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名叫爱国者,其实吉布森并不爱国,影片开始的时候人们让他去参军,带兵与英国军队作战,被他坚定的拒绝了。
理由其实很简单,有两个。
一个是作为单亲家庭的家长,他需要更多的时间来照顾孩子们。
战乱的年代,保护家人才是他真正重要的事。
如果参军,代表联邦与英军抵抗是大爱的话,吉布森的选择就是小爱。
另一个就是他自己已经厌倦了战争。
无论是他从家庭的角度,还是个人的角度选择拒绝为联邦出战的理由。
在他儿子被英军杀害的事件发生后,都变成了灰烬,被他遗忘。
这时候选择的出战,难道是因为爱国的原因吗?
显然不是!
更多的,是因为儿子被杀后的报复心理和杀了一队英军后被逼无奈的选择。
但是不可否认,因为他的出战,给英军带来了不小的打击,为联邦的独立做出了贡献。
这部电影的几个高潮部分,全都是由亲情来推动的。
一是之前说过的二儿子被杀事件,二是小女儿解开心结喊出了一声爸爸,三是大儿子被杀事件。
其实这部电影叫伟大的父亲也许更贴切。
英国人表面绅士实际上就是虚伪骄傲贪婪的一个代表,烧房子,枪杀战俘,连孩子,妇女都不放过,看的我手都握紧拳头,可想而知,本杰明承受多大的悲痛,当然国家的利益始终大于个人利益,没有牺牲没有回报更没有自由那个时候的人打仗真他妈土,一排一排开枪,看的我都急整体说片子虽然很长,但是很震撼视觉,直接间接的抒发了建国不易的感情,伟大啊。。。
自由是个很冠冕的理由,凡是杀戮、战争,一旦加上自由的名号就显得神圣。
真的这样么……人真的是很奇怪的动物。
什么才是自由?
数千年来自由的旗帜引领着一群又一群的暴徒对另一群人横加杀戮,但是为什么自由还没有到来呢?
为了亲人同胞的生命而去剥夺另一群人的生命,真的是不可理喻啊。
世界就是这样矛盾,用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制造英雄。
战争就是其一,自由就是它的名号。
用仁爱的信念催使残暴的行为,用善良的初衷换得心灵的不安。
怀有英雄情结的人们是不是有着更加悲悯的心胸呢……
这影片 真就 排队枪毙的时代250年前的战争就是这么 emm 出人意料然后前排人轮流射击不就类似于今天的轮盘赌?
不是我死就是你亡…y1s1这电影真是有意思写民兵 发动群众的力量一群农民出去硬干当游击队的时候偷鸡摸狗但是有用主角最后1v1反派boss用的居然是镰刀和锤子所谓大国崛起 无非如此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事实上我觉得这部片子译作“决战时刻”或者“孤军雄心”都是相当不错的。
这个直译的名字只是土了点,却恰好符合影片的本意:一个美国农民对国家的爱,于是这个译法确乎不错。
这部片子其实没什么说道,典型的美国式的“古装大片”,特效好,战斗场面多,道理浅显,符合喜欢《勇敢的心》、《最后的武士》之类影片的观众的审美趣味。
有趣之处在于两点,其一就是导演实际上是个甚牛的德国人,他的毕业作品还曾在1983年获选为柏林电影节的开幕片。
然而此君最擅长拍得都是《独立日》、《后天》之类典型的美国大片。
在“大片无国界”之外,我们多少也嗅到了商业利益之后的无根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的本质,正如第二点有趣之处,一个德国人拍出来给全世界看的,对美国建国历史的“主流叙述”。
影片讲的是一个叫做本杰明·马丁的美国农民一家在独立战争中的风风雨雨,主要表现的也是美国民兵在独立战争中的重要作用,讽刺了英国人的残暴和法国人的不靠谱。
甚有味道的是英音和美音的交织以及对抗,天晓得那个年代有没有这种语音上的分化……切入角度是大家熟悉的从不愿战争到被逼参战,再到领导军队大获全胜这样一个典型的英雄叙述,有意思的是,马丁大叔不愿参战的原因是“要保护自己的家人”,终于,当儿子死在自己的面前、房子也被英军烧了的时候,他发飚了……于是一个人(带着两个可以忽略不计的小儿子)收拾掉了20多个英军,从此踏上了民兵的不归路。
精心设计的一个细节是他妻子的项链,北极星——他恰好有7个儿女。
这个家的符号一直被强化着。
于是我们看到影片提供的主流叙述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家人和家园,英勇的美利坚人民站起来了,把英国人赶出了美国的土地。
而事实上,所有的经济政治复杂因素都已经被抛开,而最有意思的,关于美国那个“民族”的如何想象和建构的过程丝毫也没有表现出来。
那种对家的爱,怎么看都苍白无力——对待这么大的历史命题,用这种个人的角度去叙述,我们不能要求太多,《阿甘正传》那是极品,可遇不可求。
从这个视角,我们只能看到“家”,而“国”也仅限于利益不同的英美之争。
战争的理由却真的跟历史书,尤其是中国的历史书上写的一样。
看到影片还煞费苦心地安排一群“自由的黑奴”主动参战的时候,我不由得笑了;而当梅尔·吉布森饰演的马丁大叔扛着星条旗,一如德拉克罗瓦的名画《自由领导人民》一般冲了出来的时候,我不由得哈哈大笑,终于还是不忘掉战争中的个人英雄啊。
独立战争之后,重建家园的人们脸上是幸福的笑容。
这些都不算什么,可怕的是,这一切竟然是如此的亲切和熟悉,一如我们自己的故事。
无论是德国导演还是中国观众,我们都是如此地熟悉和热爱美国历史,甚至比美国人还要热爱,正如若干世纪之前我们被人热爱一样。
http://www.mtime.com/my/yinxiang/blog/289196/
大部分人观影后,尤其是男性可能都会歌颂主人公及其家人睿智、勇敢的剧情及美国的独立战争我准备从一些很小的侧面,看上去微不足道的侧面来说说这部影片中每一处自然景观都非常别致,导演的构图都是神级别的美感,再加上音乐的质感、节奏非常巧妙,真是除了用极致的美来形容,没有其他更合适的词汇。
1.从影片一开头就凸显着美国文化的精髓:本杰明·马汀毫无顾忌在大庭广众下发表自己不主战的观点,从生存、家人、和平各个角度,虽然没有一个人同意他,但也没有一个人嘲笑他是胆小鬼,甚至连一个攻击他的人都没有,这样的个人自由与自由的社会,在某天朝之国的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下都不可能滋生;2.当他公然提出不主战的观点,其实是公然与他最好的朋友主战并鼓励征兵的主张背道而驰,而投票结束后,他的朋友、邻居村民不但没有与他翻脸,依旧与他是好朋友相互往来,这在某天朝之国也是望尘莫及之事吧3.更令人惊奇的是,当他的儿子第一个想要从军加入战争的时候,他虽然没有支持,也丝毫没有拿出家人的威严与一己之私的观点强加,这是一个人发自内心地尊重另一个人,不论他们是任何关系,即便我可以选择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强迫、威胁,甚至动用身体绑架等一万种方式阻止儿子,但这位父亲从来都没有。
4.当军队内部发生政治观点分歧,(而他这支军队完全靠他的个人魅力把这些农民、庄稼汉、无业游民拼凑在一起)即便是这样,他依旧站在最中立最文明的方式裁决,而不是站在大多数人的情绪那一面以赢得多数人的心。
必要之时军队还是需要最专业的独裁者。
这是一位睿智与勇气都发挥到极致之处的人。
导演设置的其他槽点也是些微有一点,但瑕不掩瑜。
还是一部上乘之作。
热血沸腾,太男人了!
但战争真的是太残酷了,泯灭了人性,不由想到了南京大屠杀那群丧尸了人性的日军,男主刚柔并济,能为了儿子的死奋起反抗,也可为了女儿的一声爸爸落泪,那一幕我哭了……最后男主举着旗子追上军队的一幕帅呆了!
黑人,牧师,胖子,上了色的牙齿,女主,孩子们……都很喜欢,就是那时候的作战方式让我惊讶了一下,还有这样的操作。
男主在托马斯死后对英军的砍杀,以及回去后忍住不让自己流泪,以及大儿子死后的伤心都让人心疼。
最后感谢替我们现在的和平做出奉献的所有人
从威廉•华莱士到本杰明•马丁,看“抗英奇侠”,痛揍英国殖民者。
老美的爱国主义精神里,总是满满的个人英雄主义!
爽则爽矣,套路亦是套路。
电影画面有热血沸腾的对阵厮杀,也有恢弘壮丽而不失细腻精美的美好景致。
作为好莱坞商业片,梅尔吉布森这个名字就已经把影片完成了一半。
浴血而生,战争英雄,为自由而战…这些词汇仿佛是为“电影里的他”量身定制。
感慨一句,渣归渣,你大爷永远是你大爷!
苏珊娜的那句爸爸着实让我感动。
但本座真正让我感触颇深的还是本杰明的那句:这一次,战争将在我们身边打响,就在你我的家门。
我们今天的决定会让我们的孩子失去最宝贵的东西...但是战争还是来了.....
是,这是美国的主旋律电影,影片本身没有悬念,一步一步都在情理之中。
节奏感如此强烈,但是淹没不了其间父爱深情。
同样是主旋律,我自然不禁和国内的主旋律影片进行对照,比较的结果使我只能摇摇头叹口气:一个是商业片,一个是宣传片。
定位不一样,压力不一样,自然思路不一样,又自然最终的成果也是不一样的。
对梅尔的爱如滔滔江水,但多少觉得和《勇敢的心》无太大差别,并不及《勇敢的心》热血。即使如此,我还是哭了两次。
打架最后还是得靠农民,真是太主旋律了!
cliche
那是怎样的一段记忆,在大学的教室里,欢呼,鼓掌,惊叹。久久缠绕,让我在那之后的时间里,一次又一次的反复看起,追寻的是梅尔吉普森勇破万军已经当年的那些感动和面孔。
Mel Gibson一闭上眼睛,全是美国的明天。
美国人从来不戏说自己的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这部美国式主旋律影片拍得大气磅礴,有情有义有血有泪。另外必须要提,配乐太棒了。
《勇敢的心》美洲线列版:男主演员一样,人物弧线一样,反派坏的模式一样,女一女二美的一样,领便当的套路都一样。来看线式战术的,主旋律我绷住了,神剧情节我绷住了,英国军官反杀那段我是真没绷住:大哥全趴的状态下,是怎么预判到Gabriel拿匕首扎他的?这战斗素质我真害怕呀。
美国人的抗英神剧,行!中国人的抗日神剧,不行!
老梅的作品,他一贯的风格
Gabriel竟然是Heath Ledger演的
老爸说这像中国的片子,真的很主旋律
也就2段排队枪毙可以看看
不管故事本身和历史是否契合,但我明白它传递的一个讯息:战争一旦开始,谁都无法置身事外。本失去了两个儿子,一个儿媳妇,儿媳妇一家被关在教堂里活活烧死,昨天还是言笑晏晏的人,今天却已经天人永隔,这就是战争。短短的一天之内,什么都可能发生。本,为了一把摇椅发脾气的男人,先爱家,后爱国。
梅尔吉布森能不能别那么铁血啊!!!!
阳光明媚的战争
讲的是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故事。电影很不错。
每一个美国人都认为,他们发动的战争都是正义的!
所谓的“经受了战争考验的信仰”吹得挺大,他本人以及他对身边的战友都并没有遇到需要他动武救命的情况,何来信仰经受考验?只能说他很幸运。纵向上,深度比不了导演自己的作品;横向上,对战争的思考比不了《比利林恩》;主题上,对老套“个人英雄主义”的推崇被《萨利机长》“追求完善的制度”完爆。
太浮夸了
简单的故事情节,但是梅尔吉普森那个为了自由而战的形象依旧闪耀光芒