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比利亚的派对
伊比利亚的派对,白色寂静,Happiness of Iberia
导演:澈与炻
主演:李伟,鹿骐,龚胜芳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0
简介:性格孤僻的男孩塔塔,跟父亲、妹妹和奶奶一起生活在一个怪诞、神秘的村庄里。塔塔的父亲是村长,妹妹正在上小学,他们一家靠卖羊奶为生。塔塔和羊奶加工厂的女司机巫行云相爱,性情古怪的巫行云一直想拍电影成为大明星,她试图加入一个到城里拍电影的神秘剧组但被拒之门外,塔塔很希望帮她实现梦想却无能为力。巫行云决定去参加伊比利亚的..详细 >
-,某些段落的观感还算过得去,然而调度能力欠奉,演员的状态错位以至于情境搭建失败,无法感知,一度失去控制,最后30min能感受到一丝掌控力,但无法全片保持。Mandico就算了,根本不是一个路数,至多用了同款滤镜。
因为在中国电影海报展里展览的众多优秀海报中一眼看中这个电影的海报后一直记着要看看这个电影 客观说电影里所摄每一帧的画面色彩调配和它海报所呈现水平一致 都有它想要呈现的那样的感觉 然后导演想表达的看懂了 可能对于看不懂的观众可能是幸福的观众 只是看不懂的观众他们的这个幸福能持续多久就不一定了 这电影就摄影方面是挺棒的 远超这个电影自身其他的各个方面
略略略略略略哼,精神病人一场梦。演技蹩脚台词尬,一家四口疯又傻。看上去是剧本写不去了就破罐子破摔,将破坏进行到底。这个片子的牛逼之处在于它竟然可以拉到投资!
平遥2。中途出去炒股把路宿费赚回来了……
#4thPYIFF#平遥看的最后一片,导演任性,然后所有人陪他玩砸,幕后鸣谢的名单有多长,目前青年导演的创作群体就有多乱,完全是导演的自我意淫。还说什么“最期待、中国大师”、是平遥又出了一个李伽西吗?踏踏实实拍点东西不好吗,参考谁也不能拍这样啊,彩色滤镜的使用完全没有进入影片的表意系统,就使用了一连串的定镜头就敢说自我表达?青年导演用自我表达来粉饰自己没有能力和才华的事实,自嗨去吧,别拖观众给你垫背。
传说中的平遥旷世神片,李珈西后继有人,观影二十分钟已感觉浑身不适,导演拿着美颜相机的阿宝色滤镜覆盖全程,演员一个个仿佛精神不正常,非常怪异,演的也非常尴尬。你说这是文艺烂吧,又不像是文艺烂,你说这是邪典吧,好像除了略略略哼又不太邪。更离谱的是,热评里竟然还有人说这就是寺山修司?我真想隔着屏幕给他tui口口水啊:)
《逐梦演艺圈》都比这值得出现。最起码《逐梦演艺圈》能让我感到一种烂的快乐,而这个片却要忍受导演满屏过度的装逼和自大。(现在新导演刚起步就想超越戈达尔费里尼了?)
导演导的还可以,新人导演能这样已经很棒了。
#PYIFF2020 伊比利亚的电影是塔塔的梦,那这电影就是导演梦里拍的吧,略略略略哼大概是梦里的驴叫。问导演想表达什么、符号有什么意义,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就只有回答是个人的表达(特想知道当时旁边的贾科长在想什么),反复出现的“艺术电影”字眼不知道是自嘲还是自恋。其实男主和父亲的关系很有意思,但夹杂在一堆不正常人类中也不想去探究和思考了
依然是屡见不鲜的“生活在别处”的题材,关于“逃避”的渴望,虚构出一个超越性的能够承载现实中种种不满的场所。但这种渴望在今天已经趋于的同质化,艺术片导演拍太多了,大象席地而坐的满洲里,路边野餐的荡麦,还有很多学生作业,和伊比利亚没有区别,这是一种值得提防的创作范式,在我看来它是循规蹈矩的,谈不上先锋,也无法实现艺术的关照性。因为一个又一个例子已经说明了,我们这代人的逃避,从根本上说已经完全失败了。
一场盛大精神腹泻拉出来的彩虹shit🌈
还不错 是不大常见的风格 魔幻现实主义的感觉
杨德昌错了,有些电影不但不能延长生命,还会折寿。景色和镜头越美,越让人生气,这剧情实在太浪费生命了。玩意识形态前先学会讲故事吧。总结:非常用心去做作的空洞作品。#PYIFFp.s.谁对我“略略略哼”我要打人了
照骗男女,意指拼单数十人下午茶/几十人酒店套房用于小红书拍照的“名媛绅士”;照骗电影,指用黄海、陆云帆等一众业务能力优秀的海报设计师用于包装电影,实则惨不忍睹的“艺术之作”。【无缝衔补时事】“哼”和影厅里一直在响动的声音和忽明忽暗的灯,在大白天带来了一丝只在午夜场出现的诡异。【小哥长得好看,请山下好好把握!】
PYIFF首映 看的我想吐,我不懂艺术,给点面子,多给1星
2.5。典型的心思大过天的案例。电影有一些非常动人的时刻,包括一家四口的某些场面,如果仅有父亲和羊奶的脉络,也足以支撑出一部新现实主义作品。打动我的也是这一部分。可惜的是,这一部分并不是重点。男孩和他的女孩的电影梦成了重点,它流于表面和符号,漂浮在滤镜色里,还有无法深入的既恨又爱的反思,无处生根。或许导演也有自己宏伟的电影梦和创作雄心,这个时候它干扰创作,喧宾夺主了。能够成为创作者的人,必须具备让自我的心思不断缩小,让世界和周围不断变大的特质。“我”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我眼中的那些人事的状态和品质。
首次尝试3倍速看片,我觉着竟然还凑合……有种看70年代实验电影的既视感,还挺怅然的,不知道算不算get到了导演的点哈。我觉得这片叙事和整体风格倒不是大事,问题是奇观重复,在创意上因为不可说的原因畏手畏脚,纵向比同类国外片比较干瘪。我觉着把导演名换成“寺山修司”或“寺山修司的徒弟”这片起码能上5分,真的
确实很好看我表示很喜欢
剧情有点晦涩但是有深意,拍摄手法和风格都还算是不错的
最近刚看了这部电影,感觉整体确实不错,剧情我蛮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