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幻人生

Stranger than Fiction,口白人生(台),离奇过小说(港),笔下求生,天马行空

主演:威尔·法瑞尔,艾玛·汤普森,达斯汀·霍夫曼,玛吉·吉伦哈尔,奎恩·拉提法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6

 剧照

奇幻人生 剧照 NO.1奇幻人生 剧照 NO.2奇幻人生 剧照 NO.3奇幻人生 剧照 NO.4奇幻人生 剧照 NO.5奇幻人生 剧照 NO.6奇幻人生 剧照 NO.13奇幻人生 剧照 NO.14奇幻人生 剧照 NO.15奇幻人生 剧照 NO.16奇幻人生 剧照 NO.17奇幻人生 剧照 NO.18奇幻人生 剧照 NO.19奇幻人生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奇幻人生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他——Harold Crick(威尔·法瑞尔 Will Ferrell 饰)是一个国税局的审计员,每天过着极具规律性的单调生活,一把旁白的声音却打破了这一切——他发现耳边常常响起某个人的说话,她能洞悉自己每日的生活规律,甚至能预测他不久将来的死去,他深深惶恐。 她——Karen Eiffel(艾玛·汤普森 Emma Thompson 饰)是一个作家,性格悲观颓唐,从来不让笔下的主角逃过死去命运,正为如何安排主人公死得伟大而烦恼。她不知道,笔下的那个男主角,和现实生活的他完全重合,而男主角死去的剧情,将一一在他身上应验。 然而,当他得知自己的人生被他人设计,但可以死得其所获得生命的价值时,他再也没有惊恐和反抗,而是坦然接受这一切。他的选择让作家开始了新的顿悟,故事也随之峰回路转。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无与伦比的美丽禁闭男童单身黑人女2:西蒙娜的复仇君心藏不住心灵家园大唐来的苏无名美味毒妇黄金兄弟端脑我们无法一起学习OAD2上帝帮助女孩康熙微服私访记3皇家国教骑士团九降风与艾琳的那个夏天相见恨晚击雪飞吧!骚年艾玛的机会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暗黑第二季胎记十万吨情缘原来是老师啊!虎兄虎弟我的名字叫莎拉姚明年王牌播音员偷窥女人心那时候那些人

 长篇影评

 1 ) 一支笔,奇幻人生谁成全了谁?

不知道应该如何描述对这电影的喜爱,从片头精准的计数搭配着巧妙的卡通“注释”开始,我就知道这是符合我胃口的。

音乐、俏皮的闷不住找乐子的数字们,痴癫的艾玛•汤普生,谨小慎微的法瑞尔,老道的达斯汀,都是我中意很久的了。

生活原本就索然无味,小说家基本的职责就是制造惊喜,读者也许可以循着作家已成签字的笔墨去改造生活,这当然是皆大欢喜。

可是无厘头的发现作者与圆形开始共同创造着故事,哈罗德提供最井井有条、毫无新意的素材,也就提供了一万个惊喜登场的空洞。

而伊芙,则在这样规整的白板上,狠狠地、卖力的、淘空自己灵魂的花费笔墨打下一个又一个痕迹,让这条笔直的线开始变得曲折有趣、凹凸有致。

Little did he know,他毫不知晓。

心里在说,Oh, my god, son of bitch这不是以前学英语最讨厌的倒装句么?

现在却显得那么的曼妙有趣。

哈罗德毫不知晓,有人在一笔一划的书写他的人生,决定他的生死,伊芙也毫不知晓,她书写的是真实的人生,并要决定他的生死。

上帝的wristwatch拨错了,让哈罗德听见那充满修辞的他本人的人生注解。

感叹的是编剧,可以让原本令人纳闷的骑单车的小孩、巴士司机,合乎时宜的出现,又能顺其自然的完成伊芙要哈罗德,这个男主人公死去的结局里。

伊芙的所有小说主人公都得死,她对死亡是如此着迷,千方百计的此岸沿着,对前面生活细节冗长、细微但甜美的描述,就是为了让他死去。

也许,就是因为她没发现自己对生活的畏惧、对真实的畏惧、以及对无畏的畏惧。

无畏的哈罗德在看完“他”的小说之后(伊芙最后描述他死去的章节是草稿)平静的接收着,告诉她应该这样写完,主人公只有这样死去才是一部杰作。

然后第二天“以身赴死”。

这样才令伊芙发现,写作并非是那么的无关痛痒。

没错,你描述他人的人生,别总是说得很轻松。

最终哈罗德没死,不然就不称其为喜剧了,伊芙终于换了一件女人味的衣服,终于有点女人味的开始和人打交道,并且心存感激了。

哈罗的成全了伊芙让她变得鲜活,伊芙成全了哈罗德让他still alive,编剧成全了我们的慈悲,这个故事成全了这部影片,故事中的故事成全了这个故事,生活本身是谁成全了谁?

最后一如既往的温馨提示 :生活中有这样那样的琐碎,这样那样的关爱,这样那样的缘分会拯救我们的性命,要做就做那种连上帝都不忍心他死去的人。

每个演员都那么精准,包括最后那个麻木的医生……如果颁发最佳演员奖,我会颁给那个可爱的、不说话却暗自抱怨着的、用自己的方式顽抗着烦闷的生活的,最后却在紧要关头牺牲自己堵住主人的动脉而救了哈罗德一命的手表,它是那样的有人情味,并且勇敢甚至胜过人类,它教唆哈罗德去挣脱规矩的铁链,促成了这一系列美好。

硬要说遗憾,就说最后霍夫曼跳入泳池时的一身赘肉,让我唏嘘扼腕——他真的老了。

 2 ) 谁又不是老天爷笔下的人物呢!

奇幻人生 (2006)7.82006 / 美国 / 剧情 喜剧 爱情 奇幻 / 马克·福斯特 / 威尔·法瑞尔 艾玛·汤普森这是一部2006年的冷门科幻喜剧片佳作,片名《奇幻人生》,但是我更喜欢它的另一个名字,直译成《笔下求生》,这个名字简单直白又满满的悬疑感!

故事虽然简单,但是却非常有创意,脑洞大开!

说的是男主耳边总是听到一个女声的旁白,诉说着自己的点点滴滴。

最终男主发现,自己就是这个女作家笔下的人物,也就是说,自己的未来就是掌控在这个作家的笔下。

让人遗憾的是,当男主发现自己是这个女作家笔下的人物的时候,又了解到,这个女作家只写悲剧,也就是说,她曾经的作品中的主角最终都被她写挂了!

于是男主到处去寻觅着这个女作家,最终还真被他找到了。

但是,此时的女作家已经完成了她的这部作品,只是还没有发布而已。

男主拿到了底稿,果不其然,男主最终被女作家写挂了!

当男主看了底稿,也觉得这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貌似书中的男主不死不足以撑起这部电影似的!

于是,男主也彻底放飞了自我,改变了自己刻板无趣的生活,也寻找到了自己的真爱!

最终,男主为了救一个小男孩,被公交车撞飞,男主最终…nonono,最终没挂,虽然被撞的全身打满了石膏,毕竟还保住了性命!

因为,女作家最终良心发现,把结局改了,所以这就成了一部“从此他们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的大团圆结局的美丽童话喜剧片!

其实,我们谁又不是老天爷笔下的故事人物呢?!

我们兢兢业业,小心翼翼的一路走来,总想把事情做得完美,然而,经常会发现,无论如何努力,结局总是不尽人意!

反而,有时候放飞自我,却又佳作天成!

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幻想过,反正我小时候总是幻想自己是一部作品里的人物,我现在的生活都是自己的回忆!

突然某一天一睁眼,我就回到了我的“现实”,一个成年人,拥有该拥有的一切!

事实证明,现在的每一天的睁眼,都来到了我儿时想象中的“现实”,我好像已经拥有了一切,有车有房,有妻有儿…但是我仿佛又一无所有,我的理想,我的抱负,我的追求…啥都不是!

本片虽然是一部小众电影,但是里面明星却是很多!

男主威尔法瑞尔是著名喜剧演员,我印象比较深的是《王牌大贱谍》和《非亲兄弟》;女主是《蝙蝠侠黑暗骑士》里的瑞秋;还有老戏骨《毕业生》、《雨人》的达斯汀霍夫曼;还有女作家和她的黑人助理都很眼熟。

总体还是挺有创意的一部喜剧片,推荐指数⭐️⭐️⭐️🌟

 3 ) 奇幻人生:创造不是一切

一个虚构的故事,竟然是真的,面临生死,又该如何取舍,舍生取义,最后皆大欢喜。

这个电影就是这么一个故事。

一个作家和她的主人公相遇的故事。

笔下的世界与现实合二为一,此时是追求一部伟大的作品还是拯救一个生命却令作品不再完美,电影选择了不完美的作品,选择了生活,就如同一个呆板职员摆脱死寂生活,珍惜不完美生活里每一个感动的瞬间,重获新生,获得活着的意义。

在西方,创造曾经是只属于上帝的恩典,而人类只有顺从,模仿,《我的名字是红》就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创造成了一种罪过,人们惟有匍匐于神的脚下,亦步亦趋,否则便是不够谦卑。

而所有艺术的生命都在创造。

经由艺术家之手的造物还非得是活生生的,艺术家往往以自己的生命注入其中,使作品获得生命,永世流传。

梅菲斯特与魔鬼作交易,艺术家也是与魔鬼做交易的人,与孤独为伴,牺牲人世的欢愉,呕心沥血,方才把一个活生生的生命灌注手中的作品。

艺术家是被拣选的人,获得天赋,但不是用来弘扬上帝的恩典,反而是篡权夺位,去创造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这本该上帝行使的职权,所以难免心有惴惴吧。

不过尼采发出的上帝已死的声音已经百多年,他们大概不会再有这样的禁忌吧。

电影里的女作家,风格是每本书的主人公最后的结局都是死亡。

写了8本,10年没出新作,第9本,写出事了,主人公找上门了,原来她写的事情,都是正在进行时,甚至她的笔,还决定了这个主人公人生的走向。

作家的创造的威力就这样成了一个问题。

文字不仅呈现于纸上,故事也将延续在生活里。

这把作家的那支笔抬到空前的高度。

创造,创造出一个人。

创造,杀死一个人。

早已经无畏地走在创造的这条大道上的作家,又开始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这样的两难境地对人类的创造力提出了质疑,它是使人变得更好,还是相反,我们选择继续弘扬自己的创造力,还是关心一下别的什么?

人类应该是地球上最有创造力的物种,在最现代化的国家,一个国税局的白领,却过着一种单调乏味的生活,除了数数——这也是一种职业病——此外别无爱好,周而复始,数数,生活,上班,他的生活全部由数字组成,定时定点,上班作息。

在这个通过人类的创造力,已经发展的极为充分的现代社会,主人公却失去了活着的意义——除了数字,他的生活里空无一物。

我们应该创造的到底是什么。

是那些“进步”的生活吗?

或者,“进步”的匆匆可以稍慢些,令我们意识到更重要的,只不过是人与人之间的关心,而这也是被我们遗失的。

这就是电影所要告诉我们的。

作家选择了给救人的主人公一个活下去的机会。

每一个活着的人,都更珍惜身边的人,记住每一个温暖的瞬间,生活好好继续下去。

当人类意识到自己的创造力,兴奋、跃跃欲试,甚至因此如同穿上了红舞鞋,而停不下来,这时候,他们就会渐渐陶醉于自己的能力,陶醉于作为造物主的力量,却失去真正重要的东西——爱与关心。

停下来,不要那么完美。

作家为她的书选了这样的结局。

为了写这本书她曾经那么不快乐,其实她可以快乐一点。

并且她做到了。

 4 ) 美好人生——简单纯粹的逻辑:办法总比问题多

先说点儿题外话。

——记得有一位朋友曾经讲过西方人永远都是将善恶割裂、对立的,因此永远都纠结于善恶之争,无法超脱于善恶看待事物。

其实正是因为将善恶割裂,不断摒弃恶、最求善,才使得西方的电影看起来永远那么清新阳光充满正义感与伟大。

反观中国的电影,永远纠缠于非善非恶的争斗,在痛苦、欲望、快乐、自由之间苦苦挣扎,看不到纯粹的阳光明媚。

西方的电影总是线条清晰简明,大道至简。

而中国的好些个电影却总是模糊暧昧,不知所云。

西方的电影更多关注“主人公的人生、命运”本身,而不关注身外之物,生命由此显得精彩。

东方的电影则充斥着对身外物的迷恋、陶醉、占有欲,生命因此显得特别低级、琐碎、无聊、庸俗。

可能是由于西方的文化市场比较发达,而中国的电影市场背景不同,总之,前者有思考,后者仅供娱乐。

言归正传。

看完这部电影,让人很觉精神气提气。

非常棒的一部电影!

有趣、有情、有哲思。

面对着死亡去生活,因而生显得格外清晰明了。

看完这部电影,孔老夫子那句:“不知生,焉知死?

”的观点在我这儿,准确地说,被动摇了!

 5 ) 未來已經安排,只是尚未發生

Harold Crick,一名稅務局公務員,每天用數字精確著自己的生活,按部就班,一成不變。

他的這種生活状态,令創造他的“上帝”,──悲情小說家Karen Eiffel,也束手無策,不知道如何妥善地安排他死於非命。

直到有一天,Harold Crick知道他的創造主Karen Eiffel正在給他安排死亡,意識到這樣行尸走肉的生活也是自己的人生,自己的人生不應該這樣匆匆結束。

他不願坐以待斃,走進了吉它店……這一部风格奇怪的電影,看上去怪誕不堪卻非常寫實,我們自刻板的Harold Crick和像患強迫症的Karen Eiffel身上,都會瞥見自己的影子,發出會心微笑。

影片涉及我以前曾經討論過的內容:“未來已經安排,只是尚未發生。

”到底有沒有命運?

在命運面前,是接受命運?

還是通過自身努力改寫命運?

或和那個“上帝”共同譜寫自己的命運?

像Harold Crick那樣?

 6 ) 表面是个有趣的情节 道的是生命的密语

在表面的情节包裹下的是一个灵性的内核。

电影中小说作者犹如上帝编好程序的命主人公是在迷糊中醒觉创造性的运“人定胜天”或“一切都是注定的”这两个课题看似二元对立,实则相互交织,并没有谁完全决定谁。

每个人有“编写好程序的命”,也有打破规则创造“bug”精彩可能。

决定性的一个点在于,你是醒觉的在另一个高度去审视自己的身心灵,还是在浑浑噩噩迷迷糊糊中度过这一生。

最后主任公在醒觉的状态下,做到真正的“臣服”,明知死神降临,仍旧赴死与自己合一。

这与被动或恐惧不得已的死亡是截然不同的内在动机。

只有醒来,你才能真正发现自己一直在梦中,并且开始真正属于自己创造性的旅程。

看起来是一部虚构的电影,实则是灵性用比较含蓄隐喻的外衣进行包装,5星好电影,推荐。

 7 ) 《奇幻人生》——谁来编写我的生活?

  又是一部关于生活的电影,不象《身为人母》那样绝望,也不象《阳光小美女》那样肆意,《奇幻人生》用其独特的方式、异想天开的碰撞,道尽生活的点滴,既有趣又深刻。

奇怪的声音  “这是关于一个名叫哈罗德的男子和他的腕表的故事。

他的一切都和数字有关,他不停的在计算并且少言寡语,他的腕表更是惜字如金。

整整12年,每一个工作日,哈罗德都会将他的32颗牙齿一颗不拉的刷上76次,左右刷38次,上下刷38次。

整整12年,每一个工作日,他打领带都打温沙结而不是双结的,这样可以节省43秒…………”  伴随着画外音,镜头从俯瞰城市的大全镜集中到主人公哈罗德的身上。

一个循规蹈矩、一成不变的人,一个芸芸众生里普通、毫不起眼的人,孤独一人,唯一擅长的是和数字打交道。

这个世界在他的眼里,看到的不是风景,而是反映大小、距离、时间等等度量的具体数字。

  当我们以为画外音只是影片的旁白的时候,作为被描述者的哈罗德竟然也听到了这个“画外音”。

他吓了一跳,我们也有些吃惊。

不过作为观众的我们只是好奇的期待着故事将怎样发展下去,而哈罗德则惶惶不安起来,被困扰的同时还会无辜的被旁人以为是精神分裂。

影片的设置非常巧妙,突破常规的这个奇怪的声音,让观众、影片主人公、以及现在还未知的第三方叙述者来了一次有趣的互动。

观众仿佛处于和影片人物相同的位置,一起有寻找答案的愿望,影片也就更引人入胜了。

  同时,影片开始插入一个女作家遭遇创作瓶颈的事。

她无法为她小说的主人公找到一个最合适的死法,而迟迟不能完稿。

通过一些细节,我们大概就能知道可怜的哈罗德便是女作家小说中的主人公。

这时候,哈罗德和作家两条线各自发展,让人感觉可能是“戏中戏”的结构。

  通过达斯丁霍夫曼扮演的文学教授,两条线索逐渐接近。

在一段录象中,哈罗德发现发现了困扰他的奇怪声音的源头——那个正为小说结尾冥思苦想的女作家。

两条线索交汇,最让人吃惊的是两者是在同一个空间里并行发展了(并非一般的“戏中戏”),女作家正在书写哈罗德现实里的生活!

控制或被控制的生活  这个奇怪的声音出现后,哈罗德的生活被打乱了。

当他又开始一天枯燥重复的动作和行程,那个声音用一种厌恶的口气让哈罗德也不得不停下脚步,审视自己一成不变的习惯。

其实他并不喜欢他的工作他的生活,只是和大部分人一样对这一切并不太在意,慢慢就变的麻木了,忘记了真正生活的取舍得失。

说他被声音困扰,还不如说是他被自己的生活方式困扰,当他意识到自己是这么的单调、无聊。

  那个声音用第三人称来叙述他的生活,让他觉得自己成了某个文学作品中的人物。

他找到一名文学教授帮助他分析未来。

当然了这样没有头绪的工作,很难有个明确的结果出来,“故事”的发展是难以琢磨的。

教授让他忘掉这一切,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而哈罗德还遭遇了爱情,虽然经历了一些挫折,但最后的甜蜜似乎证明他的“故事”是个喜剧。

喜剧意味着他的“故事”有个美好的结尾,他可以继续活下去。

当一切似乎柳暗花明的时候,却发现了他的真正的“作者”——那个女作家。

而女作家的作品以悲情闻名,她的小说的主人公都将以死亡作为结尾。

  关于哈罗德发生转折了的生活,是女作家书写的结果呢,还是他自己改变的呢?

女作家是从小说人物的那只严格控制他生活的腕表入手,由于腕表的异常导致了他生活的改变。

而现实里的哈罗德则是因为他听到了那个奇怪的声音。

而声音(也就是作家的小说)描述的就是他的生活,就象上面说到的,他的困扰或者说他的改变其实是因为意识到了他现实生活的无意义,只是通过了一种非常戏剧化的方式来触发和体现。

他的生活还是他的生活,他的改变也导致了最后结局的某种必然。

两个结局  哈罗德知道了“作者”之后,就要找到这位要想方设法弄死他的作家。

而女作家这时也已经完成了最后结局的草稿。

关于女作家这部分,影片刻画了她寻找灵感的状态和环境。

她将观察到的许多细节,如骑自行车的小孩,刚找到工作的女司机,车祸,滚落的苹果,结合起来完成了最后的结局。

  预想的结局。

哈罗德的生活已经改变,变的积极,也有了爱情。

三个星期前腕表罢工后重新的设定的时候比正确的时间快了三分钟,所以这天他去上班的时候早到了公车站。

意外发生在他面前,骑车的孩子摔倒,他去把孩子扶起来,自己却被驶来的公车撞倒,死了。

  小说的这个结局,在影片中获得很高的评价。

教授认为一部杰作由此诞生了,而哈罗德自己看过之后,竟然也愿意就这样死去。

最后的悲剧往往更具震撼力,人物的宿命,必然与偶然,对生活的认识,关于生命的意义,这样的结局的确包含着许多值得思考回味的东西。

但这毕竟不是最后的结局,虽然有片中人物的肯定,但限于篇幅和非真正重点,这个结局没有得到充分渲染,没有完全体现出应有的力量。

这是影片中让人觉得表现上稍弱的一点,但也是取舍的必然吧,无伤整体。

  最后的结局。

与预想结局的唯一区别就是哈罗德没有死。

教授对这个结局有些不满(从文学上),女作家说,他知道自己将死,他能够阻止但仍愿意去做,谁会让这样的人去死呢?

这是小说的结局,也是电影的结局。

哈罗德在病床上醒来,女友喂他饼干吃,一切都会好起来。

人们常常会为生活的一成不变而感到恐惧,而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再寻常不过的普通物品,却往往会在关键时刻给予帮助和力量,只是平时并不为人注意罢了。

对哈罗德来说,他的那块腕表,结果就救了他的命。

  哈罗德的生活,在小说和现实之间,在小说和电影之间,在碰撞里寻找到了意义。

自己的生活还是要自己来编写,幸福和精彩都在可能错过的日常生活中。

意义非常的腕表  腕表,开始代表着哈罗德的生活。

这个只显示数字、并时不时发出定时铃声的东西,严格划分着哈罗德日常生活的每一步。

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定义着哈罗德的生活,它代表时间,也代表着他的生活和生命。

  所以当女作家要改变哈罗德的生活的时候,也要从这只腕表下手。

腕表的异况,彻底改变了哈罗德的生活。

没有了时间的限制,他才能突破原来生活的框架,去尝试去寻找。

虽然在影片中段的大部分时间里出现不多,但在前后起着呼应和对比的作用。

  最大的意义当然还是体现在最后的结局上。

不仅因为腕表的关系,造成时间上的差别和意外,导致救人事件的发生。

更重要的是它还救哈罗德一命,从作为单调枯燥生活的象征,到如新生般获得意义的关键,腕表作为哈罗德和女作家眼中的普通又特殊的物品,体现了哈罗德的改变,还有女作家观点的改变。

它是生活的象征,也是影片的主题和意义的所在。

不得不说的精彩表演  艾玛·汤普森扮演的女作家实在太抢眼了,让人都会忘了威尔·法瑞尔(扮演哈罗德)的精彩。

苦苦思索中的疲倦、无助的神情,寻找灵感时的神经质,刻意控制的肢体语言,最后选择结局时的痛苦挣扎和爆发,而当她作品完成去拜访教授时,又完全换了一幅神情,实在是太精彩了。

  而威尔,好莱坞当红的喜剧明星,在奥斯卡上还深情演唱作为一个喜剧明星的不幸,在影片中洗尽铅华,扮演一个埋没于生活的小人物。

他的笨拙和无奈,虽然也会带着一些喜感,但背后带给观众更深的是同情和没有距离障碍的认同感。

  其他主要演员,达斯丁·霍夫曼、扮演女友的玛吉·吉伦哈尔、扮演作家助手的奎恩·拉提法,虽然不及上面两位那样突出,但也都将各自人物的个性、特色表现的十分到位,一起演绎了这部精彩的电影。

 8 ) 好电影!

难得一见的好电影!

编的好,导的好,强烈推荐。

是目前为止(12月10日)今年圣诞档我看过的最好看的电影。

 9 ) 比虚构更诡异

影片开头是清晨,一个中年男人的房间。

看得出,他规律生活,乏善可陈:每一天,在固定时间被闹钟叫醒,心中默念着1,2,3,4,将32颗牙齿上下左右刷动72下;打一个更简洁的的领带花样,只因那样会节省出42秒的时间,恰好用来赶上7点18分,而非21分的公车;而在那之前,他会精确的默数从家门到车站的步数,分毫不差。

难怪。

他是一名国税局统计员。

终日面对整齐划一的报表和数字,如机器般日复一日精确运转。

谈不上一丁点新意。

他的房间,缺乏哪怕一样生动的物品,就算看上去多余也好。

一件丢在地上的臭袜子,没有;一件略带色彩的装饰品,没有;一个女人,一条狗,没有,没有。

有人,终于忍不住。

一副置身事外般默然的女生旁白开始间歇响起。

而听到旁白的人,不止你我,还有这个男的。

于观者而言,这旁白,恰好解释了男人的心理活动,适时推动故事前进。

如所有影片的旁白功能一样。

而于男主人公而言,这简直像是精神分裂,是噩梦。

在每一个细微事件发生的下一秒,这声音便被听到。

她在对他所有的生命迹象作着补充说明,她甚至准确预测出他的下一刻。

好像,这是她的小说,他只是其中被人主宰命运的男主人公而已。

这念头让他发疯。

而真正带来恐惧的,是他听到她提起他即将的死亡。

在有限的生命里,探寻存在的意义显得迫不及待。

那所谓的永恒真理。

他买了那把水蓝色fender,开始学弹小时候妈妈讲给他的歌谣。

他不再细数每一级爬过的楼梯,不再在特定的时间做特定的事。

当然,这里该有一段爱情出现。

终究是爱,才能拯救一副沉睡的灵魂。

看上去更明了生命意义的女人,让漠然的生命得到了重生。

导演,并没有在此叫停。

他在等那位发出间歇性旁白的女作家,赐这男人死的结局。

这恰好圆润了故事的开头,她那喋喋不休的追问,甚至是对死亡场面的模拟。

似乎,只有死亡和悲剧,才能一部文学作品(和影片)够得上经典永恒。

作为影片和小说的双重主角,他英勇地挡住了冲向小孩儿的公车,顺利完成从讨厌统计员到公众英雄的蜕变。

而女作家,也终于良心发现,给了他肉体的赦免,给了观众一个更顺理成章的出口,从虚构的虚构中坦然走开,回到现实。

影片编剧叫Zach Helm。

我猜,他一定有很深的文学倾向,很可能超越对电影语言本身的热爱。

他赋予女作家对生命的绝对控制力,并在同一时空构建出两则故事,环环相套。

是她给他死,恕他生,在影片里,更是小说里。

最末,他笔下的她依旧端着那幅不偏不倚,置身事外的腔调,对在场的所有人宣布:生命轨迹的改变很微妙,一个善意的微笑,一阵温柔的抚摸,一个欢乐的拥抱,一番安慰的话语,会让一切看上去不同。

我猜,他更想表达的是,面前的你我,也该被这虚构的虚构,触动到什么而变得不同寻常了。

不是么?

 10 ) 从笔下拯救人生

真实比小说更加荒诞,因为虚构是在一定逻辑下进行的,而现实有时毫无逻辑可言——马克·吐温Harold Crick是个国税局的审计员,与无限数字打交道的人,其生活也如数字般精确。

连续12年的每个工作日,每天清晨Harold都会把他的牙齿刷76次,前后来回38次,上下38次;他会以将近57步一街区的速度跑过6个区,正好能赶上8点17分的那班巴士...这些数字构成了Harold Crick精确但却极其单调的生活,他的生活麻木平静,没有丝毫激情,更没有任何爱情突然有一天早上,Harold听到一个声音,如电影旁白般不停地念叨着他的一举一动,这个声音洞晓着他正在经历或是即将经历的种种生活细节。

这个声音对他正在经历的生活的精确讲述使其惊诧不已,而这个声音对他即将经历的生活的精确预测更使他惊恐万分,特别是当这个声音预测他即将离世的时候Karen Eiffel是个著名的悲剧小说家,自我封闭、整日嗜烟如命。

她最新创作的小说遇到了构思瓶颈,这使她本身的自我封闭在生活中表现得更加明显,也可以说是自我的封闭甚至自毁的倾向使得她遭遇了构思瓶颈——如何让小说主人公合理且伟大的死去就像那款游戏《模拟人生》,游戏者设计着游戏中人物的各种生活细节,Karen Eiffel用小说设计着Harold Crick的整个人生,包括他即将死去的命运。

但不同的是,奇幻的是,Harold Crick知晓自己的人生被那个“声音”设计着,他试图改变命运小说情节发展与小说创作过程、虚幻与现实,讲述这两者交叉进行的电影还有部法国导演Francois Ozon的《游泳池》。

只是《游泳池》更具惊悚感和文艺气质,而《奇幻人生》更具娱乐性与现实抨击力。

与其说Harold Crick要从Karen Eiffel笔下改变自己的命运,不如说他们俩从笔下、从小说的结尾中拯救自己的人生。

这个饱含生活哲学与道德寓言的奇幻故事,警醒着如Harold和Karen般麻木或者挣扎于现实生活中的人,不要让生活奴役了我们,不要让道德败给了生活欢迎加入豆瓣小组Trembling Blue Stars(独立音乐 原创影评 本站下载预告) http://www.douban.com/group/ilm/

 短评

小说的主人公竟然真实存在,而且会由作家的文字决定他生命的走向。这么有想象力的题材已经加分了。而主人公知道自己即将会死后才开始改变乏味生活轨迹追求自己想要的方式,可能是在告诉我们这些活人,现在就是改变的时候了。

5分钟前
  • ibelieve
  • 推荐

这么无聊的故事不应该被写成书,更不应该被拍成电影。。。

8分钟前
  • 368
  • 较差

是不是也有一个人在旁白我的生活呢,那一定不是一本好的故事

10分钟前
  • Leo
  • 还行

死法弱爆了,不然加一星。

15分钟前
  • 庚金少女
  • 还行

到底是命里有无常还是命运被导演啊……

18分钟前
  • leemajia
  • 还行

自带旁白的男人……元叙事喜剧……大爱啊!

19分钟前
  • Kaito
  • 力荐

剧中作家写的这个故事可真一般。

22分钟前
  • 沉 默穿行
  • 较差

最后的傻B的决定是不是只有2B的文艺青年才能懂?!

26分钟前
  • 音符、时间、走走停停
  • 还行

仿佛故事的设定消耗了编剧90%的能力,最最关键的,铺垫许久的男主之死,这个让男主甘愿赴死的作家作品史上最杰出的结局,寡淡无味,毫无想象力平庸至极,导致之前的一切甚至可笑起来。ps前面作家和助理挺有意思的,作家的神经质很有笑果。

31分钟前
  • 袜子
  • 较差

小人物有大智慧,小情操有大感动。能坦然面对死亡的人,就是该好好活着的那种人。

34分钟前
  • 东坡肉
  • 力荐

what if you find that you are living a life from a fiction literaly, what if you know exactly how you would die? Great actors, great story !

39分钟前
  • Tianfei
  • 力荐

太一般。不仅是从电影的角度,还是从故事的角度,都太一般。

41分钟前
  • 王鋆
  • 较差

不喜欢 男女主角都看着不大舒服~

46分钟前
  • Firas
  • 较差

其實假設還是荒唐了些。如果殺死虛構人物能成就終極經典,劇中人又願意從容就義時,這算不算是一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英雄行為?可惜作者就壞在寧可毀了英雄也要讓自己感到有點憐憫慈悲。這或許也是隱喻了所有自以為善心人的是情吧。

50分钟前
  • 焚紙樓
  • 还行

剧本构思跟我曾经的想法一致

51分钟前
  • 青树夏日
  • 推荐

毫无创意,太过无聊

52分钟前
  • regainworld
  • 较差

女主角比在蜘蛛侠时看着舒服多了。

56分钟前
  • AGPの黄昏
  • 还行

也就前面有意思。高开低走。

59分钟前
  • 国王KING
  • 还行

剧情平淡,谈不上奇幻,就是YY拯救自我,霍夫曼就是尝试改变自我的鸡汤老夫,自己说的台词自己都难以理解吧,税务员的爱情线还算完整

1小时前
  • 麦子
  • 较差

命运,个人,文学创作,人性,人际,虚幻与现实融合。里面的内涵很多,比如:些许的改变,细节可以改变结果。

1小时前
  • NovSea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