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三”事件发生10日后,8月23日,日军上海派遣军所辖20多条船舰悄然抵达上海,开始在宝山沿岸登陆,并占领宝山县城和吴淞炮台。
此时国军的大部分部队还在上海市区。
由于宝山沿岸部署兵力较弱,国军急增包括姚营所属98师在内的两个师和一个炮兵连,加入左翼作战团,围歼登陆日军。
但迫于国内舆论压力,未等98师等主力增援到达,国军便开始攻击,虽然收回吴淞与宝山城,但伤亡惨重。
想要去看电影《捍卫者》完全是出于一种好奇,知乎里有评论称这是近年来国产抗战电影的逆流。
自然是因为它的题材。
它讲述的是淞沪会战之前的宝山之战,毕业于黄埔军校的国民党少将姚之青带领部下誓死抵抗无论是人数还是装备都几倍于己方的日本军队,最终寡不敌众,战死沙场。
逆流之一在于它讲的是国民党军队的抗战,而且没有共产党的人物在内,除了片尾出现伟大的毛主席对姚之青的赞赏之外。
出于对已有政权的巩固和意识形态的维护,我们无论在荧屏上还是在荧幕上都很难见到国民党军队的身影,如果出现,要么是和共产党共同抗日,要么是与共产党为敌。
也就是说,要么敌要么友,但绝不能做主角。
而这部电影中不仅是做了主角,而且还颇有赞赏的意味。
这自然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背离,也难免院线场次少的可怜。
这是其一。
第二,是对人性的还原。
自从解放以来,主流文化便刻意升华军人的形象,甚至产生一套滑稽的模式。
现在大行其道的抗战神剧里的套路,比如手撕鬼子,手榴弹炸飞机,裤裆藏雷,会拐弯的子弹等等,其实也是这种模式的延续。
最近又出了包子雷,由此可见我们的想象力之奇特了。
在这种夸张的模式之下,对应的是对人性的过分的升华,无论什么时候,我们总是看到主人公视死如归慷慨激昂的样子。
戏里说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我看其实是都有一颗钢铁的心。
但在这部影片里,我们能看到有被炮弹吓得尿裤子的士兵,怀里揣着护身符的小兵,以及老想着去调戏女医生的连长。
这种还原其实已经在个别电视剧里有所体现,电影上我看还是第一次。
我们之前的模式讲求的是正面人物要伟光正,相应的反面人物就该是猥琐邪恶又卑贱。
如果是因为主流文化的影响而有意“丑化”的话,这反而有了负负得正的效果。
就像wg期间的《金光大道》,站在现在的立场来看,里面那几个地主和有些小资产阶级思想残余的农民倒闪烁出人性的光芒来。
这部电影能做到这两个突破,自然是国产抗战电影的进步。
然而硬伤也很明显。
摄影实在差劲,镜头晃来晃去,没有中心,连简简单单的正反打都不自然。
开头是一段街垒战,镜头跟在士兵身后,给人带来一种压迫感。
后来开始阵地战和白刃战,镜头反而乱的不可开交,不仅人的动作看不清,就连整个部队的行军也看不清。
如果说是为了增加一点紧张感的话,那也未免太过了。
剪辑也很莫名其妙。
本来镜头就没怎么做好,剪辑师难道也自暴自弃了?
有那么几段镜头实在匪夷所思。
比如女医生擦身,和故事主线并无关系,只是展示了女主角优美的身体线条和白皙的肤色而已。
所以我只好理解成女主角已经预感到她会战死沙场,所以决定“整装待发”。
陈继光和葛若男其实也是很有价值的人物,值得去打磨一下。
性格丰富不了就做个简简单单的扁型人物也好,突变可实在接受不了。
相比而言,倒是揣着护身符的警卫员个性蛮丰富。
最严重的硬伤和国产片如出一辙,就是技术细节太不用心。
人被炸弹炸起来之后竟然在空中完好无损的翻下来,观众当然知道那不过是假人,但假到这个程度可有点过分了。
另外,道具组也太拘谨于血浆包了。
不必说如昆汀一样大洒特洒,至少也得让脸上蹭的像一点啊。
吐槽这么多,自然也是因为有所期待。
该片给我的亮点有,一,战士们的家乡话说的很亲切,日本军官也说起标准的日语来(我看了演员表,的确都是日本人,可谓非常有国际精神了)。
至于刘连长的《天涯歌女》嘛……不做评价。
二,主演表演自然,很沉稳。
不知道是不是也借鉴了原型人物的性格,或者也像梁家辉一样写过人物小传?
看他正值壮年,倘若以后能一直坚持,必有可为。
不过。
这里的演员我一个都不认识……三,战前动员很感人。
我也看过不少抗战片,里面都有过战前动员的场景,最夸张的竟然是讲起mks主义来,往往流于假大空,令人作呕,既不亲切也不热血。
姚子青的动员则很有效果,因为他说的不再是一个宏大而空泛的概念,而是因势利导说,我们的身后,就是你的浙江,你的四川,你的湖南,你的广东!
这大概也是为了避开主流意识形态的审查吧,又是一种负负得正的效果。
我给他打四颗星。
它在同类型的影片中已经有了可贵的进步,但距离一流仍然相去甚远,无论是技术层面还是非技术层面。
希望后来能有更好的类型作品面世,早日扫清抗战神剧的余毒。
希望我在我有生之年能看到这一天。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日寇携军舰、重型火炮、重型炸弹等先进武器,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
日军海陆空三军已经将华东团团包围,但此时上海、江浙一带的工业力量还未能完成转移,能否牵制敌人保存国力,成为了抗争能否胜利的关键。
9月5日,日军集中30余艘军舰,掩护陆军向宝山发起猛攻。
奉命坚守宝山的98师第583团3营600人在营长姚子青率领下,抱与阵地共存亡之必死决心,一次次打退敌军疯狂进攻。
日军海陆空三军齐出,投放的燃烧弹在城中烧起了冲天大火,所有建筑化为瓦砾堆。
战至7日晨,日军以坦克开道突入城内,姚子青率全营官兵与敌巷战,打尽最后一颗子弹,至当日上午10时,除一人前夜受命突围向上级报告军情外,其余全部壮烈牺牲。
姚子青和全营官兵壮烈殉国后,国民党中央执监委员会于9月10日通电全国:“宝山之战, 姚子青全营与孤城并命,志气之壮,死事之烈,尤足以动天地而泣鬼神”。
事后估算,日军为占领宝山仅耗费弹药一项价值超过10万美元。
姚子青与600壮士与城偕亡的壮举让凶暴的日本人也不得不被中国勇士的精神折服。
历史记载,日军进城后将死者尸体收殓掩埋,列队鸣枪致敬。
姚子青何许人也?
姚子青(1909-1937)广东平远县人,16岁考入黄埔六期。
平时戴一副近视眼镜,像个文弱儒雅的书生,但打起仗来却是异常勇猛。
抗战全面爆发之后,姚子青在武汉告别了年轻的妻子和三个子女,率部开赴淞沪战场。
临行前,姚子青嘱别夫人"此去倘能生还,固属万幸,如有不测,亦勿悲戚,但好好抚养儿女,孝奉翁姑"。
图左真人,图右白恩饰坚守到第4日晚,姚营4个连长阵亡了3个,9个排长战死6个。
姚子青致电旅部:"抱誓与敌皆亡之旨,固守城垣,一息尚存,奋斗到底。
"打到这个时候,所有计划都没有了,姚子青的部队遵循的战术仅有一个——“我死了,连长接替我指挥,连长牺牲了,排长接替,排长死了,班长接替,班长死了,老兵接替。
到时候不用请示报告,自动接替就行。
”
鲸涛鳄浪撼危城,全仗吾曹抵死争。
五百健儿齐殉国,中华何止一田横。
姚营的事迹曾被著名电影导演徐苏灵和蔡楚生翻拍成《孤军喋血》、《血战宝山城》两部电影,在国内及港澳南洋等地放映。
时隔七十多年,电影《捍卫者》再度揭开这段尘封的抗战历史,豆瓣评分目前稳定在7.8分。
这个成绩远远高出同期上映许多影片,包括你们所熟知的那些国庆档电影。
但相反的是它的排片。
嗯,看这部电影需要特意抽出时间来长途跋涉找影院。
图片来源猫眼票房专业版10月17日的数据尽管如此,《捍卫者》上座率依然保持绝对的领先。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上座率真的这么高,院线为什么不愿意增加排片。
首当其冲的一点是,因为这是一部彻彻底底的“三无影片”——无名导演、无小鲜肉、无大投资。
在流量为先的现在,这样一部电影注定被淹没在其他大制作的浪潮中。
其次,这部电影上映前的宣发也做得并不到位。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如果我没说,你可能都不知道这部电影。
那么这是一部被埋没了的神作?
当然不,起码在我看来《捍卫者》的剪辑,真的应该跟《天才枪手》好好学学。
除此,秉着客观的原则,我还得给这部电影挑挑刺。
剧情中,女医生的爱情线略显多余,破坏了整个战争的气氛和节奏。
制作上,可能因为资金缺乏,画面声音都显得稍微有些粗糙。
但这并不影响这是一部优秀的国产战争电影,我给它打3星,小成本鼓励3.5星。
现在的票房成绩不是他应该得到的。
姚子青在告别妻儿时说道:“丈夫许国,不必相送。
”没想到在空荡荡的电影院内,一语成谶。
以上内容摘自我公众号 真故电影 微信号:zhengudianying大雪纷飞时候你来迎娶我,大雪纷飞时候你离我而去。
奶奶在爷爷坟前烧着纸,旁边还有上次推好的雪人没有化开。
微信后台回复【403】提取文章《大叔啊,我们的头发都白了呢》,看在韩国登顶票房冠军的90岁真实爱情。
杀手里昂剧组拍戏中途意外破获了一起抢劫案。
小黄人的语言真实存在并能被翻译。
关注真故电影每天一则经典电影背后的真实彩蛋。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彬彬(来自豆瓣)来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review/8836207/姚子清牺牲后被国民政府授予陆军少将军衔。
这是正史,国军将士与日军血战到底牺牲之惨烈,伤亡之慎重,用三十余万将士的伤亡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之说,给日军造成四万人的伤亡,是何等的可歌可泣,是何等的令我们敬畏尊崇,然而影院排片与小鲜肉的影片相比唉,戏子价值远高于民族英雄价值。
剧中对于儿女感情没有过分的渲染,表达。
一不好的就是犯了与喋血孤城同样的错误,就是格局有些小,只有旅部,而没有去显示淞沪战区警备司令部与南京军委会。
二就是剧中始终没有国民政府国旗和国民革命军军旗,很遗憾,这也许和…………。
战斗场面还行,导演应该刻意没有把血腥支离破碎的画面展示给观众。
又在残酷的战争中又加些男人好色的戏份,恩不错。
还有剧中也突出国军该打则打,该流泪就流泪,该拼就拼,方显男儿本色。
600名战士他们是为民族而战,为国家而战,为兄弟姐妹而战。
然而影片中突出表达的这种精神在现在过度娱乐中已经埋没了?
是不是已经烟消云散了?!
印象里战争进入我观念的宏大主题,是在阅读到有人总结说人类文明的三大永恒主题(宗教,战争,爱情)之后,战争这个词开始有了相对来说重要且深厚的概念。
从上学开始不管是课本还是身边环境,都会高频的出现【日本鬼子】【打仗】【抗日战争】【侵华战争】等字眼以及情结(甚至在老家还存有当年的防御军事防空洞以及传言被乡人所杀之日本鬼子埋尸处)。
在大学之前,囿于历史知识的局限以及个人的认识缺陷,确实对日本怀以仇恨,在大一第一学期的思想政治课堂上,老师组织我们参观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改变了我对日本,对战争的看法。
有点意思是在于有情怀,硬伤在于只有情怀。
三星半,多半星给的男主的扮相。
亮点在于:体现了各个省份的中国军人在抗战中的表现。
至于这个国家后来由哪个政权统治,那是后话。
男主扮相像,气质也是符合历史上书生悍将的称号。
对人物的深入理解在淞沪会战之前,中国人对抗战是没有概念的,毕竟各种被欺负,并不能预知未来。
没有人会听一个北大图书管理员出身的人对抗日战争的预测。
有些人在撤退不行就划国而治吧,比如国父的继承者常申凯,有些人考虑走明末那种文化存留吧比如爱国青年汪精卫,有些人已然是伪军伪国了比如前朝的皇帝溥仪。
这是背景。
所以,是对1937年的一个营长来说,他的选择还是挺多的。
他之前是有孙殿英的,他之后也有唐生智。
但是他是主动选择了战死殉国。
他其它的选项体现出来,这可以说明作为军人、中国人的身份是如何的具体。
同时作为父亲,他儿子对他的评价是:6岁以后父亲就不在了,父亲让我骄傲了一辈子。
这句话,张学良汪精卫后人是不敢的。
这点能圆满故事的,而且往后延续的,民族精神的浓缩与延伸。
姚子青是客家人,在中国是少数民族(经评论提醒此句有误,所以这一句可以改为:在中国经常被误认为少数民族,实际客家人是汉族一个特点群体),在抗战时候,是没有中华民族这个词的,所以这在当时被认为就是汉族的事情,比如国父的三民主义最初还是反清复明的意味在里面的。
但是其中是有许多少数民族参与的,包括白族、甚至满族这个特点,应该有情节点出来的。
如果你们想有个高度的话,可以看看抗战烈士名单,上面甚至有美国人。
让观众理解他作为一个个体人,人物就不会那么单薄。
理解一个出场就注定要牺牲的人,理解一场从开始就知道要战败的战争,理解那时候的中国是多么的混乱。
战争与生命是人类个重大的议题,战死而不能胜,其实是非常好的切入点。
战场布局 宝山与其他战场不同因为是直接面对日本海军,是在当时最可怕的海洋舰队射程范围内的,面对的是日军战斗力最强的部队。
他们为什么要千里迢迢来打宝山,这是一个希望在大银幕上面消除日本人脸谱化的点,这能让最后的遗体告别不那么突兀。
而同时蒋介石的计划几乎就是一盘散沙。
所以这部前一半,可以作为如何从战场上躲炮弹,到最后巷战,是可以通过地面建筑的损毁程度作为判断依据的。
也不至于房子从开始到最后几乎没有换场景的感觉。
各个省区的士兵都有体现这点很好,但是一样的缺乏深入。
比如东北人开口骂一句少帅,让四川人提一句刘湘,贵州人提一句讲武学堂,广西说一声伪军……都是可以直接点出每个省出兵的难处和抗日的贡献,是可以避免湖南人唱天涯歌女这种桥段的。
语言日语请找配音演员,发音很奇怪。
国军语言体系是与tg不同的,台湾的用词会更加规范而客气。
明显感到人物台词很吃力地在模仿,对长官、平辈、自称都是有规范的,正式场合和朋友之间的称呼都是有规矩的,不做好很让人出戏。
方言只有东北比较准,其他的都是普通话翻译,不符合用语习惯甚至是发音习惯。
字幕方靖 龚传文出现的时候 按例应该给个字幕,或者要给个能看出名字的特写。
这些都没有。
结尾 随着姚子青一起殉国的人,名字应该被列出来。
比如宝山一役的名字,有多少写多少,最后给个太祖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的发言。
也算是用英雄了的名字,临别时候敬个礼,不至于卖情怀都卖得那么生硬。
总结,希望你们下一部作品能继续这么有情怀,然后能提高水平。
这样我会第一时间来夸你们,然后我去二刷,所以这一部就这样吧。
根据1937年宝山守卫战改编。
有的电影,已经没有办法只当做电影。
姚子青(1909-1937)本来已经决定不去看太暴力血腥的题材,今年却不知怎么,看了好几部战争片,钢锯岭、敦刻尔克,都是基于史实,但看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往事,触动还是更强烈。
屏幕上的他们在浴血奋战,屏幕外我的手边还放着冰激凌——有种无法忽视的内疚感,忍不住想那段苦难深重的岁月对我们现在究竟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即使买的是不可退的电影票,也不止一次升起不看的念头,仿佛坐过山车一样,一部分的“我”很不理解为什么要去受这份罪——结果这部电影带来的冲击远胜过山车,仅仅一个开头,就忍不住落泪;只要稍稍想到那段岁月前后不知多少类似的事,就有种喘不过气的感觉。
影片结束后,看到外面的繁华与和平,感觉仿佛是场幻影,或者只是这些鲜血与瓦砾的间奏曲。
碎碎念了这些,其实并不知道想说什么,只知道很想找个安静的地方大哭一场。
喜欢那个女学生的情节,点到为止,处理得干净利落。
当她死去时,不禁想起有人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毁灭给人看。
(P.S.女学生洗浴着装的片段,那是赴死前的“正衣冠”啊)出演姚营长的演员,演得既有书卷气,眉眼间又带着一股冰冷狠决,非常有魅力。
最后看姚营长真人的遗照,倒是只觉温和。
看到有人说这部片子情节“老套”,回想起来确实有点,但觉得这样反而正好:这是一个早知结局的故事,用这样朴实到连过程都可以猜中的讲述方式,反而更加突出它承载的其它东西。
最后姚子青仿佛可以逃生,却留下来殉城,我第一个念头是觉得太过“浪费”,但人活着绝不是为了生存本身,这样的选择,得失之间,也难说得很……影片有很多次正面展现战场,各种炮火枪声,打仗的间隙却格外安静,姚营长这个角色本身就特别安静,这动静之间,显得那些不对战的时间有种特殊的质感。
如果说对这部电影有什么不满,那就是中间日记的字幕实在太仓促,每次都不够从头读一边。
反复出现的跪拜宗祠的镜头,看了有种说不清楚的感触。
一边是乡土、文化、传承,另一边是战乱、杀戮、死亡,姚子青行礼那一幕,仿佛另一个版本的岳飞受字。
后半部有一场动员,那些话平时听了实在是“假大空”,但在那时那地,却是再真不过再适合不过了……又,这好像是我第一次看到专门讲抗战时期正面战场的?
***——“职等誓本与敌偕亡之旨,固守城垣,一息尚存,奋斗到底。
惟孤城无援,日久难支,恐人城俱亡,与大局无补,仍恳速援解围。
”姚子青9月5日电报1937年9月6日上午10时姚子青身死、宝山城陷落。
***捍卫者,捍卫的不只是国土……
抗日战争、宝山、捍卫这几个词我们都知道,但淞沪会战八十周年,姚子青殉国八十周年就不一定很了解。
一九三七年八月三十一日日军入侵上海,九月一日至九月七日,营长姚子青率部六百,除了勤务兵魏建臣突围报告战况,全员壮烈牺牲。
这些,我都不知道。
我甚至不知道宝山还有过城墙。
有一段七天屹立不倒的城墙,和在背后用血肉支撑城墙不倒的,被遗忘的那些人们。
“城里怎么会有女人和小孩”在观影之前,有个朋友提到她的外婆就在淞沪会战里作为志愿者救护过国军伤员,后来在小姐妹的带领下投奔了延安。
所以,姚子青的困惑从来不该是问题。
她们甚至不仅仅是被保卫的,她们同样也用她们的方式战斗着,直至牺牲。
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这个匹夫不一定是指丈八男儿,粗莽汉子。
电影中被炸得血肉模糊的护士,有撤退机会却继续毅然穿梭在战壕之中的洋学生:敌不退,我不退。
你有国仇,我有家恨。
美丽的花朵啊,迎着弹片怒放凋零,舍此别无可能。
“你们看过上海的女人吗?
”当李大成被讥笑胸比女人都大,他倒是“从善如流”地扮上扭捏唱起“天涯歌女”,因此领了军法。
血肉模糊也毫不在乎、他经历过太多的生死,经历过太多的生离死别。
他在乎那个洋学生的眼睛好大,手好白。
“能让我摸下手吗?
”然后讪讪而退,在短暂的胜利之后大唱湖南花鼓戏。
城破之时,每次都冲在最前沿的他最没有想到的是,这个愿望竟然真的实现了。
一亲芳泽,零落成泥。
什么都不在乎的粗蛮汉子彻底不在乎了,携手榴弹做矛,取坦克车之头颅于血肉模糊之间:营长,欠你的十鞭子下辈子还。
“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他的胸不会再比上海女人大了,他的胸已经变成上海的城墙。
醉卧沙场君莫笑,这一次的冲锋陷阵,不归。
“我们身后,就是你的浙江,你的贵州,你的江西,我们的广东和你们的四川。
”姚子青最后慷慨陈词也好,每次身先士卒拿起枪说跟我来也好,全片最为动容的依旧是他铁画银钩地勾去前一刻还是鲜活的战友同袍。
这场开始前就知道结局的失败,这场在杀敌规模上并不巨大的战役,不多不少,七天,六百人,几近全军覆没。
所以每次看他排兵布阵,每次看他绞尽脑汁,总有着巨大的悲悯:这一切终将是徒劳的,这一切终将是他们的失败告终。
但如果他能知道,是否还是会站至一兵一卒?
他们的血八十年已化为碧,他们的忠魂“古直作今,歌以当哭”,姚子青从未动摇,他的六百兄弟从未动摇,在这场战役之后,那么多的中国人也从未动摇。
上海原来也有城墙;上海除了四行仓库保卫战还有宝山保卫战;当年的神州大地到底还有多少城墙,还有多少在一开始就注定失败的,绝望的保卫战。
为了忘却的纪念,为了这些从容赴死的大好儿郎。
还有多少这样的英雄该被大书特书?
湮灭不闻的被记录下来,字迹模糊的被讴歌出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青山处处,当迎忠骨而还。
回想起前年的战争片敦刻尔克票房不俗,同档期的捍卫者却鲜有人问津,最后只有600万票房,不得不说这是种遗憾。
事实上我们本土的战争片不少,但真正拿的出手的却不多,抛开意识形态来讲述国军的作品就更少了,多少年前的血战台儿庄依然是这类型电影的顶峰,至今未被超越,而捍卫者同样令人值得尊敬。
无意于去比较同类型电影的战狼之类孰优孰略,事实上我至今觉得我们拍的最好的战争片其实是讲述三大战役的大决战,动用巨额军队和物资的大决战,在制作上至今无出其右。
除此之外,冯小刚的集结号其实也很不错,多多少少在战争片中多了些反战的意味,虽然戛然而止但总算有所突破。
至于更早的紫日 黑太阳之类,倒是还未看。
另外让人遗憾的是,我们拍的战争片大多都成了爱国主义教育素材,但其实,单薄的影像如何能承载战争残酷的万分之一,即便是一个小口子也足以震撼人心。
而捍卫者和八佰就是发生在淞沪战役中两个小角落的故事。
正面描写国民党军队的片子, 实际上国民党军队是抗日战争的主要力量, 共军主要是打下游击. 实际战争比电影里应该悲壮多了. 尤其是川军, 虽然日本没有打进四川, 但是川军参军最多, 出川抗日, 伤亡最惨. 比抗日神剧好看, 最后不像抗日神剧一定要以胜利结尾, 以全部阵亡结尾更显真实和悲壮. 看得让我热血沸腾, 热泪盈眶.
难怪当年没有看到宣发。看过了《八佰》,回头再来看这部电影,乍一看我以为是网大。无论是服化道还是特效编剧场面,处处让人觉得资金捉襟见肘。估计也根本就没有钱来做宣发了吧。虽然非常喜欢这个题材,但还是很难让人满意。
精细不足,聊的太多了,聊的太多了,话太多了!!!姚子青最后两发炮弹击中敌军首领,摄影师给他的特写为什么在摇晃!定格特写晃什么晃!
男主全程装逼,剧情莫名其妙,把挺好的一个故事拍成这样可惜了
题材值得纪念,成片就不是那么回事儿了。
电视电影的水平,但是家国情怀是动人的。我们身后就是你的浙江,你的贵州,你的江西,我们的广东。动容,致敬姚子青将军及姚营600烈士,守土有责,铁骨铮铮,一寸山河一寸血。
看不下去。看了开头5分钟就弃了,不浪费时间。大家说的电视剧质感我不认同,整体成色还是可以的,不能忍受的是:没有真实感。例如:战场上明明钢盔没有歪,演员进入特写镜头需要扶一下帽檐。这是殊死搏斗的战场!不是影楼拍照!
去年看的,忘了标注,当时为了整理一篇反映国军抗战电影的策划稿专门去看了这个,结果排片惨到一定程度,找了半天才找到一家。片子有点简陋但拍得还是可以的,少见的淞沪会战题材战争片,极为惨烈,且但凡涉及到国军抗战的作品都不错,因为里面不会掺杂意识形态,做到真正纯粹的反映战争,所以要期待管虎的《八佰》
尊敬烈士。但真没法入眼奶油小生
您小情趣那么多 不如拍个电视剧?这混成一锅粥的剪辑 慢镜头胡乱堆砌完全感染不到观众 主次不分 节奏稀烂 人物单薄 这么优秀的革命烈士被你拍成这个样子 还不如片尾幻灯片感人
乱乱糟糟,不算崩但是各种迷之行为,前半段各种直挺挺端着轻机枪往前冲扮 Rambo 什么的,还有日军少佐趁着夜战溜进去贱兮兮地在国军背后放冷枪,少佐是指挥 1000 人的就冲上去干这?那真是活该了
就别满揣着情怀和诚意自以为是地尬拍了。还是期待《八百》吧。
最后二十分钟烂了,巷战战损比日对中都高了吧,最后还有个人主义的突显,是美国电影看多了吗,还是主演给钱了,抗战成了个人主义,很出戏。还有添加女性角色桥段,处理能力很差,这是个死穴,一般人碰不得。ps:想纪念英雄一个人吗?吃惊
有些事可以不感兴趣,但是必须铭记。
自诩爱国的人,真希望都走到影院里去看看这片,你只需少抽一两包烟,或者少下一次饭店,去买一张电影票,安静地去看一次,就能够得到真正的爱国的精神内涵,不要总是嘴上说爱国,去看看,真正的爱国是什么?
三星给质量,一星给情怀。国产抗战片的路还要走好远,镜头调度、台词、演员表演、情节都还需要好好打磨。
太惨了。满篇煽情,用惯了的国产抗日剧手法,人物僵硬死板,净说废话,一看就是编剧太年轻,没有半分生活。
这个题材早该摄制成电影,可惜最后还是不免浓厚的抗日神剧气息。听一个研究者说过其实姚营最后也投降了,但杀红了眼的日军出于报复将降伏官兵集团杀害。这样最后成为彰显的对象,也有一点偶然了
枪也没放过仗也没打过还敢拍战争片?一点都不科学
电影有张有弛,但这样的节奏套用在这类型的电影里完全的不合适,还不如一紧到底。演员表现力很一般。
能有这样一部正面历史事实的抗战电影,还有什么好去挑刺的呢,低排片低票房反应了这个时代的电影观众有多么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