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总在左边
太阳总在左边,The Sun Beaten Path
导演:松太加
主演:益西兰周,罗后杰,尕藏仁青,仁增卓玛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藏语年份:2011
简介:主人公尼玛将亲生母亲碾压致死,无法抑制内心的悲痛和自责,带着渗有母亲血迹的一把黄土,只身磕着等身长头朝拜拉萨,却依然没有消解无时不在的悲痛 和自责。返程途中,尼玛遇见一位坦荡执着、又空虚失落的老者,两人穿行在茫茫戈壁滩,相互影响,相互救赎,终于让主人公重新获得生存的勇气和自我的释然, 将渗有母亲血迹的黄土撒在原来..详细 >
8.8影展。镜头的语言感觉是比较漫长的,像片大漠,就很有公路片的特色(因为是步行,节奏比其他公路片慢好多好多,有点惭愧,我确实中间有点想睡觉,以至于没能看明白主人公是如何不慎轧死母亲的。。)。叙事性不强,单薄了些,但是象征意义感觉是有的。两次主人公倒在地上,左边灼目的太阳烧着他的眼睛。我感到这是一种境地,极慢的节奏似乎是一种民族性的语言。但他最后还是回头了。
太阳总在左边 (2010)
毕设观影09。松太加处女作,一个字形容就是“糙”。导演刻意用这种粗糙的质感来表述这个杀母赎罪的残忍故事。藏民的信仰我真的看不懂了,途中偶遇的老人也总说些意味不明的话,最后青年又是如何放下看开的呢?总觉得影片一些地方少了,一些地方又多了。但中间闪现的两个时髦的“汉族人”倒也有趣。
@先鋒光芒 自我救贖與解放。
松太加前期作品,摄影仍属万玛才旦风格,但叙事结构和立意已经形成自己的风格。传统-现代或城乡二元对立只是点缀,最重要的是拷问藏族人的内心,展示佛教信仰的多面呈现。但《冈仁波齐》再大卖,也不会有更多人去回看这一部。
松太加长片处女作,观念造就电影起点并不低。沉郁的主人公一角当然会想起门德斯那部《德州巴黎》。到不了的巴黎,释然不了的拉萨。迷人的部分总在细碎而实体的细节处,就像释然是在反复的行走过程肉体实际的承受中,而不是一次说走就走,说拍就拍的外部视角中完成。(批评某部影片),难忘冰雪中的泪。
所谓独立电影
一段矫情刻意的自我救赎之旅 风格粗粝尖刻 仿佛成了情感交互的壁垒 几段承启的部分太不合逻辑
海报
喜欢带红帽子的老头儿啊 总让人觉得活着其实并不是一件差事 最爱下雪的那几个长镜头
虽是藏民故事,却有着国际视野与普世价值。全片意指丰富,大屏幕观赏很容易进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一同经历一场生命之旅。
主角挺帅的,中间睡着了,意思大概懂了。
長頭磕到拉薩,依然身處火宅。不得解脫繼續漂泊。老菩薩帶了一程,雪落山河,罪愆盡消,那一滴淚是最後自己對自己的救贖。
原谅他人容易,原谅自己很难。我们都打不开自己的门。
糙!
对于西藏去魅化有益的片子,了解藏民族的灵魂信仰和生存态度。
期待太高,片子勉强过关
主题跟海边的曼彻斯特一样,但是对比就能发现这部电影有多不注重细节,完全没有抓人的点,还搞得挺烧脑,就煮奶茶那里,作为全片色彩最正常的地方用意何在?还有中途的几个冷笑话。本来挺好的题材
3.5星,理解男主的痛苦,沉重、崩溃,但不大理解执拗、怪僻的他片尾如何突然又开悟了、想开了,放下了,主动伸手拦停班车,愿意坐车回家了??他曾徒步磕等身长头去拉萨朝拜、赎罪,期望灵魂得以安宁和救赎,但似乎并未起到作用,故而他仍固执地坚持一个人不停地向西行走回家的路…… 直到遇见一位平凡且热情的藏族老人,陪伴他、宽解他…… 难道是这老者的通达启悟了男主??可西藏是一神性灵性之地,拉萨的佛主未达成的,凡人又怎能做到?导演想表达什么?
节奏有点太慢了...一个人走进院落的镜头硬生生从出现在门框到走出镜头还走得特别慢...也许是我这几天晚上都有些困.在电影院睡着了三四次- -.不过还是挺纯净的一部片.导演想说的都铺在路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