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后援、没有保障,为了一个没有先例的极限目标,仅凭肉身孤身穿越羌塘无人区,先后面对了龙卷风、野狼突袭与洪流雪崩等各种灾难,用七十七天时间,诠释了个体意志的强大和对自由的努力探寻。
根据探险家杨柳松真实故事改编的《七十七天》,无疑是值得盛赞的荒野电影。
作为有着关乎生命探寻等宏大主题的作品,导演赵汉唐并没有以之前惯常的舒缓空镜头或者静默风格来呈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富有节奏感的镜头剪辑,到舒展写意的剧情推进,以及起伏跌宕的激烈段落,都可以看到创作团队极为专业用心的铺陈。
加上杜笃之、李屏宾等大师的倾力加持,全片几乎没有让人察觉的留白时刻。
令人窒息的绝美风景依次显现,壮美雪山、荒凉戈壁、静谧海面……穿越者步行或是骑车,在画面的中心孤独前行,如同背负着受难命运的先知。
而这趟生死未卜的行程串起了一路的风光,而观者的情绪,也在坎坷前行中不断经历着冲击。
正当感慨于江一燕面对残酷现实的乐观热情,瞬即便被暗潮汹涌的冰川挡住前路;才为野狼偷袭的险境揪心不已,随后又被探险者不畏艰难,全力前行所感动。
这一次挑战极限的艰难行程,已经无需用朝圣、渡劫之类的词语来点缀。
叙事过程本身已经有了哲学层面的价值和意义。
在辽阔的大自然面前,人类如同蝼蚁般弱小得不值一提。
对个体而言,或许只有独自面对整个世界,方能感受生命中那些浮动泡沫的空幻和无意义。
然而,这并非对生命存在的否定,而是一种明知不可而为之的果敢。
这份情怀,有加缪关于“西西弗神话”的精准譬喻,更有着存在主义哲学的诸多佐证。
正因为灵魂对自由的坚韧追求,方能在肉身的超脱之上求得永恒。
这便是探险和流浪的本质内涵,当我们跟着探险者经历了各种苦难,朝着目标艰难然而勇敢地迈进,每个人都获得了精神层面的释放,那是只关乎个体的英雄主义,是我们每个人面对宿命、自然和时间的纵情呼喊。
所以,或许观者会觉得“伞帆”有些不可思议,对鏖战野狼和口哨驱赶也有几分疑惑,甚至明确地知道排尿补水的不可操作性,但我们仍然会被探险者的强韧所感动,仍然会在一系列近乎不可能的孤独壮举中,感受到作为个体的极大的荣光。
它隐约让人联想起好莱坞电影中的精神内核,却有着更贴近中国文化,更具备提升价值的情感空间。
其实,杨柳松的原著《北方的空地》中,有着孤独行进时更多的内心活动与思考,关于人类的生存际遇,关于个体与自然的相处。
书中反复提到野生动物,他对生命的理解也超越常人。
事实上,野外旅行绝不是想象中那样的浪漫美好,它充满着现实琐细和日常挫折。
穿越无人区更需要强大储备和坚韧意志,电影客观冷静地展现了这残酷一面,没有矫饰情怀,没有美化苦难,它将生活本身的质地呈现出来,让自由成为灵魂的伟大注脚,也让穿越过程本身成为了一组动人的诗篇。
一个人要怎样才能自制,才可以不感情用事。
或者即使犯错,也坦然自若,风轻云淡。
意识到自己犯了同样的错,心情糟糕,约不到朋友喝酒,回家看电影。
也许相对一场大醉,这是更合适的排遣,如果郁郁,不得解,喝酒又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风景真的很美很美,杨在浩瀚无垠的水域上骑行,消失在阳光里,不,应该是向那一片光骑过去,真的很震撼。
如果真有涅槃,这大概就是最好的诠释。
看到冈仁波齐,想到自己去年,应该是前年,买的冲锋衣和睡袋,还有几年前V给买的徒步鞋,一次都没穿过。
想着自己15年说3年内要去转冈仁波齐,今年已经是第三年,按照工作的现状,应该是没有机会去了。
好美的星空,已经不记得有多少年没看到过星星。
的确除了风景,其他都是莫名其妙,从开始到结尾都是莫名其妙,没看过原著也不知道真正穿越羌塘的杨柳松原本有什么经历,或者有什么情怀。
但是有风景就好了。
想起他们最幸福,想起艽野尘梦,为了生存选择走无人区,和为了追求自由,或者基于冒险,或者个人梦想,或者脱离现实,或者无所谓了,故事里的人的心态会有什么不一样。
皮皮陪着我看了三分之二的电影,前半部安安静静蹲在沙发靠背上,头往后靠就可以枕到这家伙,后面抱着他,还真是煞有其事地盯着屏幕。
被电话打断后果断出去浪了,但是很快就会乖乖回来吧。
小家伙真是越来越通人性,晚上也是安安静静靠着我睡,有时候还非得真枕着我的头睡。
意识到陪伴最重要,不知道是因为年纪大了,还是一个人在外面生活这么几年的觉悟。
江一燕不算漂亮,但是气质很干净,导演算是很有眼光了,花絮里面穿藏服跳舞真的很美。
质疑生活的意义不是一天两天了,原来对自己的解释是,人生本来毫无意义,人来到这个世界是被出生,不是选择出生,作为一颗精子或者一枚卵子并没有思想,即使结合到了卵子的精子,本身也是机遇,绝不是第一个出现。
大概是我们生活在三维空间(至少正常环境下感知到的只是三维),生命的长度本身要求要匹配宽度和高度,立方体需要填充,才会推动人去经历,去感悟,去拓展,去筛选。
生活方式,不过是每个人的选择,选择就会有结果有后果有代价有取舍。
人有什么权利去评判别人的生活方式,又有什么立场去占据所谓的高点。
只不过是一场生活。
呵,还是要去转冈仁波齐,提上日程。
第一,我想说的是,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请不要尝试徒步穿越高危地区,尤其是像羌塘这样的地区,必死无疑。
第二,请不要迷信片中的数据,所谓骑行携带量只有50还是55公斤这样的数据是个P话,没有参考价值。
事实上,我见过携带100多公斤仍然能翻二郎山的,也见过带个背包在二郎山下就喊着要回康定的。
这都是根据你的个人素质来决定的。
第三,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在野外夜宿有非常重要,且必须执行的一点,那就是点燃篝火。
大部分夜行野兽是不会靠近篝火范围。
即便是在羌塘这样的高海拔缺氧地区,你也必须点,还必须呆在篝火旁,坐着睡。
无人区不点篝火还睡帐篷,那是找死。
第四,所谓片中那种取雪水来饮用的情况,不是不行,但是必须携带大量的药物,如抗生素等,否则,短期可行。
77天,那就是找死。
随便一种病状就可以要你命。
还有,高浓度盐水可以经过蒸馏得到饮用水,方式很简单,不多说,百度一下能有上百种方法。
第5,拿口杯砸狼那种行为,请自重,我无力吐槽,如果在不点篝火,且无燃烧棒和防身武器如弩之类的情况下,遇到无人区的狼,你只有两种选择,跪下拜佛,然后被吃掉,或则,直接被吃掉。
第6,关于狼的设定我个人不想多说什么,我从没见过两只狼为一个捕猎群体,且超越范围的捕猎。
第7,片中用特别煽情的方式描述了主角喝尿的情形,这个是事实,在极度缺水情况下可以饮尿。
但是,请别扯淡,极度缺水,你不可能有尿。
第8,你如果能在无人区遇到一只幼狼,请联系我,我马上献上我的膝盖。
这个蛋已经扯上天际了好吗?
说这么多不是说这片子不好,事实上也算是难得的走心的国产剧。
但是,请不要错误的传达某些专业知识。
我本人是战斗部队退伍兵出身,野外生存经验算过得去。
且玩了十年的户外。
现在不敢想穿越羌塘这类的事情。
还是劝大家,不要冲动。
只能说这是一年来看的一部垃圾到不能再垃圾的电影,没有之一。
毫无讲故事的能力,没有一点经验常识,就用舆论和西藏把大量的文青骗进电影院,这比那些拍烂片的更可恶。
勇敢不是傻逼的代名词,梦想不是无知的出走,情怀更不是行骗的借口。
把江一燕看成女神的,也该醒醒了,这片子还零片酬赠送!
我仔细地看完它,只是想让我愤怒的情绪完全爆发!
杨柳松的《北方的空地》三年前看过,不说文笔和思想性,就真实性而言,还是相当震撼的。
这个片子算是把这本书给毁了。。。
千万万语,不想多说了。
只想说,导演,你真牛逼,看片无数,你第一次成功地点燃了我的愤怒!
从这点来说,你是五星级的!!!
刚看完电影,看得不爽,风景索然无味,剧情太单一了。
14年时候在8264看过杨柳松的原帖,当时几天几夜的看,看得梦里都会做梦的那种,被那种人在极端环境下的各种心理挣扎所震撼。
后来也看了他雅鲁藏布江穿越的那本书。
看完电影有些失望,电影我觉得动机没有交代清楚,故事没有冲突,看完没有很大的触动。
看它的时候我总想到《荒野生存》这部电影,它可以把男主出发的动机解释得清楚,也可以把那句“最高级的快乐就是分享欲”讲得众人皆知。
这部电影刚开始就是人在荒野中穿行,为什么穿行,他来自哪里,这些动机都没有交代清楚。
老杨在西藏干这样的事情挺多了,动机就是冒险,就是好奇,人的天生本能,就是探索极端环境下人的生存能力。
没有讲这个动机,没看原著的人就看得云里雾里,尤其是最近几年城市人去西藏遇难的挺多,很多人傲慢的说这人就是作死。
或者这部电影像《荒野猎人》一样,讲讲人和自然的矛盾,和赫尔佐格一样,也让男主角77天不洗澡,往死里虐,极大程度还原人在羌塘的生存环境,靠极致的表演打动观众。
可惜,都没有。
还是两条线穿插的讲述,我刚被带入羌塘情节了,切回到江一燕……没法看进去。
另外,对白太弱了,听得我像快进。
终于看完了期待已久的《七十七天》,以杨柳松作为拍摄原型,所以我不太喜欢个中参杂的与蓝天的暧昧情绪。
想要单独横穿羌塘的人,一定是内心足够坚毅、疯狂和纯粹的。
不过我对电影的期待,本来也不是故事上的编排。
当男女主人公面对岗仁波齐一醉方休时,他们说:为了心中的自由,为了远方,去他的命运。
我并没有被这句台词打动,杨说自己过了大半辈子,就是想做一件自己想做的事情。
到这里我内心觉得很可悲。
前半辈子你为什么不能为自己而活,你又在为谁而活?
每个人拥有选择出牌的顺序,请不要把自己的牌技怪罪于社会的胁迫,这会让人内心舒服一些,但依然是逃避呀。
于我,我想说我对自己所有的选择负责。
我想到了其他一些文艺作品。
电影into the wild 书籍刀锋,这些都是在找寻自我,找寻人生的意义,试图脱俗。
包括杨柳松等一些户外探险家,尤其是西方的一些,这类主题从来不曾缺席过。
直到现在,我也还时常在追问生命的意义,追问我是谁?
这些问题从来不会有答案,可是人类还是忍不住沉思。
我曾经一度拒绝市俗化的生命,做过一点抗争,后来我发现,这简直徒劳无功,因为人生来就俗,这是与生俱来的特征,为什么不去承认自己的平凡与庸俗呢?
但是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前赴后继要去荒野里寻找生命的答案。
我觉得这也许是一种回归母胎的行为,人其实是大自然生命的一部分,社会化让我们戴上了太多的标签、面具,只有回归到大自然以后,我们才回归到自我的真空状态。
当然每个人去荒野探险的动机不尽相同。
发着烧瑟瑟发抖躲在被窝里看七十七天,感受着杨柳松在高原上趟水失温,我觉得生命其实非常脆弱。
最后三图男主反而对横渡羌塘没那么执拗,反而释然了,说走出去后回去过好每一天。
我在海拔4700的高原上徒步时,遭遇脚伤复发,生理期,高反,淋雨失温,和外界没有办法任何的通讯。
当我每天要去勘测不错的地方大小便害怕被动物袭击,我躺在帐篷里听着外面牦牛藏獒凶猛地牟叫,听着外面不远处石头从山上落下来,柴火不够身体缺温,每天有走不完的路……我的愿望就是回到文明社会好好洗个澡,有张床可以躺着。
可是即便这个过程这么难,杨他在遇到狼袭击差点丧命时眼泪夺眶而出,我们在面对困难的时候都害怕过。
但是,我们都不会为自己的选择而后悔。
没有人愿意一辈子流浪,但是,我们需要偶尔一次让自己的身心灵在大自然中彻底地放松。
结尾我想到了《百年孤独》这本书,我们生而孤独,努力做很多的事情试图打发它而已。
但是生命也并非因此这么的消极,至少要为美和爱过好这一生。
电影《七十七天》根据杨柳松真实经历以及由他撰写的小说《北方的空地》改编,讲述了主人公77天徒步穿越羌塘无人区冒险之旅的故事。
影片中呈现出的壮美风景的背后,是一支80余人的电影团队,历经三年,三进三出世界第三极——羌塘无人区,才拍摄完成这部影片。
赵汉唐接连负伤,江一燕零片酬出演,李屏宾带病坚持,全组上下置身于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面对极端恶劣的天气,途经可可西里,格尔木温泉水库,那陵格勒河,羊卓雍湖,普若岗日冰川,卡若拉冰川,冈仁波齐等各种复杂地貌,用探险的无畏与勇敢精神诠释中国首部户外探险电影的极致匠心。
虽然经费紧张,但为了拍摄效果导演赵汉唐仍然请来了国内最强的制作团队,电影由七获金马奖的摄影大师李屏宾掌镜。
说起当初请李屏宾老师加入《七十七天》拍摄,其中还有一个小插曲,导演介绍拍摄外景地的条件后,李屏宾老师听完介绍,并没有立即答应,而是回到洛杉矶,在家里后山上爬了一星期山,坚持锻炼身体,觉得自己身体可以应对严酷的环境,才决定进入剧组在极地高海拔无人区进行拍摄工作,这也是电影前辈值得敬佩的品德。
这样一部电影,就算再苦,他也想参加。
最后一次进藏区拍摄前,李屏宾老师就有轻微咳嗽,在高原地区身体出现问题,病情很容易加重并不容易好转,很长一段时间李屏宾的咳嗽都非常厉害,他不但拒绝了大家让他去平原休息的提议,甚至为了拍摄效果,多长时间的镜头都强忍着咳嗽,每次导演喊“咔”,他都会长时间咳嗽不止。
摄影大师李屏宾向来拍片就很少用大量的器材,这次的拍摄环境非常辽阔,加之运输、发电都比较困难,他最终只带了索尼F65摄影机,一台升降机和2盏4K,还有一些电瓶灯和小灯。
他在采访中强调自己更喜欢最真实的自然光线,一条镜头尽可能拍的比较长,后期可以用一整条也可以剪碎分开用,在一定程度上也避免了一些场景上拍摄日期不同导致光影的不衔接,其实这也不是大问题,很多地方都是一马平川,如果没有光影上的变化整个影片也会显得更平淡。
李屏宾在采访中说:“因为整个拍摄环境都很辽阔,所以去重现这个情境之间的动感很重要。
整个故事都是在往前走,如果采用一般的移动方式是看不出当地特色的,所以即便困难我们仍坚持带了一台升降,在沙漠或者是山野里,不容易去找一个高点,而这个升降机和航拍无人机就变得尤为重要,他可以从高处看得更远,把更多层次呈现出来,所以升降机大部分取代了我们的移动轨道。
”
电影《七十七天》的航拍部分先后由两组队伍完成拍摄。
2014年,风语文化的航拍导演聂运兴带领航拍A组前往可可西里地区进行作业。
2015年7月剧组第二次进藏拍摄,之后由无人机飞行员寇起、云台摄影师刘明瑞率航拍B组完成拍摄。
为此,大疆创新赞助剧组两套S900定制无人机,挂载GH4相机,搭配奥林巴斯12mm(等效24mm)镜头。
对于高海拔航拍来说,如此恶劣的环境因素很考验无人机,所以平时对无人机的保养也尤为重要。
高海拔作业最常见的问题就是无人机动力不足,经常在拍摄中做大动作的时候会出现掉高问题,这必须计算好提前量,否则会影响你的构图。
每次起飞之前都务必要重新换一块电池,当时用的是16000mAh,22.2V的电池,每个起落只有8-9分钟的时间。
在每次降落之后,检查无人机的每个部件,擦拭镜头都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在飞尘比较多的沙漠、土丘环境下。
这种环境下如果在便携箱上起飞还是会吹起大面积灰尘的话,汽车的车顶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有时灯光组的黑旗也是解决问题的不错道具。
电影中的航拍片段都是实景拍摄,其中两个涉及到鹰和狼的镜头是实景拍摄加后期处理的。
这种无实物拍摄更考验无人机飞行员和云台摄影师的默契配合以及他们对画面构图的想象力。
无人机飞行员寇起在采访中提到在拍摄主人公去洪水中救小狼的片段中,他们采用了垂直正扣的角度去呈现这个画面,这样的视角有利于展现洪水的湍急,以及人类在大自然瞬息万变中的渺小,最终给观众传递主人公坚韧的意志力,不是谁都可以面对各种极端恶劣的天气横穿无人区。
在真实的拍摄中,这个镜头是正扣平推过去的,完整的记录了演员从入画到出画的全部过程。
这就涉及到了在没有参照物的情况下,预判演员入画时的构图,甚至湍急的洪水还会造成视觉干扰,你的无人机必须得对得准。
无人机下方就是洪水,演员在这种环境下也很难坚持太久给摄影机太多纠错的机会,当时的心里压力也是不可避免的。
最终这个镜头只拍摄了三次就完成了想要的画面。
这部电影,一直想去看,可总是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事情耽误。
直到今天才忙完了大部头的事情,拿起手机一搜,惊喜地发现居然还有几家影院在放映这部电影。
想也没想就买了票。
不管怎样,这部电影,我不能再错过了。
到了影院,距离开场还有半个小时,我一张张地看那些电影海报,都丝毫无法提起我的兴趣。
七十七天的海报早已下架,只剩大屏幕里的宣传片。
入场前,我买了一杯可乐,像某种仪式似的,仿佛带着一个人去看电影的落寞和悲壮。
小剧场,我以为只有三五个人会去看但是来的人比我想象中的多一点。
广阔的天地,雪山,湖海,沙漠,杨如同沧海一粟,或是站在水天相接的地方,或是推着自行车,走在戈壁盐滩中。
我不懂摄影的技巧,但以观众的视角,的确震撼。
一般来说,想要徒步旅行横穿羌塘的旅行者,要么是人生的loser,要么是想以一种壮烈的方式逃避命运的失意者。
而杨两者都不是。
他只是单纯地要去自己想去的地方。
最美好的事情莫过于有知己相伴,轮椅姑娘蓝天也是一个这样的人。
历时77天,海拔5000米以上,洪水、沙漠、缺水、野兽、龙卷风,甚至断粮,在极端恶劣的天气下还要经受这些考验,这需要怎样一种强大的意志力来支撑他迈开的下一步?
“给你一百块,下点雪吧。
”杨对老天这样说。
他搓着手,那双看向远方的眼睛里又恐惧又期待的神情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每一次倒下,都可以重新爬起来,即使他向荒芜一人的戈壁走去的背影那么孤独而倔强。
徒步的过程中,只有看到了想看的风景,才会有勇气对死亡毫不畏惧。
我终于明白为蓝天在看到珠穆朗玛峰时为什么会流下眼泪,“我就是想让自己觉得,我还活着。
”
谁说残废了就不能去飞翔?
“我敬你一杯。
” “为了自由。
”“为了梦想。
”“为了远方。
”“哈哈,去他妈的命运!
” 去他妈的命运。
有关梦想的东西描述出来总是难免矫情,但我喜欢这种矫情。
很现实,也很理想,这才是这部电影最吸引人的地方。
蓝天是否能重新站起来,杨是否能活着走出无人区,一切都像刚刚踏上旅途那样未知。
鼓起勇气,做想做的事,去想去的地方,成为想成为的人。
七十七天,勇敢出发。
幸得短暂时光,能随《七十七天》男主女主去往净土羌塘和阳光下的拉萨。
西藏的美永远都是那般壮美,令人感动!
虽没去过西藏,却向往羊湖的奇美冰雪世界,沐浴在布达拉宫暖阳下发呆,大昭寺广场上袅袅煨桑烟升起时虔诚转街祈福⋯⋯多希望去那里洗涤心灵。
可片中男主穿越羌塘却是历经磨难,九死一生。
敬佩拍摄这部电影的所有团队成员,是他们的多年坚持,勇敢出发,才给观众奉献了一场视觉盛宴。
蓝色天水一色的盐湖神秘美丽空灵,冈仁波齐的繁星夜空令人惊叹,小狼的声声嘶叫令人感动,还有女主蓝天永远纯净的笑容令人温暖!
可惜这样大气的片子豆瓣评分却才6分,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勇闯无人区,感谢此片让我身临其境!
无病呻吟,故作文艺姿态,唯一优点在于景色唯美。
江一燕的情节十分多余,有她的地方就想快进。
首先,要探险要自由的感情初衷和行为推动本源就没有刻画出来,只是空空的“自由梦想远方”,那二人的情感联系和共鸣也就微乎其微,反倒不如拍一个孤零零的人位于天地间独自和自己相处时所面临的各种各样问题来的真实震撼。
这种电影卖情怀卖的也太廉价了些。
我认为有两个方面可以深入探讨,一个是独处的人,一个是人与自然。
独处的人是说,当一个人像影片中独自生活很久很久之后会有哪些变化,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那当没有社会关系了,人是个什么。
人与自然是说,当把人还原回一个最为基本的动物,没有现代化工具,面对自然,面对其他动物,面对饥饿、渴等各种生理极限,会是什么样的,会有哪些人性与动物性。
我希望通过对探险家的致敬和叙述,不仅说一些荷尔蒙气息的“追求自由”、“去他妈的命运”这些幼稚话语,而是由探险家的冲动或是疯狂出发,去探索人性的更多角度。
风景可以给四星。 硬要电脑合成龙卷风,狼群多此一举。有点装逼范了。
太糟糕了,这片子怎么看都傻呵呵的,弄这些剧情干啥还不如就简单拍拍地理风光算了。干巴巴加这些剧情的也没整明白到底出于什么动机要穿越羌塘,说鸡汤也不鸡汤的也扯了不少什么梦想的玩意,找李屏宾摄影也是浪费了,有那个必要吗。冲着江一燕去看的,也是傻的不行。狼那几段和儿戏差不多了。
那几只狼是花了大价钱,所以不得不用到最后是吧……
矫情。
你做了这些事情以后就能证明自己实现自己的什么了??有何意义,矫情而已。
挺别致的感觉
quite a view
许多人太关注细节了,但整体感觉还不错,而且也不是很好拍。
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在短短的一生里,鼓起勇气,做想做的事,成为想成为的那个自己。
风景很漂亮,剧情一般
良心制作,景色太美
#4K#比想象好看 景色美翻了 片尾是窦唯写的扎西德勒 江一燕唱 她唱歌很有味
电影院看风景确实挺美的,但看到片尾那么多人那么多车和设备在这些地方来回穿梭还是挺心疼的。
未必穷途末路才知道生命可贵,才能过好每一天。
景色很美,江一燕很美,只是只是理解不了,怎么穿越了羌塘就证明你有自由你有勇气你有理想了呢?
即使有李屏宾的摄影,也丝毫拯救拯救不了故作热血,到底为什么要冒险,到底为什么向往自由?既然向往,那肯定有羁绊,什么羁绊了?没说,一句只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是不行的。建议导演去看看西恩·潘的《荒野生存》,同样的类型,完成度判若两然。
景色挺美的。入闱观影
这部电影算是不错的国产电影,拍得很美、完成度高、主创团队很认真较劲,症结在于形散神也散,主观上想传达一种对人生的领悟,实际展现出来的却总给人一种无力的疏离感。所以,注定孤独。
成也李屏宾败也李屏宾,导演根本失去了对李屏宾的控制,李屏宾强烈的风格化动镜使原本就很薄弱的人物更加出戏,再加上江一燕和男主角做作的表演,让我感觉整个电影更像是一个西藏风光片。
冲着西藏风景来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