他并没有受到梦境/想象中的 大家叫着他的名字 家人迎接他的场景 他一个人孤独地走着 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却难掩失望 他走到爸爸的面包房 看到桌上地上狼藉一片 终于忍不住嚎啕大哭起来 因为一直以来支撑他活下去的信念就是回家 见到爸爸妈妈 其实他内心深知是见不到的 但也总是怀揣着那一丝希望 当他看到现实是曾经那么美好的面包房一片败落的景象 就象征着爸妈都已去世了 故乡也早已不再是他认识的那个故乡时 他彻底失望了 所以不顾一切的大哭 把眼泪哭干后 他选择不留在家乡 因为家乡只能让他触景生情 更加悲伤最后的结局在某种意义上讲是最好的结局 可留在尤里克内心深处的伤痕却永远无法抹平
想起了《辛德勒名单》,这种战争类型的题材总是看得让人揪心,能好好活着就是一件幸福的事了。小男孩的一路逃亡,遇见过很多好心的人,也遇到过冷漠无情,纳粹对犹太民族的赶尽杀绝真是令人发指,再怎么说那也只是一个孩子啊!失去手臂、失去狗狗、失去父亲,能坚持着活下去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我可能泪点变高了,全程都没感觉自己泪点被戳。 很不喜欢男孩爸爸说的那个不要忘记自己是犹太人,也不喜欢小男孩,甚至看弹幕说他的手是故意更加有点异样的感觉,总之感觉不是很好。
活着带着一辈子的伤痛前行
表现犹太人在二战中遭受苦难的影视作品太多,我看得快麻木了。
你可以忘记你的名字,但是决不能忘记你是犹太人。不忘本固然重要,然而难道不是信仰基督教依靠好心人的帮助,小男主才能一路幸免于纳粹魔掌?电影的最后不可避免滑向犹太复国主义令人感叹,联想以色列现在的所作所为,究竟是什么使受害者成为了加害者?对历史的反思何在!
这部电影好在很全面真实地记录了一个犹太孩子逃离纳粹魔爪的故事。在他逃难的过程中,他收到了许多波兰人的好心帮助。有的只是给他一餐饭,有的收留他照顾他甚至为保护他家都被纳粹烧毁,有的即使不喜欢犹太人但还选择帮助他。也有的波兰人正好相反,要么为了钱要么因为被纳粹洗脑而骗他出卖他。幸好世上还是好人多。影片结尾也十分有意义,和开头呼应,点明了一个人生存于世的使命感。没有人可以完全摆脱自身种族的历史负担而生活。
惊声尖笑
之前就见到CCTV6节目预告,今天(2016.12.17)晚上终于看过。非常感人,男孩自己非常坚强聪明,一次次逃生,也有很多好心人帮助他。最后出现的犹太孤儿院的家伙虽然是男孩的犹太同胞,但却十分令人讨厌,反而不如那些淳朴的波兰好心人。
这个社会好坏的人五五分,日本人德国人不算人类。
以孩童、二战为题材的战争片并不少见,此片属于中等偏下,基本没有亮点,诚意尚可。
有点过了真的有点过了,还好只有一个多小时还不算浪费时间
这个世界有太多的恶,也有很多的善。很庆幸生在和平年代。
很简单的剧情,但有着高超的叙事技巧。
战争年代没有时间悲伤,这一刻刚失去一条胳膊,下一刻就要继续逃命为了活着。为真人真事给满分。
阿德里安•托波尔
中规中矩吧,有一些情节不太合常理
宗教宣传 实用篇
世界之大,没有他的容身之地。
看了这部电影让我这个准老母亲好心酸。愿我的宝宝有个健康快乐的童年,三星半。
这种电影看起来真是难受。戳我泪点的地方是,老医生愤怒的说是那个混蛋这么冷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