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其实在哥哥生前就知道了,也似乎怀疑他的死和此有某些关系,但我想哥哥还是不希望的。
他死于抑郁症,而正因为受此痛苦的折磨才示演这部电影,希望人们能够理解这种病,并面对与之斗争,主人公终于走向光明,可哥哥很不幸就此结束了生命,他也的确用自己的生活去演绎并获得了成功。
之前看过几次,总是断断续续的,有些忘记了结果是什么,今晚恰巧电影频道播放,终于看得完整。
为什么我觉得爱人要看如此恐怖的电影呢,因为这里恐怖与一向恐怖的电影不同。
以前的电影就是为吓人而吓人,甚至看过了很久想起来都后怕,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而此片中交待的事情都是现实中我们感受到的,我们随着主人公在恐怖中走了一遭,如同一次旅行,让我们明白恐惧是什么,是怎么形成的,又是如何消失的。
而更重要的是,这里面都涉及到男女之情,章昕曾经的男友见他吓得要死,为什么,还不是总要自杀,而罗伟良的前女友又是因为对他误会以为要被抛弃竟以死相迫,造成惨案。
都因人们太不成熟,把爱情当成我们唯一的依赖,唯一快乐的源泉,失去爱情就好像什么都没有了似的,也不怪,家庭如果没有幸福,孩子又能追求什么呢。
但这不是爱情,也不会长久,因为我们内心都无法承担别人生死那么大的责任。
选择离开,于是里面一幕出现了。
只有彼此独立的人才能享有爱情的甘美,否则快乐只有一点,痛苦却无止境。
另一个看点是,我们彼此都有脆弱的时候,医生也治不了自己的病,就像外科医生不能给自己手术一样,都有自己的盲点,我们需要别人的帮助。
此片的这对恋人帮助彼此走出痛苦的阴影,一个因为曾经父母的遗弃,另一个因为童年痛苦的回忆。
我们都在逃避那些痛苦的事情,越逃避越挥之不去,以为忘记了,却都如火山般积聚着能量一次次释放。
当我们面对它、接受它、认识它之后我们再没有恐惧了。
这部电影寓言很深,比如心理治疗的倾诉法,两个人都因为与目标对象进行倾诉得以解脱。
虽然片中讲罗伟良得到了童年女友的原谅,其实是自己原谅了自己。
还有章昕对父母的控诉,她一直在认为自己做的不好,自己不乖,父母才抛弃她,这也是为什么单亲家庭的孩子自闭和爱情总面临挫折的原因吧。
当看到清晨,这对恋人从内心的恐惧中解脱出来的时候,我心满意足。
这是一部非常好的电影,感谢创作人员,感谢哥哥……2006.4.9 00:45
第N次看《异度空间》的时候终于可以忽略掉很多东西。
最好看粤语原声无字幕的版本,专注于张国荣几近疯魔的表演。
如果你能从头到尾都注视着他的眼睛,你能看到他的目光从最开始的炯炯有神慢慢随剧情暗淡。
他的声音,他说话的方式,亦从坚定自信转而颤抖。
另一边,是章昕从一个从不笑、头发遮住半边脸的自闭女孩走出抑郁阴影。
这是两个孤独人相互扶助走出黑暗的故事。
我想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的话,这也许是个鼓励孤独的人们的励志片。
前半部分可以视为一个小小的“孤独者众生相”。
章昕,想当作家的女孩,现在在做剧本翻译;以前有过几次失败恋爱的经历,每次都以自杀告终。
章昕的孤独不是天生的。
“十二岁的时候父母离婚,又各自结婚,以为自己很漂亮很能干,结果被男朋友甩,于是整天闹见鬼”,这些话从她表姐夫嘴里跳出来,带着残酷的戏谑,连罗本良都要抗议:“喂,你还算不算她的家人?
”后来她再次自杀,她的表姐只是说:“她就是这样……”没有人真正关心她的感受。
她的自闭其实也是一种自我保护,而“见鬼”,何尝不是一种另类的求助信号?
她完全拒绝了她自己之外的世界,就连去看心理医生也是为了敷衍表姐。
在“看到”房东已死去的妻子和儿子之后她甚至用报纸封住家里所有能反射影像的物体。
罗本良给了她一丝希望,但罗拒绝了她,导致她又一次自杀。
罗本良最后找出了问题的关键所在,把她的父母叫回来和她见面;又教训了搞怪的房东和楼上的男子。
“鬼”没了;心结解开,章昕的问题这才解决掉。
没有了医患关系的束缚,罗本良可以光明正大地约会章昕了。
罗本良最开始是以一个事业有成的精神科医生出现的。
他在讲坛上谈笑风生,用流利的粤语、中文和英文回答听众的问题。
在那时看来,他自己是没什么问题的。
他的孤独是另外一种方式的孤独:独居,疯狂工作。
他记忆深处的记忆只有在给章昕作治疗的时候偶尔会流露出来。
上小学第一天看到学校的大门。
殡仪馆里死者的遗容。
后来我们知道,棺材里的女孩是他的初恋女友小鱼,她的独占欲反而使他远离她,于是她为他自杀。
他自我保护的方式是将这段记忆“删除”掉了。
就像这件事从来没有发生过,他甚至不认得小鱼的父母。
但是这段记忆就像一个定时炸弹,终于再度出现:带着死时的伤疤的小鱼出现在他眼前;他在梦游中翻出了当年小鱼自杀后留下的各种资料。
小鱼半逼半引地把他带到自己跳下去的那个天台,两人的心结解开,她不要他死。
小鱼这回是真的“走”了,真正站在他眼前的是章昕。
他们拥抱着等待黎明到来,结局俗套却温暖。
其实还有两个孤独的人常会被忽略掉,一个是章昕的房东,还有就是在章昕楼上的男子。
他们又代表了另外两种孤独者的状态。
房东的妻子和儿子死于山泥崩塌,他每天都在等他们回来。
他完全相信章昕看到的是他的妻儿,并懊恼自己为何没能和他们见面。
这番理论在罗本良那里当然是无稽之谈。
但是如果你曾经受过失去亲人的痛苦你就会明白,要接受自己再也见不到某个亲人这个事实是极困难的。
那个男人,只不过是太爱他的妻儿了。
还有章昕楼上那个经常弄出怪声吓章昕的男子,他在这样的恶作剧中找到乐趣,似乎是这些孤独的人当中最不痛苦的一个;是否是孤独如果没有伤害到你便会驱使你去伤害别人?
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是孤独的,只不过有时连他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而已。
能找到心灵的伴侣的人是幸福的。
找不到呢?
那就自己学着找快乐吧。
看过好几部关于神经衰弱、精神分裂之类的患者求医的片子。
也许并不算是求医吧,只是慢慢治愈的过程。
比如good will hunter,年轻的数学天才和那个胖墩墩笑眯眯的心理医师。
比如beautiful mind,博弈论创始人nash和他的妻子。
甚至比如Spellbound,我们始终津津乐道的不是解梦什么的,只是漂亮又有气质的褒曼是如何和英俊帅气的派克慢慢擦出火花。
还有,比如这部一直不敢看的《异度空间》。
我在想,为什么在这类描述心理治疗的片子中,佛洛依德不是永恒的,精神分析不是永恒的,催眠不是永恒的,自我暗示什么的不是永恒的。
这些本应该凸显出无比重要地位的治疗手段,你在电影里基本上找不到太多痕迹。
除非你像我一样把mind hunter看了五遍,然后做出把每一个心理医生与男主的对话都记录下来去一一对应心理学派的傻事。
为什么——那些神经质披头散发歇斯底里的“心理障碍”患者,缺的只是爱、缺的永远是爱?
你可以仔细回想每一部与心理治疗相关的片子,爱总是占据其中的主导地位。
导演们把每一个患者的内心剖析出来,安排一两个适时出现的心理医生或是年轻的女学生什么的去抚慰主角们千疮百孔的心灵,然后说你们去爱吧世界很美好。
于是你会在sean反复说着"it’s not your fault”的时候掉下泪来。
于是你会在nash深情地对着台下说"you are the reason i'm here"的时候感动得死去活来。
于是你会在褒曼和派克最后拥吻的时候欣慰地笑一笑。
然后呢,然后你关掉播放器,叹口气点开了没做完的excel或者ppt,继续你本来就平平淡淡的生活,与电影里不一样的生活。
可是有些人不,他继续用那种让人心碎的没有焦点的眼神望着四周一切,哪怕高楼顶上有他的原病人兼现任女朋友陪伴着他,哪怕故事已经结束,最后的结局是公主王子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我原先是没有看过这片子的——直到它被打上了“遗作”的标签。
于是好不容易看完之后,我终于相信,也许从《异度空间》的结尾开始,就注定了哥哥的命运吧。
我不愿意相信这部片子是哥哥抑郁症的导火索什么的。
有些地方有漏洞,有些地方很蹩脚,甚至最后女鬼青面獠牙的妆都掉了——和哥哥亲吻时蹭到哥哥脸上去了。
这样一部片子怎么可能让哥哥有了轻生的念头,怎么可能。
我不相信。
我情愿相信哥哥依然没能从那个崩溃的心理医生的角色里走出来,就像蝶衣走不出虞姬而哥哥走不出蝶衣一样。
有时候你会想怎么会有这种人,几张薄薄的台词纸就圈住了他的一生。
而这部片子里,按照佛洛依德“移情”的说法,病人对心理医生产生了依赖和感情,最终反而成为解开医生心结的钥匙。
很有爱,很幸福,也很温暖的剧本,只是最后那个镜头,一切事件都结束了的时候——哥哥的眼睛依然无神而无助,空洞地望着谁也看不到的地方。
在片子里,“爱”的作用被无限无限地放大,我们都需要爱,哪怕它从来只是个美丽的幻象;哪怕从来都没有文献记载,爱真的可以在心理治疗中起到如此巨大的作用。
只是——电影永远是电影而已,我相信片尾的哥哥,之所以呆然坐在闹鬼之后的黎明里,只因他看到了自己和剧本,和所有美好的桥段,和所有背过的台词都不一样的未来。
到最后我也只能自我安慰,有些人生而不属于这个世界。
他们只属于一段微微泛黄的时光,属于几页揉皱的剧本;他们在某一个细雨朦胧的黄昏来到这个世界上,他们一转身就只剩下黑夜里抓也抓不住的风。
所以没必要流泪也没必要哀伤,他们的到来本就是天大的馈赠不是么;至于他们的离去,我想许是天国里有过这样的对话:“你看,时辰到了。
已过了三柱香,怕是……”“恩,时辰到了,召他来吧。
”于是他们便去了,什么也不留下。
不不,还是留下了这部被算成遗作的《异度空间》,好歹让想念有个奔头,让纪念有个目标,让一切还没来得及成为事实的事实,永久地定格在画面里,定格在每一颗爱过他的心里。
天道晦复明,可曾堪听?
几袭薄妆定平生。
君记否、人如故戏如一。
长笑且叹。
不过冰雪红颜命,玲珑仙子心。
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是孤独的,只不过有时连他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而已。
能找到心灵的伴侣的人是幸福的。
找不到的,那就自己学着找快乐。
JIM的病根是抛弃人,昕是被抛弃,于是两个人决定保持距离的时候一切就藏不住了。。。
小鱼因为占有欲,剪刀剪手腕,天台跳落自杀。
自此她的魂魄一直追随于他。
半逼半推带他到当年的天台。。。
想起《救命》(林嘉欣、李心洁、许志安)——林为许付出所有,却换来他的冷嘲热讽:下贱,我一个手指头就可以勾引你上床颠来倒去。
他喜欢李,说她高贵矜持。
而李有肾病,你懂的。
末了,她戳瞎了许的眼导致他死亡,把自己的肾留给李。
——得不到你,我也要毁了你!
(朵颐大快)回过头来的小鱼,为JIM死,怨。
也要他随她同去。
JIM天台准备死前的剖白,感动了女鬼,吻别就此离去!
女人终究是感情动物。
不值得,真的不值得。
父母视你为珍宝的命却因一个不在意你的男人而灰飞烟灭?
魂魄游离阳间,还能喝孟婆汤堕入轮回冲出紫河车投胎转世吗?
天下情事,欲擒故纵,谁动真格,谁就注定失败。
男人本是多偶动物,专一的有吗?
应该有吧想来专一的都是活不行的伐?
自古以来——白素贞舍弃千年修行,为个凡人产子,却被压雷峰塔。
如花愿与情郎同赴黄泉,换来十二少贪生怕死。
——谢谢你还记得我,胭脂盒我挂足53年,现在还给你。
说的时候有多心酸,我爱他可以为他死,我之于他却只是一段回忆。
现世有多少柳梦梅与杜丽娘,有多少雷雷与叶青?
啐!!!
都是惘然。。。
爱一个人可以多久?
天长地久够不够?
天长地久是多久——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古人都懂得这个道理,为爱痴狂的女人多数是参不透的。
但是张国荣的目光从最开始的炯炯有神随剧情暗淡。
声音,说话方式,亦从坚定自信转而颤抖。
林嘉欣从一个从惶恐、头发遮住半边脸的自闭女孩走出抑郁阴影。
两个孤独人相互扶助走出黑暗。
我想问,JIM和昕最终能携手终老么?
(这问题有点狗血)可张国荣和林嘉欣吃冰淇淋的样子,很喜爱很真,很暖。
之前不敢看原片 只看了个全打码解说。
今天朋友一来就说想看恐怖片 才选择看这一部。
因为朋友特别有看恐怖片的经验,她一跟我说感觉要出事儿,我就立刻拿玩偶挡脸,成功躲过所有高能!
我不看画面的时候,朋友还能文字转述~嘿嘿!
哥哥在这一部里面每一帧的演技都好强,真的炉火纯青。
感觉这电影 评分偏低了 感觉客观来讲应该有8分。
涉及到的题材挺多的 男女主演技又这么神,而且作为恐怖片确实也够恐怖。
我很早以前以前以为蝶衣是哥哥演技巅峰,后来发现真的不是,2000年左右的电影,每一部都太强了,过于自然,出神入化。
而且你在这一部里面 就是可以看到超级a的哥哥 乖仔哥哥 特别稳特别给人安全感的哥哥 共情能力很强的哥哥 特别宠溺女孩子的哥哥 精神崩溃的哥哥 极度恐惧的哥哥 爆哭的哥哥 还有超凶的哥哥!
(被同事朋友训的时候好像小朋友捏可爱死啦)精神正常的时候镇定的时候 和他精神失常的时候 很微妙的变化都能表演出来啊啊啊 他演技实在是太好了。
怪不得那么多人会误解这部电影是哥哥的传记电影,会误解哥哥的抑郁原因。
想到之前看哥哥的流星语 我:爹——!
您还缺女儿吗?
然后看异度空间的前半段:罗医生!
给我看看好不好?
求求了能不能这样耐心温柔地引导我🥺🥺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段想躲避,不想触碰的记忆,每个人都很难做到直面恐惧,面对真实的状况,尤其是在被伤的很深很深很深的时候,不管是被社会还是被感情所伤,总有一些事,其实最懂自己的是自己,最不懂自己的依然还是自己,面对自己害怕的东西需要勇气,还要保持理智,那基本已经淘汰了三分之二的人,很多人连独立思维都很难做到,谈何面对内心真正恐惧的事物,而有些人认识的到自我,但很难与自己害怕的东西做直面应对,因为每个人都不自觉的沉寂在自己的舒适区中难以自拔,谁会那么闲着没事,处处与自己对着干呢,不过真的有,那就是成功的人,敢于面对恐惧,你才会越走越强,才能根除心魔,重新获得自我,试着面对恐惧,比如从看鬼片做起,每个人年轻时代都是被妖魔鬼怪忽悠过来,潜意识这些玩意真正存在自我意识中,所以先着手去碰触孩子时代的阴影,其实直面恐惧有时候能帮助你自己了解你自己,一味的逃避反倒让你陷入困境无法自拔,越来越迷失自我,最近试着不断的去看恐怖电影,试试看自己的承受能力有多强,不是为了好看而去看,是为了体验直面恐惧的感受,感觉挺好的,没看之前,总觉得心有余悸,但当你打开看的时候,敞开心扉不要太多顾虑去看,其实根本没有那么恐怖,恐怖的只不过是我们放大化了的感受,痛苦,欢乐,开心,难过,恐惧,希望经过我们的情绪以后,都自然而然放大化了效果,成倍成倍的让自己感受到这种情绪,试着内心毫无波动,不管喜怒哀乐,甚至害怕,不要让心产生波澜,你会发觉,自己原来也可以如此强大,不被情绪影响到身心,有助于我们更高效的认识自我
香港真是个有趣的符号。
大约2000年以前,香港在我们心中基本是发达、文明、秩序的象征。
像本片开场张国荣翻阅英文病例、英文典籍都是一种“高级”科学的体现。
然而鬼片又是港片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类型。
这部电影试图把精神疾病和见鬼结合起来,结果只怕两者受众都不能满意。
看《西游伏妖》里大鹏对蜘蛛精的时候我才意识到医生其实就是驱魔人的现代版。
在医学未昌明的年代,疾病也被认为是邪灵作祟,巫和医始于一个源头。
开片Jim在课堂上对有鬼还是无鬼进行铁口直断,目的当然是为了和后面的反转形成对比——不信鬼的人遇到鬼,现在看就未免太俗套。
但是令我感到新鲜的地方是他接手病人的来源——章昕的表姐夫。
李子雄扮演的表姐夫说:“我给你介绍个美女,她是我老婆表妹,所以这个便宜事儿我就无福消受了”。
一个棘手的病例为何被认为“便宜事”?
因为是“美女”?
在中产精英制服的下面,大家还是抱有一颗“顺便”男盗女娼的心(男主角也未驳斥,可见深入人心)。
不光是男性,女病人也在想通过生病认识精英医生,“顺便”谈个恋爱——女主角虽未主动承认,但是通过表姐说出,最后身体力行。
这种反精英反专业很中国,和精神科学与见鬼一样代表了接受西方文明的东方文化。
笔触不多但是效力非凡。
徐少强扮演的章昕的房东是个非常香港鬼片的角色,为人热情、满面微笑却精神异常,令人不寒而栗。
恐怖片中的主角往往是社会关系单一的女性,身边出现的每个男性都具备侵害的可能(《黑处有什么》一般危机四伏)。
一个中年房东请一个小姑娘吃饭即使在正常社会关系中也会令人感到不安。
一场吃饭戏配合拖鞋和雨声,营造出认识与感情失调(知道妻儿已经死了,但是还盼望他们回来)带来的恐怖。
房东后来在章昕入院后去她的房间贴条和放拖鞋,这是很好的一个桥,可惜放在了后面。
如果章昕说过见鬼,而房东就去她家门口贴字放鞋子,从而诱发她更严重的精神问题,可能更顺畅一些。
而且也可以避免另一个问题——身为精神科医生的Jim看到房东时候,怎么可能只是训斥他,而不是把他也归为需要帮助的病人呢?
Jim不催眠而是以偷看日记的方式来进行心理治疗,片中给了一个牵强的理由,这当然是为了电影需要,我想专业的精神科医生看这片子也不会较真。
“中国人最要不得的是把精神病和发疯挂钩。
失眠,是一种精神病。
”比起一遇到圆不了的桥就拿精神分裂来填坑,这部电影态度要正面得多。
闪回用得很好。
在Jim看章昕日记的时候闪回Jim的青少年时代,之后他提问的闪回(学校门口,殡仪馆)也都不是她的记忆而是他的记忆。
这应该是剧作的时候就想好的,迷惑观众,也是合理的铺垫。
章昕和父母相见一场简单就化解了章的病,几个蒙太奇和电话录音高明地过渡到Jim的病发,中间一个镜头或许可以看作他自己在家梦游时的情形。
而后面Jim反复见到女学生和与章交往又落回普通港片的套路。
书店遇到前男友不错,反而快餐店前女友家长太激烈(过了几十年),如果只是目光和表情,加点小动作会不会更恐怖呢?
如果放到更之前作为铺垫可能效果更佳。
这个时候观众都猜到Jim有问题了,就不要再让主角还蒙在鼓里了。
从这里开始后半程水准急落,喜欢鬼片的观众可以认为Jim真的见鬼,无神论的观众当然可以解读为一种自我治愈,但是都。
好。
扯。
恐怖片的单身女性在逃避男性(强势)迫害的时候往往寻求另一个善良的男性的帮助(她们往往没有女性同伴,或者女性同伴无法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大部分片子到结尾这个善良的男性(力量的来源)要么不存在(《疑神疑鬼》),要么是更恐怖的加害者(《凶手还未睡》)。
这部戏是善良男性转化到了弱势的一方。
这个在当时的香港电影里还不多见,但是美剧里我们现在见得多了(House,福尔摩斯,L&O.CI等等)。
现在的港片纵使用到这条,手法也退步得一塌糊涂,参考《暴疯语》《消失的XX》。
本来我期望结尾章昕可以帮他克服这个问题,结果这个角色毫无建树,沦为“无法提供实质帮助”的女性角色,只有爱的爱也是是不完整的。
片中Jim对章昕说人要懂得“调息自己,爱护自己”,其实全片在讲的还是认识自己。
很好。
看到章昕见鬼让Jim半夜到她家的地方时,我说,林嘉欣又演了一个“撩头发”的角色。
“撩头发”典出《暗色天堂》,也可认为是引诱“驱魔人”(宗教领袖和医生一样)。
情节也没有太多的跌宕起伏,但跟一般的惊悚片设定不同。
一开始回忆那对恋人我以为是章昕和她男朋友😁。
其实章昕也是蛮可怜的,从小父母离异,吵吵闹闹却把原因归结于她,她想努力做父母想要的女儿,她不愿认输,男友受不了纷纷离开,就算再见到也是慌慌忙忙远离她,这些打击对她都是蛮大的,她也不愿去想起那些事。
Jim也有同样精神分裂,小鱼在他面前跳楼自杀,他将这份经历尘封,他在治疗章昕同时也是治疗自己吧。
最后也是也点莫名奇妙?
好了,就这些吧!
下决心要给此片写些什么之前,是经历了好几次犹豫的。
影片带给我的冲击力不小,几乎影响了将近一周的睡眠。
尤其前三天,关灯不行,不关灯也不行,夜里醒来蒙着被子久久不得入睡,从来没有如此渴望有人陪睡过。
我害怕再重复那种痛苦。
可是刚刚看到有人提到了,有点想他,毕竟有段时间也挺崇拜。
哥哥的经典作品挺多的,《异度空间》的影响力在其中比较一般。
然而就是这样一部没有很大热度的影片,却给他的人生划上了浓厚的一笔绝笔!
有人说因为《异度空间》人戏不分加重了他的病情。
其实他患的是生理性抑郁症,就跟感冒发烧得癌症一样不受控制,戏拍得好是仰仗他的精湛演技啦!
抑郁症治不好后果很可怕倒是真的。
虽然人生短暂,但各种角色人生都尝过,也曾无限风光过,也不枉白走人生这一趟了。
我喜欢林嘉欣的美,可是偏偏她演恐怖片挺多的,让我有段时间对她不敢直视。
不敢细说剧情了,今晚我还想睡个好觉。
刚开始看的时候有些害怕,毕竟哥哥是在这部片子之后没有的。
影片中他最终没有跳下去,但却在生活中真的跳下去了。
看到后来,我一点都不怕了,换为如龙头爆裂般的泪水。
打动我的是那么多的儿时真情,和真爱无穷的力量。
真爱可以拯救的,到底有多少?
我是最害怕受伤的,也没什么勇气去拯救别人。
我的那一点点勇气,用来拯救自己,用来克制自我。
当我变得温暖的时候,对他人也会有一定的辐射吧。
影片中的特技镜头的运用被哥哥的演技比下去了,我喜欢这样的效果。
好演员是可以做到不输给电脑特技的,因为他传达给观众的情感是活的,直接贯穿心灵的。
鬼是自己的心魔。
很像咒怨的一部片子
这部电影印象最深的是章昕躺在浴缸里被吓到的情景还有就是 Jim的前女友躺在棺材里被移进殡仪馆的那个镜头 实在恐怖
我不相信哥哥是因为这部电影才得病的。
2008-6-7 19:15:31 7/6.3(673) 终究还是没解开心里的结,说句不厚道的,刘德华都未必能这么让人扼腕
不论是故事情节、叙事手段、气氛营造、演员表演上都堪称一流,可谓国产恐怖片中的顶峰之作。唯一稍显不足的就是结尾太过于俗套而滥情,没有给人什么惊喜。而这部电影是张国荣的遗作这点,恐怕比情节本身更令人关注。
要不是因为张国荣,我会给更低的评价的。。
看的国语版,配音很拉胯,相信本人说的不会这样,从恐怖片的标准来评判,不够恐怖,完全不恐怖,只有几个惊吓镜头,深度也不够,就是探讨心魔导致的幻觉,没有鬼,有点失望,一分给演员,一分给情怀
为什么大部分恐怖片都要有一个温馨的结局啊?!观影过程不断的用心理学的东西给老臧同志解读,唉,求推荐最吓人的电影。
很恐怖。因为谁没点不堪回首的记忆呢。。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被唤起,并且在你不自知的情况下影响着你
多希望现实里也是电影的结尾。。。
害我睡不着
我一直以为自己看过这部片,因为从张国荣跳楼后这片的某些片段老是被媒体引用,搞得我以为我已经看过了,但昨晚在长途车上无聊,打开这部电影来看才发现我其实把张哥哥跳楼当成这部电影了。就影片来说,哥哥和嘉欣小妹的表演都很出色,但是,剧情却被割裂成前半部科普剧,后半部日本鬼片,别扭得很。
看完这部电影 感觉 哥哥 有些不一样了。眼神 就像 分裂了一样
林嘉欣永远演技那么烂吗?还混不混了?
张国荣最后一部影片,不算恐怖,孤独是幻觉的源泉,两个人都是因为无法忘怀过往的不幸,一个由病而好,一个却越陷越深,最后jim没有跳下去,但现实中张国荣还是跳下去了,勇敢面对比逃避要难得多
人物情感关系的建立和故事的自圆其说紧密关联,回忆片段在人物之间的共享使用是一个叙事亮点。内地拍恐怖片的导演/编剧可以学一学,如何恰当地使用心理/精神疾病套路来讲好一个“鬼”故事。
心理有问题的人给心理有问题的医治心理问题,真的好可怕,这片子比鬼片还要惊悚恐怖,看了一直有阴影,大半夜的都不敢照镜子。
你要怎么把罗本良和张国荣区分开?尤其是在这么个结局里,在林嘉欣轻轻把爱人从天台边拉回来的那一下里,在张国荣落着泪说“其实我一直都唔开心”里,要怎么区分。我没办法区分所以我没办法客观理智地去分析这个电影。如果他没接这个电影,如果他在站上去那一刻有人真的把他拉了下来,所有都是巨大未知的“如果”。
监制:尔冬升 行政监制:张之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