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阜阳六百里

到阜阳六百里,Return Ticket

主演:秦海璐,唐群,李彬彬,沈羿铨,周益伦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中国台湾语言:汉语普通话,上海话年份:2011

 剧照

到阜阳六百里 剧照 NO.1到阜阳六百里 剧照 NO.2到阜阳六百里 剧照 NO.3到阜阳六百里 剧照 NO.4到阜阳六百里 剧照 NO.5到阜阳六百里 剧照 NO.6到阜阳六百里 剧照 NO.13到阜阳六百里 剧照 NO.14到阜阳六百里 剧照 NO.15到阜阳六百里 剧照 NO.16到阜阳六百里 剧照 NO.17到阜阳六百里 剧照 NO.18到阜阳六百里 剧照 NO.19到阜阳六百里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到阜阳六百里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心高气傲的年轻女子曹俐(秦海璐饰)本想一探外面的世界,一路从深圳打拼到光鲜亮丽的大都市上海。背井离乡的曹俐,努力逃离她失败的婚姻和生意经营的失败。然而她却仍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她与中年妇女谢琴(唐群饰)合租在两平米不到的简陋小房内,每日疲于奔命地打工挣钱。同乡狗哥骗来一辆旧巴士,邀曹俐入伙推销阜阳返乡车票,哄骗二十八个阿姨乘车返乡。虽然离上海老家只有六百里,但她依旧不敢踏上回家的路。 本部仅用18天就拍摄完成、低成本制作的影片《到阜阳六百里》,用一个冥冥中自有注定的安排,结合了一连串看似善意的骗局,讲述了一段欺骗中常存温暖的回家故事。本片不仅入围2011年第4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剧情片提名,荣获第4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原著剧本、最佳女配角大奖,导演邓勇星更凭借此片获得第1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的最佳导演,主演秦海璐荣获第18届北京大学生电影...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民间怪谈录之走阴人面露一人饭河曲马卡罗尔与星期二青年霍元甲之威震津门许三观最佳前男友妖精森林的小不点医院的治疗方法~Doctor有原的挑战~直到疯狂小敏家正发生守望者(下)等待安雅蜜橘又红了费城永远阳光灿烂第三季格斗与激情讲话没有在听侦探麻理子一生中最悲惨的日子凛冬兄弟罪恶风语者异能觉醒关于我情敌的一切下载南茜阿尔卡拉斯不想长大流氓驱魔师堕落花之鬼打墙

 长篇影评

 1 ) 到阜阳六百里

就这个故事,11年能拍,23年能拍吗?

过时吗?

不过时,大部分人生活还是那样的差的。

但有意思的是,影视里的生活可越来越好了。

底层人在影视中是缺位的。

更有意思的是,底层人同样不存在于现实生活中。

读到这里的你,认为自己是底层人吗?

消费着和上层同样的文化产品,享受着同样的祖国强大的荣誉感,所以我怎么会是底层呢?

最多算普通吧,可还有人吃不起饭呢。

所以底层总在别处,没人是底层。

“那拍个屁的底层生活啊,不存在的东西,总不能生编吧。

”“谁掏钱买票我就拍谁的故事。

 2 ) 关于阜阳的叙事,期待在荧幕上看到更多、更真实的内容

是抱着一丝期待搜索这部片子的。

期待那个陈旧的/过去的/但又熟悉的地方,期待能听到乡音。

但没看到也没听到。

一句都没。

听到了一些南方的口音,芜湖的。

但没有一句纯粹的阜阳腔调,很可惜。

现在你可以在任何城市的任何角落,感受到阜阳的存在,甚至比在阜阳还真实,因为真实的阜阳人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说起了的普通话。

有个玩笑说:安徽孩子的成人礼是一张去上海的打工的车票。

这玩笑大家听了哈哈一笑后,剩下的只有心酸。

这是个很特殊的小城市,皖籍中的北,这里走出去的每一个人似乎都不太想承认,亦或我从没听到过有人正常陈述:我来自阜阳。

对这里每个走出去的名人我们感到诧异,但走出去的人没有身份认同,只想摆脱这个让他自卑的标签。

同乡狗哥是千禧一代小时候经常见到的那个在村口爹味十足的“厉害大叔”。

大叔说话声音很大,人脉仿佛很广,牛逼吹的很大。

人也又坏又会演戏,时不时在饭桌上抽吧抽吧嘴角煽情两句。

现在阜阳之所以没像东北如此凋敝,或许是从一开始就没有过辉煌的资本。

他地理位置优越,位于交通重要枢纽。

所以送出去一批又一批的同乡人,我们遍布天涯,有一天在街头,靠乡音互相辨认。

或许以后再见到有关阜阳的影片,是拍城乡回流

 3 ) 我们如何介入历史?

台湾电影会让我有一种不满足。

就算是大导演如侯孝贤,在进入历史的时候也不可避免地有一种小岛气象。

《悲情城市》我是不太满意的,它让人摇头,遗憾。

台湾电影的思考路径是从个人内部开始,像藤蔓一样将历史紧紧缠绕甚至绑在个人命运之上。

在这一点上,台湾电影驾轻就熟,甚至都没有什么更新鲜的挑战了。

这个视点固然很好,也很讨巧,它是一整套成熟的机制,不管是思考上的还是技术上的,但是不是缺了点刺激呢?

我期待的电影是能够摆荡于个人与历史发生关系的那个间性场域,那个空间。

如果说个人是一个点,历史是一个点,那么要探讨的就是个人与历史之间的那条线,可以是直线(但很少情况是如此),大多数是弯弯的缠绕的曲线,像一窝乱头发那样。

强调个人在历史之中那种无奈的沉浮,个人命运被历史牵制着走,为了彰明个人在历史之中不容置辩的主体性还有尊严,为了这种确实正当的还原,不管以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方式,台湾电影在这么多年的探索中是不是规避了太多历史途中的风景呢?

我是说,这历史的风景确实是晦暗的,但风暴来临之前,个人有没有可能敞开怀抱?

我们大陆人从小接受的教育里有很好的一点,就是要有历史意识。

我们接受的是马克思主义教育,这么多年的规训下来,它确实成为我们看待事物的一个很重要的视点。

历史意识是不是虚假的,或者说灌输给我们的意识形态,连同宏大叙事和对个人奋斗的怀疑,对历史整体性的那种信仰,这些东西是不是虚假的,这是可以讨论的另一个话题。

但历史意识作为我们观物的一种方式,这个是真的,而且其实是宝贵的思想资源。

大陆人探讨历史,就不完全从个人内部出发来谈,就算是《张思德》《沂蒙山六姐妹》这样的主旋律电影,包裹着“正确”的意识形态,它处理的也还是个人进入历史的那个空间,个人如何与历史发生关系这样的问题。

这两部电影的心态更平和,不急躁,和主流意识形态跳华尔兹,因为主流意识形态也遭遇挑战,也在变动,于是空间自然而然生成了,它驳杂的面貌需要细心的电影人一一去看个究竟。

再比如我最喜欢的一部大陆电视剧《走向共和》,从甲午海战前夕(光绪如何在给慈禧过60大寿和锻炼北洋水师之间做出选择的那种摇摆和矛盾)开始讲起,一直到袁世凯死后黎元洪和段祺瑞的府院之争(当然把袁世凯之死作为共和得以完成的那个历史讫点,这个是值得再讨论的,是另一个问题),个人处在与历史发生关系的那个摇摆的空间中的暧昧、复杂和丰富的张力,表现得非常好。

台湾电影在处理历史的时候过于看重个人内部这一端,主体性的彰明是通过抗议历史而完成的。

这抗议如此显明地出现在《悲情城市》里,但更高妙的方法则是融于日常生活之中。

青春与成长,这是台湾电影最擅长挖掘的资源,个人在成长里无声地抗议着历史,一如《童年往事》里在眷村家庭长大的男孩(为什么不是女孩?

)。

显然主体性在历史之中受到了如此严重的摧残和戕害,所以它以一种消解主体性的方式来重构主体性在历史之中的价值。

个人无法在历史之中延展开来,因为积怨太深了。

大陆也有相似的例子,比如田壮壮的《蓝风筝》。

抗议哲学像是延续了80年代初伤痕文学的那条小路,个人的痛苦遭遇铺张了整个屏幕,那段历史同样显明的复杂性被遮蔽了。

抗议,然后抗议失败,它要引发观者对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戕害个人主体性的重新思考,它做到了,让我们同情、流泪、感同身受,并且把抗议的姿态也加诸于我们自身。

我不怀疑这个思考路径的真诚,但我质疑它的维度。

历史加诸于个人命运之上的力量,连同个人和历史之间的那种纷争和缠斗,它们如何在彼此关联的空间里展开,需要我们放平心态,审视自我,细水长流地去拨开那些迷雾般的细节,它需要相当的责任和担当。

田壮壮对历史的涉险过于“激流勇进”,他的探索显得粗糙,并且急于给出答案。

这不是一个思考成熟的导演应该有的姿态。

空间在《蓝风筝》里被压抑了,这是让我遗憾的地方。

但最近有一部台湾电影却让我惊叹,看不出那种熟悉的可以辨认的小岛气象,而且处理的主题一向是大陆电影擅长的。

这部出品于2011年,仅仅用18天就拍摄而成的小制作电影叫《到阜阳六百里》,导演原来是拍广告的,监制是侯孝贤(相关信息来自豆瓣电影)。

它处理的是大陆人春节回家的问题,在外打工谋生的安徽阜阳人在上海的生存状态,他们身处城市与乡村之间的那种困惑、挣扎、游离,摆荡的人际关系、交往生态,还有两代人之间难以化解的代沟(在电影中,两代人之间的互不理解以一种看似柔弱的张力稳稳地维持着)。

他们脚不踏土地,也没法升入云端,他们游荡在空间之中的这种疏离的间性使得他们自我实现的道路成为一片暗刺丛生的荆棘林。

历史就在此处发生,它变大或缩小,成为缠斗和干扰之地,它的开放生发无限可能。

这是我们需要寻找的那个状态,那个难以描摹和妄下判断的空无之所。

这部电影的尝试应该得到中肯,时代与人、历史与现实之间那种紧张的交错,容许历史强力介入个人日常生活的那种傲慢,也安静地接受历史暂时的抽身而退。

更有勇气的地方在于,它触摸到一个陌生的领域,一群陌生的人,完全不同的历史和时代境况。

这使我们肃然起敬,并重新唤起对有所担当的台湾电影,它们的责任和无辜的爱,它们的期待。

2014.1.7

 4 ) 《到阜阳六百里》:青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昨天陪长根去取票,看到他是到阜阳的票,突然想起以前收藏的这部片子。

有幸,在《小时代》在中国银幕上狂风作浪鲸吞票房的时候,我在自己的电脑上看了这样一个同样发生在上海的故事。

片中的角色几乎都是安徽人。

秦海璐饰演了一个从深圳回上海打工的打工妹,她哥弄到一辆大客车,于是她联系在上海的安徽老乡一起买车票回家过年,这便是这部电影的主要情节了。

导演从一个点出发,勾勒了这群在上海底层为了生存苦苦挣扎的人们,风格朴实,镜头语言也是十分严肃冷峻,十分配合故事发生在冬天的时间设置。

虽然有的地方显出导演的稚嫩,比如太过刻意的煽情和结尾配乐的失败,但是把这部电影放在当代中国电影环境来对比,是可以称得上是一部佳作的。

尽管秦海璐算是中国文艺电影界的女王级演员,她自己的演技也十分优秀,可是在这部电影中,饰演与她同租的母亲的上海演员唐群却实实在在地贡献了卓越的表演。

片中她饰演一位单身中老年母亲,与女儿在上海,为了女儿能有个好人家好将来操碎了心。

她自己做着保姆的工作,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骑着自行车翻过大半个浦东去客人家里做饭,还惦记着给在洗发店里学洗发的女儿送小馄饨;回到家里还要和前夫家里的人大吵大闹,因为她到上海时曾经和一个上海人有过短暂的婚姻,后来才知道那人是为了她的一个住房补贴,离婚后上海人的家人在她楼下找到她,几个人一起逼她签字,一个中年妇女独自对抗着几个人的逼迫而不愿给女儿讲,怕女儿担心。

这样一个母亲的角色是电影里被塑造的最丰满最可信的一个角色,甚至比秦海璐这个女主角还打动观众。

但是最后,当这个母亲来到一个新的需要保姆的豪宅时,却看到开门的是穿着睡衣的女儿。

唐群不用一句台词,只是用面部表情表现了心里各种复杂的心情:震惊,诧异,失望,心疼,难过还有绝望。

表达情感极为准确,不愧是上海歌剧院的副教授级别的演员啊!

凭借这部电影,唐群击败了《让子弹飞》中的刘嘉玲,《倩女幽魂》中的惠英红和《最爱》里的蒋雯丽三位影后,一举夺得第4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女配角奖。

同样是在上海,郭敬明把镜头对准了高层社会的奢华浮夸,而《到阜阳六百里》的导演邓勇星却关注着底层人民的生活不易。

但是观众显然更喜欢去影院享受两个小时的白日梦时间,而像是《钢的琴》《万箭穿心》以及今天的《六百里到阜阳》确是无人问津。

这真是中国电影的一种病态,社会缺乏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取向的引导,就算中国电影票房再高,只凭贾樟柯蔡明亮侯孝贤这些艺术片导演再努力,中国电影艺术还是差着欧洲甚至美国一个世纪。

影片里那些安徽老乡们回到了家,不知道中国电影什么时候才能摒弃浮华回到上个世纪那种淳朴的创作环境。

 5 ) 生活表象下面的暗涌

真正的好电影需要接地气。

我说的并不是一定要反映底层生活或者聚焦平凡,而是创作者尤其是编剧导演能深入到生活中去,深入到生活的枝丫和细节中,只有沉下去,才能捕捉到生活表象下面的暗涌,才能在此基础上创造出真实的立体的具有说服力的角色和情节。

影片情节并不复杂,没有多线叙事没有峰回路转没有跌宕起伏,有的只是打工人的打工和生活,平淡平凡却又暗潮涌动,面对即将到来的春节,回不回的矛盾,生活的失意,职场的失意,父女的心结,母女的代沟,职业歧视,打工人的狡黠等等,通过女主角的视角,通过女主人公自身以及经历的形形色色的阜阳老乡,像一副现实主义油画,慢慢摊开。

虽然已经过去了15年,你仍然能真切地感受和体会到当时社会环境下打工人的心理状态,你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真实。

第五代导演或者之后成名的导演,大多很难再拍出这样的作品。

还好,还有贾樟柯,还有李睿珺……

 6 ) 回家的路

四年前我在上海念书的时候,离家有839公里,火车需要坐13个小时;现在我在北京离家1534公里,坐火车需要坐20个小时。

我们常常会用时间来衡量距离,甚至发明了光年这个距离量词。

似乎对我们而言,回家的路有多么远已经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模糊到占用了你多少时间才能更准确的表达。

毕竟,走过的路还能走回来,而丢掉的岁月却找不到真正的小偷。

到阜阳六百里,其实应该有另一个名字,阜阳人在上海。

电影绝大多数的篇幅是在讲述这样一群远离家乡的人们在上海的生活状态,准确的说是生存状态。

他们做小时工、当服务生、发传单、开黑车。

他们要忍受这个国际大都市光鲜外衣下的阴晦,用自己孤弱的肩膀承载着一座城市带来的沉重。

久而久之,也许自己都麻木了,如同谢琴在片中那般天蒙蒙亮就得起床,骑着自行车穿过外白渡桥越过黄浦江,将自己甩进几千万陌生人之中,堙没在时代滚滚的轰鸣声里。

我们是被这个时代挟裹着离开家,正如纪录片《归途列车》中那个纺织女工坐在回家的轮渡上说的那样:这就是生活,没得办法。

每一个人离开家乡都背负着不同的命运,有的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谢琴),有的是为了让别人有更好的生活(小九),有的则是为了逃避不好的生活(曹莉)。

背井离乡无外乎好与不好而已,每当撑不下去的时候,就在地图上画直线,那条线是你离家的距离,也是你心里最隐蔽的地方。

当我们在外面遭遇到背叛、欺骗、污蔑和最常见的失败之后,心里头总会有一个声音在说,回家,回家。

导演邓勇星是台湾人,监制是侯孝贤,当用台湾特有的人文角度来扫描这样一个外来群体在上海的点点滴滴,好比在一杯苦咖啡里添上一小包糖,让整部电影不时透着一股阳光的暖意。

而这束暖意如同片尾秦海璐在送走所有人之后,一个人回到阁楼,打开天窗后,那道照射进心里的光。

据说导演是看到了春运图片后萌发拍此片的想法,但是这部电影并不是一部冲着春运去的电影,有人说它秉承了台湾电影的小气,完全没有戴立忍拍《不能没有你》时那种对社会刻骨的描画。

可是这种浓浓的乡愁只会在我们每喝一杯酒每抽一根烟每吵一次架每掉一次泪的时候默默散发开来,它寄托在我们的足迹和字里行间,寄托在一条条报平安的短信和一通通长短不一主题是“我很好不用担心”的电话中。

当狗哥劝曹莉回家的时候,总是在说当年深圳太远,现在上海离阜阳不过六百里,转眼就到了。

可是回家的路哪里是这样的计算,这段路程从你离开家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跑表了。

离家时间越长,路途就越发遥远,家渐渐成了一个符号,而距离却再也无法计量。

那辆非法改装的中巴就像一个关于归途的载体,带着所有人不同的念想开往回家的路。

而曹莉始终没有上车,她拿着老乡塞给她的麻绳一步步朝自己的方向走着。

片尾曲响起:当我踏上归途,熟悉的路会让我却步。

而镜头中那辆巴士踉踉跄跄驶出上海市区的场景是作为曾在上海呆了四年的外乡人看来那是上海滩最柔美的画面。

看完电影后和朋友去新疆驻京办吃饭,看到排的长长的等号队伍,心中不由一暖。

想起我经常横跨一个北京城去吃的赣菜馆。

乡愁是味觉是一切和你心里那个符号有关的事物。

每一次靠近它,都是为了让自己离家的距离再近一些,都是为了让自己回家的脚步不再那么匆忙。

PS:想起前段时间铺天盖地的“蝗虫贴”,我只想说,当你们受了委屈遇到挫折,你可以回到家大哭一场,而我们在电话里还是只能说,我很好,不用担心。

所以,都彼此宽容一点吧。

 7 ) 卑微不卑贱

这注定是一部没有票房影片,然而短短90分钟,容纳了那么多元素,讲述了上海为背景下的外来人口的生活,认真去看,很难不动情。

导演不错,似乎偏爱上海的桥,选了各式各样的桥的外景,音乐也不错,片尾曲很好听,但有时似乎是怕观众不明白,代入表达了情绪,略显多余。

秦海璐功力越发深刻了,从《钢的琴》《桃姐》直到《阜阳》,演技越发精湛,似乎非普通人、小人物不演。

另外还有唐群大妈,她的表演能让每个上海人或其它大城市的城里人感到,外来人也许没文化,也许令不清,,,,,但实在卑微并不卑贱!!

p.s. 精确地抓住了上海环境特质,永远是雾霭漫天,满天雾霭啊!

 8 ) 时隔八年,再看,恍然

13年我还在念大三,在豆瓣里找了个人,得到了种子看的《到阜阳六百里》。

21年我已经毕业7年,脑海里不断浮现起这部电影的面貌。

去年偶然在《囧妈》里看到了唐群老师的身影,就那么几个镜头,觉得异常熟悉。

年近30,觉得家已经回不去了,未来也看不到了。

管你毕业于哪儿,出身在哪个城镇,这一切都是一样的,漠然又熟悉的茫然,是人类精神的归宿。

再一次看《到阜阳六百里》,你能理解做这样一部电影的不易。

作为一个演员,依然想拍到这样一部电影。

不需要虚假的情感和表达,这一切都是真的。

 9 ) 双城

托电影节的福,看了这部《到阜阳六百里》,我想这一定是自己近年在影院看到最好的电影。

如果要打分,我打满分。

我知道题材怎样与影片的好坏是没有关系的,但如果你见到有人如此真诚地描述着一个真实的世界,你也很难不被打动。

故事发生在上海,一个依靠出卖信仰得生存的魔都。

狗哥在此地锤炼多年,修得一身的痞气常能助他蒙混过关;谢琴的女儿试着卖力气讨生活,但最终也找到捷径;最可悲的是谢琴老阿姨,让女儿过上有尊严的生活本是她仅存的信仰,为此她可以忍受各种艰辛和屈辱,而现实无比残酷,当她发现自己以命相维持的东西已经消失的时候,信仰瞬间崩塌。

尽管如此我还是相信这部电影是积极的,因为至少证明有人还在关注这部分群体。

必须承认在对待外地打工者的问题上,上海人正表现出一种无知,以为假如他们不来,那双方的生活环境都会好很多。

更可悲的是这种毫无理智的声音控制着发言权,隔离了基本的尊重,更不谈尝试性的关注或思考。

而这一切竟被一个台湾人看在眼里。

台湾导演向大家介绍,整个电影源自一幅令他印象深刻的画面。

他把它放在最后一个镜头里。

一辆破旧不堪的老式公交车,满载着等待重整旗鼓或就此偃旗息鼓的斗士,在城市繁忙的车流里,往六百里外那个叫做家的地方艰难前行。

至于片尾的字幕,相信大家都知道那是怎么回事。

反正不用去看,每个人都能为它写上自己心里的结尾,这并不难。

坐在回家的公交车上,看到移动电视在放一个叫做《上海协奏曲》的MV,郎朗在琴键上忘情地挥洒,画面中不时能看到机场,磁悬浮,外滩陆家嘴,F1,还有光鲜的白领和欢乐的小学生,而我脑海中所浮现的却从未出现,恍然两座城市。

或者说,这些已经是协奏曲的全部音符,而那些,则如同台下的交头接耳、咳嗽声以及手机铃响一般,属于杂音。

 10 ) 安徽认受路上六百里

对部分艰难挣扎在打工阶段的安徽人来讲,上海既是衣食父母,充满机会和人道;又像是个敌对的大围城,本土人对他们报以YP滚出的怒吼。

阜阳对安徽的意义,有如驻马店对河南的代表,使得子民每次提起出身便难免惹来变样的目光。

每厕身于饭馆,每穿梭在里弄,每挤上辆公交,你便负上故乡千疮百孔的荣辱和某角键盘上愤怒的指尖进击。

对于松散的集体来讲,忍受偏见已经像蝗袭一样平常,难以对具体的指责群起作出有力的反击。

忍辱负重摆脱穷三代的命运深深扎根在一代代迁徙的浮土上,粗糙庄重的使命掠过每波互联网的涟漪激浪,唯一能阻挡的只有各自自保的命运走向。

讲到电影,拍得真不是一般的水性,流于表面。

只见盲流忙生忙心,不见情怀伸出地平线多少。

就算你在那辆破大巴上寄托多少苦涩的超现实寓意,也逃脱不了对贫乏艺术内涵的指责。

 短评

女配演的确实很好。攒回家车的事只是个汤头,女配的情节才是主味。不过讲的也不知道哪里有点怪。三星半

8分钟前
  • 长胡子的心脏
  • 还行

台湾导演拍的春运题材电影,好奇邓勇星为什么会对这个主题感兴趣。如今13年过去重新回看,又得感叹中国变化的翻天覆地了。因为中国真的太大了,地区发展又不均衡,使得很多人都存在一种“留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故乡”的漂泊感,而这种漂泊感其实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消失,成为根植于很多国人内心深处的母题。所谓“有钱没钱,回家过年。”相较秦海璐,反而女配唐群的几个段落特别戳我,那种难以言说的痛,以及她的言行举止和行为方式都特别符合我对这类人的印象,真的很传神。随着社会的发展,春运依然重要,但是它本身作为电影叙事载体的特殊性似乎在降低,已经不再是一个特别值得表现的题材了。

9分钟前
  • 连城易脆
  • 还行

人民艺术家秦海璐!

12分钟前
  • aQuabLus
  • 推荐

看了之后三个月,还是偶尔想起它。

17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7.2/10需要这样有诚意的国产电影

18分钟前
  • 如影随行
  • 推荐

来看秦海璐的

22分钟前
  • 高阿囍
  • 较差

有可丈量的距离 比起曹俐 都是幸福的

27分钟前
  • 披着人皮的鬼
  • 还行

不痛不痒,但又的确摄制得很认真,让人不好意思说啥。

32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上海到阜阳的距离,对于很多人来说就是到不了,回不去。我由衷地喜欢她的仗义相助与独立处世。

37分钟前
  • 隐形的人
  • 推荐

平淡,没有戏剧性。表演大部分都很自然

38分钟前
  • Yixin ZHANG
  • 还行

家这个课题下,华人文化里实在有太多优秀的题材和故事,本片选择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角度,平淡的呈现却是生活的本貌,演员的表演节奏和影片的叙事节奏相得益彰,故事的叙事也是举重若轻。唯一不足的是秦海璐等几位演员的口音,安徽人无论离家在外多久、无论走的多远,见到老乡一定会说家乡话,尤其是其他几位演员方言纯正的情况下,对比尤为突出。而唐群的角色呈现就很好,上海话和安徽口音的切换得当,与人据理力争的泼辣刚烈,对上海失望后回家的黯然颓态,是一条值得被扩充的叙事线。

42分钟前
  • 六条叔叔🌈
  • 推荐

硬盘蝗虫片。沙比一个。

44分钟前
  • duran
  • 很差

写实.

48分钟前
  • L.L
  • 还行

我也想回家,离开黔东南的大山,回到北方城市的家,所以哭了。

51分钟前
  • liveinTCKR
  • 推荐

54分钟前
  • jessie_金
  • 还行

这是啥

56分钟前
  • 李清厚
  • 很差

一直不希望秦海璐回家。还好没有。

60分钟前
  • maka
  • 推荐

🚌🏠😭,🧐🙈。

1小时前
  • 朝二一
  • 还行

和《后来的我们》相比,这才是真正聚焦春运、回家的电影。

1小时前
  • 朝暮雪
  • 推荐

6。过煽。

1小时前
  • 溪 上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