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息

Life After Life,生生世世

主演:托马辛·麦肯齐,茜安·克利福德,莱丝利·曼维尔,詹姆斯·麦卡德尔,杰西卡·布朗·芬德利,伊斯拉·约翰斯顿,伊丽莎·赖利,杰西卡·海因斯,肖恩·德兰尼,哈

类型:电视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22

 剧照

生命不息 剧照 NO.1生命不息 剧照 NO.2生命不息 剧照 NO.3生命不息 剧照 NO.4生命不息 剧照 NO.5生命不息 剧照 NO.6生命不息 剧照 NO.13生命不息 剧照 NO.14生命不息 剧照 NO.15生命不息 剧照 NO.16生命不息 剧照 NO.17生命不息 剧照 NO.18生命不息 剧照 NO.19生命不息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生命不息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剧改编自Kate Atkinson在2013年获得科斯塔奖的同名小说。 故事讲述Sylvie和Hugh的女儿Ursula Todd,出生在1910年的一个夜晚,可她还没呼吸到第一口空气就去世了。在同一个夜晚,她获得重生并幸存了下来。Ursula发现自己一遍又一遍地在不同环境中生活并死去,然后又重新出生在这个世界上,过上全新的生活。 Ursula在每一段新生活中努力寻找着正确的前进方向。她度过了历史长河中的一段关键时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一场与希特勒的邂逅,以及诸多重大的人生事件。但Ursula如此迫切地需要活下去的原因是什么? 完美人生是能拥有的吗?历史的进程能被改变吗?Ursula能拯救世界吗?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少年巴比伦刘老根新成长的烦恼第一季在池中不良笑花阿祖尔和阿斯马尔杀手废J小片快跑狗狗监护权萨利姆鬼屋事件迷城攻略穴界风云怪兽湖蛇梯花鼓情6/45镖行天下前传之漠上风云养鬼吃人8:地狱世界联邦调查局第三季我盛大的意大利同志婚礼噩梦影院小草青青社内处刑人~她要消灭敌人~汉娜・盖茨比:那些美好的事铁鸡谍网种情花月与莱卡与吸血公主浮士德的微笑垛上花未来总统日记第一季绝命女特务

 长篇影评

 1 ) 哪怕只是为了再看一次你学走路,我都愿意再来一遍…

这是一首电影的散文诗。

在诗的每一行,写着安静而破碎的美。

仿佛溢出屏幕的,不止是油画般的哲学与现实,还有英式红茶的香气。

跟着Ursula一次又一次过完她平淡而短暂的生命,无法用语言准确描述我内心全部的感受。

不同于科幻,Ursula的死是哲学意义上的死亡。

她的世界总在无常之中变化,无论她沉默、还是放纵;无论反抗,还是温和,她终究走向未知——一种生命本质的苦。

Ursula在无数次死而复生中,试图寻找着意义。

她试图避免上一次生命中所犯下的错误,试图重启人生,在新的一生中避开错误的人、尽其所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尽管她一次次成功了,但她真的成功了吗?

尽管一次次失败,可真的失败了吗?

在Ursula的童年记忆中,死亡是她的阴影。

当Ursula成年以后,死亡成了她的解脱。

死亡,无时无刻让她陷入一种超乎于同龄孩子的焦虑,她只能被动地接纳着自己的死亡。

她发现重生的的确确可以改变很多事,比如不去海里玩水,免死于溺水;不去捡被哥哥扔在窗外的布娃娃,免死于坠楼;阻止女仆去伦敦,拯救弟弟免死于流感;比如反抗当年强迫她发生关系的Howie,离开家暴的丈夫,避免一段痛苦的婚姻,努力考上牛津大学,变得更勇敢、独立;比如…某一刻,她从对死亡的恐惧中醒来,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有太多无可奈何的事,她试图麻痹自己,抑或与时间妥协。

她无力改变遇上Jurgen的事实,无法改变他们一见钟情,无力改变Jurgen加入纳粹,死于轰炸;她无法改变二战的爆发,无法挽留弟弟不参军,死于空难;最后,她也无法相信,自己会亲手给女儿喂下毒药,同女儿一起死去;她无法停止思考来自这个世界的痛苦,终于选择从窗户一跃而下。

就像年幼的自己,却又不同于当年的自己。

当然,Ursula也有圆满一世的时候。

可她依然选择重新来过。

就像站在柏林的废墟中,竟然有一只从动物园里飞出的孔雀。

灰色的世界,增添了一抹明亮的蓝。

生命的真相对于一个小女孩的追问,过于沉重。

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又过于苍白。

所以,我们依赖童话,选择相信自己的存在是从时间的一端开始,在另一端结束,选择相信只要不去想,第二天又是新的一天。

选择相信痛苦总会过去,快乐总会到来。

我们活在生命的幻觉中。

最后,母亲带着Ursula来看心理医生凯利特,并告诉他:“Ursula跟她说过不止一次,认为她自己来过这个世界。

”凯利特说:“也许是的。

她的经历属于她自己。

她的感觉就是她的感觉。

宇宙,或许不存在所谓的线性时间,我们一直存在于过去,也一直存在于将来。

过去和将来都不存在。

只有现在。

”“我只是希望她开心。

”Ursula母亲说,“她一直觉得这个世界是个可怕的地方。

”“这个世界本就是个可怕的地方。

这说的很有道理。

”说完,凯利特转向Ursula,“Amor Fati(热爱命运)”Ursula放下手中的画笔,画面上是一幅咬着自己尾巴的蛇——如果我们的生命本没有开端,也没有结束。

结尾,Ursula试图追问——“如果我们能回来,重新生活一遍,一遍,又一遍…”我们用尽全部力气塑造出来的幻觉,太过于真实。

因此,当我们开始质问这世界的真假时,也只敢尝试着去想——生命或许并非遵循着线性的时间规律。

如同咬着自己尾巴的蛇,永远活着,永远死去,生生灭灭。

是什么让这条蛇迫切的想要活下去?

这是英语中最棒的两个词,当你把它们放在一起时,就变成了“如果可以…”What if…Ursula送弟弟回家,弟弟临别时说“我到了,你该走了。

”这是她们最后一次见面。

这一幕,像极了你我生命里曾有过的告别。

我们遇见的每一个人,从我们的世界里擦肩而过,他们来过,停留过;在这条未知旅途中,与我们相伴过。

该来总会来的,无论怎样,我们爱过,也谢过。

在全集的结尾,Ursula问父亲:如果有机会,你还愿意重新来过吗?

这个曾参加过一战,在二战中失去儿子的父亲笑着回答她:哪怕只是为了再看一次你学走路,我都愿意再来一遍…2022年5月27日

 2 ) 典型人物塑造,影射社会关系

这部剧的人物塑造具有典型性。

首先是男性角色。

哥哥Marcus以自我为中心,歧视女性,代表了男权社会中男性恶的部分。

小天使弟弟Teddy善良体贴。

代表了男性中美好的部分。

最小的弟弟Jimmy戏份不多,代表了男性中的芸芸众生。

无论哪一次轮回,Teddy都英年早逝,而Marcus却身居要职,说明在战争的大环境下,即使有重生大法,有些人的命运是无法改变的,也隐喻了在男权社会的体制下,男性群体中美好的部分总会消逝,只有恶的部分最终能掌握大权。

再看女性角色,妈妈是通过婚姻获得体面生活的女性,表现为保守,道德感强。

姑姑是自力更生的高知独立女性,表现为自由不羁,随心所欲。

剧中两类女性相互不认可,而这种冲突却不发生在男性角色中,表达了婚姻制度将女性分化成了家庭妇女和独立女性两大类,使之三观相互对立,最终女性无法团结一致争夺社会核心权力的现实。

姐姐Pamela的戏份也不多,她跟Jimmy相似,在剧中都是作为家庭边缘人而存在,但作为女主Ursula的对比,姐姐更像是如果女主循规蹈矩会过的人生。

剧中爸爸的角色是一个富有的银行家,一个幸存的一战老兵,一个靠谱的老公和老爹。

这个角色对比的不是作为女主兄弟,而是女主遇见的各色男友。

女主爸爸的存在再次表明,女性如果要结婚,千万不要在垃圾堆里找对象,至少要找一个真正的精英。

总而言之,这部剧的角色多少都代表了一种社会人格。

女主每一次的重生,都像是开启一条IF线,我们既看到了个人努力可以改变命运,也看到个人的力量对于社会是多么渺小。

只要社会结构不改变,战争依旧,男权依旧,女性的生存永远危机重重,男性的人性之美终究会被人性之恶所主宰。

 3 ) Life after Life

花两天追完太喜欢这种女性视角的英剧了!

徐徐展开,娓娓道来 阐述一个女孩一生的各种可能主角Ursula是一个只要死亡就会重新开篇的设定,她的每一次重生都在进步,潜意识规避之前犯下的错误,不失为一个爽剧。

当我以为终于交代完从孩童到女性的成长经历,躲避掉遇人不淑的遭遇,后面篇章要迎来完美爱情的时候,狭隘了!

是我狭隘了编剧格局如此之大,让观众潜移默化感受到爱情只是一个女孩的人生点缀,一个女性的前提是一个人,一个人可以做的事情太多了,为何说到女就只拘泥于情爱?

甚至重生到后期如同众多老登剧情,找个lover一时欢愉只为激情 或填补心理满足,哈哈无比喜欢英剧中这点黑色幽默这里交代下主角时代背景 ,父亲经历了一战,Ursula长大成人正好经历二战时期中后期篇章开始,Ursula每次重生都选择了成为一位独立女性,在那个时代认知中是多么稀有而少见,但经历过一次又一次错误后她做了她觉得最正确的决定!

我觉得这可以做为那个时代女性意识抬头的标杆。

全剧完全女性视角甚至在她某一次遇到真爱结婚生娃最后带着女儿躲避战乱的剧情里也没有多少男性戏份。

当我想着要怎么结束这个故事的时候,剧情最后又上了一个台阶。

自身的错误可以规避,世界的进程却无法在重生中改变。

历史的书写并不能因此翻篇,女主多次重生也没有挽回最爱的弟弟战死的命运她的life after life会不会是因为没有经历完美人生的执念所以不断开启?

这个困惑我们也不得而知,全剧末尾以Ursula和年老父亲的畅谈一番后毅然跳上了开向远方的列车结束,但此时她的眉头已展开,表情已没有困惑和迷茫,已然与世界和解,无比自洽,坦然的面对自己的人生。

题外话,想到最后父亲的谈话也很有意思,Ursula是他所有孩子里最爱的一个,他说我不能忍受失去你的痛苦想想女主之前死亡这么多次 那每次父亲的痛苦都是不可名状的,那他每次的经历是否也有潜意识?

联系到之前父亲去参战,女主一家经历几次流感几次死亡也没有等来父亲的消息,而最后突破这个关卡的一次她们躲避了流感并且父亲回来了,是否这个爸爸也是无限重生??

那其他人呢?

我们正在经历的当下是否可能是我们的重生?

宇宙洪荒,历史悠长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4 ) 专注自我

片头太有质感了,夜晚悄悄盛放的白玉兰,在激昂厚重的音乐渲染下愈发冰洁玉清。

俗套的重生故事却在一次次循环往复的缺憾重生中散发新的魅力。

女主角的重生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意外致死;二、有未竟之事,即遗憾。

幼年时期的分娩、溺水、坠亡、瘟疫等意外事件导致女主一次又一次重生,让人觉得虚妄又真实,生命是如此的脆弱,不知道意外与明天哪个先来。

青年时期的重生则更多是女性困境:性骚扰、性侵、意外怀孕、盲婚哑嫁、家暴等。

女主被诅咒般的多舛命运,在其一次次地提升自我、热爱生活中,有一条平行时空中安度晚年。

她一次次的重生依据自己趋利避害的本能尽可能地规避一次次潜藏的危机。

每一世的她都比前一世更进一步,从打字员到成为牛津毕业再成为推进女性就业的政府高官,人格一次次变得丰盈。

影片中反映了两段女主健康恋爱的过程及婚姻,一次是德军士兵恭而有礼的性关系,一次是与德国律师婚后因家庭失去自我的模样。

这部片子在引导正确亲密行为与健康亲密关系方面,有一种老师手把手教学的感觉。

姑姑这条线虽然着墨不多,但是从房子的装潢前后变化,可见其在写作与出版方面的成果。

她自由洒脱的一生,很像当时的伍尔夫。

每一次的重生中,女主的妈妈是不是都要经历分娩的痛苦?

姑姑与妈妈这两个性格与三观完全不一致的人,却因女主的事情会有相交。

 5 ) 她的重生,是对命运的不服

当我们从被动生活转变成为了想要的结果而变得勇敢去直面对手 主动争取,是我们自由意志与内心力量的充分体现。

她也不仅仅是她,更是我们每个女性自己的种种现实,重生十五次,她变得一次比一次更有勇气和明智,做出了更好的选择,最终却仍要面对无法逾越的现实,她有一个令人羡慕的宁愿女儿是胆小鬼的温柔好爸爸,还有一个随时会无条件帮她且不会责怪一点的姑姑,都尚且如此了。

那么如果是你,你还会选择重来吗?

,是会觉得"I’ve suffered enough!!

" ,还是坚定得说“Definitely !

”?

亲爱的女孩,我们没有过去,没有未来,只有现在,一定记得姑姑的话:“ That's the nice thing about time, isn't it?The more it moves forward, the better this silly old world gets,especially for us girls. You study whatever you want to study,and you give it your all.You're a clever girl and a pretty girl.The deck is stacked in your favour. You could do great things.”Yes,U could do great things.

PS.这么多次重生,让我马上联想到历史上那些杰出女性一辈辈为了我们的权利与自由付出鲜血与生命,不禁泪湿眼眶。

 6 ) Life After Life(书推;也涉及剧透吧)

发现评论区这边竟然没有人,让我这种没有水平的家伙占了沙发着实不好意思。

2013年我还在上初中的时候,第一次开始读国外小说,首先是泽文的《岛上书店》和伍绮诗的《无声告白》,后来闲暇时候就在京东上闲逛,淘了很多好书,两部《生命不息》给我的感动直到现在都令我十分难忘。

第一部《生命不息》讲的主要是女主厄苏拉在刚一出生时就死于脐带绕颈、但她并没有因此彻底死去,而是拥有了第二次生命,在这一次生命中,医生从暴风雪中赶来扭转了厄苏拉将会死于脐带绕颈的命运——此后,每当厄苏拉因为生命中的某个错误而死去,她都能拥有一次改变错误、延续生命的机会,在书中,有形容过厄苏拉在迎接死亡时“是巨大的蝙蝠翅膀将她包裹起来”,而后,她就会醒于暴风雪之夜。

拥有这种能力的厄苏拉可以一次一次将自己从错误的泥潭中拯救出来,她甚至试图扭转第二次世界大战,暗杀希特勒。

在这个过程中,读者以她的眼睛去见证人生一种又一种不同的可能性,厄苏拉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借由自己的选择影响周围人的决定,使他们的命运也能够得到改变。

第二部《生命不息》主要是以厄苏拉的弟弟泰迪为主角,读过厄苏拉的故事的人都知道弟弟泰迪并没有厄苏拉那般可以延续生命的能力,但我私以为这本书没有站在厄苏拉那样的超能力者的角度、而是选择了泰迪,一个普通的将会死于战争的男孩的角度,以如果没有战争他的人生将会如何为线索。

泰迪的人生并不完美,而如果没有战争,他也将会品尝普通人的苦辣辛酸,更容易使人共情,特别是在读到小说的结局时,作者对剧情的处理方式已经完全可以用“震撼人心”和“神来一笔”来形容,真的非常推荐大家阅读。

甚至在某些程度上,我认为第二本书的意义要远高于第一本书。

另外就是,当年我看到《生命不息》要改编为剧,结果等了三四年无果就以为被鸽了,很庆幸还是出剧了,虽然我当时读原著脑补的厄苏拉的脸是阿曼达的模样ww但没关系,剧版的女演员我也很喜欢。

我还发现,在我读大学之前,特别是初中和高中阶段,阅读的小说是很多的,可自从升入大学,四年来我真正读完的小说只有“那不勒斯四部曲”,令人感慨,现在就要毕业了,我希望我能在读研期间捡起读书的习惯,把自己的生活节奏放慢一些。

我写的这堆东西,称不上影评,但就是很想跟大家分享,欢迎大家抨击和评论,而且年代久远了,我对书中的一些理解可能也因为当时认知水平太低而不到位,也希望大家不要因为我的拙见生气,这也是我在豆瓣的第一条长评,只希望能跟大家推荐一下这两本书,毕竟,原作真的太冷门了,这样的佳作,冷门是很可惜的吖🥲————————————————————已经看完四集了,尽管已经早就知道剧情走向,但还是震撼。

我感觉大多数人可能并不喜欢这种没头没脑的讲述方式,一次又一次重复人生,全剧看下来也没有能够掐中人要害的爽点,但我可能就是更加偏向于这种婉婉道来的节奏吧,这种故事往往更加能够使我感动——关于命运的思考,有两类结构,一种是关于轮回与循环,就像本剧,另一种则是平行结构,不同人在相同时空或不同时空的命运走向会有令人惊讶的重叠和相互影响,这种结构我最先接触到的是《时时刻刻》,两种结构融合之作的代表在我而言是我心中的神作《云图》,只要是碰上这种题材我必然是不顾评分,要自己亲眼看的。

我也知道大家或许会对我的选择感到不屑,但我真的好喜欢这样的讲述方式所以对不起啦🤣🤣🤣🤣而且,我没有想到,本剧饰演Jurgen的演员竟然是德剧《暗黑》里的约拿,真的太喜欢这个演员了🤣🤣🤣🤣戳中了我对德国男孩所有的幻想,清一色实力派演员,千万要亲眼一看呀。

另外在这里,我还是想要借这部剧来谈一谈厄苏拉的弟弟泰迪的故事。

我还是很期待BBC能够继续将讲述泰迪故事的《生命不息:归来》搬上荧幕的,在这一部的故事中,泰迪将成为主角,以自己的双眼去探索人生,褪去了厄苏拉的奇怪能力后,泰迪的故事会显得更加的“平缓”和“无聊”,我认为作者是在借由让读者在阅读中经历一遍泰迪枯燥且平凡的人生,才将故事的立意在结尾提高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一本名叫《斯通纳》的书,一本书就是一个人的人生,将书捧在手中,也是将作者笔下主角平淡的人生捧在手中,而从那令人唏嘘的人生中又能窥见自己的缩影,于是实则是将读者自己人生的一种可能捧在手中,也非常推荐有能够感受类似乐趣的大家阅读。

 7 ) 爱与痛苦——关于《生命不息》的思索

我在想剧集抛给我的问题,假如让我不断重复自己的人生,我会作何感想。

看完这部剧是在寒潮降临的第一天,我蜷缩在床上,陷入一种关于脑内思绪与现实中混乱的三天后,零下五度,城市中各处降下第一场雪,但我没有幸运看到,只是敞开窗感受它结尾或持续时的极度寒冷。

我有多久没脚踩在地面,没能有一扇漏风的窗时时刻刻叫我感知季节,没有一间坐落在弄堂,会掉落土渣,会听到邻里哪怕窃窃私语的平房。

我想念我被拆除,二十年来生活在那里的家。

这在我还居住在那里,没有搬进价格昂贵,但极度渴望楼房的时候,所没有料想到的事情。

我甚至在看到乌苏拉产下婴孩,为她取名时,想到若是哪天我会有一个自己孕育的孩子,我将为她以我妹妹名字中的一个字,作为她降生至离世的代表符号。

我没料想到,我会对家人有着这样大的依恋。

我们争吵,我们彼此隐秘的怨恨,我们恨不得以结束生命的方式脱离彼此。

可事到如今,我们却只有彼此。

我还不断想到,身为父母与身为子女的感情并不同等,尽管我长大之后,在担负起父母的部分责任,充当他们与快速发展世界的桥梁,以及看到我妹妹因背负其父母的压力,而感到忧虑,感到没办法自由生存时,以为父母与子女的地位,是有某个对等转换的时机。

可是,无论如何,在拥有父母时,我没有拥有一个孩童降生时剧烈的痛苦,那种会逼得人想要结束,或是真的让人在瞬间丢失性命的险情时刻。

我降生时,只是被动的降生了,不知即将会面临何种世界。

我只怀有对最浅显事件,最直接的情绪感受,而不能预想到,也许在当时我看来不会改变的决定,不能接受改变的事情,会以一种不知不觉的情形,让人幡然醒悟,我已经来到这里。

一如我此刻常常在梦中重返旧家,有时醒来分不清身处何处。

一如我常常在写下的文字中不自觉提起她,我的妹妹,但彼时我只觉我们是种责任契约,由命运莫名其妙订下,不是我自主选择的契约。

那时我还不懂得会有种巨大的情感力量,并不由痛苦与悔恨造成,而是以温暖与无条件奔赴对方铸就。

爱。

我相信人们赞颂的伟大人性之一,它的涵义就是如此。

无条件奔赴,只要他们在那里。

我开始相信生育的苦难有其应该存在的原因,因为在生命还没降生前,我们便以性命相博,为其能够安然降生,至少每个自主选择孕育生命的母亲,都这样坚定相信,她们的孩子一定会平安无虞。

我们在期待的时候,就已经赌上现在拥有的全部,因此当他们真如奇迹般降临,我们才会对这只见过一面的孩子,送上自己所有衷心的祝愿与爱。

无论几十年后他们身在何方,只要他们需要,我们就会无条件奔赴。

在见到他们的第一面开始,母亲就会许下誓言,并尽可能遵守到最后。

因此她们是伟大的。

因为她们的血脉中,流传着选择痛苦的勇气,忍受着也许会失去全部期盼乃至生命,命运不断书写难测未来的巨大恐惧。

无论十月或长或短的艰难生命旅程,最终诞下怎样结果,她们都在喜忧参半,甚至是更不幸,全然的悲痛中,继续顽强走下去。

母亲天然领悟着爱人者的处境。

先有期盼,再是不安、恐惧,痛苦时刻紧随,却仍要付诸自己所有,在赌局刚刚开场的时刻。

母亲不会屈服,即便对手是命运。

我是没法声称自己在某些时刻转换为我母亲的母亲。

即便看起来我替她完成了许多她应承担的责任,思考她应如何面对的问题,甚至是像母亲般先一步照顾到她的需求。

因为我从没下过这样一场赌局的注。

我指结局必然未定,对赌双方实力必然悬殊,我必然赌上我的全副身家,但获胜奖品不是我如愿步入更高学府,或实现我的理想,自此余后人生按照我希望的轨迹推进。

又哪怕我一无所有,但至少我能在恢复之后,再来一场。

可假使那个奖品是生命呢。

我总不能说,这个孩子我不喜欢,他或她没有按照我希望的轨迹推进(一件最稀松平常不过的事情),所以我就把这孩子放弃,管他是死是活,另开一场赌局吧。

希望没人在这点上轻易提出反驳,不然我真是不知道要怎么继续讲。

好吧,还是简单解释两句。

不谈极端情况,因为极端没法讨论,世界上的疯子有很多,但大部分人还是平常人,接受着适度的教育,有着能融入社会生活的品性,维持着一个正常人不过高不过低,刚好能保证自己得以生存的道德感。

与此同时,完美的人几乎不存在,就是因为他们十分罕见,所以耶稣能成为基督教的神千年之久,优秀品格的人拥有独属于他们的赞歌,成为我们应当对其的榜样。

我指正常人,一个成为母亲的平常人,她们会犯下许多错误,让她们的孩子遭受痛苦,源于她们习得的自身痛苦根源,可她们至少会在你极度无助的时刻,企图给予你帮助,尽管也许那是你不期望的帮助。

她们会按照自己许下的诺言,尽可能奔赴到你身边,告诉你,在这个世界上仍有一个能够称为家,能给你提供一个躲避之处。

她们没有不在乎你的死活,而正相反,她们在乎。

想想你是如何对待你不喜欢事物的。

你会丢开它们,远远扔进垃圾桶里。

但你总不会对一个当街痛斥自己孩子的母亲,说“要是你不喜欢这个孩子,大可以把他或她丢进垃圾桶里,永远也见不着就舒心了”。

你不会这么说,是因为你知道自己先是会得到这位母亲震惊的,看待一个疯子的眼神,然后就是一个大概率会扇下的巴掌。

这孩子可是她拼死生下来的。

一个让母亲抛弃自己孩子的人,不是疯子还能是什么。

所以我说,这场赌上全部的赌局,一开始就没有下一场可言。

但这还只是最幸运的情况。

假使,这场赌局,这一位满心期待的母亲,输了呢。

她能料想到最好输法,是自己输了包括生命的全部,而孩子安然降生。

但倘若命运更残忍一点,她输的是孩子呢。

这时要怎么安慰她,她要度过多久,才敢重新站上与命运的赌桌。

我不得而知,因为我没法预想,我只知道赌输理想后,我花了整整五年,才从自我放逐当中,重新恢复起来,带着摆脱不了的畏惧,再次与命运同站在赌桌前。

甚至直至此刻也还犹犹豫豫,害怕放上全部。

我知道自己已能称为勇士,度过了游走在黑暗与崩溃的钢丝绳索,没有像其他如我处境般的同伴一样,坠入无力自拔。

我本也会是他们中的一个。

有太多危险的时刻。

走出来后,我可以看起来好像傲慢地说,是因为彼时巨大的痛苦,让我确定我的热爱我的决心。

遑论一个走出的母亲呢。

生命与理想前,我首先会保证生命,因为我知道只要生命继续,生活就会有未定的转机,一如我对旧家和对我妹妹的感情。

但是她们,那些满怀期待的母亲,那些面临生命与生命抉择的母亲,她们走出的痛苦有多么磅礴,走出的决心与爱的力量又会多么庞大,我无从估计。

所以我没法讲自己能和母亲进行位置转换,因为我从没经历过那些,她在诞下我之前就已然考虑过,或尚且懵懂,但仍然如此履行赌约规则的情形。

我想我的痛苦,无论哪种痛苦,都暂且不能和我母亲的进行比较。

就像我对她的爱,是经过充分思考之后,才能得出并认定的结果,而她对我的爱,是一种在我还不存在时,就已经孕育出的本能。

现在我不可避免地开始思考,究竟爱与痛苦有何种关系。

显然痛苦不能简单等同于爱存在,就像许多恋爱关系中,双方都痛苦时,就得考虑是否及时停止,而非彼此继续折磨下去。

但倘若身处极端痛苦的境况,你的心仍不愿停止,像孕育小孩,或是追求理想,你坚定地认为自己要走下去,并且这个虽然痛苦的处境,还能给你带来快乐、幸福以及希望的话,你清醒理智地知道这就是你必须面对,也想要面对的人生道路的话,这时痛苦就成了你爱的某种表征。

因为它没有摧毁你,没有把你的生活搅得一团糟,而是从侧面与你的爱进行比对,催促你朝向遥不可及的远方奋力前行,提醒你,你拥有何种伟大的力量。

我听过一句话,说是如何区分职业运动员与业余运动员,就在于他们是否浑身是伤。

伤害不是值得赞美的事情,哪怕是自己给予自己的伤害也不,但是放在这种环境底下,反而变为选手们突破个人极限,不断向命运桎梏发起冲击的象征。

我猜人的力量大概和爱的力量相关,而痛苦与伤痕势必存在的理由,在于他们正是在进行一场战争,个人与无形之物的战争,守卫人之所以为人,而非听从天命的动物的战争。

毕竟动物不会开办奥林匹亚运动会,以一种苦行的方式角逐出谁是最强壮的兔子,谁是跳得最高的老虎,它们只是遵循生理构造与生命的本能,天生懂得利用自己的优势逃亡或捕食,再说它们何必违反自我,反正体魄最强健的兔子也不能打败老虎,跳得最高的老虎也不能吃到飞翔的鸟。

人也一样。

人再怎么力大无穷,也不能像吊塔拎起百吨货物;人再怎么苦苦思索,也不能尽数破解生物与宇宙的奥秘,甚至是思索自己从哪来,为什么来,爱是什么,恨是什么,生前对死后的影响,死后会不会有另一种世界。

按照本能来看,这些通通无所谓,饿了就吃饭,累了就休息,有欲望就繁衍,然后死掉。

这便是生命的闭环。

至于科学、文学、艺术、哲思,明白了也不能带来更多金钱价值,享受了也不能解决本能需求,倒是体育有点作用,至少能强健体魄,打架斗狠用得到。

我完全不否定这些想法,因为我一拳就叫别人撂倒,半天也爬不起来。

我甚至听过一种说法,叫做情感只是一种不愿意付出实际回报的勒索,情感只会混乱一个人理性价值判断。

我有点羡慕他们,甚至从他们身上学到不少,一种更简单,更方便快捷的应付生活方式。

只是与此同时我也愚钝,因为没有痛苦从旁佐证,我不能明白自己的爱朝向哪边。

痛苦是种自找苦吃,但也像我之前说的,能支撑你走过痛苦的感情叫做爱。

就是所有人都追寻的那,无数艺术家赞美过至高无上的感情。

有点像长跑过后,度过肺快要爆炸阶段,吸入的第一口空气。

说到这里,我现在还记得小学时的体育老师,戴着一架方框眼睛,喜欢踢足球,告诉长跑后的我们不要第一时间坐到地上,屁股会变大。

那时也是这样的冬季,寒冷的温度、寒冷的天,还有寒冷,但甜美的空气。

如果没有窒息,我就不知道空气是否甜美,如果没有痛苦,我就不知道爱是否有决心。

我说我愚笨,是因为我必须得自己体验后才能明白,也许更聪明的哲人,他们不必事事经历就能明了一切。

所以我说价值判断的生活方式于我不可取,我得要痛苦。

原因在于我更贪心,我觊觎痛苦后的回报,当然不是金钱,而是种无形的东西,比如爱,比如我对自我力量的确信,比如深刻到足够死后也不遗忘的生命。

现在回到最初的问题,我是否愿意重复自己的人生。

我的回答是肯定的。

因为我平平安安(也算吧)活到现在,也许已经是不断重复的结果了。

我有无数个瞬间可以结束,在我意识到的无数瞬间,何况我不知道的时刻。

我一直有种想法,我认为我所见到的那些不幸的人,从某种程度而言就是我自己,我本也会成为他们中的一个,只是我避开了。

以此而言,每个人都是十足幸运,但同时也不幸的人吧。

这个问题交由那些选择哲学痛苦的人思考,我让贤了。

第二个问题,我会作何感想。

我想在痛苦中迎接未知,我想找到我尚未发现的爱。

当然,我已有所爱,也会持续不断爱下去。

这或许就是不断重复着生命的我,遗留给此刻我,朦胧但坚决的线索。

20221130.

 8 ) 「生命是时时刻刻不知该如何是好」,我想我是否已经做得足够好了

1.前两集的主要剧情凑在一起,像是在告诫「一个女人一生究竟要避开些什么才能免于成为一个被害者」,而且还是理想化的不完全版本。

对自己情愫的不了解、害怕不舒服的情绪是自己的小题大做、遭遇猥亵时敢于反抗、被强奸、家暴敢于面临羞耻寻找公力救济……而这甚至已经是太完美的情况了。

如果说因为沉迷言情小说,终其一生认为16岁时被陌生男人强吻,是自己魅力的确证,是被高光打在身上的荣耀呢?

如果说猥亵、强奸、家暴自己的对象,有着举世为之倾倒的容貌呢?

这还是犯罪吗?

这是不是霸道总裁的病娇求爱呢?

是不是霸道总裁为爱不择手段,甚至为了得到我愿意巧取豪夺呢?

是不是霸道总裁心理有什么疾病隐患,不由自主地伤害了我,甚至他会后悔、痛哭、下跪呢?

我的感受还重要吗?

我是不是在人生华美的馈赠里,独独揪着一点瑕疵不放,是不是会被亲友劝慰你怎么总是盯着人生中不好的那一部分呢?

为什么不感激生命还有这么多美好的地方呢?

彻头彻尾的邪恶、不堪,太容易在人生里识别出来了。

可是人生的陷阱不是这样的,女人的人生鲜有炮弹,几乎全是糖衣炮弹。

2.她摆脱得太轻松了。

她怎么总能知道问题是出在哪里呢?

她怎么能这么笃定呢?

她怎么能幡然悔悟自己会将家暴男温情的一面,错愕感激涕零地当成爱,是因为年少时第一次忘了拒绝强吻?

多少人究其一生探寻,都无法得知导致自己做错选择的事件源头是什么。

哪怕是心理咨询谈话,你能忍住不怀疑这又是你给自己编织的一个解释,而非真相吗?

痛苦的也许不是我们不能重生,痛苦的是即使重来,我们也根本搞不清楚自己走错了哪一步。

为什么能笃定自己需要在打字课上察觉到不对就摘下眼罩呢?

怎么能确定这一做法不会葬送自己未来的大好前程呢?

一如小时候那个窗沿边的娃娃,是不该去捡还是用更巧妙的方法捡起来呢?

重来的人生明明依旧是一头雾水啊。

哪有笃定,全是胆战心惊。

3.我想起看过的科幻小说你一生遇到的人其实都是你的化身,是不同时刻的你。

也想起自己曾经毫无说服力地劝慰失恋的朋友,说有种说法是,我们选择来到世界上时已经看过这一生的剧本,不管你现在多么痛苦,一定是因为人生中还有让你非常幸福的事存在,你才愿意忍受这一切。

朋友反问我,哪些被强奸致死的人呢?

我哑口无言。

我又想起看过的两篇科幻小说,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宗教是人类的幻觉和癔症,仅仅是因为,在这个宇宙活着,实在是太痛苦,太孤独了,所以人忍不住要编造一个幻梦,告诉自己,我的苦难其来有自(我曾经作恶/享受过),我的回报将在来世。

这似乎真的说服我了。

我真的很不擅长处理人生的痛苦,反而随着年岁渐长,对曾经视之淡然的痛苦,愈发能体会到千钧之力。

比如,妈妈曾经住院,我想起《陈情表》的开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感觉其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件事,都足以把我击得粉碎。

都是虚空,都是捕风。

4.剧中提到尼采的观点,原文是这样的:“最大的重负。

——假如在某个白天或某个黑夜,有个恶魔潜入你最孤独的寂寞中,并且对你说:“这种生活,如你目前正在经历、往日曾经度过的生活,就是你将来还不得不无数次重复的生活;其中决不会出现任何新鲜亮色,而每一种痛苦、每一种欢乐、每一个念头和叹息,以及你生命中所有无以言传的大大小小的事体,都必将在你身上重现,而且一切都以相同的顺序排列着——同样是这蜘蛛,同样是这树林间的月光,同样是这个时刻以及我自己。

存在的永恒沙漏将不断地反复转动,而你与它相比,只不过是一粒微不足道的灰尘罢了!

”——那会怎么样呢?

难道你没有受到沉重打击?

难道你不会气得咬牙切齿,狠狠地诅咒这个如此胡说八道的恶魔吗?

或者,你一度经历过一个非常的瞬间,那当儿,你也许会回答他:“你真是一个神,我从未听过如此神圣的道理!

”假如那个想法控制了你,那它就会把你本身改造掉,也许会把你辗得粉碎。

对你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有这样一个问题:“你还想要它,还要无数次吗?

”这个问题作为最大的重负压在你的行动上面!

或者,你又如何能善待自己和生活,不再要求比这种最后的永恒确认和保证更多的东西了呢?

——”我以前看到过,却从未悟出什么道理,只觉得恐怖。

他在诘问我思考清楚人生中的每一个决定,警示我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可是哪有这么容易呢?

我努力审视自己的抉择,有多少是被迫妥协,有多少是无知顺从,有多少是不明所以,这大约占了我人生的99.99%吧。

本心就不是被流行文化教唆吗?

本心就不会是上头发热却只能看见一个选项吗?

5.看着女主在内政部平步青云的人生,和她被消耗在家务里,最终家暴男殴打致死的人生相隔并没有多远。

我又想起,自己和朋友说,我不是因为聪明什么的走到现在的,天啊,我是因为走运的难看没有把娇妻恋爱脑的时期发泄在高中,我和厂妹不过一步之遥。

但这种侥幸,真的让人害怕。

人总想总结点什么,掌控些什么,学习些什么,以求之后不要再踩进坑里。

所以会迷信起来。

毕竟这世界随机得让人害怕啊。

6.容易把男人误想成,和我一样有感情的高敏感动物是我遭殃的另一大原因。

女主在战时渴望活着,无论是晨起情不自禁的吟诗,还是夜晚和男人讨论战后是否会有另一个美好的世界,其本质都是一样的:女主对世界的思索、感知是她的本能,一如男的屏蔽对世界的领悟当个蠢货也是他的本能。

想起和前男友吵架和好的心路历程大概是:我回想曾经的美好回忆不舍而痛苦,于是选择原谅和好,他那边:怎么打完一把游戏这女的又好了?

想笑。

7.我从来不是会轻易放过自己的类型,我揪着人生错了的选择反复思量,不断宽慰自己,却也时不时有所怨恨,难以坦然。

因此这部剧给我最大的安慰,不是活在当下,而是重来无数次,我想,我还是会有踩不完的坑的,我已经做得很好了,真的。

#人气创作计划##如果可以选择,你想怎样过一生##为什么人生是旷野##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情感教育#

 9 ) 爱自己的命运

我从小就经常幻想自己死亡的场景,包括溺死、烧死、车祸死等等,由于想象力异常丰富,死亡细节甚至可以真实到让我浑身颤抖。

年纪轻轻的我曾写下“我知道这种(死亡)幻想并非没有意义,因为我在平行时空就就曾无数次这样死去。

”所以当我看到 Ursula 因为经历过多次死亡,而对危险的感知变得敏锐,被父母称为“过度忧虑的孩子”时我感觉仿佛在照镜子。

但与此同时我也意识到,过度地恐惧死亡只会让你的生活被焦虑填满,无法真正感受客观的真实世界。

Ursula 在剧中大概经历了以下3个阶段:1.在刚认知到存在重生机制时,她处处躲避着前世致死的源头,尝试着生存的更久一些。

在这个阶段她追求的是生命的长度。

2.在意识到弟弟 Teddy 会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死去时,她找到了除了“求生”之外的目标。

她为了拯救弟弟的生命,从小开始练习射击,即使牺牲自己也要刺杀希特勒。

在这个阶段她珍惜亲人的生命更甚于自己的,她追求的是保护自己所爱。

3.在亲手杀死自己的孩子后,终于意识到自己无论重生多少次,“这个世界自有他的命运”, Ursula并不能掌控所有事情的发展轨迹。

在回答“是否愿意再活一次”时,她最爱的人 Teddy 已经死去,但是她记得自己曾经答应过弟弟“愿意”。

也许在 Ursula 心里,即使每个人包括自己都会不可避免的走向死亡,但是为了让爸爸多看一次自己学会走路的那一瞬,经历生命中不可逃避的痛苦也是值得的。

在这个阶段她学会爱上了自己的命运,追求的是体验生命本身。

现实世界中当然不可能存在重生,每个人的人生只有一次,当然要竭尽全力避免死亡。

但是对于女主这个有多次重生的机会的“经验丰富”的重生者,她想告诉我们的结论是:为了感受美好与爱,即使注定要遇上苦难也值得来这一遭。

Please take care of each other。

 10 ) I'll do it all again just to see Ursula to take her first steps

"I'll do it all again just to see Ursula to take her first steps." "I'm here to rescue my sister. Release her at once." 爸爸和Teddy简直就是Ursula生命中天使般的存在。

感恩在2023的开头就看了一部这么棒的剧。

虽然看完有点致郁。

短短的4集呈现了历史的厚重---工业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西班牙流感…Ursula在一次重生之后能勇敢地说不,奋发读书进入牛津,在发现与德国男友价值观不同时毅然离开,考公务员,整个人都发着光。

果然自己才是自己最大的靠山,别靠近男人,不然会变得不幸。

这个设定有点像游戏,又有点像不同女性的人生。

作为女性应该如何度过这一生?

如果可以轮回能活出更好的自己吗?

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

在无数次的重生中,Ursula经历了2次意外早夭,2次感染流感死亡,3次因战争死亡,1次被家暴致死,1次寿终正寝,还有1次因刺杀希特勒而牺牲...这无数次的轮回似乎在寻找一个终极答案,但直到故事结束也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

答案大概就是,珍惜当下,无论怎样,都不可能有完整的人生。

废墟中的孔雀代表着绽放和泯灭,这一世Ursula却选择了和女儿一起安乐死,这似乎意味着只要社会结构不发生变化,战争依旧,男权依旧,女性的生存永远危机重重。

女性必须拥有完整的人格和独立思考的智慧,直到最终成为她自己。

Ursula是幸运的,同时也是不幸的吧。

生命中有死亡,也有人性温情的时刻。

爸爸如同社会中的精英分子,永远充满了宽容与爱。

妈妈是极其普通的女性,也是广大女性的缩影(通过婚姻获得体面生活)吧。

早早结婚,依附于另一半生存,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家庭,奉献给了孩子,唯独没有给自己,晚年有孩子在身边,她不愿意重生也很正常。

"That’s the nice thing about time, isn’t it? The more it moves forward, the better this silly old world gets, especially for us girls." 也许每个家庭都有姑姑一样的存在吧。

她们不在乎世俗的眼光,可能年轻的时候吃了很多亏,但是她们独立自主,充满爱心,自信洒脱,敢爱敢恨,会享受生活活在当下。

她们就是晚辈悲凄生命中的光(PS:唐顿三小姐果然是独立女性代表)。

姑姑代表的是当下,是洒脱不羁,是Ursula渴望成为的样子。

在一个中产家庭,5个孩子的差别还是蛮大的。

Teddy从小就有母亲满满的不加掩饰的爱,如同天使一般的存在,类似社会中的好人,这样的人可能只有少数部分吧。

Jimmy和Pamela是家里不受重视的小孩,类似社会中比较边缘的人吧。

小时候有个小姐妹也挺好的。

Ursula堕胎后回家连Pamela都能察觉出异样,可是妈妈却一点都不理解Ursula,挺令人难过的。

姐姐的人生似乎也是一种如妈妈一般循规蹈矩的人生吧。

Maurice无疑是最讨厌的存在了(恶魔在人间),自我为中心,歧视女性,Ursula小时候差点被他用树叶子闷死了,后来又因为他的渣男同学Ursula早孕堕胎最后遇到家暴男被家暴致死。

可是这样的人却进入牛津大学而且在政府单位身居要职。

在Ursula的每一次轮回中Maurice都安然无恙,这说明在战争的大环境下,即使有重生大法,有些人的命运是无法改变的,在男权社会的体制下,男性群体中美好的部分总会消逝,只有恶的部分最终能掌握大权。

"What she feels is what she feels." "Become such as you are, having learned what that is. "医生真的是智者一般的存在。

Ursula在经历家暴男之后疗愈时尽情跳舞那一段太美好了,大概是她那不幸的一世里唯一畅快淋漓地活了一次吧。

生命是如此脆弱,很容易便可以被夺走。

生命又是如此坚强,即便注定死亡,却也勇敢活着。

 短评

女主前几世轮回也……太容易心动了点吧。后面的剧本轮回的意义也不大,支撑点不够,直至最后强行升华并结局的些许生硬了。

8分钟前
  • 戏剧balabala
  • 较差

低能宇宙版闪电侠。即便是打游戏碰到这样无限复活还带记忆的挂逼你都会恨死他的好吗。生命的意义在哪,生命的意义就在于错过的不能重来;就在于每个人只有一次机会;就在于无论我们做什么,都要为此负责;甚至就在于我们必然会失去爱。没有这些底色,所谓的“生命”就成了游戏中的NPC。试图绕过苦难与不完美来论证“生命不息”,本来就是缘木求鱼。何况假如真的这样带着记忆一次次重启,当事人一定会精神崩溃的。

13分钟前
  • 宫胁咲良
  • 很差

稍微有点儿矫情

16分钟前
  • E
  • 还行

#2024.191#热爱生命,生生不息,拥抱命运给你的一切。

19分钟前
  • Jayong
  • 推荐

画面很美,但剧情真的是太流水账了

21分钟前
  • Spider Den
  • 较差

messy

26分钟前
  • 想要环游世界喵
  • 较差

what if …

28分钟前
  • 追问流星
  • 还行

像摇圣诞水晶球🔮

30分钟前
  • 还行

题材很好,但感觉女主没啥演演技,全程就那么几个表情

31分钟前
  • 三核桃。
  • 还行

【推荐】“我在世间轮回,经历女生经历的一切,经历人类经历的一切……”

33分钟前
  • 大罗
  • 力荐

女主每一次重生伴随着更进一步的觉醒也变得更自信和强大,能够完好地过完一生善始善终原来是这么难的事。

34分钟前
  • Seassang
  • 推荐

你不会因为强奸而死,也不会因为家暴而死,生命并非如此脆弱。但你会被脐带绕颈、溺水而亡、被流弹击中,生命如此脆弱。如何才算死得其所?甚至不是阻止这场浩劫。因为你只是一个从来不知道世界是什么的小女孩。或许你还记得,尽管你知道世界是残酷的,你依然义无反顾地爱人(虽然每个心动对象都不是什么好东西)。

35分钟前
  • 云尔
  • 还行

是我没看懂吗 我还是觉得没有得到一个答案 我以为Ursula不停轮回是因为命运选中她来杀掉希特勒 可是杀了希特勒后她还是轮回了 难道她的轮回真的没有尽头也没有目的吗

38分钟前
  • 小茶杯
  • 还行

期待比较高,所以看完确实有点失落。// 生命确实脆弱无常。散文般随性自然,但也确实少了结构工整、主旨递进产生的力量。

40分钟前
  • 菠萝油条虾
  • 还行

2024.07.18 二刷 one of my all time favorite

42分钟前
  • MissDragon
  • 力荐

是一部深刻而感人的作品,它通过厄苏拉的故事,传达了关于生命、爱情和选择的深刻见解,同时也引发了观众对于个人命运和社会历史的深入思考

47分钟前
  • 夏沫
  • 较差

完了,没看懂,弃剧

48分钟前
  • 团子
  • 较差

非常不同意某一星短评,否认了Ursula的脆弱、直觉、敏感、情欲和孤独。当Ursula说她想成为像姑姑那样的人时,我知道是不可能的。不是说她无法独立自主,而是她没法像姑姑那样潇洒,那样忠于情欲。Ursula是一个矛盾的人,一个矛盾的女人,她生命中发生的事情只留给她轮世的预知,却从未教她如何预言,于是在追寻不可知的生命答案时,她终究会一次一次陷入混沌和抑郁。以“what if”为生存本能的人,要经历几世的来回和抉择才能最终明白“now”。

49分钟前
  • 溺江的风筝
  • 推荐

还是有种不够干净利落的感觉。仅仅依靠上一世留下的依稀直觉来指导下一世生活,让人觉得虚无缥缈和无厘头,尤其在最后的战争期间,让人觉得无力极了。但对于第二季感触颇深,远离渣男,大快人心。就是后面重生的几次,女主的伴侣变换简直毫无规律可言……

52分钟前
  • 川屿
  • 还行

其实这部剧不算是那种不断重生修正生活意外与错误的奇幻人生,女主只是感觉到这一切都似曾相识,这是所有人都可能做过的梦,好像一切都似曾相识,但每次结局却都不一样。如果人生真的没有遗憾的话,那就没啥好怀念的了,“what if”也好、“again and again”也好,最重要的还是“siezie the day”。时间真的过得好快,连Thomasin也开始演妈妈了,Lzzie阿姨应该是全剧活得最通透的人,相比女主,我其实更想看她的生活。

56分钟前
  • 南之禾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