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世界上没了音乐会怎么样?
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不知道怎么回答。
当熟悉的旋律响起来,我就知道我的童年回来了!
这次的剧场版还不错,不愧是陪伴了我们这么多年的多啦a梦,不管是剧情上的天马行空,还是新角色的加入,总是在紧要关头给你一个意想不到的闭环。
这是一部有笑有泪的电影。
有一种友谊叫大雄和多啦a梦。
不管多少次多啦a梦嘴上说不把道具给大雄,但是最后一定会帮助大雄。
以前很讨厌胖虎小夫这样的人,不过他们也有一颗善良的心。
这部电影看完之后我的回答是世界上不能没有音乐,音乐真的能治愈人心!
如果没有音乐那跳舞就没有灵魂了。
今天重返童真了。
小孩也有烦恼 也会不开心 也需要人陪伴,何况大人呢?
我觉得世界上每个人都可以过六一儿童节。
只要童心未泯❤️六一儿童节快乐
每年六一我都会为新哆啦A梦剧场版发一条朋友圈,今年观影前被网上铺天盖地的差评吓到,本想着既然这么烂那今年就不发了,结果看完意外地觉得其实这部算是近几年原创剧情里还不错的了,特别是结尾部分的处理一改往日套路的煽情模式,还蛮惊喜的。
这次开头直奔主题,大雄还没来得及朝天空大喊“哆啦A梦”就火速进片头了。
没有片头曲,但片头曲藏在了最后的决战部分,老粉肯定会惊喜又感动,和当年新恐龙中让皮皮救起大雄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次最被诟病的就是剧情太过低幼,我看下来感觉还行,虽说有些冲突和转折比较生硬,但不能否认还有很多设定其实十分巧妙啊!
大雄“雄音”与天鹅叫声的共鸣、浴室中的地球、日记本上的“今天大家一起洗澡了”,都是让人观后还会回味的细节。
只能说编剧想法很好,但把这些想法完美拼接的功力还有待提高。
从去年六一放出今年电影预告时我就开始期待这次独特的音乐主题,看完后我觉得与其说电影在讨论音乐的力量,不如说它就是想表达“艺术”的不可或缺性:没有艺术,世界将被“噪音”占领,我们需要艺术来瓦解生命中的噪音。
艺术也不是高高在上的,我们的生活本身就可以是艺术——就如同片尾来自世界各处的日常环境音合奏起的地球交响乐。
电影的主要情节围绕大雄因为吹不好竖笛而感到烦恼,他利用哆啦A梦的日记许愿让“音乐”从地球上消失。
这一行为引发了外星生物“闹易滋”的入侵。
为了应对危机,大雄和哆啦A梦一行人前往宇宙深处唤醒一座名叫“珐籁”的音乐殿堂,最终通过音乐成功拯救了地球这部电影的评价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
一些观众认为电影主题新颖,音乐元素的使用富有创意,能够引发共鸣,特别是对于那些能够欣赏交响乐并能在角色中找到共情的观众来说,电影非常吸引人。
然而,也有观众认为电影内容过于小众,对世界音乐史和日本音乐史不了解的观众可能会觉得无聊。
总体来说,这部电影在音乐和艺术表现上有着独特的视角,但对于不同观众来说,体验会有较大差异《哆啦A梦:大雄的地球交响乐》是一部以音乐为主题的动画电影,讲述了大雄为了摆脱吹竖笛的烦恼,利用哆啦A梦的日记许愿让“音乐”从地球上消失,却意外导致外星生物入侵地球的故事。
大雄和哆啦A梦一行人通过演奏音乐拯救了地球
好哇!
开始在原始森林,小女孩轻轻吹起天鹅竖笛,我一度以为坐错了电影场,原来是电影的故事缘起,后来的拯救地球篇,呼应了这个缘起,还是非常巧思。
最近,我和音乐的缘分也很多,所以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居然,大熊吹竖笛都那么让我动心,是音乐的忧伤。
至于大熊的熊音就是天鹅音,我好像没get到。
但是,也是编剧的巧思。
音乐也可以拯救地球,那么音乐也一定、一定、一定可以拯救我。
最终决战之前,哆啦A梦因为体内的“噪音”感染过重,身体机能几乎彻底丧失,瘫倒在了空地的水泥管前。
根据本特大师(山寨贝多芬)的说法,“噪音”可以通过音乐消灭,众人决定通过合奏来解决感染。
在紧要关头,因为缺少指挥,众人配合得一塌糊涂,大雄的竖笛又总是跑调,惹得胖虎小夫一顿埋怨,一旁的米卡也念叨着:“音乐在打架呢”。
眼看乐队到了解散的边缘,但这时静香沉住气,发挥了打击乐部“副指挥”的职能,迅速切换为简单的响板,带头跟随竖笛的步调打出了新的节奏,作曲人查贝可也用奇迹般的速度修正了谱面,改为更加简单轻松的编曲。
众人通过一曲完美的合奏,把感染哆啦A梦的“噪音”逼出体外消灭,同时终于体会了相互配合的重要性,这也是最后成功演奏“地球交响乐”的关键前提。
危机解除后,米卡对查贝可开心地说道:“大家一起玩音乐,很快乐吧?
”
对我而言观感很好,我去看的那一场全是孩子,基本都坐满了,过程中除了极个别小孩讲话之外剩下的都很安静,说明这部动画很吸引小孩。
也很吸引大人,我看得过程中反正眼泪基本没听过,而且都是在一些很不起眼的情节上,我觉得这才是一个动画片该有的样子。
从剧情上它很热闹,但又不是无脑的那种,用大人的逻辑想也能想的通,还有一些科普和寓教于乐的作用。
音乐的部分除了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古典乐之外更多的还是起到一个让大家觉得好玩热闹的作用,剧情上的冲击力是要大于音乐艺术美感本身的,我觉得不能以音乐剧的要求来要求这部动画片,这部电影的主要基调还是劝人向善,教人学好的,顺便附赠了一些音乐的知识和历史,而且都是以大家能接受的角度去传达的,这点就很好。
而让我感动的部分就是哆啦A梦这部作品本身,虽然作者已经离我们而去,但这部电影还是有好好传达哆啦A梦这部作品的一些内核的。
我从小就在看哆啦A梦,动画漫画我都看了好几遍,小时候其实也看不太懂什么,而那套漫画书也早就被我遗落在书柜的某个角落里了,这次阴差阳错又看到了哆啦A梦的电影,让我想起了这部作品究竟想传达的是什么。
大雄这个角色作为主角,除了提供一些搞怪耍宝的功能以外,他更像是我,我心中住着的一个人,他可能也会遇到很多困难,想要逃避想要偷懒,想要有什么道具能一下子把问题解决,但他在另一方面也可以坚持可以努力,有时也会想要依靠一下自己的力量,仅仅是因为心中那点善良与勇敢。
我相信这部作品分析的人应该不在少数,而比我理解的更深更透彻的人也不在少数,但我确确实实在电影院那两个小时被这种精神感动了,所以我认为这部作品还是很好的。
另外日本虽然确实和西方文化融合很多,但他就敢拍个电影讲的全是西方历史。
另外那些钢琴家谐音的机器人真的很有趣。
今天看了最新的哆啦A梦剧场版——大雄的地球交响乐,很受感动。
虽然剧情和设定中规中矩,但却不失为一部很有水准的影片,特别是在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背景下。
故事有两条线,一条是微观线,讲述的是五音不全的大雄通过自己的努力,突破get长笛技能的故事。
一条是宏观线,讲述一个因少数人贪欲灭亡的外星文明,在一群地球小伙伴的帮助下,复苏文明,并和大雄他们一起用音乐保卫地球的故事。
微观线中规中矩,记述了大雄从不相信自己到相信自己,最终能演奏出美妙音乐的过程,其主旨在于成功没有捷径,只能靠自己脚踏实地的努力。
宏观线就比较有意思了,围绕着音乐和数字5展开,却直指人类文明进步的核心要素之一:和谐(这一点真的很中国)。
故事从平凡的一天开始,大雄和小伙伴们要参加一个音乐比赛。
由于大雄着实不擅长音乐,他常常被伙伴埋怨或嘲笑,内心很受打击。
于是当他发现哆啦A梦有个可以实现内容的日记本道具后,他写下了希望有一天没有音乐的愿望,于是有一天,音乐世界上消失了。
影片中的世界设定就像是“太极八卦图”或者说某种动态平衡的知黑守白。
当文明的护身符音乐由于私欲消失了,哪怕只是一天,但平衡已被打破,黑暗便倾倒般袭来。
虽然刚开始的问题,就像高空中坠落了几颗石子或者几片瓦片,但山崩地裂却早已在路上狂奔(这一点和对照组的外星文明很像)。
和外星文明不一样的是,还好补救及时,地球文明在和谐的交响乐中保住了,恢复了往日的美好。
我相信,编剧和导演选择交响乐为打败黑暗的力量,必定是相信音乐无国界的影响以及交响乐本身对和谐的诠释。
不同的乐器,却1➕1大于2的产生美妙无比的旋律,其本身不就是和谐本身吗?
外星文明也在地球音乐的影响下,逐渐恢复了生机。
而影片中,一闪而过的战争场面,小夫身上巴勒斯坦的配色,大雄妈妈追的“爱的降落”电视剧,处处细节,无不在述说希望世界和平吗?
影片中,有很多数字5的巧合。
5个地球小伙伴。
外星人学会了地球的五线谱。
地球上有5大洲遍布人类文明。
联合国有5个常任理事国。
我相信,作者是希望这个幸运数字5,演奏出全世界最动听最美妙最和谐的交响乐。
是呢,无论是什么文明,无论是什么乐器,都能很好的,和谐的创造出美好的交响乐,守护着我们的地球呢!
最后,影片很适合小朋友观看,里面的科普恰到好处不说,音乐是真的好听啊。
剧情:2024年剧场版主题是音乐,将音乐具象化且反派虚幻化的表现形式比较特别,也容易受到诟病,本作使用大量时间刻画音乐具象化因素,值得肯定的是片头将极简音乐史带入故事,但过于凌乱且平淡地表述了为什么要去拯救音乐和如何拯救的过程,导致最后其实十分精彩的结尾大合奏也容易使观众忽视了之前的细节,这样的安排完全可以对观众特别是低龄儿童做一个细节提示,同时也可以大量缩减前70分钟的剧情,适当增强后半部分的情绪烘托,这样的情节推进可能会更加合理。
音乐:服部隆之的音乐本就偏向古典,也能保留哆啦A梦的轻松诙谐,但这次遇到交响乐主题反而无法正常发挥,没有令人印象深刻的片段(只有片尾大合奏突然融入原剧场版片头曲的表现令人惊艳),片尾曲反而成为全片最容易被人记住的音乐,虽有本末倒置的嫌疑但好歹为推进故事做足了准备,突然全场音量响起来的大合奏音乐也算是做到了细节铺垫和情感烘托,是啊,生活万事皆音乐嘛,哪怕是杂音(雄音)也有被需要的一刻呢。
彩蛋:勿忘边听片尾曲边看后面的地球交响乐合奏会插画及最后的“今天和大家一起玩音乐了,好开心!
”大圆满日记哟。
个人评分:5.6,适合全家观看的动画电影,节奏过于缓慢(如果紧缩到80-90分钟观感可能更佳),细节丰满,音乐舒缓,亮点在结尾。
很可惜没有去电影院看这部影片,也很奇怪,从小到大获得机器猫的途径都是漫画和电视电脑,这一次也是意外在书店看书的过程中发现了这一本全彩的《大雄的地球交响乐》漫画
已经整整有18年没有买过哆啦A梦的漫画书了,捧在手里阅读的感觉似曾相识却再也没有儿时那种陶醉和幻想了。
依然是那么热闹,那么单纯,充满了冒险精神,友谊长存,还有就是不同于大多数日本动漫的发自骨子里的反战精神。
有时候想到如果这个蓝胖子不是来自于这个岛国那该有多好。
陪伴了东亚甚至全世界少年的他依旧还在,还在持续他的活力。
也许他已经不适合如今的时代,也许他的内核已经无法和当年藤子F不二雄的精神媲美,但是他还是那个让我不忍心伤害的哆啦A梦和大雄以及他的朋友们。
伴随新生儿的啼哭,世间便多了一支生命之歌。
音乐是最直接触动心灵的艺术。
童年时哼的儿歌,或许耄耋之年依旧不忘。
与其说音乐成为记忆,毋宁说音乐在我们内心深处刻印轨迹。
每支歌,每个人一生的旋律都是与众不同的。
无数的旋律交织在一起,生生不息。
世间的音乐偎依着生命。
但愿你和我,是一支唱不完的歌。
我为什么要看这个?
和坂本龙一捆绑一起看的一场,算过下儿童节,没我小时候看那么嗨。
和小时候的哆啦A梦完全不同。如芒在背,如鲠在喉,如坐针毡。歌不好听。后面小孩踹了两小时我的座位🙄
音乐星球,道具有乐器执照,对抗noise。
相比之前几部,这部总体感觉还可以。可能得益于音乐题材吧。最后用音乐作为武器战胜邪恶,很“超时空要塞”哈。
3.5纯儿童限定,但是主打音乐教育的寓教于乐片对儿童实在太友好,想象力充沛,目标用户非常精准,就是忘记了已经成了大人的哆啦a梦粉丝群体。
陪孩子去看的,对大人来说实在煎熬的时间。感觉像看了整整两个小时的音乐课教材。为了音乐而音乐,基本没啥剧情。还好小儿子不太懂,看的还挺开心。反正不像以前的哆啦A梦,大人看了都好看,会感动哭的那种。
啊我果然是长大了…看这种npc派发任务的剧情已经没有那么心动了🤨🤨
剧本可以 但剧情有些无聊
整体低幼向,剧情简单的几乎没有转折,前半部分更是无聊的不行,但还是看完了,音符的的艺术展现形式还挺美的
太难看了,想给1颗星,哆啦a梦的剧场版跟小新比差了18岁吧……
虽然主线剧情有点无聊,不过题材上和以往差别比较大。
看之前 这种主题拍长篇真的没啥好期待看过后 香!画面这么好看!故事串得太好了!伏笔超多而且都完美回收!4万多岁的萝莉超级可爱!哆啦A梦电影终于找到了新时代的新道路!
离第一次看哆啦A梦快三十年了 在银幕上看 似乎又变成当年那个小女孩
还得是哆啦A梦,每年出一部及格线之上的作品。
只能说又臭又长,看不下去
我喜欢哆啦A梦,我喜欢大雄,我喜欢音乐。不知道片子怎么样,我全是情怀
杰作,结尾地球合奏哭的死去活来
三星
最难为服部隆之的一集,就算是交响乐大师也很难做到两点:让大雄的噪音融入和谐中;创造出一首符合故事设定、让观众一听就认可是伟大的音乐。《哆啦A梦》剧场版换了多少主创都有一样的问题,宁愿让演出浪费在展示角色戏份的重复情节拖慢节奏,也不愿意多花点心思雕琢细节理顺故事,这些情节关联的大人人情世故与世界的面貌,难道不正是一部儿童电影的务实根基么?(我觉得能表现清楚为什么二话不说就能把传家宝交给一个发色一样的陌生小女孩、药水能隔着玻璃滴到石头笛子、姐妹俩怎么就隔了四万年这些细节很重要。不是把故事讲好的问题,而是把动画“表现”好的问题。就别扯千寻在猪群选父母这些例子了,本片在不讲理的表现力上还远达不到宫崎骏动画那种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